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債務人的期限利益的含義
比如甲欠乙200萬,約定2014年5月1日還款,但是乙在還款期限屆滿之前就還款了,就是債務人乙放棄了期限利益。
Ⅱ 什麼是或有期間 或有期間有可能和除斥期間、存續期間重合嗎
「或有期間」是指「決定當事人能否獲得特定類型請求權的期間」當事人在或有期間內行使了一定的行為即可獲得相應類型請求權,反之,未行使時,則不能獲得該請求權。
Ⅲ 債權人是否享有期限利益
在履行期限屆滿以前,債務人履行或者債權人要求履行而會使相對人失去的回利益,稱為期限利益答。當債務人享有期限利益時,債務人可以拋棄期間利益而提前履行,但債權人不能要求債務人拋棄期限利益而提前受領,例如無償保管合同。當期限利益既屬於債權人又屬於債務人時,當事人一方拋棄期限利益的,應該獲得對方當事人的許可。拋棄的期限利益,利益人不得請求返還。對於侵害對方期限利益的,由侵害人負賠償責任。詳細債權債務法律條例華債網更為清楚。
債權人可以拒絕債務人提前履行債務,是指債權人享有期限利益的情況下,債權人為了使自己的期限利益不受損害,可以拒絕債務人提前履行債務。提前履行不損害債權人利益是指在債權人不享有期限利益的情況下,債務人提前履行不損害債權人的利益。
Ⅳ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間借貸糾紛司法解釋中對利率的約定是怎樣的
您好,「民間借貸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處理規則」的最高法觀點,供您參考:
導讀:在現實的民間借貸糾紛中,一些貸款人為確保收回利息,在提供借款時常常將利息預先從本金中扣除,借款人實際借款數額僅僅是本金扣除利息後的數額。這種做法影響了借款人資金的正常使用,片面加重了借款人的資金成本,嚴重損害了借款人的合法權益,顯失公平。同時,預扣利息屬於變相提高貸款利息的行為,嚴重擾亂我國的經濟秩序。鑒於此,2015年8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對民間借貸糾紛中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處理規則進一步進行了明確。本文整理了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對此問題的司法觀點及相關案例。
【最高法觀點】
觀點一:本金數額的數額認定及利息的提前扣除,應根據民事訴訟舉證證明責任予以事實認定。
借據、收據、借條等債權憑證對於本金認定具有初步證據效力。但一方面囿於我國尚未有大額現金支付強制銀行轉賬的規定,另一方面基於整個社會徵信體系的有待提高,另外基於資本的逐利性,債權憑證上載明的出借金額往往與借款人實際收到的本金數額不一致。且目前出借人提前扣除利息的做法一般比較隱蔽,出借人與借款人之間往往進行定期結算,簽訂結算協議、還款協議等書面文件,或者更換借條、欠條、收據等債權憑證方式導致債權憑證載明出借本金數額並非借款人實際收到的本金數額。一旦出借人要求以借條等債權憑證為依據要求還款,借款人往往以借條等債權憑證包含隱形高息、提前扣除利息、實際本金數額與載明本金數額不一致等抗辯,法院很難查證出借本金的實際數額。在此情形下,應初步判斷出借人主張的借款事實是否具有不可排除的合理懷疑,在存在合理懷疑時,應要求出借人進一步舉證。對於本金實際數額的法律事實認定,應該以《民事訴訟法》及《民事訴訟司法解釋》為依據,合理分配舉證證明責任。
依據《民事訴訟司法解釋》第90條、91條以及第108條的證據規則法理,出借人基於民間借貸法律關系要求借款人按照借條、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載明本金數額歸還借款的,首先應當舉證證明雙方當事人已達成借貸合意的事實,以及按照債權憑證載明數額已經實際交付的證據,如匯款憑證、銀行轉賬記錄等。如不存在疑點事實,可以認定出借人完成了自己的舉證責任。借款人主張利息已經提前扣除的,應對該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如果出借人未舉證證明其已按照債權憑證載明數額實際支付款項,借款人抗辯主張利息已經提前扣除的,且出借人主張的借款本金數額存在不可排除的合理懷疑的,比如債權憑證載明的大部分款項通過銀行轉賬而其餘部分款項以現金交付且無其他證據印證的,人民法院應該要求出借人補強證據,以排除合理懷疑。