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凈息差
息差是利潤的源泉
如果把融資融券業務限定為交易過程中的借貸行為,就需要明確借方與貸方,明確借貸過程中的資金來源和質押載體,這涉及到對作為質押載體的證券本身的託管。在美國,客戶在開戶時如果沒有明確要求只做現金賬戶和實名取券,則其所持有的所有證券都注冊在券商名下,這就是業內所說的二級託管,又稱「街名」。券商可以通過其清算行,獲得可質押證券總額一倍以上的信用額度,間接對其客戶的信用賬戶進行融資交易。資金或由其清算行提供,或通過其清算行進入聯邦銀行系統獲得授信。這種貸款稱為經紀公司貸款,同一筆錢,在客戶方就被稱為證券質押貸款,之間有1.75%以上的息差,證券公司從中得到的這筆收入,就是凈息差利潤。可以這樣理解,銀行信用做的是存貸差,證券融資做的是貸貸差。在美國和香港,融資融券所帶來的息差收入,已經佔到了證券公司業務收入的20%左右,融資融券業務已經有了相當成熟的市場。
㈡ 授信期限的授信期限對授信風險的影響
(一)對違約風險的影響(probability of default)
根據標准普爾公司於2002年公布的《在虛弱經濟和低質量信貸下的違約記錄(2001年度)》(Record Defaults in 2001 the Result Of Poor Credit Quality and a Weak Economy)報告中的表16的數據,我們可以了解到授信期限對違約風險的影響。
標准普爾公司報告的資料是基於9769個企業債券發行人從1981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的標准普爾公司發行人評級變化情況得出的(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所有評級的客戶,違約可能性都隨授信期限的延長而增加。對於BBB以下的客戶(即屬於投機級別的企業),銀行一般不願給予長期授信。因為銀行面臨比較高的違約風險,而且在競爭激烈,其銀行未能准確進行風險定價的情況下,難以向高風險的客戶收取合理的高價格來平衡該風險。
銀行信貸業務的平均凈息差一般為2%—3%,根據香港金管局的資料,香港銀行業2000年和2001年的平均凈息差分別為2.14%與2.03%。根據風險管理理論,銀行的可預見損失應由利費收益與一般准備來覆蓋,因此,假設銀行對於有優先索償權的授信,違約時損失一般為0.45。那麼,以平均凈息差低於3%的情況看,銀行若要靠利費收益來覆蓋可預見損失,企業客戶的PD不應高於6.67%(3%/0.45=6.67%。因為EL=EAD×PD×LGD,假設EAD為1美元,PD=EL/LGD)。因此,對於BBB以下的客戶,銀行若提供3年期以上的貸款,按照其違約可能性,銀行在調節其風險程度後所要求的價格水平將大大高於平均的息差水平(根據表1,BBB級以下的企業於第4年底的PD至少高達7.65%)。例如,若銀行考慮某B級客戶的8年期授信申請,假設LGD為0.45(根據新資本協議的規定,即便是有十足住宅或寫字樓物業抵押的授信,LGD不能低於0.35)。按照表1的違約概率,B級企業於第8年底的PD為26.11%,因此,銀行若希望靠利費收入來覆蓋該可預見損失,需要收取26.11%×45%=11.75%的凈利費收人才能覆蓋EL(即便是對於BB級客戶,按照上述的假設條件,也要收取6.4%的凈息差才能靠凈利息收入來覆蓋可預見損失)。在競爭激烈的市場,尤其是其他銀行未能准確量化風險並進行風險定價的情況下,該銀行往往難以成功取得這么高的價格,但對於比較低的價格,銀行明白風險與收益是不相稱的。該銀行只能採取兩種對策:不加入競爭;或者拋開風險定價,同樣以成本為底線加入競爭。這似乎是一種「羊群壓力」。在大多數銀行願意在不清楚客戶的合理風險定價的情況下作出讓步與犧牲的市場環境中,有能力准確進行風險定價的銀行必須有足夠的勇氣或其他利潤來源才能堅持原則。 屬於投資評級(BBB級及以上級別)的企業,往往可以通過發行債券在資本市場融資(對於中長期的融資需要,投資級別的企業更多利用資本市場,以取得更優惠的價格,以及更靈活的融資方式)。另外,由於債券有流動性比較高的二級市場,因此,購買債券的銀行可以通過在市場上隨時出售,或利用衍生工具來緩沖部分由於期限帶來的風險(例如,當銀行預計某債券發行人可能面對降級風險,可通過出售其債券來減輕或消除風險)。因此,向銀行進行雙邊貸款的企業比較多的屬於投機級別(speculative ratings)。這也是部分銀行對於5年期以上的授信控製得比較嚴格的原因之一。
(二)授信期限對客戶資信轉差所帶來的授信風險的影響(probability Of downward credit quality migraUons short Of defaln)
這是指企業並未違約,但由於財務情況和還款能力轉差造成評級下降所帶來的授信風險。根據新資本協議,授信期限主要通過對這類授信風險的影響,從而影響不同期限的授信資產的風險權重及其經濟資本。例如,對於甲公司,當公司於2002年6月違約時,對於給予其1年期貸款的銀行,或給予其7年期貸款的銀行而言,只要銀行貸款在公司違約前未收回,不同年期的貸款都同樣面臨違約損失風險。但對於第二類非違約的授信風險(即客戶評級下降所帶來的授信風險)而言,授信期限所帶來的影響明顯不同。例如,當甲公司評級從BBB級下降到BB級,其10年期授信的價格下降幅度遠高於1年期授信的價格下降幅度。因為當公司資信轉差時,銀行所要求的風險調節後的價格要增加,息差(credit spread)拉大。對於該公司的債務,用更高的貼現率/折扣率來計算債務現值,債務的期限越長,其現值的下跌幅度越大。
