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求權不是適用於訴訟期間
好律師網提醒只有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
因為,這樣可以使物權在受到侵害之後,依據侵權責任法規定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一旦遭受訴訟時效抗辯,還能依據物權請求權主張保護權利。這樣規定,有利於保護物權。所以我國《物權法》沒有訴訟時效的規定。
請求權由債權衍生而來,是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的的權利,具有相對性;物權是對世權,具有絕對性,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
訴訟時效是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在法定的時效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當時效期間屆滿時,債務人獲得訴訟時效抗辯權。在請求權上,設定一個時間來保護全合法權益,這就是訴訟時效的規定,又給這個時效加一個期限,就是具體的規定時間。因為法律不保護惰於行使自己權利的人。
物權存在的基礎是「物的存在」,那麼在這個物沒有滅失前,基於此物上的所有權利都不被消滅。所以物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因此,基於債權而產生的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基於物權產生的各項權利(例如佔有返還請求權)只要物沒有滅失,所有權人的權力就一直存在。
2. 佔有人返還請求權的除斥期間到底是1年還是2年
佔有人返還請求權的除斥期間是1年,1年以後權利自動消滅。法律依據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二百四十五條 佔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侵佔的,佔有人有權請求返還原物;對妨害佔有的行為,佔有人有權請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因侵佔或者妨害造成損害的,佔有人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佔有人返還原物的請求權,自侵佔發生之日起一年內未行使的,該請求權消滅。
(2)排除妨害期限擴展閱讀
法定的五種返還請求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物權確認請求權
第三十三條 因物權的歸屬、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
返還原物權請求權
第三十四條 無權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
排除妨害、清除危險請求權
第三十五條 妨害物權或者可能妨害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
修理、重作、更換或者恢復原狀請求權
第三十六條 造成不動產或者動產毀損的,權利人可以請求修理、重作、更換或者恢復原狀。
損害賠償和其他民事責任請求權
第三十七條 侵害物權,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也可以請求承擔其他民事責任。
3. 排除妨害,超過申請執行期限後又出現妨害行為怎麼辦
對於新出現的妨害行為,你仍可以提起訴訟。
4. 訴訟期限和除斥期間的關系
與訴訟時效比
除斥期間和訴訟時效都是以一定事實狀態的存在和一定期間的經過為條件而發生的一定的法律後果,都屬於法律事件。其目的都在於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以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但二者又存在諸多不同,只有認識兩者的區別,才能更好地認識除斥期間的性質。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立法精神不同
除斥期間制度的目的,是為維持已經存在的法律關系。而訴訟時效制度的目的,卻是維護與原法律關系相對立的新的社會關系。例如,甲出賣財產給乙,甲在訴訟時效期間未行使其主張價款的權利,因時效期間屆滿乙可以拒絕給付,以繼續維持甲未行使其權利而形成的新秩序。
適用客體不同
除斥期間的客體一般為形成權。但並非所有的形成權民法都設定除斥期間。有的形成權根本無行使期間的限制,如共有物分割權,通說認為其系形成權,共有人任何時候提出分割共有財產的要求,均受法律的保護。訴訟時效的客體為請求權,但也不是一切請求權均應適用訴訟時效。通常認為,債權請求權、物上請求權中財產返還請求權和恢復原狀請求權應適用訴訟時效。而基於身份關系的請求權、物上請求權中的排除妨害請求權、消除危險請求權、所有權確認請求權等則不應適用訴訟時效。
期間性質不同
除斥期間規定權利存續的固定時間屬不變期間,除法律有特殊規定者外,不能中止、中斷和延長,且期間較短,以早日確定當事人間的關系為目的。訴訟時效為可變期間,可以適用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且期間較長。
期間計算不同
因為訴訟時效適用於請求權,而請求權的范圍十分廣泛且具有共同特徵,因此,各國民法均在法律上作出了總括性的規定。而除斥期間是在不同的場合對不同的形成權設置的時間限制,因此缺乏共通的基礎,立法只能針對具體情況分別規定除斥期間的起算點,這種起算時間往往存在差異。在法律未規定或當事人未約定除斥期間的起算點的情況下,一般來說,應自權利發生之日起算。
法律效力不同
除斥期間屆滿,實體權利本身當然消滅。而訴訟時效的效力,盡管各國民事立法的規定有所不同,但大多數國家采訴權消滅主義或抗辯權發生主義。中國《民法通則》採用訴權消滅主義,這些不同立法例的共同點是,訴訟時效屆滿後,實體權利本身並不因此而消滅,對於已經完成的時效利益,可以拋棄。如《民法通則》第138條規定:「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當事人自願履行的,不受訴訟時效限制。」拋棄時效利益的行為,可視為權利人權利的實現,而不是創設了新的權利。而除斥期間屆滿,權利人不僅喪失了實體權利,還意味著可以創設某種權利。
條文表述不同
