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實驗室試驗和外場試驗年限

實驗室試驗和外場試驗年限

發布時間:2021-08-15 00:49:14

『壹』 中船重工第713研究所是什麼行政級別

中船重工第713研究所不是行政單位,無法定行政級別。

中船重工七一三研究所創建於1963年4月,坐落在河南省省會鄭州市,隸屬於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是專業從事機電成套設備研製和工程應用的重點研究所,是國家重點保軍單位。

50多年來,七一三人不舍追求,攻關克難,出色完成了軍工多項國家重點項目,為國防裝備現代化建設做出

了突出貢獻,先後獲得國家、國防科工委、省部級、院(市)級等各類科技獎勵400多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3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6項。

進入新世紀,七一三所在集團公司發展戰略的引領下,通過強力推進新一輪創業,全面實現了三個跨越,即「產品構成由配套設備向系統總體的跨越;能力建設由單一能力向數字化綜合能力的跨越;體制建設由傳統研究所向多種經營、協同發展的高新技術企業的跨越」。

(1)實驗室試驗和外場試驗年限擴展閱讀:

所區按功能分為管理總部、高科技產業園、綜合性試驗場等3個區域,總佔地千餘畝。科研設計手段全面實現三維建模及模擬,產品數據實現集中管理和資源共享,並逐步向數字化協同設計發展。

建成設備齊全、功能完善的基礎性實驗室20多個,具備多學科及大中型外場試驗測試能力,試驗驗證設施條件向系統化、專業化、規模化發展;裝備生產實現批量裝配、集成調試,逐步構建起以高端數字製造平台和精密加工技術團隊為核心的大型精密製造能力。

七一三所持續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積極引導和推動科技產業健康發展。現如今,一個以中船重工海為(新疆)新能源有限公司、鄭州海為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鄭州海為商務有限公司、鄭州海川建築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子公司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集團正在崛起。

參考資料:網路-中船重工七一三研究所

『貳』 外場試驗數據採集系統 MFTDA 是什麼

移動外場數據採集系統簡稱:MFTDA(MobileFieldTestDataAdapter)提供便攜、簡約、快捷、高效的外場試驗管理解決方案,系統支持單機版簡安裝模式,以數據包的方式傳遞和同步內外場的試驗信息和試驗數據。MFTDA具備外場試驗信息管理和數據管理的簡要功能,可以應用於任何形式的外場試驗;MFTDA和TDM配合使用,完美解決了內外場試驗業務和試驗數據統一管理的難題。
MFTDA採用與TDM相同的數據結構和管理框架,通過同步TDM系統當中的項目樹、型號、專業、人員、數據模板等管理元素,實現內外場試驗信息和試驗數據的基礎信息一致。

