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認股權證和優先認股權的問題
我個人感覺:
認股權證就是認購權證
權證的種類許多,分法也不一樣。
給你點專業的回答,你等等。
1、按權利內容來分,可以分為 認購權證(Call Warrant)和認沽權證(Put Warrant)
認購權證:持有人有權按約定的價格在特定期限內或到期日向發行人購買標的證券。
認沽權證:權證持有人有權於約定期間或到期日,以約定價格出售標的的證券給發行人。
2、行權方式不同可以分為歐式權證,美式權證,還有百慕大式權證。
恩。。還是跟直接回答跟問題有關的吧。
先你得搞清楚優先認股權:
優先認股權是指當股份公司為增加公司資本而決定增加發行新的股票時,原普通股股東享有的按其持股比例,以低於市價的某一特定價格優先認購一定數量新發行股票的權利。優先認股權又稱股票先買權,是普通股股東的一種特權。在我國習慣稱為配股權證。
清楚嗎?:)
備兌權證,是非本公司發行的,第三方發行的權證。
==================================
上面的說的迷糊。重新給你說一下。
認股權證,其英文名稱為Warrant,就是權證(上面分類的統稱),可以那交易所交易的,都可以申購,不是給股東的。就是說,你可以不是股東,但是也可以持有權證。
優先認股權是與股票一起的,如果要轉讓,就要股票與之一同轉讓的。
-----------------------
配股權證
配股權證是上市公司給予其老股東的一種認購該公司股份的權利證明。
-----------------------------------
你是學會計的,我是股民,我感覺你們教材上的東西,跟我們股民教材的不一樣,有點脫鉤。
回答還不夠理解,自己上網路找,或者問問你們老師。
B. 公司能在沒有通知你的情況下改變你的股票期權有效期嗎
這是我在網站看到的,不知道適合不適合您這種情況
規范化的股票期權方案應包括:受益人的范圍、股票的數量、股票的分配依據、股票期權的授予時機、行權價格的設定、認股權的有效期限、股票期權的等待期限等。由於股票期權是一個嚴密和龐大的項目,所以不可避免的涉及稅收、會計、股票期權的計劃與股東的利潤攤薄、行權股票來源等要選擇和必須面對的問題。
1、 公司要成立一個專門的薪酬委員會,負責全面實施,該委員會有權決定每年的股票期權額度、受益人、時機的選擇及出現突發事件時對股票期權計劃進行解釋或做出重新安排。
2、 受益人范圍的安排。據最近一家人力資源顧問公司以國內的高科技企業、跨國公司對國內員工給予期權的調查,受益人范圍僅限於企業的經營者、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幹。這與國外的情況有所不同。
3、 股票期權的分配依據。按照崗位、學歷、工作業績的不同,對每個人的進行評分,並按照其得分在全體受益人總分中的比例進行期權的分配。
4、 股票期權的數量。一般來講,用於期權計劃股票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0%
5、 股票價格的確定,以公司與受益者簽定股票期權合同當天的前一個股票的平均市價或前五天的交易日平均價的較低價格為基準,對於新上市的公司,沒有多少市場價格可以參考,可以以公司股票的發行價為行權價格。
6、 股票期權的授予時機,可以一次全部授予,也可以根據受聘、升職、每年的業績考核,根據公司當年整體業績來決定適合股票期權的數量。
7、 股票期權的等待期。一般股票不能在授予後立即執行,正因如此它才被視做是對受益人長期的激勵措施。90年代初實行的內部職工股與之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公司的股票剛一上市,公司的職工馬上把股票拋出去,這部分風險收入,沒有風險,也不會將員工的利益與企業長期的經營聯在一起,起不了長期激勵的作用。
