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蘇聯年限尺

蘇聯年限尺

發布時間:2021-09-12 19:43:43

❶ 前蘇聯40年代象牙計算尺價格

這個要去專業機構,但是現在誰還玩象牙啊?都過時了。如果你想買或投資這種藝術品,瓷器、紫砂、唐三彩這些都是很好的選擇

❷ 蘇聯圖-22簡介

圖—22是前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為其空軍研製的第一種超音速中程轟炸機,機組人員為3人,北約組織給予綽號「眼罩」。1955年開始研製,1958年首次試飛,1962年裝備部隊。共生產了250架左右,除裝備前蘇聯空軍、海軍航空兵外,還出口利比亞、伊拉克。圖—22共有4種型別:A型,轟炸偵察型;B型,轟炸型;C型,海上偵察型;D型,教練型。以下數據適用於A型和B型。動力裝置兩台發動機,單台最大推力85.3千牛(8700公斤)。主要機載設備有轟炸領航雷達、預警雷達、射擊瞄準雷達。翼展27.70米,機長40.53米,機高10.67米,機翼面積188.5平方米;空重340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83900千克,燃油量35000~40000千克;最大速度(高度12200米)1593公里/小時,巡航速度(高度12200米)956公里/小時,實用升限18300米,起飛速度360公里/小時,著陸速度(重74000千克)230公里/小時;最大航程5500公里,續航時間7小時30分,活動半徑2200公里。

❸ 簡述蘇聯時期和俄羅斯聯邦在學制機構和學位制度上的異同

俄羅斯是原蘇聯的法定繼承者。在蘇聯時期它的學制分為:學前教育,普通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中等專業教育,高等教育(包括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設立的研究生教育)。其高等院校的學制結構有特殊性,全日制的大部分年限為5-6年,這與中國和歐美一些國家不同,中國和美國本科學習期限一般為4年,英國一般為3年,法國,德國等一般為3-4年。俄羅斯人認為,他們的大學高等教育水平和質量超越了歐美國家的本科,所以設立了一個獨特的學歷學位——「專家」,在國際上是等同於碩士學位的,專家學位畢業後可以直接攻讀副博士。在中國教育部認證結果等同於碩士文憑。俄羅斯的高等教學之結構和學位制的確有其特殊性,這反映出俄羅斯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教育傳統。
一般俄羅斯本科是四年,專家學位是五年,研究生一般是2年。畢業之後,經大使館許可,回國可以做《歸國留學人員認證》獲得認證之後可以正常找工作。
俄羅斯現在的教育體制:
1、《學士學位》4年+《碩士學位》2年+《副博士》3年
2、《專家學位》5年+《副博士》3年
獲得《碩士學位》和《專家資格》的高等院校畢業生可以直接報考攻讀副博士學位,學時為3年,副博士資格考試合格,撰寫論文並且通過答辯,可以獲得相應學科的《副博士學位》回國認證等同於博士學位證書

