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小麥全蝕病的年限

小麥全蝕病的年限

發布時間:2021-08-09 02:55:38

1. 小麥得了全蝕病怎麼辦

小麥全蝕病, 小麥全蝕病又稱小麥立枯病、黑腳病。全蝕病是一種根部病害,只侵染麥根和莖基部1~2 節。 可選用12.5%硅噻菌胺(全蝕凈) 懸浮劑進行種子處理,對小麥全蝕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小麥返青期,抽穗期,灌漿期,噴施丙環唑加生根劑加磷酸二氫鉀可以減輕小麥全蝕病危害。

2. 小麥全蝕病的侵染循環是怎樣的

(1)初侵染病菌主要以菌絲體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夏或越冬,成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存活於未熟腐有機肥中的病殘體也可作為初侵染源。以寄生方式在自生麥苗、雜草或其他作物上的全蝕病菌也可以傳染下一季作物。上述各類初侵染源中以病殘體上的菌絲作用最大。子囊孢子落入土壤後,萌發和侵染受到抑制,雖能導致一定發病,但其作用遠不如病殘體中的菌絲重要。小麥全蝕病菌為土壤寄居菌,病原在土壤中存活年限因試驗條件和方法不同其結果也不一致,從1~2年至3~5年不等,一年輪作可使病害減輕。

(2)傳播此病是一種土傳病害,施用帶有病殘體的未腐熟的糞肥也可傳播病害。田間澆水、翻耕犁耙等導致病菌在較近距離的擴散。關於種子傳病及新病區發病的初傳染源,一直存在爭論。所謂種子傳病,一般是指種子間混雜的病殘體的傳病作用。將病殘體混入種子或將收集的種子夾雜物混入土壤能夠引起發病。但生產用種子中混雜的病殘體數量很少,以病區生產用種作傳病試驗並未成功。無病區禁止從病區調運種子。

(3)病害自然衰退現象小麥全蝕病是迄今為止明顯產生自然衰退的病害。所謂全蝕病自然衰退(TakeallDecline,TAD)即指全蝕病田連作小麥或大麥,當病害發展到高峰後,在不採取任何防治措施情況下,病害自然減少的現象。國內外均發現了全蝕病的自然衰退現象。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小麥全蝕病危害嚴重的山東煙台地區、武威地區均出現大面積的病害自然衰退。小麥全蝕病產生自然衰退的先決條件有兩個:一是連作,二是危害達到高峰,二者缺一不可。病害達到高峰的標志是白穗率在60%以上,且病田出現明顯矮化早死中心。經研究調查發現,小麥連作區全蝕病從田間零星發病到全田塊嚴重危害一般經3~4年,如土壤肥力高則病害發展緩慢,一般需6~7年達到高峰。嚴重危害時間1~3年不等。此後病害趨於下降穩定。如果在病害高峰出現後中斷感病寄主連作或進行土壤消毒,那麼TAD就不會出現。關於全蝕病自然衰退的原因,有不同的假說。一般認為與土壤中的頡頏微生物有關。熒光假單胞菌(Pseudomonasfluoresens)是重要類群,自然界中假單胞桿菌存在於土壤有機質中或含營養豐富的根系表面,細菌在根系損傷部位生長繁殖,其分泌的抗生素(吩嗉-1-羥酸)可抑制全蝕病菌。出現TAD的土壤有明顯的抑菌作用,如果將抑菌土經熱力或殺菌劑處理後,其抑菌作用消失,間接證明了病害衰退機理與生物因素有關。

3. 小麥全蝕病的發生有哪些規律

小麥全蝕病的發生規律:小麥全蝕病屬於真菌性病害,病原為禾頂囊殼菌。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土壤內的植株病殘體及帶菌糞肥中越冬、越夏。小麥播種後即可侵染,並陸續出現苗枯、黑腳、黑膏葯、白穗等症狀。