8、 股票期權的實施,如果股票期權的有效期是十年,在公司上市前不允許行權,公司上市後,可以行權,行權的數量可以採取勻速時間表,也可以採取加速時間表,如果採取勻速時間表,每年可以行權10%
9、 行權時機的選擇,期權的受益者中董事會成員及高級管理人員只能在"窗口"期,即年報或中報公布收入和利潤等指標後的第三個工作日開始至六月、十二月的第十天為止,因為他們比普通的受益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其它人不受這個限制。
10、 股票期權的結束條件,員工如果自願離開,可以對持有的股票期權可行權部分行權,當管理者或員工違反法律等,公司有權收回認股權未執行部分。 授予,以獲受人在通知單上簽字為證。獲受人可在期權允許的限額內自行決定行使數量,並有權決定是長期擁有還是在市場上拋售以期權所認購的股票。
通常情況下,股票期權不可在授予後立即執行,獲受人只有在股票期權的授予期結束後,才能獲取行權權。行權權一般是按照授予時間表分批進行,行權權的授予時間表因公司、授予時間、獲受人身份的不同而各有所別。公司的董事會有權縮短經理人持有的股票期權的授予時間,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甚至可以在當日將所有的不可行權的股票期權變為可以行權的股票期權。
在美國,部分公司的股票期權計劃有以下特殊規定:對於已獲贈但是按照授予時間表尚不能行權的股票期權,經理人可以行權;但是行權後只能持有,而不能出售,同時公司有權對這部分股票以行權價進行回購。在香港,期權可在方案給定的時間內由獲受人部分或全部行使,(行使前)需以書面形式通知公司表示期權行使及行使的股份數量,每次通知單必須附有按行權價計的相應股份認購匯款單,公司在接到附有審計員確認書的通知單及匯款單28日內,將把相應的股份全部劃撥到獲受人(或其個人合法私人代表)的賬戶上。
C. 請問IPO多久後可以進行再融資,比如說非定向募集或者定向募集(增發)謝謝!
ipo以後,再融資沒有一個硬性的規定多久後可以再融資,主要是看你ipo時募集的資金是否已經用完。如果沒用完,不能再融資。
有一個潛規則,一般是6個月,同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的再融資鎖定期。
D. 普通股股東有優先認股權嗎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公司都有股權有權就會有股東,那麼如果公司的股東要將股份進行轉移的話,其他的股東是否有優先認股權?下面,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關法律知識,小編整理了以下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普通股股東有優先認股權嗎
普通股股東有優先認股權,優先認股權是股份公司發行新股增加資本時,按照原股東的持股比例,給予其在指定期限內以規定價格優先認購一定數量新股的權利。該權利產生的目的在於保證原股東對公司所有權的控制權不因資本的增加而受到削弱。優先認股權可以轉讓、買賣,也可以放棄。買賣優先認股權的價格,由股票市場上該種股票的價格、新股的發行價格和認購一股新股所需的優先認股權數三個因素決定。
優先認股這種權利可以分為兩類:
1、股東在轉讓股份時,其他股東有優先購買的權利。
2、當公司增資發行新股票時,公司現有股東有優先根據其持有的股票在已發行股票中所佔比例購買相應新股票的權利。
以上內容就是相關的回答,通常情況下,如果是一個普通的股東要想將自己的股份轉讓出去的話,裡面的其他股東具有優先認股權,當公司在進行增資發行新的股票的時候,公司裡面的其他股東也有優先購買權。如果您還有其他法律問題的可以咨詢相關律師。
E. 優先認股權定義