❹ 蘇聯解體前地圖有多大

蘇聯解體前面積2240平方公里。
蘇聯地跨歐亞兩大洲,位於歐洲東部和中亞、北亞。東西最遠距離達1萬多公里,南北約五千公里,總國土面積達到2240.22萬平方千米,與北美洲面積相當。瀕臨黑海、波羅的海、北冰洋和太平洋。隔海與美國的阿拉斯加州、日本的北海道島(南千島群島為蘇聯實際控制的日蘇爭議領土)相望。陸上分別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以及朝鮮相鄰,其中同中國大陸的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和吉林等地區有7300多公里的邊界線。
俄羅斯的經緯度位置:經度:東經26至西經170度,緯度:北緯41度至82度。
蘇聯的海岸線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岸線,沿海邊界有超過三分之二的海岸線在北極圈上。摩爾曼斯克,因為有溫暖的洋流灣流,而其他所有在北極圈以北的海岸都被冰封,凍結時間為每一年中的十個月。
蘇聯全境中平原和低地約占總面積的60%,山地和高原分別佔20%。葉尼塞河以西主要是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和圖蘭平原,以東主要是中西伯利亞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山地。哈薩克地區是高原。
氣候復雜多樣,最北部和北冰洋附近的島嶼屬於寒帶和亞寒帶,大部分國土位於溫帶,克里米亞半島南岸、南高加索和中亞的南部屬於亞熱帶。年平均降水量為530毫米。冬季幾乎全境降雪。
主要氣候特徵:冬季漫長、嚴寒、乾燥,夏季短促、溫暖,春季、秋季短,氣溫年較差大。大陸性氣候特徵強。約80%地區屬溫帶,16%屬寒帶,4%屬亞熱帶。
呼嘯的北極風產生沿海的風寒最低−72°C,或盲目的草原雪災,氣候表現為蘇聯的靠近海洋,傾向於溫和氣候的北極點和遙遠。結合「西伯利亞高」:寒冷,東部高壓系統,加上潮濕,在西冷氣旋系統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體的天氣模式。
溫帶以外的兩個領域表現出蘇聯的氣候多樣性:蘇聯遠東、太半洋的影響下,與季風氣候;以及蘇聯的最受歡迎的度假區南部海岸延伸的副熱帶高壓帶領土,克里米亞,通過高加索和前蘇聯的中亞地區,那裡的沙漠和綠洲。

❺ 蘇聯解體後,我國得到了多少領土

前蘇聯解體後,我國取回了是多少農田?看見令人辛酸。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最猛烈的戰事便是美蘇的冷暴力了。盡管在兩農田地面上看不到碎骨火影忍者,卻共盈壓垮了1個強國。戈爾巴喬夫變成前蘇聯的領導人員後,美蘇對決中,前蘇聯的狀況早已很不開朗。就算戈爾巴喬夫執行了一連串對策,前蘇聯仍然在困惑中瓦解了。

那時候的我國乏力抵抗,直至見過之後,各種各樣狀況才有一定的轉好。在我國的周璇下,前蘇聯在珍寶島事件中認栽,讓我國取得成功佔領回家了撫遠三角洲和它周邊的某些一住宅小區。總的計算下來,佔領總面積有12個澳門那麼變大。不到這也只是取回來啦冰山一角罷了,要想所有要回家,還是1個艱辛的路途。

❻ 蘇聯蘇-27戰斗機有哪些尺寸數據

蘇聯蘇-27戰斗機的尺寸數據:機長21.935米,機高5.932米,翼展14.70米,尾翼展9.90米,機翼面積62.0平方米。主輪距4.33米,前主輪距5.58米。

重量數據:空重1600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225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30000千克,內載燃油9400千克,最大武器載荷6000千克。

