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每年的開齋節是什麼時候啊
開齋節是伊斯蘭教節日。在伊斯蘭教歷10 月1日。中國新疆地區稱肉孜節(Roza,波斯語,意為齋戒)。按伊斯蘭教法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9月為齋戒月。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都應全月封齋,即每日從拂曉前至日落,禁止飲食和房事等。封齋第29日傍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如不見,則再封一日,共為30日,第二日為開齋節,慶祝一個月的齋功圓滿完成。
所以每年的開齋節不在同一天
B. 開齋節在每年的幾月幾日
2016開齋節時間:2016年7月7日(參考)
2016年開齋節放假安排:法定節日為一天,具體待定。
C. 開齋節是幾月幾日
開齋節[kāi zhāi jié]
伊斯蘭教主要節日之一。與宰牲節並稱為伊斯蘭教的兩大節日。阿拉伯語「爾德·菲圖爾」的意譯。波斯語稱「肉孜節」(Ruzi)。成年男女穆斯林在伊斯蘭教歷每年9月(俗稱「齋月」)封齋1個月,每日自黎明前至日落後,禁絕飲食、房事和一切非禮行為,以省察己躬,洗滌罪過。根據穆罕默德關於「見新月封齋,見新月開齋」的訓諭,每年齋月始於伊斯蘭教歷9月初新月出現,結束於教歷10月初見到新月時為止。
開齋節的主要禮儀有:(1)忙食一物。穆斯林於該日晨禮後速進少許飲食,以示戒滿,向真主感恩之意。(2)交納開齋捐。施捨,或扶助貧困,或交予清真寺。(3)舉行會禮。是日上午,穆斯林沐浴盛裝,心口默頌贊詞,聚集在當地最大的清真寺內舉行規模盛大的會禮儀式。會禮者過多時可移在廣場或郊野舉行。穆斯林會禮畢互相握手,共誦贊聖詞,並互致問候。除以上主要儀式外,穆斯林還要宴會親友賓客,鄰里之間相互饋贈節日食品。有的穆斯林在家誦讀《古蘭經》,祈求賜福和佑護全家平安;有的游墳誦經悼念亡人。中國通用漢語的穆斯林將開齋節視為盛大節日,稱之為「大爾德」(即大節日)。新疆地區的各民族穆斯林,稱開齋節為「肉孜節」,並稱此節為「小爾德」(即小節日)。開齋節已成為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10個少數民族共同的民族節日。
D. 開齋節是每年的那天
伊斯蘭三大宗教節日之一。在伊斯蘭歷10 月1日。中國新疆地區的突厥語系穆斯林稱肉孜節(Roza,波斯語,意為齋戒)。伊斯蘭教法規定,伊斯蘭歷每年9月(萊麥丹月)為齋月,凡成年健康的男女穆斯林,都應全月封齋,即每日從拂曉至日落禁止飲食、娛樂和房事。封齋第29日傍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如不見月,則再封一日,共30天,第二日為開齋節,慶祝一個月齋功圓滿完成。
公歷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是2013年的開齋節。
E. 齋月一般進行多久
在穆斯林看來,齋月是一年中最吉祥、最高貴的月份。為期約1個月。
伊斯蘭齋月(英語:Ramadan,阿拉伯語:رمضان),又譯萊麥丹月,是伊斯蘭歷第九個月,該月名字意為「禁月」,是穆斯林封齋的一個月。
在齋月里,每天日出至日落期間,除了患病者、旅行者、乳嬰、孕婦、脯乳婦、產婦、正在行經的婦女以及作戰的士兵外,成年的穆斯林必須嚴格把齋,不吃不喝,不抽煙不飲酒、不行房事等。直到太陽西沉,人們才進餐,隨後或消遣娛樂,或走親訪友,歡天喜地如同過年。
F. 穆斯林齋月有幾天
穆斯林齋月需齋戒一個月。
穆斯林封齋是為了讓自己更接近真主,並體會窮人的苦難。在齋月,穆斯林經常向慈善機構捐贈,向窮人施捨。
封齋是對自製力的鍛煉,通過封齋,可以在身體和精神上「排毒」,專注於做禮拜。許多穆斯林在齋月的穿著會更加保守,在清真寺停留更長時間。
