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些權利期間有除斥期間
除斥期間僅適用於形成權。除斥期間,是指法律規定或當事人依法確定的對於某種權利所預定的存續期間,又稱預定期間。
形成權概念的建立,是法學上的一項重大發現,它由德國學者賽克爾(Secke·D於1903年正式指出。所謂形成權,是指權利人依自己單方面的意思表示,使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權利,如追認權、解除權、撤銷權、抵銷權等。各國民法對許多形成權均設有預定期間的限制,一經屆滿,這些形成權即告消滅。但並非所有形成
權都設有除斥期間限制,法律對形成權是否設定除斥期間以及期間的長短,通常以立法上的利益衡量而定。
(1)規定期限內的權利是什麼詞語擴展閱讀:
1、除斥期間一般是不變期間。不因任何事由而中止、中斷或者延長。
2、除斥期間消滅的是權利人享有的實體民事權利本身,如追認權、撤銷權、解除權等這些形成權(有學者認為,除斥期間也適用於支配權和請求權,如建設用地使用權70年的期間就是除斥期間)。
3、除斥期間規定的是權利人行使某項權利的期限,以權利人不行使該實體民事權利作為適用依據。
4、除斥期間是自相應的實體權利成立之時起算。
所謂除斥期間,是指法定的權利固定存續期間,權利人在該期間不行使權利,該期間經過後即發生權利消滅的法律效果。除斥期間為固定的不變期間,不存在中止、中斷和延長的問題。因而,權利人如欲保全自己的權利,就必須在除斥期間內行使權利,否則,該期間經過後,權利人的實體權利本身便發生消滅。
㈡ 權利是指什麼
權利一般是指 法律賦予人實現其利益的一種力量。與義務相對應,法學的基本范疇之一,人權概念的核心詞,法律規范的關鍵詞。在 家庭、社會、國家、國際關系中隱含或明示的最廣泛,最實際的一個內容。從通常的角度看,權利是法律賦予權利主體作為或不作為的許可、認定及保障。
權利,是指法律賦予人實現其利益的一種力量。與義務相對應,法學的基本范疇之一,人權概念的核心詞,法律規范的關鍵詞。在家庭、社會、國家、國際關系中隱含或明示的最廣泛、最實際的一個內容。從通常的角度看,權利是法律賦予權利主體作為或不作為的許可、認定及保障。
權利通常包含權能和利益的兩個方面。權能是指權利能夠得以實現的可能性,它並不要求權利的絕對實現,只是表明權利具有實現的現實可能;利益則是權利的另一主要表現形式,是權能現實化的結果。權能具有可能性,利益具有現實性。也可以說權能是可以實現但未實現的利益;利益是被實現了的權能。因此,權利有著應然權利和實然權利之分。
詞源
「權利」一詞在古代漢語里很早就有了,但大體上是消極的或貶義的,如,所謂「接之於聲色、權利、憤怒、患險而觀其能無離守也」;「或尚仁義,或務權利」。這種語義上的權利不是一個可以用來構造法律關系的法學概念。 中國古代法律語言里也沒有像英文「權利」、「義務」那樣的詞彙。19世紀中期,當美國學者丁韙良先生(W.A.P.Martin)和他的中國助手們把維頓(Wheaton)的《萬國律例》(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翻譯成中文時,他們選擇了「權利」這個古詞來對譯英文「rights」,並說服朝廷接受它。從此以後,「權利」在中國逐漸成了一個褒義的、至少是中性的詞,並且被廣泛使用。我們在此要考察的,就是後來的、或所謂現代意義上的「權利」一詞的涵義。
