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大草原的資料,快快快快快!過了今天可就沒了,好的追加懸賞分
內蒙古草原簡介
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這里地域遼闊,風光旖旎,水草豐美,3000多條縱橫交錯的河流,500多個星羅棋布的湖泊,組成了一幅絢麗的畫卷,一直延伸至松濤激盪的大興安嶺。 31個少數民族,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珍貴的歷史文物古跡,回味無窮的地方風味,又為美麗富饒的呼倫貝爾增添了色彩。這里夏季氣候宜人,空氣凈透,是避暑度假的勝地;冬季銀裝素裹,
白雪皚皚,一派北國風光,是滑雪、打獵和冰上運動的好去處。額爾古納河流域是蒙古族的發祥地,也是成吉思汗叱吒風雲過的古戰場。
在被譽為 「 中國第一曲水 」 的莫爾格勒河畔,有一個 「 金帳汗蒙古部落 」 ,是呼盟惟一以游牧部落為景觀的著名旅遊景點。這里是中外馳名的天然牧場,歷史上許多北方游牧民族都曾在此游牧,成長壯大,繁衍生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曾在這里秣馬厲兵,經過與各部落的爭雄,最終占據了呼倫貝爾草原,他利用這里的資源和無數驍勇的騎士,完成了統一大業。金帳汗部落的布局,就是當年成吉思汗行帳的縮影和再現。
每逢夏季牧民們便在這水草豐美的地方放牧,這里形成了以游牧部落為主體的美麗圖畫
藍天白雲、彎彎河水、茵茵綠草、群群牛羊、點點氈房、裊裊炊煙,呼倫貝爾是世界少有的綠色凈土和生靈的樂園。茫茫無際的天然牧場,清新寧靜,置身在美麗的大草原之中,令人心胸豁然開朗。圍著紅彤彤的篝火跳起安帶舞,那嘹亮悠揚的蒙古長調伴你直至夜深 …… 7月正是去呼倫貝爾的好時候。
在草原深處,有最原始、最淳樸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鄂溫克、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族兄弟姐妹將以特有的豪爽、奔放與深情厚意迎接你的到來。穿越吉布胡朗圖,你將能品味飛鳥成群、水天一色、氣勢磅礴的呼倫湖和新開湖;住進自己搭建的蒙古包,品嘗親手宰殺的牛羊,喝一杯醇香的奶茶和美酒,吃一頓鮮嫩的手扒肉,讓朝霞般的篝火點燃你無限的熱情和美好的希望;體會草原牧民賽馬、套馬、馴馬表演、蒙古博克、角力擂台賽、祭敖包 …… 當一回蒙古人,做一天牧民吧!
B. 南極資料
南極大陸
南極大陸是指南極洲除周圍島嶼以外的陸地,是世界上發現最晚的大陸,它孤獨地位於地球的最南端。南極大陸95%以上的面積為厚度驚人的冰雪所覆蓋,素有「白色大陸」之稱。在全球六塊大陸中,南極大陸大於澳大利亞大陸,排名第五。
從字面上看,南極就是地球的最南端,但實際上,南極這個詞
南極大陸
有多種近似含義,例如:南極洲、南極點、南極大陸、南極地區、南極圈等。按照國際上通行的概念,我們一般把南極圈以南的地區稱為南極,它是南大洋及其島嶼和南極大陸的總稱,總面積約6500萬平方千米。在極圈內會有極晝和極夜現象,同時,極圈也是劃分溫帶與寒帶的界限。
南極洲的面積
南極洲包括南極大陸及其周圍島嶼,總面積約1400萬平方千米,其中大陸面積為1239萬平方千米,島嶼面積約7.6萬平方千米,海岸線長達2.47萬千米。南極洲另有約158.2萬平方千米的冰架。南極洲的面積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十分之一,相當於一個半中國大。
南極不屬於任何國家
從19世紀20年代起,到20世紀40年代,各國探險家相繼發現了南極大陸的不同區域,從而為本國政府對南極提出主權要求提供了依據。接著,就有英國、紐西蘭、澳大利亞、法國、挪威、智利、阿根廷等7個國家的政府先後對南極洲的部分地區正式提出主權要求,使這塊萬年冰封的平靜的大地籠罩上國際糾紛的陰影。
根據1961年6月通過的《南極條約》,凍結了以上7國對南極的領土主權要求,規定南極只用於和平目的,可以說,南極現在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它屬於全人類。
南極大陸的特點
我們都知道,去南極是十分不容易的,因為南極大陸是最難接近的大陸。與南極大陸最接近的大陸是南美洲,它們之間是970千米寬的德雷克海峽。南極大陸與其他大陸不僅相距遙遠,而且周圍還為數公里乃至數百公里的冰架和浮冰所環繞,冬天時浮冰的面積可達1900萬平方千米;即使在南極的夏天,其面積也有260萬平方千米;南極大陸周圍海洋中還漂浮著數以萬計的巨大的冰山,為海上航行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和危險。
地球上最高的大陸不是擁有青藏高原的亞洲大陸,而是南極大陸。地球上其他幾個大陸的平均海拔高程為:亞洲950米,北美洲700米,南美洲600米,非洲560米,歐洲最低,只有300米,大洋洲的平均高度還不甚清楚,估計也不過幾百米。然而,南極大陸,就其自然表面來說,其平均海拔高程為2350米,比其他幾個大陸中最高的亞洲還要高得多。但是,如果把覆蓋在南極大陸上的冰蓋剝離,它的平均高度僅有410米,比整個地球上陸地的平均高度要低得多。
世界上最為寒冷的地區
由於海拔高,空氣稀薄,再加上冰雪表面對太陽能量的反射等,使得南極大陸成為世界上最為寒冷的地區,其平均氣溫比北極要低20度。南極大陸的年平均氣溫為零下25度。南極沿海地區的年平均溫度為零下17~20度左右;而內陸地區為年平均溫度則為零下40~50度;東南極高原地區最為寒冷,年平均氣溫低達零下57度。到現在為止,地球上聽觀測到的最低氣溫為零下89.6度,這是1983年7月在紐西蘭的萬達站記錄到的,在這樣的低溫下,普通的鋼鐵會變得象玻璃一般脆;如果把一杯開水潑向空中,落下來的竟然是一片冰晶。
南極的寒冷首先是與它所處的高緯度地理位置有關,由於高緯度地理位置,導致了在一年中漫長的極夜期間沒有太陽光。同時,與太陽光線入射角有關,緯度越高,陽光的入射角越大,單位面積所吸收的太陽熱能越少。南極位於地球上緯度最高的地區,太陽的入射角最小,陽光只能斜射到地表,而斜射的陽光熱量又最低。再者,南極大陸地表95%被白色的冰雪覆蓋,冰雪對日照的反射率為80%一84%,只剩下不足20%到達地面,而這可憐的一點點熱量又大部分被反射回太空。南極的高海拔和相對稀薄的空氣又使得熱量不容易保存,所以南極異常寒冷。
地球上的風極
一般來講,只有在大洋上熱帶風暴(台風)可以達到12級,但是在南極,12級以上的暴風卻是家常便飯。南極大陸是風暴最頻繁、風力最大的大陸,風速在每小時100千米以上的大風在南極是經常可以遇到的。南極大陸沿海地帶的風力最大,平均風速為每秒17~18米,而東南極大陸沿海一帶風力最強,風速可達每秒40~50米。在法國的迪爾維爾站曾測到每秒100米的大風,相當12級台風風速的3倍,而它的破壞力相當於12級台風的近10倍。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記錄到的最大的風。因此,南極又被稱之為「風極」。
南極風能殺人!除了嚴寒之外,狂風則是科學考察人員在南極所遇到的另外一個凶惡的敵人。狂風會很快帶走人體的熱量,使人發生凍傷甚至凍死事故。極夜的風暴,其速度有時超過每秒4 0米,比1 2級台風凌厲得多。此時若有人身置戶外,便會有生命之虞。人們難以忘記,1 9 6 0年1 0月1 0日下午,在日本昭和站進行科學考察的福島博士,走出基地食堂去喂狗,突遇每秒3 5米的暴風雪,從此再沒有回來。直到1 9 6 7年2月9日,他的保存完好的屍體,居然在距站區4 . 2公里處出現!
