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趙構年限

趙構年限

發布時間:2021-08-12 04:31:52

① 趙構統治的那段時間朝廷怎麼樣

王曾瑜寫過宋高宗

② 宋朝距今已有多少年

一千多年吧,如果從南宋滅亡算起也有八百多年了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十九年。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 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採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剝奪武將兵權。宋太宗繼位後統一全國,至宋真宗時期與遼國締結澶淵之盟後逐漸步入治世。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了靖康之恥,宋室被迫南遷。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繼位,建立了南宋,紹興和議後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 ,後期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佔臨安,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

③ 南宋年間的所有皇帝在位的時間,年號,特點

南宋歷代皇帝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始於高宗趙構,終於衛王,共9帝。南宋王朝極其懦弱,偏安一隅。從趙構開始,一朝皇帝全無作為,奸臣當道,堪稱最軟弱的王朝。

南宋皇帝譜

高宗趙構(1107-1187)(1127-1162)年在位,在位36年
高宗趙構,宋徽宗第九子。1127年即位於南京(今商丘),史稱南宋,1138年遷都杭州。冤殺主戰派岳飛,向金朝屈膝投降。在內,則大修宮舍,窮奢極欲,只圖偏安。徹頭徹尾的昏君。1162年,讓位給太子,自稱太上皇。死於1187年,時年81歲。

孝宗(1127-1194)(1162-1189)年在位,在位27年
孝宗趙伯宗,字永元。宋太祖七世孫,秀王的兒子。1162年即位,恢復岳飛的名譽,開始抗戰,但被打敗,與金國議和,史稱「隆興和議」。1189年,禪位與其子,稱太上皇。1194年死,時年68歲。

光宗(1147-1194)(1189-1194)年在位,在位6年
光宗,孝宗第三子。即位時已40多歲。不僅政治昏聵,而且懼內,其皇後李氏是歷史上有名的妒婦。1194年退位,死於1200年,時年54歲。

寧宗趙擴(1168-1224)1194年即位,在位31年
寧宗趙擴,光宗第二子。1208年,與金國簽定屈辱的「嘉定和議」。死於1224年,時年57歲。

理宗趙昀(1205-1264)1224年即位,在位40年
理宗趙昀,宋太祖十世孫。寧宗無子,死後楊後力理宗為帝。確立了朱熹道學的統治地位,1234年,聯合蒙古滅金。此後,政治日壞。死於1264年時年60歲。

度宗(1240-1274)1264年即位,在位11年
度宗趙祺,理宗侄,父趙與芮。即位後沉迷酒色,權臣賈似道專制,朝政日敗,南宋危在旦夕。死於1274年,時年35歲。

恭帝(1271-1323)(1274-1276)年在位,在位2年
恭帝趙顯,度宗嫡子。即位時才4歲,1276年,元兵攻破臨安,恭帝被俘,1288年,忽必烈強迫他到西藏出家,成為高僧。1323年,被賜死。時年53歲。

