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年度平均離職率與年度離職率有什麼區別
年度平均離職率%=離職人數/(本年1-12月總人數累計/12個月)*100%
年度離職率%=離職人數/(年初人數/2+年末人數/2)*100%
⑵ 公司工齡較低的人員較多 可以說這個公司離職率高嗎
不能肯定。因為公司逐漸擴大生產逐步增加員工也是如此情此景。
⑶ 如何降低離職率
施正祥一個公司員工的離職率越高,就意味著該公司的管理成本和重置成本越高(一些跨國公司為控制人力成本,又符合其薪資政策,故在某一階段對年資高的員工採取批量解職,招聘同一崗位的新員工起薪就較低,此現象例外)。但現在的一些公司往往是企業要留的他偏走,公司要他走的他偏要留。公司想知道哪些人走以便有所准備,要離職的員工的「地下工作」偏隱蔽。除正常的員工流動外,企業要控制員工離職率是每一個人力資源經理現在面臨的問題。降低員工流動率靠傳統的「管、堵、壓、拖」等辦法已不靈了。那麼怎樣有效地控制員工離職率呢? 我們首先從員工的離職原因分析:就心理而言有從眾心理、求近心理、求奇心理、慈善心理等幾十種;就方式而言有先離職再求職、先求職再離職、求職離職同步三種;就起因而言有壓力、人際關系、成就感、發展欲等……那麼作為一個人力資源工作者必須從員工的各種信息中掌握有效信息來做好降低離職率的工作。如通過員工滿意度調查,對員工的「不滿意」進行主客觀分析,盡量地為員工服務好。如員工普遍覺得上班路途遠,就得從班車等方面考慮,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員工「克服克服」,員工的「覺悟」不可能很高的;又如發現員工間有矛盾,人際關系緊張,不能「各打五十大板」或作為性格不合草率解決,否則員工間的矛盾就象一顆定時炸彈一爆炸,損害的最終是公司。因此,對員工要象呵護自己的皮膚一樣,這不是遷就而是服務藝術。 雖然員工的離職原因很多,但作為一個企業,應盡量地做到如下幾點: 一、企業的價值觀與員工盡量保持一致,對相同的問題有不一樣的看法是正常的,員工的權力欲、參與欲本沒有錯,關鍵是引導。 二、為員工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員工把一天生命的三分之一給了公司,想得到的當然不僅是溫飽問題。應根據不同員工的需求層次進行不同的滿足。如前些年,一些企業在年終時發年貨一律是大米、食油等,結果員工不但不領情,反而說很多風涼話。現在這種現象已很少了。同理,現一些單位對員工的福利是「菜單」式的,由員工選擇反而廣受歡迎。 四、員工的離職或多或少地與公司有關系,但有多少企業會反省並採取相應措施呢?恰恰相反,企業把矛盾轉向員工,要求更多、管理更嚴,結果造成惡性循環。如上海有一家科研機構,引進了十幾個研究生,在引進時與每人簽定了合同,其中有一條款規定,服務期是五年,員工每提早一年解除合同要賠償2萬元。在試用期四個月(共六個月)時,企業提出要重簽合同,主要是其中的賠償金額從原來的2萬提高為4萬元。被引進的研究生們意見極大。可想而知,那些研究生「捆綁式」的「改嫁」遲早一天會「離婚」。企業怎麼想不到根據工作年限為引進的人才設置一個「五年計劃」乃至「十年計劃」,以各種「收獲」滿足引進人才的期望值,並以此來引導引進人才安心工作呢? 五、挽留程序。作為一個員工在企業,他較關心的一個因素是公司對他的重視程度。但對員工的離職與招聘企業投入的程度是不一樣的,所以效果也就不一樣了,做不到「好聚好散」,導致雙方都不愉快。其實一些員工的離職是因為沖動、簡單思維等原因造成的,企業通過挽留工作,是可以降低員工離職率的。 六、離職在某種程度上說是生產要素的分離,其破壞力是很大的。降低離職率可以提高士氣、生產力、企業形象等,其根本的原因是企業自身的發展。但人才高消費、把人當成賺錢工具等,其出發點就不合情理,即使招聘得到人才,也留不住人才。 七、不能一味地留才,更要育才。員工覺得在企業工作值得,考慮的不僅僅是錢,還有自己的發展前途、價值感等,因此企業要讓員工有學不完的內容、有干不完的活、有奔頭的職位在等他。 八、企業要看得遠一些。一些單位有工作時招人,沒活干時炒人。似乎這是天經地義的事。那怎麼要求員工同甘共苦?怎麼要求員工有凝聚力、向心力?員工也很講究「實惠主義」,效益好了在企業里混,效益不好了,就跳槽,對企業一點沒「感情」。作為企業,應審時度勢,越是在困難時越要把員工當成復興的最大財富。即使要裁員,也要把困難將清楚,一旦形式好轉依然把他們招回來。