權利一詞難以界定在某種程度上與權利一詞的過度使用有關。權利語言雖然源於西方,但權利文化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全球現象。作為用來訴求和表達正義的方便而精巧的工具,權利語言提供了一種表述 實踐理性要求的途徑。換言之,只要自己認為是合理、正當的需求,就可以稱之為「權利」。作為其負面的結果,權利語言經常被濫用,關於權利及其涵義的討論也時常發生一些誤解。也許因此,《牛津法律便覽》的「權利」詞條直截了當地把權利說成「一個嚴重地使用不當和使用過度的詞彙。」不過,另一方面,如何界定和解釋「權利」一詞,又是法理學上的一個很有意義的題目。因為權利是現代政治法律中的一個核心概念,無論什麼樣的學派或學者都不可能繞過權利問題,相反,不同的學派或學者都可以通過界定和解釋「權利」一詞來闡發自己的主張,甚至確定其理論體系的原點。正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思想史上,對於究竟什麼是權利,有許多不同的解釋。大致說來,對權利的界定有倫理的和實證的分別。
一類是從倫理的角度來界定權利。一般說來,格勞秀斯和19世紀的 形而上學法學家們強調的是倫理因素,如,格勞秀斯把權利看作「道德資格」;霍布斯、斯賓諾莎等人將自由看作權利的本質,或者認為權利就是自由;康德、 黑格爾也用「自由」來解說權利,但偏重於「 意志」,而且,他們的自由概念與霍布斯的也很不相同。嚴格說來,康德的權利定義是不限於意志自由的,他很重視人與人的協調共存。黑格爾指出:
「一般說,權利的基礎是精神,它們的確定地位和出發點是意志。意志是自由的,所以意志既是權利的實質又是權利的目標,而權利體系則是已成現實的 自由王國。」
這些解釋都是將權利看作人基於道德上的理由或超驗根據所應該享有之物,雖然也涉及利益,如擁有某物或做某事,但並不以利益本身為基點。
另一類是從實證角度來界定權利。如,實證主義把權利置於現實的利益關系來理解,並側重於從實在法的角度來解釋權利。德國法學家耶林使人們注意到權利背後的利益。他說,權利就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利益。同時,不是所有的利益都是權利,只有為法律承認和保障的利益才是權利。功利主義者認為由社會功利規定全部的權利和義務並派生出所有的 道德標准。權利的實質是普遍的功利。
這兩類界定只是籠統言之。其實,這兩類分別里又包含諸多小的分別,同時,這兩類之間也有些交叉。所以,一些教科書對關於權利的界定作了許多的分類,主要有「自由說」、「意思說」、「利益說」、「法律上之力說」。
從以上可見,僅僅從某個特定的角度給權利下一個定義並不難,但這樣做容易導致權利問題的簡單化、庸俗化。為了全面、正確的理解權利概念,較為關鍵的是把握權利的要素,而不是權利的定義。
㈢ 規定日期不得超過寫出對應的詞語是什麼
時限——完成某事所限定的時間。
時效—— 1.指在一定時間內能起的作用。 2.法律所規定的有關刑事責任和民事訴訟權利的有效期限。
㈣ 什麼是法律規定的期間
法律規定的期間即在法律中規定好的期間,說的有點廢話,不過就是這個意思
而除斥期間
除斥期間是指法律規定某種民事實體權利存在的期間。權利人在此期間內不行使相應的民事權利,則在該法定期間屆滿時導致該民事權利的消滅。例如《繼承法》規定,受遺贈人在知道受遺贈的二個月內不作出接受遺贈的意思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這里的二個月就是除斥期間。
除斥期間的特點
1、除斥期間則一般是不變期間。不因任何事由而中止、中斷或者延長。
2、除斥期間則消滅的是權利人享有的實體民事權利本身,如追認權、撤銷權、解除權等這些形成權(有學者認為,除斥期間也適用於支配權和請求權,如建設用地使用權70年的期間就是除斥期間)
3、除斥期間規定的是權利人行使某項權利的期限,以權利人不行使該實體民事權利作為適用依據
4、除斥期間是自相應的實體權利成立之時起算。
所謂除斥期間,是指法定的權利固定存續期間,權利人在該期間不行使權利,該期間經過後即發生權利消滅的法律效果。除斥期間為固定的不變期間,不存在中止、中斷和延長的問題。因而,權利人如欲保全自己的權利,就必須在除斥期間內行使權利,否則,該期間經過後,權利人的實體權利本身便發生消滅。
㈤ 美式期權是指在規定的有效期限內的任何時候可以行使權利,這句話對嗎
美式期權是指在規定的有效期限內的任何時候可以行使權利,這句話是對的。為什麼呢?