端宗(1269-1278)1276年即位,在位2年
端宗,恭帝兄,度宗庶子。在福州即位,即位後,兵敗逃亡,途中病死。時年10歲。

衛王(1272-1279)1278年即位,在位1年
衛王趙丙,度宗第三子,兵敗後,被元兵逼迫,丞相陸秀夫負衛王投海自盡。時年8歲。

關於特點,姐沒本事幫不了你,自己總結吧,加油

④ 北宋的各個皇帝的名字,在位時間有多長及該年號和廟號

宋朝一共有18位皇帝(北宋9位,南宋9位):
北宋(960——1127)
一、
謚號: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廟號:太祖
帝名:趙匡胤
輩份:第一代
在位:960——976(16年)
生卒:927——976(49歲)
皇考:趙弘殷第二子
生母:杜氏
年號:建隆(960——963)乾德(963——968)開寶(968——976)
陵墓:永昌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
二、
謚號:至仁應運神功聖德睿烈大明廣孝皇帝(神功聖德文武皇帝)
廟號:太宗
帝名:趙匡義(趙光義、趙炅)
輩份:第一代
在位:976——997(21年)
生卒:939——997(58歲)
皇考:趙弘殷第三子
生母:杜氏
年號:太平興國(976——984)雍熙(984——987)端拱(988——989)淳化(990——994)至道(995——997)
陵墓:永熙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
三、
謚號:應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聖章元孝皇帝
廟號:真宗
帝名:趙恆
輩份:第二代
在位:997——1022(25年)
生卒:968——1022(54歲)
皇考:太宗第三子
生母:李氏
年號:咸平(998——1003)景德(1004——1007)大中祥符(1008——1016)天禧(1017——1021)乾興(1022)
陵墓:永定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
四、
謚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廟號:仁宗
帝名:趙禎
輩份:第三代
在位:1022——1063(41年)
生卒:1010——1063(53歲)
皇考:真宗第六子
生母:李氏
年號:天聖(1023——1032)明道(1032——1033)景佑(1034——1038)寶元(1038——1040)康定(1040——1041)慶歷(1041——1048)皇佑(1049——1054)至和(1054——1056)嘉佑(1056——1063)
陵墓:永昭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
五、
謚號: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廟號:英宗
帝名:趙曙(趙宗實)
輩份:第四代
在位:1063——1067(4年)
生卒:1032——1067(35歲)
皇考:太宗子商恭靖王趙元汾子濮安懿王趙允讓第十三子
生母:任氏
年號:治平(1064——1067)
陵墓:永厚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
六、
謚號: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廟號:神宗
帝名:趙頊
輩份:第五代
在位:1067——1085(18年)
生卒:1048——1085(37歲)
皇考:英宗長子
生母:高氏
年號:熙寧(1068——1077)元豐(1078——1085)
陵墓:永裕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
七、
謚號:憲元繼道顯德定攻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廟號:哲宗
帝名:趙煦
輩份:第六代
在位:1085——1100(15年)
生卒:1076——1100(24歲)
皇考:神宗第六子
生母:朱氏
年號:元佑(1086——1094)紹聖(1094——1098)元符(1098——1100)
陵墓:永泰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
八、
謚號: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慈憲顯孝皇帝
廟號:徽宗
帝名:趙佶
輩份:第六代
在位:1100——1125(25年)
生卒:1082——1135(53歲)
皇考:神宗第十一子
生母:陳氏
年號:建中靖國(1101)崇寧(1102——1106)大觀(1107——1110)政和(1111——1118)重和(1118——1119)宣和(1119——1125)
陵墓: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之寶山)
九、
謚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
廟號:欽宗
帝名:趙桓
輩份:第七代
在位:1125——1127(2年)
生卒:1100——1161(61歲)
皇考:徽宗長子
生母:王氏
年號:靖康(1126——1127)
陵墓:永獻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

南宋(1127——1279)
十、
謚號: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廟號:高宗
帝名:趙構
輩份:第七代
在位:1127——1162(35年)
生卒:1107——1187(80歲)
皇考:徽宗第九子
生母:韋氏
年號:建炎(1127——1130)紹興(1131——1162)
陵墓:永思陵(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之寶山)
十一、
謚號: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
廟號:孝宗
帝名:趙昚(趙伯琮、趙瑗、趙瑋)
輩份:第八代
在位:1162——1189(27年)
生卒:1127——1194(67歲)
皇考:太祖少子秦王趙德芳五世孫秀王趙子偁子
生母:張氏
年號:隆興(1163——1164)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
陵墓:永阜陵(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之寶山)
十二、
謚號: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廟號:光宗
帝名:趙敦
輩份:第九代
在位:1189——1194(5年)
生卒:1147——1200(53歲)
皇考:孝宗第三子
生母:郭氏
年號:紹熙(1190——1194)
陵墓:永崇陵(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之寶山)
十三、
謚號: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廟號:寧宗
帝名:趙擴
輩份:第十代
在位:1194——1224(30年)
生卒:1168——1224(56歲)
皇考:光宗第二子
生母:李氏
年號:慶元(1195——1200)嘉泰(1201——1204)開禧(1205——1207)嘉定(1208——1224)
陵墓:永茂陵(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之寶山)
十四、
謚號: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
廟號:理宗
帝名:趙昀(趙與莒、趙貴誠)
輩份:第十一代
在位:1224——1264(40年)
生卒:1205——1264(59歲)
皇考:宋太祖的十世孫,山陰尉趙希瑀子(一說實為史彌遠抱養之民間孩子,無宋室血統)
生母:全氏
年號:寶慶(1225——1227)紹定(1228——1233)端平(1234——1236)嘉熙(1237——1240)淳佑(1241——1252)寶佑(1253——1258)開慶(1259)景定(1260——1264)
陵墓:永穆陵(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之寶山)
十五、
謚號: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廟號:度宗
帝名:趙禥(趙孟啟、趙孜)
輩份:第十二代
在位:1264——1274(10年)
生卒:1240——1274(34歲)
皇考:理宗弟趙與芮子
生母:黃氏
年號:咸淳(1265——1274)
陵墓:永紹陵(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之寶山)
十六、
謚號:孝恭懿聖皇帝
廟號:無
帝名:趙顯
輩份:第十三代
在位:1274——1276(2年)
生卒:1271——1323(52歲)
皇考:度宗子
生母:全氏
年號:德佑(1275——1276)
十七、
謚號: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廟號:端宗
帝名:趙昰
輩份:第十三代
在位:1276——1278(2年)
生卒:1268——1278(10歲)
皇考:度宗長子
生母:楊氏
年號:景炎(1276——1278)
陵墓:永福陵(今廣東省新會縣南崖山)
十八、
謚號:少帝、幼主、末帝、衛王
廟號:無
帝名:趙昺
輩份:第十三代
在位:1278——1279(1年)
生卒:1271——1279(8歲)
皇考:度宗子
生母:俞氏
年號:祥興(1278——1279)