如果出借人不能證明與債權憑證載明數額的差額以現金交付事實的,應對該部分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另外,對於民間借貸案件中本金是否扣除利息的事實認定比較復雜。要根據《民事訴訟法》之規定,從本證和反證角度相互比較,確立高度蓋然性原則。本證是訴訟證明過程中,對待證事實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所進行證明活動,比如出借人主張債權憑證載明金額即為實際出借本金數額,並提供銀行轉賬記錄、收據等證據,反證即為不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提供證據對本證進行反駁的證明活動,出借人提供證人證言證明利息已經提前扣除、實際收到借款數額與債權憑證載明金額並非一致。本證證明活動目的在於使法官對於待證事實的存在與否形成內心確信,這種內心確信應當滿足證明評價的最低要求即法定的證明標准,而反證的證明活動,目的在於動搖法官對於本證所形成的內心確信,使其達不到證明評價的最低要求。對於反證而言,其證明程度要求比本證要低,只需使待證事實限於真偽不明即可。
法官無權拒絕裁判。在出借人主張債權憑證載明金額即為實際出借本金數額、借款人主張利息提前扣除債權憑證載明金額與實際收到金額不一致,待證事實存在與否不能確定、真偽不明時,應該按照《民訴法司法解釋》第108條之規定,根據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進行確定。
觀點二:明確利息性質,避免變相提前扣除利息行為的合法化。
案例:2011年12月26日,楊某作為甲方(出借人)與乙方(借款人)金蘭公司,丙方(擔保人)李某簽訂《借款協議書》約定,楊某出借1500萬元給金蘭公司作為流動資金,借款期限自2012年1月15日至2012年7月6日,月利率為2%,利息總額為180萬元,如乙方不按期歸還借款,逾期還款利率按4%計算違約金。丙方作為保證人,為乙方提供連帶責任保證。2012年1月17日,楊某向金蘭公司轉賬支付1500萬元。2012年1月18日,金蘭公司支付給楊某現金180萬元。借款到期後,金蘭公司沒有及時付款,楊某起訴至一審法院,要求金蘭公司歸還借款1500萬元,並按照月利率2%支付利息。金蘭公司抗辯稱本金應按照1320萬元計算。
從案涉《借款合同書》約定來看,借款期限為2012年1月15日至2012年7月6日,月利率為2%,利息總額為180萬元。借款人在次日將180萬元利息歸還出借人,本案是否存在利息預先扣除情形、出借人要求歸還本息是按照1500萬元計算本金還是1320萬元計算本金存在一定爭議。
有觀點認為:雙方在《借款協議書》中約定利息為180萬元,但並未約定利息支付的時間,因此,債務人可以隨時支付利息,債權人也可以隨時要求債務人支付利息,這是當事人自由意志體現,金蘭公司支付了180萬元,雖與借款協議中約定的利息基本一致。法律並未禁止提前償付利息,法律規定「借款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是指交付本金時預先扣除利息。本案借款人以實際償還行為對向出借人支付利息的時間形成了合意。這種合意應當優先於法律的規定和法律精神的推理。因此,應當按照出借人主張的1500萬元計算本息。
我們認為,此種行為盡管並非通常出借款項時直接扣除利息後交付本金的行為,但結合《合同法》的立法目的、利息性質等分析,應該予以否定性評價。
首先,就利息性質而言,利息是按約定利率計算的孳息,是借款人完全支配和使用借款本金所承擔的成本,是借款人使用該借款本金所創造經濟效益一部分利潤轉移給出借人。如果事先從借款本金中扣除利息,無疑使借款人利用本金創造經濟效益的資金條件受到限制,這對於借款人來說是不公平的。
其次,《合同法》第196條規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並支付利息的合同。民間借貸中,出借人的主要義務是提供借款,借款人的主要義務是償還所借款項並支付利息。就本案而言,雖然當事人對於返還借款期限沒有約定,但根據《合同法》第205條規定,借款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期限支付利息。對支付利息的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61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借款期間不滿一年的,應當在返還借款時一並支付;借款期間一年以上的,應當在每屆滿一年時支付,剩餘期間不滿一年的,應當在返還借款時一並支付。所以,本案中,當事人完全可以就返還利息時間進行協商,如果協商不成,應該根據法律規定,交易方式、交易慣例進行確定。
