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加強湖北地質工作的幾點建議
劉勁松
(中國地質大學,湖北武漢,430074)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加強地質工作,充分發揮地質工作的先行性和基礎性作用,有效提高礦產資源對湖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程度。
一、加強地質工作是實現湖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1.地質工作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支柱性、基礎性工作,是經濟建設的先行
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北地質工作得到了迅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為湖北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礦產勘查方面,共發現各類礦產143種,其中已查明資源儲量礦產98種,固體礦產保有資源儲量潛在總值近1.5萬億元,磷、石膏、岩鹽、銅、鐵、水泥用石灰岩、玻璃用硅質原料等國民經濟重要礦產的資源儲量和開發規模在全國佔有比較優勢,為湖北化工、冶金、建材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料支撐,推動了湖北產業經濟、區域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礦業城鎮的興起與壯大,解決了大量社會勞動力就業;在基礎地質和水文、工程、環境地質方面,全面提高了湖北區域地質研究程度,取得了一大批先進科技成果,建立了地質環境、地下水監測網路,為國家重大工程、城市建設、地質災害防治和地下水開發利用提供了地質依據。
2.促進中部崛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地質工作的資源保障任務十分艱巨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未來20年我國經濟將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這必將導致對資源需求的持續增長。就全國而言,45種主要礦產中,目前有一半以上的資源儲量消耗速度大於增長速度,石油、富鐵礦、銅礦、優質鋁土礦、鉀鹽等大宗戰略性礦產進口量逐年增加,資源形勢嚴峻。就湖北省來說,全省經濟8大產業有3大產業與礦產資源直接相關,礦產資源保障問題關系湖北發展大局。雖然本省礦產資源供給面較寬,但多數礦種的資源保證程度和自給率低,不能滿足需求,資源形勢不容樂觀。特別是一些對我省國民經濟產生重要影響的石油、煤、鐵礦、銅礦、鋁土礦、硫鐵礦等大宗支柱性礦產可利用後備資源嚴重短缺,自給率不斷下降,對外部資源和市場依賴程度過高,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制約礦業及相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本省部分優勢、特色礦產如磷礦、飾面板石、飾面花崗岩等,因忽視地質勘查工作,盲目、破壞性開采嚴重,導致資源大量浪費,其優勢正在弱化。地質工作負有為經濟建設提供資源保障的歷史使命,必須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發現更多、更好的資源,提高本省礦產資源供應能力和保障程度,緩解資源短缺與經濟增長的矛盾。
3.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滿足日益多樣化的社會需求,地質工作必須不斷拓展服務功能和領域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加快湖北新型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要求地質工作必須要以全新發展理念適應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圍繞資源永續利用、環境不斷改善、生態良性循環的協調統一,更加緊密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加主動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多層次、全方位服務。針對湖北地質環境脆弱、地質災害多發、地下水豐缺不均、大農業發展緩慢、地質景觀開發保護落後以及重點工程和城市建設引發地質問題較多的現狀,我省地質礦產勘查工作必須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加強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城市地質、農業地質和旅遊地質工作,加快由為資源保障服務的單一目標向為資源保障、環境保護、減災防災、工程建設、城市規劃、農業發展、旅遊開發等多目標服務轉變。
二、加強湖北地質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建議
1.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加強湖北地質工作的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促進中部崛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要求和任務目標,緊密結合湖北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本省地質特點與資源前景,以市場為導向,提高礦產資源的有效供給能力和保障程度,服務經濟建設全過程,努力開創湖北地質礦產勘查工作新局面,促進湖北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加強湖北地質工作要堅持的基本原則
其一是堅持以礦產資源保障為核心,礦產資源保障與地質環境保護並重原則,服務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全過程;其二是堅持因地制宜,資源、環境與區域、產業經濟布局相結合原則,充分發揮地質礦產勘查先行性、基礎性作用;其三是堅持立足本省資源和力量,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原則,構建穩定、安全、多元、有效的資源供給體系;其四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結合、公益性與商業性結合原則,促進地質礦產勘查投資多元化、經營規范化和管理法制化;其五是堅持科技創新,產學研、多學科相結合原則,推進地質礦產勘查工作新突破;其六是堅持以發展為主題,正確處理改革與穩定、歷史與現狀的關系原則,深化地質勘查隊伍改革。
3.加強湖北地質工作的總體目標
新增一批重要礦產大中型礦產地,形成一批新的礦產勘探、開發基地,確定一批找礦遠景區,老區接續資源增長,新區找礦取得突破,缺水區、重點經濟區及過度開采區地下水勘查取得新進展,全省礦產資源保證程度有效提高。基礎地質調查研究程度及成果通用性進一步提高,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監測防治體系進一步完善,地質工作服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功能和作用進一步拓展和增強。礦業權市場體系逐步完善,地質礦產勘查管理規范化、法制化程度增強,投資環境得到改善。地質工作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地勘隊伍實力增強,地勘事業快速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三、加強湖北地質工作的重點部署建議
1.開展以地學為基礎的多目標、多用途綜合性地質調查工作,進一步提高全省基礎地質工作程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通用性地質資料
