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現代醫學年限

現代醫學年限

發布時間:2021-08-10 16:35:07

㈠ 現代醫學是怎麼樣預防病毒,延遲人類生命年限

以各種復菌苗、疫苗接種為制主要預防手段,以各種抗生素和化學療法為主要治療手段,使傳染病的流行得以控制。以天花的根絕和脊髓灰質炎的消滅為重要標志的人類第一次衛生革命,取得了絕對性的勝利。當今,主要威脅人類生命的是癌症、艾滋病、心腦血管病和其他老年病。

㈡ 中醫學要學幾年

一般為五年(本科)

中醫學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於中醫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五年,授予醫學學士學位。

該專業培養適應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現代化發展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系統掌握中醫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備較強的中醫臨床思維和實踐能力,具有一定創新能力,視野寬、基礎厚、能力強的高層次研究應用型中醫學人才。

(2)現代醫學年限擴展閱讀:

中醫學發展傳播:

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葯、艾灸、導引等。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

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葯方,並採用辯證治療,西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中葯最重要的著作。

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鴉片戰爭以後,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但中醫在中國仍有相當的地位和影響。

相較於傳統中醫,現代中醫的革新發明,值得加以關注的包括:小針刀,傳統葯物注射制劑,科學中葯等。

在國際上,針灸在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在現今世界的醫療體系中,中醫學被歸類為替代醫學(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中的一支而受到重視。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2年5月26日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葯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180餘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

㈢ 時間醫學

在中醫學中,醫家非常善於把握因時制宜的治療原則,現代人把這種治療手段稱為時間醫學。時間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物節律在醫療上的具體應用,醫聖張仲景在他的醫學著作中就對這方面的情況有所記述。

【解說】時間醫學的概念是現代醫學根據時間的規律提出來的,但是早在2500年以前的《黃帝內經》和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中就有了對人體生理和病理的晝夜節律,七日節律,四季節律以及年節律的論述。
http://www.cctv.com/program/zhyy/20040216/101218.shtml

㈣ 為何醫學生需要15年的時間,才有資格成為一名醫生

高考前的十年寒窗苦讀加上大學五年就是十五年,這只是一個很寬泛的演算法,其實真正成為一名醫生需要的時間遠遠不止十五年。

都知道中國有句古話叫『十年寒窗苦讀』,現在經常用來激勵即將高考的學生的努力備戰高考,所以高考時老師經常引用『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所以說』來激勵我們,其實在高三時我們接受教育的年限不止十年,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至少都十二年了,之所以說『十年寒窗苦讀』其實這是引用古代的說法

現在的醫學生畢業後還要經過三年的規范化培訓,並且在畢業一年後取得執業醫生資格證書後才能稱之為醫生,而且執業醫生的通過率很低,百分之四十左右,考試難度很大,有些人需要靠幾次才能考過,所以這全部加起來的時間,有資格成為醫生的時間並不是十五年。

㈤ 主管護師年限怎麼算

主管護師考試報名要求的工作年限計算的截止日期為考試前一年度的年底。不同學歷要求回工作年限不同。主管護師答不是晉升的。是和護士考試一樣,要參加衛生資格考試才可以取得的職稱證。主管護師考試報名要求的工作年限計算的截止日期為考試前一年度的年底。

主管護師任職期間,按照《科學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定》的要求,結合實際專業技術工作需要,參加以現代醫學發展中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為主要內容的繼續教育,達到規定要求並提交有效證明。

(5)現代醫學年限擴展閱讀

參加中級主管護師資格考試:

1、取得相應專業中專學歷,受聘擔任護師職務滿7年;

2、取得相應專業專科學歷,從事護師工作滿6年;

3、取得相應專業本科學歷,從事護師工作滿4年;

4、取得相應專業碩士學位,從事護師工作滿2年;

