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參怎麼辨別年限
當今純正野山參只佔有市場份額的1%,原因野山參生長於深山老林中,由於生長環境和自然災害,能存活下來的少之又少,再加上贗品泛濫,讓我們很難辨認真假。
鑒別野山參,必須掌握五個要點,即蘆、紋、皮、體、須這「五形」,也有把「蘆、艼(dǐng)、體、紋、須」稱為「五形」 ,下面我就來全面介紹一下辨別野山參真偽的要點。
1、 蘆
蘆即根莖,也稱地下莖,即主根頂端細長部分,俗稱「蘆頭」。每年秋季地上部脫落,在根莖上留下一個莖痕,俗稱「蘆碗」,其數量隨參齡增加而增加,也是鑒別參齡長短的主要標志,由於生長環境和自然災害等影響,分為好多種情況,並非人們常說的一個蘆碗一年的說法,但一般說來,蘆長、蘆碗多而緊密,總是不錯的。
根據根莖形態,可將根莖分為下列幾種。
(1) 馬牙蘆:根莖上莖痕明顯,稀疏而大,形如馬齒狀,多在根莖的最上段。
(2) 堆花蘆:根莖上的莖痕排列緊密,形如堆花,多在根莖的中段或上段。
(3) 圓蘆:根莖上的下段莖痕,因生長年久而長平,表面比較光滑,形如圓柱,故名「圓蘆」,多在根莖的最下段。
(4) 線蘆:根莖細長而較圓滑者稱為「線蘆」;較粗長而不太圓滑者稱為「草蘆」。
(5) 竹節蘆:根莖在一定間隔處呈環節狀突起,形如竹節,多在根莖的中下部。
(6) 二節蘆:根莖上端形態是馬牙蘆,下段是圓蘆或竹節蘆者稱為「二節蘆」。
(7) 三節蘆:同一個根莖上具有馬牙蘆、堆花蘆、圓蘆(或竹節蘆)者,稱為「三節蘆」。
(8) 雁脖蘆:根莖一般是直立的,因生長受阻等原因,從某部位彎曲,形似雁脖,稱為「雁脖蘆」,也稱「回脖蘆」。
2、艼(dǐng)
不定根,即蘆上長出的支根,俗稱「艼」。其形狀為中間粗,兩端細,呈棗核狀俗稱「棗核艼」。蘆基部生的不定根,稱為「護脖艼」;兩個不定根對生於蘆兩側,稱為「掐脖艼」;不定根(艼)和根莖(蘆),統稱為「艼帽」。
3、體
山參主根稱為「體」,根據其形狀可分下列幾種體形。
(1) 靈體:體態小巧玲瓏,支根(腿)勻稱,明顯可分,多為2條,分襠自然,體短粗而質堅,支根短粗,須根細長。根形呈菱角形、元寶形或跨海形,稱為「靈體」。
(2) 橫體:主根短粗,兩條支根分襠角度大,或有一條向橫向伸展者,稱為「橫體」。
(3) 順體:主根較長,圓柱形,支根順直生長者,謂之「順體」。如為1條支根者,俗稱「趕山鞭」。
(4) 笨體:主根較長,支根2條以上,粗細不勻,主根和支根極不相稱,體形蠢笨。
(5) 疙瘩參:主根短粗,近似圓球狀,支根兩條以上,長短不勻稱,明顯細於主根者,稱之「疙瘩體」。
4、 紋
在主體的上部(肩部)生有多條緊密連貫、排列有序、深陷細密的環狀橫紋,俗稱為「紋」,
也可稱為「肩紋」。生長年限越久,橫紋數目越多,越緊密;生長年限較短,其橫紋淺而稀。
根據主體上的紋理,可分如下幾種。
(1) 螺旋紋:橫紋僅密環於主根上部,紋理細密而深,呈螺旋狀,稱為「螺旋紋」,為純山參基本特徵。
(2) 浮紋:橫紋浮淺而稀疏者,稱「浮紋」。生長年限短的山參,多顯浮紋。
(3) 斷紋:山參經移植後,橫紋斷開,斷續延散到主根下部,
5、須
支根上生長的較細的根,須根細長,柔韌性強,有彈性、其上綴有小米粒狀的小疙瘩稱為「珍珠點」。
6、皮
主根的外層表皮,稱為「皮」。皮的色澤,老嫩程度與生長年限、地勢、坡向、土壤、水分等條件有關。
(1) 老皮:表皮粗糙,黃褐色,無光澤。
(2) 嫩皮:表皮鮮嫩而細膩,黃白色而有光澤。
(3) 緊皮:表皮細膩,老嫩程度適中,外皮豐滿,內在充實,黃色而無光澤。
(4) 錦皮:皮肉質地堅實,皮緊細膩,黃白色或金黃色,外皮似錦緞,故稱「錦皮」
野山參的質量以生長年久、蘆長、碗密、帶圓蘆、體豐滿、紋深而密、螺旋狀、棗核艼、帶珍珠疙瘩、須根堅韌不易斷,五形俱佳者為極品野山參,但並非所有的野山參五形都明顯,由於各種自然環境的影響,一支看上去只擁有五形當中的幾個形的,也可能是一支好的野山參。
㈡ 人參是否年份越長越好
野生人參生長時間越長,葯用價值越高,葯效越好。
祝你好運,祝你發財!