(1)區域地質調查。實現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全覆蓋,加強重要經濟區帶大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和重要成礦區帶大比例尺區域礦產調查,解決好重要地質、構造單元和重點成礦區帶的基礎地質問題,加快有關基礎圖件、資料更新。
(2)區域地球物理與地球化學調查。以區域重力調查為重點,填補本省區域地球物理調查工作空白區,並重點查明區域隱伏性大構造和隱伏岩體。以武漢城市經濟圈及其他重點經濟區為工作重點,從多目標角度確定工作任務與內容,實施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工作,為礦產評價與勘查、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農業生產等多個領域提供地質地球化學信息。
(3)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與環境地質調查。加強缺水地區及重要經濟區水文地質調查;推進長江流域、漢江流域環境地質調查研究;實施重點自然保護區的地質環境調查評價;開展全省礦山生態地質環境綜合調查;開展武漢城市經濟圈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與環境地質綜合調查;繼續開展長江中游水患區洪澇災害地質背景調查;繼續開展全省縣(市)域地質災害防治區劃等。
2.強化礦產資源勘查工作核心地位,挖掘老區潛力,力爭新區突破,有效提高礦產資源保證程度
(1)研究編制全省地質礦產勘查規劃和重點礦種、重要礦區專門規劃,做好全省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總體部署和安排,制定出科學的發展戰略及實施措施。要加強對本省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的需求預測研究;全面總結本省礦產資源時空分布規律、區域成礦規律和勘查開發潛力;通過全面系統的調查研究和綜合分析,確立符合本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地質礦產勘查方向,提出符合本省成礦地質條件和規律的礦產資源勘查總體布局,劃分符合本省產業布局要求的重點勘查評價礦種和選區。
(2)切實加強老區「攻深探盲」、「探邊摸底」工作,盡力緩解危機礦山資源接替問題。加強地質勘查單位、礦山及礦產後續加工企業間的資料、技術和資金等多方面協作,在核查摸清礦區資源現狀和企業需求的基礎上,以急缺礦種、優勢礦種為目標,重點部署開展鄂東南地區主要鐵銅金多金屬礦區、四大磷礦區(宜昌、保康、荊襄、黃麥嶺)、江漢平原及鄂西南石油天然氣田和竹山縣銀洞溝銀金礦區深、邊部及外圍勘查工作,以提高已知礦產地資源儲量類別和開采礦區深、邊部礦體控製程度,尋找新的隱伏礦體和新礦產地,保證重點礦山接續資源需求。
(3)高度重視低工作程度遠景區礦產勘查評價,盡快發現和提交一批新的大、中型礦產勘查、開發基地。加強過去因認識水平和自然、技術經濟條件所限導致工作程度低但成礦地質條件優越地區的礦產勘查評價工作,通過提高理論認識,運用綜合方法,選擇有效手段,力爭取得找礦重大突破。重點開展:神農架地區磷礦整體勘查評價,爭取提交一大型或超大型磷礦區,鞏固我省磷礦資源優勢;鄂西地區鉛鋅礦勘查評價,力爭在主要礦集區實現重大突破,發現評價大型、超大型鉛鋅礦床1~2處,改變我省鉛鋅礦短缺局面,以此帶動湖北西部冶金礦業基地規劃建設;大悟、武穴、金牛火山岩盆地等地區銅多金屬礦勘查評價,力爭發現一批新的礦產地,緩解我省銅礦供給不足矛盾;沿江沿路水泥石灰岩、飾面石材勘查評價,提高資源勘查程度,為我省建材工業發展提供資源保障;竹溪-竹山瓦板石等特色礦產勘查評價,摸清資源家底,高效發揮我省特色資源開發利用效益;新型高效非金屬礦產和非傳統礦產資源勘查,探索礦產資源勘查新思路;缺水及過度開采區地下水及城鎮地區地熱資源勘查,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4)積極探索省外、國外礦產資源風險勘查,逐步建立本省短缺礦產外部供應體系。鼓勵參與國際、國內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促進本省礦業向區域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在國內區域合作方面,鼓勵到資源勘查開發潛力大、資源互補性強、有一定投資環境、有資源勘查或礦產品貿易交往基礎的地區開展本省嚴重短缺或投資收益顯著的礦種的風險勘查工作。鼓勵有實力地勘單位、企業和機構到國外勘查開發礦產資源,促進礦業結構調整,提高礦業經濟效益。重點支持對國內短缺、本省急需的石油、煤、鐵礦、銅礦、鉀鹽等大宗礦產資源和風險小、見效快的貴重礦產的風險勘查與開發。
3.發揮專業技術優勢,拓寬地質工作領域,努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
(1)開展全省重要農業經濟區農業地質調查評價,為現代大農業發展提供地質科學依據。認真實施省、部聯合立項開展的《湖北省江漢流域經濟區農業地質調查》,通過多目標合作地質填圖和專題研究,為因地制宜發展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的名優特農產品及土壤改良、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綜合開發等方面提供科學依據,為該地區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和規劃提供決策依據,並向全省推廣。
(2)做好水利、交通、通訊、能源等國家和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前期地質工作。積極參與三峽庫區三期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實施工作;配合重大工程的選址、選線、設計、施工和安全開展新構造、地質災害、地質環境、壓覆礦產綜合調查,分析評價環境與工程地質問題,為工程建設提供地質依據。
(3)推進城市地質工作,積極為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服務。創造條件爭取國家對我省城市地質工作的支持,盡快部署開展重點大、中城市大比例尺城市綜合地質調查與主題填圖工作、城市地質資料庫信息系統及城市地質環境動態監測體系建設。為湖北城鎮化布局和武漢城市經濟圈建設查清地下空間資源、空間安全、空間環境容量等地質背景,解決城市土地利用、工程建設、廢物處理、環境保護、災害防治等有關的城市地質問題。
(4)加強全省地質環境監測網路建設,提高地質環境監測、預警、預報與治理水平。盡快實施地下水環境、地質災害監測工程,不斷完善全省地質環境監測網路和信息服務與發布系統,進一步提高預警預報的准確性和時效性;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做好重點地質災害專項監測預報與防治,提高汛期地質災害和重點地區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能力;加強地下水環境、土壤地質環境、礦山地質環境、重大工程建設地質環境監測和治理。
(5)開展旅遊地質資源、地質遺跡調查,以創建國家級、世界級地質公園為目標,推進各級地質公園規劃建設,並為其合理保護和開發提供科學保證。
四、加強湖北地質工作的保證措施建議
1.拓寬資金渠道,增加地質工作投入,培育地質工作多元投資體制
(1)適度增加財政資金對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的投入。將公益性地質工作經常性支出和基本建設經費納入省級財政預算;積極爭取國家地質大調查、中央財政補助、礦產資源補償費、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等國家資金項目;省財政預算安排一定匹配資金支持優勢礦產、重要戰略性礦產勘查項目和重點地質調查項目;屬地化地勘單位在國撥地勘費中保證一定比例用於地質礦產勘查項目和國家資金項目立項前期地質工作;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計劃對重要地質科研項目予以適當傾斜;地(市)級財政也要根據各地實際安排資金支持地質礦產勘查工作。