⑤ 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起止時間

宋元明清朝代的起止時間為:

1、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2、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98年。

3、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4、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8年。

(5)趙構年限擴展閱讀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分北宋和南宋。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宋真宗、宋仁宗時期步入盛世,北宋為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1127年徽、欽二帝受金人擄去,迫使宋南遷。

元朝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帝國。1206年鐵木真建立蒙古汗國,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並建元中統,1279年滅南宋,統一中國。元朝的疆域空前廣闊,北至北海、東到日本海,西藏和台灣第一次被納入中國版圖。

明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南宋滅亡五十年後,元朝統治者日益殘暴黑暗,終於爆發了元末農民起義。朱元璋參加了當時的濠州大帥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分支,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1364年,朱元璋自稱吳王獨霸一方,史稱西吳政權。

清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國稱汗。清朝先後滅大順、大西和南明等政權,基本統一全國。清朝前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基本上奠定了我國版圖,同時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

⑥ 趙構明明活了81歲,為何在56歲的時候就讓位了

因為當時的趙構十分的喜愛書法藝術,並且在國家動盪不安,戰亂不止的時候,趙構曾經為了自己的性命逃跑,而且還殘害了忠良岳飛將軍。再加上當時的他害怕戰爭爆發後,等到自己被抓後會身死,因此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於是便直接讓位,讓自己活得更長久一點。

而且趙構原本就不喜歡權利,在他還沒繼位的時候,就對皇帝這個位置不感興趣。同時,趙構在書法上的造詣是非常高的,並且非常喜歡書法,平時有時間的話,趙構都會研究書法。只不過因為貪生怕死,殘害忠良,從而導致他的名聲盡毀。

雖說趙構在小時候,便想要像自己的父親一樣當個明君,但是皇帝的位置畢竟不好做。再加上趙構本身沒有什麼才能,而且還醉心於自己的書法,這樣的一個人怎會將心思放在國家大事上。

⑦ 中國歷史各朝代皇帝名號及在位年限。

中國歷代皇帝在位時間表:

  1.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46-公元前209

    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09-公元前206

  2.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9)

    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6-公元前194;

    漢惠帝劉盈:公元前194-公元前187;

    漢呂後執政:公元前187-公元前179;

    漢文帝劉恆:公元前179-公元前163;

    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63-公元前140;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公元前86;

    漢昭帝劉弗陵:公元前86-公元前73;

    漢宣帝劉洵:公元前73-公元前48;

    漢元帝劉奭(shi):公元前48-公元前32;

    漢成帝劉鷔(ao):公元前32-公元前6;

    漢哀帝劉欣:公元前6-1;

