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股權轉讓協議生效時又哪些規定
一般而言,股權轉讓合同在雙方達成意思表示一致並簽名或蓋章時成立,除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手續生效的,股權轉讓合同自成立起生效.至於辦理工商登記中的股權轉讓登記只有宣示性,並不對合同的生效產生影響。
股權轉讓合同與許多的民事合同不同,它更多地具有法定的生效要件或附有約定條件的生效條件。
比如中外合資企業的股權轉讓必須經過原批准機關的批准,獲得批准就成為這種股權轉讓的法定生效要件。有的股權轉讓合同規定,本合同經公司董事會或股東會決議通過後生效,或約定本合同自公司其他股東承諾放棄受讓股權時生效等,此屬典型的約定生效條件,因此,一個已經簽訂或成立的股權轉讓合同並不一定是已經生效的合同,人民法院在認定合同效力時也應特別注意對生效要件的審查。
股權轉讓當事人訂立股權轉讓合同,除應當遵守合同法之外,還應遵守公司法規定。
公司法規定股份公司發起人持有本公司的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三年內不得轉讓,公司董事、監事、經理持有本公司股份在任職期間內不得轉讓,除了法律規定之外,如果公司章程對股東轉讓股權或股份有特別限制和要求的,股東訂立股權轉讓合同時不得違反這些規定,公司法及其他法律法規規定以及中央、國務院規定不得從事營利性活動的主體,不得受讓公司股權成為公司股東,法律法規對市場主體權利能力有禁止性規定的(如商業銀行在中國境內不得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投資)此類主體不得違反規定訂立股權轉讓合同。對於有限責任公司和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的合同的訂立,還有特別程序上的要求。
公司法第35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向公司以外的人轉讓股權出資時必須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不同意轉讓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出資,如果不購買該轉讓的出資則視為同意轉讓,經股東同意轉讓的出資,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對該出資有優先購買權,按照這個規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事先將與轉讓事項有關的信息包括受讓方主體情況、擬轉讓股權比例、轉讓價格等向公司通報,由公司股東會對是否同意該股權轉讓作出決議。
此外,還有一個其他股東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購買權的問題,對於其他股東優先購買權應在何時行使或主張的問題,公司法沒有規定,但必須有一個合理的期限,只有在公司股東會決議同意轉讓或者診法視為同意轉讓,而且沒有股東主張優先購買權的情況下,該股東才可以轉讓,出讓股權的股東才可以與受讓方按照向公司其他股東已經通報的情況簽訂股權轉讓合同,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份,即使在通知公司之前已經簽訂了股權轉讓合同,該合同的生效,應理解為是在公司股東會作出決議批准該轉讓且公司其他股東均放棄優先購買權時生效,有限公司股東訂立股權轉讓合同如果沒有按照規定的程序辦理,可能導致股權轉讓合同的無效或撤銷。
此外,股權轉讓合同的生效與股權轉讓的生效是有區別的,股權轉讓合同的生效是指對合同當事人產生法律約束力的問題,股權轉讓的生效是指股權何時發生轉移的問題,即受讓方何時取得股東身份的問題,兩者不能混為一談,股權轉讓合同無效或不生效,股權轉讓也不生效,即便在股權轉讓合同生效後,也尚需當事人的適當履行,股權轉讓才能實現。
❷ 公司法對股權轉讓是如何規定的
第七十一條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之間可版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權者部分股權。
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徵求同意,其他股東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三十日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
經股東同意轉讓的股權,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有優先購買權。兩個以上股東主張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協商確定各自的購買比例;協商不成的,按照轉讓時各自的出資比例行使優先購買權。
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❸ 股權轉讓是否有時間規定 的限制
股權轉讓主要看是否在公司章程中對轉讓作出了特殊的約定,如果沒版有約定,是可以隨權時轉讓的。有的股權的獲得是基於股權激勵,可能限制公司的股權轉讓。北京姜德福律師,專業公司股權律師團隊為您服務。北京市兩高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
❹ 如何確定股權轉讓生效時間
股東轉讓出資後,可能出現股東名冊與公司記載之間不一致的情況,對此公司應當及時辦理變更登記,保持股東名冊與公司登記之間的一致性。如果沒有經過登記,或者沒有及時辦理變更登記,則不得對抗第三人,即第三人通過受讓出資等方式成為公司股東並記載於股東名冊後,如果沒有在公司登記機關辦理相關登記的,不能主張該第三人的股東資格無效。
有人認為股權轉讓的生效時間應從辦理工商變更登記之日起生效,依據是國家工商局在《關於股權轉讓有關問題的答復》(工商企字[2000]第262號)「股東轉讓股權,出讓人與受讓人簽訂轉讓協議後,受讓人直接支付出讓人已繳付的出資額,不必再向公司重新入資,經公司變更登記後成為公司股東」的規定。
依據這一規定認定股權轉讓的生效時間是不妥的,理由有二:
1、股權轉讓是當事人之間依雙方的約定而產生的民事法律行為,是雙方之間訂立的合同,根據我國《合同法》第四十四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的規定,只有法律、行政法規才有權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登記手續後生效。現在在我國立法中,還沒有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轉讓股權,要在辦理工商變更登記手續後才能生效的規定,國家局的文件不是法律、行政法規。
2、國家局的《關於股權轉讓問題的答復》規定與新《公司法》第三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即「記載於股東名冊的股東,可以依股東名冊行使股東權利」 相悖,根據法律文件的位階和新舊,現在應不予執行。
❺ 股權轉讓協議簽訂期限與辦理工商變更登記有何限制
公司內部股東在轉讓股權時未做工商變更登記,只是轉讓人和受讓人簽訂股權轉讓協議,也未辦理股權轉讓備案登記。而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日期過長,2003年簽的,這種情況,轉讓協議是否有效?