『叄』 【100分】求一份外場試驗涉密管理制度

XXXX(單位)重大涉密活動和涉外保密管理規定

第一條 為加強XXXX重大涉密活動和涉外活動的保密管理工作,防止泄密事件發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保密資格標准》,結合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適用於我校所屬各單位重大涉密活動和涉外活動的保密管理。
第三條 重大涉密活動是指涉及武器裝備重點項目的重大活動,主要包括以下事項:
(一)涉及機密級以上的現場試驗;
(二)涉及機密級以上國家秘密內容的科學技術交流活動;
(三)涉及機密級以上國家秘密內容的會議。
第四條 涉外活動是指涉及與國(境)外機構、人員開展合作和進行業務交流的有關活動。
第五條 對重大涉密活動和涉外活動,保密幹部應堅持「五跟蹤」管理,包括型號設計跟蹤、生產試驗跟蹤、涉密會議跟蹤、產品運輸跟蹤和外事活動跟蹤。
第六條 舉行重大涉密活動和涉外活動,需要提供資料時,應按有關規定進行審查審批。
第七條 在重大涉密活動或涉外活動中,發生失泄密事件的承辦部門和當事人必須立即報告,以便盡快採取措施,將損失減少到最小。
第二章 職責與分工
第八條 重大涉密活動和涉外活動承辦部門的職責:
(一)指定一名部門負責人專門負責重大涉密活動和涉外活動的保密管理工作;
(二)制定專項保密工作方案;
(三)負責組織、落實重大涉密活動和涉外活動參加人員的保密教育和管理工作;
(四)主動要求保密管理部門進行管理和監督。
第九條 保密管理部門的職責:
(一)協助承辦部門制定專項保密工作方案;
(二)協助承辦部門做好參加人員的保密教育工作;
(三)對重大涉密活動和涉外活動的保密管理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和指導。
第三章 重大涉密活動的保密管理
第十條 承辦部門應按所涉及涉密內容和國家秘密事項密級確定的有關規定,確定重大涉密活動的密級,嚴格控制參加人員的范圍。
第十一條 舉辦重大涉密活動的承辦部門,負責填寫《哈爾濱工業大學重大涉密活動保密審批表》(附件1),經保密管理部門審核後,報保密主管領導審批。
第十二條 經批準的重大涉密活動,承辦部門須確定一名部門負責人具體負責保密管理工作。承辦部門還應會同保密管理部門制定專項保密工作方案,並負責組織實施。
第十三條 除產品運輸以外的重大涉密活動,原則上應選擇學校或單位內部有利於保密的場所舉行。
因特殊情況需要選擇學校或單位外部場所舉行重大涉密活動的,需報保密主管領導批准。
第十四條 舉行重大涉密活動時,承辦部門應對活動的參加人員和服務人員進行保密教育,以口頭或文字的形式,規定保密紀律、責任和義務。
第十五條 對於重大涉密活動使用的涉密文件、資料等涉密載體,應按《哈爾濱工業大學國家秘密載體保密管理規定》做好保密標志和編號,嚴格履行收發和傳遞手續。
第十六條 負責跟蹤管理的保密幹部應在重大涉密活動開始前對場所進行安全保密措施檢查,並加裝必要的保密技術設備。
提供給重大涉密活動使用的通信設備、計算機、復印機、錄音機、音響等設備應採取相應的保密措施,必要時,應加裝專門的保密技術設備。
第十七條 活動舉行期間使用復印機的,要專人管理,復印涉密文件、資料,必須經承辦部門主管領導批准。且復印件視同原件進行管理。
第十八條 對於活動過程中需要錄音、錄像的,應有專人負責,其生成的錄音帶、錄像帶密級按活動的密級進行確定,並按照秘密載體管理規定進行保存和管理。
第十九條 活動暫停期間,應指定專人集中保管活動使用的涉密文件、資料等秘密載體,並採取可靠的安全保密措施;活動中途休息期間,應派人在現場值班看守。
第二十條 活動中止和結束時,承辦部門應會同保密管理部門當場清點文件、資料等秘密載體,清理活動場所及住址,嚴防相關物品的遺漏。
第四章 參加重大涉密活動人員的保密責任
第二十一條 參加重大涉密活動的人員,不得使用非保密本記錄涉密內容,不記錄明確規定不允許記錄、摘錄、摘抄的內容,不得將涉密內容向無關人員泄露或擅自擴大傳遞范圍。
第二十二條 進入舉行重大涉密活動的場所前,攜帶手機的人員應關掉手機,卸下電池,或在進入前交服務人員保管。活動組織者應在活動開始前提示參加人員嚴格遵守保密制度,對不履行保密義務者,應勸其退出舉辦場所。
第二十三條 對於重大涉密活動印發的涉密文件、資料等涉密載體,參加人員應按要求進行妥善保管,防止丟失、被竊和非法復制,並且不得擅自復印印發的文件、資料和拷貝涉密電子文檔。
第二十四條 重大涉密活動結束後,參加人員應主動把明確要收回的涉密載體退還承辦部門。
活動結束後,參加人員需繼續使用涉密文件、資料等涉密載體的,由承辦部門將個人需要攜帶的密件清單交文檔管理部門,通過機要途徑傳遞。在學校以外涉密活動的相應涉密材料傳送應不少於2人。
第二十五條 參加外單位召集的重大涉密活動領取的涉密文件、資料等涉密載體,回學校後應立即交機要管理部門進行登記,並按有關規定辦理借閱手續。
第五章 涉密會議的保密管理
第二十六條 涉密會議應按照學校重大涉密活動的保密管理進行管理,需填寫《哈爾濱工業大學涉密會議保密審批表》(附件2)。
第二十七條 凡型號會議要確定會議代號作為會議的名稱,不得使用型號的名稱作為會議名稱。
第二十八條 嚴禁在涉外賓館、飯店、招待所等非安全保密場所召開涉密會議。
因情況特殊,經保密主管領導審批後可以在學校或單位外部召開的涉密會議,會議承辦部門應在會前做好保密安全的准備工作,選擇具有保密條件的會議場所進行。
第二十九條 會議期間,嚴禁無關人員進入會場。嚴格審查會場服務人員和參與涉密會議的人員,不得將涉密內容向無關人員泄露,更不得擅自擴大知悉范圍。
第三十條 各種涉密會議,會場內必須加裝會議保密機。
第三十一條 嚴格音響系統使用前的檢查與管理。禁止在會場內使用無線話筒、可拍照手機、對講機等可以進行無線發射傳輸的設備。
第六章 涉密試驗現場保密管理
第三十二條 試驗承辦單位必須把安全保密工作納入現場工作的議事日程。對參試人員的資格進行審查,要認真組織參試人員學習有關保密規章制度和保密紀律。大型外場涉密試驗,應與保密處聯系,填寫《xxxxx重大科研項目外場試驗保密審批表》(附件3),接受保密管理具體防範技術上的監督和指導。
第三十三條 外場試驗現場,要指定專人分管保密工作。每個系統、每個參試單位,都要設專(兼)職保密員,負責本系統、本單位在試驗現場的文件資料管理工作。
第三十四條 大型或密級較高的試驗現場,必須實行出入證制度。出入證的發放、保管要有完備的登記手續和管理制度。
第三十五條 使用的涉密載體應通過機要郵寄。試驗記錄、設備器材應妥善保管,特殊情況需旅途隨身攜帶時執行《XXXXX國家秘密載體保密管理規定》。
第三十六條 嚴格現場涉密載體發放、保管、郵寄手續,現場試驗或調試領導小組應為涉密載體發放、保管提供可靠場所和保密通信渠道。
第三十七條 試驗現場印發的試驗工作涉密資料,要嚴格控制印刷地點和印刷份數,分發時應辦理登記手續,用後及時收回銷毀。