齋月結束的第二天,便是穆斯林的開齋節。節日一般放假三天。人們要去清真寺作禮拜,親朋好友之間也要相互登門道賀,許多青年男女也特意安排在此時舉行盛大婚禮,更為節日增添了喜慶氣氛。
開齋節是伊斯蘭的兩大節日之一,是整個穆斯林世界普天歡慶之日,人人互致問候:「爾德·穆巴拉克!」(節日吉祥!)」。
在這一日,穆斯林身穿節日的盛裝,參加節日會禮,相互拜訪,共同感贊真主的恩典和慈憫,慶祝順利完成一年一度的第二大主命——齋戒與齋月結束。
G. 開齋節在中有多少年歷史
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開齋節,阿拉伯文『Id al-Fitr的意譯,音譯「爾德·費圖爾」。亦稱「肉孜節」或「小節」。與「宰牲節」同為伊斯蘭教兩大節日。時間在伊斯蘭教歷10月1日。穆斯林在萊麥丹(第9月)全月齋戒,齋月最後一日尋看新月,見月次日開齋,即為開齋節;如未見新月,則繼續封齋,節期順延,一般不超過3天。
當代,此節在歷書上有標志。此日穆斯林們穿上節日盛裝,到清真寺參加「會禮」和慶祝活動,恭賀「齋功」勝利完成,互道節日快樂,並饋贈禮品。禮拜儀式規模和氣氛均盛於「聚禮」,阿訇應講經佈道。「會禮」後,分頭游祖墳,念經文,追悼亡靈。節日中,家家戶戶炸散子、油香之類食品,贈送他人。每個家庭應在節日開始前向窮人發放開齋布施。
H. 開齋節是什麼時候
2020年的開齋節是2020年5月24日。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費圖爾」的意譯。新疆地區突厥語系的穆斯林稱其為「肉孜節」。「肉孜」是波斯語,意思是「齋戒」。寧夏部分地區的回族穆斯林則稱它為「大爾德」;甘肅、青海和東部地區的一些回族穆斯林也稱其為「大爾德」。
對開齋節在各地盡管稱謂不同,但實際就是一次規模盛大、禮義隆重的宗教文化節日,其隆重程度猶如漢族群眾的春節,藏族同胞過藏年。開齋節前夕,外面工作的、做買賣的、出差的穆斯林都要提前趕回家中,與家人共度美好節日。
(8)封齋節期限擴展閱讀
開齋節習俗—炸油香
開齋節期間,穆斯林家家戶戶都要炸油香、饊子、烹調佳餚、宴請賓客等。這種風俗,追根溯源,其中還有一段傳奇故事:相傳,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聖人在一次戰斗勝利後,凱旋歸來時,穆斯林們爭先恐後地邀請他到家做客,可穆罕默德聖人沒有到富人家赴宴,卻到了一位非常貧困的穆斯林老人家做客;
而老人也沒有美味佳餚招待穆罕默德聖人,只能端出了油汪汪、香噴噴的「油香」讓其品嘗,穆罕默德聖人高興的用右手撕了一塊吃了,其餘的分給了圍觀的小孩。從此穆斯林形成吃油香時用右手撕開吃的習慣。有些地方的穆斯林青年男女還特意選擇開齋節期間舉行結婚典禮,使自己的婚禮再增添些節日的喜慶。
I. 開齋節的時間
回族的開齋節
開齋節在穆斯林國家通常是回歷的10月1日,我國回族、維吾爾族、撒拉族、哈薩克族等都是按照我國農歷10月初1舉行的。在今年就是11月21日。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除此之外,還有小的節日和紀念日,如法圖麥節、登霄節、阿舒拉節等。這些節日和紀念日都是以伊斯蘭教的希吉來歷計算的,也就是以伊斯蘭教歷計算的。
伊斯蘭教歷,以月亮盈虧為准,全年為12個月,單月30天,雙月29天,平年354天,閏年355天,30年中共有1個閏年,不置閏月,與公歷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歷多出1年。伊斯蘭教歷分太陰年和太陽年兩種,現在回族多用太陰年計算。