5、取得相應專業博士學位,即可以參加考試。

㈥ 人的正常壽命是多長時間

近年來,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科學家們在不斷預測人類的壽命極限:120、150……甚至有美國科學家預測本世紀末我們能活到200歲。這些預測,讓很多人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到底人類能活多久?怎樣才能長壽?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國內外的科學家及研究機構,對世界長壽研究的最新進展做了初步了解。 到底什麼叫長壽 活到多少歲才算長壽?衛生部北京老年醫學研究所遺傳室主任楊澤教授告訴記者,目前,國際上一般認為,90歲以上為長壽,80歲叫高齡,65歲以上算老年。目前來看,我國人口的長壽比例是十萬分之二,而位於我國的兩大世界長壽鄉廣西巴馬和新疆和田,長壽比例分別為十萬分之三十五和十萬分之六十七。 德國長壽醫學研究中心負責人迪特·普羅格教授告訴本報記者,一般認為,人類的自然壽命在100歲以上是確切無疑的。人的壽命,主要通過內外兩大因素實現。內因是基因,外因是環境和生活習慣。 內因:基因研究逐漸明朗 「長壽研究近百年來才開始科學化;近10年來,長壽研究逐步取得突破。」迪特·普羅格教授告訴記者,德國科學家用15年的時間,調查了576名百歲老人,結果發現,他們的父母死亡時的平均年齡比一般人多9—10歲。因此,科學家們認為,長壽的遺傳因素非常重要。他說,目前,長壽研究已成為一個跨領域、發展迅速的研究科目。在歐洲科學家看來,衰老是一種多基因的復合調控過程,表現為染色體端粒長度改變、DNA損傷、DNA甲基化和細胞氧化等。這些因素綜合作用,影響了壽命的長短。當前,科學家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兩方面:1.尋找「長壽基因」。在采訪中,專家們主要談到了兩個研究方向。一是「4號染色體」。歐洲科學家認為,「4號染色體」上有長壽基因,如果能發明出刺激長壽基因的葯物,就能減緩人類衰老的速度。在國內,科學家們也在做同樣的研究。楊澤教授告訴記者,從2004年開始,他們在對廣西巴馬的長壽老人進行研究時發現,這些老人的4號染色體上可能存在長壽遺傳基因。接下來,他們計劃用2—3年的時間找到這些基因,並且研究它們的具體生理功能。「如果成功的話,對整個中國人群都有借鑒意義。」楊澤教授說。 二是載脂蛋白E。這種基因分為2、3、4三種亞型,其中2型和3型均能延遲發病年齡,降低發病率,促進壽命增長。法國和義大利等國的科學家普遍認為,主要是載脂蛋白E2基因在對人的壽命起延長作用;在我國,楊澤教授等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長壽老人體內的載脂蛋白E3比較多,佔到了80%—90%的比例,這也是巴馬長壽老人的遺傳標志。如何刺激它們更好地發揮作用,將是科學家們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除此之外,還有研究發現,用轉基因技術可以增加人體細胞的增殖能力,延長細胞壽命;有的研究則顯示,給老化肌肉注入新基因能讓人恢復青春活力。 2.抑制「減壽基因」。說到這一點,人們最熟悉的要算自由基了。老年醫學研究所老年保健品功能評價室主任胡剛教授告訴記者,目前,國際上基本認定,自由基對人體的損傷是導致人類壽命變短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由基要是多了,就會導致細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甚至會破壞酶和DNA,使細胞逐漸「衰老」。 聽到這里,記者提出一個問題:現在市場上很多產品都打出「消除自由基,抗衰老」的口號,它們到底有多大作用?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黎健教授告訴記者,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了解自由基從哪裡來。