(2)積極鼓勵企業、社會資金投入商業性地質礦產風險勘查。在市場機制的前提下,政府實行礦產資源補償費和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與價款減免或抵免優惠政策;探索建立風險地質勘查基金(用於重要礦產和接續資源風險勘查、技術風險補貼、無息貸款等)和實施政府補貼制度(投資虧損補貼、技術開發補貼和匹配補助等);支持銀行等金融機構為礦產勘查項目、企業提供貸款、擔保、投資管理與咨詢等融資服務。
2.加強地質工作規劃管理,維護地質礦產勘查開發秩序
(1)實施地質礦產勘查規劃管理,提高對全省地質礦產勘查宏觀調控能力和水平。要通過嚴格的規劃管理,正確引導地質礦產勘查工作布局和結構調整,正確處理公益性地質調查、戰略性礦產勘查與商業性礦產勘查的關系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對本省優勢礦種和有望形成找礦突破的短缺礦種,預測中型及以上規模者原則上納入戰略性礦產勘查范圍,由省級礦產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委託國有地勘單位進行整體規劃、勘查和經營,確保優勢和重要礦產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勘查與開發利用。
(2)加強礦業權市場管理和引導,不斷改善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環境。健全礦業權市場要素,推進礦業權有形市場、資本市場、中介市場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設;建立健全礦業權評估、交易、監管等市場制度和規則;扶持和培育探礦權投資主體,科學界定有償出讓探礦權范圍,盡量降低探礦權人一級市場資金成本和風險;加大礦產勘查開發秩序整頓,維護探礦權人合法權益。
3.支持地質勘查隊伍深化改革,建設精幹高效的地質礦產勘查主體力量
(1)進一步貫徹落實國辦發[1999]37號、[2003]76號和國土資發[2003]358號文精神,通過政策扶持和財政補貼盡快解決屬地化地質勘查單位在基建、住房、工資、退休、保險等方面的遺留問題,保證與其他事業單位享受同等待遇;在國家政策法規范圍內,給予地質勘查單位在探礦權采礦權取得、處置和收益方面的優惠政策,賦予並落實屬地化地質勘查單位代表省政府無償取得國家和省級財政資金礦產勘查項目探礦權及相應探礦權采礦權的處置、經營與收益權,鼓勵地質勘查單位多找礦,找好礦。
(2)地質勘查單位要充分利用各項優惠政策,進一步轉變觀念,堅定改革方向,加大隊伍整合、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力度,建立起一支專心於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的精幹高效的專業隊伍,推進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礦產勘查有機結合、協調發展,實現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目標,為湖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4.實施科技創新與人才戰略,推進地質工作可持續發展
(1)以勘查理論認識與技術方法創新促進地質找礦突破。鼓勵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推廣和運用。引導地質找礦從注重分析思維向分析性、協調性、綜合性思維相結合轉變,從專項技術、常規觀測到復合技術、高精度大測深與自動化觀測轉變,在多學科綜合交叉中實現創新和突破。鼓勵地質科研工作與地質勘查工作緊密結合,把研究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放在提高地質工作實踐的效率和效果上來。
(2)以選冶加工技術突破增加可利用礦產資源勘查需求。支持本省沉積型鐵礦、銀釩共生礦、微細浸染型原生硫化物金礦、鈦(金紅石)礦、硒礦、低品位膠磷礦、低品位錳礦、中低品位硫鐵礦等應用潛力大、資源前景好但難選冶礦產的技術攻關工作,爭取取得突破,由此帶動相應的礦產勘查工作。
(3)以信息化技術應用推動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現代化進程。進一步完善和維護全省地學資料庫,加快全省地學信息系統建設和地學資料應用開發,逐步實現野外觀測、數據採集到室內研究地質工作主流程信息化,推進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現代化。
(4)以優秀專業人才保障地質礦產勘查工作可持續發展。地質礦產勘查事業發展的關鍵在人才。要十分重視人才特別是科技及科技管理人才的培養,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增強科技人員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防止隊伍不穩,人才流失。
作者簡介
劉勁松,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湖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❷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磷礦生產國 磷礦耗竭會有危機嗎
開采磷礦來製造肥料,等於以地質循環補充速度的三倍來消耗這種礦物。在數十年內,美國會消耗掉所有本土可開採的磷礦資源,而其它磷礦豐富的國家並不多,這些礦藏也可能在一世紀內開采完畢。 水裡的磷含量太高會造成藻華,消耗魚類所需要的氧氣,形成「死區」。 降低土壤侵蝕,並回收農地廢棄物、人類排泄物里的磷,才可使糧食生產永續發展,並防止藻華。 生命的化學也許很復雜,但是讓植物生長茂盛的條件卻可以精簡成三個數字:19-12-5,這是氮、磷、鉀的比例,清楚印在每包肥料的包裝袋上。這三種養份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20世紀的世界人口因此成長了六倍以上,但它們的來源是什麼?我們可從空氣中得到氮,卻必須從土地開采磷和鉀。全世界的鉀存量足以再使用幾個世紀,但磷就完全不同了,全球易於開採的磷礦,在本世紀結束前會慢慢枯竭,屆時人口數量可能也將達到高峰,有些人甚至認為,地球根本無法永續負擔這么多的人口。 況且,問題發生的速度可能更快。正如2008年的油價波動一樣,市場在資源尚未耗盡前就會吃緊,更令人擔憂的是,磷礦資源的分布比原油還不平均。美國是全世界第二大磷礦生產國(僅次於中國),約佔全球總產量的19%,其中有65%全采自弗羅里達州坦帕市附近的礦坑,這里的礦藏只夠再開采數十年。目前,全球的磷礦有將近40%蘊藏在摩洛哥,它的地位就像產原油的沙烏地阿拉伯一樣重要。雖然摩洛哥的政治穩定,跟美國的關系也很好,但從地緣戰略的角度來看,礦藏分布不均仍是顆定時炸彈。 此外,肥料也給環境帶來負擔。現代的農業耕作方式讓土壤里的磷元素消耗速度增為自然速率的三倍,過量的徑流排入水道以後,滋養水中的藻類而造成難以控制的藻華(algae bloom),水中生態系因此惡化。磷向來不像碳、氮等其它元素一樣受到注意,但它確實是當代重要的永續議題之一。 像一艘宇宙飛船 我們的星球也像一艘宇宙飛船,地球上的每一種元素都有固定的含量。在自然循環中,風化作用將岩石里的磷釋放出來,進入土壤,被植物吸收後,再進入食物鏈,並在萬物之間循環。這些磷的化學型態通常是磷酸根離子(PO43-),是生命不可或缺的成份。磷是構成DNA和細胞膜的骨幹,更是三磷酸腺(ATP)分子的重要組成,ATP是細胞儲存能量的主要方式。人體平均含有650克以上的磷,大部份都存在骨骼里。 磷在陸地生態的自然循環中會不斷重復使用,平均可達46次,之後經過風化、徑流作用進入海洋,在海洋生物體內循環約800次,再進入沉積物,數千萬年之後,地殼抬升,磷又回到陸地上。 我們在收成農作物時,就是移除了陸地上的磷,打斷磷的自然循環。農業革命之前,我們使用人類和動物的排泄物來當作肥料,因此養份回到土壤里的速度,大約等於被移除的速度;然而,現代社會的糧食生產和消耗是分開的,養份回到土地里的比率減少了,我們只用它一次就沖入下水道。 