當事人借款目的是為了取得利益,包括借款的期限利益,如果次日即償還借款,無疑剝奪了借款人對於部分借款本金的期限利益。本案情形雖然並不屬於出借人預先扣除利息後交付本金,並非典型的「本金中扣除利息」的行為,但對於此種行為的認可,無疑是當事人可以藉此規避法律強制性規定的縱容。所以,對於此種行為,結合法律規定、利息性質分析,應該予以否定性評價。
(摘自《解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作者:杜萬華、楊臨萍、韓延斌、王林清、於蒙,載於《民事法律文件解讀》2015年第9期)
【參考案例】
1. 「砍頭息」不得計入借款本金
——陳某花訴黃某錠、黃某坤、廈門市金穗園溫泉酒店有限公司民間借貸糾紛案
案例要旨:借款的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應當按照實際借款數額返還借款並計算利息。
(案號:[2013]廈民終字第2298號。摘自《民間借貸:司法實踐及法律重述》,作者:陳國猛,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
2.出借人不得將利息在本金中預先扣除,為從本金中預先扣除部分放貸收益而讓借款人出具的現金收條,法院不予認可
——浙江金佑擔保有限公司與浙江格瑞特服飾有限公司等企業借貸糾紛上訴案
案例要旨:出借人不得將利息在本金中預先扣除,為從本金中預先扣除部分放貸收益而讓借款人出具的現金收條,法院不予認可。
(案號:[2011]浙商外終字第78號,摘自《民間借貸法律政策案例適用指南》,作者:田朗亮,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3.貸款人從借款本金中預扣利息的,經公證的典當借款合同將不具有強制執行效力
——李某與某典當公司借款典當合同糾紛案
案例要旨:典當借款合同雖然經過公證具有強制執行效力,但貸款人從借款本金中預扣利息的,法院將裁定公證債權文書不予執行。
(摘自《民間借貸糾紛訴訟指引與實務解答》,作者:張家麟,法律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法律依據】
1.《合同法》
第二百條 借款的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應當按照實際借款數額返還借款並計算利息。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二十七條 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載明的借款金額,一般認定為本金。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實際出借的金額認定為本金。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125.公民之間的借貸,出借人將利息計入本金計算復利的,不予保護;在借款時將利息扣除的,應當按實際出借款數計息。
以上資料供題主參考。
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法信」微信公號(ID: Legal_Information)
Ⅳ 信賴利益的含義 期限利益的含義
信賴利益一詞源於大陸法的損害賠償制度,如果是買賣合同,被欺詐方的信賴利益是基專於對對方合理的信賴而屬對履行合同做的必要准備而支持的費用,信賴利益的賠償原則就是使善意的被欺詐方的地位恢復到訂約之前。履行利益則是在合同如期履行後當事人所獲得的全部利益。國外的立法一般是信賴利益以不超過履行利益為原則。當事人履行合同義務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履行利益,如果信賴利益超出履行利益,實際上就超出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的預期,就是不合理的。 信賴利益:是指一方基於對另一方將與其訂約的合理信賴所產生的利益。
