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春秋時期的起始時間是什麼時候,經歷了多少年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周太子平即位,將國都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至此,西周結束,東周建立。東周的歷史,史學界習慣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從前770年至前476年(周敬王44年),這段時間大體相當魯國編年史《春秋》的紀年,故稱為春秋時期。
周東遷後,實力大為削弱,諸侯國實力加強,全國處於分裂割據狀態。最強諸侯國君主成為霸主,挾持了周天子號令各諸侯國,完全代替了周王室的權利,先後出現了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另一種說法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及越王勾踐)五個霸主相繼爭霸的局面。各諸侯國為爭奪土地,人口,進行激烈的兼並戰爭,至春秋末年,春秋初年的120多個大小諸侯國只剩下原來的1/3了。
B. 春秋戰國時期歷時多久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歷時549年。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並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志。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2)春秋的年限擴展閱讀: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大事:
1、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家族流派之間爭芳斗艷的局面。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較為著名的不過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0家被發展成學派。
西漢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將小說家去掉,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出自這里。
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至戰國時期,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2、三家分晉
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後來趙把范、中行氏滅掉後,公元前453年又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
「三家分晉」成為了中國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的分界點。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滅亡了,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產生了,七雄兼並的戰國序幕揭開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春秋戰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百家爭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家分晉
C.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於 幾幾年
春秋時間: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動遷東周開始的一年)
止於公元前476年
戰國時間:開始於公元前475年,
止於公元前221年(秦滅齊統一六國)
D. 歷史上的春秋和戰國的具體年份是
公元前771東周開始。公元前457年是春秋戰國的分界,(春秋戰國合稱東周)那年三家分晉後稱戰國,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結束。
麻煩採納,謝謝!
E. 春秋時期時間
春秋時期,通常用來指中國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中國傳統農業在春秋時期才開始形成。
F. 春秋建立時間
春秋時期是一個時代的稱謂,不是朝代。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建立東周開始到公元前476年
G. 春秋指的是什麼時期
目錄
聲明:詞條人人可編輯,創建、修改和認證均免費
詳情
5
春秋戰國
中國歷史時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展開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1]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並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志。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H. 古人年齡的說法一個春秋是多長時間
「春秋」用來表示時間,泛指是四季、時光;代指就是一年。
舉例:問:春秋幾何? 這就是問你多少歲的意思。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意思就是多少風雨多少年。
I. 春秋戰國時期是幾幾年
春秋戰國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徵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也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
春秋時期,政治上,各種改革,變法連接不斷,而成功進行變法的國家則強大起來,通過這種政治變革,奴隸制度最終消亡,新興的封建制度逐漸確立起來。
戰國(公元前476年,一說公元前453年或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
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即已被秦國滅亡,所以戰國時代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春秋時代已稱王),周王權威進一步受損。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繚、李斯等人,加緊統一的步伐,用金錢收買六國權臣,打亂六國的部署,連年發兵東征。經過多年的爭戰,從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至公元前221年滅齊,東方六國先後為秦統一。
中國實現了華夏民族的統一、建立起了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秦的統一是春秋以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比起西周,東周時期的生產力又有新的發展,采礦、冶煉、鑄造業中出現了許多新工藝,如豎井中採用垛盤支護,使採掘深處的銅礦成為可能。
硫化礦冶練技術的出現,拓寬了銅礦資源的利用;焊接、嵌錯、鎏金和失蠟法鑄造工藝等,使中國的青銅時代進入又一個繁榮期。鐵器的出現,特別是戰國中葉以後鐵工具在農業和手工行業中逐漸普及,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
社會分工更細,各行各業的興盛,促進了商品的生產和流通,使商業活動空前活躍。新興地主階級及相應生產關系的出現,對舊有生產方式是個沉重打擊。這是生產力的一次解放。可是分封制導致割據與混戰,給社會經濟帶來很大的損失,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
各國之間設關立禁,也不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因此,只有實現統一,才能促使社會更快地發展和進步。廣大農民、工商業者和新興地主都盼望統一。雖然統一是靠長時間戰爭實現的,人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它畢竟換來了歷史的進步,使一種新的制度得以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