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哪一年分田到戶
1982年1月1日,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關於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正式出台,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
此後,中國政府不斷穩固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鼓勵農民發展多種經營,使廣大農村地區迅速摘掉貧困落後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中國因此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用世界上7%的土地養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跡。
1980年5月,鄧小平對包產到戶給予明確肯定,有力地推動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改革。1980年9月,中央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肯定在生產隊領導下實行的包產到戶,不會脫離社會主義軌道。
(1)農村分田到戶期限擴展閱讀:
1978年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這次土地改革,將土地產權分為所有權和經營權。所有權仍歸集體所有,經營權則由集體經濟組織按戶均分包給農戶自主經營,集體經濟組織負責承包合同履行的監督,公共設施的統一安排、使用和調度,土地調整和分配,從而形成了一套有統有分、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糾正了長期存在的管理高度集中和經營方式過分單調的弊端,使農民在集體經濟中由單純的勞動者變成既是生產者又是經營者,從而大大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較好地發揮了勞動和土地的潛力。
② 農民的田地分戶到家是按怎麼分的.又是多少年分一次
農民的田地分戶是按人口分的,一般是30年一分,最近一次是1995年分地期限是30年到2025年止。
《 土地管理法 》相關規定: 第四十六條 國家徵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後,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並組織實施。 被徵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定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當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
③ 有沒有明確規定說分田到戶是哪一年分田到戶後有沒有調整過土地如果調整過土地是哪一年
分田到戶具體年份:1982年1月1日,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關於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正式出台,明確指出目前農村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產計酬,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包干到戶、到組。
大致沒有調整過,不過一般和地方政策有關,部分地區給增加的新人分配集體預留地、機動地或回收的土地。
④ 請問我國農村田地是哪一年開始分田到戶的
1978年開始分田到戶的。
197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村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80年代初期在中國大陸的農村推行的一項重要的改革,是農村土地制度的一項轉折。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改革開放,而改革最早始於農村改革,農村改革的標志為「包產到戶(分田到戶)」即後來被稱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俗稱大包干。
(4)農村分田到戶期限擴展閱讀: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我國農村舊的經營管理體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經營積極性。
第一,就全國來說,農業發展水平比較低,主要是手工勞動,因此不適合大規模的經營,而將經營的單位劃小到家庭,同這種手工勞動的生產水平相適應。
第二,原來那種大規模經營下的集體勞動(改革前農村以生產隊為基本生產經營單位,農民評工記分年終分配)對每個人的勞動數量、質量很難准確統計,因而必然是平均主義的「大鍋飯」,而以家庭為經濟單位可克服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平均主義。
第三,農業生產的勞動對象是動物、植物等生命體,勞動對象的這種特性要求勞動者有更強的責任心,以家庭為經營單位有助於這種要求的實現。所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得以蓬勃發展。
⑤ 分田到戶是哪一年
1982年1月1日,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關於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正式出台,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
此後,中國政府不斷穩固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鼓勵農民發展多種經營,使廣大農村地區迅速摘掉貧困落後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中國因此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用世界上7%的土地養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跡。
1980年5月,鄧小平對包產到戶給予明確肯定,有力地推動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改革。1980年9月,中央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肯定在生產隊領導下實行的包產到戶,不會脫離社會主義軌道。
(5)農村分田到戶期限擴展閱讀
踐證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使中國廣大農民獲得了充分的經營自主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質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特定社會經濟條件下的歷史選擇,該種農業生產組織形式與傳統的農業生產組織方式(大集體時期)相比具有較大的進步,在改變農村經濟格局的同時,奠定了經濟發展和後續改革的基礎。
調動了農業生產者的積極性,為我國農民脫貧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我國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被鄧小平同志譽為中國農村改革與發展的「第一次飛躍」。
⑥ 請問,農村改革,土地分到戶,最後一次時間是多少,為三十年不變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五日《關於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明確提出:為了穩定土地承包關系,鼓勵農民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生產率,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後,再延長三十年不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 第二十條 耕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至七十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經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可以延長。 第四條 國家依法保護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 第二十六條還規定: 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
2008年10月12日中國 共 產 黨 第十 七屆中 央 委 員 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 共 中 央 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又規定: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並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
⑦ 分田到戶是哪一年分田到戶後有沒有調整過土地如果調整過土地是哪一年
1982年提出包產到戶,1984年土地承包期延長為15年不變,1993年,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不變,提倡在承包期內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辦法。2001年允許農民土地使用權進行流轉。至於調整,一般和地方政策有關,部分地區給增加的新人分配集體預留地、機動地或回收的土地。
⑧ 中央政策分田到戶是再後那一年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這就是後來人們通稱的第一個1號文件。它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或大包干都是社會主義生產責任制。社會主義生產責任制不同於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個體經濟,而是社會主義農業經濟的組成部分。
●1983年的1號文件名為《當前農村經濟政策若干問題》,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評價,贊揚它是「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1984年農村工作的通知》,強調要穩定和完善生產責任制,將土地承包期政策明確規定為延長15年不變。
●1993年,中央提出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不變,提倡在承包期內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辦法。
●1997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於進一步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通知》,明確規定不許以「兩田制」為名收回農戶部分承包地。
●1998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要「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並將「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提法,改為「家庭承包經營」,更准確地反映了農村經營體制的實際情況。
●2001年中央18號文件《中共中央關於做好農戶承包地使用權流轉工作的通知》,對農民土地使用權的流轉,特別強調農民的自願原則。
⑨ 分田到戶是哪一年
1982年1月1日,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關於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正式出台,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
此後,中國政府不斷穩固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鼓勵農民發展多種經營,使廣大農村地區迅速摘掉貧困落後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中國因此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用世界上7%的土地養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跡。
1980年5月,鄧小平對包產到戶給予明確肯定,有力地推動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改革。1980年9月,中央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肯定在生產隊領導下實行的包產到戶,不會脫離社會主義軌道。
(9)農村分田到戶期限擴展閱讀:
1978年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這次土地改革,將土地產權分為所有權和經營權。所有權仍歸集體所有,經營權則由集體經濟組織按戶均分包給農戶自主經營,集體經濟組織負責承包合同履行的監督,公共設施的統一安排、使用和調度,土地調整和分配,從而形成了一套有統有分、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糾正了長期存在的管理高度集中和經營方式過分單調的弊端,使農民在集體經濟中由單純的勞動者變成既是生產者又是經營者,從而大大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較好地發揮了勞動和土地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