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國可以採取保障措施在什麼條件下,我國可以採取臨時保障措施
2014年12月考試經濟法
答:據敘述,這個涉及反不正當競爭和壟斷,措施根據反壟斷法有如下的措施:第三十九條反壟斷執法機構調查涉嫌壟斷行為,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一)進入被調查的經營者的營業場所或者其他有關場所進行檢查;
(二)詢問被調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人或者其他有關單位或者個人,要求其說明有關情況;
(三)查閱、復制被調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人或者其他有關單位或者個人的有關單證、協議、會計賬簿、業務函電、電子數據等文件、資料;
(四)查封、扣押相關證據;
(五)查詢經營者的銀行賬戶。
採取前款規定的措施,應當向反壟斷執法機構主要負責人書面報告,並經批准。
② 保障措施
(一)政策性保障措施
2001 年,《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切實搞好全省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試點工作的通知》(黑政辦綜〔2001〕49 號)和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與黑龍江省財政廳聯合下發的《關於開展全省城鎮基準地價更新測評和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工作的通知》(黑土資發〔2001〕78 號)兩個文件的出台,從行政保障和經費保障兩個方面促進了黑龍江省農用地等別調查與評定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組織性保障措施
黑龍江省農用地等別調查與評定工作的組織結構非常嚴密,行政上,上至省政府,中承省國土資源廳及相關各廳局,下至各縣(市)及農墾、森工系統國土資源局;技術上,省級技術指導組、各家技術指導機構和基層技術人員相互配合,實行行政領導、技術指導及基層實際操作三者相結合,既可以做到技術把關,又可以使基層掌握農用地分等工作的基本工作程序。
(三)技術性保障措施
技術性保障措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上:一方面體現在上述技術組織形式上,另一方面體現在省國土資源廳下發的《關於印發黑龍江省縣級農用地分等技術實施方案的通知》(黑土資發〔2001〕185 號)等相關技術文件以及不定期召開的技術培訓會上。
③ 服裝招標中項目服務期限與保障措施是什麼
服裝項目的服務期限一般是指供貨期限,在簽訂合同後多少天供貨完畢,保障措施就是生產和供貨的保障措施,包括人員投入,機械投入,運輸服務,貨物交接等事項。
④ 保障措施的非關稅形式有哪些
(一)當前貿易保護主義的表現形式
1.技術壁壘。
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指一國以維護國家安全、保障人類健康、保護生態環境、保證產品質量等為由,採取一些阻礙其他國家商品自由進入該國市場的技術性措施。其主要表現在苛刻的技術標准、環境標准、嚴格的認證制度和繁瑣的檢驗程序等方面。美國、日本以及歐盟在商品標准、技術法規和技術認證制度等方面設置了多種貿易技術壁壘,特別是各種技術認證制度差異性大,認證難度和成本費用高,正成為歐美國家貿易保護的主要形式。如歐委會宣布從2009 年5 月1 日起,所有輸歐產品中富馬酸二甲酯的含量不得超過0.1 毫克/每公斤, 而該物質廣泛應用於鞋類等輕紡產品殺菌及防霉處理。義大利衛生部發布部令,要
求對使用該物質作為防霉劑的產品進行沒收和檢測, 並特別指出要對中國產品進行嚴查。美國服裝鞋類協會也公布了其全球限制物質名單RSL 第四版修正稿, 受限物質包括富馬酸二甲酯、甲醛、殺蟲劑、重金屬、阻燃劑、石棉等。
2.出口補貼。