第三十八條 加強現場參試人員的住宿管理,平時在住處應有人留守值班,留守值班人員要時刻提高警惕,確保住處存放的國家秘密載體安全。
第三十九條 加強現場通訊管理,參試人員聯系工作、匯報情況時,禁止用普通電話、電報、傳真等傳遞涉密信息。大型或密級較高的試驗現場禁止參試人員攜帶手機。
第四十條 試驗現場必須加強錄像、攝像的管理,必須由學校職能部門人員拍攝。拍攝過的錄像帶(包括原始素材)、照片(包括底片)由主辦部門妥善保管,不得隨意復制和向外提供。禁止在試驗現場使用可拍照手機進行拍照。
第四十一條 未經領導機關或現場領導小組批准,任何個人或參試單位無權組織現場參觀活動。經批準的參觀必須按指定路線進行。介紹情況要適度,未經批准禁止在參觀中錄像、拍照。對參觀的基本情況做出文字記載,隨試驗工作總結存檔備案。
第四十二條 涉密試驗主辦單位可根據試驗內容、試驗場所周圍環境、參加試驗人員情況,制定或提出具體的保密防範措施與工作要求。
第七章 涉密產品運輸保密管理
第四十三條 承辦產品運輸的單位(部門)由承辦人填寫《XXXXX涉密產品押運保密審批表》(附件4)並由承辦部門領導簽署意見。經保密處簽署意見報保密委員會主管領導批准後方可實施活動內容。機密級以上產品運輸由保密保衛幹部進行保密跟蹤管理並填寫管理記錄。
第四十四條 確定安全保密負責人,對執行任務人員進行資格審查和行前安全保密教育。
第四十五條 秘密級以上涉密產品運輸,承辦部門必須提前辦理免檢申請,由保密處負責辦理免檢信。攜帶涉密產品外出,須經保密保衛管理部門鉛封,並應做到涉密產品不離人。
第四十六條 運輸涉密產品的專車、嚴禁無關人員搭乘,運行時間、路線等情況,不得向無關人員泄漏。已確定的行車路線未經保密、保衛管理部門領導批准不得隨意改變路線,不得隨意停車、中途停車搭乘,產品車上必須留人負責涉密產品的安全,防止失泄密。
第八章 涉外活動的保密管理
第四十七條 負責承辦涉外活動的部門,應事先填寫《XXXX涉外活動保密審批表》(附件5)和《XXXX國外來賓安全保密審批表》(附件6)。
第四十八條 凡屬工作需要參加同國(境)外人員進行技術交流、洽淡業務的人員,各部門、各單位必須推薦政治思想過硬和組織紀律、保密觀念強的同志參加,事前要進行業務、保密和外事紀律的教育,工作結束後,及時向主管領導匯報。
第四十九條 凡參加涉外活動,事先應制定工作預案,包括技術交流、洽淡業務的內容和范圍應達到什麼程度,經主管領導審批後,方能對外。活動中不得擅自向外方泄露屬國家秘密或不宜公開的內部事項。
第五十條 在涉外活動時,凡對外提供科技資料,必須遵守國家和學校的有關規定,按規定進行審查審批。嚴禁泄露國家和科研生產的秘密,其中包括未公開發表的重點科技發明和階段性成果,以及正在試驗中的新項目。
第五十一條 在涉外活動中,不允許攜帶保密本及其他一切與活動和洽淡業務無關的文件、資料,嚴防被盜竊或丟失,嚴格執行保密制度。
第五十二條 涉外活動經批准後,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辦理外賓出入手續,由我方人員持證陪同方可進入辦公場所或實驗室。
第五十三條 在涉外工作中,未經批准不得辦理境外人員和其他人托辦的事宜。
第五十四條 在涉外合作、交流與交往中,要注意保護學校與其他合作方的秘密。應將有關保密事項納入合作或協作合同。嚴禁將學校與第二方合作事宜、接觸渠道以及在合作協議下進行的其他合作事項,泄露給第三方知悉。
第九章 附則
第五十五條 本規定由xxx保密委員會辦公室(保密處)負責解釋。
第五十六條 本規定自頒布之日起施行。

希望上述資料對您有所幫助!

『肆』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54所 泰爾實驗室 哪個好

以下是各所的介紹,不知道你是什麼專業,如果以我的感覺還是後者比較好,單位里人少,如果你是牛人容易出頭,或者好往上混相對來說,並且後者是定協議和測試的,前者是研發局部產品的,後者肯定有很多單位去巴結!不然測試什麼地是不是不讓過關呢》?這是我的感覺,你還是仔細問一下兩者的主要經營方式吧!祝你好運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始建於1952年,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電信技術研究所,在半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相繼參與了「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嫦娥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並發揮重要作用,目前已經成為我國電子信息領域專業覆蓋面最寬、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骨幹研究所之一,是國家授權的電子工程甲級設計單位、電子工程專業承包壹級資質單位和工程咨詢甲級資格單位。

五十四所座落於華北交通樞紐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所區本部、西產業園區以及三個外場試驗站共佔地1100餘畝。全所目前4000多名從業人員中科技人員達2600多人,博士、碩士研究生600餘人。科技人員中有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員和高級工程師700餘人,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3人,省部級突出貢獻專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15人。所里建有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教育學院和省內規模最大的博士後工作站,自主培養高端科技人才。

五十四所技術實力雄厚,專業覆蓋面廣。所內下設8個事業部,4個國家級和部級研發中心,具備高水平的科研生產手段和很強的系統設計、新技術開發能力,擁有完善的質量檢測和信息資料保障條件。主要從事通信、衛星導航定位、航天航空測控、通信與信息對抗、航天電子信息系統與綜合應用等前沿領域的技術研發和系統集成。建所以來,已取得包括我國第一個原子彈遙控引爆系統、第一套無線電外彈道測量系統、第一台千門級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第一個15米數字式衛星通信地球站、第一套北斗導航衛星數據分發系統在內的重大科研成果2700餘項,其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果190餘項,獲得國家授予專利240餘項,有100餘項成果獲得國家級獎項。