期限利益指的是因延遲給付物或貨幣所取得的利益。
由於當今社會經濟飛速發展,資金或貨物可以作為投資的基礎,短期擁有大量資金做投資使用可以獲得較多的投資回報,所以,人們認為給付遲延的物或貨幣可以取得一定的利益,這就是期限利益。
所以,很多企業還錢的時候都是一拖再拖,為的就是期限利益的最大化。
Ⅵ 合同法12條規定了一些條款,提示締約人的
您好!《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十二條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一般包括以下條款:
(一)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
(二)標的;
(三)數量;
(四)質量;
(五)價款或者報酬;
(六)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
(七)違約責任;
(八)解決爭議的方法。
當事人可以參照各類合同的示範文本訂立合同。
法條文義解釋
本條是對合同一般條款和示範文本的規定。本法第一條規定了合同自願的原則,本條所規定的「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是對合同自願原則所包含的合同的內容的進一步闡述。
合同的內容「一般包括」所列條款,是一種倡導性的規定,並不是每個合同都必須具備所列合同內容的條款,才算成立。本條第二款同樣也是一種倡導性的條款。各類合同的示範文本,有的是合同的監督部門提供服務。是合同規范明確,最終還是為了避免和減少合同糾紛。當事人是否參照合同示範文本,對於合同的成立生效沒有關系,當事人可以參照,也可以不參照。
根據本條,合同的一般條款包括:
1、 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
當事人是權利義務的承受著,是履行義務和受領履行的主體,有時也是訴訟管轄的確定依據。當事人須具體確定,其方式就是寫明姓名或者名稱及其住所
2、標的
標的是合同權利義務指向的對象。它決定合同權利義務的質和量,十分重要。按照進來的有力說,標的是債務人的給付。在這個意義上,標的與標的物便不同。但是為了敘述方便,有時將二者統稱為標的。合同的標的條款必須清楚的寫明標的名稱,以使標的特定化,能夠界定權利義務的量。
3、數量
數量是確定合同標的具體條件之一。標的的數量應當確切,首先應當選擇雙方共同接收的計量單位,然後要確定雙方認可的計量方法,還應當允許規定合理的磅差或者尾差。
4、質量
質量也是確定合同標的的具體條件,是同類標的中這一標的區別於那一標的的具體標志。合同沒有標的不行,而有了標的,標的不明確、不具體也不行。因此,當事人應當對質量規定的明確具體。
5、價款或者報酬
價款或者酬金是有償合同的主要條款。價款是取得標的物所應支付的代價,酬金是獲得服務所應當支付的代價。價款通常指標的物本身的價款,但因上野山的大宗買賣一般是異地買賣,於是便產生了雲飛、保險費、裝卸費、保管費、保管費等一系列額外費用。這些額外非由哪一方支付,需要在價款條款中寫明。
6、履行的期限、地點和方式
履行期限直接關繫到合同義務完成的時間,涉及到當事人的期限利益,也是確定違約與否的因素之一
.履行期限可以規定為即時履行,也可以規定未定時履行,還可以規定為在一定期限內履行。如果是分期履行,還應當寫明每一期的准確時間。
履行地點是確定驗收地點的依據,是確定運輸費用由誰負擔、風險由誰承受的依據,有時是確定標的物所有權是否移轉、何時移轉的依據。
合同的履行方式,例如是一次交付還是分期交付,是交付實物還是交付標的物的所有權憑證,是鐵路運輸還是空運、水運等,同樣有關當事人的物質利益,合同應當寫明。
7、違約責任。
違約責任是促使當事人履行債務,是非違約方免受或者少受損失的法律措施,,對當事人的利益關系重大。合同對此應予明確。如明確規定違約致損的計算方法、賠償范圍等,對於將來及時的解決違約問題,很有意義。當然,違約責任是法律責任,即使合同中沒有違約責任條款,只要沒有依法免除,違約方仍應當承擔責任。
8、爭議的解決方法
解決爭議的條款是當事人關於解決爭議的程序、方法、使用等內容的約定,解決爭議的條款並不設定實體權利義務關系。這些條款主要包括:仲裁條款、選擇受訴法院的條款、選擇檢驗鑒定機構的條款、法律適用條款、關於協商解決爭議的條款。
一、合同的主要條款