農業活動也加速土壤侵蝕,因為犁田和整地時會翻動土壤,讓深層土壤暴露在空氣里,使更多的磷被徑流帶走。防洪措施也會打斷磷的自然循環,河川通常會把富含磷的沖積物帶到下游,讓生態系能夠取用,但防洪措施干擾了這個過程,水壩攔住沉積物、堤防把泥沙留在河裡,最後磷只能以沖刷的方式直接進入海洋。 來自土壤侵蝕的磷、人類和動物排泄物里的磷,流入湖泊和海水之後,會造成藻類和藍綠菌(就是俗稱的藍綠藻)大量繁殖,它們死後沉到水底,分解並消耗氧氣,其它生物能用的氧氣就不夠了,因此形成「死區」,並讓漁業耗竭。 目前磷在全球的流通量每年大概有3700萬噸,其中2200萬噸是從采礦而來。地球有不少富含磷(具有經濟開采價值)的礦物,可是大部份不容易取得。1987年,國際地質校正計劃(IGCP)估算,全球大概有1630億噸的磷礦石,相當於可萃取出130億噸的磷,看起來夠我們用上1000年了。不過IGCP把碳酸鹽含量很高的礦物也計算進去了,目前並沒有便宜的技術可從這種礦物萃取出磷,所以我們沒辦法利用它。而有些磷礦沉積物是無法取得的,它們不是位置太深,就是距離陸地太遠,而且可能位在未開發地區、開采時會破壞環境,或是裡面有鎘、鉻、砷、鉛、鈾等污染物,不是有毒就是有放射性。 成本合理、能夠開採的磷礦,根據估計大概有150億噸的儲藏量,以目前的使用速度來看,還能用上90年。不過,各種因素都會增加磷的消耗量,包括世界人口增加、開發中國家的人民想過更好的生活等,特別是肉品消耗,動物吃的食物比它們能生產的食物還多,會帶給土地更大的壓力。 磷礦的地理分布很集中,美國、中國、南非、摩洛哥這四個國家,以及西撒哈拉地區,磷礦總儲藏量佔世界的83%,年產量則佔2/3。美國大部份的礦藏都在弗羅里達州的波恩谷,來自大西洋1200萬年前的化石沉積。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的報告,全美國的磷礦儲藏量大約有12億噸,每年的開采量約為3000萬噸,假設開采速度不變的話,大約可以維持40年。 不過,美國本土目前開採的磷礦量,已經不夠供應肥料製造業的需求了,導致必須進口磷礦石,而製成的肥料大部份又輸出到其它國家。中國的磷礦質量很好,但並不輸出,美國進口的磷礦大部份出產自摩洛哥。就像原油市場一樣,美國跟全球大部份國家需要的重要資源,都依賴某一個國家的出口。 有些地質學家懷疑磷的危機究竟存不存在,他們認為儲藏量跟開采年限都會變動,因為當磷的價格增加,本來開采成本太高的沉積物,會重新被當作可開採的礦藏。資源短缺或價格上漲不只能促進資源保護,也可能改進開采技術。 當資源只夠使用數十年時,采礦公司才有進行探勘的誘因,而舊磷礦的耗竭也會促使更多的探勘行動,並拓展已知的儲藏量。例如,地質學家謝爾登(R. P. Sheldon)在20年前說,20世紀發現新礦藏的速度十分穩定,他也指出,我們對含有深層土壤的熱帶地區探勘還不夠多,畢竟這些地方佔了地球表面積的22%,而已知的磷礦只佔2%。 到目前為止,大部份的新磷礦都在摩洛哥(西撒哈拉地區)與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州這兩個地方發現,但開發北卡州的礦藏會破壞環境,大部份都不能開采。總而言之,目前已知的磷礦分布實在太不平均了,無法消除我們對未來資源供給的疑慮,社會應該面對即將到來的磷礦耗竭危機,並積極採取行動來節省資源。
❸ 關於印發 《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規劃綱要 ( ~ 年) 》的通知
( 國土資發 [2004]204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 ( 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局) :
《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規劃綱要 ( 2004 ~2010 年) 》已經國務院第 63 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貫徹實施。並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規劃綱要》( 以下簡稱 《綱要》) 是指導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必須認真組織學習,全面深入領會 《綱要》精神。
二、開展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工作,延長礦山服務年限是當前一項緊迫任務。必須在 《綱要》指導下,根據市場需求確定工作重點; 必須科學論證,講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必須運用市場機制,把國家必要扶持與企業自身發展結合起來,力爭發現並控制或探明一批對我國原材料供應有重大影響的骨幹礦山的後備資源,促進礦山的可持續發展。
三、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主動爭取地方財政和發展改革部門的支持,充分調動礦山企業和地質隊伍的積極性,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研究具體措施和方案,認真參與全國總體實施方案的制定,確實加強對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項目實施過程的監督和管理,做好本地區危機礦山資源潛力調查評價工作,遵循 《綱要》明確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全面落實 《綱要》提出的目標,確保各項任務全面完成。
國土資源部
二○○四年九月二十三日
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規劃綱要 (2004 ~2010 年)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特別是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發展階段以後,我國主要礦產資源和初級產品的供求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資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越來越明顯,石油、鐵、錳、鉻鐵礦、銅、鋁土礦、鉀鹽等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安全的大宗礦產將長期短缺。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我國要在 21 世紀頭 20 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對礦產資源保障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一批大中型礦山企業面臨資源危機、產能閑置、產量銳減、工人失業等嚴峻形勢,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穩定,成為亟待解決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之一,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
2000 年 5 月,在第三屆全國地層會議上,溫家寶同志指出: 必須加強礦山接替資源課程工作。新中國成立以來,地質勘探發現了很多重要礦產資源,為國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大的支撐作用,但現在礦山資源枯竭,接替資源不足,其中煤礦、有色金屬等礦產尤為突出。
2002 年 1 月 19 日,溫家寶同志在 「有色金屬礦面臨資源危機,加強礦山地質工作任務急迫」一文上批示: 「加強有色金屬礦山地質探礦,延長礦山壽命,既是當前的一項緊迫工作,也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開展有色金屬礦山新一輪找礦,必須制訂總體規劃,根據市場需求確定工作重點; 必須注重綜合研究、設計和評價,盡量採用新技術、新方法; 必須科學論證,講求經濟效益; 必須充分發揮現有地質隊伍的作用,繼續推進地質工作管理體制改革。」
