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漆器最早在中國什麼時候開始出現
關於漆器最早出現的歷史無准確考證,從目前已經發行的證據來看,最少出現在4000年之前。
1978年在浙江餘姚縣河姆渡村距今已有七千年的遺址中發掘到大量木器。據報道,「第三文化層有一件木碗,造型美觀,腹部瓜棱形,有圈足,內外有朱紅塗料,色澤鮮艷。它的物理性能和漆相同」。
1960年前後,江蘇省文物工作隊在吳江梅堰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彩繪陶器,觀察到上面的彩繪原料十分像漆。拿它和漢代漆片及純屬陶器的仰韶彩陶、吳江紅衣陶進行試驗對比,結果與漢代漆片相同而仰韶、吳江陶器不同。可以由於試驗方法比較簡易,報道的結語中只說彩繪原料和漆「性能完全相同」,而沒有斷言它究竟是不是漆。進一步的化驗和判斷,尚未見到正式報告。
197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遼寧敖漢旗大甸子古墓葬中發現兩件近似觚形的薄胎朱漆器。墓葬遺物經碳-14測定,距今約為3400~3600年,屬於夏家店下層文化。夏鼐同志對該文化層作過分析,認為部分遺物與黃河流域的青銅器時代較早遺址的出土文化的特徵,因而視為中原地區晚期龍山文化的變種。遠處北方的這樣早的墓葬竟埋藏著漆器,很可能來自中原或南方。如果這種推測不錯,那麼中原或南方製造及使用漆器就應有更早的歷史。
參考http://news.artxun.com/qiqi-887-4431616.shtml
⑵ 漆器最早在什麼時期出現的
中國古代漆器工藝歷史悠久,早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中,就有漆碗出土。這只髹漆木碗口徑10.6×9.2cm,高5.7cm,底徑7.6×7.2cm,斂口、圈足,器壁外均髹塗有朱紅漆,色澤十分鮮艷。同時出土的還有一件木筒及「蝶形器」,也髹有漆。河姆渡文化中的這些漆器,是中國發現最早的一批漆器。
⑶ 中國出土了的漆器有哪些是春秋時期的
春秋時期,漆器走向了製作工藝的成熟期。漆器圖案基本完整,既有構圖嚴謹的幾何圖案,又有寫實風格的鳥獸、房屋、人物等新的裝飾紋樣,彩繪技巧高超,內容豐富。
春秋時期,人們已經重視漆樹和桐樹的栽培,《詩經》等古典文獻中均有記載。漆樹的種植進一步擴大,國家需要設官置守漆園。
最早的關於割漆的文字記載,是成書於公元前3世紀、曾任「漆園吏」的莊周所撰的《莊子•人世間》。書中記載孔子南遊到楚國,楚狂接輿游其門道:桂可食,故伐之。漆有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這段話確切地表明,在春秋戰國時期,割漆已經是一項十分普遍而經常性的生產活動,成為當時人們習見的勞動內容,「割」說明其所用的採集工具是刀具。
春秋時期,我國奴隸制逐漸瓦解,社會大變革促進了人們思想活躍和手工藝解放。這時期以青銅的重量顯示統治者身份地位的禮制已趨衰微,而漆器所具有的體態輕巧、美觀實用和色澤絢麗等優點,使陶器和青銅器相形見絀,所以髹漆工藝在這時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我國漆工藝進入了一個興盛時期,華麗浪漫的漆器藝術風格成為這個時期的標志。
春秋時期漆工藝可以說是我國髹漆工藝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這時期的漆工藝與商、西周時期漆工藝比較有了很大的發展。
春秋製作漆器的領域在不斷擴大,商、西周時期漆器的發現地點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的黃河流域中游地區,而春秋時期已擴大到黃河流域下游和長江流域。
同時,春秋漆器製作出現了不同的藝術風格。由於漆工藝包含有不同的文化因素,諸如不同的地理環境、各諸侯國政治制度、民族傳統、漆器的製作方式和使用方法等,從而造就了這時期漆器的器物類型、裝飾風格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春秋時期漆器器型有簋、豆、扁壺、方壺、盒、盤、盆、匣、俎、瑟、鎮墓獸和漆繪棺槨等。這時期製作工藝水平較高,其胎質大多數為木胎,出現了竹編胎,仍有少部分銅胎髹漆漆器。木胎主要有斫制、挖制和雕刻3種。