❻ 股權轉讓不執行多久失效
1、先要判斷合同是否合法有效。如果合同無效,也就談不上何時失效的問題了。
2、如果合同有效,就要看合同內容是否涉及「合同解除的條件」的相關條款了,如有,該條款又合法有效,則按照該條款的約定條件解除,合同解除即所謂的「合同失效」。如果約定的解除條件無效,如「火星撞地球時本合同自動解除」,則視為沒有約定,詳見第3條答復。
3、如果合同有效又沒有約定解除條款,這種情況下,只有在法定期限內行使合同撤銷權才可以使之「失效」。如不撤銷,則一直有效,法律保護的勝訴期限是2年。過了2年還是有效的,只是法律不再保護而已。
❼ 股權轉讓時,轉讓金的支付有時間限制的規定嗎
你好,法律沒有規定轉讓金的支付時間。主要考慮雙方的約定,如果合同中沒有約定支專付期限的,轉讓方可屬以隨時要求受讓方支付轉讓金。如果受讓方不支付的,轉讓方可以書面向受讓方催討,對方在合理期限內仍不支付的,轉讓方可以要求解除合同,並要求受讓方返還股權,且賠償損失。
❽ 股權轉讓時間要求是
新版《公司法》
第七十一條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專部或者屬部分股權。
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徵求同意,其他股東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三十日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
經股東同意轉讓的股權,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有優先購買權。兩個以上股東主張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協商確定各自的購買比例;協商不成的,按照轉讓時各自的出資比例行使優先購買權。
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七十二條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的強制執行程序轉讓股東的股權時,應當通知公司及全體股東,其他股東在同等條件下有優先購買權。其他股東自人民法院通知之日起滿二十日不行使優先購買權的,視為放棄優先購買權。
❾ 簽訂股權轉讓協議,轉讓款未付清,訴訟有效期是多久
訴訟時效為兩年,從協議約定的期限或簽訂之日起計算。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35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而,在一般情況下,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請求人民法院予以保護的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計算。這是法律對普通訴訟時效期間和特別訴訟時效期間計算的原則性規定。
根據這一規定,當事人的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法律對其保護的期限自當事人實際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之時開始計算;
如果當事人雖然實際上並不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但在通常情況下一般人都可以發現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只是由於當事人自己的疏忽而沒有發現,即當事人應當知道而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則從當事人應當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之時開始計算。
在下列情況下,訴訟時效期間的計算方法是:
(1)附條件、附期限的請求權,從條件成就、期限到來時開始計算 ;
(2)有履行期限的請求權,從履行期限屆滿之時開始計算 ;
(3)無履行期限的請求權,從權利人可以行使權利之時開始計算 ;
(4)因違約行為而發生的強制實際履行請求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和違約金請求權,從違約行為成立之時開始計算 ;
(5)因侵權行為發生的請求權,從受害人知道有侵害行為及加害人之時開始計算 ;
(6)人身損害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傷害明顯的,從受傷害之日計算 ;傷害當時未曾發現,後經檢查確診並能證明是由傷害引起的,從傷勢確診之日計算。
最長訴訟時效期間,無論權利人是否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均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開始計算。
(9)股權轉讓有效期擴展閱讀:
對於受到侵害一些特殊的民事權利,有必要適用更長或者更短一些的訴訟時效期間進行保護,法律因而作了特別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36條規定,下列的訴訟時效期間為1年:
(1)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
(2)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
(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4)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29條規定:「因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和技術進出口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為四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