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石墨礦有開采前景嗎
石墨是一種戰略資源,素有「黑金子」的美稱,其所特有的金屬和非金屬雙重工藝技術特性決定了石墨產品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現已廣泛應用於冶金、電子、化工、機械、體育器材、醫療器械、能源、航空航天、核工業和軍事等領域,是我國繼稀土之外的又一優勢礦產。
我國石墨礦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75%,生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72%,均位列世界首位。不過,當前我國石墨產業也面臨和稀土一樣的命運——由於行業門檻低而導致的資源開采過度,產業低端化、深加工技術滯後、少數公司壟斷控制、缺乏統一規劃和監管等諸多問題,正嚴重影響著石墨資源保護和產業升級。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2-2016年中國石墨及碳素製品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我國黑龍江雞西柳毛、山東南墅石墨礦就開始了石墨的生產加工。當時選礦工藝流程簡單,工人勞動條件差,生產率極低,年產量僅有幾千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石墨及碳素製品行業產量快速上升,2011年石墨及碳素製品產量達2556.17萬噸,2004-2011年,石墨及碳素製品產量年復合增長率達22.12%。
雖然近幾年我國石墨企業生產效率有了大幅度提高,生產總量不斷擴大,但由此應帶來的收益卻被行業內部無度、無序的競爭給消耗掉了,並沒有給石墨行業帶來什麼利潤。相反,由於總量過大,低檔次的產品供過於求,企業各自為政,競相降價,有的甚至以低於生產成本的價格傾銷,致使石墨行業生產經營秩序混亂,整體效益連年下滑。
與此同時,我國石墨技術明顯滯後。在內蒙古、山東、黑龍江、湖北、湖南等石墨盛產地,石墨產業基本上仍停留在采選工藝生產初級原料階段,雖然是石墨生產大國,但我國在氟化石墨、浸硅石墨、核石墨、超純鱗片石墨和高性能鋰離子電池石墨負極材料等一些高技術含量的高端石墨產品領域,卻需從缺乏石墨的發達國家進口。
據海關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我國天然石墨出口日本價格僅每噸326美元,而我國要從日本以每噸超過1.1萬美元的價格進口高端石墨,期間差價達到30餘倍。
此外,石墨的無序開采,則是行業的另一隱患。 由於效益不佳,所以整個石墨行業在資源開采上普遍存在著剝離欠帳,采富棄貧、采淺棄深等現象,導致許多礦山已難以進一步進行深層開采了,礦產資源浪費極其巨大。
不僅如此,許多企業排放"三廢"也都不符合國家環保要求,有的石墨選礦廠連尾礦壩都沒有,含有大量油劑和大量懸濁物以及泥沙的尾礦隨意地排進了河流,甚至流向了耕地,企業所創造出那些微薄的價值根本無以彌補其對環境所造成損害。
前瞻產業研究院石墨行業研究員歐陽凌高認為,隨著准入制度的實施,上述現狀有望得到改善。准入制可以有效杜絕濫采亂挖、保護石墨資源,同時,相關標准可有效地將儲量技術落後的企業淘汰出局,有助於調整產品結構,延長石墨產業鏈,實現產業的整體升級,使石墨行業脫離與稀土相似的命運。
B. 石墨使用年限
碳,石墨是世界上最穩定得物質之一,所以不存在什麼保質期。當這個產品做成工件來使用得話,主要看損耗來定使用年限。具體可以咨詢。。
C. 常見金屬元素開采年限
計算的結果非常驚人,從2000年算起,最常用礦物資源的大致情況如下:
20年以內「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有14類:鉑族金屬(0年,因我國沒有獨立的鉑族金屬礦,該資源完全依賴進口);金礦,(岩金7年,但砂金可采35年);銻礦(8年);飾面石材(8年);螢石礦(9年);鉻鐵礦(14年);原油(15年);鉛礦(16年);錳礦(16年,這是按國外數據,我國數據為79年);銀礦(17年,若不考慮「伴生礦」,那麼靜態指標為12年);滑石(18年,為年開采390萬噸;若174萬噸年產,則為42年);鋅礦(19年);石墨(19年);錫礦(20年)。
20-50年間「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有8類:硼礦(21年);石膏礦(21年,這是按照國際上的數據,按國內數據為224年);銅礦(29年);鎳礦(30年);重晶石(35年);天然氣(40年);水泥石灰岩(46年)鉬礦(48年)。
50-100年間「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有10類:鎢礦(51年);高嶺土(53年);玻璃硅質原料(57年);鍶礦(66年);硫礦(67年);金剛石(67年,這其實沒有意義,中國金剛石在世界上微不足道);鈦鐵砂(70年);鐵礦(81年);鈷礦(84年);石棉(93年)。
100-200年間「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有4類:硅灰石(127年);鋁土礦(141年);菱鎂礦(148年);煤(200年)。
200-300年間「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有3類:磷礦(216年);膨潤土(243年);硅藻土(295年)。
300年以上「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有5類:耐火粘土(321年);鉀鹽(345年);稀土礦(380年);芒硝(2205年);鈉鹽礦(3749年)。
可以看出,今天,對於中華民族來說,多種礦物資源的耗竭,已經只有數十年和百餘年光景,而不是遙不可及的數百年乃至千年之遠。目前的常用礦物,只有2種的使用年限超過了「千秋」,還沒有一種能夠達到「萬代」。為了改革以來的20幾年「經濟高速發展」,中華民族已經喪失了千秋萬代。
在「地球村」的時代,中國或許還可以獲得世界其他地方的礦產資源?