而且,春秋時期漆木與金工結合的工藝製作十分精美,如山東省沂水劉家店春秋墓發現的嵌金漆勺就是這類漆器的珍品。
這時期漆器裝飾藝術逐漸增多,有黑地朱彩或朱地黑繪,有二方連續紋樣,也有單獨適合紋樣。傳統的幾何曲紋依然是這時期的主要圖案之一。其他還有雲雷紋、蟠龍紋、竊曲紋、變形鳥紋等。
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漆器中出現了寫實題材的圖案,如山東省臨淄朗家莊春秋墓中有此類紋樣。這類寫實題材往往伴隨著誇張的藝術手法,但圖案講究均衡對稱。
這時期總裝飾紋樣風格雖然已經擺脫商、西周青銅的那種神秘、恐怖的饕餮紋樣,但可以看出從商、西周青銅器雲紋、竊曲紋和雲雷紋等紋飾演變的痕跡,具有過渡時期的特點。
春秋時期,漆器由於輕便、精巧,被廣泛用於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王親國卿、宮廷貴族競相使用漆器替代青銅器,在上層社會蔚然成風,使其成為豐富當時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的漆器數量之多、品種之繁、製作之精、分布之廣,都遠遠超過了前代。
春秋時期的漆器除了木胎,還有竹胎、石胎和銅胎。漆器的種類有飲食器如杯、盤、豆、勺、俎、壺等。家居用器如奩、盒、幾、案、床、衣箱、屏風等。兵器如漆弓、漆盾、甲胄及各種兵器的桿、柄、鞘等。樂器如琴、瑟、鼓、笙等。生產用器如工具箱、工具鞘等。喪葬器如葬棺、槨以及鎮墓獸等。交通工具如車、船等。此外,還出現了純藝術形態的觀賞性漆器工藝品。
春秋時期漆器的地點有幾十處,主要分布在山東、陝西、山西、河南、湖北、江蘇、安徽、浙江等省。
在河南省光山縣黃君孟夫婦墓發現了一批漆器,有漆豆、漆蓋、漆斗、髹漆棺等,其中漆豆為黑地朱漆彩繪,而木棺通體髹黑漆,蓋面用朱漆繪竊曲紋。
河南省固始縣春秋末期河南侯古堆一號墓中有十餘件漆器作品。這些漆器製作精美,線條流暢,色澤艷麗,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最突出的是漆木瑟,長192厘米,寬37.5厘米,高10厘米。面板和底板皆用一整塊桐木板做成,板厚1.1厘米。瑟面板稍隆起,底板平整。兩端近首尾邊處稍薄,中間夾著厚1.5厘米的橫木,形成瑟的內腔中空。瑟面兩端為承弦。
承弦上邊刻有過弦的位置線,首端19根,尾端合成3股,兩側承弦各為6根,中間的承弦為7根。琴弦外邊的面板上鑽有圓形過弦眼,都與承弦上的刻線相對照,弦數相同,均為19根。
瑟的尾端面板上雕刻有兩個橢圓形的大眼睛,周圍雕刻10條盤繞著的蛇,非常生動。蛇身的空間中鑿有5個穿過面板的方眼,這是為插入繞弦柱而設置的,長寬各2厘米。繞弦柱的頂部為獸頭形,其下露出面板部分為圓柱形,插入方眼內的為方形,總高12厘米。
此瑟面板四周均髹黑漆,中間素麵。尾端面板下的橫木為平緩的斜坡狀,並陰刻雲紋,髹有黑漆,下半部中間刻有寬8厘米的凹槽,19根弦皆從此通過。
瑟的底板前後兩端鑿有弧形窟窿,瑟的兩側設有立牆板,立牆板刻有槽口,周邊釘有竹釘,扣合嚴密。立牆板的尾端浮雕三蛇盤繞。立牆的高度和瑟的高度相等,四周髹黑漆,中間素麵。
從整體看,木瑟是做成後再進行穿弦的,穿弦的順序是:先把弦從底板的窟窿內通過首面板的19個弦眼,又經過首端和尾端的承弦,再穿過尾端的弦眼內進入瑟腔,然後從尾端底板的窟窿內一根一根抽出,再經過尾端橫木的小凹槽,牢固地將19根弦繞接在5根繞弦柱上。
另外還有漆木鼓,內徑36.2厘米,上下兩面均張皮革,張皮革使用的竹釘有8枚,釘長2厘米,竹釘都是3個為一組,呈三角釘法。鼓壁中部髹黑漆,其間有朱繪變形螭虺紋,空間以銀白色回紋填補。有兩塊鼓壁板的中部鑿有小方眼,眼內還存有方榫,榫長2.8厘米,外大內小,用途不明。
同時發現的漆木有柄鼓,鼓壁外弧直徑19厘米,上下兩面均張皮革,鼓面髹漆彩繪,中間朱繪一圓形,其間塗黃色,朱繪3條夔龍,龍身填黃色回紋。
再於其外繪4股交叉的繩紋,兩紅兩黃。繩紋外朱繪方格、雲紋、回紋等,其間以黃色星點紋飾填補。邊沿以朱、黃繩紋環繞一周。鼓壁上下用雙線勾勒硃色山字紋,中間鼓起的一周繪12組連尾獸紋,內填黃色渦紋。線條流暢,色澤艷麗。