㈢ 如何看人參年份
看頭看人參腳,紋路深,顏色暗,質地硬的就像老人硬骨頭就是老人參!頭部紋路深,凹陷,不規則,長勢不是服帖的就是老人參
㈣ 人參有多少年的
辨別人參年齡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看人參的莖 ,葉 , 果實 。第二種是看人參的根。
人參的皮越老,顏色越暗,參的年齡越長。
人參形狀似鐵線匝扎,又細又密又深,圈圈相對,兩不相連。鐵線紋越密越多,人參也越老
參須是人參用來吸取養份,人參越老,參須越少越稀。
生長於東北吉林長白山上的人參,是一種極其珍貴的中葯,素有救命仙草之稱。
㈤ 人參是怎麼區分等級的啊
1、種植不同:人參的等級劃分從種植的方式來看。人參分為野山參、園參,其次還有移山參和林下參等。
2、等級不同:從等級上來看野山參>林下參>移山參>園參。
3、產地不同來看。人參可分為人參(吉林野人參)、高麗參(朝鮮人參)、東洋參(日本東洋參)、西洋參(花旗參)。野山參是長白山孕育的天然瑰寶之一,主產於東北三省長白山區,大、小興安嶺深山老林中。高麗參別名朝鮮人參、韓國人參、別直參。
4、年限不同:人參年限肯定是越老越好,人參中主要起作用的就是人參中的稀有皂苷,稀有皂苷的含量越多,功效越強大。已經發現的稀有皂苷主要以人參皂苷Rh2為代表,其作用較之人參而言更為集中和強大。
(5)人參年限介紹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人參是大補的葯材,服用之後具有很好的滋補元氣的功效。建議服用人參之後千萬不能夠吃蘿卜,其中包括白蘿卜、胡蘿卜以及綠蘿卜。這是因為蘿卜是具有消食利尿的效果,如果兩者混合在一起服用,那麼會大大的減少人參對於身體的滋養功效。除了蘿卜之外,海鮮也最好別立即服用,這些都是會影響效果的。
想用人參滋補身體,最好選擇在春季或冬季服用,春季適宜養陽,正是服用人參的最佳季節。而夏季天氣比較炎熱,秋季又比較乾燥,因此不宜服用人參。
如果在服用人參之後喝茶,那麼茶中所含有的茶多酚會和人參進行結合,這就會降低人參所帶有的滋補功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野山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園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移山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林下參
㈥ 人參生長多少年怎樣識別
當今純正野山參只佔有市場份額的1%,原因野山參生長於深山老林中,由於生長環境和自然災害,能存活下來的少之又少,再加上贗品泛濫,讓我們很難辨認真假。
鑒別野山參,必須掌握五個要點,即蘆、紋、皮、體、須這「五形」,也有把「蘆、艼(dǐng)、體、紋、須」稱為「五形」 ,下面我就來全面介紹一下辨別野山參真偽的要點。
1、 蘆
蘆即根莖,也稱地下莖,即主根頂端細長部分,俗稱「蘆頭」。每年秋季地上部脫落,在根莖上留下一個莖痕,俗稱「蘆碗」,其數量隨參齡增加而增加,也是鑒別參齡長短的主要標志,由於生長環境和自然災害等影響,分為好多種情況,並非人們常說的一個蘆碗一年的說法,但一般說來,蘆長、蘆碗多而緊密,總是不錯的。
根據根莖形態,可將根莖分為下列幾種。
(1) 馬牙蘆:根莖上莖痕明顯,稀疏而大,形如馬齒狀,多在根莖的最上段。