❼ 前蘇聯在不同年代曾經行過哪幾次較大的教育改革

1958年的教育改革
這次改革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蘇聯 普通中學的主要任務是為高一級學校培養合格的新生。但是到了 五十年代初期,隨著中等教育的逐漸普及,中學畢業生越來越 多,高一級學校容納不了這么多畢業生,因而就產生了升學和就 業的矛盾,從1950—1957年,全日制七年制中學畢業生從136萬 增至207萬。同期,全日制十年制中學畢業生從22萬增至126萬, 即增加四倍半以上,而全日制高等學校只能招收其中的17%左右。
1954—1957年間,全國不能升學的中學畢業生達250萬人,只在 1957年就有80多萬。他們需要就業。另一方面,反法西斯戰爭的創傷,造成蘇聯勞動力的嚴 重不足,而戰後蘇聯國民經濟的發展,又急需補充大批的勞動力。但當時的蘇聯學校主要側 重於知識教學,忽視生產勞動教育,學生從思想到勞動技能,沒有做好參加工作的准備。特 別是生產的逐步機械化和自動化,在不斷提高著對工人生產技能的要求。缺乏這方面訓練的 中學畢業生已不能適應社會生產的需要。勞動就業已成為當時蘇聯社會的一個重要的社會經 濟問題。
為了緩和升學與就業之間的矛盾、學校教育與社會需要不相應的矛盾,1958年蘇聯對教育制度進行了全面的重大的改革。
這次改革從1956年開始醞釀。改革的主要依據是1958年9月赫魯曉夫提出的《關於加強學校同生活的聯系和進一步發展全國國民教育制度的建議》,同年12月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根據這個建議通過了《法律》,以立法形式加以頒布執行。
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是「加強學校同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走向生活和參加公益勞動」。
改革的要點:
1.延長學制。中等普通學校由十年改為十一年。為使青少年從15—16歲起就要參加公益 勞動,中等教育的第一階段由七年改為八年,叫做不完全的勞動綜合技術普通中學,延長的 時間主要用於生產教學,學生畢業後大部分就業。實施八年的普及義務教育,以代替過去的七年普及義務教育。
2.改革中等教育結構。中等教育第二階段分三種基本類型:
① 青年工人學校和農村青年學校。這是為了使八年制學校畢業後從事生產的青年能有繼續學習的機會而開辦的業余普通中學。
②兼施生產教學的勞動綜合技術普通中學,這是完全的普通中學,的教育,即完全的普通中等教育、綜合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
③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
對學生施予三位一體
3.普通學校大量增加生產勞動時數,增設職業訓練。八年制學校的勞動教學與生產勞動 占教學總時數的15,3%,與改革前的七年制學校相比,增加近三倍。普通中學第二階段中勞 動教學與生產勞動佔33.3%,比教改前增加四倍以上,同時對學生進行職業訓練。學生畢業 時除授予中學畢業證書外,還發給所選工種的資格證明文件。
4.改變高等學校的招生制度。高校招生優先錄取有實際工齡的青年,後來又規定高校主 要招收有二年以上工齡的青年,直接招收應屆畢業生不得超過20%。廢除獲得金質獎章的中 學畢業生免試升學的規定。
5.加強專門的職業教育制度。把各種培養勞動後備軍的學校(工廠藝徒學校、技工學校、 鐵路學校、礦業學校、農業機械化學校等等)統一改組成學習期限為一至三年的城市職業技術 學校和一至二年的農村職業技術學校。
1958年的改革除了把主要力量放在加強學校同社會生活的聯繫上以外,還注意到改革高等教育,培養天賦兒童等其他方面:
1.改革高等教育,提出要根據最新的科學技術成就來提高培養專門人材工作的理論水 平。更多地培養關於數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這些科學中的新部門的專門人材。同時改 革高校布局,調整全國高校網,改進和擴大夜校和函授教育,加強大學生的實際鍛煉和理論 培養。
2.擴大寄宿學校網,增加延長學日的學校和班級,以加強社會教育和解決雙職工的困 難。強調寄宿學校「這種教育制度的重大意義是難以估價的」,「應該不惜金錢和精力」把它 作為「教育正在成長中的一代的最重要的形式」。在這次改革以後寄宿學校有了很大的發展。 1957年全國寄宿學校學生只有6萬人,1962年發展到100萬人,增加了十五倍半。1959年用 於建設這種學校的資金占學校建設總投資的14.1%,1961年上升為32.1%。同時,延長學日 的學校也大量增加。1959年至1963年,這類學校從5,091所增至22,682所,即增加三倍半以 上。學生從15萬增至142萬,增加八倍以上。