因為期權履約方式包括歐式、美式兩種。歐式期權的買方在到期日前不可行使權利,只能在到期日行權。美式期權的買方可以在到期日或之前任一交易日提出執行。
我國目前是歐式期權。
㈥ 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其中的「知道或應該知道」法律上有什麼具體解釋
“訴訟時效期間”才能進行訴訟是為了督促當事人及時的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也是為了防止時間太久造成雙方舉證困難,訴訟時效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普通的3年訴訟時效,一種是20年的長期的訴訟時效。
一、普通訴訟時效與長期訴訟時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
第一百九十二條
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後,義務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抗辯;義務人已自願履行的,不得請求返還。
例如:甲要求乙還錢,乙說現在過了訴訟時效,這錢我不還了,乙的做法在法律上是成立的,法官是會支持乙的主張,這就是上述條款中的不履行義務的抗辯。
又例如:甲要求乙還錢,實際上過了訴訟時效,但乙仍然同意履行義務,也就是答應還錢,然後乙就不能再以已過了訴訟時效為由反悔這個承諾;或者甲沒要求乙還錢,但乙主動把錢還了,此時乙就不能以自己還錢時超過訴訟時效為由要求甲再把這筆錢還回來。
㈦ 除斥期間是什麼意思除斥期間是可以行使權利還是不可以
除斥期間即權力可以行使的期間,一般是法定的權利,如撤銷權。這個權利是主動權利,你超過期間不行使的權利就會喪失。合同存續期間內相關權利規定在合同上,是約定的權利,如收款的權利。你一般不必主動行使,而是發生糾紛的時候你可以對對方主張。前面兩種不同期間內的權利你皆可行使,不必鑽牛角尖。
㈧ 權利是什麼意思,權力是什麼意思
①能支配或指揮別人的力量:權力;許可權;權威;軍權;大權在握。
②應當享受的利益:權利;權益;棄權;人權。
③應變;暫時變通:權謀;權宜之計。
④暫且;姑且:權且。
⑤衡量;考慮:權衡;權其利弊。
⑥姓。參「權姓」
⑦數學用語。
⑧權在計算機語言中的定義,指每位所具有的值
⑨〈古〉又同『顴』。
簡體字的『』權『』是從木從又。這里的『』木『』指扎實的基礎。『』又『』是一個象形字,像人的手。因此『』木『』與『』又『』聯合起來的意思是:在扎實的基礎上用手指揮別人,即為權。
本義:黃花木同本義 權,黃華木也。從木,雚聲。――東漢·許慎《說文》
權,黃英。――《爾雅·釋木》。
又如:權輿(草木萌發的狀態)
於嗟乎,不承權輿。――《詩·秦風·權輿》
於時冰泮發蟄,百草權輿。――《大戴禮記·誥志》
秤。測定物體重量的器具權,稱也――《論語·堯曰》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孟子·梁惠王上》
智必知權——柳宗元《斷刑論》
集解錘,謂之權。――《廣雅·釋器》
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漢書·律歷志》謹權量,審法度。――《論語·堯曰》
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莊子·胠篋》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
㈨ 權利是什麼意思
權利指權勢和貨財。
詳細解釋:
(1)權勢和貨財。
(2)法律用語。
指公民依法應享有的權力和利益,或者法律關系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為滿足其特定的利益而自主享有的權能和利益。
權利是一個法律概念,一般指了賦予人們的權力和利益,即自身擁有的維護利益之權。它表現為享有權利的公民有權作出一定的行為和要求他人作出相應的行為。
權利:是指法律賦予人實現其利益的一種力量。與義務相對應,法學的基本范疇之一,人權概念的核心詞,法律規范的關鍵詞。
在家庭、社會、國家、國際關系中隱含或明示的最廣泛、最實際的一個內容。從通常的角度看,權利是法律賦予權利主體作為或不作為的許可、認定及保障。
權利通常包含權能和利益的兩個方面。權能是指權利能夠得以實現的可能性,它並不要求權利的絕對實現,只是表明權利具有實現的現實可能;利益則是權利的另一主要表現形式。
是權能現實化的結果。權能具有可能性,利益具有現實性。也可以說權能是可以實現但未實現的利益;利益是被實現了的權能。因此,權利有著應然權利和實然權利之分。
出自:老舍《四世同堂》十四:「他覺得他既沒有辜負過任何人,他就應當享有這點平安與快樂的權利。」
示例:胡適《國語文法概論》:「二十年來,教育變成了人人的權利,變成了人人的義務。」
(9)規定期限內的權利是什麼詞語擴展閱讀:
權利的近義詞:
1、勢力
勢力,指威勢,權勢,實力;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力量。
出自:老舍《茶館》第二幕:「一改民國呀,他還有錢,可沒了勢力,所以侄子們敢欺負他。」
示例:柳青《銅牆鐵壁》第九章:「要不是三十六師留在上頭保榆林,就是看見野戰軍的勢力大,縮回去了。」
2、職權
指職務范圍以內的權力。
出自:老舍《四世同堂》二五:「他的熱心絕不會使他侵犯了校長或任何教員職員的職權,或分外多管些閑事。」
示例:有的幹部利用職權侵佔國家或集體的財產,必須予以嚴懲。
㈩ 法律上有個詞叫"除斥期間",它什麼意思誰知道
除斥期間是指法律規定某種民事實體權利存在的期間。權利人在此期間內不行使相應的民事權利,則在該法定期間屆滿時導致該民事權利的消滅。
特點:1除斥期間則一般是不變期間。不因任何事由而中止、中斷或者延長。
2除斥期間則消滅的是權利人享有的實體民事權利本身,如追認權、撤銷權、解除權等。
3除斥期間規定的是權利人行使某項權利的期限,以權利人不行使該實體民事權利作為適用依據
4除斥期間是自相應的實體權利成立之時起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