    漢平帝劉衎(kan):1-6年;

    孺子嬰(王莽攝政):6-9年。

  3. 東漢(25-220年)

    光武帝劉秀:25-58年;

    漢明帝劉庄:58-76年;

    漢章帝劉炟(da):76-89年;

    漢和帝劉肇:89-106年;

    漢殤帝劉隆:106-107年;

    漢安帝劉祜(hu):107-126年;

    漢順帝劉保:126-145年;

    漢沖帝劉炳:145-146年;

    漢質帝劉纘(zuan):146-147年;

    漢桓帝劉志:147-168年;

    漢靈帝劉宏:168-190年;

    漢獻帝劉協;190-220年。

  4. 三國兩晉南北朝(220-589年)

    三國(220-265年)

  5. 魏國

    魏文帝曹丕:220-227年;

    魏明帝曹叡(rui):227-240年;

    魏齊王曹芳:240-254年;

    高貴鄉公曹髦:254-260年;

    魏元帝曹奐:260-265年。

  6. 蜀國
    昭烈帝劉備:221-223年;
    後主劉禪(shan):223-263年。

  7. 吳國
    大帝孫權:222-252年;
    會稽王孫亮:252-258年;
    景帝孫休:258-264年;
    烏程侯孫皓:264-280年。

  8. 西晉(265-317年)
    晉武帝司馬炎:265-290年;
    晉惠帝司馬衷:290-307年;
    晉懷帝司馬熾:307-313年;
    晉愍帝司馬鄴:313-317年。

  9. 東晉(317-420年)

    晉元帝司馬睿:317-322年;
    晉明帝司馬紹:322-325年;
    晉成帝司馬衍:325-343年;
    晉康帝司馬岳:343-345年;
    晉穆帝司馬聃:345-362年;
    晉哀帝司馬丕:362-366年;
    海西公司馬奕:366-371年;
    簡文帝司馬昱:371-373年;
    孝武帝司馬曜:373-397年;
    晉安帝司馬德宗:397-419年;
    晉恭帝司馬德文:419-420年。

⑧ 中國各朝代的時間年限化分

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玄漢:公元23-25年,漢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8年

(8)趙構年限擴展閱讀:

中國各朝國土面積(單位:平方公里)

1、夏(210萬,包括長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蘇,陝西的一部分)

2、商(320萬,除上述土地外,還包括陝西江蘇的剩餘土地,遼寧,甘肅,湖南,浙江,重慶和四川的一部分)

3、周(340萬,基本與商差不多,在遼寧和重慶四川的范圍更大)

4、秦(360萬,還包括整個寧夏並包括重慶全部和更大的幾乎整個四川的土地,東晉各諸侯國的國土總合與西周基本相同)

5、漢(在兩漢最頂盛的時代,由西漢武帝和後人西漢宣帝、東漢光武帝、東漢明帝打下了驚人的國土。現在朝鮮的幾乎全部,越南的北方。大半的新疆,包括中亞相當大的土地都在漢的西域都護府范圍中,還有全部的四川和雲貴的大片土地,遼寧的全部土地也在漢治下,和吉林的一片土地,內蒙也有相當大的土地在漢的治內,估約國土為1040萬平方公里。東漢後期出現嚴重縮水,失去了雲貴和內蒙的土地,新疆北部的土地也喪失殆盡,國土應為890萬平方公里。

6、三國

(魏:530萬平方公里,所有的長江以北的漢人地區和在新疆甚至中亞的土地,也包括朝鮮的少量土地和內蒙的土地)

(吳:240萬平方公里,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和越南北方。)

(蜀:170萬平方公里,湖南,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和青海的一小部分,緬甸的極北方。)

7、晉(西晉的國土大小為920萬平方公里。在雲貴兩地上略少於蜀的控制,在越南和朝鮮的土地縮小了。但略增加了內蒙的土地)

8、南北朝(國土總合約為935萬平方公里,增加了幾乎所有剩餘的內蒙和部分外蒙的土地)

9、隋、(國土為840萬平方公里,突厥佔領了甘肅和寧夏相當大的土地,雲南和貴州也正走向獨立,喪失了所有在越南和朝鮮的國土)