憑借多專業綜合優勢和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五十四所不斷加大產品開發和技術應用的力度,先後在石家莊、北京等地組建了河北遠東、中華通信、中電信息、遠東哈里斯等多家高科技企業,產品覆蓋國防安全、能源、交通、信息、金融、應急搶險等國民經濟各領域,行銷全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以「興電子信息偉業,振國防科技雄風」為己任,五十四所堅持用一流的產品和質量服務於社會,靠不斷創新和講求誠信實現與用戶共同發展,將在新的征途上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實驗室定位以信息產業為主要領域,以工程技術研究為主兼顧相關基礎理論的研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向政府組織、運營企業、產品製造業以及社會公眾提供多方位技術支撐和服務為宗旨的發展策略。實驗室建立了以ISO/IEC 17025 為標準的質量體系,並通過了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以及國外認證組織(如:DATech)的認證。其檢測能力覆蓋了各類通信終端、接入設備、傳輸設備、交換設備、IP網路設備、多媒體通信設備以及線纜、電源、電磁兼容、電氣安全、產品可靠性、有害物質檢測。實驗室已成為中國面向國內外的綜合性、規模化電信設備檢驗和試驗的基地。中國泰爾實驗室是中國實施APEC-TEL-MRA的指定實驗室,也是中國APEC電信設備互認可工作組秘書處所在地。 中國泰爾實驗室具有廣泛的技術能力,可以承擔: ·通信網路及設備標准,測試方法的研究和制定 ·中國電信設備進網許可證檢測 ·中國強制性認證「CCC」檢測 ·進入國外市場的電信產品的「CE」、「FCC」、 「CCF」、「CTIA」、「GCF」、「PTCRB」認證和RoHS指令、WEEE指令、Eup指令、REACH指令檢測 ·電信產品的技術選型和技術鑒定 ·通信儀器設備計量校準 ·通信產品軟體評估驗證 ·「手機」、「電話機」三包質量爭議仲裁鑒定 ·為電信產品提供如何滿足相關標準的解決方案 ·不同電信設備間的互聯互通研究與試驗 資源情況 實驗室的建設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具有雄厚的人力和設備資源。實驗室截止到2006年12 月已擁有研究、試驗儀器設備資產約5億元。 實驗室現有人員302名,其中教授級高工8人;高級工程師69人;工程師91人;助理工程師50人;其他各類員工84人。 科研能力 20多年來,中國泰爾實驗室一直站在電信技術發展的前沿,致力於新技術發展、網路演進、技術標准和測量方法的研究,並逐步向信息產業的其他方面拓展。長期的工作實踐,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科研、檢驗、計量人員和學科帶頭人。擁有電話電聲、數據通信、ISDN、視聽多媒體、移動通信、信號交換、接入技術、同步網、智能網、傳輸技術、衛星通信、線纜、電源、軟體可靠性、網路信息安全、電氣安全、有害物質檢測和電磁兼容等方面的著名專家。 ◆擁有從事通信工程科學研究的優良環境。 ◆擁有負責和參與「七五」等各階段五年計劃,以及「八六三」等國家重點項目的高技術素質的科研隊伍。 ◆擁有從事產品的設計、製造、工藝質量控制有著豐富經驗的高技術人才。 ◆中國泰爾實驗室參與ITU、IEC/CISPR、IEEE、3GPP、3GPP2、GCF、PTCRB、CTIA、FCC、CCF等國際組織的會議和研究活動,是中國通信標准協會(CCSA)、全國無線電干擾委員會、中國電聲學標准委員會、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電磁干擾委員會、以及相關通信標准研究組等組織的成員。 大事記 1981.9.21 經前CCITT實驗室比對的電話傳輸基準《NOSFER》通過國家鑒定。前國家標准總局和郵電部批准成立「中國電話參考當量檢測中心」,代表國家行使全國電話參考當量的檢測工作和電話傳輸基準的傳遞,仲裁電話傳輸質量。 1982 實驗室專家開始每年參加國際電聯的研究組活動,並擔任工作組副主席,課題報告人等職,積極參與國際電信標準的研究活動。 1985 我國開發的中間參考系統(IRS)與前CCITT實驗室比對成功。在實驗室正式用於響度評定值和電話系統性能的主觀評定。 1985 響度評定值的客觀測量方法和測試系統研究成功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實驗室自行開發的計算機自動測試系統投入運行。 1991.5 實驗室第一版《質量管理手冊》發布運行。 1992.9.1 前國家技術監督局授權本實驗室為「國家電話機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1994.3.20 前郵電部授權本實驗室為「郵電部圖文通信設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1995 前郵電部組織中國電話機電路優化設計,實驗室主任任設計組組長,為我國電話機技術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了主要作用。 1995.3.30 前郵電部授權本實驗室為「郵電部移動通信設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1995.5.8 前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和國家技術監督局授權「國家電話機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為國家級科技成果檢測鑒定機構。 1995.6 按原郵電部要求編制了通信終端產品生產企業質量保證要求,並從事生產企業質量保證體系審核。 1996 建立計算機自動測試區域網,基本實現產品檢驗,數據處理,報告輸出計算機化。 1997 前國家進出口商品檢驗實驗室認可委員會認可本實驗室為「電信終端進出口商品檢驗實驗室」,授權承擔對7類電信終端的進出口商品檢驗; 1998.7.3 國家實驗室認可委員會(CNACL)和前國家技術監督局向信息產業部電信傳輸研究所(中國泰爾實驗室)頒發實驗室認可證書; 2000.1 實驗室成立以來完成各類電信標準的研究38項,其中獲部科研進步獎二等以上獎項8項,三等獎12項。 2000.1.20 前國家技術監督局和信息產業部批准將「中國電話參考當量檢測中心」更名為「中國泰爾實驗室」。中國泰爾實驗室通過CNACL擴項認可,其檢驗能力已包括各類電信終端和網路設備,涉及有線,無線,話音,數據在內的49項通信設備。 2000.3 實驗室確立新的質量方針:「科學、公正、客觀、准確」;建立「為您著想、為您負責、使您滿意」的服務宗旨。 2000.3.1 由中國泰爾實驗室發起的「電信終端標准特設工作組」在京正式成立,中國泰爾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擔任該工作組主席。 2000.3.6 前中科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嘉錫為中國泰爾實驗室題名。 2000.4 針對英國一家實驗室關於「手機的耳機電磁輻射比直接使用手機大3倍的結論。」所進行的測試研究否定了英國實驗室的結論,即證明使用耳機對頭部受到的輻射至少比不用耳機低100倍,該測試報告得到了信息產業部及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中央電視台在4月17日的新聞節目中進行了報道。 2000.7.1 中國泰爾實驗室黨支部被授予電信研究院先進黨 支部、中央直屬機關先進黨支部稱號,支部書記在中南海受到了中央領導接見。 2001.5.14 信息產業部成立APEC電信設備相互認可工作組,決定將工作組秘書處設在中國泰爾實驗室。 2001.5.14 信息產業部決定將中國泰爾實驗室列為承擔APEC MRA的重點實驗室,並投巨資完善實驗室建設。 2001.6.28 信息產業部吳基傳部長視察中國泰爾實驗室。 2001.9 中國泰爾實驗室與挪威NEMKO簽定實驗室互認可備忘錄。 2001.9.2 中國泰爾實驗室成立二十周年,全國100多個電信運營、製造企業、高校和領導部門表示祝賀。 2001.12 中國泰爾實驗室通過CCIBLAC的審查認可,認可對CCC檢驗的40項檢驗能力。 2002.1.11 信息產業部通過復審認可,授權中國泰爾實驗室承擔包括電信終端和網路設備在內的46類設備的進網檢驗。 2002.2 實驗室新建的標准3m法EMC實驗室建成並投入使用。 2002.4 中國泰爾實驗室計算機自動辦公系統正式運行。

