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羅馬條約是何時簽訂的
利益驅使下的結盟
——西歐六國簽訂《羅馬條約》早在14世紀初,歐洲就有人提出建立統一的歐洲國家的設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的政治家們又提出建立「泛歐聯盟」、「歐洲聯邦」、「歐洲合眾國」的主張。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些都只不過是一種理想,無法實現。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歐各國迅速衰落,面臨著前蘇聯的威脅,以及美國的政治經濟控制。英國首相丘吉爾描述道:「在歐洲的廣大地區內,大批痛苦飢餓、憂心忡忡、心神不定的人們,正凝視著他們城市的家庭廢墟,並在黑暗的地平線上,搜索任何新的臨頭大難、專制政治或者再一次恐怖的徵兆。」任何一個西歐國家,單憑自己的力量都難以振興歐洲,政治家們再次提出歐洲聯合的話題。
1946年9月,丘吉爾在蘇黎世發表演說,倡議建立「歐洲合眾國」。1950年3月,西德總理阿登納呼籲建立德國和法國之間的聯盟,他主張這一聯盟可以從關稅和經濟入手,使兩國逐步結合。1950年5月9日,法國外交部長舒曼提出一項建議,將法德兩國的煤鋼工業聯合起來,置於共同管理之下。
美國對舒曼的建議積極支持,認為是西歐一體化的一個重要發展。阿登納當天也對此給予很高評價,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國都表示歡迎和支持。6月,法、西德、意、荷、比、盧6國在巴黎舉行談判,經過10個月的磋商,1951年4月18日簽訂《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條約規定,六國取消煤鋼貿易的關稅和各種限制,建立統一的共同市場。
1952年,煤鋼共同體建立高級行署、共同議會、部長理事會、法院等超國家機構,協調成員國的煤鋼生產和貿易,以及對外關系。這一共同體的建立,推動了成員國經濟的發展,為西歐的聯合奠定了基礎。
煤鋼共同體國家曾試圖建立西歐政治和軍事的聯盟,但沒有獲得成功。這使西歐的政治家們認識到,建立政治聯盟的時機尚未成熟,應該在經濟聯盟上多做文章。
1953年,荷蘭外交大臣拜恩建議,煤鋼共同體六國建立廣泛的經濟聯盟,將六國的整個國民經濟置於聯盟的管理之下。1955年4月,拜恩再次提出這一計劃,並與比利時、盧森堡兩國進行磋商,三國於5月份聯合向煤鋼共同體倡議,建立更廣泛的共同市場。
1955年6月,煤鋼共同體六國外長在義大利墨西拿舉行會議,討論荷、比、盧三國的建議。六國同意建立歐洲共同市場,並成立由各國政府代表和專家組成的委員會,負責籌備工作。
籌備委員會在比利時外交大臣斯巴克領導下,起草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計劃,1956年4月提交各國政府。5月份,六國外長會議通過該計劃,隨後就具體問題進行談判,擬定條約。
1957年3月25日,法國、西德、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六國在羅馬正式簽訂《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合稱《羅馬條約》。經六國議會批准,《羅馬條約》於1958年1月1日生效,歐洲經濟共同體正式誕生。
❷ 什麼是羅馬條約啊高手 :::::::::>:>:>
1957年3月25日, 法國、西德,、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的政府首腦和外長在羅馬簽署 《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後來人們把這兩個條約統稱為《羅馬條約》,同年7月19日到12月4日,6國議會先後批准了《羅馬條約》,條約於1958年1月1日生效,該條約的生效標志著歐洲經濟共同體正式成立。
❸ 名詞解釋:羅馬條約
1957年3月25日, 法國、西德,、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的政府首腦和外長在羅馬簽署《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後來人們把這兩個條約統稱為《羅馬條約》,同年7月19日到12月4日,6國議會先後批准了《羅馬條約》,條約於1958年1月1日生效,該條約的生效標志著歐洲經濟共同體正式成立。
《羅馬條約》共有6大部分248條;,並附有11份議定書和3個專約,以及若干清單。《羅馬條約》 在序言中開宗明義的強調它的目的是:消除分裂歐洲的各種障礙,加強各成員國經濟的聯結,保證它們的協調發展,在歐洲各國之間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盟的基礎等。與一般國際條約不同,《羅馬條約》是元期限的,而且沒有規定退出條約的程序,卻有歡迎其他歐洲國家參加共同體的條款。這表明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倡導者要把6 國共同體看作是一個更加廣泛的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基礎和起點。
《羅馬條約》涉及的內容極其廣泛,其中心內容是建立關稅同盟和農業共同市場,要求逐步協調經濟和社會政策,實現商品、人員、勞務和資本的自由流通,關於工業品關稅同盟,條約規定在12年過渡時期內分三個階段,逐步取消成員國的現有一切關稅和貿易限制。
