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報請審查逮捕告知書有效期多少天
從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機關抓獲到刑事拘留然後報請檢察院批捕科,批捕科提審至逮捕這段時間不超過三十七天,三十七天如果批捕不掉就要放人
❷ 土地權屬登記
【土地權屬確認】是指由法定的國家機關對土地權利進行審查核實並向權利人頒發土地權利證書的一種行政行為,包括國有土地使用權確認、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認和農民集體非農建設用地使用權確認。
【國有土地使用權確認】國有土地使用權確認,由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申請,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書》,確認使用權。
【集體土地所有權確認】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確認,由土地所有者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申請,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集體土地所有權證書》,確認所有權。
【農民集體非農建設用地使用權確認】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用於非農業建設的,由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申請,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集體土地使用權證書》,確認建設用地使用權。
【土地登記】是國家依照法定程序將土地的權屬關系、土地坐落、用途、面積、使用條件、等級、價值等情況記錄於專門的簿冊,以確定土地權屬,加強政府對於土地的有效管理,保護權利人合法權益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
土地登記機關是受理土地登記申請,組織地籍調查,審核辦理發證的縣級以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其中,中央國家機關使用的國有土地的登記發證,由國務院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負責。根據《在京中央國家機關用地登記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6號),在京中央國家機關用地的土地登記和發證由國土資源部委託北京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直接辦理,國土資源部對委託的土地登記事務有權依法監督、檢查,對登記中的有關問題有權進行裁定,對違反有關規定的土地登記發證結果有權撤銷,對委託的土地登記事務有權收回。
【初始土地登記】是指土地登記機關在同一時間內對一定范圍的全部宗地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及他項權利進行集中、統一的登記,因此,又稱土地總登記。初始登記是變更土地登記的基礎,通過初始土地登記建立起來的轄區每宗土地的表、卡、證是以後變更土地登記的根據。
【變更土地登記】是相對初始土地登記來講的,是對初始登記完成之後,按照實際情況,對發生變化或新產生的土地權利內容進行的更正登記或新設登記。變更是初始登記的延續,是土地登記機關對個別宗地土地權屬、用途等變化進行的及時登記,是隨時的、經常性的,可以說,是對初始土地登記進行的補充或修正。《土地管理法》規定,依法改變土地權屬和用途的,應當辦理土地變更登記手續。
【土地登記的內容和程序】土地登記的內容包括:①土地權屬性質與來源,包括土地所有權、土地使用權及他項權利及其來源等;②土地權利主體,包括:集體土地所有者、國有土地使用者、集體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他項權利者;③土地權利客體,包括土地的坐落、界址、面積、用途、使用條件、等級和價格、使用年限等。土地登記的工作程序為:①土地登記申請;②地籍調查;③審核批准;④注冊登記;⑤頒發、換發或者更改土地證書,核發他項權利證明書。
【土地證書】是土地登記卡部分內容的副本,是土地使用者、所有者和土地他項權利者持有的法律憑證。土地證書由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填寫,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頒發。根據《土地登記規則》土地證書有四種:《國有土地使用證》、《集體土地所有證》、《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和《土地他項權利證明書》。
❸ 國有土地使用證拿證的過程不是分為土地登記申請,地籍調查,土地權屬審核,頒發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書這幾步
土地登記的基本程序:
(一)提出申請;
(二)受理申請;
(三)審查申請文件;
(四專)權屬調查和地籍測量;
(五屬)確認土地權利;
(六)核准登記注冊;
(七)頒發或更改、更換土地權利證書;
(八)立卷歸檔。
❹ 農村土地權屬糾紛的行政處理時限是多少
根據:《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令 第 17 號 )規定內收到申請書容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見。認為應當受理的,在決定受理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將申請書副本發送被申請人。
認為應當受理的,在決定受理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將申請書副本發送被申請人
第十三條 對申請人提出的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的申請,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照本辦法第十條的規定進行審查,並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見。
認為應當受理的,在決定受理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將申請書副本發送被申請人。被申請人應當在接到申請書副本之日起30日內提交答辯書和有關證據材料。逾期不提交答辯書的,不影響案件的處理。
