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勞務派遣員工可以簽訂1年期限的勞動合同嗎
不可以簽訂低於2年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㈡ 是不是勞務派遣工的合同是每次簽幾年的,而正式工都是只用簽一次的呢
勞動合同法規定的是勞務派遣工簽訂的工作年限不得少於兩年,是擔心用人單位不斷為其更換新的崗位,造成勞動者工作不穩定的權益受損。
因此這樣說來,勞務派遣工的合同有最低年限限制,即兩年。而正式工的合同對工作期限沒有限制,只有對有實習情況的正式工有實習時間長短規定。
(2)勞務派遣合同簽訂年限擴展閱讀:
勞務派遣工的待遇
假如你與甲公司簽有勞務派遣合同,你就是甲公司的勞務工;你被甲公司派到另一個乙公司參加勞務,享受乙公司的報酬
社會保險
國有企業失業人員與勞務派遣企業簽訂勞動合同後,就成為勞務派遣企業的職工。根據國家規定,所有企業都必須為職工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用。
因此,國有企業失業人員到勞務公司再就業後,勞務公司必須為其繳納五項社會保險費用,即基本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醫療保險費、工傷保險費和生育保險費。
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和失業保險費的基數為:低於自治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60%的,按60%繳納;高於60%的,以應發工資作為繳費基數繳納。
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的繳費基數為:低於本市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60%的,按60%繳納;高於60%的,以應發工資作為繳費基數繳納。冬季停工期間,由單位和個人繳納的各項社會保險費,全部由用人單位承擔。
住房公積金
根據國家和我市關於住房公積金管理的相關規定,在同一非公有制企業就業滿一年以上(含一年)的合同工齡的職工,企業和職工個人都必須繳納住房公積金,公積金歸職工個人所有。
企業和職工繳納住房公積金的基數為職工本人應發工資,繳費比例不得低於工資基數各5%的最低標准。
本市國有企業失業人員與企業解除勞動合同時,已經將單位和職工個人繳納的住房公積金退還給了本人的,這次實現再就業後,自建立勞動關系之月起,重新為每個再就業人員建立住房公積金專戶。
㈢ 勞務派遣一般續幾年合同
《勞動合同法》沒有規定勞動合同的期限,由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協商確定,可以簽訂固定期勞動合同也可以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法》19條對試用期有明確規定。
《勞動合同法》中對勞務派遣合同期限規定,勞務派遣單位應當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相關法律法規知識:
《勞動合同法》
第十九條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
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期限不滿三個月的,不得約定試用期。
試用期包含在勞動合同期限內。勞動合同僅約定試用期的,試用期不成立,該期限為勞動合同期限。
第五十八條勞務派遣單位是本法所稱用人單位,應當履行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義務。勞務派遣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除應當載明本法第十七條規定的事項外,還應當載明被派遣勞動者的用工單位以及派遣期限、工作崗位等情況。
勞務派遣單位應當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按月支付勞動報酬;被派遣勞動者在無工作期間,勞務派遣單位應當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准,向其按月支付報酬。
㈣ 勞務派遣合同期限是多長時間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五十八條的規定,勞務派遣合同期限跟工資的支付如下: 勞務派遣單位是本法所稱用人單位,應當履行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義務。勞務派遣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除應當載明本法第十七條規定的事項外,還應當載明被派遣勞動者的用工單位以及派遣期限、工作崗位等情況。 勞務派遣單位應當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按月支付勞動報酬;被派遣勞動者在無工作期間,勞務派遣單位應當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准,向其按月支付報酬。
㈤ 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幾年簽一次合同 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幾年簽一次合同
您好,我是律臨平台合作律師,很高興為您服務。【回答】
勞動合同法規定了勞務派遣企業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最低2年【回答】
如果他們約定三年五年也是可以的,法律不做干涉【回答】
勞動合同法規定的是勞務派遣工簽訂的工作年限不得少於兩年,是擔心用人單位不斷為其更換新的崗位,造成勞動者工作不穩定的權益受損。
因此這樣說來,勞務派遣工的合同有最低年限限制,即兩年。而正式工的合同對工作期限沒有限制,只有對有實習情況的正式工有實習時間長短規定。【回答】
那公司和公司簽合同幾年一簽?【提問】
勞務派遣公司和用工單位【提問】
您說的這個勞動法沒有相關規定的【回答】
㈥ 勞務派遣合同期限是多久
一、勞務派遣合同期限是多久
勞務派遣單位應當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兩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按月支付勞動報酬。被派遣勞動者在無工作期間,勞務派遣單位應當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准,向其按月支付報酬。