⑷ 人力資源年度離職率怎麼算
正確的計算公式應為:離職率=離職人數/(離職人數+期末數)×100%。
離職率是以某一單位時間(如以月為單位)的離職人數,除以當月公司在冊人數後乘以100%。
將分母定義為當月累計在冊人數,所謂的累計在冊人數是指當月曾經在冊的員工的總數,它等於當月初期員工數量加上當月新進員工數量,也等於當月末期員工數量與當月離職人員數量之和。
計算舉例:假設某公司一月期初人數、期末人數、錄用人數、離職人數分別為50、3、35、18,則一月份離職率=35/(50+3)×100%=35/(35+18)×100%=66%。
(4)工作年限與離職率擴展閱讀
其他離職率如下:
1、三維離職率計算與分析法
所謂三維離職率,就是指企業的綜合離職率、新員工離職率、老員工離職率。
該方法通過針對企業員工性質分類,對離職情況進行多維度分析,找出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不足,從而可以針對性的進行改進。
2、綜合離職率
綜合離職率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員工離職的數量占「員工」的比率,也就是我們傳統所說的離職率。
綜合離職率=[當期離職總人數/(期初人數+當期新進總人數)]×100%
3、新員工離職率
所謂新員工,通常是指在企業工作一年以下,甚至半年以下的員工(有的企業把工作不滿兩年的員工定為新員工,這個可由各個企業實際情況來界定)。
新員工離職率=(當期新員工離職人數/當期新進總人數)×100%
⑸ 員工離職率與新進率是如何計算的
1、離職率公式:離職率=離職人數/工資冊平均人數×100%
2、新進率公式:新進率=新進人數/工資冊平均人數×100%
3、HR常用公式:招聘達成率=(報到人數+待報到人數)/(計劃增補人數+臨時增補人數);員工進入率=報到人數/期初人數;人員流動率=(員工進入率+離職率)/2
(5)工作年限與離職率擴展閱讀
1、綜合離職率計算公式:
綜合離職率=[當期離職總人數/(期初人數+當期新進總人數)]×100%
2、新員工離職率計算公式:
新員工離職率=[當期新員工離職總人數/(期初新員工人數+當期新進總人數)]×100%
3、老員工離職率計算公式:
老員工離職率=[當期離職老員工人數/(期初老員工人數+當期新進老員工總人數)]×100%=[當期離職老員工人數/(期末老員工人數+老員工離職人數)]×100%
4、通過計算綜合離職率、新員工離職率、老員工離職率並將三組數據進行對比,根據新老員工離職原因的差異化,進行分析,找出企業導致員工離職的主要原因,並進行改進完善。
新員工的離職主要因素:薪資達不到預期、與新領導相處不和、自我實現與預期不符合,企業文化無法適應等等,新員工離職的原因,除了企業本身的環境因素外,大多是招聘的原因,因為招聘的時候,企業並沒有看準人,所以使得新員工的預期與企業實際情況相差很大,導致新員工離職。
老員工離職原因,就企業方面而言,通常有如下幾種因素:沒有晉升機會、對企業發展前景失望、自我實現得不到滿足、學習不到新的知識、與領導不和難以忍受或領導變動、薪資待遇增長不能滿足個人需求增長、企業單方面主動提出解除合同。
⑹ 公司每年每月員工的入職率與離職率模板怎麼做
可以參考如下方法:
度量1:離職率=期間內離職數/(期初數+期末數)/2×100%
度量2:離職率=期間內離職數/預算員工數×100%
度量3:離職率=期間內離職數/期初數×100%
度量1選取期初數期末數平均值作本默認該平均值企業期間內力資源管理所面平均管理數其離職率相應用衡量期間內離職管理效種離職率較適用於力保持穩定或者穩定增企業短期(半季度月)衡量離職率由於企業完整度存離職淡季旺季運用該離職率公式計算度離職率存期初期末都位於度內同間點本准確衡量力資源管理象數目例期初期末都位於1月份(離職淡季末期)造本高估進離職率低估;期初期末都位於7月份(離職旺季末期)造本低估進離職率高估
度量2選取預算員工數作本主要應用於度離職率衡量預算員工數企業度力維持目標所代表本度力資源管理目標管理本其比率表示員工離職造度目標偏離程度同預算員工數受月份影響存度量2高估或低估情況由於本標准化往往用集團內各企業離職率比較
度量3選取期初數作本用於短期(月)離職率析月內新入職員尚處於入職考察期般並離職離職員往往月初已經職員工者力資源實際管理本短期計算離職率採用種比較精確結種離職率通用於月度離職率趨勢進行析
