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沒有外界的干預的情況下,解放軍最多用幾天收復台灣步驟是什麼用得到哪些武器裝備
不超過3天可摧毀台軍主要基地、指揮、通訊、後勤體系,特別是無法移動的基地,大樓,洞窟,機場,碼頭、港口、營房、倉庫、雷達、路橋、導彈陣地這些,使用的武器裝備主要是陸基火箭炮和近程導彈,第一輪打擊是斬首戰和戰略癱瘓戰,其次是信息戰、電磁戰,特徵是重點清除,兼具化骨綿掌與降龍十八掌之功效。心理戰伴隨從始到終全程。
就那麼大地方,那些目標早就被鎖定瞄準盯緊了,一聲令下,萬炮齊發,生靈塗炭,灰飛煙滅。
1波次:東風近程導彈、陸基海基火箭炮等
2波次:空基投射精確制導武器、重磅炸彈
3波次:海基火力投射,攻擊近海近岸目標
4波次:陸基、陸航火力投射,攻擊縱深、藏匿、移動等點面目標
5波次:以陸特主導追剿殘敵、清理匪寇間諜等不友好力量
6波次 : 治安戰,武警部隊進駐,逐步恢復正常秩序
7波次:坐穩坐實,全面控制,建設新的台灣省
主要目的是瓦解敵軍抵抗意志和摧毀其有生力量,有拉有打有看,組織利用投誠力量。
海陸空天力量聯合作戰,最大限度發揮我軍信息化作戰優勢。
武器裝備嘛,性價比最高的當數火炮了,隔海打用遠火就行,其次是近程導彈,戰術干凈彈,鑽地彈頭,電磁脈沖彈頭,石墨彈,鋁熱劑炸彈,油氣彈,子母彈,五花八門,備戰庫存太多,放著不如用了。
山地戰有13軍,叢林戰14軍,天上衛星,空中無人機 預警機 ,陸地有陸基雷達,海上有海基雷達,島上還有深海內應,就在家門口,准備了幾十年了,JJ00要啥有啥,炸B家族龐大,平叛作戰只等最高統帥部一聲令下。馬娘娘混過去了,下一任還想和大陸玩躲貓貓游戲?
② 歷史上,幾次收復台灣的時間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有三次收復台灣,分別是:
1.鄭成功收復台灣(公元內1662年)。鄭成功帶領南明一部勢容力成功擊敗盤踞台灣的荷蘭殖民軍,收復台灣。
2.康熙收復台灣(公元1683年)。鄭成功之子鄭經死後,台灣鄭氏集團陷入權力斗爭,康熙發兵擊敗鄭軍,鄭克塽投降,清政府收復台灣。
3.國民黨收復台灣(公元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投降並退出台灣,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代表中國再次將台灣的實際統治權收回。
③ 中國曾有兩次收復台灣,請問是哪兩次還有分別是誰收復的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佔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斗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台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台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
由於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
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採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於一省,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斗爭。後來,文化協會、民眾黨、共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動。
1937年7月日本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台灣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台灣的光復作出了貢獻。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一律廢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英勇的抗日戰爭,終於收復了台灣。台灣同胞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於台北舉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至此,台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
④ 鄭成功收復台灣幾年(或幾月)後去世的
中文名: 鄭成功
別名: 鄭森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日本九州平戶藩
出生日期: 公元1624年8月27日
逝世日期: 公元1662年6月23日
職業: 軍事家、政治家
主要成就: 驅逐荷蘭人,收復寶島台灣
父親: 鄭芝龍
母親: 田川氏(日本人)
爵位: 延平郡王
⑤ 中國歷史上有哪幾次收復台灣最出名的戰役
三國時期,吳王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一支由一萬余名軍士、三十多艘船組成的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台灣的開始。
隋代,隋煬帝曾3次派人前往流求(今台灣),610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
1661年4月,鄭成功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向台灣進軍。4月30日鄭軍在台南鹿耳門登陸,在民眾積極支援下與荷蘭殖民者展開多次激戰,最終將荷蘭東印度公司台灣長官揆一和殘敵圍困在熱蘭遮城內。圍城9個月後,揆一於1662年2月1日不得不簽字投降。至此中國人民收回了被荷蘭殖民者侵佔的寶島台灣。
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今屬福建漳州)向澎湖、台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至此台灣在清政府直接管轄之下。
1883年,法國挑起中法戰爭,戰火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法軍侵略目標首指台灣,劉銘傳被清政❤府派往台灣。劉率部在台灣抗擊法軍,成功保衛台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的艱苦抗戰,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終於同全世界人民一道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使台灣重新回歸祖國的懷抱。
⑥ 在什麼時期出現了中國收復台灣的機會
解放戰爭後,但因朝鮮戰爭爆發使得中國沒有收復台灣,失去了收復台灣的最好機會。
樓上的注意「出現了」一詞,這表明樓主問的是過去,而非未來。是吧,樓主。
⑦ 中國有哪兩次收回台灣的事件
兩次事件分別是:鄭成功收復台灣、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台灣光復。
1、鄭成功收復台灣
鄭成功收復台灣又稱鄭成功收復台灣之戰,是指公元1661年南明將領鄭成功驅逐竊取台灣的荷蘭殖民者收復寶島台灣的事件。
鄭成功是17世紀著名的抗清名將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1624年(明天啟四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中國台灣。鄭成功下決心趕走侵略軍。
1661年(清朝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盤踞台灣城的侵略軍企圖負隅頑抗,鄭成功在該城周圍修築土台,圍困敵軍8個月之後,下令向台灣城發起強攻。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中國領土台灣。這場戰爭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中國台灣的經營,開啟了明鄭政權對台灣的統治。