2002 年 9 月 27 日,溫家寶同志對原國家經貿委、國土資源部向國務院呈報的《關於加強有色金屬礦山地質探礦工作意見的請示》批示: 「要把解決危機礦山的資源接替問題作為重點。通過對具備資源條件和市場需求的大中型礦山深部和外圍探礦,提高礦山經濟效益,延長礦山服務年限。」
2002 年 10 月,溫家寶同志在新中國地質工作 50 年暨中國地質學會成立 80周年紀念大會上強調: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全國 45 種主要礦產中一半以上的資源儲量消耗速度大於增長速度,特別是東、中部地區過去耳熟能詳的一批老礦山資源枯竭,成為危機礦山。在有市場需求和資源潛力的老礦山周邊或深部,努力探尋新的接替資源,具有經濟、社會雙重效益,是當前的一項極為緊迫的任務。」
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工作是國家組織開展的政策性扶持的商業性地質工作,主要目標是在有資源潛力和市場需求的老礦山周邊或深部,新發現並查明一批資源儲量,延長礦山服務年限。
《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規劃綱要》 ( 以下簡稱 《綱要》) 規劃期限為2004 ~ 2010 年。本綱要中的 「危機礦山」 是指在現有開采利用技術、開采能力條件下,保有可采儲量的服務年限不足 5 年 ( 嚴重危機) 、10 年 ( 中度危機) 、15 年( 輕度危機) 的國有大中型礦山。
一、基本情況
( 一) 我國礦產資源開發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 50 多年的努力,我國礦業得到長足發展,已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礦業開發體系。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不僅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而且提供了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解決了大量勞動力就業,推動了區域經濟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地區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以礦產資源開發為支柱產業的一大批礦業城市 ( 鎮) 的興起與發展,如大同、兗州、平頂山、鞍山、攀枝花、白銀、金川、銅陵、德興、個舊等,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3 年,我國共有各類礦山企業 14. 54 萬個,其中大型礦山企業為 527 個,中型礦山企業為 1354 個。當年礦石採掘量為 57 億噸,從業人員 929. 7 萬人,實現工業產值5976. 5 億元,銷售收入5319. 7 億元。在我國各類礦山企業中,鐵、錳、鉻、銅、鋁、鉛鋅、鎢、錫、鉬、金銀、稀土等 25 種主要金屬礦山 10365 個,年產礦石量為 46388 萬噸,實現工業產值 575. 67 億元,利潤 35. 7 億元; 煤礦礦山 2. 63 萬個,實現工業產值1781. 3 億元,利潤總額176. 4 億元; 磷礦石礦山456 個,年產礦石量2768 萬噸,實現工業產值20. 5 億元,利潤總額6236 萬元。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2003 年全國原煤產量 16 億噸,生鐵產量超過 2 億噸,10 種有色金屬產量近1200 萬噸。經濟快速發展帶動了礦產品需求的攀升。2003 年礦產品進口量大幅度增加,其中原油進口9112 萬噸,鐵礦石進口14813 萬噸,錳礦石進口286 萬噸,鉻鐵礦進口 178 萬噸,銅礦石進口 267 萬噸,精銅進口 133 萬噸,鉛鋅由連續多年凈出口變為凈進口; 國產銅、鉛精礦僅能滿足國內冶煉能力的 20% 和 80%。我國已成為礦產品消費大國。
( 二) 我國礦山保有儲量面臨嚴重危機
大批大中型礦山保有儲量趨於枯竭。我國煤炭資源十分豐富,但一些老礦山經過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開采,可采儲量趨於枯竭,同時隨著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高硫煤礦井將逐步關閉,由此帶來的礦山閉坑和資源接替矛盾逐步顯現。
20 世紀末我國 25 種主要金屬的 415 個大中型礦山的目前已關閉 38 個,佔大中型礦山總數的 9%; 嚴重危機礦山 54 個,約占 13%; 中度危機礦山 35 個,約佔8% ; 輕度危機礦山 82 個,約占 20% 。如不盡早採取措施,預計在未來 10 年內,我國大中型金屬礦產礦山的年產礦石量將減少 7700 萬噸。我國大中型礦山保有儲量不足的問題十分嚴重,尋找接替資源迫在眉睫。
大中型礦山儲量枯竭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國危機礦山主要集中在老工業基地。在這些礦業城市中,礦業及礦產品加工業產值占該城市工業總產值的 30%以上,有的甚至達 90%。這些重要資源生產基地的興衰決定著其所在城市的興衰,對區域經濟乃至全國經濟發展都有影響。目前,全國已批准資源枯竭的煤礦、有色金屬等礦山關閉破產項目已達 122 項,涉及在職職工約 60 萬人,離退休人員約 42 萬人。這些 「熱點」問題入不能妥善解決,將危及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據調查,全國將有 47 個礦業城市和 400 多個礦山面臨探明儲量枯竭,直接涉及 300 多萬礦工和 1000 余萬家屬的工作和生活。例如,阜新煤田已有一百多年的開采歷史,目前有的礦井剩餘服務年限不到一年。阜新礦業集團公司共有在職職工17 萬人,海州露天等礦山關閉後,將造成近 10 萬煤礦工人失業,大約 30 萬人的生活受到影響,幾十億的國有資產閑置。又如雲南個舊礦區是世界錫都,累計探明地質儲量 200 萬噸,堪稱世界之最。經長期大量開采,礦山基礎儲量保證服務年限僅為 5 年。目前礦區生產主體雲錫集團公司共有大中型生產礦山 15 個,其中,危機礦山 14 個。雲錫集團公司是有色金屬聯合企業,現有職工 3 萬人,是世界第二大和我國第一大錫生產和外貿出口創匯企業,在國內、國際市場中分別占 30% 和10% 份額。個舊市現有人口約 20 萬人,如不能盡快解決接替資源問題,將導致數萬名工人失業,對個舊市的社會保障體系帶來巨大的沖擊。提高該基地內的礦山資源保證程度,對於保持我國錫資源優勢、減緩我國部分嚴重緊缺礦產品貿易壓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 三) 一批資源危機礦山有找礦潛力
危機礦山外圍找礦條件有利。國內外礦業實踐表明,已開發礦山的深部和外圍是發現新礦床、擴大資源儲量的重要途徑。據統計,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國外發現的 100 個貴重有色金屬大型—超大型礦床,至少有 58% 是在已知礦床周圍發現的。北美 39 個巨型斑岩銅礦床中的 90% 是在已知礦區附近發現的; 智利的楚基卡馬塔銅礦,在其礦區的南、北兩側均發現了巨型銅礦床,使銅儲量達到 5838 萬噸,成為世界最大的銅礦床; 印度尼西亞在埃茨貝格銅礦山以北 3 公里處發現了格拉斯貝格巨型銅金礦,增加銅 953 萬噸、金 1217 噸、銀 2062 噸。湖南水口山礦區外圍發現紅層下隱伏的康家灣大型鉛鋅礦床,柿竹園世界級鎢錫鉬鉍礦床外圍發現的金船塘錫礦等,說明有一批大中型礦床外圍具備找礦潛力。近年來,西方許多礦業公司採取優先在礦區外圍找礦的勘探策略。相比之下,我國不少生產礦山由於受體制、技術、資金等種種條件限制,對接替資源的找礦工作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礦區深部和外圍留有不小的找礦空間。