若銀行給予客戶的是短期授信,當客戶資信轉差時,銀行在認為風險尚可接受的前提下,可要求客戶在申請新授信或現有授信轉期時,給予更高的價格以維持風險調節後的收益水平。但若銀行給予客戶是長期授信,銀行就失去該靈活掌握權,在缺乏二級市場或該市場流動性低的情況下,只能面臨這類授信風險。
根據新資本協議的上述規定,銀行在衡量授信期限對授信風險的影響時,不能只考慮授信期限對違約風險的影響,還要考慮授信期限對借款人公司在整個貸款年期的違約率/評級變化及其相應的利益變化與授信/債券現值的影響。因此,新資本協議明確規定銀行在考慮授信期限對授信風險的影響時,一定要考慮上述兩類的影響,不能只考慮對狹義的違約風險的影響。所以,銀行在選擇風險模型時,要考慮是否符合新資本協議對於授信期限的要求。目前市場上比較普遍應用的風險模型中,CreditRisk+不是MTM模型,只是DM模型,即只考慮狹義的違約風險;而MTM模型包括KMV的Portfolio Manager,CreditMetrics等。
以下運用CreditMetrics的技術支持文件中的部分數據,舉例說明授信期限對授信風險的第二類風險的影響。
假設銀行給予某BBB級公司客戶兩筆授信/債券,一筆是2年期授信/債券100萬元,另一筆是5年期授信/債券100萬元。假設銀行對該BBB級公司授信所收取的利率都是5%(這是為了計算方便所作的簡單假設,一般而言,銀行對於長期授信所收取的利率要高於中短期授信),每年底收取利息5萬元。另外,假設該公司於第一年底評級很可能降為BB級。
利用CreditMetrics的技術支持文件的以下數據,假設1年期的遠期零息收益曲線(example one-year forward zero curves by credit rating eategory)所顯示的折扣率/貼現率如表2所示。
表2 一年期遠期零息收益曲線所顯示的折扣率/貼現率(%) 評級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BBB 4.01 4.67 5.25 5.63 BB 5.55 6.02 6.78 7.27 運用表2的資料,我們可以計算銀行給予該公司的兩筆授信在第1年底的授信價值變化情況。
給予該公司的2年期授信在第1年底的價值為:
假設該BBB級公司在第1年底的評級降到BB級,銀行應用適用於BB級公司的1年期遠期零息收益曲線所顯示的折扣率/貼現率為5.55%來計算該2年期授信/債券在第1年底的價值,即
Value=105/(1+5,55%)=99.48(萬元)
給予該公司的5年期授信在第1年底的價值為:假設該BBB級公司在第1年底的評級降到BB級,銀行應用適用於BB級公司的1年期遠期零息收益曲線所顯示的折扣率/貼現率來計算該5年期授信/債券在第1年底的價值,即
Value=5/(1+5.55%)+5/(1+6.02%)2 +5/(1+6.78%)3 +105/(1十7.27%)4 =4.737+4.448+4.107+79.30=92.59(萬元)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當企業客戶的評級下降時,銀行給予該客戶的長期授信價值比短期授信價值下降幅度更大,銀行所受到的損失更大。另外,銀行靈活度比較低。例如,對於短期授信,銀行可以在授信到期時收回授信,對於給予該企業的新授信,可按照BB級定出更高價格。但對於長期授信,銀行只能在剩餘的4年內仍對該BB級客戶收取BBB級的優惠價格,銀行所收取的風險調節後的收益明顯不合理偏低。由於銀行對這類授信所收取的利費可能不足以覆蓋其損失/風險。若銀行的一般准備也不足以覆蓋這類風險帶來的損失,銀行需要一些經濟資本來覆蓋部分風險,以下將詳細說明。 新資本協議在說明授信期限對銀行信貸資產的風險權重與資本所帶來的影響時,有以下明確的調節方法。
根據MTM模型所得到的授信期限對風險權重的調節作用(maturity adjustments to the risk weights,derived from MTM-models)見表3。
根據表3,對於PD為0.03%的1年期授信,其風險權重是PD為0.03%的3年期授信的風險權重的0.4倍,而對於PD為0.03%的7年期授信,其風險權重是PD為0.03%的3年期授信的風險權重的2.3倍。因此,對於需要衡量授信期限對風險權重及資本影響的銀行,授信期限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在MTM模型下,對於狹義違約風險相對比較低,而由於公司資信/評級轉差所帶來的風險相對比較高的授信而言,授信期限對這類公司授信的風險權重與經濟/風險資本起更大的影響。即對於PD越低(即風險評級越好)的公司,授信期限對風險權重與經濟資本起著更重要的調節作用。這是由於授信期限主要是通過對第二類風險的影響而發揮其對授信的風險權重與經濟資本的作用。
對於評級高、PD低的公司而言,其違約風險相對比較低,而第二類風險則相對比較高,尤其當授信期限越長時,其資信/評級轉差的可能性越高。當這種第二類風險越高時,授信期限對風險權重與經濟資本的作用越明顯。因此,授信期限對於這類公司中長期授信的風險權重與經濟資本起著更重要的調節作用。
與評級高的公司相比,評級低的公司其違約可能性很大。例如,CCC級與B級的公司,其資信進一步轉差時,很可能就違約。對於這類公司而言,第一類風險很高,而第二類風險相對比較低。因此,授倌期限對這類授信的風險權重與經濟資本所起的調節作用很小。最極端的例子是,當某CCC級公司肯定在一年內違約,那麼第一類風險為100%,第二類風險為零。由於銀行普遍靠利率收入與准備金來覆蓋可預見損失,因此,銀行不用經濟資本來覆蓋可以肯定預測的損失。那麼對於這類可預測將出現違約的授信,在計算其風險權重與經濟資本時完全不需要考慮授信期限所起的作用,因為授信期限對這類違約可能性極高的公司授信幾乎不起任何調節風險權重的作用。