錯在的時間期限的界定上:「一段時間」是錯誤的,一般發生在兩個時間點:一是股東在轉讓股份時;二是當公司增資發行新股票時。只有在這兩個時間點上才能執行優先認股權,並且也是一次性的,而不是持續性的。
F. 請回答一下什麼是帶認股權債券
我看你說的應該是附認股權證公司債券吧。
產品與服務
附認股權證公司債券指公司債券附有認股權證,持有人依法享有在一定期間內按約定價格(執行價格)認購公司股票的權利,是債券加上認股權證的產品組合。
從海外市場的有關實踐看,附認股權證公司債券可以分為「分離型」與「非分離型」,和「現金匯入型」與「抵繳型」。
分離型
其中,「分離型」指認股權憑證與公司債券可以分開,單獨在流通市場上自由買賣;「非分離型」指認股權無法與公司債券分開,兩者存續期限一致,同時流通轉讓,自發行至交易均合二為一,不得分開轉讓。非分離型附認股權證公司債券近似於可轉債。
現金匯入型
「現金匯入型」指當持有人行使認股權利時,必須再拿出現金來認購股票;「抵繳型」則指公司債票面金額本身可按一定比例直接轉股,如現行可轉換公司債的方式。把「分離型」、「非分離型」與「現金匯入型」、「抵繳型」進行組合,我們可以得到不同的產品類型。
附認股權證的公司債券利弊分析:
對於發行人來說,發行附認股權證的公司債券可以起到一次發行、二次融資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融資成本(2008年幾只票面利率甚至到了0.8%,同期一年期存款利率為4.14%)
不利影響主要體現在:首先,相對於普通可轉債,發行人一直都有償還本息的義務;其次,如果債券附帶美式權證,會給發行人的資金規劃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 ;第三,無贖回和強制轉股條款,從而在發行人股票價格高漲或者市場利率大幅降低時,發行人需要承擔一定的機會成本
定價方式
附認股權證公司債券可以採用兩種定價方式:
一是認股權證與公司債券分別作價;
二是兩者一並作價,即發行公司債券附送認股權證。
前者債券利率會高些,後者債券利率則與可轉債相當。如果權證可與債券分離交易,則債券發行利率甚至還可以再低些。而可轉債的發行成本通常也較普通債券低。
發行附認股權公司債券
《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
第二十八條
附認股權公司債券應當申請在上市公司股票上市的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附認股權公司債券中的公司債券和認股權分別符合證券交易所上市條件的,應當分別上市交易。
第二十九條
附認股權公司債券的期限最短為一年。
債券的面值、利率、信用評級、償還本息、債權保護適用本辦法第十六條至第十九條的規定。
第三十條
發行附認股權公司債券,發行人提供擔保的,適用本辦法第二十條第二款至第四款的規定。
第三十一條
認股權上市交易的,認股權證約定的要素應當包括行權價格、存續期間、行權期間或行權日、行權比例。
第三十二條
認股權證的行權價格應不低於公告認股權證募集說明書日前二十個交易日公司股票均價和前一個交易日的均價。
第三十三條
認股權證的存續期間不超過公司債券的期限,自發行結束之日起不少於六個月,不超過二十四個月。
募集說明書公告的權證存續期限不得調整。
第三十四條
認股權證自發行結束至少已滿六個月起方可行權,行權期間為存續期限屆滿前的一段期間,或者是存續期限內的特定交易日。
第三十五條
募集說明書應當約定,上市公司改變公告的募集資金用途的,賦予債券持有人一次回售的權利。
G. 什麼是優先認股權
優先認股權是指當股份公司為增加公司資本而決定增加發行新的股票時,原普通股票股東享有的按其持股比例,以低於市價的某一特定價格優先認購一定數量新發行股票的權利。
H. 如何行使認股權