該鼓的鼓壁鑿有方形眼,上下對應,木柄素麵的一端插入方眼內,通過鼓腔又插入上端的方眼內,組合嚴密,非常牢固。下端有一圓形柄格緊貼鼓壁,使鼓柄不易脫落。鼓柄八棱形,殘長18厘米,表面先髹黑漆後再用硃色勾成三角形界格,其間朱繪雲紋。
此外還有精緻的木雕盤龍,為一塊獨木雕刻而成,底座為圓形,直徑46.4厘米。盤龍兩耳直立,雙目圓瞪,雙肢曲蜷於兩側,前邊雙肢曲蜷於頭下,爪作偶蹄形。雕刻生動,有猙獰之感。通體先髹黑漆,然後用朱、黃二色勾勒成蛇紋。
墓中發現的漆木豆通高19.4厘米,系一塊整木刻成,通體塗黑漆並有硃色彩繪。而漆木俎俎面呈長方形,中間稍凹,長25.7厘米,通高15厘米。俎面和兩側均塗黑漆,朱繪斜三角紋和雲紋。
陝西鳳翔是秦國都城雍城所在地。從秦德公元年到秦獻公二年,這里一直是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里有40座秦墓,共分六期,這里所發現的春秋時期漆器具有承接商、西周時期中原地區漆工藝的特徵,而明顯有別於山東齊魯地區漆器和楚系漆器的藝術風格。
山西長治分水嶺也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漆器,其中在兩座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的墓中,均有長方形漆木箱等漆器,另外還有木槨漆繪殘片等。
山西長子縣春秋時期幾座墓中均發現有漆棺,有些漆棺上還有紅漆繪的雷紋和幾何紋圖案,另外還發現了漆扁壺、漆盒、漆舟、漆箱等漆器。
山西省侯馬村的墓中發現了大量漆皮和包金的圓形裝飾品。
山東省曲阜魯國故城西部望父台的一座春秋墓中發現兩件漆奩,木胎,通體髹黑漆,器物已朽。漆奩里均裝有4或6個小方形盒,食盒均為髹黑漆銅胎,有的尚存禽骨。
山東省臨淄朗家莊一座東周殉人墓中發現一批重要的漆器,有彩繪雕花條形器、朱地黑彩的羊形器、繪彩紅黃綠三彩的鎮墓獸、黑地紅彩漆豆、繪雷紋骨飾圓木棒、扁木牌、長方木器和漆豆等。其紋飾除傳統的雷紋、幾何紋外,還出現了現實生活寫實性較強的圖案。但因腐朽過甚,其器類與數量無法准確統計。
這批漆器的圖案基本完整,圖案風格也很特殊,其構圖規矩嚴謹,對稱要求較高,圖案化嚴格,推測為春秋時期齊國所產。
山東省沂水劉家店的春秋墓發現了漆木棺,嵌金漆勺,製作十分精美,實屬罕見。
山東莒南大店的春秋墓發現了漆木棺、漆劍鞘、車傘蓋弓、木棒漆盤殘片等。
春秋時期,由於楚國氣候溫和,濕度較大,適宜漆樹、油桐和其他樹木的生長,這就為楚國發展髹漆工藝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資源。
春秋時期早期楚國墓葬有湖北省當陽趙家塝墓發現的漆木俎。春秋中晚期墓葬有金家山兩座墓發現的木俎,當陽趙家塝另一座墓也發現有漆俎,當陽曹家崗的兩座墓有漆俎、漆瑟、漆槌形器,湖北當陽趙巷一座墓有漆豆、漆瓚等。
春秋時秦、三晉、齊、燕等國墓葬中均發掘出漆器,只是保存條件較差,多數留漆器殘片。
此外,在山東省海陽嘴子前、安徽省舒城九里墩等十幾處均有春秋漆器的發現。有的漆器上已經使用金屬附件,並發現鑲嵌金貝和壓花金箔的漆器,代表了當時漆器的發展水平。
⑷ ,殷商時期漆器的品種是怎樣的
夏代之後,漆器的品種逐漸增多,殷商時期漆器的製作工藝水平在穩步發展,用途也在慢慢擴大,而且漆器的造型、紋飾深受青銅文化的影響。
商代漆器品種以日常用具為主,器型有盤、觚、缽等日常用品,樂器有鼓,兵器有盾、甲、馬車,喪葬用的有棺槨等,並出現了長方形和圓形的漆盒。
⑸ 漆器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春秋戰國時期、漆器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之一。目前所見對漆器的最早記載,是《韓非子·十過》中秦穆公與由余問對。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漆器則是1977年在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河姆渡朱漆大碗」。
