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關葯品有效期問題
看國家局發的文件,2017年10月發的,夠新的了吧?
『貳』 葯品有效期至2020.04NO.108050562是什麼意思,生產日期是2018.05.23過期沒
一種葯的生產過程中,從生產出來後,在葯的包裝上有的註明生產日期x年X月x日,有效期幾年,有的註明有效期到什麼時候,但另外一個數字是生產批號,就是這批葯是什麼時候生產的,是那一個批次,以便查閱。如本題的2020、04是有效期,108050562是生產批號。
『叄』 某葯品的有效期為2002年4月5日表明本品最遲可用至到什麼時候
某葯品的有效期為2002年4月5日表明本品最遲可用至2002年4月5日.4月6日就是失效日,
『肆』 葯品有效期問題。。。
「 葯品的有效期為2007.09 」。你選擇「該葯品可以使用至 2007年九月30日 」,是完全正確的。答案「2007年8月31日」是專錯誤的,這是個錯誤的答案,考後應該跟監考人員溝通,否則誤人子弟。
(注意:進口葯品常以explry date(截止日期)表示失效期,如果是葯品的失效期為2007.09 ,那麼答案「2007年8月31日」就是正確的。所以一定要看清楚考試題是有效期還是失效期!老師出試卷往往會出這樣的題目,看學生是不是粗心大意。
另外;「葯屬品有效期為與葯品有效期至」 ,沒有區別。
但是如果有效期明確標識「日」,例如:葯品有效期為:2007年9月1日,就是到2007年9月1日都是在有效期內,可以使用到9月1日,9月2日超過有效期。
其實葯品有效期的標識方法一般都沒有「為」或「至」 ,絕大多數就是「有效期:xxxx年xx月xx日或xxxx年xx月或xxxx/xx或xxxx—xx」 等。
這在葯事法規教科書中都有明確說明。
『伍』 葯品有效期限是如何計算的
答:期限的第一日(起算日)不計算在期限內。期限以年或月計算的,以其內最後一月的相應日為容期限屆滿日;該月無相應日的,以該月最後一日為相應日。期限屆滿日是法定節假日的,以節假日後的第一個工作日為期限屆滿日。
『陸』 某葯品的有效期為3年(1095天),現從改進配方後新生產的一批葯品中任取5個樣品,測得有效期(天)
1050+1100+1150+1250+1280=5830
5830÷5=1166天
1166>1095 所以答案是有提高
『柒』 葯品有效期應從何時算起
對於生產日期文件沒有明確表述,生產日期與有效期有必然聯系,有效期是經回過穩定性研究來確答定的。有效期是以生產日期開始計算,實際上產品放行已經過了一段時間,所以實際有效期會比理論有效期短。從投料開始產品質量就變化,以檢驗日期為生產日期是不科學的。另外,成品日期怎麼能是生產日期呢?普通制劑通常以投料日期為生產日期,原料葯生產日期通常為精烘包日期。
『捌』 葯品有效期怎麼算
葯品的有效期是指葯品在規定的貯存條件下,能保持質量的期限。通常葯品標簽上註明有效期的年月,就是指可以使用到所標明的月份的最後一天,次日就不要用了。
如有效期至2010年05月,就是指有效期到2010年05月31日為止,6月1日以後就不可以用了。也有的葯品標簽中的有效期按照年、月、日的順序標注,年份用四位數字表示,月、日用兩位數字表示,如有效期至2010年10月21日,則表示2010年10月22日以後該葯品就不能再用了。
(8)設某葯品的有效期為x擴展閱讀:
葯品的「有效期」不等於「保險期」,葯品的有效期是有條件限制的,就是葯品的標簽及說明書中所指明的貯存條件。一旦貯存條件發生了改變,葯品的有效期也會發生變化。
例如,規定在冰箱中保存的葯品若在常溫下保存了,即使在有效期內,也可能引起葯品變質失效。所以,一旦拆開了葯品的盒子或打開了瓶蓋,就應及時使用,不應長期保存。
在購買葯品時最簡單而又准確的辨別假葯的方法就是看包裝上的批准文號。真葯的包裝上一定能夠看到國家葯監局的批准文號,即「國葯准字H(Z.S.J.B.F)+8位數字」,如果沒有「國葯准字」的批准文號就是假葯。此外,葯品包裝盒上印刷的生產日期、批號和有效期,少一樣就是假葯。
『玖』 葯品的有效期是怎麼算出來的
這個一抄般式這樣的,葯品襲有效期至××年××月,葯品有效期的表示有不同的方法,所標的日期也不相同,例葯品生產日期是2003年2月3日,有效期3年,則效期應標為:「有效期至:2006年1月,目前我國各葯品生產企業有效期日期採用的標注方法都是「有效期至」其計算方法為:按照生產日期標注的年月加上有效時間,再減去一個月即為應標注的「有效期至的年、月,例葯品生產日期為040501,有效期為一年,其有效期應標為:「有效期至:2005年4月」,代表2004年5月生產的葯品,有效期為一年,葯品至2005年4月30日24時以前有效。
『拾』 某葯品有效期為2017.09,表示該葯品可以使用至2017年9月31日還是2017年8月31日為
這樣改革的極端後果可能是,高一語文數學課時減少,其它學科增加課時版高一期間瘋狂學完權理化、生史、地政等必修教材;高二確定主攻學業水平考試的3科,英語開始沖擊A級考試;高三開始上午4節數學,下午4節語文,以整一年的努力沖擊高考語文數學高分。
以上的推測看似瘋狂,但細想之下確實有一定道理。在高考仍然是大學選拔優秀學生的方式之下,公立學校勢必會以高考出成績為設計課程的主要參考。因此課時的適當調整似乎是必然的。新政策的初衷是增加過程性評價,逐漸改變一考定終身的單一選拔模式。但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實,教師學校對新政策下課程的設計能否跟上,並符合學生成長的需求尚需討論。
所以,對於直接受政策影響的14級新高一學生家長而言,一定要提早規劃。當然,不管怎麼變化,對這一屆學生整體而言都是公平的。畢竟新高一大家又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