合同的條款是合同中經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規定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的具體條文。合同的條款就是合同的內容。合同的權利義務,除法律規定的以外,主要由合同的條款確定。合同的條款是否齊備、准確,決定了合同能否成立、生效以及能否順利地履行、實現訂立合同的目的。合同的條款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此條規定了合同的主要條款。但是,並不是說當事人簽訂的合同中缺了其中任何一項就會導致合同的不成立或者無效。主要條款的規定只具有提示性與示範性;合同的主要條款或者合同的內容要由當事人約定,一般包括這些條款,但不限於這些條款。不同的合同,由其類型與性質決定,其主要條款或者必備條款可能是不同的。比如,買賣合同中有價格條款,而在無償合同如贈與合同中就沒有此項。在訂立合同的過程中,如果一方當事人堅持合同的訂立以對特定事項達成協議為條件,則在這些特定事項末達成協議前,合同不成立;
如果當事人各方在訂立合同時,有意將一項合同的內容留待進一步商定,則盡管這一項條款沒有確定,也不妨礙合同的成立。現將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九項內容簡述如下:
(一)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這是每一個合同必須具備的條款,當事人是合同的主體。合同中如果不寫明當事人,誰與誰做交易都搞不清楚,就無法確定權利的享受和義務的承擔,發生糾紛也難以解決,特別是在合同涉及多方當事人的時候更是如此。合同中不僅要把應當規定的當事人都規定到合同中去,而且要把各方當事人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都規定準確、清楚。
(二)標的。標的是合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指向的對象。標的是合同成立的必要條件,是一切合同的必備條款。沒有標的,合同不能成立,合同關系無法建立。
合同的種類很多,合同的標的也多種多樣:
1.有形財產;有形財產指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並且法律允許流通的有形物。如依不同的分類有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種類物與特定物、可分物與不可分物、貨幣與有價證券等。
2.無形財產。無形財產指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並且法律允許流通的不以實物形態存在的智力成果。如商標、專利;著作權、技術秘密等。
3.勞務。勞務指不以有形財產體現其成果的勞動與服務。如運輸合同中承運人的運輸行為,保管與倉儲合同中的保管行為,接受委託進行代理、居間、行紀行為等。
4.工作成果。工作成果指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產生的、體現履約行為的有形物或者無形物。如承攬合同中由承攬方完成的工作成果,建設工程合同中承包人完成的建設項目,技術開發合同中的委託開發合同的研究開發人完成的研究開發工作等;
合同對標的規定應當清楚明白、准確無誤,對於名稱、型號、規格、品種、等級、花色等都要約定得細致、准確、清楚,防止差錯。特別是對於不易確定的無形財產、勞務、工作成果等更要盡可能地描述准確、明白。訂立合同中還應當注意各種語言、方言以及習慣稱謂的差異,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糾紛。
(三)數量。在大多數的合同中,數量是必備條款,沒有數量,合同是不能成立的。許多合同,只要有了標的和數量,即使對其他內容沒有規定,也不妨礙合同的成立與生效。因此,數量是合同的重要條款。對於有形財產,數量是對單位個數、體積、面積、長度、容積、重量等的計量;對於無形財產,數量是個數、件數、字數以及使用范圍等多種量度方法;對於勞務,數量為勞動量;對於工作成果。數量是工作量及成果數量。一般而言,合同的數量要准確,選擇使用共同接受的計量單位、計量方法和計量工具。根據不同情況,要求不同的精確度,允許的尾差、磅差、超欠幅度、自然耗損率等。