據世行報告,出口補貼已成為各國實行貿易保護的主要措施。如歐盟宣布對黃油、乳酪和奶粉實行新的出口補貼;美國對其三大全國性汽車企業給予174 億美元的直接補貼;此外,加拿大、法國、德國、英國、阿根廷、巴西、瑞典和義大利也給本國汽車企業提供了直接或間接補貼。
3.反傾銷。
作為對中國進行貿易反傾銷最多的新興市場國家,印度自2008 年10 月以來的短短幾個月內已經向中國的青黴素工業鹽、熱軋鋼、汽車轉向軸等17 種產品發起了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達15 億美元。幾乎同一時間,阿根廷就紡織、製鞋等產品對巴西和中國提出了反傾銷調查,而且阿根廷日前已經作出了對中國自行車車架及把手等部件每公斤徵收3.02 美元的懲罰性關稅且長達5 年的決定。與此同時,巴西、墨西哥和秘魯等也對越南鞋採取了反傾銷行動。
4.特保調查。
與傳統的反傾銷措施「先調查,後保護」相比,「特保」不僅具有「先保護,後調查」的優點,而且出手很快。正是如此,印度在過去1 個月內向中國發起了七八起有關特保調查。其中近期對於進口中國的純鹼產品從發起調查到作出初裁只用了10 余天時間,對進口中國的鋁板及鋁箔的特別保障措施從立案調查到做出初裁只用了5 天時間,而且分別加征31%和35%的從價稅。
5.特別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又稱緊急措施),是指一國(地區) 在某種產品進口大量增長以至對其生產同類或者與之直接競爭產品的產業遭受損害時, 為補救或者便利產業調整而針對引起損害的進口產品採取的臨時進口限制措施。其特點只是針對產品數量的激增對進口國市場的影響,而不考慮進口增長的原因。與同屬貿易救濟措施的反傾銷措施與反補貼措施制度不同,後兩者針對的是不公平貿易,而保障措施針對的是公平貿易條件下的進口產品。該制度的這一特點為各國所重視, 都將保障措施作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救濟制度。特別是2002 年初美國「201 鋼鐵保障措施案」 的實施使鋼鐵產業保障措施案件劇增。2009 年4 月22
日,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USW)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原產於中國的消費輪胎提起特別保障措施調查, 要求對從中國進口的消費輪胎(包括乘用胎、輕卡胎、小型貨車輪胎和運動型多用途SUV 輪胎等)限額為第1 年2100 萬條,之後的
配額為每年增加5%,期限3 年。
6.灰色區域措施。
所謂灰色區域措施是指總協定成員國採取的在總協定原則和規定邊緣或之外的一些歧視性貿易政策措施。換言之,這些措施既不是合法的,也不是非法的,如「自動出口限制」、「有秩序的銷售安排」 、「出口節制」、「進出口價格調控機制」、「勞工標准」等。這些灰色區域措施現已成為發達國家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所採用的有力武器,符合他們國內政治和經濟的強烈需求, 但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產生了極大傷害。迫於歐洲國家的壓力,我國對一些輸歐
紡織品實行自動出口限制,並和歐方達成協議,實施雙邊監控,一旦出現出口量大增,將發出預警,適當減少出口。
7.禁止進口。
在2009 年初明令對中國鋼鐵、化工、紡織等產品實施進口限制措施之後, 印度前不久更是宣布在未來6 個月中禁止從中國進口玩具, 其抬高對中國的貿易壁壘上升到了極致。雖然時隔不長印度政府對中國玩具的態度有所軟化,但其殘酷的「封殺」陰影卻是有目共睹的。
8.提高關稅。與日前阿根廷政府提高農產品出口稅率的同時,埃及提高了砂糖進口關稅,並且巴西與阿根廷將連手提升南方共同市場國家對外進口稅率。而在提高汽車與收割機進口關稅之後,俄羅斯於日前又將牛奶、乳脂、黃油、煉乳的進口關稅分別提高15%到20%。
9.貨幣貶值。
為了保護本國產品出口的競爭力,最近半年以來,一些國家採取貨幣貶值的做法。如俄羅斯自去年8月至今已使盧布累計貶值55%, 而哈薩克則創下了本幣一次性貶值25%的記錄,另外,亞洲國家中韓元兌美元在2009 年來已經累計貶值20%,而泰國、新加坡、印尼等國貨幣等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大幅貶值。