危機礦山深部具有較大找礦潛力。我國絕大多數礦山的開采深度一般不足 500米,礦山深部找礦潛力較大。現行勘探和開采技術在 500 ~1000 米深度范圍內已具有可行性,國外許多大型礦山勘探開采深度已超過 1000 米。南非的蘭德金礦開采深度已達 4000 米、巴伯頓金礦也達 3800 米; 我國安徽銅陵冬瓜山大型銅礦床的產出深度在1000 米左右; 凡口鉛鋅礦在500 米以下找到了100 萬噸以上的可採金屬儲量; 膠東新城、台上、阜山等幾個百噸以上大型金礦,近年新增儲量大部分產於500 米以下的 「第二富集帶」。
危機礦山外圍找礦發現屢見不鮮。20 世紀 50 ~60 年代,人們對成礦系統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理解不夠全面,缺乏對礦床類型、成礦系列、礦化分帶與組合的深刻認識,以單一找礦為主。近年來,遼寧青城子鉛鋅礦在硐老山空之際,在礦區外圍發現了包括高家堡子大型銀礦、小佟家堡子金礦、林家三道溝金礦等在內的多個大中型金銀礦床,使青城子地區一躍而成為超大型金銀多金屬礦田; 湖南水口山礦區繼發現康家灣隱伏大型鉛鋅礦床之後,又在礦區外圍發現了龍王山、老鴉巢、仙人岩等金礦床; 江西德興銅礦外圍也相繼發現金山大型金礦和銀山大型銅多金屬礦床。
我國不少金屬礦山的實際開采儲量往往超過建礦設計儲量。特別是一些大中型金屬礦山存在一種 「超期服役」現象,平均 「超期服役」年限長達 10. 74 年。例如,江西漂塘鎢礦床漂塘坑口,新增儲量 9. 2 萬噸 ( 三氧化鎢,下同) ; 湖南瑤崗仙鎢礦 1955 年提交儲量 7519 噸,此後邊探邊采新增儲量 37294 噸; 江西西華山鎢礦原設計生產年限為 15 年,礦山探礦新增儲量 52668 噸,延長服務年限近 30 年。遼寧紅透山銅礦,新增探明儲量是建礦時的 2 倍,延長礦山壽命 25 年。
二、指導思想、目標與原則
( 一)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資源開發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統籌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礦產勘查、統籌區域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統籌礦產資源開發與保護,緊密圍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統一規劃,分類指導,科學論證,突出重點,實現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根據 「理論指導、技術優先、探邊摸底、拓展外圍」的原則,充分認識危機礦山探礦工作的艱巨性,在對危機礦山現狀全面調查的基礎上,開展大中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大力拓展危機礦山的保有儲量,延長服務年限,促進礦業振興與可持續發展,提高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
( 二) 基本原則
1. 重點部署重要原材料和固體能源礦山接替資源勘查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生存礦山後備資源勘查工作,實現新的找礦突破,提高我國重要原材料和固體能源的保障程度。
2. 優先安排成礦地質條件有利、找礦潛力大和市場需求大的大中型嚴重危機礦山的勘查評價工作,延長礦山服務年限,提高礦山經濟效益,促進礦山的繁榮與發展。
3. 以礦山外圍和深部找礦為主,工作程度控制到詳查。通過攻深找盲、探邊摸底,新發現並查明一批新增儲量。以資源潛力調查評價和普查為基礎,擇優開展詳查工作。
4. 重點安排我國短缺、長期依賴進口的大宗礦種,兼顧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優勢礦種。主攻礦種包括煤、鐵、錳、銅、鋁、鉛、鋅、鎢、錫、鉬、銻、鎳、金、磷及其他重要非金屬礦產等。
5. 統籌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切實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產業結構調整、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等有關戰略、政策措施,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積極促進礦業體制和地勘隊伍管理體制改革。
6. 注重綜合評價,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強礦床共生、伴生有益組分的評價工作,提高礦床共生、伴生有益組分的綜合利用能力和尾礦有用組分的利用水平,提高資源利用效益,降低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 三) 目標
1. 通過對我國主要固體礦產大中型礦山企業的全面調查,系統了解我國礦山企業的發展現狀,為各級政府的宏觀管理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積極探索我國礦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及其應對措施。
2. 通過對國有大中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工作,發現並控制或探明一批對我國原材料供應有重大影響的骨幹礦山的後備資源,促進礦業的可持續發展。
3. 為一批危機礦山新增儲量,延長礦山服務年限,緩解部分礦山企業職工的就業問題,促進危機礦山和礦業城市 ( 鎮) 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4. 力爭在危機礦山深部和外圍找礦與預測評價的技術方法和找礦理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立我國危機礦山找礦技術創新體系。
三、主要任務
以為主攻礦種新增探明資源儲量為目標,依託大中型資源生產基地,應用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開展探明儲量保證程度低、找礦潛力大、市場需求好的大中型危機礦山深部和外圍接替資源勘查工作,實現危機礦山找礦的重大突破。工作任務主要包括我國危機礦山資源潛力評價、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危機礦山地質探礦關鍵技術推廣應用等。
( 一) 危機礦山資源潛力評價
調查主要固體礦產大中型礦山現狀,全面了解危機礦山礦產資源現狀、生產狀況、產銷關系等相關資料,建立與完善我國主要固體礦產礦山基礎資料庫,進行礦山危機程度評價,科學評估危機礦山資源潛力,依據市場需求、危機程度與資源潛力,篩選接替資源勘查區,制定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實施方案。
開展危機礦山資源潛力評估。系統總結我國大中型礦山多年來的地質勘查、礦山開發和科學研究成果,開展危機礦山資源儲量核查和地質調查,開展礦床成礦地質條件、成礦作用、控礦因素等綜合分析,結合地質、物探、化探等綜合找礦信息,應用礦產資源綜合信息預測的理論、方法和 GIS 技術,科學預測礦山深部及外圍已知礦種的找礦潛力; 運用新的成礦理論,積極研究與探索新類型礦床和找礦方向,力爭在 2004 ~2005 年期間基本摸清礦山保有儲量危機狀況和資源前景,為進一步部署接替資源勘查提供科學依據。
編制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實施方案。系統總結我國危機礦山礦產資源狀況、礦山服務年限與資源潛力狀況等因素,研究危機礦山的地域分布與社會影響,探索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管理機制; 在緊缺和優勢礦種中,選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影響大的典型礦山,按礦山儲量危機程度和資源潛力,進行危機礦山篩選排隊,分不同層次部署礦山找礦工作,確定優先開展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工作的次序,制訂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規劃綱要的實施方案。