回族的開齋節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我國甘肅、青海、雲南等地的回民亦稱為「大爾德」,寧夏南部山區八縣回民則稱為叫「小爾德」。它與古爾邦節、聖紀節並稱為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流行在全國十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蘭教的十個民族在過節時又有許多本民族的特點和習俗。
回族的齋月,是伊斯蘭教歷九月,回族群眾習慣稱它為「萊麥丹月」。由於回歷是純陰歷,所以開齋節出現在每年的不同時期。
回族為什麼要封齋呢?相傳,在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40歲那年(伊斯蘭教歷九月),真主把《古蘭經》的內容傳授給了他。因此,回族視齋月為最尊貴、最吉慶、最快樂的月份。為了表示紀念,就在每年伊斯蘭教九月封齋一個月。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現的日期而定。
初一的傍晚,太陽落山後,各地的回民有的到清真寺的宣禮塔上,有的到牆頭上或房屋頂上,有的站到眼界開闊的地埂和渠壩上,盯著西方的天空,細心尋找月牙兒,見月牙兒就入齋。如果大多數人都沒有看見,有兩個以上的人確實看見了,立刻向本坊阿訇報告,大家也都公認「見新月了」,可以入齋了。如遇到霧氣茫茫、黑雲翻滾、黃沙彌天等特殊的氣候條件,不能目睹新月,可推遲到初二、初三的晚上。現在,絕大多數回族群眾都是按照這個習慣辦的。
但是,由於回族中的教派不同,門宦不同,加之回族又分散在全國各地,入齋的時間也不完全都是這樣。有的地方回民主張自己親自看見月牙兒才行,別人報告的不算;有的地方主張提前入齋。還有一些地方,他們不看新月,這就是老初一派、老初二派和老初三派。不論入齋和開齋的時間—樣不一樣,封齋都要夠一個月,這是一致的。
入了齋月,男滿十二周歲、女滿九周歲以上的回民,要求都要封齋,也叫把齋或閉齋。理智不清的、小孩兒、老弱有病的以及婦女月經期和產期都不封齋。
在入齋的當晚四點左右,各清真寺(點)的寺師傅,站到清真寺的梆克樓(宣禮塔)上打梆子。有的不辭辛勞,走街串巷,挨門逐戶地敲打,催醒入睡的人趕忙起來,洗手、洗臉、漱口,做封齋飯。
這一月,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往常要好得多。一般都備有白米、白面、羊肉、油茶、白糖、茶葉等有營養的食品。
封齋的人,在東方發白前,要吃飽喝足。如果有的人起得晚了,來不及吃,那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東方發曉後,至太陽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斷絕一切飲食,無論是在炎熱的暑夏,還是在嚴寒的冬季,不管是口乾舌燥,還是飢腸轆轆,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都不準吃一點東西,也不許喝一口水。不許在齋戒的期間,大量過分地漱口,嗆鼻子,更不許口噙水果糖之類的食物。平時抽煙的人在齋月里也要堅決戒掉。做飯的人或搞飲食業買賣的人,可以品嘗,但不能咽到肚子里。若有人為了滋補、壯陽、麻醉等在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在齋戒期間行房事、遺精(夢遺除外)等都算是破齋,這一天齋也就無效了。
據說,這樣封齋的目的,就是讓人們體驗飢餓和乾渴的痛苦,讓有錢的人真心救濟窮人。通過封齋,回族逐步養成堅忍、剛強、廉潔的美德。
當人們封了一天齋,快到開齋時,齋戒的男子大多數都要洗小凈,然後換上清潔的衣服,戴上白帽,上寺等候。聽見清真寺里開齋的梆子聲後,在寺上和在家的,都開始吃「開齋飯」了。
開齋時,若是夏天,有條件的先吃水果,沒有條件的喝一碗清水或蓋碗茶,而後再吃飯。這主要是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乾渴,而不是飢餓。若在冬天,有的人講究吃幾個棗子後再吃飯。相傳穆罕默德開齋時愛吃紅棗,所以回民現在也有這種習慣。
