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評價三種利率期限結構理論
利率的期限結構:是指利率與金融資產期限之間的關系,是在一個時點上因期限差異而產生的不同的利率組合。利率的一般結構:是指在一特定時點由普遍存在的各種經濟因素所決定。
1、預期假說
利率期限結構的預期假說首先由歐文·費歇爾(Irving Fisher)(1896年)提出,是最古老的期限結構理論。
預期理論認為,長期債券的現期利率是短期債券的預期利率的函數,長期利率與短期利率之間的關系取決於現期短期利率與未來預期短期利率之間的關系。
因此,如果預期的未來短期債券利率與現期短期債券利率相等,那麼長期債券的利率就與短期債券的利率相等,收益率曲線是一條水平線;如果預期的未來短期債券利率上升,那麼長期債券的利率必然高於現期短期債券的利率,收益率曲線是向上傾斜的曲線;如果預期的短期債券利率下降,則債券的期限越長,利率越低,收益率曲線就向下傾斜。
這一理論最主要的缺陷是嚴格地假定人們對未來短期債券的利率具有確定的預期;其次,該理論還假定,資金在長期資金市場和短期資金市場之間的流動是完全自由的。這兩個假定都過於理想化,與金融市場的實際差距太遠。
2、市場分割理論
預期假說對不同期限債券的利率之所以不同的原因提供了一種解釋。但預期理論有一個基本的假定是對未來債券利率的預期是確定的。如果對未來債券利率的預期是不確定的,那麼預期假說也就不再成立。只要未來債券的利率預期不確定,各種不同期限的債券就不可能完全相互替代,資金也不可能在長短期債券市場之間自由流動。
市場分割理論認為,債券市場可分為期限不同的互不相關的市場,各有自己獨立的市場均衡,長期借貸活動決定了長期債券利率,而短期交易決定了獨立於長期債券的短期利率。根據這種理論,利率的期限結構是由不同市場的均衡利率決定的。市場分割理論最大的缺陷正是在於它旗幟鮮明地宣稱,不同期限的債券市場是互不相關的。因為它無法解釋不同期限債券的利率所體現的同步波動現象,也無法解釋長期債券市場的利率隨著短期債券市場利率波動呈現的明顯有規律性的變化。
3、流動性偏好假說
希克思首先提出了不同期限債券的風險程度與利率結構的關系,較為完整地建立了流動性偏好理論。
根據流動性偏好理論,不同期限的債券之間存在一定的替代性,這意味著一種債券的預期收益確實可以影響不同期限債券的收益。但是不同期限的債券並非是完全可替代的,因為投資者對不同期限的債券具有不同的偏好。范·霍恩(Van Home)認為,遠期利率除了包括預期信息之外,還包括了風險因素,它可能是對流動性的補償。影響短期債券被扣除補償的因素包括:不同期限債券的可獲得程度及投資者對流動性的偏好程度。在債券定價中,流動性偏好導致了價格的差別。
這一理論假定,大多數投資者偏好持有短期證券。為了吸引投資者持有期限較長的債券,必須向他們支付流動性補償,而且流動性補償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因此,實際觀察到的收益率曲線總是要比預期假說所預計的高。這一理論還假定投資者是風險厭惡者,他只有在獲得補償後才會進行風險投資,即使投資者預期短期利率保持不變,收益曲線也是向上傾斜的。
② 利率期限結構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預期理論:預期理論提出了以下命題:長期債券的利率等於在其有效期內人們所預期的短期利率的幾何平均值。這一理論關鍵的假定是,債券投資者對於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沒有特別的偏好,因此如果某債券的預期回報率低於到期期限不同的其他債券,投資者就不會持有這種債券。
2、分割市場理論:分割市場理論將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市場看做完全獨立和相互分割的。到期期限不同的每種債券的利率取決於該債券的供給與需求,其他到期期限的債券的預期回報率對此毫無影響。關鍵假定: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根本無法相互替代。
3、流動性溢價理論:流動性溢價理論是預期理論與分割市場理論結合的產物。它認為長期債權的利率應當等於 長期債權到期之前預期短期利率的平均值 與 隨債券供求狀況變動而變動的流動性溢價之和。不同期限債券的偏好。換句話講,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可以相互替代,但並非完全替代品。
4、期限優先理論:採取了較為間接地方法來修正預期理論,但得到的結論是相同的。它假定投資者對某種到期期限的債券有著特別的偏好,即更願意投資於這種期限的債券。
利率期限結構 由於零息債券的到期收益率等於相同期限的市場即期利率,從對應關繫上來說,任何時刻的利率期限結構是利率水平和期限相聯系的函數。因此,利率的期限結構,即零息債券的到期收益率與期限的關系可以用一條曲線來表示,如水平線、向上傾斜和向下傾斜的曲線。