(四)質量。對有形財產來說,質量是物理、化學、機械、生物等性質;對於無形財產、服務、工作成果來說,也有質量高低的問題,並有衡量的特定方法。對於有形財產而言,質量亦有外觀形態問題。質量指標准、技術要求,包括性能、效用;工藝等,一般以品種、型號、規格、等級等體現出來。質量條款的重要性是勿庸贅言的,許許多多的合同糾紛由此引起。合同中應當對質量問題盡可能地規定細致、准確和清楚。國家有強制性標准規定的,必須按照規定的標准執行。如有其他質量標準的,應盡可能約定其適用的標准。當事人可以約定質量檢驗的方法、質量責任的期限和條件、對質量提出異議的條件與期限等。
(五)價款或者報酬。價款或者報酬,是一方當事人向對方當事人所付代價的貨幣支付。價款一船指對提供財產的當事人支付的貨幣,如在買賣合同的貸款、租賃合同的租金、借款合同中借款人向貸款人支付的本金和利息等。報酬一般是指對提供勞務或者工作成果的當事人支付的貨幣;如運輸合同中的運費、保管合同與倉儲合同中的保管費以及建設工程合同中的勘察費、設計費和工程款等。如果有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的,要按照規定執行。價格應當在合同中規定清楚或者明確規定計算價款或者報酬的方法。有些合同比較復雜,貨款、運費、保險費、保管費、裝卸費、報關費以及一切其他可能支出的費用,由誰支付都要規定清楚。
(六)履行期限。履行期限是指合同中規定的當事人履行自己的義務如交付標的物、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勞務、完成工作的時間界限。履行期限直接關繫到合同義務完成的時間,涉及當事人的期限利益,也是確定合同是否按時履行或者遲延履行的客觀依據。履行期限可以是即時履行的也可以是定時履行的;可以是在一定期限內履行的,也可以是分期履行的。不同的合同,對履行期限的要求是不同的,期限可以以小時計,可以以天計,可以以月計,可以以生產周期、季節計,也可以以年計。期限可以是非常精確的,也可以是不十分確定的。不同的合同,其履行期限的具體含義是不同的。買賣合回中賣方的履行期限是指交貨的日期、買方的履行期限是交款日期,運輸合同中承運人的履行期限是指從起運到目的地卸載的時間,工程建設合同中承包方的履行期限是從開工到竣工的時間。正因如此,期限條款還是應當盡量明確、具體,或者明確規定計算期限的方法。
(七)履行地點和方式。履行地點是指當事人履行合同義務和對方當事人接受履行的地點。不同的合同,履行地點有不同的特點。如買賣合同中,買方提貨的,在提貨地履行;賣方送貨的,在買方收貨地履行。在工程建設合同中,在建設項目所在地履行。運輸合同中,從起運地運輸到目的地為履行地點。履行地點有時是確定運費由誰負擔、風險由誰承擔以及所有權是否轉移、何時轉移的依據。履行地點也是在發生糾紛後確定由哪一地法院管轄的依據。因此,履行地點在合同中應當規定得明確、具體。
履行方式是指當事人履行合同義務的具體做法。不同的合同,決定了履行方式的差異。買賣合同是交付標的物,而承攬合同是交付工作成果。履行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是在一定時期內的,也可以是分期、分批的。運輸合同按照運輸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公路、鐵路、海上、航空等方式。履行方式還包括價款或者報酬的支付方式、結算方式等,如現金結算、轉帳結算、同城轉帳結算、異地轉帳結算、托收承付、支票結算、委託付款、限額支票、信用證、匯兌結算、委託收款等。履行方式與當事人的利益密切相關,應當從方便、快捷和防止欺詐等方面考慮採取最為適當的履行方式,並且在合同中應當明確規定。
(八)違約責任。違約責任是指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不履行合同或者不適當履行合同,依照法律的規定或者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違約責任是促使當事人履行合同義務,使對方免受或少受損失的法律措施,也是保證合同履行的主要條款。違約責任在合同中非常重要,因此一般有關合同的法律對於違約責任都已經作出較為詳盡的規定。但法律的規定是原則的,即使細致也不可能面面俱到,照顧到各種合同的特殊情況。因此,當事人為了特殊的需要,為了保證合同義務嚴格按照約定履行,為了更加及時地解決合同糾紛,可以在合同中約定違約責任,如約定定金、違約金、賠償金額以及賠償金的計算方法等。