10、唐、(強盛時的唐國土大的非常驚人,比現在中國少黑龍江和西藏與雲南,多了中亞的大片土地,大半個蒙古國和俄貝加爾湖,共1240萬平方公里,在數十年後竟縮為1030萬平方公里,安史之亂後更是縮為800萬平方公里,可謂史上巨大的縮水。)

11、宋、(國土為460萬平方公里,與現在中國比沒有新疆,甘肅,寧夏,內蒙,整個東北三省,青海和西藏,雲貴和台灣。)

12、元、(1680萬平方公里,馬克思列寧毛澤東都視其是中國的朝代,忽必烈也自稱是中國之主。國土包括整個中國和蒙古,和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大片土地,當是中國古代史上的第一)

13、明(國土最大時,比現在少一小半西藏和大半新疆,內蒙古全部和東三省小半土地,俄羅斯極少土地。共710萬平方公里。後來大為縮水,喪失西藏新疆和東北台灣,到滅亡時只剩下350萬平方公里。)

14、清、國土1310萬平方公里,整個中國和外蒙和俄羅斯及中亞的一些土地,,論大小算是中國各朝代第二。

⑨ 南宋的各個皇帝的名字,在位時間有多長及該年號和廟號

南宋歷代皇帝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始於高宗趙構,終於衛王,共9帝。南宋王朝極其懦弱,偏安一隅。從趙構開始,一朝皇帝全無作為,奸臣當道,堪稱最軟弱的王朝。

南宋皇帝譜

高宗趙構(1107-1187)(1127-1162)年在位,在位36年
高宗趙構,宋徽宗第九子。1127年即位於南京(今商丘),史稱南宋,1138年遷都杭州。冤殺主戰派岳飛,向金朝屈膝投降。在內,則大修宮舍,窮奢極欲,只圖偏安。徹頭徹尾的昏君。1162年,讓位給太子,自稱太上皇。死於1187年,時年81歲。

孝宗(1127-1194)(1162-1189)年在位,在位27年
孝宗趙伯宗,字永元。宋太祖七世孫,秀王的兒子。1162年即位,恢復岳飛的名譽,開始抗戰,但被打敗,與金國議和,史稱「隆興和議」。1189年,禪位與其子,稱太上皇。1194年死,時年68歲。

光宗(1147-1194)(1189-1194)年在位,在位6年
光宗,孝宗第三子。即位時已40多歲。不僅政治昏聵,而且懼內,其皇後李氏是歷史上有名的妒婦。1194年退位,死於1200年,時年54歲。

寧宗趙擴(1168-1224)1194年即位,在位31年
寧宗趙擴,光宗第二子。1208年,與金國簽定屈辱的「嘉定和議」。死於1224年,時年57歲。

理宗趙昀(1205-1264)1224年即位,在位40年
理宗趙昀,宋太祖十世孫。寧宗無子,死後楊後力理宗為帝。確立了朱熹道學的統治地位,1234年,聯合蒙古滅金。此後,政治日壞。死於1264年時年60歲。

度宗(1240-1274)1264年即位,在位11年
度宗趙祺,理宗侄,父趙與芮。即位後沉迷酒色,權臣賈似道專制,朝政日敗,南宋危在旦夕。死於1274年,時年35歲。

恭帝(1271-1323)(1274-1276)年在位,在位2年
恭帝趙顯,度宗嫡子。即位時才4歲,1276年,元兵攻破臨安,恭帝被俘,1288年,忽必烈強迫他到西藏出家,成為高僧。1323年,被賜死。時年53歲。

