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機械固沙年限

機械固沙年限

發布時間:2021-09-11 10:12:21

㈠ 沙漠化治理都有哪些新技術

有效治理荒漠化一直是世界性難題。有鑒於沙的流動性,應對風害成為難中之難。在目前主要的固沙技術中,工程固沙採用人工設置沙障等工程手段,如草方格、石方格來阻止沙子移動;化學固沙通過噴灑化學固沙劑,如乳化瀝青、聚合物樹脂等;植物固沙則是透過種植沙生植物的手段來穩定和阻絕沙體,以達到固沙目的。下面我們來盤點這三種固沙技術中的最熱門的新科技:立體固沙車、藻類治沙固沙技術,植物性纖維黏合劑,這三種技術中前兩項已被證明行之有效,第三種還存在爭議,效果有待驗證。

立體固沙車--速度是人工的約180倍

經施工改造後的沙體當即固定,並表現出持久的抗風蝕能力。試驗地種植了70多種植物,長勢旺盛。為了檢驗治理成果,研究團隊在改造後的沙漠中種植了70多種植物,其長勢都非常好。為了檢驗安全性,團隊還請來了第三方機構對粘合劑及「沙變土」土壤進行檢測。易志堅拿出了西安國聯質量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對粘合劑的檢測報告,上面多項指標遠遠低於國家標准。

對於這項科研成果,該成果專家評審組的中國林業科學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的秘書長楊文斌認為,其研究還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對於一項研究來說,需要有實驗室的結果,還要有基礎性成果,還需要實地的實驗結果,也就是大面積的區域實驗,區域實驗完成之後才能開始推廣,即使區域實驗有了初步成果,也不能說這是一項可以推廣的技術。易教授團隊所做的4000畝實驗在普通人看來面積廣闊,但是對於荒漠化研究來說,4000畝的面積太小了,根本不算什麼。這項所謂的成果也到不了大面積推廣的階段。

而且,沙漠如果有水的話,根本不用治理就會變成農田。楊文斌說:「沙漠是最好的土壤,就是缺水,只要有水就是好土壤。如果沙漠有水,就不用做任何工作,就可以直接種植了。在沙漠上安裝上灌溉設備並保持植被一定密度生長,是現在科學家在著力解決的問題。」

我國目前的沙漠形成有的是自然條件,而有的是人為因素,特別在靠近河套地區的一些沙漠地帶確實是人類破壞植被造成的,所以可以分門別類地對沙丘和沙地進行改造,對於人類過度開采造成的荒漠化地區可以優先修復,這些地區曾經也有綠植生長的基礎。所以,沙漠的改造的關鍵在於應該分類分區,而不能違背自然規律。

原生沙漠是地質時期形成的,是荒漠生態系統,是一種一種生態系統,它和濕地生態系統,和森林一樣都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環。治沙不是消滅所有沙地,不能把全部沙漠都變綠洲,否則,地表下墊面均勻一致,反而無法形成氣壓差,不利於形成空氣流動,進而影響水分的運移。從另一面可能惡化了區域氣候,利弊需要權衡。

㈡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是

(2001年8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

目錄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防沙治沙規劃

第三章土地沙化的預防

第四章沙化土地的治理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七章附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預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維護生態安全,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土地沙化的預防、沙化土地的治理和開發利用活動,必須遵守本法。

土地沙化是指因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所導致的天然沙漠擴張和沙質土壤上植被破壞、沙土裸露的過程。

本法所稱土地沙化,是指主要因人類不合理活動所導致的天然沙漠擴張和沙質土壤上植被及覆蓋物被破壞,形成流沙及沙土裸露的過程。

本法所稱沙化土地,包括已經沙化的土地和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具體范圍,由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防沙治沙規劃確定。

第三條防沙治沙工作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統一規劃,因地制宜,分步實施,堅持區域防治與重點防治相結合;

(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

(三)保護和恢復植被與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相結合;

(四)遵循生態規律,依靠科技進步;

(五)改善生態環境與幫助農牧民脫貧致富相結合;

(六)國家支持與地方自力更生相結合,政府組織與社會各界參與相結合,鼓勵單位、個人承包防治;(七)保障防沙治沙者的合法權益。

第四條國務院和沙化土地所在地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防沙治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保障和支持防沙治沙工作的開展。

沙化土地所在地區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有效措施,預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保護和改善本行政區域的生態質量。

國家在沙化土地所在地區,建立政府行政領導防沙治沙任期目標責任考核獎懲制度。沙化土地所在地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報告防沙治沙工作情況。

第五條在國務院領導下,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全國防沙治沙工作。

國務院林業、農業、水利、土地、環境保護等行政主管部門和氣象主管機構,按照有關法律規定的職責和國務院確定的職責分工,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沙治沙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組織、領導所屬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行政區域的防沙治沙工作。

第六條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有防止該土地沙化的義務。

使用已經沙化的土地的單位和個人,有治理該沙化土地的義務。

第七條國家支持防沙治沙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工作,發揮科研部門、機構在防沙治沙工作中的作用,培養防沙治沙專門技術人員,提高防沙治沙的科學技術水平。

國家支持開展防沙治沙的國際合作。

第八條在防沙治沙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表彰和獎勵;對保護和改善生態質量作出突出貢獻的,應當給予重獎。

第九條沙化土地所在地區的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開展防沙治沙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公民的防沙治沙意識,提高公民防沙治沙的能力。

第二章防沙治沙規劃

第十條防沙治沙實行統一規劃。從事防沙治沙活動,以及在沙化土地范圍內從事開發利用活動,必須遵循防沙治沙規劃。

防沙治沙規劃應當對遏制土地沙化擴展趨勢,逐步減少沙化土地的時限、步驟、措施等作出明確規定,並將具體實施方案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和年度計劃。

第十一條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農業、水利、土地、環境保護等有關部門編制全國防沙治沙規劃,報國務院批准後實施。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依據全國防沙治沙規劃,編制本行政區域的防沙治沙規劃,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指定的有關部門批准後實施。

