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浮頭式換熱器的換熱器效率一般是多少
浮頭式換熱器屬於管殼換熱器的一種;一般換熱器的換熱效率與介質、進口流速、出口流速,換熱管規格,換熱面積,換熱管布置,進出口位置,流體形狀,介質進出口溫度、壓力,換熱管材質,流通面積等有關適用於不同介質、不同工況、不同溫度、不同壓力的換熱器,結構型式也不同,換熱器的具體分類如下:按傳熱原理分類 :間壁式換熱器, 蓄熱式換熱器,流體連接間接式換熱器,直接接觸式換熱器、復式換熱器;
一般換熱器的換熱效率在以上工況相同的前提下:板式換熱器效率比較高,其次是高溫汽水換熱器,之後才是管殼換熱器,其效率還取決與傳熱系數,在以上工況的條件下:管殼換熱器的傳熱系數最高時能達到2000-2500W/m·℃ ,而板式換熱器可達到3000-5000W/m·℃;但選擇換熱器不僅要看效率,同時也要看適合的工況!謝謝!
力和海得板式換熱器型號齊全
2. 浮頭式換熱器工作原理
浮頭式換熱器的一端管板與殼體固定,而另一端的管板可在殼體內自由浮動,見下圖。殼體和管束對熱膨脹是自由的,故而兩種介質的溫差較大時,管束與殼體之間不產生溫差應力。浮頭端設計成可拆結構,使管束有容易地插入或抽出殼體(也可設計成不可拆的),這樣為檢修、清洗提供了方便。但該換熱器結構比較復雜,而且浮動端小蓋在操作時無法知道泄漏情況,因此在安裝時特別注意其密封。
浮頭式換熱器的浮頭部分結構,按不同的要求可設計成各種形式,除必須考慮管束能在設備內自由移動外,還必須考慮到浮頭部分的檢修、安裝和清洗的方便。圖2所示結構,其浮頭部分雖可以自由移動,但管束不能抽出殼休。優點是在相同的殼體直徑下,布管數多,換熱面積增加,但對於換熱管外壁要求經常清洗的情況,不宜採用此結構形式。
3. 什麼叫浮頭式換熱器
浮頭式換熱器:
換熱器的一塊管板用法蘭與外殼相連接,另一塊管板不與外殼連接,以使管子受熱或冷卻時可以自由伸縮,但在這塊管板上連接一個頂蓋,稱之為「浮頭」,所以這種換熱器叫做浮頭式換熱器。其優點是:管束可以拉出,以便清洗;管束的膨脹不變殼體約束,因而當兩種換熱器介質的溫差大時,不會因管束與殼體的熱膨脹量的不同而產生溫差應力。其缺點為結構復雜,造價高。
(力和海得)
4. 常見的浮頭式換熱器都有哪些特點
浮頭式換熱器的一端管板固定在殼體與管箱之間,另一端管板可以在殼體內自由移動,這個特點在現場能看出來。這種換熱器殼體和管束的熱膨脹是自由的,管束可以抽出,便於清洗管間和管內。其缺點是結構復雜,造價高(比固定管板高20%),在運行中浮頭處發生泄漏,不易檢查處理。浮頭式換熱器適用於殼體和管束溫差較大或殼程介質易結垢的條件。
浮頭式換熱器的一端管板與殼體固定,而另一端的管板可在殼體內自由浮動,殼體和管束對膨脹是自由的,故當兩種介質的溫差較大時,管束和殼體之間不產生溫差應力。浮頭端設計成可拆結構,使管束能容易的插入或抽出殼體。(也可設計成不可拆的)。這樣為檢修、清洗提供了方便。但該換熱器結構較復雜,而且浮動端小蓋在操作時無法知道泄露情況。因此在安裝時要特別注意其密封。
浮頭換熱器的浮頭部分結構,按不同的要求可設計成各種形式,除必須考慮管束能在設備內自由移動外,還必須考慮到浮頭部分的檢修、安裝和清洗的方便。在設計時必須考慮浮頭管板的外徑Do。該外徑應小於殼體內徑Di,一般推薦浮頭管板與殼體內壁的間隙b1=3~5mm。這樣,當浮頭出的鉤圈拆除後,即可將管束從殼體內抽出。以便於進行檢修、清洗。浮頭蓋在管束裝入後才能進行裝配,所以在設計中應考慮保證浮頭蓋在裝配時的必要空間。鉤圈對保證浮頭端的密封、防止介質間的串漏起著重要作用。隨著浮頭式換熱器的設計、製造技術的發展,以及長期以來使用經驗的積累,鉤圈的結構形式也得到了不段的改進和完善。
鉤圈一般都為對開式結構,要求密封可靠,結構簡單、緊湊、便於製造和拆裝方便。
浮頭式換熱器以其高度的可靠性和廣泛的適應性,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不斷促進了自身的發展。故迄今為止在各種換熱器中仍佔主導地位。
5. 浮頭式換熱器的換熱器效率一般是多少
