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回購協議的業務流程
回購協議是指以有價證券作抵押的短期資金融通,在形式上表現為附有條件的證券買賣。
有價證券的持有者在其資金暫時不足時,若不願放棄手中證券,可用回購協議方式將證券售出,同時與買方簽訂協議,以保留在一定時期後(如一天)將此部分有價證券按約定價格全部買回的權利,另支付一定的利息。利息的支付或者加在約定價格之內,或者另計。還有一種「逆回購協議」,即貸出資金取得證券的一方承諾在一定時期後出售證券,收回貸出資金。
回購協議的期限一般很短,最常見的是隔夜拆借,但也有期限長的。此外,還有一種「連續合同」的形式,這種形式的回購協議沒有固定期限,只在雙方都沒有表示終止的意圖時,合同每天自動展期,直至一方提出終止為止。
Ⅱ 回購市場的利率主要取決於哪些因素
質押債券的信用等級:信用等級越高,流動性越好,內回購利率越低。
回購期限容:期限越長,利率越高。
移交的要求:把質押品直接交給貸款人,回購利率較低;把質押品放在借款人的銀行里,回購利率比較高。
抵押品的可獲得程度:抵押品越不容易得到,回購利率越低。如果借款人持有的是特殊債券或者是熱門債券,回購利率較高。
交割條件。如果採用實物交割的方式,回購利率就會較低,如果採用其他交割方式,則利率就會相對高一些。
還有同業拆借市場利率
Ⅲ 私募基金到期不兌付的情況是怎樣的
股權私募基金到期不能兌付,如果當事人有在重大誤解、欺詐、脅迫、顯失公平等情形下簽訂的合同,基金公司有違約等行為等證據,協商不成,起訴解決。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四條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1)設立某「投資公司」,該「投資公司」的業務范圍包括有價證券投資;
(2)「投資公司」的股東數目不要多,出資額都要比較大,既保證私募性質,又要有較大的資金規模;
(3)「投資公司」的資金交由資金管理人管理,按國際慣例,管理人收取資金管理費與效益激勵費,並打入「投資公司」的運營成本;
(4)「投資公司」的注冊資本每年在某個特定的時點重新登記一次,進行名義上的增資擴股或減資縮股,如有需要,出資人每年可在某一特定的時點將其出資贖回一次,在其他時間投資者之間可以進行股權協議轉讓或上櫃交易。該「投資公司」實質上就是一種隨時擴募,但每年只贖回一次的公司式私募基金。
Ⅳ 從本質上說,回購協議是一種抵押貸款,抵押品為證券.對還是錯
回購協議的實質是質押,回購協議指的是商業銀行等金融在出售證券等金融資產以獲得即時可用資金的同時,與金融資產購買商簽訂協議,約定在一定期限後按原定價格或約定價格購回所賣證券。買方也承諾日後將買人的證券售回給賣方。
表面上看,回購協議是一種金融證券的短期買賣,但實際上是以金融資產為質押品而進行的短期資金融通。證券的賣方以一定數量的證券進行質押借款(出售證券所得即借款額),條件是一定時期內再購回證券,且購回價格高於賣出價格,兩者的差額即為借款的利息。回購協議交易對於金融資產的買方(即資金貸出方)而言稱作「逆回購交易」。
質押與抵押的區別
質押是指債務人或第三人向債權人轉移某項財產的佔有權,並由後者掌握該項財產,以作為前者履行某種支付金錢或履行責任的擔保。
在質押法律關系中,享有質權的人稱為質權人,將財產轉移給質權人佔有而為債權擔保的債務人或第三人稱為出質人。當出質人的責任和義務履行完畢時,質押的財產必須予以歸還。出質人不履行責任和義務時,質權人有權依法將質押物折價或拍賣,並對所得價款優先受償。最常見的質押是當事人與當鋪進行的交易。
抵押是指債務人或第三人不轉移財產的佔有,將該財產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有權依照法律規定以該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財產的價款優先受償,可用於抵押的財產有土地、房屋、有價證券和商品等。
作為貸款的擔保品,一般應具備下列條件。1.價格比較穩定,市場價格波動較小。2.變現性較強,有廣大市場。3.易保管,不易變質、損失。4.易於進行價值鑒定。由此商品最適於做抵押物,有價證券次之,不動產最差。
Ⅳ 房地產公司股權轉讓了,當年手續都辦完了,八年沒有收到一分錢,合同是否還有效合同是否過了時效期
一、股權轉讓法律概念分析
我們可以把「股權」通俗的理解為股東權利,那麼股權轉讓即為股東權利的轉讓。從公司法理論上說,股東因其出資而對公司享有股東權利,而這種權利是由自益權和共益權共同組成。所謂自益權即股東專為自己的利益而行使的權利,主要包括分紅權權、剩餘財產分配權等。共益權則指股東為公司及包括其他股東在內的全體股東利益而行使的權利,主要包括提案權、表決權等。自益權的獲得是股東向公司投資的最終目的,是共益權的價值基礎,而共益權的行使是實現自益權的手段和保障,兩者有機結合形成完整的股東權利。其實,按照我國新公司法規定,「股權轉讓」專指有限責任公司,公司法第七十一條規定:「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出資或者部分股權。」;而對於股份有限公司,股權轉讓則被稱為「股份轉讓」。公司法第一百三十七條規定:「股東持有的股份可以依法轉讓」。因現實中的房地產公司大都是有限公司,故我們在此僅以有限公司為例展開討論。