(九)解決爭議的方法。解決爭議的方法指合同爭議的解決途徑,對合同條款發生爭議時的解釋以及法律適用等。解決爭議的途徑主要有:一是雙方通過協商和解,二是由第三人進行調解,三是通過仲裁解決,四是通過訴訟解決。當事人可以約定解決爭議的方法,如果意圖通過訴訟解決爭議是不用進行約定的,通過其他途徑解決都要事先或者事後約定。依照仲裁法的規定,如果選擇適用仲裁解決爭議,除非當事人的約定無效,即排除法院對其爭議的管轄。但是,如果仲裁裁決有問題,可以依法申請法院撤銷仲裁裁決或者申請法院不予執行。當事人選擇和解、調解方式解決爭議,都不能排除法院的管轄,當事人可以提起訴訟。
涉外合同的當事人約定採用仲裁方式解決爭議的,可以選擇中國的仲裁機構進行仲裁,也可以選擇在外國進行仲裁。涉外合同的當事人還可以選擇解決他們的爭議所適用的法律,當事人可以選擇選用中國的法律、港澳地區的法律或者外國的法律。但法律對有些涉外合同法律的適用有限制性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解決爭議的方法的選擇對於糾紛發生後當事人利益的保護是非常重要的,應該慎重對待。但要選擇解決爭議的方法比如選擇仲裁,是選擇哪一個仲裁機構要規定得具體、清楚,不能籠統規定「採用仲裁解決」。否則,將無法確定仲裁協議條款的效力。
當事人在合同中特別約定的條款,雖然超出本條規定的九項內容,也作為合同的主要條款。
二、關於合同的示範文本
在制訂合同法的過程中,有的委員和部門認為,由於經濟貿易活動的多樣性,如果當事人缺乏經驗,所訂合同常易發生難以處理的糾紛。實踐中合同的示範文本對於提示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更好地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起到了積極作用,對此應當在合同法中作出規定。因此,本條第二款規定訂立合同可以參照各類合同的示範文本,其目的與第一款一樣,就是為了使當事人訂立合同更加認真、更加規范,盡量減少合同規定缺款少項、容易引起糾紛的情況。
Ⅶ 什麼是合同中的期限利益
期限利益指的是因延遲給付物或貨幣所取得的利益。比如債務人欠債權人錢,規定1年之內還,那麼這1年的期限就是給予債務人的權利,即為一種利益,由於這是債務人的權利,所以債務人可以放棄,提前履行,債權人在不對其產生不利影響的情況下不得拒絕受領。
Ⅷ 非貨幣財產出資是否享有期限利益
一,貨幣財產出資肯定會享受到期限得利益的經濟過程當中,這些數字必須要銷售到自己的權益。
Ⅸ 司法考試中的一題
合同法第八十三條 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時,債務人對讓與人享有債權,並且債務人的債權先於轉讓的債權到期或者同時到期的,債務人可以向受讓人主張抵銷。 出題人的選C項的思路即源於此。
樓主所稱「乙公司的抵銷權是在其債權到期後取得」的理解有所偏差,關於抵銷權合同法第九十九條是這樣規定的:「當事人互負到期債務……任何一方可以將自己的債務與對方的債務抵銷」,也就是說,當事人主張抵銷權或者說獲得抵銷權的第一前提是「互負到期債務」,但從題目上來看甲公司的30萬債權何時到期無從考證,從出題人的思路上來看,本意是說甲公司的債權還沒有到期,因此在9月24日,乙公司接到債權轉讓通知後,由於乙公司的20萬債權先於轉讓的30萬債權到期,因此乙公司可以向受讓人丙公司主張抵銷,也就是在24日,乙公司才獲得抵銷權。
在司法考試的做題中,請樓主務必記住題目中沒有出現的條件,千萬不要自己加上去,在本題中也不要去考慮「如果甲公司的債權也到期了呢」這樣的問題,多多揣摩出題人出題的本意。當然對多選題實在沒有辦法抉擇,就只好選擇排除法,排除絕對錯誤的就好了。
以上內容編輯於7月19日
以下內容編輯於7月22日
昨日又有朋友與我討論本題,其認為根據司法部輔導用書以及民法教材的理論,自動債權屆滿,債務人有權拋棄期限利益,要求抵銷。本人認為,且北大出版社民法教材也非常明確的指出,拋棄期限利益,必須是在沒有相反規定或約定的前提下方可允許。
雙方是否有約定,無從考證,那麼我們看是夠有規定呢
首先,依照本題,30萬債權何時到期不能確定,但基本上存在兩種情況1)履行期限在2000年9月20日之後;2)雙方沒有約定。
如果是在9月20日之後,根據合同法第71條的規定「債權人可以拒絕債務人提前履行債務,但提前履行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除外」