浮頭式換熱器浮頭端結構,它包括圓筒、外頭蓋側法蘭、浮頭管板、鉤圈、浮頭蓋、外頭蓋及絲孔、鋼圈等組成,其特徵是:在外頭蓋側法蘭內側面設凹型或梯型密封面,並在靠近密封面外側鑽孔並套絲或焊設多個螺桿均布,浮頭處取消鉤圈及相關零部件,浮頭管板密封槽為原凹型槽並另在同一端面開一個以該管板中心為圓心,半徑稍大於管束外徑的梯型凹槽,且管板分程凹槽只與梯型凹槽相連通,而不與凹型槽相連通。
換熱器效率的高低,還要看換熱器的運行工況,因為換熱器的換熱量是由對數溫差、換熱系數、換熱面積三要素決定的。
換熱效率:ε=實際的傳熱量Q/最大可能傳熱量Qmax;
一般為50~90%,力和海得有到90%以上的。
順流低些;逆流高些。
板式換熱器可做到全逆流,且板片較薄,湍流程度較高,結垢較少,應該是效率較高者。
6. 浮頭式換熱器的介紹
新型浮頭式換熱器浮頭端結構,它包括圓筒、外頭蓋側法蘭、浮頭管板、鉤圈、浮頭蓋、外頭蓋及絲孔、鋼圈等組成,其特徵是:在外頭蓋側法蘭內側面設凹型或梯型密封面,並在靠近密封面外側鑽孔並套絲或焊設多個螺桿均布,浮頭處取消鉤圈及相關零部件,浮頭管板密封槽為原凹型槽並另在同一端面開一個以該管板中心為圓心,半徑稍大於管束外徑的梯型凹槽,且管板分程凹槽只與梯型凹槽相連通,而不與凹型槽相連通。
7. 浮頭式換熱器和列管式換熱器,U型換熱器,管板式換熱器有什麼區別有各自的圖嗎 急!!求助!!謝謝!!
一、原理不同
1、浮頭式換熱器:一端不與殼體相連,該端稱浮頭。管子受熱時,管束連同浮頭可以沿軸向自由伸縮,完全消除了溫差應力。
2、列管式換熱器:在進行換熱時,一種流體由封頭的連結管處進入,在管流動,從封頭另一端的出口管流出,這稱之管程;另一種流體由殼體的接管進入,從殼體上的另一接管處流出。
3、U型換熱器:U 形管式換熱器僅有一個管板,管子兩端均固定於同一管板上。
4、管板式換熱器:管束兩端管板採用焊接方法與殼體固定連接。
二、優點不同
1、浮頭式換熱器:管束可以抽出,以方便清洗管、殼程;介質間溫差不受限制;可在高溫、高壓下工作,一般溫度小於等於450度,壓力小於等於6.4兆帕;可用於結垢比較嚴重的場合;可用於管程易腐蝕場合。
2、列管式換熱器:高效節能;改層流為湍流,提高了換熱效率,降低了熱阻。
3、U型換熱器:因其換熱管成U形而得名。
4、管板式換熱器:優點是結構簡單,在保證相等傳熱面的條件下所需的殼體內徑最小。
三、缺點不同
1、浮頭式換熱器:小浮頭易發生內漏;金屬材料耗量大,成本高20%;結構復雜。
2、列管式換熱器:管子內壁清洗困難,管子更換困難,管板上排列的管子少。
3、U型換熱器:管內清洗不便,僅宜用於管殼壁溫相差較大。
4、管板式換熱器:缺點是殼程與管程介質之間溫差大時會產生較大的熱應力,造成管子與管板結合處拉脫破裂而發生泄漏或管子失穩等,同時檢修、殼程清洗也不方便^在一般場合應用廣泛,怛也受到溫差的限制。
8. 浮頭式換熱器屬於列管式換熱器吧
屬於
列管式換熱器包括
( 1 ) 固定管板式換熱器:具有結構簡單和造 價低廉的優點。缺點是不易檢修和清洗;溫 度差較大時,應考慮熱補償。
( 2 ) U 型管換熱器:它結構較簡單,重量 輕,適用於高溫和高壓揚合。缺點是管內清 洗比較困難,管板的利用率低。
( 3 ) 浮頭式換熱器:可以補償熱膨脹,便於清洗和檢修,應用較為普遍,但結構較復 雜,造價較高。
9. 求浮頭式換熱器的詳細資料
浮頭式換熱器兩端的管板,一端不與殼體相連,該端稱浮頭。管子受熱時,管束連同浮頭可以沿軸向自由伸縮,完全消除了溫差應力。固定管板式換熱器主要有外殼、管板、管束、頂蓋(又稱封頭)等部件構成。在圓形外殼內,裝入平行管束,管束兩端用焊接或脹接的方法固定在管板上,兩塊管板與外管直接焊接,裝有進口或出口管的頂蓋用螺栓與外殼兩端法蘭相連。它的特點是結構簡單,沒有殼側密封連接,相同的殼體內徑排管最多,在有折流板的流動中旁路最小,管程可以分成任何管程數,因兩個管板由管子互相支撐,故在各種管殼式換熱器中它的管板最薄,造價最低,因而得到廣泛應用。這種換熱器的缺點是:殼程清洗困難,有溫差應力存在。當冷熱兩種流體的平均溫差較大,或殼體和傳熱管材料膨脹系數相差較大,熱應力超過材料的許用應力時,在殼體上需設膨脹節,由於膨脹節強度的限制,殼程壓力不能太高。這種換熱器適用於兩種介質溫差不大,或溫差較大但殼程壓力不高,及殼程介質清潔,不易結垢的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