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子產品有保質期嗎
電子產品也像食品一樣,有個「保質期」,超期「服役」存在重大安全隱版患 年底將出台的權《電子信息產品生產污染防治管理辦法》要求明確安全使用期核心提示國家信息產業部今年底將出台《電子信息產品生產污染防治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要求電子產品要有明確的安全使用期標記,超過安全使用期限的產品要由生產廠家強制回收處理,禁止廢舊產品再流入市場。對於超過安全使用期的電子產品,生產企業不再對產品質量負責,也不承擔維修責任。國家在即將出台的《辦法》中明確規定,超過安全使用期限的產品要由生產廠家強制回收處理。而消費者在使用中,應主動將過了期的電器淘汰,也不能轉手賣到二手市場,造成更大隱患。 記者同時了解到,目前家電行業公認比較合理的家電使用參考年限為:電風扇為16年;洗衣機為12年;電熱水器為12年;電熱毯為8年;家用電腦為6年;電冰箱為13年~15年;電視機為8年~10年。
⑵ 國家規定電子產品三包的期限是多少
1、產品自售出之日起7日內,發生性能故障,消費者可以選擇退貨、換貨或修理。
2、產品自售出之日起15日內,發生性能故障,消費者可以選擇換貨或修理。
3、在「三包」有效期內,因生產者未供應零配件,自送修之日起超過90日未修好的,修理者應當在修理狀況中註明,銷售者憑此據免費為消費者調換同型號同規格產品。
4、修理者應保證修理後的產品能夠正常使用30日以上,生產者應保證在產品停產後5年內繼續提供符合技術要求的零配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二十三條
經營者應當保證在正常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情況下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應當具有的質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但消費者在購買該商品或者接受該服務前已經知道其存在瑕疵,且存在該瑕疵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除外。經營者以廣告、產品說明、實物樣品或者其他方式表明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狀況的,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實際質量與表明的質量狀況相符。經營者提供的機動車、計算機、電視機、電冰箱、空調器、洗衣機等耐用商品或者裝飾裝修等服務,消費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務之日起六個月內發現瑕疵,發生爭議的,由經營者承擔有關瑕疵的舉證責任。
第二十四條
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質量要求的,消費者可以依照國家規定、當事人約定退貨,或者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沒有國家規定和當事人約定的,消費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七日後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條件的,消費者可以及時退貨,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條件的,可以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依照前款規定進行退貨、更換、修理的,經營者應當承擔運輸等必要費用。
第二十五條
經營者採用網路、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
(一)消費者定作的;
(二)鮮活易腐的;
(三)在線下載或者消費者拆封的音像製品、計算機軟體等數字化商品;
(四)交付的報紙、期刊。
除前款所列商品外,其他根據商品性質並經消費者在購買時確認不宜退貨的商品,不適用無理由退貨。消費者退貨的商品應當完好。經營者應當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七日內返還消費者支付的商品價款。退回商品的運費由消費者承擔;經營者和消費者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
第四十條
售出的產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銷售者應當負責修理、更換、退貨;給購買產品的消費者造成損失的,銷售者應當賠償損失:
(一)不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說明的;
(二)不符合在產品或者其包裝上註明採用的產品標準的;
(三)不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的。
銷售者依照前款規定負責修理、更換、退貨、賠償損失後,屬於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於向銷售者提供產品的其他銷售者(以下簡稱供貨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供貨者追償。 銷售者未按照第一款規定給予修理、更換、退貨或者賠償損失的,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 生產者之間,銷售者之間,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訂立的買賣合同、承攬合同有不同約定的,合同當事人按照合同約定執行。
第四十一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以下簡稱他人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生產者能夠證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一)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