從表4中可明顯看出:對於PD為0.03%的公司而言,7年期授信的調節因素為2.3;對於PD為15%的公司而言,7年期授信的調節因素為1.2。調節因素是隨PD的增加而下降的。因此,當銀行在拓展長期授信時,不應誤認為給予資信優良的客戶長期授信沒有風險,這類客戶的違約風險(第一類風險)低,但第二類風險比較高,銀行要意識到授信期限對這類客戶的非違約授信風險的影響及其對銀行經濟資本的影響。
我們可以通過標准普爾公司於2002年公布的違約情況特別報告中的數據來印證新資本協議對於PD與第二類風險的反向關系(即PD越低,降到其他非違約級別的風險越高)。以下舉標准普爾公司報告中對於1年期授信與7年期授信的評級變化數據為例進行印證(見表4和表5)。
從表4、表5可以看出,對於AAA級公司,其在第7年底轉為非D級的其他更差級別的概率(27.6%)遠高於B級公司在第7年底轉為CCC級的概率(1.28%);其在第1年底轉為AA級的概率(5.92%)也高於B級公司在第1年底轉為CCC級的概率(3.90%),但差別不如7年期的那麼明顯。對於B級公司,其在第7年底轉為違約評級的可能性(24.24%)遠高於其轉為CCC級的可能性(1.28%)。這印證了一個規律,即第二類風險與PD成反比,而且,授信期限越長,PD與第二類風險的反比關系越明顯。
根據巴塞爾委員會於2002年7月10日的新聞發布稿,對於採用基礎IRB方法的銀行,巴塞爾委員會規定當地監管機構可決定是否也要求這些銀行要衡量授信期限該風險因素。對於所有採取IRB方法(包括基礎IRB與高級IRB)的銀行,都允許當地監管機構自行決定是否豁免當地所有採取IRB方法的銀行對其中小型企業客戶授信可以不必衡量貸款期限,而是統一用監管機構制定的2.5年期限標准。請注意,巴塞爾委員會在這里提到的中小型企業的界定與其他部分提到的中小型企業定義不同。這里的定義是指當地的企業,該企業的綜合報表中的綜合營業額與綜合資產不超過5億歐元,相當於39億港元。若當地監管機構決定豁免所有採取IRB方法的銀行可不必衡量上述中小型企業授信的授信期限風險因素,那麼,這些授信期限都作為平均期限為2.5年期的授信處理。巴塞爾委員會在IRB方法下區別對待銀行對給予大型企業與中小型企業授信所需的資本時,對中小型企業的定義是年度營業額不超過5000萬歐元,相當於3.9億港元。而在界定哪些中小型企業授信可屬於零售授信時,是按銀行給予該企業的總體授信額度不超過100萬歐元,即相當於780萬港元為劃分標準的(由於委員會在上述不同方面的內容採取不同劃分標准,在執行新資本協議時,要十分留意這些容易造成混淆之處)。
㈢ 手機是親戚身份證辦理的,貸款6000,期限越短越好。,沒任何前中期的來,騙子勿擾
您好,現在能提供小額貸款的平台很多,額度基本在500-30萬之間,可通過銀行、網貸等方式申請。小額貸款相比其它貸款雖然額度較低,但放款快、借還靈活,很受青睞。只要選擇正規的大平台,資金和信息安全有保障,就可以放心使用。
推薦使用有錢花,有錢花是度小滿金融旗下信貸品牌,面向用戶提供安全便捷、無抵押、無擔保的信貸服務,借錢就上度小滿金融APP(點擊官方測額)。有錢花消費類貸款,日息低至0.02%起,具有申請簡便、利率低放款快、借還靈活、息費透明、安全性強等特點。
和您分享有錢花消費類產品的申請條件:主要分為年齡要求和資料要求兩個部分。
一、年齡要求:在18-55周歲之間。特別提示:有錢花謝絕向在校學生提供消費分期貸款,如您是在校學生,請您放棄申請。
二、資料要求:申請過程中需要提供您的二代身份證、本人借記卡。
注意:申請只支持借記卡,申請卡也為您的借款銀行卡。本人身份信息需為二代身份證信息,不能使用臨時身份證、過期身份證、一代身份證進行申請。
此答案由有錢花提供,因內容存在時效性等客觀原因,若回答內容與有錢花產品的實際息費計算方式不符,以度小滿金融APP-有錢花借款頁面顯示為准。希望這個回答對您有幫助。
㈣ 如何優化流程,完善系統整合清算體系促進息差提升
息差是指銀行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所依據的基準利率之差。
息差是利潤的源泉,如果把融資融券業務限定為交易過程中的借貸行為,就需要明確借方與貸方,明確借貸過程中的資金來源和質押載體,這涉及到對作為質押載體的證券本身的託管。
一、息差管理的三重境界
我國商業銀行如果真的想通過加強管理來抑制息差的持續下行,應該如何入手呢?作者認為,首先應正本清源,全面、深度、精準解構這一命題,以便在管理中突出重點、標本兼治,避免 「眉毛鬍子一把抓」、「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息差管理至少有以下三個層面、三重境界。
初級境界:操作層面的短期管理。這是目前大多數商業銀行最常用的息差管理手段,即強化資產負債業務定價的日常管理,上收定價許可權、層層分解任務、層層實 施考核,要求經營單位和客戶經理在與客戶議價時不能「大手大腳」、盡量「錙銖必較」。
可見,操作層面的息差管理屬於管理的「初級階段」,是「單打獨斗」的 「冷兵器」,只能用來「救急」,並非長久之計。而且,在信息不夠完備、工具不夠先進的情況下,過於僵化的操作性息差管理,很有可能會「傷及無辜」。因為各 經營單位的情況千差萬別,可比性較差。客戶的情況也是復雜多樣,管理部門要息差,經營單位想拓展業務、維系客戶關系,少不了會產生磕磕碰碰。形象地說,操 作層面的息差管理屬於「嚴防死守型」戰法。
