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受案和立案登記制度
關於接警、受案、立案工作的規定
第一條 為進一步規范我局接警、受案、立案等工作,明確責作,秉公執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治安管理處罰法》以及上級公安機關的要求,特製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所指接警單位包括110報警服務台、巡警大隊、派出所、刑警大隊、治安大隊、經偵大隊、交警大隊和其他有查辦案件任務的單位。
第三條 對於公民扭送、報案、控告、舉報或犯罪嫌疑人自首的,凡屬公安機關管轄的,不論是否為本警種業務范圍,各接警單位必須認真對待,無條件接報,規范化受案。
對於不屬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應當先受理然後按管轄范圍向有關部門移交。必要時,應採取措施,制止犯罪,並做好先期處置工作。
對於不屬公安機關管轄的其他報警,應當告知當事人到有管轄權的部門或機關報警,並記錄在案。
第四條 接警單位在接受書面報警時,報案材料須由當事人親筆書寫,書寫時統一用藍色或黑色鋼筆;因特殊原因,系當事人口述的,應在報案材料中註明。
接受口頭報案時,接警民警必須詳細詢問,做好筆錄,經宣讀無誤後,由報案人簽名或蓋章。
各接警單位和民警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諉、拒絕,一經發現嚴格按規定追究責任。
第五條 對於民警扭送、報案、控告、舉報或犯罪嫌疑人自首的,接警單位必須如實地填寫《報警案件登記表》。
派出所、巡警大隊、刑警大隊、治安大隊、經偵大隊、交警大隊及其他接警單位必須將110指揮中心的指令和群眾的直接報警分開登記。
《報警案件登記表》內容必須按規定填寫,全部項目填寫清楚齊全。
第六條 除110報警服務台外,各接警單位接到報案後,必須按規定迅速到達現場,及時出、處警,處置情況必須詳細記錄在《報警案件登記表》上。
第七條 接警單位到達現場後,認為現場需要勘驗的要保護現場,同時立即通知刑偵技術部門出警勘查現場。
刑偵技術部門勘查現場必須按有關規定規范進行。
受 案
第八條 本規定所指受案單位包括派出所、刑警大隊、治安大隊、經偵大隊、巡警大隊、交警大隊和其他有查辦案件任務的單位。
第九條 受案單位要嚴格按照有關法律規定和「誰接報、誰記錄、誰登記、誰受理」的原則,依法做好案件受理工作。
第十條 案件受理由派出所、刑警大隊、治安大隊、經偵大隊、巡警大隊、交警大隊等部門負責人審批。
第十一條 受案單位受理案件必須認真填寫《接受刑事案件登記表》或《受案登記表》。
第十二條 認真實行首接民警責任制,民警在接到群眾報警後,應立即向單位領導匯報,除如實做好處警登記外,應當向扭送人、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問明案件的有關情況,並製作詢問筆錄。需要進行現場調查的,要及時開展先期調查工作,為進一步調查案件奠定基礎。
第十三條 按照法律法規和上級公安機關的有關規定,依法做好案件移交工作。
(一)受案單位必須按照有關規定做好現場保護、現場訪問、當事人和證人筆錄,並採取各種緊急措施。
(二)不屬於本警種管轄范圍的案件,應及時按案件管轄規定,將《受理刑事案件登記表》、報案材料、當事人和證人筆錄等受案材料,移交有管轄權的辦案單位。移交案件時雙方單位須填寫《案件移交清單》。
(三)對於移交案件,凡屬於本警種管轄,偵辦單位應無條件接受,並迅速展開偵查工作。
(四)偵辦單位要及時向受案單位反饋立案、撤案等信息及處理情況,以便受案單位接受報案人的查詢,並保證數據統計的一致性和准確性。
立 案
第十四條 辦案單位必須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和《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有關要求,認真做好立案工作。
第十五條 辦案單位對受理的或其它單位移交的案件須進行初查,准確作出是否立案的決定。
應立為刑事案件的,要製作《呈請立案報告書》;擬定不予立案的,製作《呈請不予立案報告表》,分別報局長和分管領導審批。
應立為治安案件的,要製作《受案登記表》,由科、所、隊負責人審批。
第十六條 作出不予立案的決定後,辦案單位應當填寫不予立案通知書,以書面形式,及時告知受案單位和報案人。
第十七條 對各類案件的立案,不予立案、破案、撤案,由辦案單位登記後,按規定辦理報批手續。
附 則
第十八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按照我局《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度》規定,追究直接責任人和單位一把手的相應責任,並實行上追一級制。
(一)對當事人報案不積極受理,互相推諉扯皮,使案件失去偵破條件的;
(二)接警後出警遲緩,處置不力,貽誤戰機造成嚴重後果的;
(三)受案後不積極主動做好前期調查工作、登記不全,筆錄殘缺,致使進一步開展工作難度增大的;
(四)審核把關不嚴,該立不立,立案不辦,久拖不決,造成當事人上訪告狀,影響我局聲譽的。
第十九條 本規定由法制室負責解釋。
第二十條 本規定自頒布之日起實施。
2. 受案登記表中的受案審批怎麼寫
治安案件沒有所謂的「立案登記表」 公安機關受理治安案件 經過審查確屬本機關管轄的 應填寫《受案登記表》 並報本部門負責人審批 負責人審批「同意受理」 至此治安案件受理完畢 也就是通常理解的立案 然後填寫受理案件回執交給報警人
立案實際上是刑事案件的辦理程序之一 治安案件沒有立案這一說 受理既是立案
不知道這樣說你能不能明白~~
3. 報警案件登記表,受理治安案件登記表,受案登記表有何區別
當公安機關接到報警人口頭或者電話報警的時候,就需要填寫報警案件登記薄,不管是何種案件類別,只要是報警就填,報警案件登記表有一聯是給報警人的回執,報警人可以憑回執查詢案件進展情況。
案件經初查屬行政(治安)案件范疇,需要受案調查的,需製作受案登記表,一般是行政(治安)案件卷宗的第一頁。
受理治安案件登記表是專指受理屬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行政案件。治安案件屬於行政案件的一種。
4. 派出所受理案件基本什麼時候處理
受理後如果沒有其他緊急的案件正在處理一般情況下就會處理的,在規定的時間內應當作出處理結果。
5. (受案回執)公安局受案登記表文號為刑 受案字(2019)0126號案件嫌疑人 這是真是假
假的,騙子來的,這種信息你不用管就對了,放心吧,警察不會發簡訊給你的。
6. 受案登記表和案件回執原件丟失,國家規定是否能補辦
這個怎麼可能丟失,受案登記表是有專人保管的,回執原件是受案機關一分,報案人一分,如果你丟了,可以去受案機關復印一份,一般就在派出所,找內勤民警就可以
7. 治安案件受案後多長時間立案法律依據是什麼
治安案件沒有「立案」一說,只有「受案」。公安機關對報案、控告、舉報、群眾扭送或者違法嫌疑人投案,以及其他行政主管部門、司法機關移送的案件,應當及時受理,製作受案登記表,並分別作出以下處理:
(一)對屬於本單位管轄范圍內的事項,應當及時調查處理;