三種離職率別同角度衡量離職率及離職重置本離職率計算式離職析基礎充理解計算邏輯、考察特點足才能進入更深步離職析
用種計算式取決與公司想面信息
⑺ 員工流失率與員工離職率有什麼區別
員工流失率與員工離職率是一個意思,沒有區別。
1、員工離職率,又稱員工流動率、員工流失率、人力資源離職(流失、流動率),是用來衡量企業內部人力資源流動情況及穩定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它能客觀反映出企業對員工的吸引與滿意情況。
2、員工流失率就是在統計期內離職員工占單位員工總數的比例。 員工流失率=員工流失人數/(期初員工人數+本期增加員工人數)*100%。
3、員工流失率是企業用以衡量企業內部人力資源流動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通過對離職率的考察,可以了解企業對員工的吸引和滿意情況。離職率過高,一般表明企業的員工情緒較為波動、勞資關系存在較嚴重的矛盾,企業的凝聚力下降,它可導致人力資源成本增加(含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組織的效率下降。但並不是說員工的離職率越低越好,在市場競爭中,保持一定的員工流動,可以使企業利用優勝劣汰的人才競爭制度,保持企業的活力和創新意識。
⑻ 關於離職率的知識
離職率
離職率(Dimission Rate)是企業用以衡量企業內部人力資源流動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通過對離職率的考察,可以了解企業對員工的吸引和滿意情況。離職率過高,一般表明企業的員工情緒較為波動、勞資關系存在較嚴重的矛盾,企業的凝聚力下降,它可導致人力資源成本增加(含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組織的效率下降。但並不是說員工的離職率越低越好,在市場競爭中,保持一定的員工流動,可以使企業利用優勝劣汰的人才競爭制度,保持企業的活力和創新意識。
目錄
人力資源離職率的定義
離職率的計算方法常見的幾種錯誤的離職率計算方法
正確的離職率計算方法
三維離職率計算與分析法離職率計算與分析的目的
三維離職率計算與分析法定義
綜合離職率
新員工離職率
老員工離職率
三維離職率分析
三維離職率計算與分析的適用情況
降低離職率的方法了解離職原因
解讀資料界定問題
針對問題找出辦法
制定公司策略
人力資源離職率的定義
離職率的計算方法 常見的幾種錯誤的離職率計算方法
正確的離職率計算方法
三維離職率計算與分析法 離職率計算與分析的目的
三維離職率計算與分析法定義
綜合離職率
新員工離職率
老員工離職率
三維離職率分析
三維離職率計算與分析的適用情況
降低離職率的方法 了解離職原因
解讀資料界定問題
針對問題找出辦法
制定公司策略
展開 編輯本段人力資源離職率的定義
國際通用的離職率的計算公式為:離職人數/((期初數+期末數)/2) 離職率
離職率大於100%也是正常數值,說明該期人員流動總數已大於員工總額,並不代表全部員工離職。
編輯本段離職率的計算方法
常見的幾種錯誤的離職率計算方法
在眾多的資料中,離職率的演算法大多是以某一單位時間的離職人數與正式職工平均人數之比來表示,而正式職工平均人數又為單位時間期初人數與期末人數的平均值。但是,根據上面的 離職率
離職率定義,不管如何,離職率不應超過100%,如果按上述這種演算法來算,很有可能就超過100%。 請看下面的例子(註:本詞條中所有相關數據都基於下面所假設的某公司的數據): 現假設某公司一年的前六個月中每個月的期初人數、期末人數、錄用人數、離職人數如下表所示: 人數/月度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合計
期初人數 50 18 33 47 55 52 -
錄用人數 3 35 20 13 0 3 74
離職人數 35 20 6 5 3 1 70
期末人數 18 33 47 55 52 54 -