但在我看來,這仍然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夢幻。世界的礦物資源情況,也絕不可樂。就世界范圍的礦藏的「靜態指標」情況,我的計算如下:
50年內將開采殆盡的礦種有:金剛石(6年);鉛(10年);銀(16年);金(18年);石膏(21年);鋅(22年);石墨(22年);銻(24年);硫(24年);銅(26年);重晶石(26年);硼(38年);石油(40年);鉬(42年);錫(44年);鎳(46年)。50-100年間將開采殆盡的礦種有:天然氣(64年);鎢(64年);磷(79年);鈦(95年);錳(97年)。100-200年間將開采殆盡的礦種有:鈾(110年);石棉(126年);鐵(150年)鈷(166年);鋁(192年)。200-300年間將開采殆盡的礦種有:鉑族金屬(206年);滑石(208年,在中國還可開采19年);膨潤土(216年);煤炭(226年);釩(233年);鋰(242年);鉻(257年)。還可以開采300年以上有:鉀鹽(316年);硅藻土(396年);硅灰石(495年);高嶺土(519年);稀土金屬(1265年);天然鹼(2189年)。
這樣一來,我們便真的可以「大吃一驚」了。從20世紀末算起,上述全球39種重要的礦產資源靜態儲量的耗竭,竟也是這樣「近在眼前」!從上面可以看出:
50年內走向耗竭的就有16種。
100年內走向耗竭的有16+5=21種。
200年內走向耗竭的有21+5=26種。
D. 大約多少世紀陸地上的資源會被開採光
鎳: 46年。 (以上為50年之內) 天然氣: 64年。 鎢: 64年。 磷: 79年。 鈦: 95年。 錳: 97年。 (以上為100年之內) 鈾: 110年。 石棉: 126年。 鐵: 150年。 鈷: 166年。 鋁: 192年。 (以上為200年之內) 鉑族金屬:206年。 滑石: 208年。 (中國還可開采19年) 膨潤土: 216年。 煤炭: 226年。 釩: 233年。 鋰: 242年。 鉻: 257年。 (以下為300年以上) 鉀鹽: 316年。 地球上的資源要到什麼時候才開采完?
[ 標簽:地球,資源 開采,資源 ]
回答:1 人氣:1 解決時間:2008-09-21 06:46
滿意答案
好評率:100%
對全世界礦物資源的開采年限的「靜態指標」計算如下: 金剛石: 6年。 鉛: 10年。 銀: 16年。 金: 18年。 (以上為20年之內) 石膏: 21年。 鋅: 22年。 石墨: 22年。 銻: 24年。 硫: 24年。 銅: 26年。 重晶石: 26年。 (以上為30年之內) 硼: 38年。 石油: 40年。 鉬: 42年。 錫: 44年。 硅藻土: 396年。 硅灰石: 495年。 高嶺土: 519年。 稀土金屬:1265年。 天然鹼: 2189年。 這樣一算,我們便真的可以「大吃一驚」了。從20世紀末算起,世界上39種重要的礦產資源靜態儲量的耗竭,竟是這樣「近在眼前」!從上表可以看出: 50年內走向耗竭的就有16種。 100年內走向耗竭的有16+5=21種。 200年內走向耗竭的有21+5=26種。 300年內走向耗竭的有26+7=33種。 這也就是說,人類最常使用的礦種,一多半將在當代中國宣傳家和經濟學家充滿憧憬的21世紀之內,走向消逝。而且,其中只有一兩種能夠達到「千秋」,沒有一種能夠達到「萬代」。 至於中國的情況呢?總體上講,還要更嚴重些。因為我國人口多,人均佔有礦物資源的量比世界人均水平要低很多。我也大致作了計算,情況如下: 鉑族金屬:我國沒有獨立的鉑族金屬礦,該資源依賴進口。 金礦: 岩金7年、砂金35年。 銻礦: 8年。 飾面石材:8年。 螢石礦: 9年。 鉻鐵礦: 14年。 原油: 15年。 鉛礦: 16年。 錳礦: 79年(按國外數據,我國只能再開采16年)。 銀礦: 17年。(若不考慮「伴生礦」,那麼靜態指標為12年)。 滑石: 42年(假設年開采174萬噸,若390萬噸年產,為18年)。 鋅礦: 19年。 石墨: 19年。 錫礦: 20年。 (以上為20年以內「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共有14類) 硼礦: 21年。 石膏礦: 224年。(但若按照國際上的數據,還可以開采21年)。 銅礦: 29年。 鎳礦: 30年。 重晶石: 35年。 天然氣: 40年。 水泥石灰岩:46年。 鉬礦: 48年。 (以上為50年以內「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共有22類) 鎢礦: 51年。 高嶺土: 53年。 玻璃硅質原料:57年。 鍶礦: 66年。 硫礦: 67年。 金剛石: 67年。(這其實沒有意義,中國金剛石在世界上微不足道。) 鈦鐵砂: 70年以上。 鐵礦: 81年。 鈷礦: 84年。 石棉: 93年。 (以上為100年以內「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共有32類) 硅灰石: 127年。 鋁土礦: 141年。 菱鎂礦: 148年。 煤: 200年 (以上為200年以內「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共有36類) 磷礦: 216年。 膨潤土: 243年。 硅藻土: 295年。 (以上為300年以內「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共有39類) 耐火粘土:321年。 鉀鹽: 345年。 稀土礦: 380年。 芒硝: 2205年。 鈉鹽礦: 3749年。 從這里可以清楚看出,在我們中國:44種最重要的礦物資源中,20年以內耗竭的有14種;21-50年耗竭的有8種;51-100年耗竭的有10種;101-200年耗竭的有4種;201-300年耗竭的有3種;300年以上的有5種。老天爺!這也就是說,50年之內消失的就有22種,佔了50%。而本世紀之內消失的竟有32種,佔了73%。
——資料來自網路文庫
E. 地球上的資源還夠人類用多久
你好,從1990年開始,世界能源就出現了危機的跡象。在此之前,人類都是一味開采已經發現的能源,包括石油、煤、天然氣,而沒有關注能源的未來。目前所謂的能源危機,只能說是化石能源存在危機。化石能源是指石油、天然氣和煤。地球花了46億年時間為我們積累的煤,石油和天然氣,我們只用了幾百年,就差不多開采殆盡。
據估計,世界化石能源可維持的年數是:石油46年,天然氣65年,煤169年。
2050年,全球淡水消耗突破底線
地球上除了空氣。沒有哪一種物質比水對人類更重要了。國際科研小組發布了一份報告,稱人類每年對淡水消耗的底線是4000立方千米,當前每年消耗2600立方千米,預計本世紀中葉將接近底線。
目前,中國是世界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13個國家之一。
據有關資料表明,地球上已經探明的有色金屬儲量如果按現在的開采速度計算,可供開採的年限分別為:銅22年、鋁164年、鎳77年、錫28年。原生有色金屬礦產資源正在趨於枯竭。
被用作製造阻火材料的銻金屬15年就將被用光,銀在110年內就會被耗盡,鋅可能在2037年被用光,而銦和鉿這兩種重要的計算機晶元原料金屬在2017年就可能被用完,用來製造熒光燈的綠色磷光體的金屬鋱在2012年前就會被用光…
採納哦。。、、、
F. 石墨礦的發展
中國發現和利用石墨的歷史悠久。古籍中曾有不少關於石墨的記載。如《水經注》載「洛水側有石墨山。山石盡黑,可以書疏,故以石墨名山矣。」從考古挖掘出來的甲骨、玉片、陶片發現,早在3000多年前商代就有用石墨書寫的文字,一直延續至東漢末年(公元220年),石墨作為書墨才被松煙制墨所取代。清朝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湖南郴州農民開採石墨做燃料,稱之為「油碳」。
20世紀初期,用石墨製造電池和鉛筆的技術傳入中國,當時稱為「電煤」和「筆鉛」的石墨,開始用於近代工業,推動了中國石墨採掘業的發展。興和、南江、磐石石墨礦於1916~1928年相繼開采,1929年湖南耒陽、郴州、宜章等地辦起7個石墨礦山,1932年湖南桂陽發現優質石墨,十餘家筆鉛公司參與開采或收購礦砂。陝西眉縣1936年成立筆鉛礦業公司,年產石墨礦砂約3000t。
1931年9月後磐石、柳毛、興和礦和1937年7月後南墅、定安等礦,曾遭受日本侵略者掠奪開采,估計掠走石墨5萬t以上。當時抗戰後方四川南江坪河地區有9家礦山和2家公司採掘石墨和碾粉,年產量200t,1947年停產。抗日戰爭勝利後,解放區人民政府於1948年接管柳毛、磐石、南墅礦並恢復生產;國民黨統治區曾有20餘家筆鉛公司,至1949年只剩郴州、眉縣兩家,共計年產石墨5915t。