以上這些,只是回民狹義的齋戒。廣義的齋戒是,不僅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慾,表裡一致,對耳、目、身、心都要有所節制。要做到耳不聽邪,目不視邪,口不道邪,腦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只禁飲食,挨飢餓,而兩面三刀,惡語中傷,橫行霸道,胡作非為,是不符合齋戒真諦的,也是不全面、不完美的。
至齋月二十七,是回族群眾很重視的「蓋德爾夜」,也有的叫「坐夜」。
「蓋德爾」是阿拉伯語,即「前定」和「高貴」之意。回族群眾認為,在這一夜,安拉把全部《古蘭經》通過哲卜利勒天使下降給穆罕默德。在這一夜做一件好事,勝過平時一個月所做的事。因此,在這一夜,回族群眾一般都要做些可口的開齋飯,特意送到清真寺里讓大夥兒吃,有的還請一些人到家裡吃開齋飯,經濟條件較好的還設宴待客。吃完飯,可以到清真寺贊聖、誦經,也可以在家砸一些核桃,炒一些瓜子和花生,或煮一些羊骨頭,邊吃邊聊天。整夜不眠,通宵達旦。
有些地區在這一夜還張燈結綵,互贈禮品,慶賀「蓋德爾夜」。
齋月結束,還未舉行節日會禮前,回族群眾都要按照家庭人口多少計算,舍散「費土爾」錢,即交納課稅。
回族群眾認為,封了一個月齋,不交「費士爾」錢,便失去了齋戒的完美性,有的甚至認為是白封了一月齋。因此,回族群眾一般都願意履行這種義務。
齋戒期滿,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之一——開齋節。
在開齋節前夕,外面工作的、做買賣的、出差的回民都要提前趕回家中。
開齋節要過三天,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來,打掃院內院外、巷道廁所,給人以清潔、舒適、愉快的感覺。成年回族個個都要洗大凈、沐浴凈身。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小孩子也都個個把臉洗得乾乾凈凈,頭發梳得光光亮亮的。回族群眾聚會和活動的場所——清真寺,節日前該維修的維修,節日里也都打掃得乾乾凈凈,有的地方還專門布置一番,懸掛「慶祝開齋節」的巨幅標語和彩燈。
早晨八點以後,回族群眾腋下夾一個小毯子或小拜氈,從東南西北,四面八方,匯集到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參加會禮的回民達萬人之多,清真寺容納不下,就另選擇一個地勢平坦、寬敞干凈的場地。當阿訇宣布會禮開始,回族群眾鋪下毯子或小拜氈,脫下鞋子,立即面向聖地麥加古寺克爾白方向叩拜。
這種會禮比平時主麻日的聚禮要隆重得多,即使刮風下雨,他們也無所畏懼,情緒仍很高漲。難怪中國著名新聞記者范長江1935年在他的《中國的西北角》中,記下了這個隆重庄嚴的場面:「……這一回卻詳細地看了一個回族過年。這個年,給人的印象大可注意。這個大典的舉行,是在二十七日上午十時左右,西寧附近的回民男子,都先後齊集在馬步芳平日練兵的校場。我看不到一個人在指揮他們,而他們老老少少卻自動向西方坐成很整齊的行列。一種庄嚴的偉大形象,透人每個參觀者之心中。此時北風勁烈,記者重裘無溫,而席地而坐整萬回民,卻沒有絲毫浮動氣象,不能不謂難能可貴。這個大典表現了幾種非常大的意義。第一,回族內部的團結太好了。這成萬的老百姓一切都是自動的組合成功,而所有禮拜及大典中各種活動,沒有不萬眾一心,動作一致的,那天天氣如此之冷,因為搬運播音機差不多耽誤了兩小時,旁觀的人許多已經受不了,相率退去,回民中卻沒有一個半途而逃。」
J. 開齋節禮拜的時間從什麼時候起
開齋節當天禮拜,時間從太陽出來後20分鍾左右到正午之前20分鍾。這段時間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