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期限錯配風險

期限錯配風險

發布時間:2020-12-09 21:42:32

❶ 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的成因有哪些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的成因主要如下:
一、商業銀行負債來源主要被動依賴居民和企事業單位存款,不能自主定價,缺少主動負債工具。在我國商業銀行的負債構成中,儲蓄、對公和同業存款占總負債的90%以上,是其負債的主要來源。由於存款利率受人民銀行管制,商業銀行沒有自主定價權,缺少主動負債工具,只能被動接受客戶存款。資產負債管理本來是要對資產和負債進行雙重管理,使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合理地協調,但目前往往只能立足於資產管理,缺乏負債管理的手段和工具,不能根據銀行自身需要,通過對不同客戶。不同期限,不同產品的負債進行差別定價,調節負債結構比例,或根據利率敏感缺口以及利率走勢預期,主動調節銀行的敏感性缺口.因此規避利率風險的能力不足。
二、商業銀行資產結構單一,流動性較低,且缺少轉移和分散風險的手段和工具。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轉變經營模式,調整資產結構,資產類型趨於多元化.債券投資大幅增長,但信貸資產仍佔主導地位。由於信貸資產基本上沒有可供交易、轉讓的二級市場,流動性很低,信用風險無法通過二級市場進行轉移和分散,導致大量風險集中於銀行體系;債券資產以無信用風險的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為主,且可以在銀行間市場交易,但是目前以銀行、保險為主的主力投資機構均以資產配置為目的,採取買入並持有的交易策略,因此二級市場交易並不活躍,同樣難以大量變現。同時.在升息周期固定利率債券面臨著較大的利率風險.而這種風險也難以通過現有的交易方式和金融工具進行有效的規避和釋放。
三、資產負債管理環境欠寬松,對於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限制過多,制約了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從1998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取消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的限額控制,這使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邁出了新的一步。但是,受一些宏觀經濟政策的制約(如中央銀行對市場利率的控制).我國商業銀行目前並不能十分有效地開展資產負債管理工作。在金融監管方面,我國規定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原則,中央銀行和銀監會的監管對象應該是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機構.而不是直接管理和監督商業銀行的業務決策和經營管理。但中央銀行和銀監會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金融機構的職能創新、業務創新和重大金融事件,並不是從宏觀上實行監控,而是實行審批制,即商業銀行在新產品的開發與推廣方面必須報經中央銀行和銀監會批准才可實施,否則視同違規。這使得商業銀行在經營上很難佔有先機,對資產負債I管理的環境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四、商業銀行資本金結構不合理且缺乏補充渠道,隨著資產規模的持續擴張資本充足率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分為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三大部分,在從資產和負債兩個方面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的成因之後,再來看所有者權益。所有者權益的主要部分為注冊資本(股份制商業銀行為股本),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總量少、規模小,來源渠道單一,缺乏長效補充機制。而與此同時,近幾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增長較快,以工商銀行為例,資產總量從1999年末的35398億元增長到2004年末的56949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9.97%。這兩方面因素相互結合導致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嚴重不足且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而為消化巨額不良資產,又必須把每年經營利潤中的絕大部分作為風險撥備進行計提,使得通過將盈餘公積和資本公積轉化為注冊資本的方式提高資本充足率的努力也無法付諸實施。各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商業銀行調整自身資產負債結構的能力和動力進一步降低。

❷ 銀行同業買入返售業務的風險有哪些

買入返售,先買入某金融資產,再按約定價格進行回售從而融出資金。本科目核算本行按返售協議約定先買入再按規定價格返售給賣出方的票據、債券等金融資產所融出的資金,也包括本行因證券借入業務而支付的保證金。其本質上相當於有抵押的拆出資金,因此並不佔用信用額度,風險權重也與同業存放和拆出資金相同。計入該科目時一般以擔保物的不同分別列示。買入返售的額度不受限制,但其期限受返售市場的約束。
同業業務最大的風險是流動性風險,即期限錯配問題!期限錯配指的是用短期的負債來匹配長期的資產,因為負債期限越短利率越低,那麼將短期的負債不停的滾動著借下去就能降低整體的負債成本,就能取得利潤的最大化,但是那是在非常理想的利率平穩的市場環境之下。利用期限錯配套利是一個非常具有誘惑力的東西,例如一筆6個月的票據買入返售的利率是6%,而同期6個月的同業負債的利率是5.6%,如果匹配的話只能賺40BP的利差,而同期7天的同業負債利率可能在3.0%,14天的在3.5%,一個月的在4%,如果是理想條件下,7天資金一直維持3%的水平,那麼用7天資金一直錯配下去就能獲得300BP的利差,這就是錯配的誘惑。
錯配的風險在哪裡?因為必須保證這筆資金到期後需要借到下一筆續上,如果續不上可能就要違約前一筆,而上一筆借給你錢的機構恰恰也是從別的結構借來的,這意味著一連串的違約,這對市場的影響是相當巨大的,會造成整體的信用缺失,有錢的機構也不向外融出了。此外如果資金利率高企,並且長時間維持高利率,可能出現虧損。