二、房地產公司股權轉讓價款的確定
對於公司股權轉讓價款如何確定,往往在實務中引起轉受雙方較大爭議,但在我國公司法制度和相關法律制度中,沒有明確性規定和強制性規定。股權轉讓實質上也是一種買賣合同,按照合同法的等價有償原則,應當對股權價值進行財務上的評估,而這個價值一般都會指向公司的凈資產即公司資產負債表上的所有者權益數。但評估價值僅僅是一種評判和估計的價值,只能作為一個重要參考,在交易實踐中雙方還要考慮各自因素討價還價,也屬正常。因為這種評估價值主要反映的是公司的現有資產價格,而股權的價值不僅體現企業資產的歷史和現狀,主要還應體現企業的未來收益,因此股權轉讓價格的確定應考慮企業的動態盈利能力。
房地產公司在股權轉讓時,由於可能存在在建工程的價值評估和未來收益問題,存在商品房銷售採用按揭貸款方式,房地產公司與按揭銀行間事先簽有回購協議條款,購房者能否在10年至20年間的還款期限內完全履約,存在商業利益風險問題,房地產公司現有土地、房屋價值走向如何,等等問題,應根據房地產法律制度的有關規定進行科學評估,解決相關法律問題,最後確定股權轉讓價格。當然還要考慮潛規則發生的潛在費用,因其不是公司法律問題在此不述。
三、股權轉讓協議簽訂後的股東變更登記問題
股權轉讓協議簽訂後沒有辦理股東變更登記是否影響協議效力的問題,在過去的實踐中存在不同看法。有人援引《合同法》第四十四條第二款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以及舊《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三十條之規定的「有限責任公司變更股東的,應當自股東發生變更之日起三十日內申請變更登記,並應當提交新股東的法人資格證明或自然人的身份證明」,從而認為沒有辦理股東變更登記的就是股權轉讓協議無效。而另有人則援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九條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登記手續,但未規定登記後生效的,當事人未辦理登記手續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合同標的物所有權及其他物權不能轉移。」司法機關一般會採信後一種觀點。還有人認為這種法律上的不明確屬於立法漏洞,並期待對公司法修改時明確股權轉讓協議應登記生效,但這種期望隨著新公司法及配套法規的出台而未能實現。新的《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三十四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轉讓股權的,應當自轉讓股權之日起30日內申請變更登記,並應當提交新股東的主體資格證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證明。」雖然表述上有所變動,但仍不能滿足合同法司法解釋的無效認定條件。其實,從公司股權的特殊法律屬性考慮,要求明確股權轉讓協議必須登記生效的想法是一種違背私法意思自治原則的想法。而《公司登記管理條例》屬於對公司的行政管理和約束規范,不應介入平等主體間的交易活動。換一種說法就是,股權轉讓協議因雙方協商簽訂而生效,屬於轉讓雙方自由的法律行為,而要求公司進行股東變更登記是國家對公司作為企業法人進行管理的行政要求,這里的公司是獨立於股東的一個法律主體。兩者屬於不同法律范疇。因此,是否進行股東變更登記不影響股權轉讓協議的效力,如果轉讓某方不提供股東變更所需資料,另一方可以要求其履行協議並承擔違約責任,另外,筆者認為公司也有權要求其提供所需資料以避免違法帶來公司的損失。
實踐中,雖然股東變更登記不會影響股權轉讓協議的效力,但是不依法進行變更登記則會公司受到行政處罰,形成不必要的損失和糾紛。因此,建議在股權轉讓過程中,轉讓雙方均不要存在僥幸逃避法律責任的想法,依法協助公司進行相應的變更登記。
四、股權轉讓中股東的優先購買權如何行使的問題
公司法第七十一條規定:「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出資或者部分股權。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徵求同意,其他股東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三十日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經股東同意轉讓的股權,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有優先購買權。兩個以上股東主張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協商確定各自的購買比例;協商不成的,按照轉讓時各自的出資比例行使優先購買權。