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主任張榮介紹說,製作漆器的「漆」,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化學漆,而是從產自我國湖南、四川等省的漆樹上割取出來的呈灰乳色的「生漆」,經過加工提煉,調配成各種顏色的漆,然後塗抹在各種器物的表面製成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工藝美術品。漆器具有胎薄體輕、堅固耐用、防腐防酸的特性,兼有裝飾華美、色彩絢麗的審美功能。製作漆器一般分為治胎、塗漆、彩繪、打磨拋光、溫室烘乾等步驟。明代黃成所著的《髹飾錄》把漆器工藝分為14大類,101個品種。清代詩人袁枚就曾用「陰花細纈珊瑚明,赬霞隱隱東方生」來形容雕漆色彩之美。
專家介紹,漆器自古就與高貴、權力、財富聯系在一起,由余就指出漆器是奢侈的象徵。加上其製作工藝復雜,製作時間長,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都較高,歷來深受人們青睞。但漆器復雜的製作過程和苛刻的保存條件限制了漆器的廣泛流通,使得人們對漆器的了解和關注有限。
⑹ 魏晉南北朝期間漆器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魏晉南北朝期間,漆器比起前代顯得十分稀少,這與葬俗的改變有一定的關系;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瓷器的高速發展抑制了漆器的發展;而且漆器製作的工藝復雜,屬於當時的名貴商品,成本過高,也抑制了漆器的發展。
三國時期的文獻中,有關漆器的記載很多,內容描述了漆器的種類和髹飾品種。曹操的《上雜物疏》中記載有「純銀參帶漆書案」、「銀鏤漆畫」、「漆畫重幾」、「油漆畫嚴器」等漆器。三國時期漆器開始向多樣化和實用化方向發展,此時漆器的鑲嵌和彩繪技術更加成熟了,並成為這一時期的裝飾特點。
三國時期漆器以東吳最有代表性。東吳漆器除木質胎骨外,還有皮胎和篾胎。裝飾工藝有描漆、錐刻、犀皮漆等,個別器物還採用了雕刻和繪畫相結合的方法。畫面用色有朱紅、紅、黑紅、金、褐和淺灰、深灰、黑等,油彩彩繪的技術嫻熟。漆繪內容豐富多彩,已不是單純紋樣,更注重現實生活。
從孫吳時期漆器來看,三國時期漆器基本上沿襲漢代以來漆器工藝傳統形式,在日臻成熟中又有所演變,推出了新的作品。當時器物的鑲嵌依然流行柿蒂形圖案或嵌水晶珠等裝飾、彩繪漆器上的圖案,還可見到鳳鳥紋、變體雲紋、纏枝紋、雙菱紋等,然而彩繪的內容以及風格上又出現富有意趣的作品。
安徽省馬鞍山朱然墓發現的漆器,最能代表三國時期漆器的發展水平。這批漆器在製作和裝飾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為研究東漢末至三國時期的漆器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朱然小時候和孫權是好朋友,長大以後,他成為了東吳的一個著名將領。朱然墓中的漆器有的是朱然生前用過的,有的是別人送給他的禮物,都是三國時期的經典之作,也是研究三國時期漆器製造業和繪畫藝術的寶貴資料。
朱然墓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件漆器,是彩繪宮闈宴樂圖漆案。它長82厘米,寬56.6厘米,案面中間裝飾著大幅的人物畫,當中有皇帝、後妃、宮女、侍郎、官吏和貴婦等,共有55人,生動地描繪了漢魏時期貴族生活的龐大場面。在貴族們宴飲的時候,一群藝人正在表演「百戲」,這件漆器上面畫著伎人們把車輪拿在手裡進行擲弄。
朱然墓彩繪貴族生活圖漆盤,直徑24.8厘米,高3.5厘米,木胎,平沿直口,淺腹平底,沿與底部各有一道鎏金銅扣,盤內壁及底髹紅漆,外壁及底髹黑紅漆。畫面分3列,上列為宴賓圖;下列為出遊圖;中列右側為馴鷹圖,中間為對弈圖,其左側為梳妝圖,有一女子跽坐在鏡架前梳理長發,旁置一漆奩,蓋已揭開。這一梳妝圖的構圖、梳妝用的鏡架、漆奩的器形,恰與「女史箴圖」分段畫面中「人咸知修其容莫之飾其性」十分相似。
墓中有一對犀皮銅扣胎漆黃口羽觴,每件長9.6厘米,高2.4厘米。從正面看,它是黑顏色的,從背面看,有不同的顏色,這種雲渦紋狀的圖案,似行雲流水之狀,非常漂亮。它是用髹漆工藝來製作的,表明了在東吳時期,這種髹漆工藝已相當成熟了,它現在比我國文獻記載要提早了600年。還有3件長舌形的漆匕,黑紅漆地上用紅、金二色繪出裝飾圖案,經考證是古人分餐的用具。