中級境界:配置層面的中期管理。目前,我國有不少商業銀行息差管理的重心正在從操作層面向配 置層面提升,其中一些更是高度重視配置管理,並取得了突出效果,獲得了超出同業的超額利潤。所謂配置層面的管理,是指商業銀行合理擺布其資產負債,並根據對中期利率走勢的預判,前瞻、動態優化資產負債的期限結構和利率結構,在確保流動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盡可能地穩定和擴大息差。打個比方說,配置層面 的息差管理已經進化到「熱兵器」時代,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打法。
高級境界:戰略層面的長期管理。從某種意義上看,任何管理首先 是、最終也都可歸結為戰略管理,息差管理也不例外。目前息差最高、最穩的商業銀行,往往是戰略層面的息差管理做得最好的。所謂戰略層面的息差管理,是 指商業銀行前瞻性地確定差異化的發展戰略並一以貫之,在風險定價、渠道布局、客戶結構、產品創新等方面著力打造並持續強化自身經營特色,最終自然生成足夠 寬、足夠深的息差「護城河」。
可見,戰略層面的息差管理難度最大、見效最慢,但卻是長效機制和最高境界,其「威力」最為巨大、效果最為長久。形象地說,戰 略層面的息差管理堪稱「核武器」,可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上佳效果。
當然,在實際經營管理中,上述三方面的息差管理內容不一定分 個先後、非此即彼,而是三種方式綜合使用。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息差管理的三方面內容是性質不同、功能各異的「武器」,一定要匹配到合適的使用者手中,才 能實現「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最佳效果,厚此薄彼、大包大攬或者功能錯配只會適得其反。例如,息差操作管理的許可權,應更多地配置到前台板塊和經營單位。息差 配置管理的功能,應更多地配置給資產負債管理部門。息差戰略管理的職責,應更多地由高管層來通盤考慮和推動落實。
二、穩定息差的若干措施
跳出息差看息差。「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穩定息差絕不僅僅是哪個管理部門的職責,而是一項系統工程。息差管理也不僅僅是日常性、操作性管理,需 要全行上下、前中後台、總分支行在經營理念、戰略定位、風險偏好、業務模式、資負配置、風險定價、組織架構及激勵考核等方面通盤考慮、協同一致、整體推 進。
依靠戰略穩息差。「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搞好日常息差管理的同時,必須切實提升息差管理的層級,更加重視息差的戰略管理,將穩定 長期息差的重點聚焦於優化客戶結構、渠道結構、業務結構和打造專業化、特色化的經營優勢,讓較高而穩定的息差成為銀行戰略「水到渠成」的結果。
經營風險提息差。金融風險管理能力是商業銀行的核心能力所在。銀行應結合自身的風險偏好、經營特點、長期戰略和客戶結構等來確立適合的息差模式。打造平 衡型風險文化,合理設置風險偏好,既不為了提高息差而不顧風險、貿然加大對高風險資產配置,也不對新業務、新模式畏縮不前。通過主動提升風險經營能力來獲 取優質、高收益資產。
㈤ 如何在新形勢下加強息差管理
息差管理的三重境界
我國商業銀行如果真的想通過加強管理來抑制息差的持續下行,應該如何入手呢?作者認為,首先應正本清源,全面、深度、精準解構這一命題,以便在管理中突出重點、標本兼治,避免
「眉毛鬍子一把抓」、「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息差管理至少有以下三個層面、三重境界。
初級境界:操作層面的短期管理。這是目前大多數商業銀行最常用的息差管理手段,即強化資產負債業務定價的日常管理,上收定價許可權、層層分解任務、層層實
施考核,要求經營單位和客戶經理在與客戶議價時不能「大手大腳」、盡量「錙銖必較」。
可見,操作層面的息差管理屬於管理的「初級階段」,是「單打獨斗」的
「冷兵器」,只能用來「救急」,並非長久之計。而且,在信息不夠完備、工具不夠先進的情況下,過於僵化的操作性息差管理,很有可能會「傷及無辜」。因為各
經營單位的情況千差萬別,可比性較差。客戶的情況也是復雜多樣,管理部門要息差,經營單位想拓展業務、維系客戶關系,少不了會產生磕磕碰碰。形象地說,操
作層面的息差管理屬於「嚴防死守型」戰法。
中級境界:配置層面的中期管理。目前,我國有不少商業銀行息差管理的重心正在從操作層面向配
置層面提升,其中一些機構更是高度重視配置管理,並取得了突出效果,獲得了超出同業的超額利潤。所謂配置層面的管理,是指商業銀行合理擺布其資產負債,並根據對中期利率走勢的預判,前瞻、動態優化資產負債的期限結構和利率結構,在確保流動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盡可能地穩定和擴大息差。打個比方說,配置層面
的息差管理已經進化到「熱兵器」時代,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打法。
高級境界:戰略層面的長期管理。從某種意義上看,任何管理首先
是、最終也都可歸結為戰略管理,息差管理也不例外。目前息差最高、最穩的商業銀行,往往是戰略層面的息差管理做得最好的機構。所謂戰略層面的息差管理,是
指商業銀行前瞻性地確定差異化的發展戰略並一以貫之,在風險定價、渠道布局、客戶結構、產品創新等方面著力打造並持續強化自身經營特色,最終自然生成足夠
寬、足夠深的息差「護城河」。