沙化土地所在地區的市、縣人民政府,應當依據上一級人民政府的防沙治沙規劃,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的防沙治沙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防沙治沙規劃的修改,須經原批准機關批准;未經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改變防沙治沙規劃。

第十二條編制防沙治沙規劃,應當根據沙化土地所處的地理位置、土地類型、植被狀況、氣候和水資源狀況、土地沙化程度等自然條件及其所發揮的生態、經濟功能,對沙化土地實行分類保護、綜合治理和合理利用。

在規劃期內不具備治理條件的以及因保護生態的需要不宜開發利用的連片沙化土地,應當規劃為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實行封禁保護。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的范圍,由全國防沙治沙規劃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防沙治沙規劃確定。

第十三條防沙治沙規劃應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防沙治沙規劃中確定的沙化土地用途,應當符合本級人民政府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第三章土地沙化的預防

第十四條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其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對全國土地沙化情況進行監測、統計和分析,並定期公布監測結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業或者其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土地沙化監測技術規程,對沙化土地進行監測,並將監測結果向本級人民政府及上一級林業或者其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第十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業或者其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在土地沙化監測過程中,發現土地發生沙化或者沙化程度加重的,應當及時報告本級人民政府。收到報告的人民政府應當責成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制止導致土地沙化的行為,並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理。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組織對氣象乾旱和沙塵暴天氣進行監測、預報,發現氣象乾旱或者沙塵暴天氣徵兆時,應當及時報告當地人民政府。收到報告的人民政府應當採取預防措施,必要時公布災情預報,並組織林業、農(牧)業等有關部門採取應急措施,避免或者減輕風沙危害。

第十六條沙化土地所在地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防沙治沙規劃,劃出一定比例的土地,因地制宜地營造防風固沙林網、林帶,種植多年生灌木和草本植物。由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確定植樹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的標准和具體任務,並逐片組織實施,明確責任,確保完成。

除了撫育更新性質的採伐外,不得批准對防風固沙林網、林帶進行採伐。在對防風固沙林網、林帶進行撫育更新性質的採伐之前,必須在其附近預先形成接替林網和林帶。

對林木更新困難地區已有的防風固沙林網、林帶,不得批准採伐。

第十七條禁止在沙化土地上砍挖灌木、葯材及其他固沙植物。

沙化土地所在地區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植被管護制度,嚴格保護植被,並根據需要在鄉(鎮)、村建立植被管護組織,確定管護人員。

在沙化土地范圍內,各類土地承包合同應當包括植被保護責任的內容。

第十八條草原地區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草原的管理和建設,由農(牧)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指導、組織農牧民建設人工草場,控制載畜量,調整牲畜結構,改良牲畜品種,推行牲畜圈養和草場輪牧,消滅草原鼠害、蟲害,保護草原植被,防止草原退化和沙化。

草原實行以產草量確定載畜量的制度。由農(牧)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制定載畜量的標准和有關規定,並逐級組織實施,明確責任,確保完成。

第十九條沙化土地所在地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流域和區域水資源的統一調配和管理,在編制流域和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和供水計劃時,必須考慮整個流域和區域植被保護的用水需求,防止因地下水和上游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導致植被破壞和土地沙化。該規劃和計劃經批准後,必須嚴格實施。

沙化土地所在地區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節約用水,發展節水型農牧業和其他產業。

第二十條沙化土地所在地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不得批准在沙漠邊緣地帶和林地、草原開墾耕地;已經開墾並對生態產生不良影響的,應當有計劃地組織退耕還林還草。

第二十一條在沙化土地范圍內從事開發建設活動的,必須事先就該項目可能對當地及相關地區生態產生的影響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依法提交環境影響報告;環境影響報告應當包括有關防沙治沙的內容。

第二十二條在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范圍內,禁止一切破壞植被的活動。

禁止在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范圍內安置移民。對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范圍內的農牧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有計劃地組織遷出,並妥善安置。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范圍內尚未遷出的農牧民的生產生活,由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主管部門妥善安排。

未經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指定的部門同意,不得在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范圍內進行修建鐵路、公路等建設活動。

第四章沙化土地的治理

第二十三條沙化土地所在地區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防沙治沙規劃,組織有關部門、單位和個人,因地制宜地採取人工造林種草、飛機播種造林種草、封沙育林育草和合理調配生態用水等措施,恢復和增加植被,治理已經沙化的土地。

第二十四條國家鼓勵單位和個人在自願的前提下,捐資或者以其他形式開展公益性的治沙活動。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業或者其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為公益性治沙活動提供治理地點和無償技術指導。

從事公益性治沙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業或者其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技術要求進行治理,並可以將所種植的林、草委託他人管護或者交由當地人民政府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管護。

第二十五條使用已經沙化的國有土地的使用權人和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人,必須採取治理措施,改善土地質量;確實無能力完成治理任務的,可以委託他人治理或者與他人合作治理。委託或者合作治理的,應當簽訂協議,明確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沙化土地所在地區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技術推廣單位,應當為土地使用權人和承包經營權人的治沙活動提供技術指導。

採取退耕還林還草、植樹種草或者封育措施治沙的土地使用權人和承包經營權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人民政府提供的政策優惠。

第二十六條不具有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單位和個人從事營利性治沙活動的,應當先與土地所有權人或者使用權人簽訂協議,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

在治理活動開始之前,從事營利性治沙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向治理項目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其他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治理申請,並附具下列文件:

(一)被治理土地權屬的合法證明文件和治理協議;

(二)符合防沙治沙規劃的治理方案;

(三)治理所需的資金證明。

第二十七條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第二項所稱治理方案,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治理范圍界限;

(二)分階段治理目標和治理期限

(三)主要治理措施;

(四)經當地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的用水來源和用水量指標;

(五)治理後的土地用途和植被管護措施;

(六)其他需要載明的事項。

第二十八條從事營利性治沙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按照治理方案進行治理。

國家保護沙化土地治理者的合法權益。在治理者取得合法土地權屬的治理范圍內,未經治理者同意,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治理或者開發利用活動。