1、將分母定義為期初數量和期末數量的平均,那麼一月份的離職率為: 離職率=35/〔(50+18)/2〕×100%=103% 用這種方法計算出來的離職率有可能大於或等於100%,所以這種演算法是錯誤的; 2、將分母定義為期初數量,那麼二月份的離職率為: 離職率=20/18×100%=111% 這個結果可以解釋為離職的人數為月初總人數的1.11倍,但如果用每100人中有111個人離職來解釋該公司二月份的離職率顯得有些牽強,所以這種演算法也是錯誤的; 3、同樣的道理,若將分母定義為期末數量,也會出現離職率超過100%的現象。如一月份的離職率: 離職率=35/18×100%=194% 4、在計算半年或一年的離職率時,很多人力資源經理喜歡以各個月的離職率來平均計算: 上半年離職率=(66%+37%+11%+8%+5%+2%)/6=22% 很多人力資源經理之所以喜歡這種方法,因為它所顯示的結果更為「漂亮」,然而這種方法科學嗎?我們從兩方面來分析: 一、從離職率的含義來看,離職率所代表的是每百名員工中有多少人離職,如果以各月的離職率平均來表示則無法顯示離職率所代表的意義。以該公司為例,用各月平均計算出的22%離職率代表該公司上半年的離職率,也即是在半年中每100個員工中只有22個員工離職,而我們知道在該公司上半年其員工的離職人數達70人,是上半年起初50人的1.4倍,因此可以明顯感到22%的離職率有失偏頗。 二、若以各月平均值計算離職率將使得離職率的大小受員工離職時間的影響。如以上所示的這家公司,若將該公司一月份的離職人數和二月份的離職人數互換,即一月份為20人,二月份為35人,每月入職的人數不變,按以上方法計算可以得到一月份的離職率為38%,二月份為51%,上半年離職率平均為19%,比22%還低3個百分點。我們知道離職率反映的某一時間企業的人員流動情況,它應該是人員流動的靜態的反映,它應和員工是否離職有關,而與離職的時間無關。 綜上所述以上四種方法計算離職率並不科學。
正確的離職率計算方法
1、離職率計算方法: 將分母定義為本月累計在冊人數,所謂的累計在冊人數是指本月曾經在冊的員工的總數,它等於月初員工數量加上本月新進員工數量,也等於月末員工數量與本月離職人員 離職率
數量之和。我們以一、二月份的情況計算離職率: a)一月份離職率=35/(50+3)×100%=35/(35+18)×100%=66% b)二月份離職率=20/(18+35)×100%=20/(20+33)×100%=37% 因為離職率的分母為期末在職員工數量加上本期離職人數之和,它一定大於或等於本期的離職人數,故所計算的離職率總是小於或等於100%,不可能出現離職率大於100%的現象。 2、半年或一年的離職率計算方法: 以離職率等於某一時期的離職人數比上該時期的累積在冊人數計算,則該公司上半年的離職率為: 上半年離職率=70/(50+74)×100%=70/(54+70)×100%=56% 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在計算離職率時如果能將分子定義為在某一時期內的離職人數,分母定義為該時期的累積在冊人數,即該時期內的在職員工最多時的數量(離職率=離職人數/累計在冊人數×100%),這樣求出的離職率將更為科學。一方面應用這樣的方法可以使得人們更加容易理解離職率的含義,另一方面,不論員工什麼時候辭職,都可以在離職率上反映出來。
編輯本段三維離職率計算與分析法
離職率計算與分析的目的
通常來說,離職率是企業用以衡量企業內部人力資源流動狀況的一 離職率
個重要指標,通過對離職率的考察,可以了解企業對員工的吸引和滿意情況。離職率過高,一般表明企業的員工情緒較為波動、勞資關系存在較嚴重的矛盾,企業的凝聚力下降,它可導致人力資源成本增加(含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組織的效率下降。但並不是說員工的離職率越低越好,在市場競爭中,保持一定的員工流動,可以使企業利用優勝劣汰的人才競爭制度,保持企業的活力和創新意識。大部分人力資源經理算離職率,僅僅是看一個數字,的確,我們算出了離職率,又能如何呢?一個數字而已,最多認為這個數字過高,要改進某些東西,這個數字適中,認為做的還不錯!那麼,要改進某些東西,具體要改進哪些呢?我們如何能通過離職率看出那些方面要進行改進呢? 人力資源工作者應該是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而不是僅僅做個統計報表給領導看了好看,我們計算離職率,不應該僅僅滿足於一個表面數字,更需要從數字中發現問題!基於這個要求,我們就需要對離職進行分析!