(二)對屬於公安機關職責范圍,但不屬於本單位管轄的,應當在受理後的二十四小時內移送有管轄權的單位處理,並告知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扭送人、投案人;
(三)對不屬於公安機關職責范圍內的事項,書面告知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扭送人、投案人向其他有關主管機關報案或者投案。
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在日常執法執勤中發現的違法行為,適用上述規定。
相關法律規定:
《行政訴訟法》第八十一條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作出第一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第八十二條人民法院審理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可以適用簡易程序:
(一)被訴行政行為是依法當場作出的;
(二)案件涉及款額二千元以下的;
(三)屬於政府信息公開案件的。
除前款規定以外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當事人各方同意適用簡易程序的,可以適用簡易程序。發回重審、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不適用簡易程序。
第八十三條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行政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並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四十五日內審結。
具體流程如下:
1、接處警,接受報案,立案,調查取證,告知,作出處罰決定(或出具調解協議)。
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九十九條公安機關辦理治安案件的期限,自受理之日起不得超過三十日;案情重大、復雜的,經上一級公安機關批准,可以延長三十日。為了查明案情進行鑒定的期間,不計入辦理治安案件的期限。
2、到時你可以到派出所找到具體辦案民警問問案件的進展,沒有辦理的原因,一般情況他們不會拖的,因為他們也會有業務考核,過期處理不了的案件,還要向上級回報原因的。
(7)受案登記表期限擴展閱讀
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在六個月內沒有被公安機關發現的,不再處罰。前款規定的期限,從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
在這里「被公安機關發現」應從廣義上去理解,即不僅指公安機關,也包括受害人的控告或知情人的檢舉揭發、司法機關移送或偵破其他案件掌握的違法線索。
這里的六個月是指從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如果違法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行為結束之日起計算。前者規定的目的是要求公安機關及時辦理治安案件,提高公安機關的辦案效率。
後者規定的目的是使違反治安管理行為超過規定的追究時間沒有被公安機關發現,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已不再重犯,沒有再危害社會治安而不再繼續追究其法律責任。
8. 受案回執單與立案回執單有什麼區別
1.意義不同
受理回執單只是說明你報過警,並不代表已經立案。公安受理回執單是根據《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一百六十八條,公安機關接受案件時,應當製作受案登記表,並出具回執。
立案回執單是指報案的機關(公安局)接受了報案人的報案,給報案人的一個回單。立案回執單上主要要報案人信息、案件類型、簡要案情、受理案件人員、聯系電話以及立案時間等內容。
就是說司法機關已經立案受理,案件已經進入司法程序,要求當事人實施相關訴訟行為。
(8)受案登記表期限擴展閱讀
立案的條件
立案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
一、有犯罪事實
指客觀上存在著某種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這是立案的首要條件。有犯罪事實,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
1.要立案追究的,必須是依照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行為。立案應當而且只能對犯罪行為進行。如果不是犯罪的行為,就不能立案。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5條第1項的規定,有危害社會的違法行為,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就不應立案。
由於立案是追究犯罪的開始,此時所說的有犯罪事實,僅是指發現有某種危害社會而又觸犯刑律的犯罪行為發生。至於整個犯罪的過程、犯罪的具體情節、犯罪人是誰等,並不要求在立案時就全部弄清楚。這些問題應當通過立案後的偵查或審理活動來解決。
2.要有一定的事實材料證明犯罪事實確已發生。包括犯罪行為已經實施、正在實施和預備犯罪。
二、需要追究刑事責任
指依法應當追究犯罪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只有依法需要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犯罪事實,當有犯罪事實發生,並且依法需要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時,才有必要而且應當立案。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5條的規定,雖有犯罪事實發生,但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犯罪嫌疑人死亡的;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均不追究刑事責任。
9. 受理治安案件登記表和受案登記表是兩回事嗎
受案登記表是正式法律文書,表明該治安案件已經被公安機關受理。受理治安案件登記表並非法律文書,只是一個登記表而已,無任何法律效力。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治安案件並無立案之說,只有刑事案件才存在立案的問題。一個案件是否立案以有無《立案決定書》為判斷依據,不以有無所謂的立案登記表為判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