該條明確規定了公司股權轉讓中公司原有股東在同等條件下具有優先購買權。但該優先購買權如何行使,實務中有很多問題值得探討。有這樣一個案例:某房地產公司有甲乙兩名股東,甲擁有55%股權,乙擁有45%股權。甲因要到外地發展,決定將55%股權轉讓,起初乙並無購買意向,甲便與丙談好股權轉讓價格,丙願意購買甲的股權,從而取得該房地產公司的控股權。但甲正式徵求乙的意見時,乙提出要行使優先購買權,但只購買甲10%的股權,從而對公司控股,甲可以將其45%股權轉讓後給丙。但丙提出要買就買55%的股權,否則不買。甲乙丙三方協商未果,引起糾紛。
該案所涉及的法律問題是:股權轉讓中的優先購買權能否針對轉讓方的部分股權行使?鑒於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學界爭議較多,有人認為:公司原有股東可以對轉讓股東的部分轉讓股權行使優先購買權。理由是:第一,從法律規定看,公司法規定了股東的優先購買權,但並未禁止股東部分行使優先購買權的情況。第二,從立法本意看,公司法之所以規定股東(下又稱原股東)享有優先購買權,目的就是為保證原股東可以通過優先購買權的行使,實現對公司的控制權,維護其既得利益。提供這種保護的立法依據:一是根據有限責任公司兼具有資合與人合的性質。其人合的性質要求公司股東之間具有很強的合作性。當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時,在新股東與原股東間能否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將對原股東的利益產生重大影響。為維持公司之人合,立法賦予原股東優先購買權,以便其選擇是否接受新股東的合作。二是對原股東對公司貢獻的承認,是保護原股東在公司既得利益的需要。公司是原股東經營發展的,當股東發生變化時,應當優先考慮對原股東既得利益的維護,其中便包括對公司的控制權利。其次,如果法律不是將原股東對公司的控制權列入優先考慮范圍,根本就不會賦予其優先購買權。對公司的控制權既包括對原有控制權的維護,也包括對新控制權的優先取得。當部分行使優先購買權就可以取得對公司的控制權,或足以維護其既得利益時,原股東沒有必要收購全部轉讓的股權。對部分行使優先購買權的承認,應當包括在立法本意之中。再次,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是可分物,法律允許對其分割、部分轉讓。出讓的股東可以出讓部分股權,受讓的股東也可以受讓部分股權,優先購買權當然也就可以部分行使。在實踐中,確實存在股權受讓方為取得公司的控制權才同意受讓股權的情況。這時,股權轉讓的標的物已經變為隨特定比例股權而存在的公司控制權,從這個意義上講,標的物具有不可分的性質。但是,如前所述,在公司控制權方面,法律是優先保護原股東利益的。優先購買權的行使順位在先,其地位要高於為取得公司控制權的非股東受讓方的利益。所以,原股東對優先購買權是全部行使還是部分行使,完全可以自行選擇,不應受制於受讓方取得公司控制權的利益。對原股東的優先購買權而言,轉讓的股權仍然是可分物。筆者亦同意上述觀點。
但實踐中,當由於原股東主張部分行使優先購買權而使股權轉讓無法進行時,如果擬轉讓股權的股東堅持退出公司,就只能尋找新的受讓方,或者解散公司進行清算,甚至因此可能使公司陷入僵局。
其實還有很多法律問題值得我們探討,也更值得有意進行房地產公司股權轉讓的投資者引起足夠重視,以免使自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
Ⅵ 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資產回購協議是怎麼回事
轉讓不出去了就回購唄
Ⅶ 理財最低180天,到期日十年,買完後不顯示180天成了十年
其實理財很簡單,歸結起來就八個字【量入為出,投資理財】,前四字代表財富的防禦手段,支出必須小於收入,每個月都要有儲蓄,節儉是財富的基石,後四字代表財富的進攻方向-投資,當你有儲蓄時,就該想到怎麼去增值了,核心思路就是持有升值的資產並放棄貶值的資產。
那些高大上神秘富裕階層和金融理財機構投資的到底是什麼呢?我來解密,他們投資的就是大額存單(存款)、債券(企業債、國債、可轉債)、基金(貨幣基金、ETF基金、股票基金)、大宗商品(什麼銅鋁黃金白銀大豆玉米之類的商品)、不動產、期貨(什麼國債期貨商品期貨股票指數期貨外匯期貨)、外匯(通過持有持續升值的外匯,什麼美元英鎊澳幣歐元日元之流)和期權(股票期權、商品期權、外匯期權、利率期權等等),這些就是最基本的工具,並且!這是大眾化的,人人可以參與,所以,富人投資的東西照樣就是大眾投資化的理財工具,並且,他們大部分只懂得企業經營,對其它一竅不通,只能通過財富管理機構(私募股權基金、私募證券基金和對沖基金)間接投資罷了,包括我們熟悉的銀行理財產品,它們投資的無非就是短期融資(說白了就是其它企業缺錢了,銀行向大眾募集資金,打包借給企業而已),貨幣市場理財(就是銀行向大眾募集資金,去參與國債逆回購,票據(幾百萬到上億),大額存單和銀行拆借,銀行拆借就是銀行之間互相借錢!),為了搞得神秘些,它們刻意取個高大上的名字罷了,實則大家做的都是同一個投資,這樣他們才有生意做,並愉快的收取管理費手續費了。