認為不應當受理的,應當及時擬定不予受理建議書,報同級人民政府作出不予受理決定。
當事人對不予受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同級人民政府、上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交辦或者有關部門轉辦的爭議案件,按照本條有關規定審查處理。
❺ 土地權屬審核的標準是什麼
(1)權屬合法。權屬合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土地權屬來源清楚,土地的權屬性質准確,土地的使用合理。
(2)界址清楚。界址清楚是指土地權屬范圍(宗地)的界址點、界址線清楚,界標的設立准確,指界人認界手續完備,實地與圖、表描述一致。界址邊長實丈數據與圖上量算結果在允許誤差之內。
(3)面積准確。其具體要求是,圖上量算面積與實地測量面積一致;土地總面積與各地類面積之和一致;共有宗地內各分攤面積之和與共有面積一致;對批准面積與實際使用的面積不一致的應予以說明,並提出處理意見。
❻ 案件移送審查告知書是什麼意思
審查起訴是指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偵查終結移送起訴的案件和自行偵查終結的案件進行審查,依法決定是否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不起訴或者撤銷案件的訴訟活動。
刑事訴訟法第137條規定審查起訴的內容
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的時候,必須查明:
(一)犯罪事實、情節是否清楚,證據是否確實、充分,犯罪性質和罪名的認定是否正確;
(二)有無遺漏罪行和其他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人;
(三)是否屬於不應追究刑事責任的;
(四)有無附帶民事訴訟;
(五)偵查活動是否合法。
審查起訴告知書即通知犯罪嫌疑人案件已經移送到檢察院,檢察院將對公安機關移送的案件進行審查,依法決定是否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不起訴或者撤銷案件的訴訟活動。
❼ 權屬調查指界通知書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針對土地權屬調查的通知,需要
出席指界人攜帶證件:
1.單位法人應攜帶法人身份證明、法人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土地證原件及復印
件、單位組織機構代碼證原件及復印件;單位法人無法出席的可委託他人出席指界,
受委託人應額外攜帶指界委託書、受委託人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
2.戶主應攜帶身份證、戶口簿、土地證、房產證、如有房屋發生買賣關系的,請
攜帶買賣協議(以上證件均要求原件及復印件)
。
❽ 從新調解的土地權屬糾紛,也要半年或者一年射時間,法律有規定
重新調解的土地權屬糾紛,需要在原告方提供充足的證據後即可開庭,沒有法律規定需要半年或一年供參考。
❾ 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的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
第一條 為依法、公正、及時地做好土地權屬爭議的調查處理工作,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土地權屬爭議,是指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歸屬爭議。
第三條 調查處理土地權屬爭議,應當以法律、法規和土地管理規章為依據。從實際出發,尊重歷史,面對現實。
第四條 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土地權屬爭議案件(以下簡稱爭議案件)的調查和調解工作;對需要依法作出處理決定的,擬定處理意見,報同級人民政府作出處理決定。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指定專門機構或者人員負責辦理爭議案件有關事宜。
第五條 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發生的爭議案件,由爭議土地所在地的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調查處理。
前款規定的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發生的爭議案件,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由鄉級人民政府受理和處理。
第六條 設區的市、自治州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調查處理下列爭議案件:
(一)跨縣級行政區域的;
(二)同級人民政府、上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交辦或者有關部門轉送的。
第七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調查處理下列爭議案件:
(一)跨設區的市、自治州行政區域的;
(二)爭議一方為中央國家機關或者其直屬單位,且涉及土地面積較大的;
(三)爭議一方為軍隊,且涉及土地面積較大的;
(四)在本行政區域內有較大影響的;
(五)同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部交辦或者有關部門轉送的。
第八條 國土資源部調查處理下列爭議案件:
(一)國務院交辦的;
(二)在全國范圍內有重大影響的。
第九條 當事人發生土地權屬爭議,經協商不能解決的,可以依法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鄉級人民政府提出處理申請,也可以依照本辦法第五、六、七、八條的規定,向有關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出調查處理申請。
第十條 申請調查處理土地權屬爭議的,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申請人與爭議的土地有直接利害關系;
(二)有明確的請求處理對象、具體的處理請求和事實根據。
第十一條 當事人申請調查處理土地權屬爭議,應當提交書面申請書和有關證據材料,並按照被申請人數提交副本。
申請書應當載明以下事項:
(一)申請人和被申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地址、郵政編碼、法定代表人姓名和職務;
(二)請求的事項、事實和理由;
(三)證人的姓名、工作單位、住址、郵政編碼。
第十二條 當事人可以委託代理人代為申請土地權屬爭議的調查處理。委託代理人申請的,應當提交授權委託書。授權委託書應當寫明委託事項和許可權。
第十三條 對申請人提出的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的申請,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照本辦法第十條的規定進行審查,並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見。
認為應當受理的,在決定受理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將申請書副本發送被申請人。被申請人應當在接到申請書副本之日起30日內提交答辯書和有關證據材料。逾期不提交答辯書的,不影響案件的處理。
認為不應當受理的,應當及時擬定不予受理建議書,報同級人民政府作出不予受理決定。
當事人對不予受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同級人民政府、上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交辦或者有關部門轉辦的爭議案件,按照本條有關規定審查處理。
第十四條 下列案件不作為爭議案件受理:
(一)土地侵權案件;
(二)行政區域邊界爭議案件;
(三)土地違法案件;
(四)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爭議案件;
(五)其他不作為土地權屬爭議的案件。
第十五條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決定受理後,應當及時指定承辦人,對當事人爭議的事實情況進行調查。
第十六條 承辦人與爭議案件有利害關系的,應當申請迴避;當事人認為承辦人與爭議案件有利害關系的,有權請求該承辦人迴避。承辦人是否迴避,由受理案件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決定。
第十七條 承辦人在調查處理土地權屬爭議過程中,可以向有關單位或者個人調查取證。被調查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協助,並如實提供有關證明材料。
第十八條 在調查處理土地權屬爭議過程中,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認為有必要對爭議的土地進行實地調查的,應當通知當事人及有關人員到現場。必要時,可以邀請有關部門派人協助調查。
第十九條 土地權屬爭議雙方當事人對各自提出的事實和理由負有舉證責任,應當及時向負責調查處理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供有關證據材料。
第二十條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在調查處理爭議案件時,應當審查雙方當事人提供的下列證據材料:
(一)人民政府頒發的確定土地權屬的憑證;
(二)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門批准徵用、劃撥、出讓土地或者以其它方式批准使用土地的文件;
(三)爭議雙方當事人依法達成的書面協議;
(四)人民政府或者司法機關處理爭議的文件或者附圖;
(五)其他有關證明文件。
第二十一條 對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材料,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查證屬實,方可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第二十二條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之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的現狀。
第二十三條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對受理的爭議案件,應當在查清事實、分清權屬關系的基礎上先行調解,促使當事人以協商方式達成協議。
調解應當堅持自願、合法的原則。
第二十四條 調解達成協議的,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書應當載明以下內容:
(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法定代表人姓名、職務;
(二)爭議的主要事實;
(三)協議內容及其他有關事項。
第二十五條 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由承辦人署名並加蓋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印章後生效。
生效的調解書具有法律效力,是土地登記的依據。
第二十六條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調解書生效之日起15日內,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將調解書送達當事人,並同時抄報上一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
第二十七條 調解未達成協議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理部門應當及時提出調查處理意見,報同級人民政府作出處理決定。
第二十八條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土地權屬爭議之日起6個月內提出調查處理意見。因情況復雜,在規定時間內不能提出調查處理意見的,經該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批准,可以適當延長。
第二十九條 調查處理意見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職務;
(二)爭議的事實、理由和要求;
(三)認定的事實和適用的法律、法規等依據;
(四)擬定的處理結論。