編輯本段南極大陸上的冰
南極大陸被冰覆蓋
雖然南極是冰雪的寶庫,但是單從降水量來看,南極大陸卻是最乾燥的大陸。南極大陸的空氣異常乾燥,沿海地區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50毫米,不到有我國沿海地區降水量的二十分之一。南極內陸地區的年降水量甚至還不到5毫米,南極點的年平均降水量僅有3毫米,與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差不多。
另一方面,南極大陸又是最荒涼的大陸,是唯一沒有任何樹木的大陸,除了在南極半島最北端可以看到3種開花的小草之外,其他地方根本看不到綠的顏色,只有在沿岸地區有少量的苔蘚和地衣等低等植物;南極大陸沒有陸生的脊椎動物,為數極少的蚊蟲、蜘蛛則算是陸生動物中的龐然大物了。由於南極大陸降水量很小、滿目荒涼、動植物種類稀少等原因,有人乾脆把南極大陸稱為「白色的沙漠」。
南極大陸面積是1400萬平方千米,其中95%的面積被冰蓋覆蓋,不難計算出來,南極大陸被冰覆蓋的面積大約有1330萬平方千米,這個大冰蓋就象一頂巨大無比的帽子,把南極大陸大部分地方捂得嚴嚴實實,由於它的存在,竟然把南極大陸的地殼壓得凹陷下去,以致於許多地方被壓得低於海平面,假設南極冰蓋一旦融化,西南極大陸會變成汪洋大海中的一些島嶼
南極大陸95%以上的面積為巨厚的冰川所覆蓋,只有在南極大陸邊緣區域有季節性的岩石出露,其餘的絕大部分都覆蓋這常年冰雪。冰的平均厚度為2000米左右,最厚的地方達4800米,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冰蓋,冰雪總體積為2800萬立方千米。這些冰是由很純的淡水組成的,所包含的淡水約佔全世界淡水總量的72%,就其體積來說,約佔全世界總冰量的90%以上,構成了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寶庫。如果這些冰完全消融,全球平均海平面將升高55~60米,這對人類的生存將會構成嚴重的威脅。
流動的冰川
地球上所有的冰川都是流動的冰。由於南極冰蓋本身的巨大壓力,使得冰層緩慢地從中心高原向四周運動,其速度一般為每年幾米到幾十米,冰蓋的厚度從中心高原向沿海地帶是逐漸變薄的。像這樣的運動速度,大陸中心的一塊冰雪耍經過多少年才能流進大海呢?如果有興趣的話,不妨計算一下。南極大陸的冰岸亦以每年200m的平均速度向大洋方向移動,冰川的邊緣經常斷裂,其結果形成了冰山。同時,也導致岸線經常在相當長的距離上後退數十公里。
大陸基岩地形對冰的形態和運動有很大影響。緩慢流動的冰層遇到高大山嶺阻擋,就流人山谷之中,冰在山間谷地中形成流動較快的冰河,這就是山地冰川。南極大陸巨大的冰川在本身的重力和壓力的聯合作用下,加上極地終年不息的狂風的推動和冰融水的潤滑,夜以繼日地發生流動。盡管一朝一夕不容易察覺它的變遷,然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卻是一股改變南極面貌的巨大力量。
南極冰蓋上的冰裂縫南極冰蓋的冰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向低運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冰川流動,當遇到底面凹凸不平時會使流動的速度產生差異。在底面凸起時,冰蓋表層的冰運動速度比下面的冰要快一些,於是形成了冰裂縫。因此,我們知道,冰裂縫的出現是有規律的,而且經常成組出現,對南極冰蓋考察人員和裝備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南極冰蓋考察隊會忽視冰裂縫,即便如此,在冰裂縫發生危險的事例也經常發生,人員和車輛掉下冰裂縫時有發生,造成車輛和人員的損失。南極冰蓋上的冰裂縫經常寬達幾米,深不可測,用肉眼可以很清除地看出來的只需繞道行走就行了,可是許多冰裂縫上面覆蓋著厚薄不一的積雪,同正常的雪面沒有任何差別,用肉眼根本看不出來,當人員或車輛行進到它上面時,積雪崩塌,人員或車輛就會掉落下去。當上面的積雪較厚時,甚至會出現前面的車輛可以安全通過,而後面的車輛掉下冰裂縫的情況。
會「唱歌」的南極冰
如果你有幸得到一小塊南極冰,把它放進一杯水中,會出現非常奇妙的現象:冰塊在融化的同時,會發出輕微的但是人耳能夠聽得見的美妙音響,冰塊也會在水面微微移動,甚至輕輕碰撞杯子的邊緣,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這一切都是因為南極冰中含有的氣體造成的。南極巨大的冰蓋都是由萬年的冰雪積累而成的,降落在南極的雪花經過壓實,變成冰川冰,而原來雪花中的氣體也被保存在冰中,由於上面不斷的積累,氣泡在巨大的壓力下變成了高壓的氣體。當冰塊融化時,高壓的氣泡破裂,發出了美妙動聽的音樂聲,同時會推動體積較小的冰塊移動,碰撞水杯,甚至會發出輕微的撞擊聲。
南極海冰
規模巨大的冰架是南極特有的景觀。在南極大陸周圍,越接近大陸的邊緣,冰厚變得越薄,並伸向海洋,在海洋,海冰浮在水面上,形成了寬廣的冰架。也就是說,冰架是南極冰蓋向海洋中的延伸部分,這些冰架的平均厚度為475米,最大的冰架是羅斯冰架、菲爾希納冰架、龍尼冰架和亞美利冰架。加上這些冰架,南極大陸面積可增加150萬平方千米。冰架能以每年2500米的速度移向海洋,在它的邊緣,斷裂的冰架漸漸漂移到海洋中,形成巨大的冰山。
在南極的冬季,嚴寒的氣候使南極周圍海面結冰,海冰完全封住了整個大陸,並且可向北伸展到南緯55度。一般在每年的9月份,海冰的面積達到最大值,被海冰覆蓋的海洋面積達2000萬平方公里,這一面積比南極大陸本身面積還要大。每年夏天,一般是在2月底,海冰的范圍達到最小值,85%的海冰漂流到不凍海域融化掉,甚至在許多地方,海冰一直融化到海岸,船舶可以直接航行到岸邊。南極海冰每天最多可流動65公里。
南極冰山
南極的冰山是非常吸引人的景觀,而平台狀(桌狀)冰山是南極所特有的,從遠處望去,潔白的冰體、壯美的身姿,常常給人們留下永生難忘的記憶。從大陸冰床和冰架上斷裂而成的冰山非常多,並且比北極的冰山要大得多,它們中間大的面積有時可達數十平方千米,個別的可長達近200千米。從冰架或冰川邊緣斷裂下來不久的冰山通常是平台狀冰山,它們的頂部非常平坦,甚至可以作為輕型飛機的機場。它們常常高於水面幾十米,而水面以下可達200~300米。隨著不斷的消融,冰山會進一步地分裂、翻轉、坍塌和海流海浪的作用,會形成各種形狀的小型冰山。南極冰山會在海流和風的推動下,以每天10―20公里的速度移動。
在南極沿岸分布的冰山中,有的是從冰川口的「冰舌」上剛分裂下來的「新生冰山」,這些冰山的重心很不穩定,容易發生翻滾和倒塌。在夏季,氣溫升高,冰山消溶變酥,也會使其發生塌落或崩裂,在2月底這一現象更為多見。在中國南極中山站沿岸的冰山群附近,就經常會看到冰山的塌落和聽到冰山崩裂的響聲,巨大的冰體從50~60米高的冰山上塌落入海,可掀起3~5米高的涌浪,對在其附近活動的船舶具有較大的危險。1998年2月,中山站附近一個體積巨大的冰山發生翻轉,距離它幾千米的2萬噸級的中國「雪龍」號船竟然左右搖擺到十幾度。
有的「金字塔」形或尖頂形冰山,其水下部分伸出巨大的底盤,有的甚至遠處看上去為兩座冰山,而實際上是連在同一個底盤上,這類冰山水下的伸出部分就像暗礁一樣,給距離較近的船舶帶來極大的威脅。所以,即使擁有現代化的航行保障手段和堅固的破冰船,不論在遠海還是在近岸,冰山仍然是南極海域航行與作業的重要障礙之一,對現代化的考察船構成威脅。
由於緯度和季節的不同,海冰的厚度從幾十厘米到2米以上不等,通常緯度高的地方、離岸邊近的地方、海灣內部的海冰較厚,反之則薄。由於海冰的存在,一般只有破冰船才敢在南極周圍水域航行。南極海冰給航行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同時沿岸結實的海冰也給近岸的考察站的物資補給提供了方便:輸油時從船到考察站之間的海冰上架設輸油管,比起等海冰融化後用小艇卸油又快又省事;將物資用吊車放到冰面上,用履帶式雪地車可以直接拖到考察站,甚至有些大型車輛可以從海冰上直接開到岸上。
南極冰山有時會在水深較淺的海域擱淺,在南極的冬季,海冰也會將大量的冰山凍結住,在這樣的情況下,冰山是不移動的。