端宗(1269-1278)1276年即位,在位2年
端宗,恭帝兄,度宗庶子。在福州即位,即位後,兵敗逃亡,途中病死。時年10歲。

衛王(1272-1279)1278年即位,在位1年
衛王趙丙,度宗第三子,兵敗後,被元兵逼迫,丞相陸秀夫負衛王投海自盡。時年8歲。

⑩ 中國歷史各朝代皇帝名號及在位年限

秦昭襄王 嬴則 前307年—前251年
秦孝文王 嬴柱 前251年
秦莊襄王 嬴子楚 前251年—前247年
帝國制開始
秦始皇 嬴政 前247年—前209年
秦二世 嬴胡亥 前209年—前206年
秦三世 嬴子嬰 前206年
漢高祖 高皇帝 劉邦 前206年—前195年
孝惠皇帝 劉盈 前195年—前188年
前少帝 劉恭 前188年—前184年
後少帝 劉弘 前184年—前180年
漢太宗 孝文皇帝 劉恆 前180年—前157年
孝景皇帝 劉啟 前157年—前141年
漢世宗 孝武皇帝 劉徹 前141年—前87年
孝昭皇帝 劉弗陵 前87年—前74年
廢皇帝 劉賀 前74年
漢中宗 孝宣皇帝 劉詢 前74年—前49年
漢高宗 孝元皇帝 劉奭 前49年—前33年
漢統宗 孝成皇帝 劉驁 前33年—前7年
孝哀皇帝 劉欣 前7年—前1年
漢元宗 孝平皇帝 劉衎 前1年—5年
孺子皇帝 5年—9年

世祖 光武皇帝 劉秀 25年--57年
顯宗 孝明皇帝 劉庄 57年--75年
肅宗 孝章皇帝 劉炟 75年--88年
穆宗 孝和皇帝 劉肇 88年--105年
孝殤皇帝 劉隆 105年--106年
孝德皇帝 劉慶
恭宗 孝安皇帝 劉祜 106年--125年
前少帝 劉懿 125年
敬宗 孝順皇帝 劉保 125年--144年
孝沖皇帝 劉炳 144年--145年
孝質皇帝 劉纘 145年--146年
孝穆皇帝 劉開
孝崇皇帝 劉翼
威宗 孝桓皇帝 劉志 146年--167年
孝靈皇帝 劉宏 168年--189年
少帝 劉辯 189年
孝獻皇帝 劉協 189年--220年

魏文帝 曹丕 220年—226年
魏明帝 曹睿 227年—233年
曹髦 254年—256年
曹奐 260年—264年
先主 劉備 221年—223年
後主 劉禪 223年—263年
太祖 孫權 222年—252年
廢皇帝 孫亮 252年—258年
景皇帝 孫休 258年—264年
末帝 孫皓 264年—280年

晉高祖宣帝 司馬懿
晉世宗景帝 司馬師
晉太祖文帝 司馬昭
晉世祖 武帝 司馬炎 265年—290年
孝惠皇帝 司馬衷 290年—306年
孝武皇帝 司馬倫 302年
孝懷皇帝 司馬熾 306年—313年
孝愍皇帝 司馬鄴 313年—317年

晉中宗 元帝 司馬睿 317年—322年
晉肅宗 明帝 司馬紹 322年—325年
晉顯宗 成帝 司馬衍 325年—342年
康帝 司馬岳 342年—344年
晉孝宗 穆帝 司馬聃 344年—361年
哀帝 司馬丕 361年—365年
廢帝 司馬奕 365年—371年
晉太宗 司馬昱 371年—372年
晉烈宗 司馬曜 372年—396年
安帝 司馬德宗 396年—418年
恭帝 司馬德文 418年—420年

隋文帝 楊堅 581年—604年
隋煬帝 楊廣 604年—617年
隋恭帝 楊侑 617年—618年
隋隆帝 楊浩 618年
隋哀帝 楊侗 618年—619年
太祖 李淵 618年—626年
太宗 李世民626年—649年
高宗 李治 649年—683年
昭孝帝 李顯 683年—684年
興孝帝 李旦 684年—690年
武周(南周)武則天690年—705年
昭孝帝 李顯 705年—710年
興孝帝 李旦 710年—712年
明孝帝 李隆基 712年—756年
宣孝帝 李亨 756年—762年
孝武帝 李豫 762年—779年
孝文帝 李適 780年—805年
神孝帝 李純 806年—820年
文惠孝帝 李恆 821年—824年
愍孝帝 李湛 824年—826年
獻孝帝 李昂 826年—840年
肅孝帝 李炎 841年—846年
大孝帝 李忱 847年—859年
恭惠孝帝 李漼 859年—873年
定孝帝 李儇 873年—888年
景文孝帝 李曄 888年—904年
李祝 904年—907年
宋太祖 大孝皇帝 趙匡胤 960年—976年
宋太宗 文武皇帝 趙光義 976年—997年
宋真宗 元孝皇帝 趙德昌 997年—1022年
宋仁宗 明孝皇帝 趙禎 1022年—1063年
宋英宗 宣孝皇帝 趙曙 1063年—1067年
宋神宗 聖孝皇帝 趙頊 1067年—1085年
宋哲宗 昭孝皇帝 趙煦 1085年—1100年
宋徽宗 顯孝皇帝 趙 1100年—1125年
宋欽宗 仁孝皇帝 趙亶 1125年—1127年

