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徐州與孔庄煤礦之間往來的客運交通時間是什麼
沛縣方向的吧,可以在朝陽市場的汽車站做直達的車,早上六點應該就有了,晚上很晚都有,只是黑天車少、票貴,也可以在汽車總站坐去沛縣的車,然後做公交去礦上。總站的車是24小時都有的,只是夜班車比白天少。
㈡ 我在中煤大屯煤電公司孔庄煤礦一線幹了十二年現在因年嶺超50被辭退怎麼辦
如果你沒有到退休年齡,現在被辭退了,你可以去勞動部門申請注冊的,要求合理的補償。
㈢ 大屯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孔庄煤礦的介紹
大屯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孔庄煤礦地處江蘇省沛縣和山東省微山縣境內,主井位於沛城北4公里處,大屯礦區最南端,東靠著名的微山湖和黃金水道京杭大運河,有著十分便利的水上運輸條件。南有自營的徐沛鐵路與隴海線和京滬線接軌,公路交通也四通八達。
㈣ 基於合成孔徑雷達差分干涉測量的地面沉降監測
(一)演算法選擇與數據處理流程
差分干涉的數據處理流程為:首先獲取實驗區DEM以及SAR干涉影像數據,檢查數據是否滿足演算法要求,然後進行影像配准,計算相干係數並生成干涉圖,在方位向上進行5視處理;去除平地相位以及地形相位,對差分干涉圖進行濾波,根據成像幾何關系,獲得沿斜距向的形變信息,並投影到垂直方向,即生成所需的沉降圖。
從物理角度上將干涉相位分解,可以寫為下式:
退化廢棄地遙感信息提取研究
式中:φflat為平地效應引起的相位,通過成像幾何關系消除平地效應;φtopo為地形引起的相位;φdef為最後剩餘的形變信號;φorb為軌道誤差引起的相位,可用精密軌道以減少誤差;φatm為對流層及電離層延遲引起的相位,天氣晴朗的情況下可以忽略;φnoi為雜訊引起的相位,可對干涉圖進行平滑去噪處理。
根據地形相位φtopo的消除方式,差分干涉分為二軌法、三軌法和四軌法。
二軌法使用兩幅SAR圖像以及外部DEM數據(例如SRTMDEM),外部DEM數據用來消除地形相位,消除的過程即差分處理。二軌法的優點是不需要對DEM數據進行相位解纏,因此也不會引入與其相關的誤差,缺點是得到的形變圖解析度受到DEM數據空間解析度的影響。
三軌法使用三幅 SAR 圖像,一主兩副。圖像1 和圖像2 一般時間間隔較短,以保證兩次成像期間地表幾乎沒有變化,形成的第一幅干涉圖可近似地認為只含有地形產生的干涉相位,用來消除地形信息,三軌法可用於無 DEM 的區域。然後對圖像 1 和圖像 3 進行干涉處理,生成包含地形相位以及形變信號的第二幅干涉圖,後者與前者的差分即為圖像 1和圖像 3 之間的位移。
四軌法使用四幅 SAR 圖像,兩主兩副。第一幅干涉圖與三軌法相同,由圖像1 和圖像2 生成,不同的是第二幅干涉圖用圖像 3 和圖像 4 生成,減去第一幅干涉圖即為圖像 3 和圖像 4 之間的形變。四軌法類似於三軌法,不同的是地形干涉圖與形變干涉圖相互獨立,選擇空間更大,應用更加靈活,常用於有 Tandem 像對的情況。
考慮到數據成本及結果精度,本研究使用二軌法進行礦區沉陷監測。
二軌法數據處理流程如圖 6 -15 所示。
圖 6 -15 二軌法數據處理流程圖
( 二) 影響因素分析
干涉處理中的去相干因素包括時間失相干、空間失相干、數據處理失相干、對流層及電離層影響。因此,總的相干可以表示為:
退化廢棄地遙感信息提取研究
1. 時間失相干
很多情況下,星載 SAR 順軌干涉圖像的獲取時間不同,間隔短則一天,長則數月甚至數年。在此期間,地面可能會發生變化,而任何變化都有可能改變雷達信號的相位及其統計分布,由此引起的相乾性減弱甚至消失稱為時間失相干。引起時間失相乾的主要因素有: 植物生長或因收獲、耕作、大風等引起的植被變化; 液體表面的不斷運動,例如海洋、湖泊、池塘等,混同於沼澤或者不穩定區; 地面滑坡、地震等突發事件; 人類活動,例如商業中心停車場地在空間上的發展、建築工程、森林砍伐等引起的其他變化; 降水、冰雪覆蓋以及融化等環境變化。簡而言之,地表位移以及環境因子是造成時間失相乾的主要因素。
假設地表位移為高斯分布,那麼相乾性可以用散射體的 RMS 位移來近似替代 ( Zebker,1994) :