關於訴訟時效的立法,各國一般都在條文中表述「訴訟時效」的字樣,如中國《產品質量法》第33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而有關除斥期間的規定,雖然法律條文中無明確表述「除斥期間」的字樣,但這些條文常常使用「逾期撤銷權消滅」、「作為自願放棄權益」、「視為放棄」等字樣,可以理解為法律僅規定權利存續的期間,即為除斥期間。由於除斥期間與訴訟時效的上述差異,在立法上和司法實踐中,嚴格區別兩者的界限就顯得十分重要。然而,由於中國以往民事法律在立法時的疏忽和不嚴謹,有些條文中的期間規定究竟為訴訟時效還是除斥期間,人們的認識很不一致,這必然會影響到對法律的理解和適用。以《合同法》第75條關於債權人撤銷權的規定為例。該條規定:撤銷權自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1年內行使。自債務人的行為發生之日起5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關於上述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期間的規定,理論界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期間是訴訟時效,時效屆滿,當事人請求權的勝訴權消滅。第二種觀點認為,《合同法》第75條規定的是債權人撤銷權的除斥期間,即該條規定了債權人撤銷權除斥期間的兩種計算方法。第三種觀點認為,該條實際上規定了兩類期限:一是關於1年的規定,屬於訴訟時效的規定,可以適用時效的中止、中斷、延長;二是關於5年的規定,屬於除斥期間的規定,不適用時效的中止、中斷、延長的規定。為什麼會產生以上認識上的分歧?主要是因為,債權人撤銷權就其性質而言,屬於形成權,這是中國大多數學者持有的觀點。從此點上看,撤銷權行使的期限,應屬於除斥期間的范疇。然而,《合同法》第75條規定的1年的期限的起算點又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這與訴訟時效的起算點完全相同,從這個角度考慮,稱其為訴訟時效似乎亦無不妥。筆者認為,《合同法》第75條規定的5年的期間,應為除斥期間。理由是,債權人的撤銷權為形成權,或者說其主要性質為形成權,而不是請求權。立法完全可以在具體條文中對不同情況的除斥期間起算點作出不同的規定。《合同法》第75條在規定債權人對侵害行為的撤銷權時,對「自債務人的行為發生之日5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明確了5年期間屆滿的後果,即為實體權利消滅,則該5年的期間當然為除斥期間無疑。但是該條在規定「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的情況下,應在1年內行使撤銷權,沒有明確債權人未在1年內行使撤銷權,該撤銷權是否消滅?如不消滅,則1年的期間又與訴訟時效相似,這種不明確的文字表述是引起人們爭議的主要原因所在。因此,為了更好地識別訴訟時效與除斥期間,在以後的立法中,尤其在制定民法典時,有必要對有關期間屬於訴訟時效還是除斥期間,在文字上作出明確的界定,以避免不必要的爭議。如對訴訟時效,一律以「請求權因……不行使而減弱其效力」,或者「……的訴訟時效為……年」來表述,而對除斥期間則一律以「……權……經過……年而消滅」,或者「……權,應於……(若干時間內)後行使,否則,……權消滅」。這樣,可以徹底解決訴訟時效與除斥期間相混淆的難題。
5. 對侵害相鄰權的訴訟,有否時間限制
你好:如果請求排除妨害,無時效限制,如果起訴侵權,自行為終了計算訴訟時效2年
6. 《物權法》物上請求權訴訟時效
物權法中沒有明確規定請求權行使的期限。只有規定遺失物經公告6個月無人認領的,充公。
根據法理上看,基於物權性質,物權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逝的。這與債權的請求期限很不一樣
7. 排除妨害執行期限:被告在出行通道里堆放花盆、雜物、2016年7月18日調解成功、被告不在法院規定的
如果法院已經調解成功,而被告不在調解書約定的時間內將堆放的物品拿走,當專事人可以屬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申請強制執行,須提供申請書和調解書,本人身份證等,
法律鏈接:《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六條 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也可以由審判員移送執行員執行。
調解書和其他應當由人民法院執行的法律文書,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8. 排除防礙可以強制執行有期限嗎
已經申請過執行了,法院執行沒有限期
第二百三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中止執行:
(一)申請人表示可以延期執行的;
(二)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確有理由的異議的;
(三)作為一方當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繼承權利或者承擔義務的;
(四)作為一方當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
(五)人民法院認為應當中止執行的其他情形。
中止的情形消失後,恢復執行。
第二百三十三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裁定終結執行:
(一)申請人撤銷申請的;
(二)據以執行的法律文書被撤銷的;
(三)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死亡,無遺產可供執行,又無義務承擔人的;
(四)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案件的權利人死亡的;
(五)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難無力償還借款,無收入來源,又喪失勞動能力的;
(六)人民法院認為應當終結執行的其他情形。
以上可以 借簽一下,不放心可以問哈律師。譬如網路法律平台的律師:http://tieba..com/f?kw=%C2%C9%CA%A6&fr=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