(2) 堆花蘆:根莖上的莖痕排列緊密,形如堆花,多在根莖的中段或上段。
(3) 圓蘆:根莖上的下段莖痕,因生長年久而長平,表面比較光滑,形如圓柱,故名「圓蘆」,多在根莖的最下段。
(4) 線蘆:根莖細長而較圓滑者稱為「線蘆」;較粗長而不太圓滑者稱為「草蘆」。
(5) 竹節蘆:根莖在一定間隔處呈環節狀突起,形如竹節,多在根莖的中下部。
(6) 二節蘆:根莖上端形態是馬牙蘆,下段是圓蘆或竹節蘆者稱為「二節蘆」。
(7) 三節蘆:同一個根莖上具有馬牙蘆、堆花蘆、圓蘆(或竹節蘆)者,稱為「三節蘆」。
(8) 雁脖蘆:根莖一般是直立的,因生長受阻等原因,從某部位彎曲,形似雁脖,稱為「雁脖蘆」,也稱「回脖蘆」。
2、艼(dǐng)
不定根,即蘆上長出的支根,俗稱「艼」。其形狀為中間粗,兩端細,呈棗核狀俗稱「棗核艼」。蘆基部生的不定根,稱為「護脖艼」;兩個不定根對生於蘆兩側,稱為「掐脖艼」;不定根(艼)和根莖(蘆),統稱為「艼帽」。
3、體
山參主根稱為「體」,根據其形狀可分下列幾種體形。
(1) 靈體:體態小巧玲瓏,支根(腿)勻稱,明顯可分,多為2條,分襠自然,體短粗而質堅,支根短粗,須根細長。根形呈菱角形、元寶形或跨海形,稱為「靈體」。
(2) 橫體:主根短粗,兩條支根分襠角度大,或有一條向橫向伸展者,稱為「橫體」。
(3) 順體:主根較長,圓柱形,支根順直生長者,謂之「順體」。如為1條支根者,俗稱「趕山鞭」。
(4) 笨體:主根較長,支根2條以上,粗細不勻,主根和支根極不相稱,體形蠢笨。
(5) 疙瘩參:主根短粗,近似圓球狀,支根兩條以上,長短不勻稱,明顯細於主根者,稱之「疙瘩體」。
4、 紋
在主體的上部(肩部)生有多條緊密連貫、排列有序、深陷細密的環狀橫紋,俗稱為「紋」,
也可稱為「肩紋」。生長年限越久,橫紋數目越多,越緊密;生長年限較短,其橫紋淺而稀。
根據主體上的紋理,可分如下幾種。
(1) 螺旋紋:橫紋僅密環於主根上部,紋理細密而深,呈螺旋狀,稱為「螺旋紋」,為純山參基本特徵。
(2) 浮紋:橫紋浮淺而稀疏者,稱「浮紋」。生長年限短的山參,多顯浮紋。
(3) 斷紋:山參經移植後,橫紋斷開,斷續延散到主根下部,
5、須
支根上生長的較細的根,須根細長,柔韌性強,有彈性、其上綴有小米粒狀的小疙瘩稱為「珍珠點」。
6、皮
主根的外層表皮,稱為「皮」。皮的色澤,老嫩程度與生長年限、地勢、坡向、土壤、水分等條件有關。
(1) 老皮:表皮粗糙,黃褐色,無光澤。
(2) 嫩皮:表皮鮮嫩而細膩,黃白色而有光澤。
(3) 緊皮:表皮細膩,老嫩程度適中,外皮豐滿,內在充實,黃色而無光澤。
(4) 錦皮:皮肉質地堅實,皮緊細膩,黃白色或金黃色,外皮似錦緞,故稱「錦皮」
野山參的質量以生長年久、蘆長、碗密、帶圓蘆、體豐滿、紋深而密、螺旋狀、棗核艼、帶珍珠疙瘩、須根堅韌不易斷,五形俱佳者為極品野山參,但並非所有的野山參五形都明顯,由於各種自然環境的影響,一支看上去只擁有五形當中的幾個形的,也可能是一支好的野山參。
了解更多到中華人參網
㈦ 怎樣辨別人參有幾年了
辨別人參年齡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看人參的莖 ,葉 , 果實 。第二種是看人參的根。
人參的皮越專老屬,顏色越暗,參的年齡越長。
人參形狀似鐵線匝扎,又細又密又深,圈圈相對,兩不相連。鐵線紋越密越多,人參也越老
參須是人參用來吸取養份,人參越老,參須越少越稀。
生長於東北吉林長白山上的人參,是一種極其珍貴的中葯,素有救命仙草之稱。