宋高宗 憲孝皇帝 趙構 1127年—1162年
宋孝宗 成孝皇帝 趙瑋 1162年—1189年
宋光宗 慈孝皇帝 趙惇 1189年—1194年
宋寧宗 恭孝皇帝 趙擴 1194年—1224年
宋理宗 安孝皇帝 趙昀 1224年—1264年
宋度宗 景孝皇帝 趙孜 1264年—1274年
宋恭宗 孝恭皇帝 趙顯 1274年—1276年
宋端宗 愍孝皇帝 趙是 1276年—1278年
末皇帝 趙昺 1278年—1279年

元太祖 成吉思汗 鐵木真 1182年-1227年
景襄皇帝 拖雷 1227年-1228年
元太宗 窩闊台 1228年-1241年
昭慈皇後(稱制) 乃馬真脫列哥那 1241年-1246年
元定宗 貴由 1246年-1248年
欽淑皇後(稱制) 斡兀立海迷失 1248年-1251年
元憲宗 蒙哥 1251年-1259年
元世祖 必烈 1271年-1294年
元成宗 鐵穆耳 1294年-1307年
元武宗 海山 1307年-1311年
元仁宗 愛育黎拔力八達 1311年-1320年
元英宗 碩德八剌 1320年-1323年
元晉宗 也孫鐵木兒 1323年-1328年
元興宗 阿速吉八 1328年
元文宗 圖帖睦爾 1329年-1332年
元明宗 和世琜 1329年
元寧宗 懿璘質班 1332年-1333年
順帝 妥歡帖睦爾 1333年-1368年

明太祖 高皇帝 朱元璋 1368年—1398年
明興宗 孝康皇帝 朱標
明惠宗 惠帝 朱允炆 1398年—1402年
明太宗 文皇帝 朱棣 1402年—1424年

明仁宗 昭皇帝 朱高熾 1424年—1425年
明宣宗 章皇帝 朱瞻基 1425年—1435年
明英宗 睿皇帝 朱祁鎮 1435年—1449年
復位 1457年—1464年
明代宗 景皇帝 朱祁鈺 1449年—1457年
明憲宗 純皇帝 朱見深 1464年—1487年
明孝宗 敬皇帝 朱祐瑭 1487年—1505年
明武宗 毅皇帝 朱厚照 1505年—1521年

明世宗 肅皇帝 朱厚熜 1521年—1566年
明穆宗 庄皇帝 朱載垕 1566年—1572年
明神宗 顯皇帝 朱翊鈞 1572年—1620年
明光宗 貞皇帝 朱常洛 1620年
明熹宗 悊皇帝 朱由校 1620年—1627年
明思宗 烈皇帝 朱由檢 1627年—1644年

清太宗 文皇帝 愛新覺羅皇太極 1636年—1643年
清世祖 章皇帝 愛新覺羅福臨 順治 1643年—1661年
清聖祖 仁皇帝 愛新覺羅玄燁 康熙 1661年—1722年
清世宗 憲皇帝 愛新覺羅胤禛 雍正 1722年—1735年
清高宗 純皇帝 愛新覺羅弘歷 乾隆 1735年—1795年
清仁宗 睿皇帝 愛新覺羅顒琰 嘉慶 1795年—1820年
清宣宗 成皇帝 愛新覺羅旻寧 道光 1820年—1850年
清文宗 顯皇帝 愛新覺羅奕詝 咸豐 1850年—1861年
清穆宗 毅皇帝 愛新覺羅載淳 同治 1861年—1874年
清德宗 景皇帝 愛新覺羅載湉 光緒 1874年—1908年
遜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 宣統 1908年—1912年

閱讀全文

與趙構年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