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九二共識」達成的時間,背景及主要內容
1992年11月達成,1987年底,長達三十多年的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後,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各項交流隨之發展起來,同時也衍生出種種問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台灣當局不得不調整「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的「三不政策」,於1990年11月21日成立了得到官方授權的與大陸聯系與協商的民間性中介機構──海峽交流基金會,出面處理官方「不便與不能出面的兩岸事務」。
為便於與海基會接觸、商談,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推動於1991年12月16日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並授權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作為兩會交往和事務性商談的基礎。
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本此精神,對兩岸公證書使用(或其他商談事務)加以妥善解決。
正因為有了「九二共識」,兩岸才能在隔絕40多年後舉行汪辜會談;正因為有了「九二共識」,國共兩黨領導人才能在2005年4月舉行歷史性會談,共同發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
正因為有了「九二共識」,兩岸雙方才能在2008年6月恢復兩會制度性協商,先後達成ECFA等18項協議和多項共識;正因為有了「九二共識」,兩岸才能形成今天的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大交流態勢。
② 九二共識具體內容是什麼
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這就是九二共識的內容。希望這個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③ 九二共識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具體內容: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本此精神,對兩岸公證書使用(或其他商談事務)加以妥善解決。
九二共識的確立:
兩會就兩岸交流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接觸與商談後發現,雖然雙方商談的是事務性問題,但要順利地解決問題,一個重要的事實必須首先明確:兩岸間的事務性問題是一個國家內的事情。這就涉及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
1991年4月8日,陳長文首次訪問大陸時,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唐樹備授權提出了處理海峽兩岸交往中所遇到的具體問題應遵循的五條原則,其中第二條就是「在處理兩岸交往事務中,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3)九二共識期限擴展閱讀
「九二共識」的歷史意義:
正因為有了「九二共識」,兩岸才能在隔絕40多年後舉行汪辜會談;正因為有了「九二共識」,國共兩黨領導人才能在2005年4月舉行歷史性會談,共同發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
正因為有了「九二共識」,兩岸雙方才能在2008年6月恢復兩會制度性協商,先後達成ECFA等18項協議和多項共識;正因為有了「九二共識」,兩岸才能形成今天的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大交流態勢。
④ 九二共識是什麼意思
「九二共識」是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其核心意涵是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不是國與國關系,明確界定了兩岸關系的根本性質。
歷史意義:
有了「九二共識」,兩岸才能在隔絕40多年後舉行汪辜會談;有了「九二共識」,國共兩黨領導人才能在2005年4月舉行歷史性會談,共同發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
有了「九二共識」,兩岸雙方才能在2008年6月恢復兩會制度性協商,先後達成ECFA等18項協議和多項共識;有了「九二共識」,兩岸才能形成今天的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大交流態勢。
「九二共識」形成的歷史背景
1987年底,長達三十多年的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後,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各項交流隨之發展起來,同時也衍生出種種問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台灣當局不得不調整「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的「三不政策」,於1990年11月21日成立了得到官方授權的與大陸聯系與協商的民間性中介機構──海峽交流基金會,出面處理官方「不便與不能出面的兩岸事務」。
為便於與海基會接觸、商談,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推動於1991年12月16日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並授權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作為兩會交往和事務性商談的基礎。
⑤ 九二共識是哪一年發布的
「九二共識」指1992年11月大陸的兩岸關系協會與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就解決兩會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問題所達成的以口頭方式表達的「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
1992年,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受權就在兩岸事務性商談中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事宜進行協商。經過當年10月香港會談及其後一系列函電往來,達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的共識,後來被概括為「九二共識」。其核心意涵是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不是國與國關系,從而明確界定了兩岸關系的根本性質。
(5)九二共識期限擴展閱讀
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本此精神,對兩岸公證書使用(或其他商談事務)加以妥善解決。
正因為有了「九二共識」,兩岸才能在隔絕40多年後舉行汪辜會談;正因為有了「九二共識」,國共兩黨領導人才能在2005年4月舉行歷史性會談,共同發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 正因為有了「九二共識」,兩岸雙方才能在2008年6月恢復兩會制度性協商,先後達成ECFA等18項協議和多項共識;正因為有了「九二共識」,兩岸才能形成今天的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大交流態勢。
⑥ 九二共識的時間是多少