甚至還可能出現更復雜的收益率曲線,即債券收益率曲線是上述部分或全部收益率曲線的組合。收益率曲線的變化本質上體現了債券的到期收益率與期限之間的關系,即債券的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表現的差異性。
③ 利率期限結構及流動升水理論
利率期限結構的估計是資產定價、金融產品設計、保值和風險管理的基準。國外關於利率期限結構理論的研究分為傳統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和現代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傳統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主要集中於研究收益率曲線形狀及其形成原因;現代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著重研究利率的動態過程。傳統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包括三個理論:預期理論、流動性溢酬理論和市場分割理論。預期理論一般是指Hicks—Lutz理論,是利率期限結構理論中最主要的理論,它假定交易無稅收、無風險且交易者理性預期,認為任何證券的利率都同短期證券的預期利率有關,遠期利率反映出對未來的即期利率(spot rate)的預期。流動性溢酬理論(Liquidity Premiums Theory)認為預期理論忽視風險規避因素是不完善的。預期理論假定債券市場的債券間存在完全的可替換性,而流動性溢酬理論認為這種完全替換性是不存在的,因為不同利率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僅與對未來利率的預期有關,還與風險規避因素有關。市場分割理論將整個市場分為不同期限的更小的子市場,認為投資者受到法律、偏好或者投資期限習慣的限制,只能進入子市場中的一個,從而不同期限子市場的利率水平由本身市場的供求雙方決定。西方債券市場的經驗數據研究證明,三種理論模型中,預期理論表達了對於未來即期利率的信息;偏好理論的流動性升水在期限一年以內的政府債券定價中明顯存在,而在一年期以上的債券中則不存在;市場分割理論的經驗證明相對較弱。在傳統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中,除市場分割理論以外,其他利率期限結構理論的前提條件都認為,資金在不同期限的金融市場之間是可以自由流動的。
現代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是指隨機期限結構(stochastic term structure)模型。隨機期限結構模型是刻畫利率與期限(或時間)之間的非確定性函數關系及其變化規律的有效工具。從一系列的假設條件入手,運用模型對金融市場利率歷史數據進行分析,探索利率水平變化所遵循的規律。常見的隨機期限結構和衍生證券定價模型,按其研究方法可分為計量經濟學的均衡模型(equilibrium models)和現代金融學的無套利模型(no—arbitrage models)兩大類。均衡模型是從假設一些經濟變數開始,推出短期無風險利率的一個過程,然後尋找該過程對債券價格和期權價格的含義。根據影響利率水平因素的數量,均衡模型又分為單因素模型和雙因素模型。無套利時變參數模型(Time-Dependent Parameter Models),有Heath,Jarrow和Morton(HJM)模型、Ho-Lee模型和Hull-White模型。無套利模型將初始期限結構看作為已知量,並定義期限結構是如何演變的,這個模型主觀色彩較濃;並且其模型參數的估計必須依賴市場利率的歷史數據。隨機期限結構模型中都包含維納過程,表示短期利率受到的隨機沖擊,即利率水平是以一種隨機遊走的方式反映來自市場的沖擊,不考慮不同期限利率產品間交易存在的摩擦。
因而,無論從傳統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還是從現代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進行分析,資金在整個金融市場上的自由流動是形成完善的利率結構的基礎條件。
④ 試述利率期限結構的三種理論,他們的基本假設和結論分別是什麼
1流動性偏好理論(Liquidity Preference Theory)
長期債券收益要高於短期債券收益,因內為短期債券流動性高,易於容變現。而長期債券流動性差,人們購買長期債券在某種程度上犧牲了流動性,因而要求得到補償。
2預期理論(Expectation Theory)
如果人們預期利率會上升(例如在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長期利率就會高於短期利率。 如果所有投資者預期利率上升,收益曲線將向上傾斜;當經濟周期從高漲、繁榮即將過渡到衰退時如果人們預期利率保持不變,那麼收益曲線將持平。
如果在經濟衰退初期人們預期未來利率會下降,那麼就會形成向下傾斜的收益曲線。
3 市場分隔理論(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