目前,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NADPH氧化酶,這種酶廣泛存在於血管和血液細胞中,會導致自由基的產生。國外很多大公司都在研究怎麼能抑制這種酶的表達,從而阻止自由基的產生。「不過,這種酶也只是眾多導致自由基產生的物質之一,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至於市場上的「消除自由基」產品,黎健教授指出,它們大部分是一條腿走路,只消除自由基,但不能抑制自由基的產生,因此作用不大。美國人曾經做過一個幾萬人的大型試驗,發現只服用能夠消除自由基的抗氧化劑,並不能降低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生率,也就起不到延長壽命的作用。 除了自由基,前面提到的載脂蛋白E的4型,會促使老年痴呆症的發作,損害壽命。如何抑制它的表達,也是科學家研究的熱點。 外因:生活習慣的影響得到確認 「內因」很關鍵,「外因」也不可忽視。在迪特·普羅格教授看來,環境和生活習慣在長壽上所起的作用甚至能達到66%。目前,在「外因」方面,科學家們提出,以下4點內容非常重要: 一是飲食。歐洲的一篇研究報告說,少吃可以延緩衰老。德國海德堡素食研究會認為,素食者的壽命要長於沒有飲食忌諱的人。楊澤教授在研究中也發現,巴馬長壽老人每日人均攝入熱量比國際長壽協會推薦的1500大卡還低,只有1400大卡。 二是心理。英國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旅遊度假能夠延長人的壽命。比起那些從不旅遊度假的人來說,每年外出度假的人在未來9年中死去的可能性要低21%。「精神作用對壽命的影響也很大。」黎健教授說,他在瑞士時,看到很多老人的獨立性都特別強,有的還在大街上當義工,這種積極向上的生活心態,對長壽無疑是有好處的。 三是生活習慣。楊澤教授認為,人到30歲以後就應該注意保持生活規律,為以後的生活多積累一些能量。他說,人的一生其實是一個不斷消耗的過程,熬夜、酗酒、過度運動等都會導致身體消耗過度。而身體可供消耗的就那麼多,用一點少一點。記者在翻看普羅格教授提供的德國長壽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資料時發現,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導致人類死亡的頭號原因。在歐洲,70%—80%的人死於「生活方式病」———心臟病、腦卒中、高血壓。德國富爾達大學健康學教授彼得·埃克斯特甚至認為懶人更長壽,理由是活躍的身體會產生更多「自由基」,加快衰老過程。 四是生存環境。在廣西巴馬,長壽老人有一些共同特點:性生活開始得晚、生育晚;多代同堂,不寂寞;膳食清淡,吃的都是完全天然、綠色的食物;住的都是土坯房,房子里也沒有什麼現代化裝修材料。楊澤教授說:「有了這樣的生存環境,對長壽肯定是大有裨益的。」在那樣的環境當中,很多身體不好的人都會變得健康。楊澤教授告訴記者,社會要發展,但是一些傳統的生活習慣真的不能丟。他希望,將來能把一些好的傳統生活方式寫進長壽指南中,供人們參考。 先健康,再長壽 在采訪中,普羅格教授向本報記者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們要認真體會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兩個口號「給生命以時間,給時間以生命」。它的意思是,即使生命能夠通過基因調控而無限延長,但仍要追求生命質量,要活得有意義。 在總結長壽問題時,黎健教授告訴記者,現代人雖然壽命上去了,但很多人過了四五十歲就與疾病為伍,真正健康的「年齡」,和古代人的平均年齡差不多,後面的生命完全靠現代醫學技術維持。這樣的「長壽」,能有多大意義?因此,長壽必須引入健康概念。一個思維清晰、有一定獨立生活能力、沒有大病的高齡老人,才能稱為真正的長壽者。這樣的長壽,才能讓自己身心愉悅,同時也不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太多的負擔。 現在最高紀錄是165