(7)人參年限介紹擴展閱讀:
人參自古譽為「百草之王」「滋陰補生,扶正固本」之極品,含多種皂甙和多糖類成分,浸出液可被皮膚緩慢吸收且無不良刺激,能擴張皮膚毛細血管,促進皮膚血液循環。
增加皮膚營養,調節皮膚的水油平衡,防止皮膚脫水、硬化、起皺,人參活性物質抑制黑色素的還原性能,使皮膚潔白光滑,能增強皮膚彈性,使細胞獲得新生,是護膚美容的極品
葯屬性:人參之所以很稀奇,很名貴,主要與它的葯用價值有關。在很早的醫書《神農本草經》中就認為,人參有「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的功效,「久服輕身延年」。
人參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興奮作用,而大量時反而有抑製作用。能加強動物高級神經活動的興奮和抑制過程。
㈧ 人參有保存年限嗎多長時間過期
人參為名抄貴中葯,按其來源和加工方法不同,大致可分為紅參、糖參、生曬參、高麗參、西洋參等。因人參含有糖類、氨基酸、維生素、無機鹽等營養物質,極易生霉、蟲蛀,影響葯用及臨床療效,故妥善保管很有必要。
幹人參,如果保存得法,沒有生霉,蟲蛀等問題,是可以放很久的。
如果不是幹人參,過了標注的保質期,就不要吃了。
㈨ 人參能活多少年
1、目前發現最早的人參是存活了500年的,在長白山上發現的。根據文獻資料顯示,最早關於人參的記載是春秋時期《范子計然》這本書,足以可見人參至少已有千年的歷史了。
2、千年人參是野參,它確實存在過,但我們見不到,由於現在人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野參基本上很難有發現,大多數人參都是人工種植的。
3、由於根部肥大,形若紡錘,常有分叉,全貌頗似人的頭、手、足和四肢,故而稱為人參。性味甘、微苦。微溫、補氣、生津安神、益氣,含多種皂甙和多糖類成分。古代人參的雅稱為黃精、地精、神草。
4人參被人們稱為「百草之王」,是聞名遐邇的「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之一,是馳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貴葯材。
用葯禁忌
1、實證、熱證而正氣不虛者忌服。
2、反藜蘆、畏五靈脂、惡皂莢,應忌同用。
3、人參不可濫用。人參是一種補氣葯,如沒有氣虛的病症而隨便服用,是不適宜的。體質壯實的人,並無虛弱現象,則不必進服補葯,妄用本品。如誤用或多用,往往反而導致閉氣,而出現胸悶腹脹等症。
4、服用人參後忌吃蘿卜(含紅蘿卜、白蘿卜和綠蘿卜)和各種海味。古醫書講蘿卜「下大氣,消谷……」。現代研究蘿卜消食利尿,與古代觀點相同,人參大補元氣是其最主要功能。這兩者,一個大補氣,一個大下氣,正好抵消。故有此一忌。
5、忌飲茶。服人參後,不可飲茶,免使人參的作用受損。
6、無論是煎服還是燉服,忌用五金炊具。
7、人參忌與葡萄同吃營養受損,葡萄中含有鞣酸,極易與人參中的蛋白質結合生成沉澱,影響吸收而降低葯效。
㈩ 人參怎樣辨別年份
當今純正野山參只佔有市場份額的1%,原因野山參生長於深山老林中,由於生長環境和自然災害,能存活下來的少之又少,再加上贗品泛濫,讓我們很難辨認真假。
鑒別野山參,必須掌握五個要點,即蘆、紋、皮、體、須這「五形」,也有把「蘆、艼(dǐng)、體、紋、須」稱為「五形」 ,下面我就來全面介紹一下辨別野山參真偽的要點。
1、 蘆
