① 拆遷行政上訴狀上到最高法怎麼寫
行政訴訟一般在行政區域的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除非最高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提審
② 拆遷裁決規定的復議.起訴期限尚未屆滿前,人民政府作出行政強拆決定是否違反法定程序
那種強拆決定應該是違法的,法院不支持的理由要具體分析。 這類問題很專業,維權阻力也很大,不同一般案件,應該聘請正直內行的律師辦理。如有必要可以再電話聯系。
③ 原審法院收到行政上訴狀,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送二審法院像
按目前的司法實踐,一般原審法院收到行政上訴狀後,在一個左右才會移交到二審法院立案審理。
④ 原審法院收到行政上訴狀,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送二審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1999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088次會議通過)
法釋〔2000〕8號
第六十六條當事人提出上訴,應當按照其他當事人或者訴訟代表人的人數提出上訴狀副本。
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應當在5日內將上訴狀副本送達其他當事人,對方當事人應當在收到上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提出答辯狀。
原審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5日內將副本送達當事人。
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答辯狀,應當在5日內連同全部案卷和證據,報送第二審人民法院。已經預收訴訟費用的,一並報送。
⑤ 你好!房屋拆遷行政協議起訴期限已過,但該協議乙方是非房屋所有人,應屬無效協議,請求法院確認協議無效
《房屋徵收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就補償方式、補償金額和支付期限、用於產權調換房屋的地點和面積、搬遷費、臨時安置費或者周轉用房、停產停業損失、搬遷期限、過度方式和過度期限等事項,訂立補償協議。補償協議訂立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補償協議約定的義務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訴訟。」比較《房屋拆遷條例》第十三條:「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就補償方式和補償金額、安置用房面積和安置地點、搬遷期限、搬遷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等事項,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規定,可以發現《房屋徵收條例》在規定徵收人與被徵收人訂立徵收補償協議時,沒有使用《房屋拆遷條例》規定拆遷人與被拆遷人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應當」。合同法的基本原則是平等、自願,《合同法》第四條規定:「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規定「應當」訂立補償協議實在怎麼看都有一些別扭。《房屋徵收條例》沒有使用「應當」應當是立法技術的提高。房屋徵收補償協議訂立後,一方不履行,另一方如果提起訴訟,有關徵收補償協議的問題就來了。另一方是應該提起民事訴訟呢,還是應該提起行政訴訟。看來最高法院為此又要發生爭論。也就是說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的法律性質是民事協議還是行政合同。所以要區分這個問題,是因為向法院起訴時要區分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根據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的不同,法院要適用不同的訴訟程序。因此確定徵收補償協議是民事協議還是行政合同不是玩無聊的概念游戲,而是一個實務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同樣的問題已在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上發生過。民法學者、被拆遷人一般認為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是民事協議;行政法學者、拆遷人一般認為是行政合同。最高法院認定是民事協議,因此就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糾紛提起的訴訟,定為民事訴訟,適用民事訴訟程序。盡管最高法院作出認定後,仍有行政法學者在談論行政合同時提及。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法律屬性之爭,是民法學者的觀點最終被採納。原因可能是房屋拆遷制度的主體是民事,行政制度只是輔助,拆遷行為總體而言是民事行為。《房屋徵收條例》要規定徵收雙方訂立徵收補償協議,便又一次要引起人們的爭論,又一次要就一種協議是民事協議還是行政合同法理辯論。其實如果法院不區分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區分合同是民事合同還是行政合同沒有意義,但法院要區分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一個合同引起的爭議,法院要決定是適用民事訴訟程序受理、立案,還是適用行政訴訟程序受理、立案。適用行政訴訟程序受理、立案的合同必須是行政合同。因此,實務上區分徵收補償協議是民事協議還是行政合同不是沒有意義,這決定著協議履行爭議發生後,是適用民事訴訟程序還是行政訴訟程序解決爭議。《房屋拆遷條例》變成《房屋徵收條例》,即從「拆遷」變成「徵收」變化的內容是什麼,是什麼得以可以區分「拆遷」與「徵收」的不同,或者說「拆遷」與「徵收」的本質區別是什麼。