求採納

㈦ 現代醫學發展有哪八個時期

我國未來醫學的五大發展趨勢
我國未來醫學的五大發展趨勢
根據現代醫學的發展軌跡和社會的發展趨勢,未來20年或30年,醫學將發生很大的變化,其特點是:

一、醫學的任務將從以防病治病為主逐步轉向以維護和增強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質量為主

在未來尋求醫學服務的,不再僅僅是患者,而會有相當數量的正常人;詢醫問診的人,也不僅僅是因為軀體的缺欠或某個系統有病患的患者,相當多的人是為得到生活指導和心理咨詢而求醫;醫生開出的不會全是去葯房取葯的處方,還有如何提高生活質量的處方。

醫學的對象將從以患者為主的模式逐步轉變成為面向整個人群的模式。因此,整個社會衛生資源的配置將重點分為兩極,即社區醫學服務與醫學中心。有相當數量的醫生(有些國家約有半數左右)是從事社區服務的全科醫生,而比全科醫生多得多的,對人群而言,在某種意義上更經常、更直接、更有效、更節省資源的是社區護理隊伍(包括家庭病床服務、老年公寓服務以及社區圍產與嬰幼兒服務等等)。

醫學中心將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更多的人們,在社區醫學服務的基礎上,將以方便就醫與擇優就醫的方式,來選擇他們的就診醫院。所謂方便就醫,已不再是區域觀念,也不是距離概念,而是指要從時間、空間、人際關系等多元因素進行考慮與判斷的概念。

限制患者自由選擇醫院的逐級轉診制度和定點報銷制度都將被淘汰,一些不方便、不優秀、無特色的醫院勢必走向分化,走向倒閉。其出路是:一、化整為零走向社會,踏踏實實去做社區醫療保健工作。二、徹底改革,提高水平,成為患者心目中可信賴可選擇的醫學中心。否則就只好眼看著門診量逐年減少,空床位日益增多,醫院效益每況愈下,直至難以為計,最終不得不宣告倒閉。



二、信息學、生物信息學將改變醫學工作的方式

長期以來精心保存的厚厚的病歷,將被一張小小卡片所代替,這張卡片也許只有名片大小,最多二、三張,就足可以記載一生的病情變化和診療經過,甚至包括全部的影像資料。所謂病歷,不再只是在某醫院、某時期的病情檔案的記錄,而是個人一生的健康與疾病變化的記載。可以預料不會操作計算機甚或操作不熟練者,在未來恐怕難以成為一名好醫生。

人類基因組工程預計到2003年,最多到2005年就可完成,再過10年,也許要想知道每個人的基因圖譜,都將成為可能。醫生可根據這張圖譜,正確地作出某些疾病的基因診斷和預測某些疾病發生的可能性,進而實施基因治療和生活指導。所以有人畫張漫畫,患者來看病時,醫主可以問他是否帶著他自己的基因圖譜檔案,患者也可以問醫生是否具有解讀某種級別的個人基因圖譜的資格許可證。

當今,電子商務已經進入市場。預計在不久的將來,作為醫學咨詢或醫療、預防等輔助手段,電子醫療和網上醫院一定會走向社會,走入市場。但必須強調一句,無論科學怎樣發達,診斷或治療手段如何先進,電子醫療、遠程會診都不能代替最基本的醫生與患者面對面直接的診療。各種先進的醫療手段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醫生的基本功,而醫生使用計算機的能力只是醫生基本功之一。

三、醫學工作的范圍將從"出生到死亡"擴展為"生前到死後"

既往,人們認為"人從生到死,總離不開醫生"。如今,在人還未出生的時候(胎生期),醫生就可以對某種疾病作出正確的診斷,並可進行外科治療,從而矯正畸形、修復缺損,待手術完畢,再把胎兒還納***,使胎兒正常發育,待其成熟後娩出。此時不僅畸形或缺損得以矯正,而且連瘢痕都沒有,這就是所謂的胎兒外科。當今的醫院兒科還只是從新生兒開始,在不久的將來,在婦產科和兒科之間,將出現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胎兒學科。

四、第二次衛生革命處於攻堅階段,人類的平均壽命突破100歲已初見端倪

以各種菌苗、疫苗接種為主要預防手段,以各種抗生素和化學療法為主要治療手段,使傳染病的流行得以控制。以天花的根絕和脊髓灰質炎的消滅為重要標志的人類第一次衛生革命,取得了絕對性的勝利。當今,主要威脅人類生命的是癌症、艾滋病、心腦血管病和其他老年病。

可以預計,當今的醫學難題--癌症再過20年有望被攻克。有人已明確指出到2010年前後,預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即可誕生。正確的生活方式和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使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下降50%,大部分患者可以正常生活。由於神經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新發的脊髓損傷患者可以避免發生截癱。有些國家,人的平均壽命已突破80歲,中國已突破70歲,隨著癌症的被攻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進展,到2020年至2030年,人的平均壽命突破100歲的國家有可能出現。

五、新理論新技術推動醫學向前發展

人類基因組學和神經科學的進步,對解開人類自身的諸多秘密,甚至包括感知、思維、記憶等重大問題的研究,將取得重大進展。疾病發生及防治,特別是精神疾患的發生機理及其防治方法研究也許會有新的突破。

隨著生物技術的進步,新的醫葯產品將不斷涌現,除治療疾病以外,對維護健康、保持良好機能狀態會有很大的幫助。醫葯市場上維護健康、改善功能的葯品,也許比治療疾病的葯物更加火爆、更加熱銷。