三維離職率計算與分析法定義
三維離職率計算與分析法是由戚文軒(網名火火寒心)在多年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套基於企業員工分類,進行多維度的離職率計算與分析法。所謂三維離職率就是指企業的綜合離職率、新員工離職率、老員工離職率。該方法通過針對企業員工性質分類,對離職情況進行多維度分析,找出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不足,從而可以針對性的進行改進。
綜合離職率
綜合離職率是指指在一定時期內,員工離職的數量占「員工」的比率,也就是我們傳統所說的離職率。 綜合離職率計算公式: 綜合離職率=[當期離職總人數/(期初人數+當期新進總人數)]×100%
新員工離職率
所謂新員工,通常是指在企業工作一年以下,甚至半年以下的員工(有的企業把工作不滿兩年的員工定為新員工,這個可由各個企業實際情況來界定)。 新員工離職率=(當期新員工離職人數/當期新進總人數)×100%
老員工離職率
所謂老員工,通常是指在企業工作一年以上的員工(有的企業認為工作滿兩年及以上的員工才算為老員工,這個可根據各個企業實際情況來界定)。 老員工離職率=(當期離職老員工人數/期初人數)×100% 註:老員工的定義可由各企業根據實際情況自我定義,可以定義為工作滿一年的為老員工,也可以定義為工作滿二年或以上的為老員工,但是老員工的定義必須和新員工的定義想對應,比如老員工定義在本公司工作為滿一年的,那麼新員工就必須定義為在本公司工作未滿一年的。
三維離職率分析
通過計算綜合離職率、新員工離職率、老員工離職率並將三組數據進行對比,根據新老員工離職原因的差異化,進行分析,找出企業目前導致員工離職的主要原因,並進行改進完善。 新員工大多對企業狀況不是很了解,有一定的新鮮感和激情,但也存在著適應過程,我們通常說,有希望才有失望,對於新員工的離職來說,主要有這么幾種因素:薪資達不到預期、與新領導相處不和、自我實現與預期不符合,企業文化無法適應等等,新員工離職的原因,除了企業本身的環境因素外,大多是招聘的原因,因為招聘的時候,企業並沒有看準人,所以使得新員工的預期與企業實際情況相差很大,導致新員工離職。 老員工,已經對企業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通過一年的工作,上級也對這些員工有了一定的了解,員工本身已經失去了當初進企業的新鮮感,更多表現出來的是老員工的成熟與穩重,因為他們對企業的特點,制度,發展狀況等各個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這些員工的離職原因,就企業方面而言,通常有如下幾種因素:沒有晉升機會、對企業發展前景失望、自我實現得不到滿足、學習不到新的知識、與領導不和難以忍受或領導變動、薪資待遇增長不能滿足個人需求增長、企業單方面主動提出解除合同。 一個公司員工離職,如果是老員工多,說明公司的體制存在嚴重的問題,需要改善,我們再結合以往各個員工離職面談的結果,以及離職原因的調查,各種員工動態的關注,可以准確的查找到企業在制度、文化、人力資源體系、管理模式等各種能影響到老員工離職方面因素,從而加以針對性的改革改善;如果是新員工離職的多,說明公司的招聘存在嚴重的問題,並沒有找到適合企業發展的員工,企業可以通過分析各種招聘流程與環節以及招聘人員本身的工作方式,還有企業對新員工的各種文化、工作氛圍等因素,針對性的去改善招聘方式方法,改善新進員工對企業的認同與融合度!