3.為有特殊才能的兒童創辦加深學習個別科目的學校。1958年赫魯曉夫在關於改革國民 教育制度的《建議》中提出:「在現有的學校中挑選有才能的學生,以便把有特殊天才的兒 童,……集中到一定的學校里。」這樣,我們的高等學校就可以得到更有素養的男女青年」。對 此,蘇聯教育界曾開展了激烈的辯論。直至1963年才首次開辦四所。現在加深學習物理數學的 學校已發展到800餘所。對待這種「英才教育」,蘇聯在五十年代中期以前是持否定態度的。但 1958年提出這個問題,後來又進一步發展,不能不說是蘇聯教育思想上的一個較大的轉變。 1958年的教育改革,強調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起來,為學生將來的就業作準備,使教 育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適應。但生產的時數安排過多,忽視了知識教育,沒有正確解決普通 中學為學生准備就業和升學的雙重任務,片面的強調了為就業作準備,忽視了為高等學校培 養新生的一面。因此雖然改革的某些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但也暴露出許多問題。
首先,由於過份強調生產勞動教育,忽視了知識教學,生產教學時間過多,嚴重地降低 了教學質量。1962年俄羅斯聯邦中小學的留級生達120萬人。不少學生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 造成驚人的退學率。同年蘇聯普通學校有50萬人退學,而在農村地區學生退學的比例高達 50%。普通學校教學質量的降低必然直接影響高等學校。此外,高校招生制度的改變,造成 許多優秀的中學畢業生不能直接升學。同時為了招收在職青年,往往降低了對考生在科學基 礎知識方面的要求,有些新生文化水平很低,嚴重地影響了高等學校的質量。據調查,斯維 爾德洛夫斯克大學數學系有95.5%的學生數學不及格。高等學校集中的斯維爾德洛夫斯克 市,全日制高等學校的退學率從1959年的4.6%,到1963年增加到了.4%。有的地區退學率竟 占招生時的三分之一。
其次,生產教學組織得很差,缺乏物質基礎,生產勞動徒具形式。學校中缺乏進行生產 教學的車間和應有設備,缺乏實施生產教學的教師。生產教學和知識教學脫節,在勞動課中 並不運用學生學過的科學基礎知識,生產教學徒勞地拖長了中學的學習年限。
第三,職業訓練混亂,與國民經濟部門的實際需要相脫節。本來學校確定職業訓練的專 業范圍,應該根據國家對各種專業人員的需求。但是,學校並不掌握這種需求,也無法照顧 學生的職業志向。盲目地進行職業訓練,使有的專業學生過多,有些專業學生過少,學生畢 業後的工作並不能和他所學專業對口,用非所學,造成了浪費。
1958年教育改革所暴露出的上述問題,引起了學生和家長的嚴重不滿、社會上的反對和 攻擊。1964年10月的蘇共中央全會和後來的幾次全會,都要求以批判的態度對待這次改革, 並提出了進行新的改革的要求。 1964年以後的改革
為了解決1958年教育改革所帶來的嚴重問題,同時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新的歷史條件 下,為了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化生產的需要,1964年和1964年以後,蘇聯教育又經歷了 一系列改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縮短中學第二階段的學習年限。1964年8月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公布了《關於改 變兼施生產教學的勞動綜合技術普通中學的學習期限的決定》,把中學第二階段由三年改為二 年,從而整個普通教育階段由十一年改為十年。修業年限的縮短主要是靠減少職業訓練時間 來實現的。
2.大量削減生產勞動時數,放棄普通學校的職業訓練。1964年中學第二階段的生產教學 和生產實習的時間由1356小時減至708小時,減少了47.8%。停止了職業訓練。
3.縮短小學階段的學習年限。在教育科學院多年實驗的基礎上,經蘇聯教育部批准,於 1964年開始把小學階段的學習年限由四年逐步改為三年,從四年級起講授系統的科學基礎知 識。普通中學的第一階段也相應地由四年變為五年。
4.普及十年中等教育。1966年決定把1956年提出的五年內普及十年義務教育而沒有完成 的目標延期到1970年完成。但仍然完成得不好,到1971年,八年制畢業生能升學的只有80% 直到1975年才達到96%,完成了中等教育的普及任務。普及十年中等教育是通過三種途徑實 現的:(1)十年制普通學校,這是進行普通中等教育的主要形式;(2)夜校和函授制普通學校; (3)負有實施完全中等教育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
5.進行普通教育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實現教育現代化,六十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 發展,教育現代化的浪潮席捲世界各國,蘇聯也不例外,只是比西方國家起步稍晚一點。
1964年10月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和蘇聯科學院組成了有學者、教授和優秀教師五萬多人參 加的普通學校教育內容各科審定委員會,開始全面地修改和重新編寫中小學的教學計劃、教 學大綱和教科書。用了十年時間,完成了十年制學校的全部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編寫工作, 使「教育的內容和性質符合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的發展水平」。在改革教育內容的同時,進 行教學設備和教學手段的技術革新,從七十年代初開始,普通學校逐步由班級教室制過渡到 專用教室制,即按各學科建立和裝備專用教室進行教學,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6.重新改變高等學校的招生規定。1965年全日制高等學校廢除了80%的新生從具有兩年 以上工齡的青年中選拔的規定,實施對具有兩年以上工齡的青年和應屆畢業生進行分別選拔 的辦法,二者錄取比例由志願報考的學校校長根據報考人數和考試成績決定,逐步恢復了以 招收應屆畢業生為主的做法。此外,規定獲得金質獎章的中學畢業生有升學的優先權。這類 學生只參加一門專業科目的考試,如成績為五分者,即可被錄取。