退化廢棄地遙感信息提取研究
式中:σy和σz分別為沿交軌和垂直方向的位移。對於ERS-1/2C波段衛星,取λ=5.7cm,參考入射角θ=23°,JERS-1L波段衛星,λ=23.5cm,參考入射角θ=35°,圖6-16和圖6-17反映了ERS衛星及JERS-1的水平及垂直RMS位移變化與時間失相乾的關系。
圖6-16 時間失相干與散射體RMS位移的關系圖(ERS-1/2)
圖6-17 時間失相干與散射體RMS位移的關系圖(JERS-1)
從圖 6 -16 和圖 6 -17 中可以發現,約 3cm 的 RMS 位移足夠使得 ERS -1/2 C 波段的數據完全失相干。JERS -1 衛星達到約 10cm 的 RMS 位移,才造成完全的時間失相干,其相乾性所容許的最大 RMS 位移要遠遠高於 ERS 衛星,這充分說明 C 波段的雷達波比 L 波段的雷達波對地面變化更加敏感,也可以說同樣的 RMS 位移 L 波段的雷達波能夠保持比 C波段的雷達波更高的相乾性。
2. 空間失相干
地面分辨單元內各個散射體回波的矢量和構成了回波振幅和相位。如果兩次獲取地面圖像時幾何條件相同,而且散射體的位置沒有發生任何變化,那麼兩次成像振幅和相位相同; 如果幾何條件發生變化,例如天線入射角發生了變化,那麼回波相位就會發生改變,這種現象即為空間失相干。任何干涉儀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此類問題。
對於 ENVISAT ASAR,名義臨界基線距為1. 1km。對於 ALOS PALSAR,名義臨界基線距為12. 6km。假設有效基線長度已知,那麼基線導致的空間失相干可由式 ( 6 -14) 計算:
退化廢棄地遙感信息提取研究
3. 數據處理失相干
數據處理失相干包括很多方面,例如配准失相干、插值失相干、干涉圖濾波以及相位解纏等,一般配准失相乾的影響作用最為顯著,其他可通過相應的方法來抑制,如果方法不當則會導致配准失敗或誤差過大。配准過程引入的誤差會降低干涉圖的相乾性,進而引入相位雜訊,當配准誤差達到 1 個像素,兩幅影像將完全不相干。Just 和 Bamler ( 1994)給出了距離向和方位向的配准失相干公式:
退化廢棄地遙感信息提取研究
式中:μr為配准誤差,介於0和1之間。
(三)研究數據與方法
本研究利用二軌法對影像數據進行處理以獲取地面沉降信息。首先,利用兩幅SAR成像時的幾何關系,將DEM反演成只含地形信息的干涉圖並將其投影到SAR影像坐標系下。然後與由兩幅SAR影像得到的含有地表形變信息的干涉圖做差分,從而求得形變信息。由以上分析可知獲取精度滿足要求的DEM數據是二軌法的關鍵。2000年2月,美國進行了太空梭測圖任務(SRTM),該任務對北緯60°到南緯54°間的廣大區域進行了干涉測量,可以提供解析度30m、高程精度優於16m的覆蓋陸地表面80%的DEM數據(圖6-18、圖6-19)。
研究所用雷達數據為歐洲太空局的ENVISAT-1衛星ASAR(AdvancedSyntheticApertureRadar)合成孔徑雷達感測器獲取的徐州地區的二景影像數據。SRTMDEM數據的發布為兩通差分干涉測量的廣泛應用提供了數據保證。所以本次所用數據為ASAR數據產品中成像模式的0級原始數據,產品代碼為ASA_IM_0C,以及SRTMDEM數據提供的高程數據。
圖6-18 徐州市DEM平面示意圖
圖6-19 徐州市沛縣附近實驗區DEM三維示意圖
數據名稱如下:
ASA_IM__0CNPDE20090120_022105_000000642075_00404_36029_9461.N1
ASA_IM__0CNPDE20070327_022114_000000792056_00404_26510_1403.N1
N34E116.hgt
N34E117.hgt
從ASAR數據的文件名可以看出這兩景數據都是N1格式文件,兩景影像獲得時間分別是2009年1月20號和2007年3月27號,Track(軌跡)號都是404,第一個軌道號是36029,第二個軌道號是26510。通過GAMMA軟體處理,把2009年1月20號和2007年3月27號的0級原始數據處理成單視復圖像(SLC),獲得的兩景影像的垂直基線為271.95m、時間基線665d,在SLC上截取所需要的研究區范圍,進行數據處理以獲得區域形變數。