可見,戰略層面的息差管理難度最大、見效最慢,但卻是長效機制和最高境界,其「威力」最為巨大、效果最為長久。形象地說,戰
略層面的息差管理堪稱「核武器」,可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上佳效果。
當然,在實際經營管理中,上述三方面的息差管理內容不一定分
個先後、非此即彼,而是三種方式綜合使用。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息差管理的三方面內容是性質不同、功能各異的「武器」,一定要匹配到合適的使用者手中,才
能實現「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最佳效果,厚此薄彼、大包大攬或者功能錯配只會適得其反。例如,息差操作管理的許可權,應更多地配置到前台板塊和經營單位。息差
配置管理的功能,應更多地配置給資產負債管理部門。息差戰略管理的職責,應更多地由高管層來通盤考慮和推動落實。
㈥ 對於銀行來說凈息差高好還是低好
理論上,對銀行來說,當然是凈息差越高越好,因為在同等的規模下,凈息差越高盈利能力越強。比如同樣是1000億貸款規模,凈息差3%的銀行只有30億元的凈利息收入,而5%凈息差的銀行則會有50億元的凈利息收入,如果其它成本因素不變,相當於多賺取20億的利潤。
但是現實中,凈息差也不是越高越好,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收益越高風險越大,一般來說利率越高的貸款發生不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然後通過計提撥備、核銷等方式反過來又會減少銀行的利潤。
所以,一般的銀行也不會追求凈息差越高越好,而是保持在一個合理而適度的范圍之內。
希望解答了你的問題,謝謝
㈦ Libor/OIS息差是什麼
Libor-OIS息差
OIS
隔夜指數掉期 Overnight Index Swap
定義: 一種利率掉期,將隔夜利率交換成為若干固定利率。
隔夜利率(Overnight Rate)是一家金融機構利用手頭資金向另一家金融機構借出隔夜貸款的利率。
為了調劑銀行的現金存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銀行之間互相拆借。即銀行多餘的現金流向現金少的銀行,但也是有代價的。付出的銀行要收利息的。
由於是暫時的現金調劑,因此時間短,同業拆借最長7天,最短半天,隔夜即指一天。
掉期(Swap)也稱互換,是交易雙方依據預先約定的協議,在未來的確定期限內,相互交換一系列現金流量或者支付的交易,包括利率掉期、貨幣掉期、外匯掉期等類型。
掉期概述
掉期是指在外匯市場上買進即期外匯的同時又賣出同種貨幣的遠期外匯,或者賣出即期外匯的同時又買進同種貨幣的遠期外匯,也就是說在同一筆交易中將一筆即期和一筆遠期業務合在一起做,或者說在一筆業務中將借貸業務合在一起做。
西方國家的商業銀行之間進行商業交易時,很少使用遠期交易合同而採用掉期協議的辦法。比如說,美國的大通曼哈頓銀行現在需要英鎊,它可以與英國的巴克萊銀行達成掉期協議,先在大通曼哈頓銀行依據即期匯率把美元付給巴克萊銀行,巴克萊銀行把英鎊付給大通曼哈頓銀行,3 個月後交易逆轉,大通銀行根據當時合同規定的遠期匯率再把英鎊支付給巴克萊銀行,從它那裡收回美元。
設英鎊的即期匯率為£1=$1.7634,3 個月遠期英鎊匯率為£1=$1.7415,英鎊貼水為$0.0219。在掉期交易中,把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之差,即升水或貼水叫做掉期率。在這里可以看出,掉期率不是匯率,僅僅是差價。
當升水或貼水當作掉期率時,是以基本點形式報價的。在外匯交易報價上,基本點指小數點以下第四位,是報價的最小單位。1 個基本點是\frac%,即0.0001。根據上面的數字,英鎊貼水$0.0219,轉化為掉期率就形成了219基本點。掉期交易者所關心的是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的高低,即基本點的大小。因為只有升水或貼水的大小方決定銀行是否進行掉期交易。當銀行把買即期外匯和賣同種國通貨的遠期外匯合起來做時,如果該種通貨貼水,它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果貼水過大它就要考慮該不該做這筆交易。因為銀行需要某種外匯,它也可不做掉期交易而採用直接借款的途徑。借款要支付利息。
因此,當銀行在借款和掉期之間進行選擇時,它就會把借款利息率與掉期率的年率進行比較。掉期率的年率就是升水率或貼水率。根據上面數字,這筆掉期交易的年掉期率為:
\frac{1.7415- 1.7634}{1.7634}\times\frac\times100%=4.97%
如借款利息率為5%或5%以上,大通曼哈頓銀行可以從事掉期交易,如果借款利息率在4.97%以下,大通曼哈頓銀行就可不做掉期交易,直接借款的成本更小。從這里可以看出,掉期交易的實質還是進行保值。對於英國巴克萊銀行來說,它從事這筆掉期交易的實質是在從事軟貨幣投機。它先以£1=$1.7634 的高價把英鎊賣出去,到期後再以£1=$1.7415 的低價買回來,從中賺取了利潤。巴克萊銀行在從事這筆掉期交易時也要把對外貸款利息率與年掉期率進行比較。如果貸款利息率高於4.97%,它不會從事這筆掉期交易而直接貸款,如果貸款利息率低於4.97%,它可以從事這筆掉期交易。
在美國商業銀行的外匯交易中,大約有65%為即期外匯交易,30%為掉期外匯交易,5%為遠期外匯交易,可見掉期交易在外匯交易中佔有相當的比例。