第二十九條治理者完成治理任務後,應當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受理治理申請的行政主管部門提出驗收申請。經驗收合格的,受理治理申請的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發給治理合格證明文件;經驗收不合格的,治理者應當繼續治理。

第三十條已經沙化的土地范圍內的鐵路、公路、河流和水渠兩側,城鎮、村莊、廠礦和水庫周圍,實行單位治理責任制,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下達治理責任書,由責任單位負責組織造林種草或者採取其他治理措施。

第三十一條沙化土地所在地區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可以組織當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在自願的前提下,對已經沙化的土地進行集中治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投入的資金和勞力,可以折算為治理項目的股份、資本金,也可以採取其他形式給予補償。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三十二條國務院和沙化土地所在地區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在本級財政預算中按照防沙治沙規劃通過項目預算安排資金,用於本級人民政府確定的防沙治沙工程。在安排扶貧、農業、水利、道路、礦產、能源、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時,應當根據具體情況,設立若干防沙治沙子項目。

第三十三條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單位和個人防沙治沙。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根據防沙治沙的面積和難易程度,給予從事防沙治沙活動的單位和個人資金補助、財政貼息以及稅費減免等政策優惠。

單位和個人投資進行防沙治沙的,在投資階段免徵各種稅收;取得一定收益後,可以免徵或者減征有關稅收。

第三十四條使用已經沙化的國有土地從事治沙活動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享有不超過70年的土地使用權。具體年限和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使用已經沙化的集體所有土地從事治沙活動的,治理者應當與土地所有人簽訂土地承包合同。具體承包期限和當事人的其他權利、義務由承包合同雙方依法在土地承包合同中約定。縣級人民政府依法根據土地承包合同向治理者頒發土地使用權證書,保護集體所有沙化土地治理者的土地使用權。

第三十五條因保護生態的特殊要求,將治理後的土地批准劃為自然保護區或者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的,批准機關應當給予治理者合理的經濟補償。

第三十六條國家根據防沙治沙的需要,組織設立防沙治沙重點科研項目和示範、推廣項目,並對防沙治沙、沙區能源、沙生經濟作物、節水灌溉、防止草原退化、沙地旱作農業等方面的科學研究與技術推廣給予資金補助、稅費減免等政策優惠。

第三十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挪用防沙治沙資金。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計機關,應當依法對防沙治沙資金使用情況實施審計監督。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八條違反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定,在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范圍內從事破壞植被活動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業、農(牧)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有違法所得的,沒收其違法所得;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九條違反本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國有土地使用權人和農民集體所有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未採取防沙治沙措施,造成土地嚴重沙化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牧)業、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責令限期治理;造成國有土地嚴重沙化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

第四十條違反本法規定,進行營利性治沙活動,造成土地沙化加重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受理營利性治沙申請的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並處每公頃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一條違反本法第二十八條第一款規定,不按照治理方案進行治理的,或者違反本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經驗收不合格又不按要求繼續治理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受理營利性治沙申請的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可以並處相當於治理費用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二條違反本法第二十八條第二款規定,未經治理者同意,擅自在他人的治理范圍內從事治理或者開發利用活動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受理營利性治沙申請的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給治理者造成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第四十三條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所在單位、監察機關或者上級行政主管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違反本法第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發現土地發生沙化或者沙化程度加重不及時報告的,或者收到報告後不責成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採取措施的;

(二)違反本法第十六條第二款、第三款規定,批准採伐防風固沙林網、林帶的;

(三)違反本法第二十條規定,批准在沙漠邊緣地帶和林地、草原開墾耕地的;

(四)違反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在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范圍內安置移民的;

(五)違反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三款規定,未經批准在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范圍內進行修建鐵路、公路等建設活動的。

第四十四條違反本法第三十七條第一款規定,截留、挪用防沙治沙資金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監察機關或者上級行政主管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五條防沙治沙監督管理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附則

第四十六條本法第五條第二款中所稱的有關法律,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

第四十七條本法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㈢ 這是一道分式方程題,某林場原計劃在一定期限造林240公頃,實際每天固沙造林的面積比原計劃多4公頃,結果

原題 應該是這樣吧:這是一道分式方程題,某林場原計劃在一定期限造林240公頃,實際每天固沙造林的面積比原計劃多4公頃,結果 比原計劃提前5天完成成,求原計劃每天固沙造林的面積?
解:設原計劃每天固沙造林的面積為x公頃
240/x-5=240/(x+4)
兩邊同乘以x(x+4)並整理得
x²-44x-192=0
解得:x=48或者x=-4(不合題意)
經檢驗x=48是原方程的解
答:原計劃每天固沙造林的面積為48公頃
注意:你如果是八年級的學生,解一元二次方程沒學。此題你是不會解的。到了九年級才學

㈣ 某林場原計劃在一定期限內固沙造林240公頃

B 等量關系是:原計劃需時間-實際所需時間=5或原計劃所需時間=實際所需時間+5.

㈤ 水泥地面固化劑使用年限是多久

一般水泥地面固化劑的話,它的使用年限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長的,正常使用的情況下在一二十年是沒有問題的,所以不會出現其他問題。

㈥ 固沙造林

一、標准條款

1 固沙造林的規劃設計

1.1 林帶規劃設計

設計內容包括林帶走向、寬度、間距、結構、混交類型。

1.1.1 林帶走向

1.1.1.1 防風阻沙、固沙基幹林帶,應設在農田林網外圍的沙丘前沿地帶及流沙邊緣與農田綠洲交界處,林帶走向應垂直於沙丘流動方向。

1.1.1.2 農田防護林網(包括護牧林網),有主風害地區應採取長方形網格,無主風害地區可採取正方形網格。主林帶走向應垂直於主風方向,或不大於45°的偏角。副林帶和主林帶應垂直;如因地形地物限制,主副林帶可以有一定偏角。低窪地區可「林隨水走」;平坦地區可「林隨路走」;風蝕山丘地區,主林帶可沿等高線布設,副林帶可和上下坡的路邊造林、河邊溝岸造林互相連接,形成林網。