10.購買國貨。
美國國會參眾兩院於2009 年2 月13 日通過了總額為7870 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而這項計劃保留了帶有明顯貿易保護主義色彩的「購買美國貨」條款。
11、綠色壁壘
貿易與環境問題的產生使綠色壁壘的實施找到了合理借口,GATT和WTO 中的有關規定為綠色壁壘的實施提供了合法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科技、經濟發展上的差距,這些都促使了綠色壁壘的滋生。在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國會中有人試圖依照碳排放標准對中國進口產品徵收關稅,一些人以環保的名義支持這種措施,但是也有人認為這就是一種變相的貿易保護主義。
12、設置新的通關障礙
1) 徵收養路費
養路費是根據一國國家的有關規定,向有車單位和個人徵收的用於養護、修理、技術改造、改善、改建、建設和管理公路鐵路等運輸路徑的專項事業費。隨著金融危機的不斷惡化,這一政策也被歪曲使用,構成了一國限制國外運輸等的途徑,從而達到對本國的貿易保護的目的。例如俄羅斯對來自歐盟、瑞士和土庫曼的卡車開征特別養路費,以達到貿易保護的目的。
2) 設置通關障礙
利用特殊的進口通關程序阻礙農產品進口,尤其是對中國農產品進口,而且有加強的趨勢。如韓國實施各類復雜的產品檢疫檢驗標准,而且還在不斷修改。韓國
法律規定新鮮水果須經韓國檢驗檢疫部門進行病害蟲風險評估後才能進口,而這一評估過程往往耗時數年。到目前為止,除櫻桃外,其它新鮮水果基本無法進入韓國。
13、貿易保護制度化
1) 消費保護主義
金融危機發生後,一些國家更是制定了一系列消費政策以達到保護本國市場的目的。如西班牙建議西班牙人不要去法國而到西班牙的安達盧西亞去度冬假,為本
國創造就業崗位。美國救市計劃中則制定了「購買美國貨」的條款,規定在不違背美國對國際協定承諾的前提下,經濟刺激計劃支持的工程項目必須使用國產鋼鐵和其他製成品,除非聯邦政府認定購買美國鋼鐵產品或其他製成品成本過高,會損害公眾利益。2009 年1 月28 日,烏茲別克通過《關於組織輕工業品展銷貿易措施的決議》(第25 號) ,旨在促進市場研究,提高烏本國輕工企業的出口潛力,推動國產紡織產品出口。同時,為增強本國居民對本國消費品、輕紡產品的認知,烏開始嚴格限制國外低價消費品進口,使自然人從國外免稅帶進消費品的限額從原來的50 美元降低到25 美元。
2) 就業政策
美國通過一項議案,要求接受政府救助的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招聘時,應首先考慮美國國籍的申請者,而外國雇員不得超過總員工的15 % ,並禁止讓持有H - 1B 臨時工作簽證的外國人來取代美國人的工作。英國政府去年就制定了相關政策,對外籍工人的簽證發放進行嚴格控制。德國的寶馬和西門子等大型企業裁員時,首批對象幾乎全部是以外籍勞工為主的短期合同工。
⑤ 監察機關採取留置措施的最長期限為
監察機關採取留置措施的最長期限為3個月。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監察機關採取留專置措施,應當屬由監察機關領導人員集體研究決定。設區的市級以下監察機關採取留置措施,應當報上一級監察機關批准。省級監察機關採取留置措施,應當報國家監察委員會備案。
留置時間不得超過三個月。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延長一次,延長時間不得超過三個月。省級以下監察機關採取留置措施的,延長留置時間應當報上一級監察機關批准。監察機關發現採取留置措施不當的,應當及時解除。
監察機關採取留置措施,可以根據工作需要提請公安機關配合。公安機關應當依法予以協助。
(5)保障措施調查期限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