( 二) 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
根據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規劃綱要實施方案,按照分布實施、滾動安排的原則,開展礦區深部及外圍的綜合成礦研究與大比例尺找礦預測,對目標區進行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綜合方法評價和解剖研究,確定最佳找礦目標進行工程驗證和控制,力求發現新的礦床、礦體或礦段,提交新增儲量。
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的任務主要包括三個層次: 一是在礦山採掘工程附近開展 「探邊摸底」的探礦工作,擴大礦山近期可采礦量; 二是在礦山近外圍找礦,擴大保有儲量; 三是開展礦區外圍的找礦評價,為礦山的中長期發展提供新的後備基地。同時,運用成礦系統的新思維,加強礦山外圍新礦種、新類型的綜合預測與評價; 重視金屬礦山共生、伴生組分與非金屬礦產資源的綜合評價和可利用性研究,提高資源利用效益,多途徑解決危機礦山的接替資源問題。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初步安排各主攻礦種的重點地區如下。
煤礦: 重點開展江蘇、山東、河南、安徽、黑龍江、遼寧、福建等危機礦山深部和外圍接替資源勘查; 同時,開展四川、貴州低硫煤資源評價等。
鐵礦: 重點開展河北、安徽、山西、山東、湖北等重要鐵礦石生產基地的接替資源勘查。
錳礦: 重點開展廣西、雲南、湖南、廣東、福建及湘渝黔接壤區等生產基地優質錳礦的接替資源勘查。
銅礦: 重點開展長江中下游地區、遼吉地區、滇中—川南、山西、甘肅等重要銅礦生產基地的接替資源勘查。
鋁土礦: 重點圍繞廣西、貴州、河南、山西等我國大型鋁業基地開展富鋁土礦的接替資源勘查。
鉛鋅礦: 重點開展遼吉地區、川滇黔相鄰地區、秦嶺地區、湘中—粵北地區、青海錫鐵山地區等富鉛鋅礦山的接替資源勘查。
鎢錫礦: 重點開展我國南嶺地區、雲南、廣西等鎢錫生產基地的接替資源勘查。
鉬礦: 重點開展遼寧、陝西等大型鉬礦基地的接替資源勘查。
銻礦: 重點圍繞湖南錫礦山外圍,兼顧貴州、廣西等省區大型銻礦開展接替資源勘查。
鎳礦: 主要圍繞甘肅和吉林等地區的老礦山開展接替資源勘查。
金礦: 重點開展膠東地區、吉林、小秦嶺地區和冀蒙接壤區等大型金礦接替資源勘查。
磷礦: 重點圍繞南方大型磷礦生產基地開展接替資源勘查。
加強對大中型礦山尾礦的物質組分和規模、有用組分的賦存狀態和富集規律,以及尾礦利用的經濟可行性論證評價; 加強對金屬礦山中的非金屬礦產資源的回收利用研究; 開展大中型礦山共生伴生組分分析及其綜合回收利用工藝研究,變廢為寶,物盡其用,最大限度發揮資源的利用效益,降低礦山生產成本,提高礦山企業綜合經濟效益; 減少礦產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
( 三) 推廣應用資源勘查關鍵技術
堅持科技進步,重視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過程中充分利用關鍵勘查技術。重點研究解決礦山生產對物探儀器和測量設備的干擾問題和對化探樣品的污染問題、危機礦山尋找深部和隱伏礦體的深部定位問題以及資料綜合研究問題,開拓找礦新思路,探索新礦種和新類型礦床的找礦突破。在新的成礦理論指導下,通過加強關鍵技術的應用研究,提高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鑽探等技術方法的綜合應用水平,提高找礦效率。
中、大比例尺成礦預測技術應用。應用現代成礦學理論,開展成礦特徵、區域成礦規律和成礦系統研究,建立區域成礦模式,總結控礦因素和找礦標志。加強現有礦山的礦床模型和找礦模型研究,充分利用地質、物探、化探和深部工程驗證的信息,通過礦田構造對礦體控礦—導礦—容礦三級定位構造研究,選擇少數大型礦集區開展三維立體填圖,藉助 GIS 技術進行多元綜合找礦信息提取,開展危機礦山深部和外圍大比例尺成礦預測,對礦山找礦潛力進行綜合評價。
精細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探測技術應用。開展礦山強干擾環境下物探方法的有效性試驗研究,特別是井中物探、高精度磁測、CT 成像技術等的應用研究; 加強大探測深度物探方法的應用研究和推廣,如瞬變電磁法、大功率高解析度電磁法、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大功率井中充電法、井中激發極化法等精細找礦方法的研究。開展岩石地球化學、礦床地球化學模型、金屬活動態地球化學、汞氣測量、鑽孔或坑道原生暈填圖等精細找礦方法研究。
深部找礦的鑽探技術。發展坑道鑽探技術,加強精密定向鑽進系統、金剛石繩索取心鑽探技術,反循環中心取樣系統,空氣泡沫鑽進系統、全液壓岩心鑽探和全液壓坑道岩心鑽探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應用,滿足礦山深部及外圍尋找盲礦體的需要。
結合不同的礦床類型和礦山地質條件,研究獲取不同深度礦體及相關地質信息的最佳技術方法組合。以大比例尺礦產預測技術為基礎,開展適用於礦山資源勘查的三維可視化 GIS 系統研製,立體展現礦區地質與礦床特徵,提高深部找礦的效率。
四、實施階段
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規劃將分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 ( 2004 ~2005 年)
1. 開展危機礦山資源潛力評價,編制我國主要固體礦產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規劃實施方案。
2. 開展危機礦山找礦關鍵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
3. 開展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試點工作,探索我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運行機制,實施第一批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項目。
第二階段 ( 2006 ~2010 年)
1. 全面開展大中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工作,發現並查明一批新增儲量,延長礦山服務年限。
2. 開展危機礦山共生伴生礦產與尾礦綜合利用研究評價。
3. 對我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規劃的實施進行全面總結和評估。
五、經費概算及來源
危機礦產接替資源找礦規劃 ( 2004 ~2010 年) 預計總費用為 40 億元,按照現行財權、事權和職能劃分,經費由中央和地方財政、企業和社會出資人共同解決。主要工作經費: 地質測量 8000 萬元、物化探測量 40000 萬元、淺井 9000 萬元、槽探20000 萬元、鑽探180000 萬元、坑探95000 萬元,主要實物工作量概算約352000萬元,占總預算的 88%,其他工作量經費 48000 萬元,占 12%。
六、運行機制
( 一) 組織管理機構。由國土資源部會同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成立專項領導小組,組建專項管理辦公室。專項領導小組負責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工作重大問題的決策; 專項管理辦公室負責項目的組織實施及項目的日常管理工作,並負責成立專家委員會,承擔項目重大技術咨詢和業務指導工作。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財政主管部門負責項目實施過程的監督管理。
( 二) 職責分工。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發揮基礎性、引導性作用,重點承擔前期風險勘查,主要用於礦山資源潛力評價到礦體發現的各項地質工作費用、關鍵性方法技術的攻關費用、政策研究費用等以及項目日常管理經費。礦山企業自籌資金主要承擔詳查階段的風險相對較小的深部鑽探和坑探工程施工,提高工作程度; 國家對特別困難的礦山企業可以給予適當支持。