1.1.1.3 沿海岸線防風林帶應垂直於主風害方向設置,也可按沙灘沿海岸線的自然分布走向設置。

1.1.2 林帶寬度

1.1.2.1 防風阻沙、固沙基幹林帶,可分別採用單帶或雙帶式。在風沙危害嚴重地區可採用多帶式。帶寬一般為50~100m,大面積流沙入侵前沿地區帶寬可為200~1000m,綠洲與沙丘接壤地區允許帶寬30~50m。

1.1.2.2 農田防護林網,主帶寬應為8~12m(3~4行樹),副帶寬可為4~6m(1~2行樹),地少人多地區,可採取主帶寬5~6m,副帶寬3~4m。

1.1.2.3 沿海岸線防風林帶,應根據海風強勁程度和海灘情況確定,一般寬20~100m,最大可達100~200m。

1.1.3 林帶間距

1.1.3.1 防風阻沙、固沙基幹林帶,可採用單帶、雙帶或多帶式,間距應為50~100m。

1.1.3.2 農田防護林網,林帶的間距應按喬木主要樹種壯齡時期平均高度的15~20倍計算。主林帶和副林帶交叉處只在一側留出20m寬便於交通的缺口。林網的網格面積一般15~20hm2,最大不應超過30hm2,嚴重風沙區應控制在15hm2以下。

1.1.3.3 沿海岸線防風林帶,依沙灘分布的寬度,可設近海前沿一道主幹防風林帶,或者在第一道近海防風主幹林帶之後,每隔100~300m,再設第二、三道防風林帶。

1.1.4 林帶結構(圖6-1)

1.1.4.1 疏透型。林帶間距10~15倍樹高,適用於重度風蝕區農田防護林網、海岸防護林。

1.1.4.2 緊密型。林帶間距8~10倍樹高,適用於風口造林和防風阻沙、固沙基幹林帶,以及鐵路、公路干線兩側林帶。

1.1.4.3 通風型。林帶間距15~20倍樹高,適用於中、輕度風蝕區農田防護林網和沿海岸線防風林帶。見圖6-1。

圖6-1 林帶結構示意圖

1.1.5 林帶混交類型

1.1.5.1 喬灌混交林帶:喬木、灌木樹種按比例組成,構成緊密結構或疏透結構林帶,適於乾旱與風害嚴重的地區。

1.1.5.2 喬木混交林帶:由兩層喬木組成,上層為喜光樹種,下層為耐蔭的伴生樹種。也可用兩種喜光樹種,分別配置於林帶兩側,組成通風結構林帶,適於農耕地或沿海沙帶。

1.1.5.3 灌木混交林帶:林帶全由灌木組成,用作生物沙障。

1.1.5.4 綜合型混交林帶:喬灌混交和喜光、耐蔭性、伴生樹種混交的綜合性林帶。適於防風固沙基幹林帶和風口造林。

1.2 風口造林設計

設置與主害風向相垂直的帶狀沙障,其寬度1~2m,間距20~30m。在沙障內可營造緊密型喬灌混交林,株距0.5m,行距1.0m,交錯排列;株間或行間混交或呈塊狀混交,喬灌比例1∶1,迎風面栽灌木,背面栽喬木。

1.3 片狀造林設計

1.3.1 風蝕較輕的沙地或穩定的低沙丘、半流動沙丘,可直接成片造林,全面固沙。

1.3.2 對流動沙丘,應先設置沙障,減緩風速,固定流沙,然後成片造林。在背風坡丘間低地栽植喬木林帶,阻擋流沙前移;在迎風坡腳下種植灌木,拉低沙丘。

1.3.3 片狀造林的株行距,應根據樹種和立地條件確定。植株一般均呈「品」字形排列。

2固沙造林的樹種選擇

2.1 樹種選擇原則

2.1.1 應選擇適合當地生長的優良樹種和鄉土樹種。

2.1.2 沿海、沿湖造林應選擇耐水浸、鹽鹼和抗風的樹種。

2.1.3 灌木應選擇防風固沙效果好、抗旱性能強、不怕沙埋、枝條繁茂、萌櫱力強、條材(或薪柴)產量高、質量好的樹種。

2.2 北方風沙區造林主要樹種

2.2.1 喬木:楊、柳、白榆、樟子松等。

2.2.2 灌木:沙柳、沙米、沙棘、沙蒿、花棒、踏郎、檸條、紫穗槐、沙拐棗、紅柳、枸杞等。

2.3 黃泛區古河道沙區造林主要樹種

2.3.1 喬木:楊、柳、榆、臭椿、刺槐、側柏、泡桐等。

2.3.2 灌木:紫穗槐、胡枝子、杞柳、荊條等。

2.4 東南沿海岸線沙區造林主要樹種

2.4.1 喬木:木麻黃、相思、水杉、柳杉、火炬、松側柏、楊、苦楝、麻櫟、烏桕等。

2.4.2 灌木:杞柳、刺梨、白刺、黃槿、夾竹桃等。

3 固沙造林施工

3.1 造林整地

3.1.1 整地時間

3.1.1.1 營造喬木林,在北方的中度、輕度風蝕區和雜草叢生的草灘地、質地較硬的丘間地和固定沙丘等,應於前一年秋末冬初整地,次年春季造林。流動沙丘和半流動沙丘造林不宜整地,避免造成風蝕。重風蝕區可在春季隨整地隨造林。南方地區可在造林前整地。

3.1.1.2 營造純灌木林時,可隨整地隨造林;營造喬灌混交林和喬木林整地時間相同。

3.1.2 一般整地方法

3.1.2.1 在大片完整和坡度較緩的沙荒地上造林,可用帶狀整地,帶寬1.0~1.5m,帶面耙平後,在其上再挖穴栽樹,按設計的株行距呈「品」字形排列。有條件時可採用機械開溝作帶。