因為人們有不同的期限偏好,所以長期、中期、短期債券便有不同的供給和需求,從而形成不同的市場,它們之間不能互相替代。根據供求量的不同,它們的利率各不相同。
⑤ 試述關於利率期限結構的主要理論及其優缺點。
利率來的期限結構理論說明自為什麼各種不同的國債即期利率會有差別,而且這種差別會隨期限的長短而變化。利率期限結構理論包括以下三個理論。
1流動性偏好理論(Liquidity Preference Theory)
長期債券收益要高於短期債券收益,因為短期債券流動性高,易於變現。而長期債券流動性差,人們購買長期債券在某種程度上犧牲了流動性,因而要求得到補償。
2預期理論(Expectation Theory)
如果人們預期利率會上升(例如在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長期利率就會高於短期利率。 如果所有投資者預期利率上升,收益曲線將向上傾斜;當經濟周期從高漲、繁榮即將過渡到衰退時如果人們預期利率保持不變,那麼收益曲線將持平。
如果在經濟衰退初期人們預期未來利率會下降,那麼就會形成向下傾斜的收益曲線。
3 市場分隔理論(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
因為人們有不同的期限偏好,所以長期、中期、短期債券便有不同的供給和需求,從而形成不同的市場,它們之間不能互相替代。根據供求量的不同,它們的利率各不相同。
⑥ 簡述利率期限結構理論
利率期限結構是指在某一時點上,不同期限資金的收益率與到期期限之間的關系。利率的期限結構反映了不同期限的資金供求關系,揭示了市場利率的總體水平和變化方向,為投資者從事債券投資和政府有關部門加強債券管理提供可參考的依據。
利率期限結構理論主要分為四種:預期理論;分割市場理論;流動性溢價理論;期限優先理論。
1、預期理論:預期理論提出了以下命題:長期債券的利率等於在其有效期內人們所預期的短期利率的幾何平均值。這一理論關鍵的假定是,債券投資者對於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沒有特別的偏好,因此如果某債券的預期回報率低於到期期限不同的其他債券,投資者就不會持有這種債券。
2、分割市場理論:分割市場理論將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市場看做完全獨立和相互分割的。到期期限不同的每種債券的利率取決於該債券的供給與需求,其他到期期限的債券的預期回報率對此毫無影響。關鍵假定: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根本無法相互替代。
3、流動性溢價理論:流動性溢價理論是預期理論與分割市場理論結合的產物。它認為長期債權的利率應當等於長期債權到期之前預期短期利率的平均值與隨債券供求狀況變動而變動的流動性溢價之和。不同期限債券的偏好。換句話講,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可以相互替代,但並非完全替代品。
4、期限優先理論:採取了較為間接地方法來修正預期理論,但得到的結論是相同的。它假定投資者對某種到期期限的債券有著特別的偏好,即更願意投資於這種期限的債券。
(6)論述利率期限結構理論的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利率期限結構由於零息債券的到期收益率等於相同期限的市場即期利率,從對應關繫上來說,任何時刻的利率期限結構是利率水平和期限相聯系的函數。因此,利率的期限結構,即零息債券的到期收益率與期限的關系可以用一條曲線來表示,如水平線、向上傾斜和向下傾斜的曲線。
甚至還可能出現更復雜的收益率曲線,即債券收益率曲線是上述部分或全部收益率曲線的組合。收益率曲線的變化本質上體現了債券的到期收益率與期限之間的關系,即債券的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表現的差異性。
環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簡述利率期限結構理論? ]問題的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⑦ 簡述利率期限結構理論和風險結構理論的內容
該理論認為,由於存在法律、偏好或其他因素的限制,投資者和債券的發行者都不能無成本地實現資金在不同期限的證券之間的自由轉移。因此,證券市場並不是一個統一的無差別的市場,而是分別存在著短期市場、中期市場和長期市場。
不同市場上的利率分別由各市場的供給需求決定。當長期債券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的交點高於短期債券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交點時,債券的收益率曲線向上傾斜;相反,則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