非常值得稱道的再如「季札掛劍圖」漆盤,盤徑24.8厘米,背面髹黑紅漆,並書有「蜀郡造作牢」5字銘,其腹部的邊緣還繪有蓮蓬、鱖魚、童子戲魚等圖案,尤其是白鷺吸魚和童子戲魚激起的道道水波,顯得十分有情趣。
墓中還有一件被稱作「槅」的漆器,長25.4厘米,寬16.3厘米,高4.8厘米。這是一種在方形木胎上用竹條隔成左右對稱的盤子,盤內有7個格子,可以盛放不同的食物或者物品。漆槅中7個格子的上面分別畫著7種靈物,它們是天鹿、鳳鳥、神魚、麒麟、飛廉、雙魚、白虎,所以為其命名為「彩繪鳥獸魚紋漆槅」。
這種裝飾方法在漆器中並不多見,堪稱一種十分典型的「瑞應圖」。其中天鹿的身子是鹿形,卻長著翅膀。天鹿又稱「天祿」,與辟邪是一對神獸。
朱然墓中還發現黑漆憑幾,弦長69.5厘米,寬12.9厘米,高26厘米,木胎,扁平圓弧形幾面,下有3個蹄形足,通體髹黑漆,色澤光亮。漆憑幾也是三國時期漆器中的一種新品,大概始於三國後流行於晉至南北朝。但是在六朝墓中常見的憑幾是陶質,漆制者僅見於此。
江西省南昌市東吳墓也發現漆器15件。其器形有槅、耳杯、盤、缽、碗、奩盒等,均為木胎,有的木胎外再貼麻布。器外表多為黑色,內為暗紅或硃色,少數器表有彩繪和鑲嵌裝飾。
到了東晉時期,民間製作漆器不僅要得到官府的批准,而且還有嚴格的製作工藝規范
⑺ 漆器出現在何時
漆器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化學工藝和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漆器堅牢耐用,外表光澤美觀,體質輕巧,不但廣泛用於日常生活之中,而且在工業的各部門均有用到。
在實踐中,我國古人運用化學手段,創造了髹漆彩繪、夾紵造像、「金銀平脫」、「剔紅」、「戧金」等油漆技術,享譽中外。
⑻ 歷史上漆器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春秋戰國時期,木胎漆器比青銅器輕巧方便,部分生活用品開始由漆器取代,使漆器得到空前的發展。漢代漆器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馬王堆漆器是西漢前期髹飾工藝的最高水平。隨著技術的發展,到唐宋時期,雕漆迅速發展起來。到了清代,漆藝逐步形成多樣的地方特色。例如在北京地區形成雕漆、剔紅、剔黃、剔黑、剔綠、剔彩等。雕漆的主要工序為雕,主要原料為漆。
⑼ 漆器是什麼 什麼是漆器
漆器指用漆塗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製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
相關介紹:
歷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熗金、描金等工藝品,對日本等地都有深遠影響。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
西晉以後到南北朝,由於佛教的盛行,出現利用夾紵工藝所造的大型佛像,此時的漆工藝被用來為宗教信仰服務,夾紵胎漆器也因而發展。所謂的夾紵是以漆輝和麻布造型作為漆胎,胎骨輕巧而堅牢。
(9)七期限漆器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中國古代漆器的工藝,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夏代的木胎漆器不僅用於日常生活,也用於祭祀,並常用朱、黑二色來髹塗。殷商時代已有「石器雕琢,觴酌刻鏤」的漆藝。1973年河南成蒿成台西村商代遺址中出土的漆器殘片,在木胎上雕飾饕餮紋,並塗上朱、黑兩色的漆。
生漆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用它作塗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製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
今日中國大陸和台灣,漆器仍是民間工藝的重要組成部份,著名的漆器工藝,包括福州的脫胎漆器,廈門的髹金漆絲漆器,廣東暈金漆器,稷山螺鈿漆器,山西平遙推光漆器,成都銀片罩花漆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