3.1.2.2 在地形破碎、坡度較陡的沙荒地上造林,可採用魚鱗坑整地,坑徑1.0~1.5m,坑深0.6~0.8m,坑距3~5m,呈「品」字形排列。

3.1.2.3 營造灌木林可採用穴狀整地,按設計的株行距,定點挖穴,穴徑不小於0.6m,坑深0.3~0.6m,視苗木根系而定。

3.1.3 特殊的整地方法

3.1.3.1 翻淤壓沙整地。黃泛區古河道沙地,沙層較淺(0.5~0.6m),下為淤土。造林前,可先用人工或機械將下層淤土翻起,壓在沙上,厚0.3~0.4m,然後在淤土上造林。

3.1.3.2 客土整地:東南沿海岸灘,夏季地溫高,應先按株行距挖坑,然後用低溫客土種樹。

3.2 植苗造林

3.2.1 選好苗木

3.2.1.1 裸根苗應執行GB6000的規定;容器苗應執行LY1000—91的規定。

3.2.1.2 闊葉樹種應選擇1~2年生,株高1.5m以上,主根長30cm,地徑2.0cm以上,喬木主根系長度25~30cm以上,生長健壯的苗木;針葉樹種應選擇2~3年生容器苗或植生苗,有完整的頂芽。灌木苗應選擇1~2年生苗木。

3.2.1.3 應把好起苗質量關。起苗時應不傷根,不損苗,保持較完整的毛細根;針葉樹苗起苗後,做到隨起隨栽。外地運苗,應做到當日起苗,當日運到造林地,最多不得超過2d。對不能及時栽植的苗木,應打漿並做好假植,並設擋光擋風措施,防止暴曬風干或堆放發熱。

3.2.2 栽植技術

3.2.2.1 闊葉喬木宜在春秋二季挖坑栽植。

3.2.2.2 根系不大的灌木苗或針葉喬木苗,一般在春季或雨季採用窄縫栽植。

3.2.2.3 用容器苗或植生針葉苗造林,應事先整地,待春季墒情好時造林,或在立秋前的雨後栽植。乾旱、半乾旱地區的闊葉喬木苗,可截桿造林。

3.2.2.4 風口造林,栽植深度應超過當年最大風蝕深度,直達沙地的濕沙層,並在植穴周圍培置沙埂,增加地面糙度,減輕風蝕。

3.2.2.5 營造海岸線防風林時,應採取客土和適時深栽。

3.3 插(壓)條造林

3.3.1 選條

選擇一年生新條、壯條,隨剪隨插(壓),備用枝條應保濕。一般條長0.4~0.7m,地徑粗1~2cm;高桿桿長2.5~4m,徑粗3~6cm。

3.3.2 插條

插條應露出地面3~4cm,留有1~2個芽眼,並防止芽眼倒植;高稈造林應埋入地下0.8~1.2m,地面以上為1.5~3m;利用卧干栽植時,覆土厚度宜為10cm。

3.4 飛播造林

3.4.1 播前勘查、規劃

3.4.1.1 應對飛播地區進行勘查、調查,掌握沙丘類型、走向、原有植被種類和覆蓋度以及降水季節沙地土壤水分條件等。

3.4.1.2 應根據飛播造林可能取得的效率,確定具體的飛播范圍,進行測量、規劃接近於平行主風向的航播帶,埋設入航出航的標樁,繪制飛播作業圖(比例尺1/1萬)和播區位置圖(比例尺1/20萬)。

3.4.2 播幅與航高設計

3.4.2.1 應根據播區情況,確定單程或復程的航帶長度、播種寬度和飛行高度。大粒種子設計播幅寬為50m,航高為50~70m;沙蒿等小粒種子設計播幅寬度40m,飛行高度50~60m。

3.4.2.2 如播幅較寬,應在上述寬度基礎上增加20%~30%的重疊率。

3.4.2.3 飛播作業時,側風風速不應超過5.4m/s,側風角度不應超過40℃(小粒種子不應超過20℃)。順、逆風飛播風速:大粒種子,不應超過6~8m/s,小粒種子不應超過6m/s。

3.4.3 播前的准備工作

3.4.3.1 飛播固沙植物的選擇。在流沙地區飛播應選擇抗風蝕、耐沙埋、生長迅速、自然繁殖力強、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植物,如:沙蒿、踏郎、花棒等。每公頃播量:踏郎12~18kg,花棒15~23kg,沙蒿7.5~15kg。

3.4.3.2 種籽大粒化處理。為解決小粒種子和易飄移種子的位移,應在種子外面裹上黃土,製成比種子重2~3倍的大粒化種子丸,保證飛播種子分布均勻,提高飛播保苗的面積率。

3.4.3.3 種籽防害處理。播前應採用對人畜無害的葯液浸種,防治鼠、兔、蟲三害。

3.4.3.4 應根據規劃設計飛播的范圍與幅寬,在地面設置明顯的標志。

3.4.3.5 播種期宜選在夏秋雨季,並在有效降雨前7~15d作好天氣預報。

3.4.4 飛播後的管理

播區應設專人管護,禁止人畜進入播區放牧,以及割草、挖樹根等破壞幼苗和樹木的活動。

4 固沙造林的撫育管理

固沙造林後應加強幼林撫育管理,及時進行幼林補植、除草、中耕管理和幼林管護。各項管理工作應按GB/T16453.2第一篇有關規定執行。

二、理解與實施

固沙造林指的是在風沙地區營造防風固沙基幹林帶、農田防護林網、沿海岸線防風林帶、風口造林、片狀固沙造林。這一節主要介紹了固沙造林的規劃設計、樹種選擇、施工和管理。在固沙造林中必須結合水分條件考慮造林密度的問題,不能單一追求大密度。飛播造林是利用飛機進行播種的造林方法,適用於一些人煙稀少,或急需建立大面積植被而又缺乏勞力的地區,具有速度快、功效高、成本低的特點。

因為這一節是防止風蝕的重點,與原標准相比,改動較大:

(1)刪除原標准5固沙造林的開頭介紹「固沙造林包括防風固沙基幹林帶、農田防護林網、沿海岸線防風林帶,風口造林,片狀固沙造林」。

(2)在原標准防風固沙的基礎上,改為防風阻沙固沙。突出其阻沙和固沙的雙重功能。

(3)將原標准5.1.1.1.2「農田防護林網(包括護牧林網),主林帶走向應垂直於主風方向,或不大於30°~45°的偏角。副林帶和主林帶應垂直,如因地形地物限制,主副林帶可以有一定偏角。低窪地區可「林隨水走」;平坦地區可「林隨路走」;風蝕山丘地區,主林帶可沿等高線布設,副林帶可和上下坡的路邊造林、河邊溝岸造林互相連接,形成林網」改為「農田防護林網(包括護牧林網),有主風害地區應採取長方形網格,無主風害地區可採取正方形網格。主林帶走向應垂直於主風方向,或不大於45°的偏角。副林帶和主林帶應垂直,如因地形地物限制,主副林帶可以有一定偏角。低窪地區可「林隨水走」;平坦地區可「林隨路走」;風蝕山丘地區,主林帶可沿等高線布設,副林帶可和上下坡的路邊造林、河邊溝岸造林互相連接,形成林網。即:增加了「有主風害地區應採取長方形網格,無主風害地區可採取正方形網格」,對長方形網格和正方形網格的使用作了區分。將主林帶走向與主風向偏角的度數由「不大於30°~45°」改為「不大於45°的偏角」,原因是風向是林帶、林網或防護林體系設計的主要配置參數。當正方形林網與風向呈45°左右的交角時,具有防護效能的截面積最大,其原因是風向與林帶斜交時,受相鄰兩條林帶的共同作用,增大了風通過林網的截面積。一般林網都是方形的,但不一定都是正方形(多為矩形),當風向與林網斜交時,防護效率不次於風向與單條林帶正交時的防護效率,且在相鄰兩條林帶的長度相差不懸殊的情況下是不變的。因此可以認為,風向與林網垂直時,林網的防護效應是顯著的,風向與林網斜交時,林網的防護效應也是顯著的,使標准更精確。

(4)原標准5.1.1.1.3「沿海岸線防風林帶,應按沙灘沿海岸線的自然分布走向設置」改為「沿海岸線防風林帶應垂直於主風害方向設置,也可按沙灘沿海岸線的自然分布走向設置」。增加了應垂直於主風害方向的防風林設計。

(5)原標准5.1.1.2.1「防風固沙基幹林帶,可分別採用單帶或雙帶式。在風沙危害嚴重地區可採用多帶式。帶寬一般為50~100m」改為「防風阻沙、固沙基幹林帶,可分別採用單帶或雙帶式。在風沙危害嚴重地區可採用多帶式。帶寬一般為50~100m,大面積流沙入侵前沿地區帶寬可為200~1000m,綠洲與沙丘接壤地區允許帶寬30~50m」。新標准大大增加了防風林帶的寬度,增強阻沙固沙的效果。

(6)原標准5.1.1.2.2「農田防護林網,主帶寬應為8~12m,副帶寬可為4~6m,地少人多地區,可採取主帶寬5~6m,副帶寬3~4m」改為「農田防護林網,主帶寬應為8~12m(3~4行樹),副帶寬可為4~6m(1~2行樹),地少人多地區,可採取主帶寬5~6m,副帶寬3~4m」,對原標准進行了具體的細化說明。

(7)原標准5.1.1.2.3「沿海岸線防風林帶,應根據海風強勁程度和海灘情況確定,一般寬10~20m,最大可達100~200m」改為「沿海岸線防風林帶,應根據海風強勁程度和海灘情況確定,一般寬20~100m,最大可達100~200m」,增加了沿海岸線防風林帶的寬度,意在增強防風阻沙固沙的效果。

(8)在原標准5.1.1.3.2的基礎上增加了「林網的網格面積一般15~20hm2,最大不應超過30hm2,嚴重風沙區應控制在15hm2以下」。

(9)原標准5.1.1.4.1在疏透型林帶結構適用類型中增加了海岸防護林。

(10)刪除原標准5.1.1.5林帶混交類型中「混交類型有喬灌混交、喬木混交、灌木混交、綜合型混交四種」,原因是在下文中分別對此作了介紹。

(11)刪除原標准5.2.1.1中「有利於發展農、林、牧、副業生產」。

(12)刪除原標准5.1.1.2「喬木樹種應具有耐瘠薄、乾旱、風蝕、沙割、沙埋,生長快,根系發達,分枝多,冠幅大,繁殖容易,抗病蟲害,改良沙地見效快,經濟價值高等優點。北方選擇的樹種須耐嚴寒,南方選擇的樹種須耐高溫」改為「沿海、沿湖造林應選擇耐水浸、鹽鹼和抗風的樹種」,簡化了新標準的語言。

(13)刪除原標准5.2.2.1中楊樹的幾個種類,即:「(青楊、胡楊、小葉楊、新疆楊、河北楊、合作楊、大官楊)」。

(14)原標准5.3.2.1.1「要求選用一、二級苗,不能用等外苗木」改為「裸根苗應執行GB6000的規定;容器苗應執行LY1000—91的規定」。其中GB6000是指《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LY1000—91是指《容器育苗技術》。

(15)刪除原標准5.3.3中插(壓)造林技術的分類「包括插條、壓條、高稈、卧稈等栽植方法」。

三、示例

農田防護林網是一項兼顧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於一體的生態系統工程,是農業和水利的生態屏障,也是實現田、林、溝、路、渠綜合治理,維護平原生態平衡的根本措施。搞好農田林網是建立生態農業區的需要,也是農區糧棉穩、高產提供保障的基礎工作。

示例鄂爾多斯市黃河南岸農田防護林建設理論與實踐

1.自然條件

鄂爾多斯市區域內黃河南岸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大陸度75%。年平均降水量300mm,降水多集中於6~9月份,約佔全年降水量的70%,年蒸發量2160mm。年均日照時數3194h,年均氣溫6.5℃,極端氣溫最高40.2℃,最低為-32℃。年均風速達2.7m/s以上的大風天數180餘天,沙塵暴出現日數27次之多,最多達38天,多集中於11月至翌年4月,主要為西北風。無霜期120~140天,晝夜溫差大。沿河地區主要分布著草甸土、鹽土、沼澤土以及風沙土。