❸ 資產負債的期限錯配是銀行獲取利潤的方式 對嗎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的成因主要如下:
一、商業銀行負債來源主要被動依賴居民和企事業單位存款,不能自主定價,缺少主
動負債工具。在我國商業銀行的負債構成中,儲蓄、對公和同業存款占總負債的90%以上,是其負債的主要來源。由於存款利率受人民銀行管制,商業銀行沒有自主定價權,缺少主動負債工具,只能被動接受客戶存款。資產負債管理本來是要對資產和負債進行雙重管理,使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合理地協調,但目前往往只能立足於資產管理,缺乏負債管理的手段和工具,不能根據銀行自身需要,通過對不同客戶。不同期限,不同產品的負債進行差別定價,調節負債結構比例,或根據利率敏感缺口以及利率走勢預期,主動調節銀行的敏感性缺口.因此規避利率風險的能力不足。
二、商業銀行資產結構單一,流動性較低,且缺少轉移和分散風險的手段和工具。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轉變經營模式,調整資產結構,資產類型趨於多元化.債券投資大幅增長,但信貸資產仍佔主導地位。
由於信貸資產基本上沒有可供交易、轉讓的二級市場,流動性很低,信用風險無法通過二級市場進行轉移和分散,導致大量風險集中於銀行體系;債券資產以無信用風險的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為主,且可以在銀行間市場交易,但是目前以銀行、保險為主的主力投資機構均以資產配置為目的,採取買入並持有的交易策略,因此二級市場交易並不活躍,同樣難以大量變現。同時.在升息周期固定利率債券面臨著較大的利率風險.而這種風險也難以通過現有的交易方式和金融工具進行有效的規避和釋放。
三、資產負債管理環境欠寬松,對於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限制過多,制約了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從1998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取消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的限額控制,這使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邁出了新的一步。但是,受一些宏觀經濟政策的制約(如中央銀行對市場利率的控制).我國商業銀行目前並不能十分有效地開展資產負債管理工作。在金融監管方面,我國規定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原則,中央銀行和銀監會的監管對象應該是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機構.而不是直接管理和監督商業銀行的業務決策和經營管理。但中央銀行和銀監會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金融機構的職能創新、業務創新和重大金融事件,並不是從宏觀上實行監控,而是實行審批制,即商業銀行在新產品的開發與推廣方面必須報經中央銀行和銀監會批准才可實施,否則視同違規。這使得商業銀行在經營上很難佔有先機,對資產負債I管理的環境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四、商業銀行資本金結構不合理且缺乏補充渠道,隨著資產規模的持續擴張資本充足率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分為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三大部分,在從資產和負債兩個方面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的成因之後,再來看所有者權益。所有者權益的主要部分為注冊資本(股份制商業銀行為股本),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總量少、規模小,來源渠道單一,缺乏長效補充機制。而與此同時,近幾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增長較快,以工商銀行為例,資產總量從1999年末的35398億元增長到2004年末的56949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9.97%。這兩方面因素相互結合導致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嚴重不足且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而為消化巨額不良資產,又必須把每年經營利潤中的絕大部分作為風險撥備進行計提,使得通過將盈餘公積和資本公積轉化為注冊資本的方式提高資本充足率的努力也無法付諸實施。各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商業銀行調整自身資產負債結構的能力和動力進一步降低。

❹ 投資貨幣基金需要弄懂哪些知識

1.收益性選擇存在誤區

在收益性方面,投資者似乎很關注近期收益指標和近期規模變動。

在近期收益指標上,許多人只看其高低,並誤以為目前較高的近期收益就好,其實這一觀點較偏頗。貨幣基金的收益率計算比較復雜,基本上是以持有組合的本身收益和買賣價差兩大部分組成的。近期收益較高的貨幣基金,往往在其收益中包含了較多的買賣價差,相應會減少未來收益。因此,在同等條件下,購買近期收益較低的貨幣市場基金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