( 三) 成果處置。項目實施後發現並評價的礦產資源,在礦山企業擁有的采礦權范圍內的,作為礦山的接替資源,由礦山企業開采; 在礦山企業擁有或合作擁有的探礦權范圍內探明的資源儲量或新發現的礦產地,由礦山企業或礦山企業及其合作方進一步開展勘查工作或直接轉入開發。國家出資形成的勘查成果的探礦權采礦權價款,按照財政部、國土資源部 《探礦權采礦權價款轉增國家資本管理辦法》的規定處置。如涉及礦山企業改制重組的,按照國家有關礦權轉讓的規定處置。
七、保障措施
1. 強化管理,確保項目獲得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落實專項管理的組織機構,明確職責; 制訂專項管理辦法,健全完善項目實施過程監督機制; 建立項目監理制,確保項目質量; 加強經費使用的監督管理,並對項目投資效益進行跟蹤和評估,提高項目經費的使用效益。
2. 創新機制,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礦山企業和地勘單位的積極性。國家財政投入作為對危機礦山的政策性扶持,找礦成功後,可以依照國家的有關規定轉為國家資本; 對於地方政府和礦山企業提供匹配資金的項目,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鼓勵礦山企業出資開展接替資源找礦工作,促進礦山企業逐步形成良性循環機制;地勘單位依靠其自身佔有大量資料和人才技術方面的優勢承擔項目的實施工作。堅持礦山企業、地勘單位和科研單位相結合,並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提高資源危機礦山的找礦效果。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財政主管部門要發揮政府的監督管理作用,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3. 加強政策研究,促進資源危機礦山企業的振興。危機礦山的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危機礦山不僅需要開展新一輪找礦工作以解燃眉之急,而且更需要增強礦山自身的造血功能。根據礦山危機程度和礦業城市類型,圍繞礦山閉坑與礦山企業倒閉、「礦業城市」建設與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的關系等問題,研究制定稅賦政策、產業援助政策、職工安置與再就業政策及礦山環境治理政策建議。
4. 充分運用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提高找礦效果。礦山深部和外圍的地質工作程度高,探礦深度較大,找礦工作難度大,必須針對礦山的具體情況,加強新技術新方法的對比研究和有效性試驗,強化定位預測和綜合勘查評價,縮短找礦周期,提高找礦效果。充分利用新的成礦理論,加強攻關,拓展新的找礦方向和新的礦床類型。
❹ 年磷供需形勢分析
一、國內外資源狀況
(一)世界磷資源狀況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礦產品統計概況(2010),世界磷資源十分豐富,截至2009年底,世界磷酸鹽岩總儲量為156.27億噸,儲量基礎約為467.5億噸(為2008年數據)(表1)。具有工業開采和商業開發價值、經濟意義較高的優質磷礦床主要集中在摩洛哥、西撒哈拉、中國、美國、南非和約旦等國家,這五國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85%以上。按2009年開采水平衡量,世界現有磷酸鹽岩資源儲量靜態保證年限可達100年。
表1 2009年世界磷酸鹽岩資源儲量和儲量基礎單位:億噸
圖5 2007~2009年我國磷礦石出口月度價格
六、結論
(一)國際市場
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農產品價格和磷產品價格下滑,導致全球磷礦石的生產、消費和出口及化肥需求都有所下滑。2008年和2009年磷肥消費下降幅度都超過10%,過剩500~700噸。隨著全球經濟形勢逐漸好轉、人口增長、糧食庫存降低和農產品價格逐漸恢復,據國際肥料協會(IFA)預計,接下來幾年裡,全球化肥市場將全面回暖。磷礦石、磷酸和磷肥產能也將快速增加:全球磷礦石產能預計從2009年的1.9億噸增加20%直至2014年的2.28億噸(實物量);全球磷酸產能將從2009年的4650萬噸增加至2014年的5550萬噸(P2O5);全球磷肥產能將從2009年的3400萬噸增加至2014年的4230萬噸。磷肥的供應和需求也將持續增加,總體來看,磷肥供需是相對平穩的。
(二)國內市場
我國磷礦資源豐富,按截至2009年底的磷礦石儲采比達52來看,磷資源可以保證國內農業、工業等產業的中長期發展。20多年來,我國磷肥工業得到快速發展,磷肥產業結構和供應體系都得到大幅優化。通過磷資源整合、磷相關產業發展規劃、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後產能等政策的調控影響,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磷產業集中度,有效指導了磷產業結構優化。
金融危機之後,國內外市場需求低迷,在產品價格下滑的同時,我國磷礦石和磷肥產量仍在大幅增加,導致磷礦石和磷肥產能和產量過剩加劇,並且部分地區磷肥產能仍在繼續增加。為保障磷相關產業的健康發展和保護國內磷資源,需要進一步提高產業競爭力,提高磷肥行業准入門檻,延伸磷肥產業鏈,重點發展精細磷化工產品,根據農業和工業需求,合理指導磷資源開發和使用。
(王世虎)
❺ 全國每年磷礦需求量大概要多少
但是讓植物生長茂盛的條件卻可以精簡成三個數字:19-12-5,這是氮、磷、鉀的比例,清楚印在每包肥料的包裝袋上。這三種養份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20世紀的世界人口因此成長了六倍以上,但它們的來源是什麼?我們可從空氣中得到氮,卻必須從土地開采磷和鉀。
全世界的鉀存量足以再使用幾個世紀,但磷就完全不同了,全球易於開採的磷礦,在本世紀結束前會慢慢枯竭,屆時人口數量可能也將達到高峰,有些人甚至認為,地球根本無法永續負擔這么多的人口。 況且,問題發生的速度可能更快。正如2008年的油價波動一樣,市場在資源尚未耗盡前就會吃緊,更令人擔憂的是,磷礦資源的分布比原油還不平均。美國是全世界第二大磷礦生產國(僅次於中國),約佔全球總產量的19%,其中有65%全采自弗羅里達州坦帕市附近的礦坑,這里的礦藏只夠再開采數十年。
我們在收成農作物時,就是移除了陸地上的磷,打斷磷的自然循環。農業革命之前,我們使用人類和動物的排泄物來當作肥料,因此養份回到土壤里的速度,大約等於被移除的速度;然而,現代社會的糧食生產和消耗是分開的,養份回到土地里的比率減少了,我們只用它一次就沖入下水道。 農業活動也加速土壤侵蝕,因為犁田和整地時會翻動土壤,讓深層土壤暴露在空氣里,使更多的磷被徑流帶走。
中國的磷礦質量很好,但並不輸出,美國進口的磷礦大部份出產自摩洛哥。就像原油市場一樣,美國跟全球大部份國家需要的重要資源,都依賴某一個國家的出口。 有些地質學家懷疑磷的危機究竟存不存在,他們認為儲藏量跟開采年限都會變動,因為當磷的價格增加,
本來開采成本太高的沉積物,會重新被當作可開採的礦藏。資源短缺或價格上漲不只能促進資源保護,也可能改進開采技術。 當資源只夠使用數十年時,采礦公司才有進行探勘的誘因,而舊磷礦的耗竭也會促使更多的探勘行動,並拓展已知的儲藏量。
例如,地質學家謝爾登(R. P. Sheldon)在20年前說,20世紀發現新礦藏的速度十分穩定,他也指出,我們對含有深層土壤的熱帶地區探勘還不夠多,畢竟這些地方佔了地球表面積的22%,而已知的磷礦只佔2%。
到目前為止,大部份的新磷礦都在摩洛哥(西撒哈拉地區)與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州這兩個地方發現,但開發北卡州的礦藏會破壞環境,大部份都不能開采。總而言之,目前已知的磷礦分布實在太不平均了,無法消除我們對未來資源供給的疑慮,社會應該面對即將到來的磷礦耗竭危機,並積極採取行動來節省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