為了保證高等學校的質量,彌補工農青年基礎知識的不足,高等學校設立了預科。1969 年蘇共中央和部長會議通過《關於高等學校設立預科的決議》,決定從1969年起,逐步在高等 學校設立預科,招收「具有完全中等教育程度的先進工人、庄員和服兵役期滿的青年」。這些 青年經有關單位推薦,由學校談話錄取。脫產學習者(全日制)修業八個月,不脫產學習者 (夜校和函授)修業十個月。學習內容基本上是高等學校入學考試的科目。預科生只要畢業考 試及格,均可免試進入本院校一年級就讀。
7.加強對高等學校的領導,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在六十年代後期和七十年代,蘇聯當 局制定了一系列高等學校的條例,發布了一系列指令和決議,加強對高等學校的領導。1964 年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通過了《關於培養具有高等和中等專業程度的專家的期限以及關 於改進對這些專家的使用》的決議,決定把高等和中等專業教育的修業期限縮短幾個月的時 間。高等學校取消了學生必須參加一年至一年半生產勞動的規定,改為畢業前的生產實習。
1966年9月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又通過了《關於改善專家的培養和改進對全國高等和中 等專業教育的領導的措施的決議》。要求根據現代生產、科學、技術、文化及其發展遠景的要 求進一步改善專家培養工作,並建立一批中心高等學校,以綜合整理編制教學指導材料,教 科書和教材,並為全國其他高等學校訓練和提高科學教育幹部。
1972年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通過了《關於進一步改進國家高等教育的措施的決議》 強調為了適應現代化生產的需要,要「著重注意培養知識面比較寬的專門人才」。
從以上改革的情況可以看到,蘇聯在六十年代後期到七十年代,主要的力量是放在實現 教育的現代化,提高知識質量的問題上。它一再強調「禁止學生在學習期間從事與教學無關 的工作」。蘇聯高等和中等專業教育部部長葉留金宣稱,高校招生的「唯一和基本要求」是 「高深和牢固的知識」。《真理報》以《高考的新的裁判者——知識》為題發表社論,只有那些 知識水平高的人才配得上進入高等學校。這個時期,蘇聯注意了教育的現代化,注意了為高 校培養高質量的新生,卻又忽視了為中學畢業生的就業作準備的一面,生產勞動逐年減少, 生產教學又一次被忽視。1967至68年的十年制普通學校的教學計劃中,生產勞動的時間只剩 下每周兩小時,不再提職業訓練。
1964年以後的教育改革,對提高蘇聯的教育質量,促進蘇聯教育的現代化起了很大的作 用。但是學生的學業負擔卻大大加重了。教師和學生都普遍反映新的教學大綱太難太深,教 科書分量太重,學生無法掌握。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又一次忽視普通學校的勞 動教育問題。因此,1958年以前的升學和就業的矛盾又在新的條件下反映出來。這就導至了 1977年教學計劃的再一次改革。
1977年的蘇共中央《決議》
七十年代,隨著中等教育的普及,中學畢業生越來越多,他們中的大部分需要走上工作 崗位。1976年中學畢業生中直接就業的就占畢業生總數的71%。但是,新的教學計劃只注意 學生的知識質量,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勞動就業的准備,普通學校中的勞動教學時數恢復到 58年以前的標准。因此畢業生缺乏勞動技能的問題又重新被提出來。
1977年12月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頒布《關於進一步改進普通學校學生的教學、教育 和勞動訓練》的決議。決議指出,普通學校存在著重大缺點、主要是「對學生的勞動教學、 教育和職業指導的安排,已不符合已經提高了的社會生產和科技進步的要求。許多中學畢業 生在走向生活時,缺乏應有的勞動訓練,對基本的普通職業沒有足夠的認識。因此在到國民 經濟部門工作時感到困難」。決議要求「中學畢業生在學習期間應當掌握深刻的科學基礎知識 和在國民經濟中工作的勞動技能,學校必須堅決轉向改進青年在物質生產范圍內的勞動訓 練,讓學生有根據的選擇職業」。
根據上述原則,決議規定增加中學高年級的勞動教學時間,九、十年級從每周兩小時增加 到四小時,要求重新修訂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為了加強勞動教育,決議還要求采 取一系列具體措施:給學校配備勞動教學師資,並對之加強培養和提高工作;利用企業、國 營農場和集體農庄的條件為學生安排有效的勞動教學和職業指導;加強勞動教學的物質技術 基礎;增設勞動教學、職業指導的視導員,為協調學生的職業指導工作,成立聯合指導委員 會,在普通中學成立學生職業指導教學法研究室;大力開展學生參加公益勞動的各種形式: 校辦工廠、學生生產隊、勞動和休息夏令營等組織,擴大校際教學生產聯合工廠網等。