南極冰山在南大洋水域的運動與大氣環流、表層水流相一致,在南極岸邊,冰山的漂移取決於海流,這里冰山漂移軌跡常常形成閉合式圓環。在南極沿岸流的北邊上,冰山漂移逐漸過渡到北向,然後進入南極環極流的穩定區。由於受到水文氣象要素的綜合影響,冰山運動相當復雜,當冰山海面高度為數十米,吃水深度達500米時,它們的漂移速度,甚至於在漂移方向上都與海冰不同。一些單獨的冰山由於它們的體積和形狀不同,即使在同一海區,也會使它們的漂移方向和漂移速度各不相同。在南極沿岸流區域,冰山漂移的平均速度約為每小時500米。在南極環極流區域的漂移速度略高一些。冰山運動速度可能超過海冰運動速度,其原因是冰山高度大,風對冰山運動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同樣原因,冰山的漂移速度可根據風力大小和合成風速與表層水和冰塊總運動方向的相對位置,一般速度不超過每小時2千米。無風條件下,冰山運動通常比冰塊和表層水的運動要慢。
當風向變換或者存在水下逆向海流時,漂浮冰山可能在與海冰漂移的相反方向上運動,這種現象在南極區不少見。
我們在形容某個事物只出現一小部分時,常常用「冰山的一角」來形容,可見,大家都知道,冰山的水面以上部分只佔其全部體積的很少部分,但具體的比例你能說出來嗎?在這里我可以告訴同學們,冰山水上部分的體積大約只有總體積的七分之一。南極冰山水上部分與水下部分的高度之比變化很大,這取決於冰出的形狀,例如:對於桌狀冰山,這個比例大約等於0.2。冰山寬度與長度的平均比大約是0.6。
南極和北極的冰山有時非常巨大,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從南極洲冰川末端和冰架滑落的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多呈桌狀延展。1956年11月12日,美國破冰船「冰川」號,在南太平洋斯科特島以西240千米附近,發現一座冰山,長335千米,寬97千米,面積達31,000平方千米,相當比利時一個國家的面積,是世界大洋上發現的最大冰山。1958年冬天,美國破冰船「東方」號,在格陵蘭以西的大西洋洋面,發現一個面積360平方千米的冰山,高出海面167米,是至今發現的最高的冰山。
世界冰川以分布地區劃分,可分為大陸冰川和山嶽冰川。大陸冰川多分布於高緯地區,以巨大面積和巨大厚度作蓋層狀覆蓋,故又稱為冰蓋,其中一部分也可成為單獨的冰川。如東南極洲南緯70度~75度和東經60度~70度之間的大冰川,1956―1957年間由澳大利亞極地考察家發現,定名蘭伯特冰川,冰川寬64公里,與上游的梅洛爾冰川合計長約402公里,與費舍爾冰川的支冰川合並計算,總長514公里。一般認為這是世界最長的冰川。
編輯本段南極大陸的地震活動
南極大陸發生的地震很少,有記錄的幾次地震的震級也不大,因此,南極大陸是地球上最大的地震活動明顯不發育的地區。世界標准地震記錄網只記錄到為數極少的地震活動。自國際地球物理年以來,已經有十多個地震台站在南極大陸工作,這些台站所記錄到的局部小地震通常都是由冰山崩裂或破裂而引起的,可能是火山活動成因的小地震,與埃里伯斯山、羅斯島及南極半島附近的火山活動有關。
世界標准地震記錄網,幾乎可以記錄到世界上所有強度大於里氏5級的地震。南極地區達到或接近這種強度的較大地震只有3次:第1次是在1952年,第2次在1974年(強度為4.9級),這兩次都發生在北維多利亞地區,在此地區有一個大冰川和冰舌,第3次地震是在1985年,這次地震發生在庄寧毛德地地區。地震學家們認為,雖然1974年的那次地震的特徵和起因與正常地質作用引起的地震相似,但這次地震可能是由冰川的運動所引發的。相反,1985年的那次地震則是正常構造活動所引起的,也是唯一的一次確確實實的南極地震。
編輯本段南極點的特點
南極點是地球表面非常特殊的一個位置,在那裡有許多難以想像的事情,有些是平時生活在中低緯度的人一下子難以理解的,南極點的特點有:它是地球上沒有方向性的兩個點之一(另一個點是北極點),站在南極點上,東、西、南三個方向完全失去意義,只有北方一個方向;在南極點,太陽一年只升落一次,有半年太陽永不落,全是白天,太陽在離地平線不高的地方繞南極點一圈一圈地轉,一直不落下,又稱「極晝」,有半年見不到太陽,全是黑夜,又稱「極夜」;如果說沿著地球的某一條緯線轉一圈就算繞地球一圈的話,在南極點是最省力的的方法,只需要圍繞南極點走一圈,只需要幾秒鍾就能環球一周;在南極點,你說現在的時間是幾點都是正確的,因為地球上的經線在這里交匯,南極點可以屬於任何一個時區;在南極點,你還可以一隻腳在東半球,另一隻腳在西半球;你可以一半身體屬於今天,另一半身體屬於昨天。
南極點終年被冰雪覆蓋,冰雪厚度達2000米,海拔高度為3800米;氣候異常惡劣,年平均氣溫為零下49度,夏季平均氣溫為零下32度,冬季平均氣溫為零下78度,最低氣溫為零下89度,年平均降水量3毫米。南極點並非是南極冰蓋的最高點,覆蓋在南極點上面的冰雪以每年10米左右的速度移動,因此,科學家每年都要從新標定一次南極點的最新位置,立上標桿。
1957年,美國在南極點的冰蓋上建立了一個永久性的考察基地,並以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阿蒙森和隨後而來的斯科特兩人的名字,命名為「阿蒙森-斯科特站」,站上所需物資和人員往來都從美國在羅斯島上的麥克莫多站用大力神飛機運輸,至今已經有3000多人到達過南極點。
編輯本段南極大陸的特殊現象
極晝和極夜
極晝和極夜是極圈內特有的自然現象,極晝和極夜這種特殊的自然現象,是地球沿著傾斜地軸自轉所造成的結果。也就是說,地球自轉時地軸與垂線成一個約23.5度的傾斜角,因而地球在圍繞著太陽公轉的軌道上,有6個月的時間,南極和北極的其中一個極總是朝向太陽,另一個極總是背向太陽;如果南極朝向太陽,南極點在半年之內全是白天,沒有黑夜;這時,北極則見不到太陽,北極點在半年之內全是黑夜,沒有白天。到了下一個半年,則正好相反,北極朝向太陽,北極點全是白天;而南極這時則見不到太陽,南極點全是黑夜。在極圈內的地區,根據緯度的不同,極晝和極夜的長度也不同。極夜期間,並非總是伸手不見五指,在極夜剛剛開始和就要結束的時期,雖然不能直接照射到陽光,由於在地平線下不遠的太陽的輝光作用,但天空依然很明亮,室外活動和野外作業還是可以進行的。
南磁極
地球本身就像一塊巨大的磁石,這塊磁石有兩個極,磁針向南指的位置為南磁極,向北指的位置為北磁極。南磁極的位置是不固定的,今年在這里,明年可能到別處去了。經過科學測定,南磁極大約以每年l0千米的速度向北移動。自從1909年查明南磁極的大致方位在東南極洲最東部的喬治五世地,確認其位置在南緯72度25分、東經155度16分處後,到1965年它的位置便移到了南緯66度30分、東經139度54分的地方;1971年其位置又移到南緯60度48分、東經139度24分處。南磁極現在的位置正從南極大陸向南大洋移動。
南極比北極寒冷
南極氣溫比北極低,年平均溫度要低26度,冬季平均溫度比北極低44度,同樣位於地球的兩極,氣溫確有如此大的差別,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南北極的海陸分布不同,南極洲是海洋包圍著大陸,而北極區是大陸包圍著海洋。陸地吸收和儲存熱量的本領比海洋大得多,而陸地吸熱快,散熱也快;再一個原因是,南極大陸的平均海拔高度為2350米,而北極區的海拔基本上處於海平面位置。另一個原因是南極的天氣系統比較封閉,它與中低緯度地區的熱量交換比北極少。因此,北極的氣溫要比南極高得多。
南極的最高峰
在南極西部高原上,突出的埃爾斯沃思山脈有幾個制高點,最高峰叫作文森山,海拔5140米,位於南緯78度36分、西經85度24分,在南極森蒂納爾山脈的南端附近。這些阿爾卑斯山型的山峰首先是由埃爾斯沃思和他的飛機駕駛員霍利克•凱尼於1935年發現的。我國登山家已經成功地攀登上文森山的頂峰。
南極綠洲
千里冰封的南極洲也有綠洲,你相信嗎?1974年2月末的一天,一架美國飛機在南極大陸的南印度洋沿岸上空飛行,突然,領航員班戈驚呆了。他發現飛機下面有一片無雪的土地,高高的冰牆圍繞著山谷,像一個扇形的屏風。山谷中沒有積雪的土地中間,分布著一些不凍的湖泊,給這個白色的冰雪高原帶來無限生機。這就是南極洲有名的班戈綠洲。