掉期交易概述
掉期交易是指交易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時期相互交換某種資產的交易形式。更為准確地說,掉期交易是當事人之間約定在未來某一期間內相互交換他們認為具有等價經濟價值的現金流(Cash Flow〕的交易。
1982年德意志銀行進行了一項利率掉期交易。德意志銀行對某企業提供了一項長期浮動利率的貸款。當時,德意志銀行為了進行長期貸款需要籌集長期資金,同時判斷利率將會上升,以固定利率的形式籌集長期資金可能更為有利。德意志銀行用發行長期固定利率債券的方式籌集到了長期資金,通過進行利率掉期交易把固定利率變換成了浮動利率,再支付企業長期浮動利率貸款。這筆交易被認為是第一筆正式的利率掉期交易。
在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潮流的背景下,掉期交易作為一種靈活、有效的避險和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的衍生工具,越來越受到國際金融界的重視,用途日益廣泛,交易量急速增加。近來。這種交易形式己逐步擴展到商品、股票等匯率、利率以外的領域。由於掉期合約內容復雜,多採取由交易雙方一對一進行直接交易的形式,缺少活躍的二級市場和交易的公開性,具有較大的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因此,從事掉期交易者多為實力雄厚、風險控制能力強的國際性金融機構,掉期交易市場基本上是銀行同業市場。國際清算銀行(BIS)和掉期交易商的同際性自律組織國際掉期交易商協會(ISDA),近年來先後制定了一系列指引和准則來規范掉期交易,其風險管理越來越受到交易者和監管者的重視。
掉期交易的特點
(1)買與賣是有意識地同時進行的
(2)買與賣的貨幣種類相同,金額相等
(3)買賣交割期限不相同
掉期交易與前面講到的即期交易和遠期交易有所不同。即期與遠期交易是單一的,要麼做即期交易,要麼做遠期交易,並不同時進行,因此,通常也把它叫做單一的外匯買賣,主要用於銀行與客戶的外匯交易之中。掉期交易的操作涉及即期交易與遠期交易或買賣的同時進行,故稱之為復合的外匯買賣,主要用於銀行同業之間的外匯交易。一些大公司也經常利用掉期交易進行套利活動。
掉期交易的目的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軋平外匯頭寸,避免匯率變動引發的風險;二是利用不同交割期限匯率的差異,通過賤買貴賣,牟取利潤。
掉期交易的類型
1.即期對遠期的掉期交易(spot-forward swaps)
即期對遠期的掉期交易,指買進或賣出某種即期外匯的同時,賣出或買進同種貨幣的遠期外匯。它是掉期交易里最常見的一種形式。
這種交易形式按參加者不同又可分為兩種:
①純粹的掉期交易,指交易只涉及兩方,即所有外匯買賣都發生於銀行與另一家銀行或公司客戶之間。
②分散的掉期交易,指交易涉及三個參加者,即銀行與一方進行即期交易的同時與另一方進行遠期交易。但無論怎樣,銀行實際上仍然同時進行即期和遠期交易,符合掉期交易的特徵。進行這種交易的目的就在於避免風險,並從匯率的變動中獲利。
例如,美國一家銀行某日向客戶按US=DMl.68的匯率,賣出336萬馬克,收入200萬美元。為防止將來馬克升值或美元貶值,該行就利用掉期交易,在賣出即期馬克的同時,又買進3個月的遠期馬克,其匯率為US=DMl.58。這樣,雖然賣出了即期馬克,但又補進了遠期馬克,使該家銀行的馬克、美元頭寸結構不變。雖然在這筆遠期買賣中該行要損失若干馬克的貼水,但這筆損失可以從較高的美元利率和這筆現匯交易的買賣差價中得到補償。
在掉期交易中,決定交易規模和性質的因素是掉期率或兌換率(swap rate or swap point)。該率就是換匯率。掉期率本身並不是外匯交易所適用的匯率,而是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或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之間的差額,即遠期貼水或升水。掉期率與掉期交易的關系是:如果遠期升(貼)水值過大,則不會發生掉期交易。因為這時交易的成本往往大於交易所能得到的益處。掉期率有買價掉期率與賣價掉期率之分。
2.一天掉期交易(one-day swaps)
一天掉期又可分為今日掉明日 (today/tomorrow)、明日掉後日(tomorrow/next)和即期掉次日(spot/next)。今日掉明日掉期的第一個到期日在今天,第二個掉期日在明天。明日掉後日掉期的第一個到期日在明天,第二個到期日在後天。即期掉次日掉期的第一個到期日在即期外匯買賣起息日(即後天),第二個到期日是將來的某一天(如即期掉1個月遠期,遠期到期日是即期交割日之後的第30天)。
3.遠期對遠期的掉期交易(forward-forward swaps)
遠期對遠期的掉期交易,指買進並賣出兩筆同種貨幣不同交割期的遠期外匯。該交易有兩種方式,一是買進較短交割期的遠期外匯(如30天),賣出較長交割期的遠期外匯(如90天);二是買進期限較長的遠期外匯,而賣出期限較短的遠期外匯。假如一個交易者在賣出100萬30天遠期美元的同時,又買進100萬 90天遠期美元,這個交易方式即遠期對遠期的掉期交易。由於這一形式可以使銀行及時利用較為有利的匯率時機,並在匯率的變動中獲利,因此越來越受到重視與使用。
例如,美國某銀行在3個月後應向外支付100萬英鎊,同時在1個月後又將收到另一筆100萬英鎊的收入。如果市場上匯率有利,它就可進行一筆遠期對遠期的掉期交易。設某天外匯市場匯率為:
即期匯率:£l=US.5960/1.5970
1個月遠期匯率:£1=US.5868/1.5880
3個月遠期匯率:£1=US.5729/1.5742
這時該銀行可作如下兩種掉期交易:
(1)進行兩次「即期對遠期」的掉期交易。即將3個月後應支付的英鎊,先在遠期市場上買入(期限3個月,匯率為1.5742美元),再在即期市場上將其賣出(匯率為1.5960美元)。這樣,每英鎊可得益0.0218美元。同時,將一個月後將要收到的英鎊,先在遠期市場上賣出(期限1個月,匯率為1. 5868美元),並在即期市場上買入(匯率為1.5970美元)。這樣,每英鎊須貼出0.0102美元。兩筆交易合計,每英鎊可獲得收益0.0116美元。
(2)直接進行遠期對遠期的掉期交易。即買入3個月的遠期英鎊(匯率為1.5742美元),再賣出1個月期的遠期英鎊(匯率為1.5868美元),每英鎊可獲凈收益0.0126美元。可見,這種交易比上一種交易較為有利。
掉期交易的作用
由於掉期交易是運用不同的交割期限來進行的,可以避免因時間不一所造成的匯率變動的風險,對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具體表現在;
1.有利於進出口商進行套期保值。
例如,英國出口商與美國進口商簽定合同,規定4個月後以美元付款。它意味著英國出口商在4個月以後將收入一筆即期美元。在這期間,如果美元匯率下跌,該出口商要承擔風險。為了使這筆貸款保值,該出口商可以在成交後馬上賣出等量的4個月遠期美元,以保證4個月後該出口商用本幣計值的出口收入不因匯率變動而遭受損失。除進出口商外,跨國公司也經常利用套期保值,使公司資產負債表上外幣資產和債券的國內價值保持不變。
在實質上,套期保值與掉期交易並沒有差異。因為在套期保值中,兩筆交易的交割期限不同,而這正是掉期交易的確切含義所在。凡利用掉期交易的同樣可獲得套期保值的利益。但在操作上,掉期交易與套期保值仍有所區別,即在套期保值中,兩筆交易的時間和金額可以不同。
2.有利於證券投資者進行貨幣轉換,避開匯率變動風險。
掉期交易可以使投資者將閑置的貨幣轉換為所需要的貨幣,並得以運用,從中獲取利益。現實中,許多公司和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就利用這項新的投資工具,進行短期的對外投資,在進行這種短期對外投資時,它們必須將本幣兌換為另一國的貨幣,然後調往投資國或地區,但在資金回收時,有可能發生外幣匯率下跌使投資者蒙受損失的情況,為此,就得利用掉期交易避開這種風險。
3.有利於銀行消除與客戶單獨進行遠期交易承受的匯率風險。
掉期交易可使銀行消除與客戶進行單獨遠期交易所承受的匯率風險,平衡即期交易與遠期交易的交割日結構,使銀行資產結構合理化。
例如,某銀行在買進客戶6個月期的100萬遠期美元後,為避免風險,軋平頭寸,必須再賣出等量及交割日期相同的遠期英鎊。但在銀行同業市場上,直接出售單獨的遠期外匯比較困難。因此,銀行就採用這樣一種做法:先在即期市場上出售100萬即期美元,然後再做一筆相反的掉期買賣,即買進100萬即期美元,並賣出100萬遠期美元,期限也為6個月。結果,即期美元一買一賣相互抵消,銀行實際上只賣出了一筆6個月期的遠期美元,軋平了與客戶交易出現的美元超買。
實際上,基準利率反映的是銀行從美聯儲那裡獲得隔夜有擔保資金所必須支付的利率,如果不嫌麻煩且忽略實際的可行性,銀行可以在三個月內不停地從央行那裡以隔夜拆借利率獲取資金,美元三月期OIS(隔夜指數掉期)利率就是描述這種融資方式價格的指標,其反映了掉期合約三個月內隔夜拆借利率變化的預期信息。OIS利率的妙處在於,它包含的信用風險溢價和流動性風險溢價微乎其微,原因很簡單,作為一種利率掉期產品,OIS合約並不要求本金的互換,最大的損失也就是互換利息的差值,交易對手倒閉與否影響不大,而整個交易也幾乎不需要任何初始現金流。
什麼是OIS期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集團7月30日消息,為進一步擴展短期利率產品,CME集團宣布其計劃提供3個月隔夜指數掉期(OIS)期貨和期貨期權。期貨合約定於9月7日星期日在CMEGlobex電子交易平台交易推出,從9月8日開始交易,同時9月8日也將開始公開拍賣交易。
新的OIS期貨合約將追蹤隔夜有效聯邦基金利率。該合約將反映截至合約期滿三個月內的聯邦基金利率。因為OIS期貨合約將作為歐洲美元期貨覆蓋相同時間段,該合約將向市場參與者提供直接有效的方式在3個月Libor和3個月隔夜融資成本之間息差交易。
OIS期貨將補充CME集團迅速增長的30天聯邦基金利率合約。CME集團30天聯邦基金利率期貨和期權在過去一年中得到迅猛發展。08年前六個月,這些合約平均日交易量達115,673手,年比上升52%。
LIBOR利率
倫敦同業拆放利率,簡稱LIBOR。LIBOR指在倫敦的第一流銀行借款給倫敦的另一家第一流銀行資金的利率。現在LIBOR已經作為國際金融市場中大多數浮動利率的基礎利率,作為銀行從市場上籌集資金進行轉貸的融資成本,貸款協議中議定的LIBOR通常是由幾家指定的參考銀行,在規定的時間(一般是倫敦時間上午11:00)報價的平均利率。最大量使用的是3個月和6個月的LIBOR。我國對外籌資成本即是在LIBOR利率的基礎上加一定百分點。從LIBOR變化出來的,還有新加坡同業拆放利率(SIBOR)、紐約同業拆放利率(NIBOR)、香港同業拆放利率(HIBOR)等等。
同業拆放利率指銀行同業之間的短期資金借貸利率。
同業拆放有兩個利率,拆進利率(BidRate)表示銀行願意借款的利率;
拆出利率(OfferedRate)表示銀行願意貸款的利率。一家銀行的拆進(借款)實際上也是另一家銀行的拆出(貸款)。