2.固沙造林的規劃設計

(1)農田防護林的結構選擇。按透光孔隙的大小和分布以及防風特性,通常把林帶的結構劃分成疏透型、通風型和緊密型三種類型。

1)疏透結構類型:高大喬木加灌木,灌木多配置在林緣一側或兩側。其縱斷面上具有較均勻分布的透光孔隙。在沒有適當灌木樹種的地方,可採用邊行喬木平茬的辦法代替。疏透結構林帶能減低風速緩慢,林帶內和林緣附近不會產生風蝕現象,在風沙較嚴重的地區宜於營造。最小弱風區出現在背風面3-5H處,風速減弱53%~56%,相對有效防風距離為25H(H為林帶寬度,單位m,下同)。

2)通風結構類型:單一高大喬木樹種的純林林帶,林冠層緊密不透風,下部透光,風能順利地通過下層樹干間的大孔隙形成許多通風道。窄林帶可採用株間或行間混交,寬林帶可採用帶狀或行間混交方式。最小弱風區出現在背風面3-5H處,隨著遠離逐漸增加,相對有效防風距離為30H,風速平均減低24.7%。通風結構林帶的防護范圍最大,特別在主風不垂直(呈不大於30~45°的偏角)於林帶時,非常適合農作物種植。

3)緊密結構類型:選擇三種或兩種喬灌木進行混交的林帶,林帶較寬,上中下緊密,不透光也不透風。可採用行間、帶狀、行帶狀混交,喬與灌木可採用株間、行間混交或在林帶邊行配置灌木。最小弱風區出現在背風面1~3H處,風速減弱59.6%~68.1%。相對有效防風距離為10H計算,在30H范圍內風速平均減低30.16%。對於農田防護林來說,緊密結構不適合作物種植,防風距離最小,一般不採用。

經過以上比較並結合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區實際,確定本區採用通風結構林帶。

(2)農田防護林林帶的配置模式選擇。

1)黃河灌區農田防護林林帶配置模式。黃河灌區農田防護林林帶,採取林隨路走、林隨渠行的配置模式,盡量少佔地。通常沿灌水渠、道路、地埂栽植樹木。在機耕路和干、支渠兩側各栽植1~3行樹,形成主林帶,走向與主風方向垂直,或呈不大於30°~45°的偏角;在小毛渠和農田地埂邊栽植1行樹,株距1.5m,形成副林帶。主林帶與副林帶垂直,防護林網格面積250~400畝。

2)純井灌區農田防護林林帶配置模式。

a.林—路—林配置。在機耕路兩側各栽1~2行喬木,主路寬6m,輔路寬4m,主林帶間距300~400m,副林帶間距500m,主林帶與副林帶垂直。

優點:施工方便,佔地少,林木生長迅速,護路效果好。

缺點:一是林帶脅地嚴重,林農矛盾大;二是林牧矛盾大,管護難;三是不利於機械化作業。這種配置模式保存率很低,一般不採用。

b.林—路配置。林帶寬佔地2.5~4m,主路寬6m,輔路寬4m;採取開溝造林,樹溝深以地平線為基準60~70cm之間,底寬為2~3m,上口寬為2.5~4m。靠農田的一側修地埂。主林帶間距300~400m,副林帶間距500m,主林帶與副林帶垂直。

優點:一是易撫育管理,特別是灌水方便,能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二是可以減輕林帶脅地;三是樹溝還能起到排水的作用。

缺點:有林一側,輕微影響機械耕作。

c.路—林—路配置。路、林、路寬佔地分別為4.5m、2.5~4m、4.5m,均採取開溝造林,樹溝深以地平線為基準60~80cm之間,底寬為2~3m,上口寬為2.5~4m。樹溝內栽2~3行喬木。林帶間距500m。

優點:一是易撫育管理,能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二是有效減輕林帶脅地,樹木與農作物爭水、爭肥、爭光矛盾不突出;三是緩解了林牧矛盾;四是有效地避免農民耕作過程中損壞樹木;五是便於機械耕作;六是生產資料及農產品拉運方便順暢。

缺點:規劃的路佔地較多。

根據造林成效分析,農田防護林林帶配置模式應採取第二和第三方案。

3.農田防護林的樹種選擇

(1)樹種選擇:通常選擇高大、深根性以及經濟價值較高的樹種。如新疆楊、旱柳、樟子松、油松等。

(2)苗木規格:喬木苗規格,苗高3.5m以上(栽植時地上部分截為2.5m),胸徑3~5cm,無凍害、病蟲害、機械損傷等優質苗木。同一條樹溝內要求苗木胸徑一樣粗。

(3)整地:黃河灌區結合農田土地平整、修渠、修路等工程同時進行,一般在秋季完成,第二年春季隨挖坑隨造林。井灌區秋季結合修路開挖樹溝,並將溝底疏鬆土整平,邊坡整齊。第二年春季(4月初造林)挖栽植坑,要掛線劃行定點,按行點挖植樹坑,規格一般為60cm×60cm×60cm,株行距2m×2m。隨挖坑隨造林。

(4)造林:起苗前將圃地澆灌一次,苗木拉運到項目區後,在水中浸泡3~5天。栽植時,在樹苗上用油漆劃栽植深度(60cm)線,然後將地上部分高度統一定為2.5m齊頭,並用油漆塗好剪口,以防失水,隨栽隨取。

(5)補植:一條林帶如果缺株斷行,必將影響林帶的預計結構,減低防護效果,必須及時進行補植。缺什麼樣規格苗,補什麼樣苗,缺多少,補多少。

4.農田防護林的撫育管理措施

(1)及時落實林權。農田防護林工程竣工後,堅持「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將農田防護林拍賣或承包給單位或個人。林木產權歸購買者所有,由林業部門頒發林權證,保障防護林承包者的利益。在防護林更新利用時,防護林承包者(或購買者)與防護林旁的土地承包戶按7∶3的比例分成林木收入,讓農民也得到部分利益,但更新利用時必須經有關部門批准方可實施。