(四)徐州市區地面沉降監測
截取了徐州市區影像,范圍為北緯34°11ƍ.58″~34°24Ɔ.34″,東徑117°23Ƈ.19″~117°17ཬ.62″(圖6-20),以2009年1月20號的影像為主影像(圖6-21為強度圖),2007年3月27號的為副影像,對外部DEM進行二軌法分析。
圖6-20 徐州市區的地貌圖
由圖6-22的相干係數圖看,整體的相乾性比較好,大部分地區的相干係數都大於0.5。由圖6-23的沉降圖可知,徐州市區存在地面沉降,沉降量達到10mm左右,有的區域的沉降量達到38mm左右。從沉降的分布來看,市區中心的沉降比較小,主要分布在市區中心的外圍地區,這也符合了徐州市這個煤礦大城市的地理分布情況,一般徐州市的煤礦遠離市區中心,分布在市區中心以外的四周。在圖6-24中的①處沉降量較大,達到38mm,結合當地的地理環境分析,附近有大型現代化礦井———龐庄煤礦,該煤礦由龐庄、張小樓三對井口組成,井田面積18.3km2,工業廣場面積1.36km2。張小樓新大井成功改擴建以後深度達-1025m,為華東地區第一深井。每年採煤量達到260萬t。可能由於每年的採煤以及地下水的不斷開采,導致所在地以及周圍區域出現了地面沉降的現象,還呈現出向東北沉降的趨勢。從圖6-24中還可以看到,在龐庄煤礦那一帶的沉降比市區中心地帶的沉降明顯許多,但是整個徐州市的平均沉降量還是比較小的。
圖6-21 徐州市區強度圖(左右倒置)
圖6-22 徐州市區相干係數圖(左右倒置)
圖6-23 徐州市區沉降圖(左右倒置)
圖6-24 沉降漏斗(左右倒置)
(五)大屯鎮地面沉降監測
大屯鎮是徐州市的「十強鎮」之一,已探明煤炭儲量24億t,能均衡開采100年,年產原煤1200萬t,大屯煤電集團公司坐落於鎮區腹地,擁有龍東煤礦、姚橋煤礦、徐庄煤礦和孔庄煤礦,大屯中心區是煤礦城市徐州市的一個典型區域。圖6-25是截取的大屯中心區的影像,范圍是北緯34°45ུ.78″~34°53ྲྀ.23″,東經116°51ན.46″~117°0Ɖ.27″,由於龍東煤礦不在SLC上,所以截取的范圍只包括其他三座煤礦。在圖6-26上看到明顯的煤礦區,其相干係數很高,一般大於0.6(圖6-27),採用二軌法獲取的大屯中心形變圖如圖6-28所示。
圖6-25 大屯中心區的地貌圖
圖6-26 大屯中心區強度圖(左右倒置)
圖6-27 大屯中心區相干係數圖(左右倒置)
圖6-28 大屯中心區形變圖(左右倒置)
將差分得到的形變圖左右倒置後,可得到大屯中心區的沉降圖(圖6-29),從沉降圖中可以看出,從2007年3月27日到2009年1月20日共665天的時間跨度里,大屯中心區大部分地區存在著明顯的沉降趨勢,沉降分布與礦區分布基本一致,姚橋、徐庄、孔庄煤礦都出現了地面沉降,70%以上區域的沉降量大於10mm。圖6-29中三角形標示區域為大屯中心區,沉降量最大達到61mm,平均沉降量為3mm,年平均最大沉降累積量達到33.5mm。
圖6-29 大屯中心區沉降圖
根據上文對大屯中心區基於水準測量的結果可知,到2010 年預計最大累計沉降量將達到753mm,在這五年期間的年平均最大沉降累積量達到30. 6mm,比較水準測量和D-InSAR 二軌法監測的結果,兩者僅相差2. 9mm,由此可知,用D-InSAR 二軌法監測徐州市大屯中心區的年平均最大沉降累積量與水準測量得到的結果具有一致性( 表6 - 15) 。
表6-15 兩種監測方法結果的比較單位:mm
隨著大屯中心區經濟的發展,人口逐漸增多,煤礦資源的不斷開采,地面沉降的趨勢必然加劇,而地面沉降所帶來的城鎮防洪抗洪能力降低、地下基礎設施破壞等危害,必將影響該地區的生產和生活,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大屯中心區應合理利用地下水資源,合理地開採煤礦資源,完善地面沉降動態監測系統,盡早採取措施減緩沉降趨勢。
㈤ 請問從徐州至沛縣方向的孔庄煤礦之間往返的客車時間和地點
我記得沒有直達孔庄礦的,從徐州至沛縣汽車是十分鍾一班,到沛縣汽車站後,出北門到路北公交車站有牌子去孔庄礦的,可能是九路,具體幾路忘記了。打的也快,汽車站東邊馬路往北到底(四公里)右轉(一公里)一直走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