我們大眾和富人唯一的區別就是:他們有錢,可以參與需要大量資本參與的工具(比如企業收購需要上千萬幾億),而那些投資高手如對沖基金管理人根本就看不起幾十萬,他們只認錢只給幾億資產的富人服務,我們沒錢,所以不能收購公司,其它的大家平起平坐。
但是實施起來恐怕非一朝一夕,首先量入為出就得先改變消費觀念,不做月光族,得有儲蓄資本,其次,如何才能持有升值的資產呢?需要了解各種理財工具,得學習,並了解它們的特徵。這樣做還有個好處-那就是防騙,我們都知道金融行業是詐騙最多的地方,甚至存款也可能被忽悠買成保險,何況還有那些垃圾簡訊、垃圾電話、垃圾信息呢?我只能是普及正確的知識,並揭露各種騙局,當你不再犯錯時,自然就會理財了。
Ⅷ 銀行間回購利率短期上漲,長期下跌是什麼原因
債券回購:是以債券為抵押品向他人借入短期資金,規定時間後,再把抵押出去的債券購回,同時支付利息(理解為一種有擔保的資金融通)。以銀行間市場每天上午九時至十一時回購交易利率為基礎,同時借鑒國際經驗編制而成基準性利率指標,回購定盤利率可為銀行間市場開展利率互換、遠期利率協議、短期利率期貨等利率衍生品提供重要的參考。
債券回購利率是根據銀行間隔夜、7天、14天、1個月、2個月、3個月、4個月、4個月回購交易在每個交易日固定交易時間產生的全部成交利率的中位數計算得出。銀行間7天期回購協議通常是銀行間回購市場交投最為活躍的合約。銀行間回購定盤利率每天上午十一時起由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對外發布,對於一段時間內沒有交易和當日出現利率調整等重大事件的情況需要做出異常情況處理。為銀行間市場開展利率互換、遠期利率協議、短期利率期貨等利率衍生品提供重要的參考。
同業拆借:是金融之間(通常是商業銀行)進行的短期(期限最短為1天,最長為一年)資金融通的行為,是一種信用拆借行為。法律限制在「彌補票據結算、聯行匯差頭寸的不足和解決臨時性周轉資金的需要」。①同業拆借雙方必須於中央銀行有存款;②單利、無擔保、利率;③期限短(最短只有半天); ④目的主要是解決銀行臨時資金周轉的,主要用於維持資金正常運轉、調節餘缺。
同業拆借利率是由信用等級較高的銀行自主報出的人民幣同業拆出利率計算確定的算術平均利率,是單利、無擔保、性利率[1] 。目前,對社會公布的Shibor品種包括隔夜、1周、2周、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及1年。
Shibor報價銀行團現由18家商業銀行組成。報價銀行是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或外匯市場做市商,在中國貨幣市場上人民幣交易相對活躍、信息披露比較充分的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成立Shibor工作小組,依據《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實施准則》確定和調整報價銀行團成員、監督和管理Shibor運行、規范報價行與指定發布人行為。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受權Shibor的報價計算和信息發布。每個交易日根據各報價行的報價,剔除最高、最低各4家報價,對其餘報價進行算術平均計算後,得出每一期限品種的Shibor,並於11:30對外發布。
區別:
1、不同主體。同業拆借主體是具有法人資格的金融及經法人授權的金融分支;債券回購由執有國債的金融與執有多餘資金的金融組成。
2、不同信用。同業拆借是一種金融信用行為,有一定風險;債券回購是一種國債質押,沒有風險。
3、不同利率。債券回購與同業拆借這種無抵押的信用方式相比,回購返售有約定的標的作為資產,因此一般情況下,利率相對低一點。實際意義:金融當配置的債券(用以回購)不足以覆蓋資金缺口的時候,一般會用信用拆借作為輔助融入工具。而且從內部資金分配角度出發,可能回購借不到的錢,信用拆借反而能借到。
4、不同期限。同業拆借期限比較長,從數天到一年不等是一天至一年;債券回購是一種短期行為。
5、不同作用。同業拆借利率是貨幣市場的核心利率,也是整個金融市場上具有代表性的利率,它能夠及時、靈敏、准確地反映貨幣市場乃至整個金融市場短期資金供求關系。當同業拆借利率持續上升時,反映資金需求大於供給,預示市場流動性可能下降,當同業拆借利率下降時,情況相反。
Ⅸ 銀行間回購市場利率和同業拆借利率的關系是什麼 是誰影響了誰 謝謝!
