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寬著期限,緊著課程什麼意思
「寬著期限,緊著課程」指學業的進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卻要安排緊湊,且有嚴謹的學習計劃。選自宋朝朱熹《朱子語類輯略》卷二「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做功夫。且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直要抖擻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撐上水船,一筆不可放緩。」
朱熹是我國南宋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一生從事教書和著述。《朱子語類輯略》是朱熹講課的實錄,內容涉及當時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學等方方面面。基本上反映了當時的語言實際。
《漢語史專書語法研究叢書:朱子語類輯略·語法研究》以叢書集成本《朱子語類輯略》為考察對象,討論朱子語類的語法現象。全書分為十一章,對《輯略》的語法事實作了比較全面、詳盡的描寫和分析。
(1)寬著期限緊著課程翻譯擴展閱讀:
個人著作
朱子現存著作共25種,600餘卷,總字數在2000萬字左右。主要有《周易本義》《啟蒙》《蓍卦考誤》《詩集傳》《大學中庸章句》《四書或問》《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楚辭集注辨正》《韓文考異》《參同契考異》《中庸輯略》《孝經刊誤》;
《小學書》《通鑒綱目》《宋名臣言行錄》《家禮》《近思錄》《河南程氏遺書》《伊洛淵源錄》等。《文集》一百卷,《續集》十一卷,《別集》十卷,閡人輯錄的《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
㈡ 「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做功夫」是什麼意思
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做功夫
古語「課程」,是指課業發展的過展,也是個人學識成長的過程,
從長遠看,寬著期限,是指學業的進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小立課程,是指要階段性設置發展目標,花大功夫去實現和充實它!
㈢ "寬著期限緊著課程"什麼意思
教給學生的基本知識應盡可能精簡(小課程),應該釋放時間和精力,讓學生進行大量的活動(努力),從而達到反映整個獨立小系統的目的。
古語「課程」,是指課業發展的過展,也是個人學識成長的過程,從長遠看,寬著期限,是指學業的進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小立課程,是指要階段性設置發展目標,花大功夫去實現和充實它!
出處:出自《朱子全書.論學》。
原句: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做功夫。
按照某種觀點對課程和教材進行改造。改革動因:
一是社會的需要。如要求普通學校從培養學生升學轉變為培養既能升學又能參加生產的勞動者,課程教材就要相應地有所改革。
二是科學技術的發展。19世紀以來,隨著科學的發展,一些國學的學校課程已經多次改革。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現代科技,成為當代「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
三是教育理論包括教育哲學、心理學等方面觀點的不同。如認為教育重在發展兒童心智,課程教材的選擇就偏重於古典語文和數學難題;
倘認為教育重在給予兒童實用知識,課程教材的選擇就偏重於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改革有具體明確的方案,才能付諸實施;遵循教育科學規律,才能收到預期效果。
㈣ 在我國最早使用「課程」一詞的是 朱熹 還是 孔穎達 要非常確定哦··
很顯然是孔穎達,他是唐朝人,朱熹是宋朝人。孔穎達為《詩經》作回注,有「維護課程,必君子監答之,乃依法制。」肯定比朱熹早啊。
「課程」一詞在我國始見於唐宋期間。唐朝孔穎達為《詩經·小雅·小弁 》中「奕奕 寢廟,君子作之」句作疏:「維護課程,必君子監之,乃依法制。」但這里課程的含義與我們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遠。宋代朱熹在《朱子全書·論學》中多次提及課程,如「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作工夫」等。雖然他對這里的「課程」沒有明確界定,但含義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課及其進程。這里的「課程」僅僅指學習內容的安排次序和規定,沒有涉及教學方面的要求,因此稱為「學程」更為准確。到了近代,由於班級授課制的施行,赫爾巴特學派「五段教學法」的引入,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程序及設計,於是課程的含義從「學程」變成了「教程」。解放以後,由於凱洛夫教育學的影響,到80年代中期以前,「課程」一詞很少出現。
㈤ 寬著期限,緊著課程是什麼意思
「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就是「計劃做事,留有餘地」的意思。
例如:某一課程,學校規劃的學習時間期限是一個月,你自己要抓緊課程學習,安排在20天(寬著期限)內學完全部課程(緊著課程)。
㈥ 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做功夫什麼意思
寬著期限抄,緊著課程襲,小立課程,大做功夫
古語「課程」,是指課業發展的過展,也是個人學識成長的過程,
從長遠看,寬著期限,是指學業的進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小立課程,是指要階段性設置發展目標,花大功夫去實現和充實它!
㈦ 寬著期限,緊著課程 是什麼意思
英語curriculum
一詞
,來源於
拉丁語
cursus,意思是跑馬道。
(2)泛指
課業
的宋代
朱熹
論學,謂「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又謂「小立課程,大做工夫」
㈧ 在我國最早使用「課程」一詞的是 朱熹 還是 孔穎達
很顯然是孔穎達,他是唐朝人,朱熹是宋朝人.孔穎達為《詩經》作注,有「維護課程,必君子監之,乃依法制.」肯定比朱熹早啊.
「課程」一詞在我國始見於唐宋期間.唐朝孔穎達為《詩經·小雅·小弁 》中「奕奕 寢廟,君子作之」句作疏:「維護課程,必君子監之,乃依法制.」但這里課程的含義與我們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遠.宋代朱熹在《朱子全書·論學》中多次提及課程,如「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作工夫」等.雖然他對這里的「課程」沒有明確界定,但含義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課及其進程.這里的「課程」僅僅指學習內容的安排次序和規定,沒有涉及教學方面的要求,因此稱為「學程」更為准確.到了近代,由於班級授課制的施行,赫爾巴特學派「五段教學法」的引入,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程序及設計,於是課程的含義從「學程」變成了「教程」.解放以後,由於凱洛夫教育學的影響,到80年代中期以前,「課程」一詞很少出現.
朱熹所用的文獻中」課程「最接近於當今」課程「的意義!!孔的文獻中的」課程「與現今的」課程「意義大相徑庭!
㈨ 寬著期限,緊著課程是什麼意思
英語curriculum一詞,來源於拉丁語cursus,意思是跑馬道。
(2)泛指課業的宋代朱熹論學,謂「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又謂「小立課程,大做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