(二)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三)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的。
第四十二條
由於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十三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要求賠償。屬於產品的生產者的責任,產品的銷售者賠償的,產品的銷售者有權向產品的生產者追償。屬於產品的銷售者的責任,產品的生產者賠償的,產品的生產者有權向產品的銷售者追償。
第四十四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傷害的,侵害人應當賠償醫療費、治療期間的護理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等費用;造成殘疾的,還應當支付殘疾者生活自助具費、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以及由其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亡賠償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財產損失的,侵害人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損失的,侵害人應當賠償損失。
第四十五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請求權,在造成損害的缺陷產品交付最初消費者滿十年喪失;但是,尚未超過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⑶ 電子產品使用最大年限是多少
沒有具體的時間的,一般用個三到五年,不損壞也落伍了,其實有的硬體用10年都沒問題,我我碰到過這樣的,不過那速度就成了問題
⑷ 一般電子廠的物料儲存期限標准
1、電子元器件有效儲存期為:12個月
2、塑膠件有效儲存期為:專6個
3、五金件有效儲存期為:12個月
4、包裝材屬料有效儲存期為:6個月
5、成品的有效儲存期為:6個月
儲存條件:倉庫須通風、通氣、通光、干凈、整潔、保持空氣流通,下雨天應關好門窗,以保證物料乾燥,防止受潮,倉庫內物料以常溫(5℃-35℃,相對濕度量45%-85%)環境儲存。
(4)電子產品儲存期限擴展閱讀:
儲存注意事項:
1、儲存應遵循三原則:防火、防水、防壓;定位、定量、定點,先進先出。
2、物料上下疊放時要做到上小下大,上輕下重。
3、物料須檢驗合格品方可入庫,嚴禁品質未檢驗材料的入庫,免檢產品除處。
4、易受潮物料,嚴禁直接擺放於地上,應放貨架或卡板上進行隔離。
5、呆廢料必須分開儲存,並作定期提報處理。
6、晚上下班前應關好門窗及電源。(特別是貴重物品下班前應特別檢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物料管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物資儲存規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子工業
⑸ 電子產品保質期咨詢
原則上庫存那麼久的電子產品,應該回廠檢測確認無問題後,更換電池才可繼續銷售,因為有的電池會漏液,不論是一般的鹼性、碳性還是紐扣電池。一般外包裝上不用特殊註明電池的日期,而且有的雜牌電池,也並沒有生產日期印到電池上啊。如果你的電池只是在產品包裝內,並未安裝入產品,問題不大,用戶自己更換也可,但用戶看到過期電池可能會降低滿意度,但起碼不會造成產品因電池導致的直接損壞。
⑹ 中國規定電子產品保質期是多長時間,我記得是有一部法律規定的是嗎,有誰知道嗎
我所知道的是電子產品的折舊率,沒有明確規定其保質期
⑺ 電子產品有保質期嗎電動剃須刀。
小電子產品都是和大家電一樣執行國家強制執行的一年三包政策。
你不能看產品的生產日期,三包規定是按購買時間計算的。
大家電也有許多生產一年多才賣出去,買了就沒有保修哪行。
⑻ 電子產品儲存標准日期
電子廠的物料儲存期限標准如下:
註:在實際作業中,若遇未在以上列表中,列出版的物料,其保質期權均暫定為1年。環境要求:電子元器件必須儲存在清潔、通風、無腐蝕性氣體的倉庫內;除另有規定外,倉庫的溫度和相對濕度必須滿足如下要求:
1、溫度:18~28℃;
2、相對濕度:20%~70%
二、電子廠的物料儲存期限內容:
1、物料貯存周期要求;
2、貯存周期按零部件生產日期計算;
3、入倉產品標簽上必須表明產品生產時間,任何人員發現超期產品需向倉管部門反應;
4、物料堆放必需符合公司相關物料管理條例,不得出現混料。需確保庫區內溫度、濕度符合相關規定,避免物料受熱受潮;
5、需出倉、轉倉的產品,必須進行貯存期檢查,如發現超期立即進行處理;
6、倉管部門需每月對庫存產品安排一次清查,可根據庫存情況調節清查頻次。
⑼ 電子元件 有保質期 嗎
電子元件有保質期。
通常來說保質期是在出貨後再加12(6)個月。回有的規定生產後12個月沒有答賣出的,要進行檢測,檢測後6個月沒賣出的再報廢。
電子元器件必須儲存在清潔、通風、無腐蝕性氣體的倉庫內,除另有規定外,倉庫的溫度和相對濕度必須滿足要求, 溫度范圍是 -5到30攝氏度, 倉庫儲存環境條件的優劣直接影響有限儲存期的長短。
(9)電子產品儲存期限擴展閱讀:
可以從不同角度把電子元器件區分為元件和器件。
1.從製造角度區分:
元件:製造時沒改變材料分子結構的電子產品稱為元件。
器件:製造時改變了材料分子結構的產品稱為器件
但是現代電子元器件的製造都涉及到很多物理化學過程,很多電子功能材料是無機非金屬材料,製造過程中總伴隨晶體結構的變化。
2.從結構單元角度區分:
元件:只有單一結構模式,單一性能特性的產品叫元件。
器件:由有兩種或以上元件組合而成,形成與單個元件性能特性的不一樣的產品稱為器件。
按這個區分,電阻、電容等屬於元件,但電阻器、電容器的叫法又同器件的概念混淆,而且隨著排阻、排容等陣列阻容元件的出現,這種區分方法變得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