所謂綠洲,並非是鬱郁蔥蔥的樹木花草之地,而是南極探險家、科學家由於長年累月在冰天雪地里工作,當他們發現沒有冰雪覆蓋的地方時,不禁倍感親切,便將這些地方稱為南極洲的綠洲。南極綠洲佔南極洲面積的5%,含有干谷、湖泊、火山和山峰。按照這個定義,在南極可稱作綠洲的有班戈綠洲、麥克默多綠洲和南極半島綠洲。班戈綠洲的面積大約有500平方公里,常年刮風,吹起的沙石、雪粒,把岩石表面琢磨成許多很小的窟窿,像蜂窩一樣。鋪在地面的礫石,表面有一層光澤如漆的暗棕色外殼,這是溶解在水中的鹽類慢慢地在岩石表面凝聚起來的結果。在這個綠洲中,有一些沙丘,沙丘間的谷地有的乾燥,有的積水成湖。較深的湖,水質不太咸,湖水清澈,晴天閃出天藍色的光澤。較淺的湖,泛出淡綠色的或褐綠色的光彩,湖水很咸,苦澀難耐。在那些乾燥的丘間低地或沙丘的斜坡上還結成一層白色的鹽霜,像剛剛下過一場小雪。這些鹽霜和湖中的鹹水,沒有相當久遠的年代,是無法形成的。
南極的極地氣旋
極地氣旋顧名思義就是極地的氣旋。南極大陸高壓的周圍,常年存在著許多極地氣旋,這些極地氣旋有規律地自西向東移動,是影響南極地區的主要天氣系統之一。南極的極地氣旋活動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夏季氣旋活躍、氣旋數偏多,冬季偏少,過渡季節接近平均數。極地氣旋的平均移速約為每小時29.9千米,平均每天移14.4個經度。
由於在南大洋和南極洲的氣象台站很少,科學家一半是利用衛星雲圖對極地氣旋活動進行分析,所以衛星雲圖在南極天氣氣候研究及預報服務工作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南極風暴
南極風暴為什麼會這樣頻繁、強勁?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南極大陸冰蓋中心高原與四周沿岸地區之間是一個陡坡地形。內陸高原的空氣遇冷收縮,密度增大,這種又冷又重的冷氣流從冰蓋高原沿著冰面陡坡向四周急劇下滑,到了沿海地帶,地勢驟然下降,使冷氣流下滑速度加大,於是便形成廠具有強大破壞力的下降風。又由於地球自轉的影響,向北流動的氣流總是向左偏轉,於是在大陸沿海地帶形成了偏東大風。通過多年氣象觀測,證實了南極大陸沿海地帶的風最大,風向偏東,平均風速為l 7―18米/秒。特別是東南極大陸沿岸,從恩德比地沿海到阿德利地沿岸,這一帶海岸的風力最強,風速可達每秒40~50米,被稱為風暴海岸。
南極輻合帶是一條非常明顯的自然地理邊界。這里是向北流動的南大洋表層水(0~300米水深)與向南流動的溫暖的大洋水相遇的地方,為海水溫度、鹽度的躍變帶,兩邊的海洋有特別明顯的差異。輻合帶的地理位置在南緯48度到62度之間,是個不規則的圓圈。在印度洋、大西洋一
南極大陸
側的南緯50度附近,在太平洋一側的南緯55度到62度之間。
南大洋
南大洋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洋,科學家們通常把環繞南極洲的海域稱南大洋。南大洋的北部邊界是南極輻合帶。是由輻合帶以南的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水域組成,其水域面積約為7500萬平方千米。我國南極考察隊已經對南大洋有過許多次的科學考察,中國的科學家積累了大量的科研數據,並已經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有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乳白天空
南極洲的低溫和冷空氣的特殊作用還能產生一種十分危險的天氣現象,這就是南極探險家談之色變的乳白天空。發生這種天氣現象時,天地之間渾然一片,人彷彿融入濃稠的牛奶里,一切景物看不見了,方向也迷失了,而且人的視線會產生錯覺,分不清景物的距離和大小。造成這種幻境的原因,是由於太陽光射到冰層後又反射到低空的雲層里,而低空雲層中無數細小的雪粒又像千萬個小鏡子,將光線四散開來,這樣來回反復地反射,便形成白蒙蒙霧漫漫的乳白天空。
C. 關於地球保護
朋友們:
當人類第一次離開地球,在太空遙望自己的家鄉時,人們這才驚訝地發現,在目前已知的宇宙星體中,唯有我們人類的家園——地球,才是一顆蔚藍色的星球。
生命意味著蔚藍,而蔚藍意味著生命;使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能夠得以生存的大氣和水,也使我們的地球成為一顆蔚藍色的星體,一顆充滿生命的星體。不過,大自然在人類面前,有時也會變的光怪陸離,越來越難以駕馭了。
從加利福尼亞的暴風雪到孟加拉平原的大洪水,從席捲地中海沿岸的高溫熱流到持續多年不肯緩解的非洲高原的大面積乾旱,地球彷彿在發瘧疾似地顫抖,人類竟然也像倒退了一萬年似的束手無策。
如果說,人類受到大自然的威脅,這多少有點「無可奈何花落去」之哀嘆;那麼人類去「威脅」大自然,這豈不是莫大的罪過?曾經是中亞地區最大水域之一的羅布泊湖,在本世紀70年代還是一個大湖,但是到了80年代,一湖汪汪之水已被可怕的滿地鳥屍所代替,難怪彭加木找不到水!又如,被譽為「華北明珠」的白洋淀在1984年的春夏之際再次乾涸,波光粼粼的水面從此不見,白洋淀底黃沙朝天。這種人為造成的後果,怎不叫人痛惜?在對大自然的索取與探索中,作為「征服者」的人類,還未來得及歡慶自己的勝利,大自然就已經作出無情的報復。
據某報記載:中國目前的沙漠約16萬平方公里是人為造成的,目前正以平均每年1
D. 南極昆侖站極晝極夜長短多長時間
南極極點
南極極點的地點就是所有經線都匯到的同一點
南極點是地球表面非常特殊的一個位置,在那裡有許多難以想像的事情,有些是平時生活在中低緯度的同學們一下子難以理解的,南極點的特點有:它是地球上沒有方向性的兩個點之一(另一個點是北極點),站在南極點上,東、西、南三個方向完全失去意義,只有北方一個方向;在南極點,太陽一年只升落一次,有半年太陽永不落,全是白天,太陽在離地平線不高的地方繞南極點一圈一圈地轉,一直不落下,又稱「極晝」,有半年見不到太陽,全是黑夜,又稱「極夜」;如果說沿著地球的某一條緯線轉一圈就算繞地球一圈的話,在南極點是最省力的的方法,只需要圍繞南極點走一圈,只需要幾秒鍾就能環球一周;在南極點,你說現在的時間是幾點都是正確的,因為地球上的經線在這里交匯,南極點可以屬於任何一個時區;在南極點,你還可以一隻腳在東半球,另一隻腳在西半球;你可以一半身體屬於今天,另一半身體屬於昨天。
南極點終年被冰雪覆蓋,冰雪厚度達2000米,海拔高度為3800米;氣候異常惡劣,年平均氣溫為零下49度,夏季平均氣溫為零下32度,冬季平均氣溫為零下78度,最低氣溫為零下89度,年平均降水量3毫米。南極點並非是南極冰蓋的最高點,覆蓋在南極點上面的冰雪以每年10米左右的速度移動,因此,科學家每年都要從新標定一次南極點的最新位置,立上標桿。
1957年,美國在南極點的冰蓋上建立了一個永久性的考察基地,並以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阿蒙森和隨後而來的斯科特兩人的名字,命名為「阿蒙森-斯科特站」,站上所需物資和人員往來都從美國在羅斯島上的麥克莫多站用大力神飛機運輸,至今已經有3000多人到達過南極點。
E. 什麼是首次穿越南、北極的環球探險
1979年9月2日上午,英國首都倫敦的泰晤士河碼頭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本傑明·鮑英」號輪船在人們的歡呼聲中徐徐駛離碼頭,英國王儲查爾斯向漸漸遠去的輪船頻頻揮手,祝願船上的人們一帆風順。是什麼引起查爾斯王儲對此的關注?原來,船上載著以蘭努爾夫·菲內斯爵士為首的英國環球探險隊,他們將開始人類歷史第一次穿越南、北極的陸、海、冰上環球探險。查爾斯王儲把這次探險活動稱作「荒誕不經而又美妙絕倫」的探險。
令人驚奇的是,提出這一別出心裁而又氣勢磅礴的探險計劃的人,不是蘭努爾夫爵士或別的男子漢,而是蘭努爾夫爵士的妻子弗吉尼亞。酷愛探險的蘭努爾夫爵士對這項計劃極感興趣,為此他花了7年時間收集有關資料,制定詳細計劃,進行各項准備工作,因為他知道,南極和北極的自然環境極其惡劣,任何一點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導致這次環球探險的失敗。
這次不同尋常的環球探險的消息傳出後,許多人自願報名參加探險隊。經過嚴格的挑選,蘭努爾夫挑選了查理斯·伯頓和奧列佛·謝伯德,都是軍人出身,具有強壯的體魄和豐富的野地生存經驗。他們三人是探險隊的突擊隊員,後備隊中有三人負責後勤和支援工作,還有兩名飛行員,爵士夫人則負責通訊聯絡,另外布林·坎貝爾只是參加部分探險活動,主要負責攝影和新聞報道。
