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工傷認定的有效期是多久
工傷認定期限:
視同工傷(48小時):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在48小時之內搶救無效死亡的可視同工傷。
認定時效(30日/1年):單位應當自事故發生之日或被診斷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單位未按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從業人員或者近親屬,工會組織可在事故發生之日或診斷為職業病日起1年內申請。
認定決定(60日):區縣人社局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工傷認定決定。
鑒定結論(60日/30日):鑒定委員會在收到勞動能力鑒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鑒定結論,必要時,做出勞動能力鑒定結論的時限可以延長30日。
停工留薪期(12個月):停工留薪期限根據定點醫療結構出具體的傷病情況診斷意見確定,一般不超過12個月。
住院康復(30日):工傷康復人員應當自收到確認意見之日起30日內,持確認意見及相關材料到工傷康復定點機構辦理住院工傷康復手續。工傷康復人員未在30日內辦理住院工傷康復手續的,確認意見自然失效。
工傷認定是勞動行政部門依據法律的授權對職工因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是否屬於工傷或者視同工傷給予定性的行政確認行為。《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 受到事故傷害的。注意:「工作時間前後」是指非工作時間內,具體講是開工前或收工後的一段時間,譬如上班時間是9-12點。14-18點,但是職工提前在8:30到崗或者下班後做完收尾工作時間到 18:30等,均可以認定為「工作時間前後」,同時其目的必須是從事預備性或收尾性工作,比如為啟動機器做准備工作,或者關閉機器後收 拾與工作有關的機器、工具等。
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患職業病的。
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
職工在合理時間內往返於工作地與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線 的上下班途中發生事故的,亦可認定為工傷。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視同為工傷:
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內經搶救無效死 亡的。突發疾病死亡具體來說。職工突發與工作無關的疾病導致死亡。如果是與工作有關的疾病而導致 死亡,應當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的規定認定工傷。
在工作崗位上突發與工作無關並沒有導致立即死亡的疾病,但是在48小時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視同為工傷。
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工緻殘,已取得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 後舊傷復發的。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六條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
因故意犯罪;
醉酒導致傷亡的;
自殘或者自殺的。
Ⅱ 工傷認定期限是多少天
工傷認定期限:
視同工傷(48小時):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在48小時之內搶救無效死亡的可視同工傷。
認定時效(30日/1年):單位應當自事故發生之日或被診斷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單位未按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從業人員或者近親屬,工會組織可在事故發生之日或診斷為職業病日起1年內申請。
認定決定(60日):區縣人社局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工傷認定決定。
鑒定結論(60日/30日):鑒定委員會在收到勞動能力鑒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鑒定結論,必要時,做出勞動能力鑒定結論的時限可以延長30日。
停工留薪期(12個月):停工留薪期限根據定點醫療結構出具體的傷病情況診斷意見確定,一般不超過12個月。
住院康復(30日):工傷康復人員應當自收到確認意見之日起30日內,持確認意見及相關材料到工傷康復定點機構辦理住院工傷康復手續。工傷康復人員未在30日內辦理住院工傷康復手續的,確認意見自然失效。
工傷認定是勞動行政部門依據法律的授權對職工因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是否屬於工傷或者視同工傷給予定性的行政確認行為。《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 受到事故傷害的。注意:「工作時間前後」是指非工作時間內,具體講是開工前或收工後的一段時間,譬如上班時間是9-12點。14-18點,但是職工提前在8:30到崗或者下班後做完收尾工作時間到 18:30等,均可以認定為「工作時間前後」,同時其目的必須是從事預備性或收尾性工作,比如為啟動機器做准備工作,或者關閉機器後收 拾與工作有關的機器、工具等。
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患職業病的。
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
職工在合理時間內往返於工作地與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線 的上下班途中發生事故的,亦可認定為工傷。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視同為工傷:
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內經搶救無效死 亡的。突發疾病死亡具體來說。職工突發與工作無關的疾病導致死亡。如果是與工作有關的疾病而導致 死亡,應當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的規定認定工傷。
在工作崗位上突發與工作無關並沒有導致立即死亡的疾病,但是在48小時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視同為工傷。
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工緻殘,已取得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 後舊傷復發的。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六條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
因故意犯罪;
醉酒導致傷亡的;
自殘或者自殺的。
Ⅲ 工傷認定「48小時規則」合理嗎
當然是非常不合理,也違背人倫大道!
一、工傷認定「48小時規則」具體是指什麼?