第四十三條省級以下監察機關採取留置措施,應當由監察機關領導人員集體研究決定,報上一級監察機關批准。省級監察機關決定採取留置措施,應當報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委員會備案。採取留置措施後,除有礙調查的,應當在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留置人所在單位或家屬。
監察機關應當保障被留置人員的飲食、休息,提供醫療服務。訊問被留置人員應當合理安排訊問時間和時長,訊問筆錄由被訊問人閱看後簽字。
⑥ 截至2009年年底,我國遭遇的保障措施調查有幾個
2008年1月1日~11月12日,全球保障措施新立案數為5起,相比2002年(34起)的高峰,降幅達85.3%;採取最終保障措施的案件數為6起,相比2003年(15起)的高峰,降幅達60%。新保障措施調查是由巴西(1起)、埃及(1起)、印尼(1起)、菲律賓(1起)和土耳其(1起);採取最終保障措施的是土耳其(4起)、埃及(1起)和烏克蘭(1起)。
據世貿組織統計,1995年1月1日~2008年11月12日,全球保障措施新立案數為168起;採取最終保障措施的案件數為89起。
在世貿組織成員啟動的168起保障措施調查中,印度啟動的案件數位居首位,為15起;其次是土耳其,為14起;位居第三的是約旦,為12起;位居第四的是智利,為11起。
在採取最終保障措施的89起案件中,涉及化工產品的保障措施調查數位居首位,為18起;其次是食品,為11起;位居第三的是賤金屬及其製品,為11起。
此外,1995年1月1日~2008年11月12日,採取最終保障措施案件中的涉及農產品(海關編碼第1~4類)的為25起。
from
http://www.wto.org/
⑦ 保障措施的實施程序
調查程序提出首先由法定資格的人提出申請。調查申請由全部產量或其產量占國內同類產品生產總量主要比重的國內產業提出,或由成員方政府提起。該申請以書面形式提出。申請書的內容應主要說明:進口產品急劇增加所造成的國內的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威脅。有關當局受理該申請、審查並決定立案後,展開調查。
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審查證據,評估所有相關因素,並確認進口急劇增加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
調查的具體規則要求是:向所有利害關系方做出適當的公告,舉行公開聽證會,給予進口商、出口商及其他利害關系方提供適當機會以陳述證據和看法,並對其他利害關系方陳述做出答復。調查結束後,有關當局應公布調查報告,列明對一切相關事實和法律問題的調查結果,以及做出的合理結論。 《1994年GATT》第19條第2款規定,實施保障措施的成員應「盡可能提前以書面形式通知成員全體,以便成員全體及與該項產品的出口由重大利害關系的成員,有機會與其就擬採取的行動進行協商」。協議第12條做出了詳細、系統的規定,這些規定體現了WTO的透明度原則。
第一,通知。實施保障措施成員應將有關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威脅的調查過程、調查結論和實施或延長實施保障措施決定立即通知保障措施委員會(Committee on Safeguard)。通知的內容應盡可能詳細和具體,包括:相關證據,涉及的產品,擬採取措施及其時間和逐步放寬表等。並且,貨物貿易理事會或保障措施委員會在必要時可以請求實施保障措施的成員提供補充材料。
第二,磋商。有關成員應將保障措施內容與方法或臨時保障措施進行磋商,交換意見,並達成諒解。磋商結果應及時經保障措施委員會通知貨物貿易理事會。
此外,協議要求,成員應將涉及保障措施的法律、規章和行政程序及時通知保障措施委員會。而且,任何成員若認為某一成員未如此作為,可將有關情況通知該委員會。當然,協議也同時要求,關於該通知的規定,並非要求任何成員公開有損其法律實施或違背其公共利益或危害其特定企業合法商業利益的秘密資料。 進口當局在調查、確認了進口急劇增加、原因及後果,並履行通知與磋商義務後,進口成員政府即可採取保障措施。