隨著石墨礦山的開發,中國石墨礦床地質工作自本世紀20年代起,一些學者就曾進行過石墨礦地質調查,如梁津對福建南屏筆鉛礦的調查,侯德封、曾世錄、南延宗、廖友仁、盧衍豪、高俊西、李均衡、王曰倫等人對四川、河南、福建、陝西、甘肅等地的一些礦點的調查。但是,1949年以前開采礦山都未做過正規的地質勘查工作。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對石墨礦投入了大量地質勘查工作。早在50年代初,華東工業部就派地質隊開始勘查南墅石墨資源。其後,建材和地礦等系統的地質隊,在60年代勘探南墅、興和、魯塘、磐石等礦,70年代勘探南江、北墅、什報氣、三岔埡等礦,80年代勘探柳毛、金溪等礦,90年代勘探穆棱、赤城等礦。40多年來,不僅查明擴大老礦山儲量,而且還新發現大批礦產地,探明了大量可供工業利用的儲量和豐富的後備資源,全面掌握了中國石墨礦產資源特徵和分布規律,豐碩的地質成果為中國石墨礦業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冶金、機械、電氣等工業發展的需要,石墨生產得到蓬勃發展。1950~1952年國家投資建設南墅、柳毛、興和、魯塘、南江等礦,1952年生產石墨1.22萬t。1953~1957年經過技術改造和工藝設備填平補齊,初步改變石墨礦山落後的面貌,1957年全國8個礦山生產石墨4.33萬t,開始有產品出口。1958年新辦21個小礦,全國產量15萬t,但出現採掘失衡,產品質量下降的情況。經過1962年的調整,產品質量好轉,但產量有所下降,至1966年年產量為8.9 t,1970年起才有提高,並有漳平、冷水江、穆棱、麻山、靈寶等礦相繼建設,1977年全國產量達到20.6萬t。1978年以後,石墨工業出現4年徘徊,全國年產量保持18萬t左右。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方針後,石墨工業出現新的生機。80年代恢復發展了萊西、武川、伍園、西峽等礦,廣東佛岡煤礦和雞西磷礦兼有石墨生產礦場。至1985年全國縣屬以上的大、中型石墨企業有25家,鄉鎮小型企業200多家,全國年產量27.9萬t,出口量從1978年的1.37萬t增長至8.1萬t,成為非金屬礦中的大宗出口產品。1990年中國石墨生產出現高峰,年產量67.9萬t,出口量14.1萬t,1992年降為50.8萬t,出口量15.5萬t。1995年又出現新的高峰,年產量達216.3萬t,其中鱗片石墨產量54.9萬t,出口量15.4萬t。目前共有國有骨幹礦山9座,地方國有礦山15座,集體及鄉鎮采選廠礦187家,各種加工廠180餘家,形成以黑龍江柳毛、山東南墅、內蒙古興和為重點的晶質石墨生產基地和以湖南魯塘為中心的隱晶質石墨生產基地,國有骨幹礦山的產量佔全國產量的38%,集體及鄉鎮企業產量佔62%。
中國石墨礦業歷經70多年滄桑,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雖然也有幾次曲折,但總體發展顯著,至1995年不僅年產量為1949年產量的365倍,而且已形成為采礦、選礦、加工、質量提純和石墨製品一系列配套的綜合性產業。年產量約佔世界產量的一半,居於首位。產品品種20多種,產品牌號272種,產品質量、粒度分級及粉碎加工方法達世界先進水平。同時,由於不斷開拓深加工產品,產品結構也發生較大的改善,已能生產代表當代國際先進水平的彩電管石墨乳,GRT節能減磨添加劑、可膨脹石墨、石墨板材、石墨密封件和石墨耐火材料等6大類近1000種深加工產品。長期以來,石墨一直是中國非金屬優勢礦產之一,今後仍將繼續穩步發展。
G. 地球的資源夠多少年
據美國石油業協會估計,地球上尚未開採的原油儲藏量已不足兩萬億桶,可供人類開采時間不超過95年。
在2050年到來之前,世界經濟的發展將越來越多地依賴煤炭。其後在2250到2500年之間,煤炭也將消耗殆盡,礦物燃料供應枯竭。
面對即將到來的能源危機,全世界認識到必須採取開源節流的戰略,即一方面節約能源,另一方面開發新能源。
H. 自潤滑銅套裡面的潤滑材料,如石墨,在正常工作環境下,使用年限是多久
自潤滑銅套裡面的潤滑材料,如石墨,在正常工作環境下,使用年限一般是10000個小時左右,根據嘉善榮昌滑動軸承生產經驗一般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承載力
線速度
使用溫度
使用環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