認股權(Stock Option)又稱股票期權、經理股票期權,是指授予公司員工以一定的價格在將來某一時期購買一定數量公司股票的選擇權。認股權一般授予高級管理人員或對公司有重大貢獻的員工。運用認股權購買股票的行為稱為行權或執行,購買股票的價格稱為行權價或執行價格。當股票價格超過行權價時,通過行權可獲得兩者之間的差額。如果現在行權不能獲利,可暫時不行使這一權利。
與一般意義的股票期權相比,認股權有許多自己的特徵:
(1)認股權和股票期權的發行主體、發行對象和發行目的不同。交易所設計的股票期權是為了提供一種避險工具而向公眾發行的,而認股權是公司為了激勵員工而向員工發行的。
(2)認股權和股票期權的期限也不相同。股票期權的期限一般較短,短則幾個月,長不過一年。作為一種長期激勵制度,認股權的期限一般較長,短的有幾年,長的可達十年或以上。
(3)認股權和股票期權的流通性不同。股票銷權在交易所可自由流通,其到期行權的比例大大小於轉讓的比例。而除個人死亡、完全喪失行為能力等情況外,認股權只能行權而不能轉讓。
(4)認股權和股票期權的攤薄性不同。股票期權不具攤薄性,而認股權行權時,來源於新發行的股票則有攤薄效應。
I. 認股期權的設計
股東為追求公司價值最大化,要求公司建立良好的內部與外部的控制機制,用於激勵、監督管理者。就激勵措施而言,有報酬安排、認股期權、基於經營結果的獎勵等形式。
認股期權與過往的國內內部職工持股制度區別較大。鑒於我國上市公司內部職工股現有做法具有較明顯的短期福利措施,有必要設計一個規范的制度,建立較長期且帶有延後支付周期的有效分享機制(對經理階層提供一種長期激勵機制並依此提高企業績效)。把認股期權等延後支付的分享方式引進到公司組織中起到的作用是,可以抑制企業代理人的短期行為,又有利於把企業代理人的報酬與企業長期收益的不確定性聯系起來,激發企業代理人的競爭意識和創造性。延後支付使企業從高級管理層到一般員工必須致力於長期的努力,才能使他們名下的股權升值從而得到實質上的好處。
1、認股期權的股份來源
公司透過把股權贈予或配予經理階層和優秀員工的方法,以增加他們的歸屬感及對公司的忠誠,進而提高員工的生產力。那麼透過什麼方法讓員工持有公司的股權?一般有三種方法,一是由原股東把其股權出讓予雇員(公司由單一大股東組成且股份屬於私人股份時較適宜),二是由公司增發新股予雇員(比較通行),三是公司自二級市場上回購股票來支付認股期權、可轉換證券等的需求(值得留意的是,多數國家原則上禁止公司股份回購的,但有例外情況)。大部分公司是採用第二種方式,具體做法是透過一個專門的「員工購股權計劃」來進行。
對於認股期權,各國的認識和實踐亦不相同。原則上,認股期權僅適用於上市公司。這是因為行使期權及以後的股票出售等交易都比較方便,而且價格對有關各方都比較公道。
2、認股期權的行權價(Exercise Price)
這里有二種情況:一是行權價大於或等於股票現行價。這樣作對公眾公司而言沒有多大吸引力;但對於創業板公司和未上市公司而言,雖未有價格折扣,但給予經營者適當比例的企業股份獎勵仍是非常吸引。二是行權價可以低至公平市場價格的50%,折價增加了員工購股的吸引力,當然這樣不可避免地對原有股東股權產生稀釋。上述兩種情況不同國家的做法有較大不同。
以美國的股票市場為例,根據美國國內稅務法,激勵性股票期權(IncentiveStockOption)的行權價必須大於或等於簽發時的股票市價;只有非法定的股票期權(如股票增值權(Stock Appreciation Rights))的行權價可以低至公平市場價格的50%。兩者所以行權價不同,是因為稅法對它們的規定不同:激勵性股票期權行權時,不需付稅;而非法定的股票期權行權時,行權價高於市場價的差價需作為普通收入納稅(《1986年國內稅務法》實施後稅率是15-34%)。從美國的實務來看,股票期權行權價對市價有否打折與稅法是平衡的,上市公司可以各取其利。在美國,除了股票期權這一激勵形式外,另外一種獎勵形式就是股票所有權,如股票持有計劃(SOPs)中,企業允許員工以一定折扣購買自身股票,美國國內稅法規定,必須保證所有或大多數雇員都可參加,並且出售價格不能低於同期市場價的85%。