『伍』 求一份關於外場質量信息返回場內後的管理制度

XXXX(單位)重大涉密活動和涉外保密管理規定

第一條 為加強XXXX重大涉密活動和涉外活動的保密管理工作,防止泄密事件發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保密資格標准》,結合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適用於我校所屬各單位重大涉密活動和涉外活動的保密管理。
第三條 重大涉密活動是指涉及武器裝備重點項目的重大活動,主要包括以下事項:
(一)涉及機密級以上的現場試驗;
(二)涉及機密級以上國家秘密內容的科學技術交流活動;
(三)涉及機密級以上國家秘密內容的會議。
第四條 涉外活動是指涉及與國(境)外機構、人員開展合作和進行業務交流的有關活動。
第五條 對重大涉密活動和涉外活動,保密幹部應堅持「五跟蹤」管理,包括型號設計跟蹤、生產試驗跟蹤、涉密會議跟蹤、產品運輸跟蹤和外事活動跟蹤。
第六條 舉行重大涉密活動和涉外活動,需要提供資料時,應按有關規定進行審查審批。
第七條 在重大涉密活動或涉外活動中,發生失泄密事件的承辦部門和當事人必須立即報告,以便盡快採取措施,將損失減少到最小。
第二章 職責與分工
第八條 重大涉密活動和涉外活動承辦部門的職責:
(一)指定一名部門負責人專門負責重大涉密活動和涉外活動的保密管理工作;
(二)制定專項保密工作方案;
(三)負責組織、落實重大涉密活動和涉外活動參加人員的保密教育和管理工作;
(四)主動要求保密管理部門進行管理和監督。
第九條 保密管理部門的職責:
(一)協助承辦部門制定專項保密工作方案;
(二)協助承辦部門做好參加人員的保密教育工作;
(三)對重大涉密活動和涉外活動的保密管理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和指導。
第三章 重大涉密活動的保密管理
第十條 承辦部門應按所涉及涉密內容和國家秘密事項密級確定的有關規定,確定重大涉密活動的密級,嚴格控制參加人員的范圍。
第十一條 舉辦重大涉密活動的承辦部門,負責填寫《哈爾濱工業大學重大涉密活動保密審批表》(附件1),經保密管理部門審核後,報保密主管領導審批。
第十二條 經批準的重大涉密活動,承辦部門須確定一名部門負責人具體負責保密管理工作。承辦部門還應會同保密管理部門制定專項保密工作方案,並負責組織實施。
第十三條 除產品運輸以外的重大涉密活動,原則上應選擇學校或單位內部有利於保密的場所舉行。
因特殊情況需要選擇學校或單位外部場所舉行重大涉密活動的,需報保密主管領導批准。
第十四條 舉行重大涉密活動時,承辦部門應對活動的參加人員和服務人員進行保密教育,以口頭或文字的形式,規定保密紀律、責任和義務。
第十五條 對於重大涉密活動使用的涉密文件、資料等涉密載體,應按《哈爾濱工業大學國家秘密載體保密管理規定》做好保密標志和編號,嚴格履行收發和傳遞手續。
第十六條 負責跟蹤管理的保密幹部應在重大涉密活動開始前對場所進行安全保密措施檢查,並加裝必要的保密技術設備。
提供給重大涉密活動使用的通信設備、計算機、復印機、錄音機、音響等設備應採取相應的保密措施,必要時,應加裝專門的保密技術設備。
第十七條 活動舉行期間使用復印機的,要專人管理,復印涉密文件、資料,必須經承辦部門主管領導批准。且復印件視同原件進行管理。
第十八條 對於活動過程中需要錄音、錄像的,應有專人負責,其生成的錄音帶、錄像帶密級按活動的密級進行確定,並按照秘密載體管理規定進行保存和管理。
第十九條 活動暫停期間,應指定專人集中保管活動使用的涉密文件、資料等秘密載體,並採取可靠的安全保密措施;活動中途休息期間,應派人在現場值班看守。
第二十條 活動中止和結束時,承辦部門應會同保密管理部門當場清點文件、資料等秘密載體,清理活動場所及住址,嚴防相關物品的遺漏。
第四章 參加重大涉密活動人員的保密責任
第二十一條 參加重大涉密活動的人員,不得使用非保密本記錄涉密內容,不記錄明確規定不允許記錄、摘錄、摘抄的內容,不得將涉密內容向無關人員泄露或擅自擴大傳遞范圍。
第二十二條 進入舉行重大涉密活動的場所前,攜帶手機的人員應關掉手機,卸下電池,或在進入前交服務人員保管。活動組織者應在活動開始前提示參加人員嚴格遵守保密制度,對不履行保密義務者,應勸其退出舉辦場所。
第二十三條 對於重大涉密活動印發的涉密文件、資料等涉密載體,參加人員應按要求進行妥善保管,防止丟失、被竊和非法復制,並且不得擅自復印印發的文件、資料和拷貝涉密電子文檔。
第二十四條 重大涉密活動結束後,參加人員應主動把明確要收回的涉密載體退還承辦部門。
活動結束後,參加人員需繼續使用涉密文件、資料等涉密載體的,由承辦部門將個人需要攜帶的密件清單交文檔管理部門,通過機要途徑傳遞。在學校以外涉密活動的相應涉密材料傳送應不少於2人。
第二十五條 參加外單位召集的重大涉密活動領取的涉密文件、資料等涉密載體,回學校後應立即交機要管理部門進行登記,並按有關規定辦理借閱手續。
第五章 涉密會議的保密管理
第二十六條 涉密會議應按照學校重大涉密活動的保密管理進行管理,需填寫《哈爾濱工業大學涉密會議保密審批表》(附件2)。
第二十七條 凡型號會議要確定會議代號作為會議的名稱,不得使用型號的名稱作為會議名稱。
第二十八條 嚴禁在涉外賓館、飯店、招待所等非安全保密場所召開涉密會議。
因情況特殊,經保密主管領導審批後可以在學校或單位外部召開的涉密會議,會議承辦部門應在會前做好保密安全的准備工作,選擇具有保密條件的會議場所進行。
第二十九條 會議期間,嚴禁無關人員進入會場。嚴格審查會場服務人員和參與涉密會議的人員,不得將涉密內容向無關人員泄露,更不得擅自擴大知悉范圍。
第三十條 各種涉密會議,會場內必須加裝會議保密機。
第三十一條 嚴格音響系統使用前的檢查與管理。禁止在會場內使用無線話筒、可拍照手機、對講機等可以進行無線發射傳輸的設備。
第六章 涉密試驗現場保密管理
第三十二條 試驗承辦單位必須把安全保密工作納入現場工作的議事日程。對參試人員的資格進行審查,要認真組織參試人員學習有關保密規章制度和保密紀律。大型外場涉密試驗,應與保密處聯系,填寫《xxxxx重大科研項目外場試驗保密審批表》(附件3),接受保密管理具體防範技術上的監督和指導。
第三十三條 外場試驗現場,要指定專人分管保密工作。每個系統、每個參試單位,都要設專(兼)職保密員,負責本系統、本單位在試驗現場的文件資料管理工作。
第三十四條 大型或密級較高的試驗現場,必須實行出入證制度。出入證的發放、保管要有完備的登記手續和管理制度。
第三十五條 使用的涉密載體應通過機要郵寄。試驗記錄、設備器材應妥善保管,特殊情況需旅途隨身攜帶時執行《XXXXX國家秘密載體保密管理規定》。
第三十六條 嚴格現場涉密載體發放、保管、郵寄手續,現場試驗或調試領導小組應為涉密載體發放、保管提供可靠場所和保密通信渠道。
第三十七條 試驗現場印發的試驗工作涉密資料,要嚴格控制印刷地點和印刷份數,分發時應辦理登記手續,用後及時收回銷毀。
第三十八條 加強現場參試人員的住宿管理,平時在住處應有人留守值班,留守值班人員要時刻提高警惕,確保住處存放的國家秘密載體安全。
第三十九條 加強現場通訊管理,參試人員聯系工作、匯報情況時,禁止用普通電話、電報、傳真等傳遞涉密信息。大型或密級較高的試驗現場禁止參試人員攜帶手機。
第四十條 試驗現場必須加強錄像、攝像的管理,必須由學校職能部門人員拍攝。拍攝過的錄像帶(包括原始素材)、照片(包括底片)由主辦部門妥善保管,不得隨意復制和向外提供。禁止在試驗現場使用可拍照手機進行拍照。
第四十一條 未經領導機關或現場領導小組批准,任何個人或參試單位無權組織現場參觀活動。經批準的參觀必須按指定路線進行。介紹情況要適度,未經批准禁止在參觀中錄像、拍照。對參觀的基本情況做出文字記載,隨試驗工作總結存檔備案。
第四十二條 涉密試驗主辦單位可根據試驗內容、試驗場所周圍環境、參加試驗人員情況,制定或提出具體的保密防範措施與工作要求。
第七章 涉密產品運輸保密管理
第四十三條 承辦產品運輸的單位(部門)由承辦人填寫《XXXXX涉密產品押運保密審批表》(附件4)並由承辦部門領導簽署意見。經保密處簽署意見報保密委員會主管領導批准後方可實施活動內容。機密級以上產品運輸由保密保衛幹部進行保密跟蹤管理並填寫管理記錄。
第四十四條 確定安全保密負責人,對執行任務人員進行資格審查和行前安全保密教育。
第四十五條 秘密級以上涉密產品運輸,承辦部門必須提前辦理免檢申請,由保密處負責辦理免檢信。攜帶涉密產品外出,須經保密保衛管理部門鉛封,並應做到涉密產品不離人。
第四十六條 運輸涉密產品的專車、嚴禁無關人員搭乘,運行時間、路線等情況,不得向無關人員泄漏。已確定的行車路線未經保密、保衛管理部門領導批准不得隨意改變路線,不得隨意停車、中途停車搭乘,產品車上必須留人負責涉密產品的安全,防止失泄密。
第八章 涉外活動的保密管理
第四十七條 負責承辦涉外活動的部門,應事先填寫《XXXX涉外活動保密審批表》(附件5)和《XXXX國外來賓安全保密審批表》(附件6)。
第四十八條 凡屬工作需要參加同國(境)外人員進行技術交流、洽淡業務的人員,各部門、各單位必須推薦政治思想過硬和組織紀律、保密觀念強的同志參加,事前要進行業務、保密和外事紀律的教育,工作結束後,及時向主管領導匯報。
第四十九條 凡參加涉外活動,事先應制定工作預案,包括技術交流、洽淡業務的內容和范圍應達到什麼程度,經主管領導審批後,方能對外。活動中不得擅自向外方泄露屬國家秘密或不宜公開的內部事項。
第五十條 在涉外活動時,凡對外提供科技資料,必須遵守國家和學校的有關規定,按規定進行審查審批。嚴禁泄露國家和科研生產的秘密,其中包括未公開發表的重點科技發明和階段性成果,以及正在試驗中的新項目。
第五十一條 在涉外活動中,不允許攜帶保密本及其他一切與活動和洽淡業務無關的文件、資料,嚴防被盜竊或丟失,嚴格執行保密制度。
第五十二條 涉外活動經批准後,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辦理外賓出入手續,由我方人員持證陪同方可進入辦公場所或實驗室。
第五十三條 在涉外工作中,未經批准不得辦理境外人員和其他人托辦的事宜。
第五十四條 在涉外合作、交流與交往中,要注意保護學校與其他合作方的秘密。應將有關保密事項納入合作或協作合同。嚴禁將學校與第二方合作事宜、接觸渠道以及在合作協議下進行的其他合作事項,泄露給第三方知悉。
第九章 附則
第五十五條 本規定由xxx保密委員會辦公室(保密處)負責解釋。
第五十六條 本規定自頒布之日起施行。