再看基金規模。目前各貨幣基金的規模差距已經拉開,而部分基金公司也會宣傳自己的貨幣基金規模增長多麼迅速,實際上,增長越快不一定收益越好。規模的變動對基金組合影響很大,貨幣市場基金大規模申購之後會持有「過量」的現金,需要重新投資,自然會影響到未來收益的提升速度。投資者應該關注貨幣市場基金的規模變動率,適當迴避規模「暴增」的部分品種。

4.貨幣基金資產剩餘期限並非越長越好

一些投資者簡單地認為貨幣基金資產的剩餘期限和收益成正比,但其實這二者並沒有相關性。

一般來說,剩餘期限越短的資產,收益會越低,但也不一定是說剩餘期限越長,收益就越高,實際上還是要看哪些期限的資金比較緊缺。比如市場近期最缺3個月的錢,那3個月的資產收益就最高,1個月的和6個月期限的收益可能都不如它。基金管理人要根據市場情況來配置久期,讓基金能在滿足大家流動性需求的基礎上,盡量提高收益,所以不會單純地拉長組合剩餘期限。

❺ 分析我國目前通貨膨脹的成因,以及如何有效抑制通脹

這個問題不是一般大啊,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我國的經濟結構和美元政策的雙重結果。1,我國經濟在2000WTO之後就轉變為外向型經濟,出口換回的都是美元,但是我國是貨幣不流通國家也就是資本項目不開放,所以出口企業必須在銀行去換成人民幣後才能正常生產經營,這種結果就是國家貨幣機構央行被動印鈔票,目前外匯儲備已經到3萬億美元,也就是20多萬億人民幣。也就說這幾年光是對沖進來的美元,央行就多印了20多萬億的人民幣。而我國GDP截止2011年不過37,8萬億。2.另一方面70年代布雷頓體系崩潰之後,美元沒有了束縛,美國可以通過印美元買到世界上的任何東西,特別是07,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元更是達到瘋狂的地步,而過量的美元必然推高大宗商品價格,國際期貨紛紛暴漲,而我國又是個進口大國,雖然經濟是出口帶動,但是我國資源難以滿足出口和自己發展的需要,因為被動性漲價。進而傳導到國內經濟的各個角落。

至於如何去抑制通脹,說實在話,主動權基本不是國內
1.美元多印,目前只能由美國決定,而美國經濟目前又爆出不好的信息,顯然不適合縮緊貨幣,所以大宗商品價格回調也只是短暫現象。除非美國經濟轉折性好轉,美元才有可能緊縮。
2.我國經濟結構調整,雖然中央已經確立了目標,但是很可惜,太復雜了,政府根本沒辦法,而且涉及政治因素,就算有好的目標和好的方法,這個也需要時間,而且時間絕對不短,不是3~5年能夠解決的事情。

目前國家採取的政策
1.樹立轉變國家經濟結構的目標(國內一直都是這樣做,但是每次目標都是選得很對,但是從來就是沒有執行好的,比如教育體制改革、醫療改革、成品油機制改革。。。。從來都是說得到做不到)
2.推廣新興產業,刺激創新(我國從來不缺乏創新,就是太多阻礙創新的機制,各行各業,都是政治主頭,國本位、官本位思想濃重,從來沒有從個體、從人上去思考問題)
3.緊縮貨幣政策,主要是縮減印錢、減少貸款、回收流動性。(但是從各國各次的經驗來看,每次通脹之後的緊縮只有一個結果,就是「滯漲」,經濟緩慢,通脹依然高企:日本、韓國、俄羅斯都經歷過)
希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期限錯配風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錫林浩特市工商局 瀏覽:310
馬鞍山雞舍 瀏覽:522
工商局餐飲衛生嗎 瀏覽:928
工商局調動容易嗎 瀏覽:407
馬鞍山雨山區部長 瀏覽:302
資原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57
馬鞍山鵑島 瀏覽:83
馬鞍山到滁州的汽車時刻表 瀏覽:86
馬鞍山發光字 瀏覽:456
馬鞍山最大企業 瀏覽:360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十八 瀏覽:946
美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 瀏覽:2
社區公共法律服務信息 瀏覽:617
宿州工商局網 瀏覽:755
工商局上門檢查 瀏覽:298
蚌埠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977
煙台市牟平區工商局 瀏覽:486
馬鞍山電能表 瀏覽:737
馬鞍山到靜海的火車 瀏覽:395
廣州增城工商局 瀏覽: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