2、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 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經過14年的艱苦抗戰 ,付出巨大的犧牲,終於同全世界人民一道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使台灣重新回歸祖國的懷抱,結束了台灣人民蒙受日本奴役的屈辱歷史。台灣人民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
國民政府將台灣設置為中國的一省, 省會定於台北,任命陳儀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行政長官。10月25日,中國政府在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台灣省日軍受降儀式,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代表中國政府接受日軍的投降,並正式宣告:「從今天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
(7)中國收復台灣最晚期限擴展閱讀:
鄭成功收復台灣之後,建立了台灣第一個漢人政權,也帶來一波漢人移民潮。鄭成功雖然在攻下台灣的同一年逝世,但繼位的鄭經與鄭克塽持續統治台灣21年,並在陳永華的規劃之下,引進中國明制的宮室、廟宇和各種典章制度,奠定了台灣在日後成為一個以漢民族文化為主的社會,而不僅僅是另一個海外華埠。因此有學者形容此役「決定台灣爾後四百年命運」。
1949年,國民黨內戰失利,蔣中正(蔣介石)率部分國民黨軍政人員退踞台灣。5月19日頒布《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布告戒字第壹號》(簡稱台灣省戒嚴令),宣布台灣處於戰時動員狀況,封閉全省,限制出入境,實行軍事管制,封鎖大陸消息,嚴禁一切違禁的言論、出版和罷工、遊行等活動。12月7日,國民黨「中央政府」遷至台北市。12月11日,國民黨中央黨部遷至台北市。至此台灣再次陷入與中國大陸的分離狀態之中。
⑧ 大清的時候,收復台灣也沒有等多長時間吧
清朝時期,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師收復了台灣,具體時間是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當時在位的皇帝是清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
⑨ 清朝建國多少年才收復台灣的
清朝建國48年後收復台灣。1683年,清朝攻克台灣,明鄭結束,1684年設立台灣府。
明鄭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於軍事對峙狀態,逐步演變成地方割據政權。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今屬福建漳州)向澎湖、台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至此台灣在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朝設置台廈道,台灣與廈門共署,設一府三縣,置台灣為一府,稱台灣府,府治設在今台南,下轄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左營)、諸羅縣(今嘉義),隸屬於福建省,道署設於廈門。
台灣重新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之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與大陸的聯系更加密切,成為國家統一整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1727年,台廈道分出台灣道,道署移至今台南,設一府四縣二廳。
(9)中國收復台灣最晚期限擴展閱讀
1635年,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1636年,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極稱帝且改國號「金」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號為崇德。1637年,降服李氏朝鮮。 1640年,松錦之戰爆發,洪承疇在松山被俘,
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松錦之戰標志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在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1643年皇太極病死,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由其叔多爾袞攝政。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崇禎帝在景山自殺殉國。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指揮八旗兵,以吳三桂為前導,兼程入關,擊敗大順軍,進佔北京。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是他全中國的君主。
接著,清軍南下剿滅農民軍,北方的漢奸、官僚紛紛勾結清軍,鎮壓農民軍。與此同時,南方的明朝遺臣相繼擁立皇族建立政權,史稱南明 。此外還有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張獻忠的大西政權。[
清軍進軍江南的過程中,燒殺搶掠,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特別是剃發令強制執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1659年,清軍佔領西南地區。並遷移湖廣人口填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視為歷史上的第二次「湖廣填四川」。
清廷制定的圈地和投充政策使人民放棄土地,增加更多流民。為此又制定嚴禁奴僕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京畿地區的民族矛盾。後來清廷下令停止這些政策,並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並且正式開科取士,追尊崇禎帝與明朝忠臣。
李自成死後,大順軍余部與南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明抗清。1647年大敗清軍於全州,次年幾乎收復湖南全境。江西金聲桓和在廣州李成棟先後反正,出現了第一次抗清斗爭的高潮。但永曆政權不能團結對敵,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
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犧牲。1652年,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抗清斗爭再次出現高潮。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
孫可望投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由於華南反清勢力較大,清帝冊封吳三桂、耿仲明與尚可喜為王以鎮守雲南、貴州、廣東與福建等地,史稱三藩。 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滅亡。
1661年,延平王鄭成功收復了當時為荷蘭殖民地的台灣。永曆帝被害後,鄭成功之子鄭經繼續使用南明永曆年號,禮待南明寧靖王朱術桂,但未再擁立明朝宗室稱帝和監國。
1683年,清朝攻克台灣,明鄭結束,1684年設立台灣府。清軍入關後歷經20多年的戰爭,基本佔領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