蘆即根莖,也稱地下莖,即主根頂端細長部分,俗稱「蘆頭」。每年秋季地上部脫落,在根莖上留下一個莖痕,俗稱「蘆碗」,其數量隨參齡增加而增加,也是鑒別參齡長短的主要標志,由於生長環境和自然災害等影響,分為好多種情況,並非人們常說的一個蘆碗一年的說法,但一般說來,蘆長、蘆碗多而緊密,總是不錯的。
根據根莖形態,可將根莖分為下列幾種。
(1) 馬牙蘆:根莖上莖痕明顯,稀疏而大,形如馬齒狀,多在根莖的最上段。
(2) 堆花蘆:根莖上的莖痕排列緊密,形如堆花,多在根莖的中段或上段。
(3) 圓蘆:根莖上的下段莖痕,因生長年久而長平,表面比較光滑,形如圓柱,故名「圓蘆」,多在根莖的最下段。
(4) 線蘆:根莖細長而較圓滑者稱為「線蘆」;較粗長而不太圓滑者稱為「草蘆」。
(5) 竹節蘆:根莖在一定間隔處呈環節狀突起,形如竹節,多在根莖的中下部。
(6) 二節蘆:根莖上端形態是馬牙蘆,下段是圓蘆或竹節蘆者稱為「二節蘆」。
(7) 三節蘆:同一個根莖上具有馬牙蘆、堆花蘆、圓蘆(或竹節蘆)者,稱為「三節蘆」。
(8) 雁脖蘆:根莖一般是直立的,因生長受阻等原因,從某部位彎曲,形似雁脖,稱為「雁脖蘆」,也稱「回脖蘆」。
2、艼(dǐng)
不定根,即蘆上長出的支根,俗稱「艼」。其形狀為中間粗,兩端細,呈棗核狀俗稱「棗核艼」。蘆基部生的不定根,稱為「護脖艼」;兩個不定根對生於蘆兩側,稱為「掐脖艼」;不定根(艼)和根莖(蘆),統稱為「艼帽」。
3、體
山參主根稱為「體」,根據其形狀可分下列幾種體形。
(1) 靈體:體態小巧玲瓏,支根(腿)勻稱,明顯可分,多為2條,分襠自然,體短粗而質堅,支根短粗,須根細長。根形呈菱角形、元寶形或跨海形,稱為「靈體」。
(2) 橫體:主根短粗,兩條支根分襠角度大,或有一條向橫向伸展者,稱為「橫體」。
(3) 順體:主根較長,圓柱形,支根順直生長者,謂之「順體」。如為1條支根者,俗稱「趕山鞭」。
(4) 笨體:主根較長,支根2條以上,粗細不勻,主根和支根極不相稱,體形蠢笨。
(5) 疙瘩參:主根短粗,近似圓球狀,支根兩條以上,長短不勻稱,明顯細於主根者,稱之「疙瘩體」。
4、 紋
在主體的上部(肩部)生有多條緊密連貫、排列有序、深陷細密的環狀橫紋,俗稱為「紋」,
也可稱為「肩紋」。生長年限越久,橫紋數目越多,越緊密;生長年限較短,其橫紋淺而稀。
根據主體上的紋理,可分如下幾種。
(1) 螺旋紋:橫紋僅密環於主根上部,紋理細密而深,呈螺旋狀,稱為「螺旋紋」,為純山參基本特徵。
(2) 浮紋:橫紋浮淺而稀疏者,稱「浮紋」。生長年限短的山參,多顯浮紋。
(3) 斷紋:山參經移植後,橫紋斷開,斷續延散到主根下部,
5、須
支根上生長的較細的根,須根細長,柔韌性強,有彈性、其上綴有小米粒狀的小疙瘩稱為「珍珠點」。
6、皮
主根的外層表皮,稱為「皮」。皮的色澤,老嫩程度與生長年限、地勢、坡向、土壤、水分等條件有關。
(1) 老皮:表皮粗糙,黃褐色,無光澤。
(2) 嫩皮:表皮鮮嫩而細膩,黃白色而有光澤。
(3) 緊皮:表皮細膩,老嫩程度適中,外皮豐滿,內在充實,黃色而無光澤。
(4) 錦皮:皮肉質地堅實,皮緊細膩,黃白色或金黃色,外皮似錦緞,故稱「錦皮」
野山參的質量以生長年久、蘆長、碗密、帶圓蘆、體豐滿、紋深而密、螺旋狀、棗核艼、帶珍珠疙瘩、須根堅韌不易斷,五形俱佳者為極品野山參,但並非所有的野山參五形都明顯,由於各種自然環境的影響,一支看上去只擁有五形當中的幾個形的,也可能是一支好的野山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