這支精悍的環球探險隊開始探險的第一階段,是從陸路穿越法國、西班牙和阿爾及利亞。盡管路途遙遠,但由於他們走的是旅遊路線,所以沒碰到什麼太大的困難。真正嚴峻的考驗,是從登上南極大陸開始的。
南極大陸連同南緯60°以南的島嶼合稱南極洲,總面積約1400萬平方公里,在世界七大洲中占第五位。
南極洲平均海拔2350米,是世界各大洲中最高的一洲。南極大陸的95%以上被冰雪覆蓋,南極冰蓋的平均厚度近2000米,有的地方冰層厚達4000米以上,冰的總體積約2450萬立方公里,佔地球上冰量的90%,佔全世界淡水總量的70%,素有「冰雪大陸」之稱。
南極大陸地處高緯,海拔很高,氣候惡劣,是地球上最冷、最乾和風最大的地區,被稱為「世界的冷極」、「白色荒漠」和「暴風的故鄉」。
每年11月到第二年3月為南極的「夏季」,但平均氣溫仍在0℃以下;4~10月為冬季,氣溫低到-60℃~ -50℃。1960年8月24日,前蘇聯東方站(南緯78°27′,東經106°52′,海拔3400米)曾測得-88.3℃的低溫,這是迄今地球上最低的氣溫記錄。與北極相比,南極大陸的年平均氣溫要低20℃以上。
南極大陸是一個孤立的大陸,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所包圍,距最近的南美洲也有970公里。南極大陸的海岸線長達24000公里,其中有7500公里的海岸線被終年不化的冰架包圍著。南極大陸沿海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在-17℃ ~ -10℃之間,最低和最高的氣溫分別為零下40℃和零上13℃。與大陸鄰接的海域,一年中有九個月(3~11月)被厚度為1~3米的冰層封鎖。每年3至10月,通往南極大陸的海上航道被海冰堵塞,使它成為與世隔絕的大陸,只有在每年11月至第二年3月,探險考察船才能接近南極大陸。
1980年1月初,英國環球探險隊利用南極短暫易逝的夏季在南極大陸勝利登陸。
探險隊員一到南極的薩尼,就忙碌起來,他們把幾百噸重的燃料和其他物品從船上拖到岸上的營地。在宿營地,他們搭起了為此次探險特製的絕熱卡紙板棚子。在這種裝拆方便、輕巧暖和的棚子里,探險隊員們度過了在南極大陸的第一個難忘的日子。他們發現,此時雖是南極的夏季,但氣溫仍在0℃左右,而且風力很大。
不久,探險隊那架帶起落橇的飛機按時抵達薩尼。這架飛機的任務是把90噸燃料和物資運到離薩尼300公里外的博加。探險隊在海拔2000米的博加設立了越冬宿營地,突擊隊員將在那裡度過長達8個多月的漫長極地之冬,等到來年夏天再向極點進發。飛行員和機械師不愧是極地飛行的老手,他們在一個月的時間里飛行了80個來回,圓滿完成了運輸任務。一切准備就緒,爵士、奧列佛和查理斯就駕著摩托車離開薩尼,向博加挺進。
博加和薩尼之間是一片廣闊的冰隙地帶,深不見底的冰隙上的雪橋經常斷裂,葬送了許多探險家的性命。爵士他們為確保萬無一失,每輛摩托車的後面都用一根15米長的繩子拖一個裝滿貨物的雪橇。這樣,如果摩托車掉進冰隙,繩子與雪橇之間形成的角度就能剎住雪橇,從而拖住下滑的摩托車,人就能攀繩爬上來。不過,有了這種保護措施,仍有不少人葬身在冰隙之間。所幸的是這種厄運沒有降到爵士他們頭上。他們僅用三天半時間,便完全通過危險區,抵達博加宿營地。
與此同時,不準備在南極過冬的探險隊人員都已乘船撤離南極,正駛入好望角。博加營地只剩下爵士夫婦、奧列佛和查理斯,還有一條狗。
南極的冬季是黑暗、寒冷的極夜期,在如此惡劣的環境里,探險隊的三男一女卻過得井然有序,怡然自得。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爵士負責管理住棚和燃料,他在住棚和貨物箱之間挖了一條長溝,上面再加個蓋,取東西就方便多了。爵士夫人負責通訊聯絡。安裝收發報機的棚子離住棚有幾百米遠,她每次去那裡,都得抓住一根繩子,頂著狂風,冒著嚴寒,在黑暗中摸索著前進。奧列佛的主要任務是記氣象日記和管理發電機、摩托車。查理斯則負責每天的伙食。盡管在這里幹事費時費力,比他們原先設想的忙得多,但他們同心協力,和睦相處,共同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終於度過了漫長的南極冬季。
1980年10月29日,爵士、奧列佛和查理斯三人乘摩托車拖著雪橇,離開博加營地,向2000公里之處的南極極點發起沖擊。當時,南極的夏季剛剛開始,氣溫低至-30℃左右,風速高達每小時七八十公里。雖然天氣寒冷,但氣溫越低,雪橇也就越堅硬,反而給他們探險增添了幾分安全系數。
他們選擇的路線,大都是前人所未走過的。爵士在前面開路,奧列佛懂得機械,在後面收尾,以便修復可能出現的機器故障。他們每個人都備有帳篷、食物、繩索、鏟子、發報機和收音機,以防一旦被風雪分開也能單獨生存下去。他們每天堅持行駛10小時,每小時休息五分鍾,吃些干糧,到晚上宿營時才煮一頓飯。盡管條件艱苦,但他們對勝利都充滿信心。每天晚上,他們還要和留守營地的爵士夫人聯系一次,以免她掛念。其實,自從爵士他們離開博加後,她總守在收報機旁,隨時准備收報。
爵士一行行進了近400公里,遇到了一個連綿200多公里的大雪槽。雪槽地帶坎坷不平,溝隙密布,摩托車經常翻車,跌入溝內,這時,駕駛員就得立即跳出車外,以免被雪橇板撞傷。在劇烈的顛簸中,爵士的硬橡木雪橇被震裂出一條三米長的大口子,他只好忍痛割愛,把損壞的雪橇連同物資一起丟棄。幸虧其他人的雪橇是不銹鋼製作的,沒有損壞。
爵士一行繼續前進,當他們走了一半路程,來到預定的物質供應點時,卻什麼也沒見到。飛行員沒有按照預定計劃,准時把物資運送到這里。時間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寶貴了,然而,在這塊生態資源極差、除了科學考察人員之外、地球上惟一沒有人居住的大陸沒有充足的物資保障,那就意味著死亡。他們只好耐心等待。17天後終於等來了運送物資的飛機。探險隊補充了足夠的物資,開始向極點作最後沖刺。12月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到達了南極極點,12月23日,他們又精神抖擻地奔向幾百公里之外的斯科特基地。這段路程的主要障礙是斯科特冰川。他們准備順著冰川,駕駛摩托車從山上滑到羅斯冰障上。這種大膽的行為是前人從未試過,甚至從未想過的。爵士一行經過認真准備,開始了這段驚險的行程。冰川上冰隙密布,摩托車在下滑時很難剎車,他們只能小心翼翼地緩慢行駛,盡量減少停頓。當摩托車和雪橇在冰橋上通過時,經常地聽到冰橋發出吱吱的破裂聲,使人不由得心驚肉跳,極度緊張。經過一路險象環生的折騰,四天後,他們終於到達位於南緯78°9′的羅斯冰障,這是一道幾十米高的冰牆。一直延伸到很遠很遠的地方。1841年,英國探險家羅斯首先發現了這條冰長城,因此被命名為「羅斯冰障」。以後的路就比較平坦,容易行走多了。1981年1月11日,爵士一行安抵斯科特基地,從而結束了人類歷史上第二次穿越南極大陸的探險。這次探險總共用了75天,比1958年英國—紐西蘭聯合探險隊首次穿越南極走的路程更長,而用時更短。
結束了穿越南極大陸的探險,英國環球探險隊又踏上前往北冰洋的航程。1981年7月,「本傑明·鮑英」號來到北美洲的阿拉斯加的育空河口。由於河口布滿淺灘暗礁,船隻能停在距岸20公里的海面上。探險隊必須在兩星期內趕到道森,因為北冰洋西北航道上的冰山正日益增多,每延誤一天,就增加被冰山包圍的危險。爵士決定和查理斯各駕駛一隻充氣船沖向北冰洋。布林·坎貝爾乘上了查理斯的船。
兩艘充氣船開始了艱險的航程,排山倒海般的惡浪劈頭蓋臉地向他們打來,小船在海浪無情的沖擊下,上下顛簸,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突然,查理斯被一排海浪掀起,從布林的頭上翻入海中,緊接著小船也被海浪掀翻了。查理斯敏捷地爬上朝天的船底,把布林也拉了上來。他們竭盡全力也沒有能把船翻過來。爵士看到這種情況,立即把船上的幾桶油推入海中,以減輕船的負重,然後前來營救他們。兩只船在狂風惡浪中猛烈地搖晃著,撞擊著。經過一番艱苦努力,爵士的船總算靠上了翻倒的船,他跳上查理斯他們的船底,剛想用繩索把兩船連起來,船又被大浪沖開。在這危急的時刻,爵士勇敢地跳進翻騰的大海,奮力向他的船游去,經過一番努力,爵士終於爬上了他的船。他駕駛小船盡力靠攏,然後甩出一繩索讓查理斯系在翻船的船幫上。做完這一切後,爵士開船向東,查理斯和布林則用力向西拽繩,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小船翻轉過來。可是小船的引擎發生了故障,怎麼也發動不起來,他們三人不得不擠在爵士的船上返回「本傑明·鮑英」號輪船。