第一,保障措施實施方式。保障措施實施方式主要有:提高關稅,實行關稅配額以及數量限制等。但保障措施應在防止或救濟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威脅的必要限度內。
鑒於非關稅措施對國際貿易的扭曲作用較大,協議第5條對實施數量限制和配額措施做了限制規定,即實施數量限制,不得使進口數量低於過去三個有代表性年份的平均進口水平,除非進口方有正當理由表明有必要採用與此不同的進口水平。在實施配額限制時,進口方應與有利害關系的出口方就配額分配進行磋商。若磋商未果,則進口方應基於出口方前一有代表年份的進口份額進行分配,除非在保障措施委員會主持磋商中證明,不按該方法進行分配時有正當理由的。
第二,保障措施實施期限。協議要求,保障措施實施期限一般不應超過4年。如果需要以保障措施防止損害或救濟受損害產業,或有證據證明該產業正在進行調整,則可延長實施期限。但保障措施實施的全部期限(包括臨時保障措施)不得超過10年。
第三,臨時保障措施。協議規定,在緊急狀況下,如果遲延採取措施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害,進口方可不經磋商而採取臨時保障措施。該臨時保障措施的實施的條件是:①進口當局只能初步裁定進口急劇增加已經或正在造成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威脅時,方可採取臨時保障措施;②臨時保障措施的實施期限不得超過200天,且該期限計入保障措施總期限內;③臨時保障措施應以關稅形式為主。如果隨後的調查不能證實進口急劇增加對國內產業已造成的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威脅,則徵收的關稅應迅速退還;④成員在實施臨時保障措施前應通知保障措施委員會,在採取該措施後應盡可能與各利害關系方進行磋商。
⑧ 貿易救濟措施的保障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障措施條例》於2002年1月1日起施行,2004年3月進行了修訂。
(一)採取保障措施的基本條件
如果根據保障措施條例進行的保障措施調查,確定進口產品數量增加,並對生產同類產品或者直接競爭產品的國內產業造成嚴重損害或者產生嚴重損害威脅,可以採取保障措施。進口產品數量增加、國內產業受到損害、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是採取保障措施的三個基本條件。進口數量增加指進口數量的絕對增加或者與國內生產相比的相對增加。適用保障措施要求的產業損害程度重於反傾銷或反補貼要求的損害程度,即嚴重損害而不是實質損害。
(二)調查的發起
與國內產業有關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依照保障措施條例,向商務部提出保障措施的申請;必要時,商務部在沒有收到此類申請時,也可以立案調查。保障措施條例對申請人,不存在反傾銷條例或反補貼條例中的產業支持量的要求。一般保障措施調查,由商務部負責;涉及農產品的,由商務部會同農業部進行。商務部根據調查結果,可以作出初裁決定,也可以直接作出終裁決定。
(三)進口產品數量增加
進口產品數量增加,是指進口產品數量與國內生產相比絕對增加或者相對增加。進口產品增加這一條件的關鍵是增加的確定。國內主管機關應對進口產品增加提供合理的充分說明。由於存在相對增加這一情況,增加並不僅僅是一個量的概念。不僅要求證明數量的任何增加,而且還要證明以造成嚴重損害或威脅的數量和條件進口,這要求必須評估以絕對和相對條件進口增加的比率和數量。用於比較的時間點、調查期間內的增長趨勢,都是考慮因素。調查期限內進口數量的暫時下降,對進口產品增加的確定不起決定作用。
(四)損害的調查與確定
在確定進口產品數量增加對國內產業造成的損害時,應當審查下列相關因素:進口產品的絕對和相對增長率及增長量;增加的進口產品在國內市場中所佔的份額;進口產品對國內產業的影響,包括對國內產業在產量、銷售水平、市場份額、生產率、設備利用率、利潤與虧損、就業等方面的影響;造成國內產業損害的其他因素。對嚴重損害威脅的確定,應當依據事實,不能僅依據指控、推測或者極小的可能性。國內產業,指中國國內同類產品或者直接競爭產品的全部生產者,或者其總產量占國內同類產品或直接競爭產品全部總產量的主要部分的生產者。