希望上述資料對您有所幫助!

『陸』 如何解決現在問題

人工降水,是根據不同雲層的物理特性,選擇合適時機,用飛機、火箭向雲中播撒乾冰、碘化銀、鹽粉等催化劑,使雲層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緩解農田乾旱、增加水庫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發電水量等.中國最早的人工降雨試驗是在1958年,吉林省這年夏季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降雨獲得了成功.1987年在撲滅大興安嶺特大森林火災中,人工降雨發揮了重要作用.
基本概述
運用雲和降水物理學原理,通過向雲中撒播催化劑(鹽粉、乾冰或碘化銀等),使雲滴或冰晶增大到 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又稱人工增加降水. 撒播催化劑的方法有飛機在雲中撒播、高射炮或火箭將碘化銀炮彈射入雲中爆炸和地面燃燒碘化銀焰劑等.是人工影響天氣中進行得最多的一項試驗. 人工影響雲的微物理過程,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使本來不能自然降水的雲受激發而降水,也可使那些水分供應較多、往往能自然降水的雲,提高降水效率而增加降水量.但不能自然降水的雲能供應的水分較少,因此人工催化的經濟價值有限.
編輯本段原理及方法
冷雲催化
在溫度低於 0°C的冷雲降水過程中,冰晶濃度起著重要的作用.根據降水粒子濃度的實測資料和理論估算,只有當冰晶濃度達到1個/升或更高的量級時,才有較高的降水效率.對因冰晶濃度不足、降水效率很低的自然雲,若在其過冷卻部位播撒成冰催化劑,就可以增加冰晶濃度.每克乾冰或碘化銀,可產生1012個以上的冰晶,若用幾百克,就可以使幾十立方公里雲體的冰晶濃度達 10個/升.這些人工冰晶通過伯傑龍過程迅速增長,促進冷雲降水過程,使降水量增加.一些比較嚴格試驗的統計分析表明,冷雲催化可以增加降水量10~20%.如果人工冰晶的濃度很大,則形成的雪晶的平均尺度較小,它們從雲中下落到地面的時間較長,在氣流的作用下,會落到下風方向更遠的地方而改變降水的分布. 人工降雨
冷雲催化的溫度條件:人工降水的效果同雲的自然條件有密切關系.就冷雲催化而言,雲中的溫度條件十分重要.就整個雲體而言,雲頂溫度一般最低,常將它作為估計雲中自然冰晶濃度的參數.當雲頂溫度低到一定程度時,雲中常會形成大量冰晶,這時用人工方法增加冰晶,效果就不顯著.反過來,雲頂溫度如果太高,碘化銀等催化劑的成冰能力就太低,也不利於人工催化.所以對冷雲催化法增加降水來說,雲頂溫度不宜太高或太低.一些地形雲和積雲的人工降水試驗結果的統計分析表明,當雲頂溫度處於-10~-25°C時,人工降水的效果比較明顯.這一最適宜的溫度區間,稱為播雲溫度窗.鑒於降水過程的復雜性,採用不同催化技術時,必須研究各類雲中最有利的溫度條件或其他條件.
暖雲催化
在溫度高於 0°C的暖雲里,降水主要在雲滴碰並過程中得到發展.雲滴越大,碰並增長就越快.計 人工降雨
算表明,當雲滴半徑超過0.04毫米時,就可以迅速碰並而長成雨滴.在那種大雲滴的濃度不足的自然雲中,播撒大量半徑大於0.04毫米的水滴,就能夠促進降水過程.計算表明,每克水可以形成約幾百萬個大雲滴,要催化10立方公里的雲體,則需要幾噸水.若往雲中播撒一定大小的吸濕性物質顆粒或者溶液滴,它們能在雲中吸濕而迅速長成大雲滴,這樣所需的催化劑量,就用不到水的十分之一. 除了播雲以外,法國和蘇聯有人試驗在地面加熱,造成人工上升氣流的方法,試圖在一定氣象條件下激發或增加降水.美國有人設想利用瀝青或碳黑吸收太陽輻射,提高局地空氣的溫度,促進雲的發展以增加降水.中國有人研究過爆炸對降水的影響.這些人工降水方法的研究,都還處在探索的階段.
動力催化
通過冷雲催化使雲中產生大量冰晶,所釋放的潛熱將改變積雲的宏觀動力過程而增加降水.它是60年代在人工降水試驗方面的一項進展.積雲中上升氣流的速度,主要決定於雲內外溫差造成的浮力.在發展旺盛的積雲內,存在著大量過冷水滴.在這種雲中播撒大量的成冰催化劑時,能使過冷水滴凍結而釋放潛熱,水汽在冰粒表面凝華時也釋放潛熱.估計這兩種潛熱足以使雲中局部溫度升高0.5°C左右,這將加大浮力而促使某些積雲的上升氣流速度增大,雲體擴展,生命期延長,結果使進入雲體的水分總量增大而增加降水量.雖然動力催化同一般冷雲催化所用的催化劑一樣,但著眼點不同,動力催化所用的催化劑量必須大大增加,才可能收效.積雲動力催化在50年代曾作過初步的嘗試,但周密設計的積雲動力催化試驗,直到1963年才開始.J.辛普森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所做的隨機試驗表明,催化後積雲的雲頂平均增高1.6公里,平均雨量增加1.7倍.他指出,催化後雲頂增高量同大氣層結(見大氣靜力穩定度)有密切的關系.在其他國家和地區,也作過類似試驗,但效果不一.有人對整個地區積雲群體進行過動力催化的隨機試驗,初步結果表明有增雨的效果.
編輯本段模擬數值
用數學物理方程組描述和計算成雲降 乾涸的土地
水過程和人工催化過程,通過數值計算方法模擬不同條件下各種催化技術的人工影響過程,以研究催化的原理、技術和效果.由於雲和降水的自然變率很大,外場試驗的研究周期很長,花費很大,一個嚴格設計的試驗(某種催化程序、技術等),一般需進行幾年才能對其效果作出估價.如果要比較不同催化技術的效果,選擇最佳的試驗設計,就需要更長的時間.因此用數值模擬方法為實際試驗和理論研究提供依據,就顯得十分重要.60年代辛普森用積雲數值模擬,計算了自然雲的發展高度,並假定動力催化使雲中水滴在比自然過程更高的溫度下凍結,釋放潛熱,從而計算出催化後的積雲發展高度.試驗的實測結果同模式計算相當一致.這就為動力催化的原理和試驗雲的選擇,提供了科學依據.隨著電子計算機的普及,各國針對各種人工降水試驗,進行了很多數值模擬.它們雖然對實際過程都作了較大的簡化,具有不同方面的局限性,但同外場試驗相結合,能縮短估價人工降水效果的試驗周期,從而成為人工降水試驗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編輯本段效果檢驗
一般在自然雲已經降水或者接近於降水的條件下,人工降水的方法才能發揮作用.由於降水的自然變率很大,人工增加降水量的幅度較小,如何估價人工降水的效果就顯得 人工降雨
十分困難.人工催化增加的降水量,是催化後的實際降水量和不經催化的自然可能降水量之差.實際降水量可以測定,但能否正確估價自然可能降水量,就成了效果檢驗的關鍵.在對降水的物理規律認識不足的情況下,主要依靠統計學的方法對自然可能降水量作出估價.初期的統計檢驗方法,多數採用回歸統計法,在人工催化目標區附近選擇一個不受催化影響的地區作為對比,用歷史資料建立目標區和對比區降水量的回歸方程.把人工降水試驗期間對比區的降水量代入回歸方程,求出目標區的自然可能降水量,再與目標區實測降水量對比,就可估價人工降水的效果.採用這種方法對於同一次試驗,選用不同的對比區或者不同年限的歷史資料作對比,得出的結果,可能出入很大,所以這種方法的可信度不高.一般認為隨機試驗可以避免主觀的偏差得到統計學上的可信估價.隨機試驗是把適合於人工降水的試驗機會(試驗單元)按照隨機規則(例如抽簽)分成兩組:一組催化並觀測,另一組不催化只觀測,作對比.當試驗單元足夠多時,隨機決定的兩組試驗單元的自然條件應該只有極小的系統性差別,而兩組試驗實測降水量的系統性差異,就可以歸之為人工催化的結果.判斷催化效果,存在著成功和失敗的可能性,當判斷催化有效而實際無效時,常以顯著度水平來表示這種可能性.顯著度水平越小,判斷催化有效的可信度越高.在人工降水試驗中,一般要求顯著度水平小於5%,即可信度大於95%. 人工降水的效果受雲和其他條件所制約.在某種條件下可能有顯著的正效果,在另一種條件下可能無效甚至出現負效果.不分條件籠統地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的效果往往不顯著.把試驗單元按照某種指標分成幾類分別統計,有時就能得出比較顯著的結果.例如在冷雲催化試驗中按雲頂溫度分類,統計得出,在一定溫度區間里有比較顯著的效果. 人工降雨