《工傷保險條例》。在對工傷的認定中,有三種情形「視同工傷」。這其中就包括了「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情形。
二、逼人作出不道德的選擇。
1、考慮到證明突發疾病與職業的相關性相對困難,法規為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所以將「突發疾病死亡」的「視同工傷」。而為了平衡資方利益,又對在搶救中死亡的作了限制,即「48小時規則」。
2、到了48小時,繼續搶救,不是工傷,沒有賠償;見死不救,得到賠償,卻何以為人?
三、有沒有延長「48小時規則」的先例呢?
確有先例。比如廈門工程師肖文旭於2008年在開會發言時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3天後死亡。但廈門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認為,出於人性化的考慮,利用呼吸機延續病人生命超過48小時後死亡的,也應給予辦理工傷手續。
這樣一個「48」小時的設定暴露了立法的價值取向與社會現實的背離,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尤其是關乎弱勢群體的權益保障立法,不接地氣,那就會悲劇不斷!
Ⅳ 工傷保險認定48小時之限合理嗎
廣西貴港市的蒙育文在工作期間腦出血,搶救35小時後停止了呼吸,其妻不願放棄治療,懇求醫生上呼吸機延續生命,蒙育文因此「多活了」33天。就是這33天,導致蒙育文超過了工傷認定的48小時法定時限,家屬失去了索賠的希望。
48小時是工傷認定時限「紅線」
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第15條規定:「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搶救無效死亡的,視同工傷。」該條文明確規定,勞動者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上突發疾病,只有出現死亡或在48小時內搶救無效死亡的,才能被認定為工傷。因此,蒙育文藉助呼吸機存活的這33天,導致其超過了「48小時」的法定時限,貴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未將其認定為工傷並無不當。
在法規面前,工傷認定部門應當依法行政,但《工傷保險條例》第15條中關於「48小時」的強制性規定,卻給患者家屬帶來了人倫和經濟上的選擇困境:雖然工傷的認定與否,背後牽涉的是保險賠償數額的巨大差別,但在公序良俗面前,無論家屬出於親情還是醫生出於醫德,哪怕存在任何微小的希望,都不會放棄患者生還的可能。因此,當勞動者在搶救過程中面臨48小時的「關口」,又出現部分死亡體征的時候,生存或死亡,成為留給家屬的一道難題。
48小時之限具有一定合理性
對於任何法律、法規的探討,都應透視其立法原意。工傷系勞動者由於工作直接或間接引起的人身傷害。工作與勞動者死亡之間的直接因果聯系通常容易認定,但在勞動者長期患病,或在工作過程中突發疾病的情況下,工作和疾病本身究竟誰是引發勞動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很難界定。為避免工傷保險范圍的無限擴大,在考量企業和勞動者利益平衡的前提下,《工傷保險條例》第15條對視同工傷的情形劃出了「48小時」這樣一條界限。
能否出現例外解釋
「48小時」是剛性規定,但嚴格執行48小時時限造成的道德困境應當尋找途徑解決,單純取消工傷認定時限的方式也不盡合理。
筆者認為,應當對「48小時」的適用作出詳細的例外規定。在我國,法律上對於「死亡」沒有標準的釋義,除宣告死亡外,對公民是否死亡的認定由《死亡證明書》進行佐證,醫療機構、居委會、派出所都可以出具《死亡證明書》。其中,醫療機構對患者死亡的認定採取傳統標准,即心跳、呼吸、血壓停止,生命體征全部消失,很多國家已經明確規定的腦死亡在我國尚未被納入死亡的認定標准。
此外,應引入鑒定製度,由第三方機構鑒定工作是否是造成勞動者死亡的主要因素,給勞動者家屬增加一個權利救濟的途徑。
Ⅳ 工傷認定48小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算的
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勞動和社會報障部關於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3條規定,「突發疾病」包括各類疾病;「48小時」的起算時間以醫療機構的初次診斷時間作為突發疾病的起算時間。
證人證言是可以的。但僅有證人證言是不行的,還要綜合其它方面的證據。
新的工傷保險條例已經實施,大幅度的提高了工傷致死的死亡賠償金數額,是按照全國職工人均收入計算20年,去年的在崗職工人均收入大致為17700多元,如果乘以20的話,僅死亡賠償金這一項就有34萬多元,再加上6個月的喪葬費1萬左右,這就是35萬元,如果有被扶養人的話,還要算上扶養費或贍養費等。
另,給你個視頻地址,是關於《工傷處理實務》的,里邊有更詳細的解說。不知道你們是哪裡的,建議委託律師介入。
http://you.video.sina.com.cn/a/4192674-1704596957.html
Ⅵ 工傷認定為什麼規定「48小時」
在立法時,48小時是整個搶救過程的黃金時間,為了便於操作,就規定48小時作為工傷認定的時間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