《決議》的貫徹,普通學校重視了生產勞動教學和職業定向教育。1980年頒發的新教學計 劃規定1—8年級每學年勞動教學的時間為70小時;9—10年級每學年為140小時,與過去相 比,一學年增加70小時。
這次改革與1958年的教育改革不同,它沒有強調普通中學有職業訓練的任務,主要是建 立一個與學生掌握科學基礎知識緊密相聯的學生勞動教學和教育、職業定向的有科學根據的 體系。也就是說兼顧了准備畢業生升學和就業的雙重任務。
七十年代以來的其它改革
蘇聯的教育改革還在繼續,七十年代在教育制度方面的重要改革還有以下幾方面:
1.進行兒童提前入學的試驗,為六歲兒童開設小學預備班。為了按照教育的發展規律, 加強年輕一代的教育,多年來蘇聯一直在探討關於六歲兒童入學問題。在十幾年實驗的基礎 上,1981年當局宣稱:「第十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要為兒童逐步過渡到從六歲起在普通學校預 備班學習創造條件」。即逐步推行讓六歲兒童上普通學校學習一年的做法。教育部門對這一改 革較為慎重,要求各地量力而行,不要操之過急,先在有條件的學校里設立,同時要求幼兒 園六至七歲兒童的大班改成預備班。預備班的主要任務是為使兒童做好入學前的准備。
這一改革的基本出發點是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可使小學一年級學生能在統一的起點上開 始學習,縮小受與沒受幼兒園教育的孩子之間的差距。另外,可減輕小學生的學習負擔,以 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學習負擔過重的問題。
2.改革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職業技術學校的普通教育水平。現代生產既要求勞動者具有 熟練的技能,又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這就不僅要加強普通學校的職業教育,也需 提高職業技術各校學生的普通教育水平。為此,七十年代,隨著中等教育的普及,蘇聯大力 發展授予職業教育和普通中等教育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實施初等職業技術學校逐步向中等 職業技術學校的過渡。1970一1979十年間,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從615所增加到4026所,即增 加五倍以上,學生從18萬增至:207萬,增加十倍以上。1973年在全日制的職業技術學校中,中 等職業技術學校和技術學校學生占整個職業技術教育系統學生總數的40%,1978年上升到 79%,1980年則佔90%。在第十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81一1985年),初等職業技術學校將被 淘汰,職業技術系統的所有學校全部改組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技術學校,基本完成向培養 具有中等教育水平的熟練工人過渡。
提高職業技術學校的普通教育水平,把職業訓練和普通教育結合起來是當前教育發展的 趨勢,因為現代生產需要高度熟練的工人,要求工人具有較寬的專業面,掌握幾種相近的職業,並且能適應不斷變化著的勞動條件,能創造性地勞動。實踐證明,一個具有中等教育程 度的工人比不具備中等教育程度的工人掌握新專業和新技術要快得多。
在蘇聯,貫徹1977年的決議以後,一方面加強了普通學校的勞動教學,為畢業生就業或 升入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提供條件,另一方面,加強了職業技術學校中的普通教育內容。把中 等職業技術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中的普通教育課程與普通完全中學基本拉齊,使這兩類學校 的學生學完十年制完全中學的普通教育課程。這兩類學校的1978~79學年度教學計劃與完全 中學相比,普通教育課程的教學時數,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佔89—93%,中等專業學校佔72— 80%。有的普通教育課程的時數甚至超過完全中學。
近年來,蘇聯在不斷提高職業技術學校的地位和作用,同時,貫徹1977年的《決議》,也 為普通學校學生進職業學校提供了條件。現在蘇聯普通中學(包括八年制和十年制學校)畢 業生直接就業的人數在不斷減少,1980年與1976年相比,已減少15%,而升入職業技術學校 的比例卻在增加,1980年已達40%,計劃1985年將增加到50%。即普通中學畢業生將有一半 要通過職業技術學校的專門教育之後,再參加國民經濟的各項工作中去。
3.發展城市工人業余中學和農村青年業余中學。使沒有受完中等教育的工人和農民,可 以利用業余時間,不脫產地受完中等教育,這是提高勞動者的文化水平,也是提高勞動者的 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