從人工降水研究來說,僅對降水增量作出估價是不夠的,必須對整個物理過程的各個環節都有確切的了解.如催化劑在雲中指定部位是否達到了一定的濃度,冰晶或大滴的濃度是否明顯增加等.觀測和統計這些宏觀和微觀特徵量的變化,可從物理過程上分析人工催化的效果.這種觀測檢驗,稱為人工降水效果的物理檢驗.如在冷雲試驗中觀測到催化後冰晶濃度增大,過冷水滴減少,說明人工催化對雲的微物理過程已起到作用.一般認為,人工降水的科學試驗,必須根據統計學的要求,嚴格按照預定的設計進行長時間的試驗,同時對自然降水過程和人工催化過程,進行細致的野外探測和數值模擬,才能使試驗具有比較堅實的物理基礎和統計的可信度. 由於水資源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人工降水試驗作為開發水資源的一種潛在手段,受到廣泛的重視.世界上先後有大約八十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這項試驗,其中以美國、澳大利亞、中國和蘇聯等國的試驗,規模較大.1958年以後,中國北方各省,曾用飛機向大范圍層狀雲中播撒乾冰或碘化銀等成冰催化劑,試圖增加冬季和春季的降水量;中國南方各省,也曾用飛機或高射炮向積狀雲內播撒鹽粉或碘化銀等催化劑,以期增加夏旱時期的降水量.但自然降水過程和人工催化過程中的很多基本問題,仍不很清楚,人工降水的效果檢驗還有很多困難.
編輯本段發展歷程
向天祈雨 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幻想著掌握呼風喚雨的本領.刀耕火種的初民,跪在赤熱的陽光下祈求雨水;巫師們為了求雨使盡了花招,有時戴上面具手舞足蹈,有時放開喉嚨咿呀歌唱;他們還常常向冥冥中的神靈祭獻牛羊牲靈,有時甚至祭獻活人.巫師們用葦管向空中吹噴水珠,希望這種象徵性的雨滴可以帶來豐沛的雨水.美洲的印第安人在籬笆上掛上干癟的蛇屍求雨,東方人跳龍舞,西方人做祈禱;但無情的乾旱卻一次次地使他們的希望和田地里的禾苗一起枯萎. 後來,求雨的花樣不斷翻新.有人鳴槍,有人爆破,還有人燃點化學物質,相信這類化合物的煙霧可能引來雨水.這些求雨者中也有個別幸運兒,偶然的巧合使他們的法術名噪一時.美國歷史上曾有一個求雨者,機會趕得巧,頗有幾次「靈驗」,但弄巧成拙,幾乎因此罹禍身亡.當時加利福尼亞州南部降雨達51厘米,大水吞沒土地,人畜死傷無數,損失達數百萬美元.愚昧的村民怨天尤人,指控這個求雨者施行法術招來大禍. 由於自然降水過程和人工催化過程中的很多基本問題仍不很清楚,人工降水的理論和技術方法還處於探索和試驗研究階段.世界上先後約有8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這項試驗 ,其中美國、澳大利亞、前蘇聯和我國等國的試驗規模較大 .我國一些經常發生乾旱的省、區都積極開展了人工降雨技術的試驗研究和推廣應用 ,目前技術趨於成熟,已成為抗旱的重要手段.
編輯本段發明故事
直到1948年,人們才真正發現了科學的人工降雨方法.這一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科學家文森特謝福經過長期的探索,在一次實驗中偶然地找到了人工降雨的關鍵,解決了千百年沒有解決的課題,成為科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逐漸了解了下雨的來龍去脈.水汽從海洋和湖泊的水面上升騰成為空氣的一部分,然後形成雲朵,雨水或雪片就從雲中降下來.但是,水汽究竟怎樣凝聚成雨滴,長期以來始終不甚瞭然.後來,約翰愛特金證明,水汽是積聚在灰塵等細小微粒周圍形成水滴或冰晶的.這些微塵十分細小,肉眼根本無法覺察,但如果沒有這些微塵,盡管空氣中有足夠的水汽,卻不可能形成一滴雨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通用電氣公司聘請愛爾文蘭格繆爾博士研究飛機機翼在穿過雲層時結冰的課題.年青的謝福正是蘭格繆爾博士的助手.他們接受任務後,就動身到美國東北部的新罕布希爾州去,那裡的山峰終年積雪,雪暴頻繁,寒風凜冽. 謝福和蘭格繆爾整日在山間的嚴寒空氣中工作.他們逐漸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雖然氣溫常常在零攝氏度以下,但在他們周圍和腳下繚繞的雲朵之中,卻並沒有形成一粒冰晶.這個奇異的現象,深深留在謝福的腦海里.大戰結束後,謝福製造了一台小機器,它能產生寒冷的濕空氣.和新罕布希爾州山區雲層中的空氣十分相象. 謝福推測冷空氣中不能形成冰晶可能是因為缺少如愛特金提到過的結晶中心.謝福往他的小機器里呼一大口氣,然後開始冷卻,再往冷空氣中投放一點點粉末,比如麵粉、糖粉等等.謝福耐心地做了幾個月實驗,往機器里扔進去各種他能夠想得出來的各種各樣的粉末,但是竟然沒有一種物質可以形成雪花或雨珠凝結的中心. 1948年7月里的一個上午,炎日當空.謝福繼續耐心地往冷空氣里一次次地扔進各種粉末,仍然沒有結果.這時,謝福的一個朋友邀清他去吃飯.謝福筋疲力盡,很樂意藉此休息一下.臨走,他把致冷器蓋好,口朝上,使較重的冷空氣沉到底部.不致逃逸出來. 謝福匆匆吃完午飯,心裡還惦記著機器中的冷空氣.他回到致冷機旁,一看溫度計,已經上升到冰點以上了,不禁有些懊惱.幾個月來,他專心致志地做實驗,竟沒有注意到盛夏已經不知不覺快要到了.謝福心想,大熱天做冷凍實驗,以後可得多留神些.今天的實驗怎麼辦呢?他把蓋子蓋緊,耐心地等著致冷機重新使空氣降溫.謝福注視著緩緩下降的水銀柱,心裡著急,他轉身找到一點乾冰,想用來加快空氣降溫的過程. 謝福打開致冷機的蓋子,把冒著白汽的乾冰扔進去.這時,他又往致冷器里長長吐了一口氣.突然感到眼前一片銀色的光芒在閃爍,在射進致冷機的一束金色陽光里,他看見了無數晶瑩的銀色晶體在滾動.謝福立刻明白了,這正是他夢寐以求的冰晶.經過無數次失敗,他竟然在偶然的一揮手之間成功了.謝福連忙叫來助手,他往致冷器里長長地吐了一口氣,同時又扔進一大把乾冰.這時立刻出現了一片銀光燦爛的小冰晶,緩緩地落下去,彷彿一層美麗的白色絨毛——人造雪的實驗成功了. 謝福想,既然能在實驗室中製造雪花,為什麼不在田野上的雲朵中去試試呢?他決定在飛機上裝一架噴撒乾冰的裝置,飛上天試試看. 11月里寒冷的一天,謝福和蘭格繆爾看見天邊出現了一片雲.謝福立刻登上飛機.他知道很可能要飛許久才能找到適於播撒乾冰的雲層.這是一種體積碩大的灰色雲朵,裡面飽含著水汽.謝福選好時機,開動了機器,乾冰象一條拖曳的飄帶落在雲朵中.噴撒了一半,乾冰使周圍氣溫降低,竟使飛機的發動機也熄了火.謝福急中生智,把剩下的乾冰立刻從機艙窗口統統扔到下面的雲層中. 在地面上等待的蘭格繆爾博士仰望著從雲端飄然而下的潔白的雪花,萬分激動,謝福從飛機上走下來時,渾身凍得發青,蘭格繆爾歡呼著跑過去迎接他,欣喜地喊道:「你創造了歷史上的奇跡!」謝福的實驗確實在人類影響天氣的歷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從此,牧場、田野和山區的上空,時常飛翔著科學家的飛機,他們在雲層中傾撒乾冰,讓晶亮的雨滴滋潤乾渴的植物的根須. 謝福發現了用冷凍的方法可以形成人造雨之後,就不再去苦心尋求可以形成水滴中心的物質了.但是,通用電氣公司的另一位青年科學家伯納德馮尼古特卻不滿足謝福的結論.正象當初年青的謝福有志於探索未知事物一樣.他相信愛特金關於雨滴中心有微細顆粒的結論是有根據的.他查閱了大量資料,希望找到一種體積和形狀都適於形成水珠或冰晶中心的化學物質.馮尼古特最終選定了碘化銀.他採用燃燒後得到的極細的粉末,希望撒播在雲層中後形成雪花. 馮尼古特採用地面發射裝置把碘比銀發射到雲層中,耐心地等待著.不料卻毫無動靜.馮尼古特百思不得其解,前去請教一位化學家.他們很快發現了原因,原來馮尼古特使用的碘化銀不夠純凈.他很快換了新的碘化銀,射入雲層之後,果然紛紛揚揚飄下了潔白的雪花. 碘化銀催雨劑一經使用,很快獲得了比乾冰更為廣泛的應用;因為碘化銀很容易從地面上用簡單的裝置發射到雲層中,不象使用乾冰那樣麻煩.使用乾冰有時還有些危險.有幾次巨大的乾冰塊直墜屋頂,鑿成大洞,引起一片恐慌. 在成功的事實面前,最保守的人也承認,現代的人工降雨是控制天氣的一大進展.今天,耕雲播雨已經不是神話.謝福和馮尼古特的發明,給苦於乾旱的人們帶來了福音.他們勤於觀察、勤於思索、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也將被人們長久地傳頌.
編輯本段發展現狀
由於自然降水過程和人工催化過程中的很多基本問題仍不很清楚,人工降水的理論和技術方法還處於探索和試驗研究階段.世界上先後約有8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這項試驗 ,其中美國、澳大利亞、前蘇聯和中國等國的試驗規模較大 .中國一些經常發生乾旱的省、區都開展了這項試驗,其中有許多成功的例子.這對於增加降水,緩解乾旱的威脅,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人工降雨