從香港股票市場的情形來看,聯交所的《上市規則》規定認購價不能低於股票期權授予日前五個交易日的平均收市價的80%。香港公眾公司多遵循此規定。當然,就香港上市公司實施認股期權的背景來說,首先,香港大約九成上市公司是由家族持有四分之一或以上的股權,且家族式企業所有者即為經營者的情形亦較普遍,企業對認股期權的需求並不大;其次,最需要股權獎勵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在香港數量並不多,因而股票期權主要是在幾家大型上市公司如匯豐銀行、香港電訊等實行,推廣的面並不很寬。
3、股票期權的授予額度與時機
股份獎勵須與預先制定的股東總回報或每股盈利掛鉤。就此而言,公司內部建立良好的考核指標體系是非常必要的;若非如此,股份激勵將缺乏效率。考核公司業績,這里有兩個標准,一是絕對標准,即每股盈利增長或五年內股東回報升多少。二是相對標准,地位相若的同業股份市值平均上升水平(企業間相對業績比較通常都是有效率的)。股東總回報或每股盈利的基準制訂後,如果管理層未來幾年能超出上述基準的平均數,則獲得股份獎勵;否則,不獲獎勵。
以香港上市的匯豐控股(0005)的有限制股份獎勵計劃為例,1999年股份獎勵由以往的與每股盈利增長掛鉤修訂為與預先制訂的股東總回報掛鉤。匯豐預先制訂的目標是在五年內使股東回報最少上升一倍,這是絕對標准。股東總回報的定義是,有關期內的股份價值及宣布派發的股息收入的增長(假設股息全部再用於投資)。相對標準是考慮到匯豐要成為國際領先的金融機構,因而著重與其它金融機構表現的比較。具體做法是透過以下三項成分,即(一)九家與匯豐地位相若的銀行;(二)美國、英國、歐洲大陸及遠東區(但不包括上述第一項的銀行)的最大五家銀行;(三)摩根斯坦利資金國際編制的世界指數所包羅的銀行,但不包括上述第一及第二項的銀行。按第一項佔五成、第二及第三項各佔二成半的比重,計算加權平均數,即可訂出一個適當的市場比較數字。
4、認股期權的有效期
美國和香港的認股期權都規定最長的有效期不得超過十年;如果要繼續施行,需再次得到股東大會的批准。其中還規定,若公司控制權發生變化(實施股份計劃時公司都有定義),已發放的認股期權將立即提前全部行使,除非控制權變化後的董事會提供別的方案。另外一種情況是認股期權接受者結束與公司的僱傭關系時,股票期權可能提前失效。認股期權設計的目的就在於激勵管理層長期的努力,因而認股期權的執行期一般都較長。鑒於此執行時候通常都是分階段實施。在法規尚不完善或計劃正處於試點的國家,分期實施可能會遇到政策變動帶來的負影響,因而實務上公司多傾向於3-6年的認股權有效期。
5、員工購股權計劃必須經股東大會批准,且要載列下列各項條款(以香港聯交所證券《上市規則》為例):
受益人; 股份計劃所涉及的證券總數(上限是不超過當時已發行的有關類別證券的10%); 任何一名參與人所獲得的認股權不超過該認股權所涉及證券總數的25%; 規定認股期權的期限(不得超過十年); 制定期權行權價的基準(通常不低於授予日前五個交易日的平均收市價的80%); 促請參與人注意認股期權附有的投票權、股息、轉讓權及其它權利; 該計劃的最長有效期(不得超過十年)。 再有,認股權計劃要訂明已授出期權遇公司資本化發行、供股、分拆、合並時調整期權價的規定。同時,該計劃必須規定前已所載事項的條款在獲股東大會批准前,不可作出有利於受益人的修訂;計劃的條款及條件遇重大更改,須經聯交所批准。
6、公司與接受股票期權的員工簽訂認股權計劃協定書(Option Agreement)。
該協定書就期權贈與、如何行權、付款要求、不可轉讓性、雇員死亡或辭職時如何行權及股份調整等等方面做出詳細規定。