三維離職率計算與分析的適用情況
因為離職率是一個相對宏觀的指標,根據「改進工作」原則,計算離職率是為了考察並反映人力資源部在工作上的缺失以及公司存在的問題,而某一個月的離職率並不能良好的反映企業存在的問題及人力資源部工作的缺失,某一個月的離職率往往是用來進行多月對比的,比如把本公司1到12月的每個月的離職率列出來,從而找出本企業人才流動在市場中的規律,以方便企業更好的規劃招聘工作來應對人才流動高峰周期。 所以三維離職率計算與分析法應當用在本企業人力資源規劃分析中,發現問題,從而指導本企業的人力資源工作規劃,也就是說,三維離職率計演算法運用的周期一般在一年或以上,這樣更有利於企業查找自身問題!而企業在做每個月的離職率的時候,只需要運用綜合離職率的公式即可。
編輯本段降低離職率的方法
當員工離職率偏高,公司應該盡快找出問題的症結:是招聘流程出了問題,以致沒有找對員工?還是主管的管理風格造成員工不滿?在「健康問題、家庭因素」等常見的離職原因背後,探索真正的原因。 當一名員工遞出辭呈後,公司需要付出的代價究竟有多大?除了重新招募、訓練員工熟悉公司作業等成本,如果再計算無形的損失(例如,員工來來去去,破壞了公司的士氣及形象),一名員工離職,公司需要付出的代價,可能遠比公司想像大得多。 要減少這種流失人才和錢財的事情發生,公司應該定有降低員工離職率的策略。美國三位專研人力資源議題的教授,日前在《經營者學會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指出,公司在制定相關策略時,可以依循以下四大步驟:
了解離職原因
了解原因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當公司的員工離職率偏高時,公司首先要做的是,系統性收集相關資料,了解公司留不住員工的主因為何。公司可以收集資料的方式,包括員工離職訪談、對離職或現有員工進行問卷調查等。公司一般需要收集的資料有四種:一、離職的是哪一種員工,以及他們離職的原因;二、公司與員工去留相關的政策;三、業界員工的平均離職情況;四、留在公司的員工,他們待在公司的原因。 重視了解現有員工 許多公司將收集資料的重心放在離職員工上,希望能夠改進缺點。事實上,了解員工選擇待在公司的原因,能夠發揮公司現有優點,對公司一樣有幫助。因此,不要忽略了向現有員工收集資料。 離職訪談 效果甚微 調查顯示,88%的公司依賴員工離職訪談,以了解員工離職的原因。但是不少研究卻指出,員工離職訪談的效果不佳,因為即使公司有誠意想要用心了解,離職員工通常會避免說出離職的真正原因。員工已經要離開公司,談論對公司的不滿之處,對他們而言是弊多於利。許多人會隨便找個理由(例如,家庭或健康的因素),只求離職過程容易一些,因此,員工離職訪談收集的資料常常不夠正確。 要避免這種情況,公司可以委託企管顧問公司,在員工離職一段時間後,再對他們進行追蹤調查。這種方式收集的資料之所以比較正確,是因為離職員工比較可能把離職原因誠實告訴中立的第三者。 補充外部同業資料 除了內部的資料,公司也應該從外界收集額外的補充資料。例如,員工離職原因的相關研究、產業留住員工的實際做法等,比較公司與其他公司的情形,以更清楚掌握公司的狀況,幫助公司更能打中問題核心。
解讀資料界定問題
有了足夠且正確的資料後,公司需要整理解讀這些資料,界定公司目前面臨的問題。例如,公司發現,某個部門的員工離職率特別高,可能原因是,該部門的主管給予員工的自主性及彈性不足,造成員工對工作不滿。又例如,公司的招聘程序不佳,無法有效篩選不適合公司,或喜歡更換工作的求職者,以致員工待在公司的時間無法長久。 員工離職率並非越低越好 許多公司誤以為,員工的離職率越低越好。事實上,只有當工作表現好的員工留下來時,對公司而言才是好的。績效不好的員工離職,對公司而言反而是正面的。公司在分析員工離職問題時,應該將員工依工作表現分類,重要的不是數字,而是對公司造成的影響。 部分離職 無法迴避 公司也必須了解,有些員工離職是無法避免的,並非公司的問題。例如,員工因為個人因素,無法再繼續工作。有些員工離職甚至對公司是好的,例如公司可以帶進新員工。公司必須看出數字代表的真正意義,決定公司能夠接受的員工離職率。
