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
期限是構成民事法律行為意思表示的組成部分,並且用來決定民事法專律行為效力發生屬或存續的時間。當事人根據交易的實際情況,在設定權利義務關系時,可以在意思表示中設定一定的期日或期間,用該時間來決定權利義務發生或者存續。如約定合同「自2003年5月4日起至同年12月31日終止」,就屬於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我國民法通則雖未明確規定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但是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見》第76條的規定填補了立法的缺漏: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在所附期限到來時生效或者解除,可見民事法律行為是可以附期限的。
❷ 不確定期限民事法律行為有具體事例可供參考嗎
(1)時期確定,事實的發生也確定,如「今年9月9日」,是期限。
(2)時期不確定,到來確定,為期限。例如「臨終時將物送給你」,何時死雖難預料,但人必有一死,死期終會到來。
❸ 附期限民事法律行為的類型有哪些
1.附生效期限的合同,自期限時到時生效;
2.附終止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屆滿時失效。
❹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
付期限指的是民法的行為,也就是說,這種民法是比較不常見的,如果你想要去提問的話,你可以看出其中的道理的。
❺ 附條件民事法律行為 案例分析
a 他們是邊拍邊播的,收視率不好的話就會被砍掉,也就停播了!
❻ 附條件民事行為.舉例說明
附條件的民事行為是指行為人設定一定的條件,以條件的成就與否決定名師法律行為的效力的發生或者是消滅的民事行為。 所附條件必須有以下特點:須危尚未發生的客觀事實。須為發生與否不能確定的事實。須未合法的事實。須未當事人約定的事實。須與當事人慾發生的法律效果不相矛盾。 所謂條件的成就,就是約定的作為條件的客觀事實出現。所謂條件不成就,也就是約定作為條件的客觀事實未出現。 條件又可以分為很多的種類。根據所附條件的作用,分為停止條件和解除條件。停止條件又稱延緩條件,指關系法律行為效力發生的條件。解除條件,是指關系法律行為效力消滅的行為。根據作為條件的內容,分為積極條件和消極條件。積極條件又稱肯定條件,是指以某種客觀事實的發生為內容的條件。消極條件又稱否定條件,是指以某種客觀事實的不發生為內容的條件。根據條件可否由當事人的意思決定其成否,分為隨意條件、偶成條件、混合條件。隨意條件,是指可由當事人一方的意思決定其成否的條件。偶成條件,是指以偶然發生的事實而決定其成否的條件。混合條件,是指由當事人的意思與偶然事實混合決定其是否成就的條件。
❼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期限的法律要件
1.須屬將來事實,已經發生的事實不能被設定為期限。
2.須屬必成事實,即其發生為確定的事實。不可能發生的事實(如千年以後贈與),不能被設定為期限。
❽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的始期和終期
這是以期限效力為標准而對期限作的區分。
1.始期。這是使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發生版的期限。在始期屆至之前,權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是停止的,在期限到來時,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方始發生,故也稱停止期限。如簽訂合同註明「自明年1月1日生效」,該日期就是該合同的始期。
2.終期。這是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終止的期限,在終期屆至時,既有的效力便告解除,故也稱解除期限。如合同條款中約定「本合同於明年底終止」,明年底就是該合同所附的終期。
❾ 附期限民事法律行為
附期限民事法律行為,是在意思表示中含有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期限是構成民事法律行為專意屬思表示的組成部分,並且用來決定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發生或存續的時間。當事人根據交易的實際情況,在設定權利義務關系時,可以在意思表示中設定一定的期日或期間,用該時間來決定權利義務發生或著存續。我國民法通則未明確規定附期限民事法律行為,但最高院《民通意見》第76條規定了: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在所附期限到來時生效或解除。
特徵:1 必須屬於將來事實,已經發生的事實不能被設定為期限。
2 必須屬於必成事實,即其發生為確定的事實。不可能發生的事實,不能被設定為期限。
類型:1 始期。使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發生的期限。
2 終期。使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終止的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