第三十條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出調查處理意見後,應當在5個工作日內報送同級人民政府,由人民政府下達處理決定。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調查處理意見在報同級人民政府的同時,抄報上一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
第三十一條 當事人對人民政府作出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在規定的時間內,當事人既不申請行政復議,也不提起行政訴訟,處理決定即發生法律效力。
生效的處理決定是土地登記的依據。
第三十二條 在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過程中,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其上級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三條 鄉級人民政府處理土地權屬爭議,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三十四條 調查處理爭議案件的文書格式,由國土資源部統一制定。
第三十五條 調查處理爭議案件的費用,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六條本辦法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1995年12月18日原國家土地管理局發布的《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暫行辦法》同時廢止。
❿ 土地權屬爭議的處理辦法
第一條 為依法、公正、及時地做好土地權屬爭議的調查處理工作,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土地權屬爭議,是指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歸屬爭議。
第三條 調查處理土地權屬爭議,應當以法律、法規和土地管理規章為依據。從實際出發,尊重歷史,面對現實。
第四條 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土地權屬爭議案件?以下簡稱爭議案件的調查和調解工作;對需要依法作出處理決定的,擬定處理意見,報同級人民政府作出處理決定。
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指定專門機構或者人員負責辦理爭議案件有關事宜。
第五條 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發生的爭議案件,由爭議土地所在地的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調查處理。
前款規定的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發生的爭議案件,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由鄉級人民政府受理和處理。
第六條 設區的市、自治州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調查處理下列爭議案件:
一跨縣級行政區域的;
二同級人民政府、上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交辦或者有關部門轉送的。
第七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調查處理下列爭議案件:
一跨設區的市、自治州行政區域的;
二爭議一方為中央國家機關或者其直屬單位,且涉及土地面積較大的;
三爭議一方為軍隊,且涉及土地面積較大的;
四在本行政區域內有較大影響的;
五同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部交辦或者有關部門轉送的。
第八條 國土資源部調查處理下列爭議案件:
一國務院交辦的;
二在全國范圍內有重大影響的。
第九條 當事人發生土地權屬爭議,經協商不能解決的,可以依法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鄉級人民政府提出處理申請,也可以依照本辦法第五、六、七、八條的規定,向有關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出調查處理申請。
第十條 申請調查處理土地權屬爭議的,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申請人與爭議的土地有直接利害關系;
二有明確的請求處理對象、具體的處理請求和事實根據。
第十一條 當事人申請調查處理土地權屬爭議,應當提交書面申請書和有關證據材料,並按照被申請人數提交副本。
申請書應當載明以下事項:
一申請人和被申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地址、郵政編碼、法定代表人姓名和職務;
二請求的事項、事實和理由;
三證人的姓名、工作單位、住址、郵政編碼。
第十二條 當事人可以委託代理人代為申請土地權屬爭議的調查處理。委託代理人申請的,應當提交授權委託書。授權委託書應當寫明委託事項和許可權。
第十三條 對申請人提出的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的申請,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照本辦法第十條的規定進行審查,並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見。
認為應當受理的,在決定受理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將申請書副本發送被申請人。被申請人應當在接到申請書副本之日起30日內提交答辯書和有關證據材料。逾期不提交答辯書的,不影響案件的處理。
認為不應當受理的,應當及時擬定不予受理建議書,報同級人民政府作出不予受理決定。
當事人對不予受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同級人民政府、上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交辦或者有關部門轉辦的爭議案件,按照本條有關規定審查處理。
第十四條 下列案件不作為爭議案件受理:
一土地侵權案件;
二行政區域邊界爭議案件;
三土地違法案件;
四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爭議案件;
五其他不作為土地權屬爭議的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