政府對於認股期權實施過程中的行權價格、有效時期、期權數量上限等方面作原則性的規定,但其它方面則由企業與接受期權的員工自行約定。由此,不同公司對於部分條款規定都不相同。有些公司規定,雇員獲得認股期權的條件是同意辭職後一年內不能參與到跟公司有競爭性的公司或關聯公司;雇員若由於自願離職,則辭職後三個月內仍然可行使期權;雇員若由於死亡或喪失行為能力而辭職,則辭職後一年內該雇員或繼承人仍可自由行權。
股份獎勵與現金獎勵不同,那麼股份獎勵有什麼好處?好處是公司現金的節約、避免交納過高的稅收及比現金支付方式具有更大的激勵作用等。另外,認股期權由於具有長期報酬的特點,與企業年薪制方式的獎勵有所不同,年薪制更多地照顧經營者的短期利益。從品種設計來看,認股期權可較好地解決一些問題,比如新領導班子的股份授予,高級管理層的激勵制度,股東和管理層委託-代理關系中固有利益的沖突,現有經營者持股流通問題,高級管理人員的「59歲現象」等。正因如此,股票期權已在許多國家,尤其是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型上市公司中得到了普遍實施,並被認為達到了優化激勵機制的效果。
J. 認股權的認購期限一般為
根據不同的標准或依據,認股權證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1)美式認股證與歐式認股證。美式認股證,指權證持有人在到期日前,可以隨時提出履約要求,買進或賣出約定數量的標的資產。而歐式認股證,則是指權證持有人只能於到期日當天,才可提出買進或賣出標的資產的履約要求。無論股證屬歐式或美式,投資者均可在到
期日前在市場出售持有股證。事實上,只有小部分股證持有人會選擇行使股證,大部分投資者均會在到期前沽出股證。
(2)認購認股證與認沽認股證。認購權證,是一種買進權利。該權證持有人有權於約定期間(美式)或期日(歐式),以約定價格買進約定數量的標的資產。認沽權證,則屬一種賣出權利。該權證持有人有權於約定期間或期日,以約定價格賣出約定數量的標的資產。
(3)股本認股證與衍生認股證。股本認股證,是以發行人或其子公司的股票作為標的資產而發行的認購或認沽期權。該權證的發行人通常是發行標的股票(正股)的上市公司。行使時,公司將發行新股,並以行使價售予股本認股證的持有人。衍生認股證,其標的資產得為個股股票或一籃子股票、股指、黃金、外匯等。衍生認股證通常是投資銀行發行的。前者是公司的集資活動,而後者並非為集資,而是為投資者提供一種管理投資組合的有效工具。
(4)公司認股證與備兌認股證。公司認股權證,是由權證標的資產的發行人(一般為上市公司)自行發行,通常伴隨企業股票或公司債發行,藉以增加相關資產對投資人的吸引力。公司認股權證的履約期限通常較長,如3年、5年甚至10年。備兌權證,則是由權證標的資產發行人以外的第三人(銀行或券商等資信良好的專業投資機構)發行,非以該第三人自身的資產為標的的認股證。備兌權證的權利期間多在1年以下。二者最大差別在於,股本權證是由上市公司發行,而備兌權證是由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發行。
(5)價內權證、價外權證和價平權證。依履約價格,權證可分為價內權證(in-the-money)、價外權證(out-of-the-money)和價平權證(at-the-money)三種。標的資產市價高(低)於履約價格的認購(沽)權證,為價內權證;標的資產市價低(高)於履約價格的認購(沽)權證,為價外權證;標的資產市價等於履約價格的認購(沽)權證,為價平權證。
除了以上分類標准之外,認股權證還可以根據其他標准分類。如依標的資產,權證又可具體分為個股型認股證、組合型認股證以及指數型認股證三種;依結算方式,權證可分為證券給付型、現金結算型以及可選擇支付方式型三種;依權證的發行是否伴隨有其它有價證券的發行,而分為獨立型權證與附隨型權證兩種;依權證標的資產是否需要抵押,又可以劃分為抵押型權證和非抵押權證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