勞務派遣單位不得剋扣用工單位按照勞務派遣協議支付給被派遣勞動者的勞動報酬。這是對用人單位影響較大的變化之一。此外,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不得向被派遣勞動者收取費用。
二、勞務派遣合同和正式合同有什麼不同
(一)期限方面的區別:勞務派遣合同的期限為兩年以上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期限分為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其中固定期限的長短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可以自由約定。
(二)解除勞動合同方面的區別:關於用人單位合法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勞動合同法》做了相應的規定,其中關於勞務派遣情況下解除勞動合同的特別規定如下:
1、因勞動者有過錯、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不勝任工作等原因,用工單位可將勞動者退回勞務派遣單位,由勞務派遣單位依法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
2、用工單位不得依據《勞動合同法》第40條第三項「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及第41條有關經濟性裁員的規定來解除勞動合同。
(三)勞務派遣合同的關系涉及到勞動者、派出公司、服務單位三方,而一般的正式合同只涉及到用人單位以及勞動者。
用人單位與勞務派遣工之間簽訂勞務派遣合同,其中約定的期限最少不得低於兩年,之後雖然派遣工是到實際的用工單位工作,但是工資福利、社保等等其實都還是由用人單位提供保障,並且需要按月來支付派遣工的勞動報酬。就算是在沒有工作期間,用人單位也應當按照當地的最低工資標准來向派遣工支付勞動報酬。
延伸閱讀:
勞務派遣合同中遇到糾紛如何處理
勞務派遣合同簽訂期限有多長
勞務派遣合同到期更換公司不續簽怎麼辦?
㈦ 勞務派遣合同最低簽幾年
勞務派遣單位應當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兩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按月支付版勞動報酬。被派遣勞動者在無權工作期間,勞務派遣單位應當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准,向其按月支付報酬。
㈧ 勞務派遣合同最高年限
《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務派遣單位應當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勞內動合同,按月支付勞容動報酬。
同時規定,勞務派遣單位派遣勞動者應當與接受以勞務派遣形式用工的單位(以下稱用工單位)訂立勞務派遣協議。勞務派遣協議應當約定派遣崗位和人員數量、派遣期限、勞動報酬和社會保險費的數額與支付方式以及違反協議的責任。
用工單位應當根據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與勞務派遣單位確定派遣期限,不得將連續用工期限分割訂立數個短期勞務派遣協議。
也就是說,簽訂勞務派遣合同的,應該要簽訂二年以上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即被派遣出去的勞動者如果要簽訂勞務派遣合同的,一定要注意勞動合同的期限是多長時間,是否是2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㈨ 勞務派遣合同期限一般是多久
《勞動合同法》沒有規定勞動合同的期限,由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協商確定,可以簽訂固定期勞動合同也可以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法》19條對試用期有明確規定。
《勞動合同法》中對勞務派遣合同期限規定,勞務派遣單位應當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相關法律法規知識:
《勞動合同法》
第十九條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
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期限不滿三個月的,不得約定試用期。
試用期包含在勞動合同期限內。勞動合同僅約定試用期的,試用期不成立,該期限為勞動合同期限。
第五十八條勞務派遣單位是本法所稱用人單位,應當履行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義務。勞務派遣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除應當載明本法第十七條規定的事項外,還應當載明被派遣勞動者的用工單位以及派遣期限、工作崗位等情況。
勞務派遣單位應當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按月支付勞動報酬;被派遣勞動者在無工作期間,勞務派遣單位應當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准,向其按月支付報酬。
㈩ 勞動派遣合同續約有最低年限限制嗎
按相關法律規定,勞務派遣合同訂立合同沒有最低的年限限制,但是勞務派遣的的工作屬於臨時性工作崗位,存續時間最終不能超過六個月,所以對於勞動者與被派遣的用人單位簽訂的勞務派遣合同最長就只有六個月。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六十六條勞動合同用工是我國的企業基本用工形式。勞務派遣用工是補充形式,只能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
前款規定的臨時性工作崗位是指存續時間不超過六個月的崗位;輔助性工作崗位是指為主營業務崗位提供服務的非主營業務崗位;替代性工作崗位是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因脫產學習、休假等原因無法工作的一定期間內,可以由其他勞動者替代工作的崗位。
用工單位應當嚴格控制勞務派遣用工數量,不得超過其用工總量的一定比例,具體比例由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