九二共識」指1992年11月大陸的兩岸關系協會與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就解決兩會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問題所達成的以口頭方式表達的「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 1987年底,長達三十多年的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後,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各項交流隨之發展起來,同時也衍生出種種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台灣不得不調整「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的「三不政策」,於1990年11月21日成立了得到官方授權的與大陸聯系與協商的民間性中介機構——海峽交流基金會,出面處理官方「不便與不能出面的兩岸事務」。為便於與海基會接觸、商談,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推動於1991年12月16日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並授權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作為兩會交往和事務性商談的基礎。 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兩會在香港商談中,就海峽兩岸事務性(公證書使用)商談中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進行了討論。海協的基本態度是,海峽兩岸交往中的具體問題是中國的內部事務,應本著一個中國原則協商解決。在事務性商談中,只要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態度,可以不討論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表述的方式可以充分協商。 在香港商談中,海協提出了5種文字表述,台灣海基會也根據「國統會」的結論提出了5種文字表述,台方雖然也同意兩岸公證書使用是中國內部的事務,雙方均應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並表達了謀求國家統一的願望,但在文字表述方案上,兩會很難達成一致。在會談即將結束時,海基會代表又增提了3種表述方式,並拿出了他們的最後表述內容:「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惟鑒於兩岸民間交流日益頻繁,為保障兩岸人民權益,對於文書查證,應加以妥善解決。」還建議「用各自口頭聲明的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原則」,海協代表表示這是此次商談的主要成果,等把海基會的建議與具體表述內容報告後再正式答復。 香港商談結束後不久,1992年11月16日,海協會正式致函台灣海基會表示,「在這次工作性商談中,貴會代表建議在相互諒解的前提下,採用貴我兩會各自口頭聲明的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原則,並提出了具體表述內容,其中明確了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我會充分尊重並接受貴會的建議」。「現將我會擬作口頭表述的要點函告貴會: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本此精神,對兩岸公證書使用(或其他商談事務)加以妥善解決。」海協的函後並附上了海基會最後提供的表述方案。12月3日,海基會回函海協,對達成共識未表示異議。至此,關於一個中國原則表述問題的討論,以形成雙方相互接受的兩段具體表述內容為結果而告一段落。
⑦ 九二共識是什麼時候簽署的
九二共識是1992年簽署的。
1992年,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受權就在兩岸事務性商談中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事宜進行協商。經過當年10月香港會談及其後一系列函電往來。
達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的共識,後來被概括為「九二共識」。其核心意涵是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不是國與國關系,從而明確界定了兩岸關系的根本性質。
(7)九二共識期限擴展閱讀:
2019年01月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在近日記者會上應詢時表示,「九二共識」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兩岸關系好,台灣才會好,台灣同胞的利益福祉才能得到維護和增進。
在對兩岸關系性質、兩岸城市交流的性質有正確認知的基礎上,我們歡迎包括高雄在內的台灣更多縣市參與兩岸城市交流合作,共同增進兩岸同胞的親情和福祉。
台灣「國政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謝志傳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韓國瑜可以把東西賣到大陸,這會讓其他縣市起而效仿,當然也會讓綠營縣市看著干著急。
因為沒有「九二共識」就無法把東西賣到大陸。尤其是綠營污名化「九二共識」,更讓綠營縣市陷於困境。透過韓國瑜的舉動,相信台灣民眾就算不清楚「九二共識」的內涵,至少知道「九二共識」對台灣有實實在在的好處。
⑧ 九二共識的具體內容
指1992年11月大陸的兩岸關系協會與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就解決兩會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問題所達成的以口頭方式表達的「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1987年底,長達三十多年的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後,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各項交流隨之發展起來,同時也衍生出種種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台灣不得不調整「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的「三不政策」,於1990年11月21日成立了得到官方授權的與大陸聯系與協商的民間性中介機構——海峽交流基金會,出面處理官方「不便與不能出面的兩岸事務」。為便於與海基會接觸、商談,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推動於1991年12月16日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並授權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作為兩會交往和事務性商談的基礎。
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兩會在香港商談中,就海峽兩岸事務性(公證書使用)商談中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進行了討論。海協的基本態度是,海峽兩岸交往中的具體問題是中國的內部事務,應本著一個中國原則協商解決。在事務性商談中,只要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態度,可以不討論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表述的方式可以充分協商。
在香港商談中,海協提出了5種文字表述,台灣海基會也根據「國統會」的結論提出了5種文字表述,台方雖然也同意兩岸公證書使用是中國內部的事務,雙方均應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並表達了謀求國家統一的願望,但在文字表述方案上,兩會很難達成一致。在會談即將結束時,海基會代表又增提了3種表述方式,並拿出了他們的最後表述內容:「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惟鑒於兩岸民間交流日益頻繁,為保障兩岸人民權益,對於文書查證,應加以妥善解決。」還建議「用各自口頭聲明的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原則」,海協代表表示這是此次商談的主要成果,等把海基會的建議與具體表述內容報告後再正式答復。
香港商談結束後不久,1992年11月16日,海協會正式致函台灣海基會表示,「在這次工作性商談中,貴會代表建議在相互諒解的前提下,採用貴我兩會各自口頭聲明的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原則,並提出了具體表述內容,其中明確了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我會充分尊重並接受貴會的建議」。「現將我會擬作口頭表述的要點函告貴會: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本此精神,對兩岸公證書使用(或其他商談事務)加以妥善解決。」海協的函後並附上了海基會最後提供的表述方案。12月3日,海基會回函海協,對達成共識未表示異議。至此,關於一個中國原則表述問題的討論,以形成雙方相互接受的兩段具體表述內容為結果而告一段落。
從上述商談及函電往來的過程與內容看,可以清楚地看到:1992年兩岸雙方確實在「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達成有共識,但從未就一個中國的政治內涵進行過討論。既然沒有討論,根本就沒有什麼「各自表述」的共識。正是在此基調上,雙方妥善處理兩岸間涉及民眾權益的事務,開展兩會的事務性商談,並得以成功舉行了1993年在新加坡的「汪辜會談」,簽下了一系列兩岸交流與合作的協議,甚至兩岸政治對話也已提上了議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