在生物技術領域里,除基因工程,轉基因動物之外,細胞工程特別是幹細胞的保存、增殖及應用技術,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將會引發醫學領域的重大變革,使許多過去的所謂絕症,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放射病、甚至腫瘤,都有得以治癒的可能。由於組織工程的研究捷報頻傳,軟骨培養成功,血管培養成功,可以預計諸多組織的培養成功,對修復外科、畸形矯正,以至美容整形都會產生巨大的效應。蛋白質工程學也許是繼人類基因組工程學之後,下個世紀最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譬如,如何將動物的白蛋白,經過少數幾個氨基酸的置換,製成與人白蛋白相近或相同的物質;如何降低異種蛋白的抗原性,使其在臨***得以廣泛應用而又避免過敏反應;如何提高腫瘤的抗原性,進而研製成功腫瘤疫苗,並用於腫瘤的預防和治療。

老年人群除了心腦血管疾患、癌症、糖尿病、帕金森氏病以外,還有近10%的不同程度的老年性痴呆,而老年婦女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鬆。因此,老年人群是最需要醫學呵護,最需要衛生資源的人群。如果不及早採取有效措施,未來的社會將不堪設想,而當"一個孩子"成為社會的主要勞動力時,其社會負擔將難以承受。

同時,隨著社會意識的進步和法制的健全,腦死亡法的頒布和安樂死法案的實施,將是21世紀初葉醫學、倫理、法律方面的重大事件。實施腦死亡法,不僅是對人類倫理的扶正,也是衛生資源從消耗、浪費到有效利用的一次革命,有百利而無一害,建議我國政府和人大抓緊對這一問題的論證。繼1993年荷蘭正式頒布安樂死的法令之後,另一些國家也在積極探討實行安樂死的可能性。實行安樂死,不僅是對人道主義的弘揚,而且是一種特殊人權的體現。當然立法要嚴密,程序要嚴格。無論如何這確實是一種醫學倫理學的革命,應當提倡。

㈧ 醫療技術能幫我們活得更久嗎

醫學、醫療技術肯定會使人的平均壽命提高。古代人平均壽命只有30幾歲(全世界),現在人的平均壽命大約在70多歲(全世界),其中現代科學醫學的貢獻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但人的絕對壽命是由基因決定的,再好的醫療條件也不會馬上突破現有基因決定的壽命年限。

㈨ 預防醫學誕生的時間為多少世紀

預防醫學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孕育、誕生的一門生命科學新學科.而後,發展迅速,現已成為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人群為研究對象,應用宏觀與微觀的技術手段,研究健康影響因素及其作用規律,闡明外界環境因素與人群健康的相互關系,制定公共衛生策略與措施,以達到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延長壽命提高生命質量為目標的一門醫學科學。預防醫學是從醫學科學體系中分化出來的,它是研究預防和消滅病害,講究衛生,增強體質,改善和創造有利於健康的生產環境和生活條件的科學。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不同之處在於它是以人群為對象,而不是僅限於以個體為對象。醫學發展的趨勢之一,是從個體醫學發展到群體醫學,今天許多醫學問題的真正徹底解決,不可能離開群體和群體醫學方法。預防醫學是以「環境-人群-健康」為模式,以人群為研究對象,以預防為主要思想指導,運用現代醫學知識和方法研究環境對健康影響的規律,制定預防人類疾病發生的措施,實現促進健康,預防傷殘和疾病為目的的一門科學。預防醫學的特點包括:工作對象包括個體和群體,工作重點是健康和無症狀患者,對策與措施更具積極預防作用,更具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觀和宏觀相結合,研究重點是環境與人群健康之間的關系。該學科應用現代醫學及其他科學技術手段研究人體健康與環境因素之間的關系,制定疾病防治策略與措施,以達到控制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延長人類壽命之目的。隨著醫學模式的發展,該專業日益顯示出其在醫學科學中的重要性。

㈩ 當代醫學雜志什麼價格,多長時間一刊

您好,我是雜志社編輯,醫學刊分為很多種,國內省刊,國家級刊,還有國際核心期刊,每本刊物的周期不同,國家級的 刊物一般從審稿到發表再到全文上網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

閱讀全文

與現代醫學年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