『柒』 為什麼有運20還要造C919

中國航空工業雖然近幾十年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是也存在薄弱之處,尤其是大型民用客機還是空白,所有大型飛機完全停留在進口上,這顯然是不可接受的。因此,有必要對我國大型飛機製造進行國產化,這就是C919大型客機的設計初衷。

現在對中國來說,研發各種輔助機型,關鍵不在於各種設備,而是搭載這些先進設備的平台,這是目前中國真正面臨障礙的地方。

當前,中國軍方主要利用運-9運輸機作為發展特種飛機的專用平台,換句話說,就是以運-9為基礎發展預警機和電子偵察機、反潛機。

但是,運-9的性能已經無法滿足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未來的需要,迫切需要新一代更大、性能更強的平台,C919大型客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捌』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科研條件

據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網信息顯示,研究院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正研級科研人員54名,副研級科研人員99名。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人員分別為122人和71人;45歲以下研究員占研究員總人數的71.4%。全院有52名科研人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並擁有榮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中國氣象局特聘專家等青年科技人才。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秀驥、張人禾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聯壽、徐祥德 據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網信息顯示,研究院擁有6個研究所(中心)、1個國家重點開放實驗室和3個中國氣象局部門級重點開放實驗室,中國氣象局大氣成分監測與服務中心以及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創新基地也設在該院,另有與北京師范大學、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聯合共建的遙感與氣候信息開放研究實驗室,還設有遙感與氣候信息開放研究實驗室和雷電物理與防護工程實驗室、風能太陽能資源實驗室,以及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中國科學院寒旱所聯合共建的冰凍圈與環境聯合重點實驗室。
國家重點開發實驗室: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氣象局部門級重點開放實驗室:強風暴實驗室、雲霧物理實驗室、大氣化學實驗室 信息系統建設 1.網路系統
建立了以CISCO6509為核心、CISCO3750為接入層的寬頻區域網絡系統,提供了氣科院到中國氣象局大院骨幹網和Internet的網路連接。主幹網上聯帶寬達到萬兆,用戶桌面帶寬達到千兆。
2.存儲系統
建立了以IBM DS8100和IBM XIV為主體的大容量數據存儲系統,在線存儲能力達到160TB。該系統保存的數據主要是歷次科學試驗外場觀測數據、災害性天氣研究個例數據、大氣成分觀測數據、雷電數據、雷達數據、中尺度再分析數據、長序列NCEP預報和再分析數據、經整理後的業務觀測數據、實時業務數據等。2012年將新增存儲能力200TB。
3.計算系統
建立了以IBM P575伺服器集群和IBM DS4800存儲為主體的高性能計算機系統;以及以刀片伺服器集群為技術架構建立的重點實驗室臨近和短時預報業務系統,總體計算能力達到3.98 Tflops。主要運行的系統和模式有大氣化學數值預報系統、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Grapes-meso、人工影響天氣准業務模式、氣科院氣候系統模式等。
4.網路應用系統
網路應用系統是氣科院科研、業務和行政辦公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主要包括NOTES辦公系統、Email郵件系統、內網安全系統、防病毒系統、氣科院外網網站等。
5.信息共享系統
為重大研究項目和重點實驗室的災害性天氣研究建立專題資料庫。包括前兩個973項目、青藏高原外場試驗、jica項目、科技部氣象信息共享系統等。在數據收集整理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暴雨外場試驗資料庫;大氣環境基礎信息庫和大氣環境綜合信息庫;災害天氣個例資料庫;氣科院實時數據接收管理和共享系統等。
技術支持建設 1.技術開發
為了更好地支持重大研究項目和科研成果的業務轉化,針對中尺度天氣研究和預報特點,研究院開發了集數據收集、處理、分析、預報為一體的中尺度災害天氣分析與預報系統綜合顯示平台(Meso Weather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System,MWAFS)。實現了實時數據收集處理、綜合分析、中尺度產品快速生成、快速瀏覽、細分析、數據監視、產品保存、列印等多項功能。其主要技術特點:
基於WebGIS技術,開發了B/S和C/S兩種技術架構的客戶端應用,通過瀏覽器快速獲取高時空分辨的中尺度信息,也可以進行本地細分析;
提供多種數據分析和顯示工具,可方便地進行分析產品與觀測數據和預報結果的疊加綜合分析,為中尺度系統觀測與預報互動提供了工具;
提供高精度的地理信息數據,通過採用高效的存儲管理策略、動態數據調度和優化的繪制演算法實現了海量遙感信息的快速可視化。
2.技術服務
人工資料服務:平均每年的數據服務約100人次,數據量約1TB。
日常技術服務:幫助用戶解決用戶端各類軟硬體問題,平均每年提供現場技術支持與服務約800多人次。
其他服務:院屬各單位託管設備的管理與服務。 項目承擔 據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網信息顯示,研究院主持和承擔了6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7項國家科技攻關(支撐)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還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還承擔幾十項中央級科研院所修改專項、發改委重大專項、氣象行業專項以及部委重大研究項目等,研究內容涉及到大氣科學及相關學科的各個方面。
「十一、二五」期間,研究院組織實施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我國重大天氣災害形成機理與預測理論研究」、「首都北京及周邊地區大氣、水、土環境污染機理與調控原理」(大氣部分)、「我國南方致洪暴雨監測和預測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大氣氣溶膠及其氣候效應的研究」、「氣溶膠-雲-輻射反饋過程及其與亞洲季風相互作用的研究」、「我國持續性重大天氣異常形成機理與預測理論和方法研究」,組織實施國家科技攻關(支撐)項目「中國氣象數值預報技術創新研究」、「人工影響天氣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農業重大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調控技術研究」、「災害天氣精細數值預報系統及短期氣候集合預測研究」、「農業重大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調控技術研究」、「農林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防控關鍵技術研究」等一批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
還組織實施了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地區樹輪及千年氣候變化研究」和創新群體項目「東亞季風研究」。在氣象科學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取得一大批重要研究成果,多次獲得國家級獎勵。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項目來源起止年份項目首席科學家我國持續性重大天氣異常形成機理與預測理論和方法研究 科技部 2012~2016 翟盤茂 氣溶膠-雲-輻射反饋過程及其與亞洲季風相互作用的研究 科技部 2011~2015張小曳 中國大氣氣溶膠及其氣候效應的研究 科技部 2006~2011張小曳 我國南方致洪暴雨監測與預測的理論和方法研究 科技部 2004~2009張人禾 首都北京及周邊地區大氣、水、土環境污染機理與調控原理 科技部 1999~2005徐祥德 我國重大天氣災害的形成機理和預測理論研究 科技部 1998~2003倪允琪 國家重大專項項目名稱項目來源起止年份負責人機載雲降水粒子譜儀與成像儀研製 國家科技部 2012~2015 郭學良 GPS高空探測系統研製 國家計委 1998~2000 郭亞田 霧探測器研製 國家計委 1997~1999 曾書兒 新型催化劑研製 國家計委 1996~1999 游來光 0.8m風洞改造 國家科委專項 1993~1997 張佩龍 以上表格內容資料來源: 成果獲獎 據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網信息顯示,近20年來,研究院獲得國家級獎40多項。 獲獎項目(部分)序號等級成果名稱主持單位授獎單位主要完成人員獲獎時間1 一等獎 我國短期氣候預測系統的研究 國務院 丁一匯 、王馥棠 等 2004 2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我國梅雨鋒暴雨遙感監測技術與數值預報模式系統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國務院 倪允琪(氣科院)、宇如聰、張文建、胡志晉(氣科院)、許健民、周秀驥(氣科院)、程明虎、徐幼平、劉黎平(氣科院)、盧乃錳 2006 3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我國新一代多尺度氣象數值預報系統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國務院 薛紀善(氣科院),陳德輝(氣科院),沈學順(氣科院),楊學勝(氣科院),萬齊林,端義宏,金之雁(氣科院),胡江凱,胡江林(氣科院),劉志權 2007 4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人工增雨技術研發及集成應用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科技部 鄭國光,郭學良(氣科院),姚展予(氣科院),肖 輝,王廣河(氣科院),洪延超,樓小鳳,劉奇俊,房 文(氣科院),馬舒慶 2008 5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中國陸地碳收支評估的生態系統碳通量聯網觀測與模型模擬系統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 國務院 於貴瑞,周廣勝(氣科院),黃 耀,陳泮勤,孫曉敏,趙新全,韓士傑,周國逸,何洪林,溫學發 2010 6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科普類) 《防雷避險手冊》及《防雷避險常識》掛圖 氣象出版社 國務院 (4)張義軍 2011 《應用氣象學報》(雙月刊),1986創刊,主辦單位為氣科院、氣象中心、衛星中心、氣候中心、信息中心、大探中心,反映國內外氣象科技領域理論研究最新成果以及這些新理論與新技術在氣象學中應用的研究論文及信息,內容涵蓋大氣科學各領域,被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2008)收錄,為中文核心期刊。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年報》創刊於1986年(注冊登記為英文版),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主辦。1986-1998年刊載純英文科技論文,1998年改為目前的中英文對照版,並在內容上進行了調整。該刊綜旨為報道氣科院科研項目進展、科研成果、技術推廣應用(6個所研究方向),及國內外科研合作、人才培養、學術交流等動態。
《氣象科技合作動態》1973年創刊,雙月刊,16開本,32頁,內部刊物;追蹤報道國內外大氣科學領域相關信息。內容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各項研究計劃和規劃、世界各國氣象水文部門的組織結構、最新科研成果、業務體制發展情況、業務技術標准、科技政策與管理、氣象教育與培訓、國際會議與學術動態,以及中國氣象局和國內相關科研單位與其他國家在大氣科學領域的多邊和雙邊合作及科技交流等情況。

閱讀全文

與實驗室試驗和外場試驗年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