因此提前履行,必須是在不能損害債權人的利益前提下,而根據題意無法看出是否損害債權人的利益,但肯定存在兩種情況,因此不能確定乙公司於20日當然有權要求抵銷。
如果30萬債權沒有約定履行期限,根據合同法第61條第4項的規定雖然乙公司可以隨時履行,但是也需要給對方必要的准備時間。
抵銷權屬形成權,一經獲得即可行使無需條件即可生效。但很顯然無論是由於71條的限制還是61條的制約,均無法確定乙公司在20日即當然獲得抵銷權,對於此選項理應排除。
以下內容編輯於2006年7月26日 致xtuliangchen老兄
我把之前北大出版社和另一個出版社聯合出版的紅皮民法翻出來,在上面是我說的這個理論,老兄可以看一下。
還有個問題需要和老兄探討
可能我說的不夠明白:我所稱得拋棄期限利益是指債務人拋棄期限利益,必須是在沒有相反規定或者約定的前提下進行。而主動債權人對於其拋棄期限利益的受動債權關系來講,是債務人,當然存在放棄期限利益的問題。
第二個就是同志所說的通說理論問題,個人認為在本題中無須考慮理論問題,司法考試的原則是先法條後理論,因為法條只有一個,而理論則有太多,只有在沒有法條規定的前提在方適用通說理論。而且就該通說理論而言,主動債權已到期即使受動債權為到期,主動債權人亦可主張抵消,原因是這種情形下,債務人對於債權人的抵銷無損害。這種說法值得商榷,如果就債權債務關系而言,並非只有債務人享有期限利益,而且有些情況下債權人也享有期限帶來的利益,比如銀行借貸,銀行所獲得的就是因借款行為而根據期限所帶來的利息利益,在這種情況下,提前還貸是損害了銀行利息利益。當然為了保護借款人,相關規定也允許提前還貸,但必須對銀行有所補償。
就司法考試和司法實踐而言,法條的地位往往比理論更重要,而且xtuliangchen兄也說理論通說認為「此條規定過於嚴格,認為……」那麼就是說本理論尚無法條支持,因此只能一種學術觀點存在,而不能作為解決問題的答案來用。
對於xtuliangchen兄所稱「合同法第71條的限制與第61條的制約」問題,個人認為在答案C中根本無須考慮,因為合同法第八十三條已經明確規定了這種情況下可以抵銷,作為法律明確確定的可以抵銷的情形,無須考慮第71條的限制與第61條限制,因為這兩條限制的是債務履行問題,而不是抵銷問題,並不存在所說的邏輯錯誤。
本人之所以認為,這兩條會對理論有所限制是因為,xtuliangchen兄所稱理論沒有法條依據,拋開法條不談,xtuliangchen兄自己認為,主動債權到期後,抵銷未到期的受動債權,真的對受動債權的債權人沒有損害么,恐怕不能一概而論,在某些情況下反而對放棄期限利益的債務人有利,對債權人有害。舉例來講,本人現在很缺錢,而xtuliangchen兄正好有資金閑置需要通過放貸來獲得利益收取回報,於是我們協商我向你借100萬,期限一年,利息24萬,結果我用了一個月,正好你對我的債務100萬到期了(沒有利息),我放棄「期限利益」向你要求抵銷,你說損害的是誰的利益,你可別說是我,因為你22萬的可得利息利益不見了,並且是我答應借一年你才借我哦。因此某些情況下,債權人和債務人可能都因期限而享有利益,不是債務人放棄就好的問題。
在實踐中判案的准繩是法律,而非理論。在法律對抵銷的條件已有明確規定的前提下,要想否定它,必須要由其它法條來完成。而不能說,雖然法律這樣規定,但是理論認為應當如何如何,所以應當否定這個法條而適用理論,你不可以這么說,但是法官絕對不敢這么判。
同時個人所稱合同法第71條的限制與第61條的制約,是對債務履行的限制,不能限制債的抵銷,因為債的履行和抵銷是兩個不同概念,是我沒有說清楚,不好意思。我之所以拿出這兩條來說是因為,法律已經明確規定,互負到期債權方能抵銷,要想出現其他解釋用理論是不行的,必須要有法條來支持。縱觀合同法,也只有債的提前履行可以用上,因為從法律效果上來看,抵銷和履行均使債消滅,而提前抵銷類似於債務的提前履行,因此稱債務人可以提前履行債務,但不能損害債權人利益,只是我的一種觀點,或許不妥,僅作探討。
當然我們說的有點遠了,如果拋開理論,單從法條角度來看,乙公司無法在20日取得抵銷權。加入理論因素仍然需要考慮提前抵銷可能存在會對甲公司利益造成損害的問題。
還有個人認為這種理論探討在司法考試中意義不大,司法考試就是法條法條法條,沒有法條的才是理論。希望樓主在做題的時候注意,做題先想法條,沒有法條再考慮理論,既有法條規定,又有理論的,從答案制定的角度而言應當放棄理論。
和xtuliangchen兄探討很愉快,有空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