《條約》規定了對一些特殊商品允許採取例外措施,制定了保護條款,同意對發生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成員國,可以對第三國,甚至在較小程度上對成員國實行貿易限制,或者對那些有經濟困難的部門或地區實施保護措施。關於農業共同市場,《條約》規定共同市場應擴大到農業和農產品的貿易,但對共同農業政策,只是規定了一些原則)要求在過渡時期結束前制定這項政策。至於具體細則規走在條約實施後兩年內再草擬。《條約》還規走:在過渡時期結束前應實現人員:勞動和資本的自由流通。此外,對運輸政策、貿易政策、經濟發展趨勢政策、國際收支政策的接近和一致,對國內稅率:競爭規則、財政收入等也作了規定。
在社會政策方面,《條約)要求各成員國之間在社會問題上密切合作。決定設立歐洲社會基金,作為歐同體的社會政策的了部分,旨在改進共同體內工人就業的機會和幫助工人流動。《條約》還決定設立歐洲投資銀行,其主要任務是促進蕭條地區的經濟和促進工業企業的現代化和改造,以及對單獨一國不易舉辦的新工業企業提供資金。《羅馬條約》與一般只規定參加國的權利和義務的國際條約不一樣,它規定建立一個擁有一定獨立權力的締約國聯合組成的共同體,設置了一套具有一定許可權的共同體機構,這套機構是實現條約規定的目標和各項政策措施的組織保證,也提供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所特有的政治發展的可能性。《羅馬條約》確定的共同體主要機構有:部長理事會、執行委員會。歐洲議會、歐洲法院。條約還規定設置一系列附屬機構和專門
❹ 羅馬條約的期限
《羅馬條約》,正式官方名稱為《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Treaty establishing the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TEEC),於1958年1月1日生效,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EEC)。本條約於1957年3月25日由比利時、法國、義大利、盧森堡、荷蘭及西德簽署通過。1993年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將本條約的名稱刪去「經濟」二字,改為《建立歐洲共同體條約》;隨後,2009年的里斯本條約將本條約重新打包成為《歐洲聯盟運作條約》。
❺ 《羅馬條約》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羅馬條約》的主要內容
1957年3月25日, 法國、西德,、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的政府首腦和外長在羅馬簽署《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後來人們把這兩個條約統稱為《羅馬條約》,同年7月19日到12月4日,6國議會先後批准了《羅馬條約》,條約於1958年1月1日生效,該條約的生效標志著歐洲經濟共同體正式成立。
《羅馬條約》共有6大部分248條;,並附有11份議定書和3個專約,以及若干清單。《羅馬條約》 在序言中開宗明義的強調它的目的是:消除分裂歐洲的各種障礙,加強各成員國經濟的聯結,保證它們的協調發展,在歐洲各國之間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盟的基礎等。與一般國際條約不同,《羅馬條約》是元期限的,而且沒有規定退出條約的程序,卻有歡迎其他歐洲國家參加共同體的條款。這表明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倡導者要把6 國共同體看作是一個更加廣泛的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基礎和起點。
《羅馬條約》涉及的內容極其廣泛,其中心內容是建立關稅同盟和農業共同市場,要求逐步協調經濟和社會政策,實現商品、人員、勞務和資本的自由流通,關於工業品關稅同盟,條約規定在12年過渡時期內分三個階段,逐步取消成員國的現有一切關稅和貿易限制。
《條約》規定了對一些特殊商品允許採取例外措施,制定了保護條款,同意對發生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成員國,可以對第三國,甚至在較小程度上對成員國實行貿易限制,或者對那些有經濟困難的部門或地區實施保護措施。關於農業共同市場,《條約》規定共同市場應擴大到農業和農產品的貿易,但對共同農業政策,只是規定了一些原則)要求在過渡時期結束前制定這項政策。至於具體細則規走在條約實施後兩年內再草擬。《條約》還規走:在過渡時期結束前應實現人員:勞動和資本的自由流通。此外,對運輸政策、貿易政策、經濟發展趨勢政策、國際收支政策的接近和一致,對國內稅率:競爭規則、財政收入等也作了規定。
在社會政策方面,《條約)要求各成員國之間在社會問題上密切合作。決定設立歐洲社會基金,作為歐同體的社會政策的了部分,旨在改進共同體內工人就業的機會和幫助工人流動。《條約》還決定設立歐洲投資銀行,其主要任務是促進蕭條地區的經濟和促進工業企業的現代化和改造,以及對單獨一國不易舉辦的新工業企業提供資金。《羅馬條約》與一般只規定參加國的權利和義務的國際條約不一樣,它規定建立一個擁有一定獨立權力的締約國聯合組成的共同體,設置了一套具有一定許可權的共同體機構,這套機構是實現條約規定的目標和各項政策措施的組織保證,也提供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所特有的政治發展的可能性。《羅馬條約》確定的共同體主要機構有:部長理事會、執行委員會。歐洲議會、歐洲法院。條約還規定設置一系列附屬機構和專門