爵士他們稍事休整後,又踏上從育空河口到埃爾斯米爾島的艱險旅程。在這段近5000公里的旅程中,探險家們使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充氣船和波士頓捕鯨船。他們從育空河逆流而上,又沿著馬更歇河上游順流而下,直貫波弗特海,然後北上穿過狂風霧濃、冰山出沒的西北航道,於8月21日到達北冰洋埃爾斯米爾島的坦奎里灣。爵士和查理斯徒步穿越該島,到達該島北岸的越冬地點。三個月後,探險隊的飛機給他倆送來了雪地摩托車和其他物資。當北極的冬季來臨之際,他們踏上征服北極極點的路程。
由於北冰洋海流的影響,埃爾斯米爾島上的冰層一層壓一層,把那些破碎的冰塊擠成道道冰牆,這一地區成為北冰洋有名的「壓力地」。這些冰牆平均高3米多,但高達十幾米的冰牆比比皆是。雪地摩托車是難以翻越這么高的障礙的,爵士和查理斯起初曾用斧子砍出一條通道,但這總不是個辦法。他倆商量以後,決定放棄摩托車,徒步向北前進。他們克服重重困難,走出幾十公里後,道路才比較平坦。他們立即與留守埃爾斯米爾島的爵士夫人聯系,不久,飛機又給他們送來摩托車。他們顧不得勞累,騎上雪地摩托車繼續前進。在行進途中,爵士不慎連人帶車跌入水中,他在查理斯的幫助下,好不容易才爬了上來,但摩托車、雪橇等所有裝備和物資都無法打撈了。
征服北極的旅程真是險象環生,稍有不慎,就會遭遇厄運。有一次,他們帳篷附近的冰層突然發現爆響,爵士和查理斯急忙跑出帳篷察看。冰層雖未破裂,但可怕的響聲從四面八方此起彼伏地傳來,令人感到萬分恐懼。爵士和查理斯沉著機智、頑強勇敢地面對種種難以想像的困難。他們一路上砍呵,鏟呵,拖呵,終於在1982年4月11日,把英國國旗插上了北極極點。
離開北極極點,爵士他們踏上這次穿越南、北極的環球探險的最後征程。爵士計劃在6月初冰層破裂前到達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再滑雪通過島上多山的地區,到島的另一邊與「本傑明·鮑英」號輪船會合。從極點到輪船停靠地有好幾百公里的路程,誰知,他們出發不久,冰層竟提前裂開了。迫於無奈,他們選擇了一塊堅實的浮冰,在冰上搭起兩個小帳篷,打算隨冰漂流到達目的地。
在度過99個艱苦的日子後,他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回到「本傑明·鮑英」號船上。久別重逢的探險隊員們互相緊緊擁抱,都難以抑制勝利的喜悅。
當英國環球探險隊勝利返回英國出發地時,碼頭上歡聲雷動,人們對這些探險英雄們表示了熱烈的歡迎。英國環球探險隊歷時3年,行程3萬多公里,終於實現了人類首次穿越南、北極的環球探險,在世界地理探險史上寫下了新的篇章。
F. 關於南極和北極的疑惑.
南極和北極是地球緯度最高的地方,同時也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區。但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卻有不同的動物群。北極有令人畏懼的兇猛的北極熊;南極有數量龐大的企鵝家族,南極洲附近海域還游弋著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D?D藍鯨。然而,細心的讀者卻會發現,北極沒有企鵝;而南極大陸也沒有北極地區常見的現存最大的陸生食肉動物?D?D北極熊。這是為什麼?
這個問題與熊類的起源和演化、動物地理學、地質學、冰川學以及生態學有密切關系。追溯熊類的起源,現代熊的祖先是距今2400?D?D500萬年前中新世晚期的犬熊?ò餚???。熊類在地球上出現雖然較晚,但發展很快,在距今500?D100萬年的上新世和更新世便很繁盛,足跡幾乎遍及全球各角落(南極洲除外)。
動物的地理分布,與地質發展史也有密切關系。南、北極的自然地理環境有明顯不同。北極是被大陸圍繞的洋盆,處於歐亞大陸、北美洲大陸中間的大洋?ū北?洋?┲行摹1奔?的陸生哺乳動物和海洋哺乳動物,與其周邊的大陸生物和海洋生物,在生物史上有密切聯系,形成呈環北極分布的動物區系。
南極則完全不同,南極洲是一個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圍的大陸。在3億年前,即石炭紀末和二迭紀初,整個地球的陸塊曾經組合為兩個聯合古陸。大約距今2億5千萬年前的古生代末,聯合古陸開始分裂,到了至今6000萬年前,南極洲便完全與周邊大陸分離,從此成為獨立的大陸。
熊類是雜食、適應性強的陸生動物,從北極到熱帶均有分布。第三紀由於地球上出現寒冷氣候,南北極形成冰川。來不及由極地往溫暖地區遷移的喜溫動物都滅絕,僅一些適應寒冷氣候的動物在冰川邊緣生活。原來以北極植物為主食的穴居熊絕跡了,而一種毛皮厚、肉食,並且體溫調節能力、越冬生理以及生物化學都適應嚴寒的熊類在北極生存下來,這便是以後的北極熊。它們以海豹、幼海象、魚類、鳥蛋以及擱淺鯨的腐肉為主食,成為嚴格食肉動物。
而南極洲早在熊類祖先出現之前便是一個海洋環繞的大陸,不與其他大陸相連。大洋的隔斷使陸生熊類根本不可能往那裡遷移,所以南極不可能發現北極熊的蹤影。在這個面積1400萬平方公里的大陸上,卻沒有大陸區系的動物,所有動物均劃歸海洋動物區系
--------------------------------------------
冰雪覆蓋的南極便是企鵝主要的生存繁衍之地。除了南極洲以外,在南半球的許多海島上,甚至在位於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上也有企鵝的分布。然而,在同樣氣候酷寒、冰雪茫茫的北極地區,卻看不到企鵝的影子,這一現象頗令人費解。
炎熱的天氣阻擋了企鵝北上的去路
有科學家認為,這還得從它們的祖先說起。企鵝的祖先是管鼻類動物,它們是從赤道以南的區域開始發展起來的。在企鵝決定發展方向這一問題時,同時決定廠它們主要生活家園的所在。動物學家推測,它們那時只選擇了南下,而沒有繼續向北挺進。因為熱帶炎熱的氣候阻擋了它們北上的道路,特別是它們無法忍受熱帶的暖水。企鵝生理特點決定了它們必須呆在有來自南極的冰雪融化水域,或由深海湧上的較冷的水流流經的海域。就這樣,溫暖的赤道水流和較高的氣溫形成了一個物理屏障,使懼熱的企鵝不能游過它。再查對企鵝分布的情況,它們分布的最北限是年平均氣溫20度的區域,與動物學家的推測是頗為吻合的。
人類的貪欲滅絕了無辜的企鵝
但考占學家曾經在北極地區找到過一種已經滅絕了的鳥類骨骼,與企鵝極其相似,研究者們稱之為「大企鵝」。這種大企鵝身高約60厘米,與南極地區數量最多的阿德利企鵝的大小可謂旗鼓相當。它們的頭部呈棕色,背部的羽毛呈黑色,腹部雪白。大企鵝的骨骼結構顯示,它們也有著笨拙搖擺的行走方式,而在海中也同樣善於游泳,與現代的企鵝相差無幾。歐洲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加拿大和俄羅斯北部的海濱地區,以及所有北極和業北極的島嶼是大企鵝主要的分布區域,而且為數甚眾,曾以百萬計。但它們取食在海洋,繁殖在陸地,受海生和陸生捕食動物的雙重威脅,而它們的防禦能力差,使它在同後期發展起來的哺乳動物的生存競爭中慘敗,而被大量吞食;倖存的企鵝也僅限於少受捕食動物影響的海岸或孤島上。然而,人類卻剝奪了它們在北半球最後的生存機會。
在早期人類侵入北極地區時,大企鵝的平靜生活就開始遭到一些破壞。到大約1000年前,北歐海盜也發現了這種大企鵝。他們還發現這種動物幾乎全身都是寶,更令他們高興的是,企鵝對於人類沒有任何的抵抗能力。於是,人類開始捕殺大企鵝。在距今三四百年的時候,歐洲曾掀起了一股到北極探險的熱潮,與此同時,人類在貪婪的慾望驅使下,對這群無辜的動物進行狂捕濫殺。在格陵蘭島、伊麗莎一女王群島等地的大企鵝被逼得無處安身,數量銳減,最終導致了大企鵝的「滅族之災」。1844年6月2日,北半球的最後兩只企鵝在愛爾蘭海南的一個小島上被捕殺了。現在,除了偶爾發現的遺骨可供人類憑吊以外,在北極再也找不到企鵝了。
目前,南極成了企鵝的理想家園:南太平洋中寒暖交匯的洋流、海水中大量的食物和營養物質為企鵝生存提供了優越的條件,還有冰雪高原形成的天然屏障,阻斷了動物向南遷移,使企鵝在這里很少受到捕食者的襲擊。企鵝在這里最大的危險是暴風雪。對於企鵝來說,南極已成為了它們最安全的生息之地。