(五)進口產品數量增加與國內產業損害間的因果關系
商務部就根據客觀事實和證據,確定進口產品數量增加與國內產業損害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進口增加以外的因素對國內產業造成的損害不得歸因於進口增加。
(六)保障措施的實施
有明確證據表明進口產品數量增加,在不採取臨時保障措施將對國內產業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害的緊急情況下,商務部可以作出初步裁定,並採取臨時保障措施。臨時保障措施採取提高關稅的形式。
終局裁定確定進口產品數量增加,並由此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的,可以採取保障措施。保障措施可以採取提高關稅、數量限制等形式。保障措施應針對正在進口的產品實施,不區分產品來源國(地區)。採取保障措施應限制在防止、補救嚴重損害並便利調整國內產業所必要的范圍內。終裁決定確定不採取保障措施的,已徵收的臨時關稅應當予以退還。
保障措施的實施期限不超過4年。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的,保障措施的實施期限可以適當延長,但一項保障措施的實施期限及延長期限,最長不超過10年。保障措施實施期限超過1年的,應當在實施期間內按固定時間間隔逐步放寬。這些都不同於反傾銷措施或反補貼措施。
對同一進口產品再度採取保障措施的,與前次採取保障措施的時間間隔應當不短於前次採取保障措施的實施期限,並且至少為2年。符合下列條件的,對一產品實施的期限為180天或更短的保障措施,可以不受前述時間間隔的限制:自對該進口產品實施保障措施之日起,已經超過1年;自實施該保障措施之日起5年內,未對同一產品實施2次以上保障措施。
另外,根據修訂後的對外貿易法,在進口產品增加損害國內產業時,除採取清除或減輕損害的保障措施外,還可以對該產業提供必要的支持。
⑨ 工作實施方案中保障措施應涉及哪些方面
工作實施方案中保障措施應涉及:調查、通知與磋商、保障措施實施等方面。
調查程序提出首先由法定資格的人提出申請。調查申請由全部產量或其產量占國內同類產品生產總量主要比重的國內產業提出,或由成員方政府提起。該申請以書面形式提出。申請書的內容應主要說明:進口產品急劇增加所造成的國內的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威脅。有關當局受理該申請、審查並決定立案後,展開調查。
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審查證據,評估所有相關因素,並確認進口急劇增加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
調查的具體規則要求是:向所有利害關系方做出適當的公告,舉行公開聽證會,給予進口商、出口商及其他利害關系方提供適當機會以陳述證據和看法,並對其他利害關系方陳述做出答復。調查結束後,有關當局應公布調查報告,列明對一切相關事實和法律問題的調查結果,以及做出的合理結論。
(9)保障措施調查期限擴展閱讀
保障措施的實施必須在防止或補救損害所必需的程度和時間內。如果保障措施適用期限預計超過1年,進口方在該期限內應依固定時間間隔逐步放寬該措施;若實施期限超過3年,進口方應進行中期審查,根據審查結果撤消或加快放寬該措施。
在該延長期內保障措施不得比最初適用更加嚴格,且應繼續放寬。若對同一進口產品再次適用保障措施,則:一般情況下,兩次之間應有不短於第一次實施期限,至少為2年的間隔。
若適用期為少於或等於180天,且在該實施日前的5年內,未對同類產品實施兩次以上保障措施,則該措施實施之日起1年後,可再次實施,期限最多為180天。
保障措施的實施應遵循無歧視原則,對所有同類進口產品應一視同仁。即,根據協議規定,不能只對某一成員的進口產品實施保障措施,而應對其他成員的同類產品大開綠燈。因此,「不問產品來源」實際上就是無歧視原則或最惠國待遇原則在保障措施方面措辭的具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