同一家銀行的拆進和拆出利率相比較,拆進利率(BidRate)永遠小於拆出利率(OfferedRate),其差額就是銀行的得益。
在美國市場上,一般拆進利率(BidRate)在前,拆出利率(OfferedRate)在後,例如3.25至3.50。在英國市場上,一般是拆出利率(OfferedRate)在前,拆進利率(BidRate)在後,例如3.50至3.25,兩種情況下,都表示為「我借款3.25。我貸款3.50」。
同業拆放中大量使用的利率是倫敦同業拆放利率(LondonInterBankOfferedRate)。LIBOR指在倫敦的第一流銀行借款給倫敦的另一家第一流銀行資金的利率。
現在LIBOR已經作為國際金融市場中大多數浮動利率的基礎利率,作為銀行從市場上籌集資金進行轉貸的融資成本,貸款協議中議定的LIBOR通常是由幾家指定的參考銀行,在規定的時間(一般是倫敦時間上午11:00)報價的平均利率。最大量使用的是3個月和6個月的LIBOR。我國對外籌資成本即是在LIBOR利率的基礎上加一定百分點。
美元三月期LIBOR則是16家國際活躍銀行為獲得三個月、無擔保的同業美元貸款而願意支付的利率。顯而易見,這一資金價格包含了兩種主要的風險溢價,一種是信用風險溢價,次貸危機肆虐之下任何地位顯赫的金融機構都可能隨時塌陷,為彌補這種無擔保信貸血本無歸的風險,借款者必須開出更高的價格;另一種是流動性風險溢價,次貸危機橫行之際任何資本雄厚的金融機構都可能隨時入不敷出,作為借方對流動性的渴求異於平常,而作為貸方則對難以即時變現的中長期信貸並不感冒,乾柴烈火般的需求碰上冷若冰霜的供給,結果自然是更高的成交價格。
Libor/OIS息差
Libor/OIS息差主要反映的是全球銀行體系的信貸壓力,息差擴大被視為銀行間拆借的意願下滑。
反映貨幣市場資金取得難易程度的指標LIBOR-OIS息差(即3個月美元銀行間拆借利率與隔夜指數掉期利率之差)
8月29日,反映貨幣市場資金取得難易程度的指標LIBOR-OIS息差達到78個基點,而在去年7月份信貸危機爆發前的一年時間內,該息差平均僅為8個基點。分析師表示,目前的LIBOR-OIS息差水平表明,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面臨的資金壓力仍將持續一段時間。該銀行稱,投資者預期全球主要央行將維持或下調利率以刺激經濟。美國今年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率達3.3%,不過美聯儲上次利率會議記錄顯示,美聯儲有可能在年內加息應對通脹。歐元區經濟第二季度首次出現環比負增長,歐洲央行在8月的利率會議上維持4.25%的基準利率不變。日本經濟第二季度出現負增長,日本央行在最近一次利率會議上維持0.5%基準利率不變
保留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信息,剔除基準利率變化的干擾,用三月期Libor減掉三月期OIS利率不就可以了嗎?事實上,這個利率差值也正是大多數經濟學家和分析人士用來衡量信貸市場緊縮狀況的核心指標。那麼,次貸危機前後這個指標有什麼變化?美聯儲的流動性注入又對這一指標產生了什麼影響?
2007年8月9日,法國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捲入次貸危機,全球股市大跌,歐美央行緊急注資救場,當日美元三月期Libor與三月期OIS利率的差值(簡稱LO利差)從前一日的13.4個基點躍升至40個基點。這天成了次貸危機後信貸緊縮加劇的分界點:在2001年12月4日至2007年8月8日的1482個交易日里,LO利差在1.91至37.8個基點間小幅波動,平均僅為11.03個基點;而在2007年8月9日至2008年6月3日的214個交易日中,LO利差在24.33個基點至106.35個基點大幅波動,平均高達67.20個基點。毫無疑問,次貸危機已對美國貨幣市場造成了罕見的深重打擊。
更糟糕的是,看上去很美的LO利差很可能低估了實際的信貸緊縮程度,Libor很可能「做了偽證」。Libor的形成較大程度依賴大型銀行的主動報價,而非全然建立在現實交易基礎之上,這帶來了道德風險問題。在次貸危機給大多數歐美金融機構帶來切膚之痛的當下,一些於每日格林威治時間11點准時給BBA(英國銀行家協會)提供報價單的大型銀行可能故意低報為獲得銀行間貸款而願意支付的利率,以掩蓋自身的流動性不足。畢竟,在大多數市場主體都能確切獲知每個銀行單獨報價的背景下,真實暴露自身的流動性需求很可能會加劇市場擔憂,帶來不必要的信心損失和股價下跌。雖然BBA通過剔除極端值的方法在努力縮小失真度,但在哀鴻遍野的市場中,「做偽證」可能不是個別現象。《華爾街日報》就利用從違約保險市場上獲得的信息試圖證明Libor不堪重任,而越來越多對Libor的質疑以及改善Libor報價機制的討論也層出不窮。
㈧ 銀行凈息差究竟怎麼計算
由於銀行生息資產不止是是儲戶存款,還有自有資金和金融機構間往來資金會產生收益,主要以債券形式產生回報,所以進一步分析銀行贏利的指標是凈息差(NIM),即在存貸利差基礎上加上其他升息資產收益與成本的差,或用這個公式:(銀行全部利息收入-銀行全部利息支出)/全部生息資產存貸息差。這里你可以把銀行的NIM理解成其他行業的「營業利潤率」。凈息差收入再加上中間業務手續費收入再減去壞賬撥備變動等費用就構成了完整的銀行稅前利潤。你可以到巨潮網調出一份銀行的財報(可以到投資網路網的公司新聞資料夾,裡面有財報鏈接),對照這個流程看,可以加深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