北極探險毀了大企鵝(圖文)
企鵝在陸地上像人一樣站立著,總像是在昂首遠望期盼著什麼,所以名為企鵝,「企」在漢語中的原意是抬起腳後跟站著。企鵝的特別之處是它長著鳥的頭和喙卻不會飛,只能在陸地上步履蹣跚地行走,這是它最令人懷疑究竟應不應該屬於鳥類的一點疑惑。除了企鵝,只有鴕鳥不會飛,但鴕鳥跑得飛快,所以人們對它的鳥類身份毫不懷疑。
當年葡萄牙探險家麥哲倫率領環球探險隊航行到達了南美海岸時,隊員們發現有一種從沒見過的「奇怪的鵝」,這些奇怪的鵝一動也不動時具有特別的呆滯表情,而自己探險隊里的隊員皮加非塔獃獃發愣的神態與那些「鵝」相似極了,寂寞的探險隊員們以後一見到奇怪的鵝就喊叫皮加非塔的名字。皮加非塔的近似音「Penguin」就在一個玩笑中成了企鵝的名字,並且傳播開來。
為了查找到企鵝祖先的蹤跡和分布狀況,生物學家們花費了極大的精力。古生物學研究結果表明,早在5千萬年前的第三紀就已經出現了企鵝,而且發現北極也曾有企鵝生活過,因為在北極地區找到了一種已經滅絕了的鳥類骨骼,被稱之為「大企鵝」。
這種「大企鵝」身體高60厘米左右,頭部為棕色,背部的羽毛呈黑色,腹部雪白。它們在陸地上行走時像其它企鵝一樣十分笨拙,同樣在海中卻善於游泳。「大企鵝」主要分布在歐洲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亞洲和北美洲,以及北冰洋的一些島嶼上,數量曾經以百萬計。然而在距今三四百年前,歐洲掀起了一股到北極探險的熱潮。隨著探險家和移民的到來,「大企鵝」成了人們競相捕殺的對象,它們的數量急劇下降,當最後一隻「大企鵝」被捕殺後,北半球就再也沒有企鵝了。這就是為什麼北極沒有企鵝的原因。
G. 誰知道關於南極探險的資料
公元前四世紀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 提出在南方存在一片大陸平衡著北方的土地,並稱之為「未知的南方土地」(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這觀念到了二千年後的大航海年代掀起一片尋找南極的探險熱潮。
公元 1577 - 1578 年 英國航海家 Drake 環球航行時意外發現大西洋跟太平洋相接的海道,即現在南美洲與南極半島之間的 Drake Passage。
1772-75 年 英國著名的庫克船長 (James Cook) 於 1773 年首次南下跨越南極圈,駛至離南極大陸僅 130 公里的地方遇冰折返,並於 1772-75 年間環繞南極大陸航行四圈。他堪稱是第一個真正的南極探險家,他南下的紀錄 (約南緯 71.17 度) 一直維持了約五十年。他武斷地認為將沒有人能到達較他所到更南之處,除了顯得有點狂妄外,亦令南極探險沉寂了一段時間。
不過從南極生物的角度看,他可說是引起破壞南極生態的第一位罪人,他對鯨魚、海豹等的形容令後來出現大批前來捕獵的亡命之徒。
1819 年 2 月 William Smith 帶領英國探險隊於捕獵海豹時發現南雪特蘭群島 (South Shetland Islands)。
1820-1-27 俄羅斯探險家 Bellingshausen 看見相信是從南極大陸延伸出來的一片冰棚,亦是第一位看見南極大陸的人。不過也有人質疑他看見的可能只是飄浮著的冰山。
1820-1-30 探險家 Bransfield 帶領英國探險隊發現南極半島,是正式紀錄中首次發現南極大陸。
1821-1-21 俄羅斯探險家 Bellingshausen 發現島嶼 Peter I Øy,是紀錄中首次發現南極圈以內的陸地。
1821-2-7 美國探險家 John Davis 後來被認為可能是第一個踏足南極大陸的人,著陸地點可能是今天的 Hughes Bay。至於正式的紀錄,則要遲至 1895 年挪威捕鯨人 Henryk Johan Bull 於南極半島的登陸。
1821 年南極冬季 十人因船隻事故被迫在 King George Island 過冬,是人類首次在南極地區過冬。
1823-2-17 英國探險家威德爾 (James Weddell) 深入現被稱為威德爾海(Weddell Sea) 的南端,南緯 74.25 度的地方,打破了庫克船長的紀錄。
1830 年代 捕鯨和捕海豹船隊經常出沒在南極水域,他們成功令很多生物幾乎絕種之餘,亦陸續發現一些南極地區的海島。
1839-43 年 另一位著名的英國探險家羅斯 (James Clark Ross) 三闖南極水域,發現了現今的羅斯海 (Ross Sea)、羅斯冰架 (Ross Ice Shelf) 和羅斯島 (Ross Island) 上的火山 Mount Erebus,亦打破了威德爾的紀錄,於 1842-2-23 去到南緯 78.16 度的地方,這紀錄保持了五十多年。
1898-99 年 1840 年代開始出現一些科學考察探險,其中在 1898-99 年由 Adrien de Gerlache 帶領的考察船,被困在浮冰上超過一年,成為首批在南極圈內過冬的人。
1901-04 年 由 Robert Falcon Scott 領導的英國科學考察隊,於 1902 年首次發現帝王企鵝會在南極過冬孵蛋。他們亦於同年 11 月首先嘗試前往南極點,雖然最終只到達約南緯 82 度,卻也打破了羅斯所保持的紀錄。
1902-2-4 Scott 乘坐氫氣球成為首個飛越南極上空的人。
1902-04 年 蘇格蘭科學考察隊確認南極是一片大陸。
1908-09 年 可能是南極最有名的探險家 Ernest Shackleton 開始了他領導的第一次科學越冬考察,其間隊中三人首次登上了 Mount Erebus,後來 Shackleton 亦親自帶隊企圖征服南極點,但到達距離南極點只有 160 公里的地方被迫折返,但也創下了南緯 88.38 度的紀錄。回程時 Shackleton 和隊員受困幾乎喪命,後來他和另一隊員安頓好命危的隊友前往求援,最後全部人獲救。
1909-1-16 Shackleton 的探險隊的其中一個支隊成功抵達南磁極 (Magnetic South Pole)。
1911-12-14 自小立志要成為首個抵達北極點的挪威探險家 Roald Amundsen,在知道目標已被人搶先達到後,立即把目標轉投到南極點,並於 1911 年 12 月 14 日跟另外兩人成功首次征服南極點。
1912-1-17 南極探險史中,其中一個最令人慨嘆和惋惜的故事,可算是 Amundsen 的競爭對手 Robert Falcon Scott 的最後一次南極探險。常言道:「成者為王,敗者為寇」,Scott 不單不能獲得最先到達南極點的榮耀,最後更命喪南極。他於 1912 年 1 月 17 日抵達南極點,可惜看到的不是蒼茫一片,而是 Amundsen 刻意留下作為見證的營帳。我想這一定大大打擊 Scott 和他的隊友的鬥志,間接令隊員相繼在回程時遇難,而 Scott 自己亦在 3 月 29 日在已返抵離大本營不太遠時遇上暴風雪結束一生。
1915-1916 1915 年 1 月 19 日,Shackleton 帶領的探險隊所乘的「持久號」("Enrance") 被浮冰所困達 10 個月,最後於 11 月 21 日沉沒。他們隨冰飄移了四個多月後,乘僅余的三艘小艇於 1916 年 4 月 15 日到達象島 (Elephant Island)。4 月 24 日,Shackleton 決定和五名最精壯的隊員乘一艘小艇到南喬治亞島 (South Georgia Islands) 找救兵。他們在怒濤中航行了 1,290 公里,登陸後 Shackleton 和另兩人再攀山越嶺,終於在 5 月 20 日到達捕鯨站,最後全船所有人皆獲救。這段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歷險旅程,充分顯示 Shackleton 的領導、決策能力和驚人的意志和體能,後來更被拍成 IMAX 電影。
1922-1-5 Shackleton 在另一次南極探險途中因心臟病逝世,享年 47 歲。
1929-11-29 美國人 Richard Byrd 共四人完成了共 16 小時的南極點來回飛行。
1935-11-23 美國富豪 Lincoln Ellsworth 首次成功飛越南極大陸。
1946-47 美國海軍展開了南極第一次軍事探索,也是歷來最大規模的探險,共有 13 艘船隻、33 架飛機和 4,700 人參與。