針對問題找出辦法
找出問題後,公司接著要針對各個問題,找出解決的方法。 好心可能辦壞事 《訓練與發展》(T+D)雜志日前便報道了一個具體的例子。瑞典的Skandia金融集團,是全球第十大保險公司,公司對於員工的訓練發展非常重視,包括公司內設有企業大學、補助員工再進修的學費等。這些做法應該會成為公司留住人才的一大優勢,但是意外地,卻成了員工離職的幫凶。許多離職員工表示,為了達到公司要求他們不斷自我充實的目標,他們必須犧牲私人生活,持續邊工作邊進修,壓力讓他們大感吃不消,長久下來只好選擇離開。 公司的美意獲得了相反的效果,後來,公司針對平衡員工的工作、進修和私生活,設定一項新的員工福利。公司為各員工設立一個儲蓄賬戶,員工可以撥取部分薪資存入賬戶中,當員工存錢進賬戶時,公司也會存進相同的金額。 如果員工感到壓力過大,或者有其他需要時,他們可以請假一段時間,但是仍然支領全薪。在員工請假的這段時間,公司會從他的儲蓄賬戶中提錢,外包或聘請臨時員工暫代該員工的職務。如此一來,減少了員工的離職問題。 研究顯示,男性及女性員工的離職率相差不多,但是離職的原因卻大不相同。例如,女性員工比男性員工更常因為家庭因素、升遷機會不佳、辦公室性騷擾等因素離職。此外,研究顯示,工作表現不好的員工最可能離職。工作表現平平的員工則最不可能離職,表現不好的員工之所以想要更換工作,主因之一是他們的工作績效評估不佳,獲得的加薪幅度較同事小,而且升遷發展機會也較少。
制定公司策略
最後,公司需要制定相關的策略。首先要決定策略目標,例如五年內,公司行銷部門的整體離職率減少4%。策略目標可以是針對全公司或者某個部門。所謂的成功策略,是為公司留下公司想留下的員工。 其次要決定實際做法。員工決定去或留,通常有一個以上的原因,而影響員工離職或留職的主因,不一定是同一個原因。例如,一名員工因為其他公司的高薪挖角,因此考慮離職,但是後來該員工決定留職,不是因為公司提高了他的薪資,而是因為他很喜歡公司的同事。 留人要比「挖人」容易 研究顯示,如果現有工作與其他工作機會的條件相差不多,一般人會傾向於留在原公司,選擇待在熟悉的環境,而不是經歷改變。因此,公司想要留住員工,比其他公司想要挖走員工,有著較大的優勢。公司要做的是,為工作增值,讓員工在衡量去留的眾多原因中,整體的吸力能夠大於推力,這樣一來,公司才能成功地留住員工。
⑼ 離職率與時間的關系
前者高後者短,反之亦然!
⑽ 高校畢業生畢業1年內離職率是多少
近日,浙江省教育評估院發布《2016屆浙江省高校畢業生職業發展狀況及人才培養質量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與各高校發布的就業質量報告不同,調查是在學生畢業一年後進行的,由學生在不受干擾的狀態下自行完成,從數據上來說更客觀、更真實。
調查報告顯示,2016屆畢業生畢業一年後的平均月薪首次突破4000元,達到4276元。盡管如此,一年之內的離職率與上一年度相比卻沒有下降,反而略有上升,達到了46.33%。這是為什麼?
省教育廳
讓學生提前做好就業准備
職業生涯教育已前移到高中
省教育廳學生處處長丁松泉說,從對2012屆學生做畢業一年的就業調查時就發現畢業生一年內離職率高的現象。客觀地說,現在的學生從關注就業率躍升到關注就業質量,從本質上來說是好的,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可是,也不排除其中一些學生就業心態不穩定,眼高手低等現象。
「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從最早大三、大四開設,已前移到大一入校就進行了。隨著高考改革,目前更是在學生的高中階段就開始進行了。」丁松泉說,希望通過職業教育能讓學生從心態上擺正就業觀念,提前做好就業准備,不要一言不合就離職,不要到了工作崗位上發現不喜歡再去換專業,資深職業人一定是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做出來的。
希望高校畢業生就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