❻ 羅馬條約有哪些規定
《羅馬條約》規定,共同體的目標是促進成員國經濟活動的和諧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促進各成員國間發展密切的關系。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條約規定,在各成員國之間取消商品進出口關稅和定量限制,廢除阻止人員、勞務和資本自由流動的各種障礙,建立共同的農業政策、運輸政策,建立對待第三方國家的共同關稅率和貿易政策,建立保護競爭的制度。
根據條約規定,經濟共同體和原子能共同體分別建立機構,前者的機構有:部長理事會,是共同體的最高決策機構;執行委員會,是部長理事會的執行機構,負責日常工作;歐洲議會,是咨詢和監督機構;歐洲法院,是仲裁機構。1967年,煤鋼共同體、原子能共同體的機構,與經濟共同體機構合並為單一機構,統稱為歐洲共同體。
1961年,英國申請加入歐共體,隨後愛爾蘭、丹麥、挪威三國也申請加入。法國總統戴高樂認為,英國與美國的關系過於密切,英國加入歐共體會引來美國對歐共體的控制,因此否決了英國的申請。1967年英國再次申請加入歐共體,又被法國否決。1969年戴高樂下台,新任法國總統蓬皮杜決定不再阻止英國加入歐共體。1973年1月1日,英國、愛爾蘭、丹麥三國正式加入歐共體。歐共體九國的人口、國民生產總值、出口貿易額、外匯儲備等,都超過美國,美國驚呼「遇到了夢想不到的挑戰」。
此後,歐共體進一步擴大。1981年1月1日,歐共體接納希臘為成員國;1986年1月1日,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正式加入歐共體;1995年1月1日,瑞典、挪威、芬蘭加入歐共體。
1968年7月,歐共體成員國之間取消了工業品的關稅和限額,實現工業品在共同體內自由流通,並建立對外的關稅同盟。這比《羅馬條約》規定的期限,提前了一年半。1969年,歐共體又實現共同的農業政策,並基本實現人員的自由流動。這些成就促進了各成員國經濟的發展。
❼ 羅馬條約的期限是多少年
~以下內容搬運自網路~
羅馬條約(Treaty of Rome),1957年3月25日,在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基礎上,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政府首腦和外長在羅馬簽署《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後來人們稱這兩條約為《羅馬條約》。同年7月19日到12月4日,六國議會先後批准了,條約於1958年1月1日生效。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機構合並,統稱歐共體。這是歐洲一體化的重要步驟。
❽ 《羅馬條約》的簽訂時間
1957年3月25日,在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基礎上,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政府首腦和外長在羅馬簽署《歐洲經濟合作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後來人們稱這兩條約為《羅馬條約》。
❾ 羅馬條約的條約內容
此外,條約還決定設立歐洲社會基金和歐洲投資銀行,以便在共同體內提供工人就業的機會和促進工業企業的現代化與改造。
《羅馬條約》還確定,共同體的主要機構有:部長理事會、執行委員會、歐洲議會、歐洲法院。條約還規定設置經濟政策委員會、預算委員會、運輸委員會、貨幣委員會等一系列附屬機構和專門機構。 《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的主要內容是:建立工業品關稅同盟,這是歐洲一體化的基石,要求12年內執行完畢,一共分為四期。整個關稅削減計劃要求在1968年結束,建立關稅同盟促進了共同體內部的貿易發展,加速了資本的集中和壟斷,促進了經濟增長,國際分工和生產的專業化,為共同體的共同財政預算體制提供了財源;實現共同體內部工業品、勞動力和資本的自由流通;規定成員國共同的農業政策,籌組農業共同市場;制訂共同競爭規則,消除各種限制和歧視競爭的協定和制度,設置一整套具有一定許可權的共同體機構等。
❿ 《羅馬條約》講的是什麼
1958年1月1日,《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即《羅馬條約》生效。最初有六個成員國,即法國、比利時、前西德、義大利、盧森堡、荷蘭。1973年,英國、愛爾蘭、丹麥加人。希臘於1981年、西班牙和葡萄牙於1986年加入。1995年,奧地利、挪威、瑞典三國加人歐盟。2004年又進一步東擴,現共有25個成員國。根據1992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第二編G條a的規定,「在整個條約中,『歐洲經濟共同體』改為歐洲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