1958-3-2 英國人 Vivian Fuchs 花了 99 天,首次從陸路橫越南極大陸。他的支援隊伍由首位登上珠峰的紐西蘭人 Edmund Hillary 帶領,從反方向出發,於 1 月 4 日抵達南極點,是 Amundsen 和 Scott 以後從陸路抵達的第一人。
1958-12-14 蘇聯人 Yevgeny Tolstikov 率先抵達「最偏遠極」(Pole of Inaccessibility)。
1966 紐約一間旅行社 Lindblad Travel 首次舉辦定期的南極旅行團。
1984-89 1985 年 2 月中國建成長城站,建成後中國便有資格成為有投票權的《南極公約》「顧問成員」(Consultative Party)。1989 年 1 月中國又在東南極大陸建成中山站。
2004-12-4 本網站傻乎乎的站長首次踏足南極大陸。(這項純屬攪笑 ^_^)
2005-1-18 中國考察隊首登被認為是南極大陸上環境最嚴苛的地方「冰穹 A」(Dome Argus / Dome A),並計劃在那裡建立考察站。
H. 歷史題目
3個月前剛剛發現的世界航海總圖很可能出自鄭和之手。這份世界航海總圖的繪制遠在歐洲人到達新大陸之前,其描述范圍海區面積達到2億多平方海里,所涉及海岸線長達100萬英里……從北到南,由厄瓜多到南極半島的范圍,需要龐大艦隊才能勝任,當時世界上有此能力者只有中國。因為15世紀中國經濟實力和科學技術領先世界,有能力到達美洲、繪制航海圖,而鄭和遺留的航海圖中就有類似記錄。
另一個重要證據來自DNA。許多當時鄭和所經之處的美洲居民都有中國人的DNA,並有一些中國人的聚居地。「第一批達到新大陸的歐洲人已經發現中國聚居區,因此,第一個到達新大陸的不可能是歐洲人,而是中國人。」孟席斯提出這樣的斷言。
北京和倫敦即將同時展出一張中國古代地圖,它也許證明中國航海家鄭和首先發
現美洲的理論。
在這張標有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中國古代地圖上有這樣明顯說明:此圖是根據1418年
的地圖在1763年復制的。
如果真是這種情況的話,這就有可能意味著,中國航海家大約早於哥倫布70年便
發現了美洲。哥倫布是在1492年發現美洲大陸的。
這張地圖一側的漢字顯示,這張圖的原圖是在永樂十六年繪制的。
這份地圖顯示了航海區域以及收集的非常精確的詳細資料。從地圖上一眼就能看
出美洲、非洲和歐洲的輪廓。但地圖上也存在很多錯誤,比如沒有包括不列顛群
島以及誤將加利福尼亞州當作一個島嶼。
引起爭議
但是,這張據稱是1763年復制的地圖引起許多專家的懷疑。
鄭和下西洋彩繪立像
這張地圖是知名商業律師、地圖和繪畫收藏家劉剛 於2001年以大約500美元的價
格從一個上海小商人手上購買的。
據《經濟學人》雜志報道,他知道從中會有重大發現,也曾向許多專家展示過這
一副本。
他在數月前閱讀《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一書時,確信了這張地圖的重要性。
《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是加文-孟席斯 (Gavin Menzies) 於2003年所著,該
書稱鄭和在環球航行途中發現了美洲。
1405年,鄭和這位太監出身的官員率領一支艦隊沿太平洋南下,並折向西面的印
度洋,以圖擴大中華帝國的影響。
這支艦隊擁有300多艘船隻,三萬多名水手,其規模非常龐大。
在28年內,鄭和艦隊抵達東南亞、印度、中東,甚至還到過非洲。在當時,這是
一個很了不起的航海成就。
目前,專家正在對這張地圖的紙張和墨跡進行檢測,以便確定其年代。
雲南省鄭和研究會秘書長何明認為,孟席斯的理論盡管尚待考證,但「在我們不能證偽的前提下,首先應該支持這樣的苦心研究和大膽論斷,它對鄭和研究有著不可低估的價值。」
2001年,英國海軍退役軍官孟席斯開始自費研究鄭和,他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宣布了驚人觀點:鄭和是發現美洲大陸的第一人,比哥倫布早87年。他還推出專著《1421:中國發現世界》,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強烈反響。
I. 關於 南極大冒險 的 問題啊
八隻
第一隻——具有母親般堅強性格的雪橇犬首領「瑪雅」
Maya
1號扮演者科迪熊:一條漂亮的銀灰色7歲犬。
表演經驗豐富,曾參加過電影《冰狗任務》(Snow Dogs)和電視劇《馬爾科姆一家》(Malcolm in the Middle)的拍攝。
由於製作人原本想找一條白色犬,所以它險些錯失良機。它在拍攝現場被馴養員稱為「公主」,因為它無論去任何地方都必須帶著一條專用毯子。
2號扮演者茉莉:一條同樣漂亮的7歲犬。
來自於科羅拉多一個流浪狗收養中心,現已走上明星之路,目前在加拿大不列顛科羅拉多省著名的奧林匹克公寓酒店擔任雪橇導游犬,並在那裡找到了真正的生活樂趣。
替身扮演者卡莉斯塔:一條經驗豐富的雪橇領頭犬,是長途旅行方面的行家。就像它所扮演的角色一樣,在拍攝期間它經常幫助其它狗擺脫困境。
第二隻——在難以置信的惡劣環境中脫穎而出的「邁克斯」
Max
扮演者:D.J.,6歲,活潑好動、無憂無慮,天生的明星狗。
特長:D.J.具有不可思議的即興表演能力。在扮演邁克斯時經常有一些富於戲劇性的表現和感情流露。
工作經歷:曾出演過動物大片《冰狗任務》。
目前工作:在洛杉磯過著優越的生活,成為了鳥類和動物公司最大牌的明星,經常在電影和電視劇試鏡現場招搖過市。
替身扮演者蒂瑪:1歲,一條名符其實的小狗。
它加入《南極大冒險》演員陣容時才剛剛開始學習拉雪橇。蒂瑪給馴養員最深的印象是快速而優雅的動作以及喜歡擁抱的天性。
目前工作:在加拿大為那些勇敢的旅行者擔任導游。
第三隻——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頑皮的「小不點」
Shorty
扮演者賈斯伯:3歲,一條性情頑皮的白色流浪犬。
獲得參加出演《南極大冒險》的機會令它喜出望外,因為它很快就發現雪是它在世界上最喜歡的東西。
替身扮演者育空:性格堅強,一條專業雪橇犬。有著像運動員一樣的體魄,在拉雪橇時似乎從來不知道疲倦。
第四隻——親密無間的孿生兄弟之一「杜威」
Dewey
扮演者弗洛伊德:最有經驗的狗演員。經常參加動物影片的拍攝,平時會在陽光明媚的佛羅里達出演環球動物表演秀。
替身扮演者瑞安:2歲。它曾經是得克薩斯的時尚表演狗,在參加《南極大冒險》表演訓練之前從未見過雪,但它很快就喜歡上了冰雪和寒冷,而且從來不肯放過任何拉雪橇的機會
第五隻——長相酷似杜威的孿生兄弟「杜魯門」
Truman
扮演者賽特卡:3歲,來自科羅拉多的流浪犬。
在第一次去佛羅里達的路上,賽特卡從裝載它的板條箱里逃走了,把馴養員邁克.亞歷山大驚出一身冷汗。幸虧它決定重返攝制組,從而能夠很風光地完成了它的電影處女作,同時它也發現自己對美味的加拿大鴨情有獨衷。
替身扮演者蔡斯:5歲,是一條加州本地犬。馴養員稱它為「大怪物」。為了能夠和賽特卡更加相象,蔡斯經常需要在攝制組的「狗美體中心」進行無毒染色,它總是能夠很優雅地把這件事情做完。
第六隻——「影子」
Shadow
1號扮演者貴族:3歲,養尊處優的銀色犬,對表演最投入的狗演員。
2號扮演者特羅卡:4歲。一名營救人員在田納西街頭發現了瘦弱不堪的特羅卡,後來把它變成了狗明星。特羅卡在《南極大冒險》拍攝現場吠叫時嗓音非常優美。 貴族和特羅卡地位相當,它們都參加表演,也參加拉雪橇。
第七隻——精力旺盛的紅毛犬「巴克」
巴克
1號扮演者柯南:在拍攝現場以聰明伶俐著稱。它最早是蒙特利爾的一條演藝犬。現在和《南極大冒險》的演出夥伴弗洛伊德一起去了更暖和的佛羅里達環球動物表演中心擔任明星。
2號扮演者煎餅:阿拉斯加本地犬煎餅是一條吃苦耐勞的雪橇犬。煎餅是影片中個頭最大的狗,體重超過120磅。影片完成拍攝後它仍然留在冰天雪地里干自己的老本行。 柯南和煎餅在扮演巴克時既參加表演,也參加拉雪橇。
第
八隻——年紀最大、擅長打牌的「老傑克」
Old Jack
扮演者薩利:一條漂亮的黑白花4歲愛斯基摩犬,來自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內地。
替身扮演者巴克:全身雪白。此前曾出演影片《冰狗任務》。為了與薩利相象,每天都要通過無毒染色為它染上和薩利一樣的黑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