(2)加強幼林撫育管理。必須適時進行幼林撫育,確保林木的正常生長發育。撫育管理包括農田防護林栽植以後的澆水、鬆土鋤草、修枝、抹芽、管護及病蟲害防治等。每年l~3次,第1年3次,入冬封凍時澆水,第2~3年每年2次,第3年修枝時只剪掉畸形枝和並生枝。枝下高度為樹高的1/3。

(3)強化管護措施。通過開溝造林,基本上解決了林農矛盾。但是隨著農區畜牧業的發展,林牧矛盾比較突出,牲畜毀林事件時有發生,為此要強化管護措施。一是加強護林隊伍建設,派責任心較強的護林員,勤於夜間看護;二是對毀林案件及時查處,加大處罰力度;三是對管護好的項目區實行重獎,充分調動項目區幹部群眾愛林護林的積極性;四是利用沙柳枝條等材料圍捆樹干或塗白刷葯,防止牲畜啃食。2004~2007年達拉特旗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用石棉網布圍捆樹干,成本低,防護效果非常好。

㈦ 固沙種草

一、標准條款

4.1 固沙種草規劃設計

4.1.1 固沙種草方式的選定

4.1.1.1 在風蝕和流沙移動的地方,應種植防風固沙草帶。

4.1.1.2 在林帶與沙障已基本控制風蝕和流沙移動的沙地上,應及時進行大面積人工種草,進一步改造並利用沙地。

4.1.1.3 對地廣人稀、固沙種草任務較大的地方,可採用飛播種草。

4.1.2 防風固沙草帶設計

4.1.2.1 草帶走向應與主害風向垂直。

4.1.2.2 地面坡度6°~8°,草帶寬可採用6~8m,間距可採用30~40m,地面坡度10°~20°,草帶寬可採用8~12m,間距可採用20~30m。

4.2 固沙種草的施工

4.2.1 整地

4.2.1.1 整地方式:宜採用帶狀整地,整地位置和帶寬與4.1.2設計要求一致。

4.2.1.2 在有中度以上風蝕和流沙移動地方,嚴禁全面耕翻整地。

4.2.1.3 整地深度應與耕作層深度一致,可為15~20cm。

4.2.1.4 整地時間宜在春季或秋季,乾旱地區可在雨前進行。

4.2.2 播種和管理

4.2.2.1 人工播種施工和管理技術要求與荒地種草相同,可按GB/T16453.2第二篇的有關規定執行。

4.2.1.2 飛播種草的播種和管理技術,可按3.3.4中有關規定執行。

二、理解和實施

固沙種草中,北方沙荒地沙丘適於種植易成活、防護作用較好的半灌木沙蒿等草種,南方濱湖沙地可種植葛藤等。北方條件較好的沙區牧地或休閑地可以用圍欄等方式種植苜蓿、沙打旺、雀麥等豆科、禾本科牧草,技術要求與一般水土保持種草相同。防治風沙的耕作措施中需注意壟向要與主風向垂直,在旱季多風季節保持地面覆蓋,減少耕翻次數。

這部分與原標准相比,稍微作了文字上的修改。即:將原標准6.2.1.3「整地深度15~20cm,與耕作層深度一致」改為「整地深度應與耕作層深度一致,可為15~20cm」,使標準的語言更加簡練。

三、示例

利用植物固沙,將流沙坡迎風面風力降到最小,將流沙固定在最小的范圍內。植物根系縱向分布到流沙體深處,交錯網格細密分布,從而達到標本兼治,一勞永逸的防護效果。植物植草固沙在北方沙化地區也比較常見。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奈曼旗,長期以來由於掠奪式的放牧方式及管理粗放等眾多因素使得土地沙化加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奈曼旗總土地面積為82萬hm2,其中沙化面積約佔50%,昔日優良的天然草地逐漸成為不毛之地,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受到威脅,嚴重製約了畜牧業的發展。為了遏制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盡快恢復草原植被,在奈曼旗開展了沙地種草的探索,全旗大面積種植檸條等灌木和沙打旺等優質牧草,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在實踐過程中總結的一些經驗值得推廣。

1.防風固沙草帶的設計和施工

播種技術:一是撒播法;二是帶狀條播,帶狀補播的帶寬一般3~5m,帶間距6~15m。採用機引播種機補播。坡地沿等高線作業;平緩地沿垂直於主風害方向作業。補播時間主要考慮牧草的成活和越冬。一般選擇在春季補播或雨季來臨前的夏季補播。為保證出苗和牧草良好生長發育,實施補播時最好與淺耕翻或重耙、補播、施肥、覆土鎮壓有機結合進行。

2.整地

補播不會破壞草地原有的植被,效果最為明顯。補播地塊應選擇在植被蓋度為40%~60%的地段。補播地段首先要進行地面處理:一是將補播草地上的牲畜不食的雜草和有毒有害的植物清除,減少對補播牧草發芽和幼苗生長的影響,處理方法採用化學除莠劑、機械割除、燒荒和人工割除等方法。二是補播地段應進行鬆土,地表具覆沙的草地補播不需鬆土。

3.田間管理

人工草地的田間管理也不能忽視。牧草的生長、發育需要一個適宜的條件范圍,超出這個范圍,牧草的生長、發育受抑制,甚至會死亡。多年生牧草在苗期生長緩慢、易受雜草抑制,首先,應注意及時除草。一是採取預防措施,對播種的牧草種子進行精選,去除混雜在草籽中的雜草種子;二是雜草發生後,採取中耕除草或化學葯劑消除雜草。其次是施肥。栽植初年,施肥應不少於兩次,並及進行植物病蟲害的防治。第三是培土澆水。培土澆水是抗旱抗寒的有效途徑,應根據牧草的長勢和氣候變化及時培土澆水。

㈧ 防風固沙的機械車外文文獻有哪些

防風固沙,中國已經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所有專用的防風固沙機械車輛,只有中國領先。國外的文獻應該還不會有。

閱讀全文

與機械固沙年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