「拆遷」變成「徵收」絕不只限於兩個詞引起的稱呼變化,變化的是兩套制度的法律性質,即轉移國有土地上房屋所有權的方式從民事方式變成行政方式,從非強制的方式變成強制性的方式。《房屋拆遷條例》規定的轉移國有土地上房屋所有權行為的性質屬於民事行為,雖然該民事行為是一種經行政許可的民事行為,其行為性質在法律上仍然是民事行為。《房屋徵收條例》則將轉移國有土地上房屋所有權的行為性質從民事行為轉變成行政行為,將基於平等、自願的行為轉變成由行政機關單方決定的強制性行為。2004年憲法修正案第22條將憲法第十三條第三款修改成「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時,對「徵收」與「徵用」概念進行的區分是,「徵收」是轉移所有權,「徵用」是不轉移所有權。因此,徵收房屋行為是轉移房屋所有權行為,即將被徵收房屋的所有權從被徵收人轉移至徵收人,因此房屋徵收的法律性質是轉移被徵收房屋的所有權至徵收人,而轉移被徵收房屋所有權至徵收人的目的則是要拆除被徵收的房屋,騰出土地另作他用。因為徵收行為的法律性質是行政行為,因此,從房屋拆遷變成房屋徵收變化的不僅僅只是名稱,而是其法律行為的性質。行為性質從民事變成行政,行為主體從開發商變成行政機關,行為效力從平等、自願變成單方強制。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的民事行政法律屬性之爭,也許該輪到行政法學者的觀點優勢。因為房屋徵收行為是一個具體行政行為應該不會有爭議,其行為主要組成部分的徵收補償協議,實在沒有理由成為民事協議。一個民事行為成為一個行政行為的主要組成部分,這樣的法理實在是難以成立。法理學上將徵收補償協議認定為行政合同並不難,定性其為行政合同,規定適用行政訴訟程序受理、立案也容易。只是當徵收人要作為徵收補償協議糾紛的原告起訴時,麻煩就會產生,行政訴訟的被告只能是行政機關,而不能是公民個人。
⑥ 拆遷補償訴訟的期限是幾年
在接到人民政府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
根據《廣州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規定:
第十八條:拆遷人與被拆遷人對補償形式和補償金額、安置用房面積和安置地點、搬遷過渡方式、過渡期限及有關問題協商達不成協議的,由市房屋拆遷主管部門裁決;拆遷人或被拆遷人是市房屋拆遷主管部門的,由人民政府裁決。
如屬市政建設工程拆遷的,裁決應自收到拆遷人全部有關的有效文件和資料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
當事人對裁決不服的,可在接到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在復議或訴訟期間,拆遷人已給被拆遷人作了安置或者提供了周轉房的,不停止拆遷的執行。但拆遷時應對被拆除房屋及其附屬物作勘察記錄,並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
(6)拆遷行政上訴狀期限擴展閱讀:
超過拆遷補償訴訟時限的法律責任:
根據《廣州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規定:
第十九條:在房屋拆遷公告規定或者裁決作出的拆遷期限內,被拆遷人無正當理由拒絕拆遷的,市人民政府可以作出責令限期拆遷的決定,逾期仍不拆遷的,由市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或者由市房屋拆遷主管部門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遷。
第五十六條:被處罰當事人對市房屋拆遷主管部門的行政處罰不服的,在接到處罰通知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可向市人民政府申請復議,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市房屋拆遷主管部門申請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執行。
⑦ 房屋拆遷糾紛訴訟有期限限制嗎
有,六個月
⑧ 行政上訴狀寄出後多久立案
行政上訴狀的寄出與二審法院受理時間上並不重合,只能說越早寄出越早受理。
一般情況是向一審法院提出上訴更快會被二審法院受理。
⑨ 拆遷行政裁決受理期限是怎樣的
《城市房屋拆遷行政裁決工作規程》第九條規定:「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受理房屋拆遷裁決申請後,經審核,資料齊全、符合受理條件的,應當在收到申請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向申請人發出裁決受理通知書;申請裁決資料不齊全、需要補充資料的,應當在5個工作日內一次性書面告知申請人,可以當場補正的,應當當場補正。受理時間從申請人補齊資料的次日起計算。」
這方面的內容可以網路下,去問問秦兵拆遷維權律師網,很專業的。
⑩ 二審法院收到行政上訴狀多少時間立案
這個問題法律上並沒有規定。但是法院內部是有自己的規定的。各個省的規定甚至各個中級法院的規定可能都是不同的。
一審法院收到被告上訴狀後,三天之內應當移送案卷材料。如果是中級人民法院收到了基層法院的移送案卷材料,一般會在一個星期內立案轉交刑庭(當然各個不同的中級法院由於管理與案件量的不同,橫向關系經濟糾紛。也許不同)。但是如果是高級人民法院收到案件的話就很難說了,有的案件上訴到了高級法院,甚至半年才作出裁判。
你說受理後經過了一個半月,案件是否延期審理了,可能法院把案件延期審理了也有可能。
其實如果是中級人民法院的話,基本上是嚴格按照法定期限審結案件的,你就不必太操心。如果真的是超過審理期限才出判決的話,合同。到時可以到檢察院要求檢察院抗訴。如果是高級人民法院遲遲不立案的話,我國的情況是目前為止,這個是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的。
從立案開始算最長二個半月結案。上「雲南辯護律師咨詢*網」了解更多法律知識
二審法院在收到上訴狀和案件材料後,3天內立案,立案後立即轉刑庭。不包括案件材料的郵寄時間。法院的案卷一般都是通過郵政的機要運送,運送時間比平信慢。如果案件證據確實充分,事實清楚的,可以書面審理(不是絕對,有時也要開庭)。審限是一個半月,如果案情復雜,可延長2個月。你要了解案件審理情況一請律師,二是自己打電話問,三交通方便自己去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