債券回購:是以債券為抵押品向他人借入短期資金,規定時間後,再把抵押出去的債券購回,同時支付利息(理解為一種有擔保的資金融通)。以銀行間市場每天上午九時至十一時回購交易利率為基礎,同時借鑒國際經驗編制而成基準性利率指標,回購定盤利率可為銀行間市場開展利率互換、遠期利率協議、短期利率期貨等利率衍生品提供重要的參考。
債券回購利率是根據銀行間隔夜、7天、14天、1個月、2個月、3個月、4個月、4個月回購交易在每個交易日固定交易時間產生的全部成交利率的中位數計算得出。銀行間7天期回購協議通常是銀行間回購市場交投最為活躍的合約。銀行間回購定盤利率每天上午十一時起由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對外發布,對於一段時間內沒有交易和當日出現利率調整等重大事件的情況需要做出異常情況處理。為銀行間市場開展利率互換、遠期利率協議、短期利率期貨等利率衍生品提供重要的參考。
同業拆借:是金融機構之間(通常是商業銀行)進行的短期(期限最短為1天,最長為一年)資金融通的行為,是一種信用拆借行為。法律限制在「彌補票據結算、聯行匯差頭寸的不足和解決臨時性周轉資金的需要」。①同業拆借雙方必須於中央銀行有存款;②單利、無擔保、批發利率;③期限短(最短只有半天); ④目的主要是解決銀行臨時資金周轉的,主要用於維持資金正常運轉、調節餘缺。
同業拆借利率是由信用等級較高的銀行自主報出的人民幣同業拆出利率計算確定的算術平均利率,是單利、無擔保、批發性利率[1] 。目前,對社會公布的Shibor品種包括隔夜、1周、2周、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及1年。
Shibor報價銀行團現由18家商業銀行組成。報價銀行是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或外匯市場做市商,在中國貨幣市場上人民幣交易相對活躍、信息披露比較充分的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成立Shibor工作小組,依據《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實施准則》確定和調整報價銀行團成員、監督和管理Shibor運行、規范報價行與指定發布人行為。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受權Shibor的報價計算和信息發布。每個交易日根據各報價行的報價,剔除最高、最低各4家報價,對其餘報價進行算術平均計算後,得出每一期限品種的Shibor,並於11:30對外發布。
區別:
1、不同主體。同業拆借主體是具有法人資格的金融機構及經法人授權的金融分支機構;債券回購由執有國債的金融機構與執有多餘資金的金融機構組成。
2、不同信用。同業拆借是一種金融信用行為,有一定風險;債券回購是一種國債質押,沒有風險。
3、不同利率。債券回購與同業拆借這種無抵押的信用方式相比,回購返售有約定的標的作為資產,因此一般情況下,利率相對低一點。實際意義:金融機構當配置的債券(用以回購)不足以覆蓋資金缺口的時候,一般會用信用拆借作為輔助融入工具。而且從機構內部資金分配角度出發,可能回購借不到的錢,信用拆借反而能借到。
4、不同期限。同業拆借期限比較長,從數天到一年不等是一天至一年;債券回購是一種短期行為。
5、不同作用。同業拆借利率是貨幣市場的核心利率,也是整個金融市場上具有代表性的利率,它能夠及時、靈敏、准確地反映貨幣市場乃至整個金融市場短期資金供求關系。當同業拆借利率持續上升時,反映資金需求大於供給,預示市場流動性可能下降,當同業拆借利率下降時,情況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