❽ 前蘇聯的時間倒流實驗是真的

時間只能前進!你可以穿梭時空,卻不能返回!

❾ 蘇聯懷表Molnija是什麼牌子

蘇聯懷表Molnija是閃電牌。

閃電牌(俄語:Молния,英語:Molnija)是一間位於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州城市車里雅賓斯克的鍾表製造 商。
Molnija 鍾表製造廠建於1947年11月17日,替蘇聯國防部生產手錶、懷表及座台鍾,也為坦克、戰機、潛艇 甚至太空船生產特製的時鍾。
莫斯科第一手錶廠聞名的手錶品牌有:Sportivnie、Pobeda(勝利)、Kirovskie、 Molnija(閃電)、Stilotschnie、Majak、Poljot(飛行)和Rodinia牌自動表,它仍在運作,但員工從原來的6000人減少到 現在的300人。前蘇聯時代,表的所有部件,例如機心、表殼、表盤、表針、錶冠和表玻璃都是自給的。如今,產品僅限 於機械表機心,石英錶機心和外觀部件不是進口就是從在老廠子派生出來的小公司購買,甚至是從那些用機械機心組裝漂 亮手錶的商家手裡購買的。
Molnija的主要產品是手動機械式的懷表,再加上政治人物、宗教及歷史等標志作為 其懷表上的圖案。而超過80%的工序是以人手完成。除了懷表外,寶傑也有使用閃電牌機芯生產尺寸較大的手錶。

❿ 蘇俄的軍事老底還夠俄羅斯吃幾年呢

先上結論,蘇聯老本已經消耗殆盡了,俄羅斯軍工業已經陷入困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1991-2006年,由於軍費大幅縮水,軍工企業被大量餓死,專家和熟練技工大批逃亡到國外。大批裝備被廢棄,任其銹蝕,甚至連拆毀的錢、技術和人力都沒有。導致俄羅斯軍隊在長達15年的時間里沒有獲得新裝備。造成部隊規模嚴重縮水,裝備老化,戰備和訓練嚴重不足。一個例子是,俄羅斯三分之二的防空導彈部隊在2006年以前沒有進行過一次導彈試射訓練。

俄羅斯海軍更是凄慘,現在只能造2000噸級的「守護」級護衛艦和不足1000噸的導彈艦,美其名曰「巡航導彈發射艦」。5000噸以上的新艦已經不會設計,不會建造了。造船能力甚至不如印度。

閱讀全文

與蘇聯年限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