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經濟補償金的最高年限是多少年
按照法律規定,經濟補償金一般情況下不設上限,沒有封頂。但是如果職工的工資超過上專一年社會評價工資的3倍,屬那麼經濟補償的標准將以12個月為上限,也就是最多支付12年。
《勞動合同》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⑵ 經濟補償金年限如何計算
以辭職信上或其它書面證據上表明的辭職理由為准,理由不同,經濟補償金年限計算不同: 一、以「未依法繳納社保」為由辭職。從08年後直算。且僅僅社保繳費基數有誤時,不支持經濟補償金(按北京勞動爭議仲裁委內部文件); 二、以「用人單位規章制度違法,且損害勞動者權益」為由辭職的。從08年後起算; 三、以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等合同無效理由辭職的。從08年後起算; 四、以「拖欠工資」或「拖欠加班工資」為由提出辭職的。從08年前起算。 五、以未按照勞動合同提供勞動條件辭職的,從08年前起算; 六、以用人單位有暴力威脅、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強迫勞動為由辭職的,從08年前起算。 即前三種理由只從08年後起算,後三種理由從08年前起算。法律依據是什麼呢?08年後當然是《勞動合同法》,08年前則是2001年的最高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五條。也就是說,上述「四、五、六」的情況下,08年前與08年後的法律均支持經濟補償金,而上述「一、二、三」的情況下,只有《勞動合同法》支持經濟補償金,因而只能從08年後起算。 注意:一般認為,司法解釋不同於法律,是對原來立法的解釋,所以其效力可追溯到司法解釋頒布之前。也就是說,上述「四、五、六」三種情形下,可以要求經濟補償金計算至2001年前。 另外,如果勞動者在辭職信中未寫明上述理由,那麼即使用人單位確實存在上述違法情形,一般勞動爭議仲裁委也不會支持經濟補償金。但在拖欠工資、強迫勞動等惡劣情形下,法院有可能支持。 法條鏈接:最高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五條規定: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迫使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和經濟補償,並可支付賠償金: (一)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 (二)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條件的; (三)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 (四)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的; (五)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的。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四)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第四十六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一)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⑶ 計算經濟補償金時對工作年限有何新規定
法律依據就是<<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七條,你公司按08年前後兩部分計算是正內確的,這樣對勞動者有容利.比連續計算多出0.5-1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
公司應付經濟補償金如下:
1.08年前部分每工作滿一年支付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不足一年部份按一年計算,這里說的月工資按解除勞動關系前12個月勞動者的平均工資為基數.
2.08年後部分每工作滿一年支付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不足6個月部份支付半個月,超過6個月不足一年部份按一年計算,這里說的月工資按解除勞動關系前12個月勞動者的平均工資為基數;若平均工資高於當地社平工資3倍,只以社平工資3倍為基數.
3.如果沒有提前一個月通知,單位需支付一個月工資的代通知金.這里說的月工資按解除勞動關系前1個月勞動者的工資總額.
4.如果違法解除合同,1,2項雙倍計算.
⑷ 勞動法中經濟補償在單位中的年限如何界定
一起算入,盡管新的勞動合同法沒有溯及力,但是其頒布前的按照當時有關規定,回也是答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的
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在本法施行後解除或者終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應當支付經濟補償的,經濟補償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計算;本法施行前按照當時有關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按照當時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⑸ 用人單位辭退員工的經濟補償中涉及的工作年限如何計算
補償金年限計算時間從第二次入職開始計算。
⑹ 勞動合同法中的經濟補償金年限計算的問題
從2008年開始算。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的補償金,不滿6個月的支付半個月工資作為補償金,超過半年不滿一年的,支付一個月的經濟補償金。總共支付不超過12個月。
⑺ 經濟補償金的工作年限是如何規定的
實踐中很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均有一種錯誤認識,認為經濟補償最多不得超過12個月。《違反和解除的經濟補償辦法》(勞部發[1994]481號)規定兩種情況下經濟補償不超過12個月,一是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根據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年限,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最多不超過十二個月。二是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按其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時間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最多不超過十二個月。《勞動合同法》對該兩種情形經濟補償已經不再設定限額。《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合同法》雖未對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被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設定十二個月限額,但創設了一種新的補償制度,針對高工資收入者的經濟補償進行十二個月的計算封頂。《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注意這里法律僅對高收入者經濟補償作了補償年限和補償基數的限制,即工資按照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計算,補償年限按照不超過十二年計算,對普通勞動者是沒有限制的,只要勞動者月工資不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三倍,就不存在「三倍」和「十二年」的計算封頂。
【操作指引】勞動合同法對經濟補償設限僅針對「高端」勞動者,即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那部分勞動者,對「低端」勞動者並無限制,經濟補償年限可超過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