病害的發生輕重受多種因素影響。連作重茬發病重;土壤砂質通氣好、偏鹼性發病重;土壤缺肥病重,施用銨態氮及增施磷肥可減輕發病;春季多雨土壤濕度大有利於發病。

4. 小麥全蝕病和根腐病有什麼區別

小麥根腐病,成株期下部葉片病斑初期為梭形或橢圓形褐色斑,擴大後長橢圓形或不規則褐色大斑,中部色淺,氣候潮濕時,病部會產生黑色霉狀物,為病菌分生孢子;抽穗揚花後發病,在穎殼或穗軸上產生褐色不規則病斑,導致穎殼或穗軸變褐,高濕下病部產生黑色霉層,嚴重的可致受害穗部枯死,根部產生褐色或黑色病斑,最後腐爛。
小麥全蝕病,拔節期葉片自下而上黃化,植株矮化,重病株根部變黑。抽穗後根系腐爛,病株早枯,形成白穗。發病初期病部可見褐色菌絲,後期在潮濕條件下,莖基部表面及葉鞘內側布滿交織的黑褐色菌絲層(俗稱「黑膏葯」),為病害診斷的主要依據。高濕時,莖基部葉鞘內側的菌絲層產生不均勻的黑色突起子囊殼,呈小粒點狀。

5. 小麥全蝕病的發病條件是怎樣的

(1)耕作措施小麥—玉米—小麥連作有利於土壤中病原菌積累,病害逐年加重;合理耕作能減輕發病。但輪作不當則不一定減輕發病。實施免耕或少耕,降低土壤的通氣性,能減輕發病。早播較適期遲播發病重。

(2)營養條件主要營養要素缺乏有利全蝕病發生。但營養元素對全蝕病發生的影響較為復雜。一般認為土壤缺氮引起全蝕病嚴重發生,施用氮肥後全蝕病嚴重度降低。也有報道稱,施用銨態氮(NH4-N)能減輕小麥發病,加重春大麥發病;施用硝態氮(NO3-N)能增加全蝕病菌的侵染,降低產量。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中有機質含量能明顯減輕發病是非常明確的。土壤中嚴重缺磷或氮磷比例失調是全蝕病危害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施用磷肥能促進植物根系發育,減輕發病,減少白穗,保產作用明顯。鈣等其他營養元素對病害也有一定的影響。

(3)土壤性質及溫濕度沙土保肥水能力差,利於發病。黏重土壤,病害較輕。偏鹼性土壤發病重於中性或偏酸土壤。冬麥區冬季溫暖、晚秋早春多雨發病重。水澆地比旱地發病重。夏季高溫、多雨有利於田間病殘體的腐熟,降低菌量,能減輕冬麥發病。

(4)品種抗病性目前國內外均缺乏抗全蝕病的品種,小麥屬和大麥屬也缺乏可利用的抗源,僅在感病程度上有差異。

6. 小麥全蝕病有哪些

症狀

整個生育期都可感染。苗期受害,根及根莖部變成黑褐色,病株矮小,下部葉片發黃,分櫱減少。抽穗以後,重病株可提早枯死。可見田間大量白穗。病株在潮濕情況下,莖基部變成黑褐色,表面及葉鞘內側可見黑褐色菌絲,後期病株根莖部位可見黑色點狀突起即病菌子囊殼。

病原

Geaumanomyces graminis(Sacc.)Arx.et Oliver.,屬子囊菌亞門禾頂囊殼屬的真菌。營養菌絲粗壯,褐色,銳角分枝,在分枝處至側枝交界處各生1橫隔,兩橫隔相接形成「八」字形。子囊殼長瓶狀。子囊棒狀,無色,具短柄。子囊孢子線狀,稍彎,有3~7個橫隔。

發病特點

麥收後遺留土壤的病殘體是主要初侵染源,施用混有病殘株的糞肥也可傳染病害。小麥播種以後,病組織中的菌絲體即從種子根、胚芽鞘侵入,形成黑根。以後在根部及病殘株內越冬。次年春季溫度回升,菌絲體繼續在根莖部為害,抽穗灌漿期,根及莖基部受害腐爛,植株養分,水分吸收受阻,病株相繼死亡,出現「白穗」,臨近收獲期根莖基部產生大量營養菌絲,麥收後轉入土壤內營腐生生活。子囊孢子的傳病不是主要的。

病害發生受栽培環境影響很大。連作地特別是小麥玉米一年兩收方式的多年連作,因增加了土壤菌量,故病情加重,而水旱輪作或隔茬種麥的發病輕;土壤肥力不足,氮、磷、鉀比例失調的地塊發病重,而有機質含量高,氮、磷、鉀肥充足的土壤發病輕。目前尚未發現抗病品種,但小麥品種間耐病性差別較大。深翻土壤可以改進土壤通氣性,促進有益微生物活動,促進病殘體分解,提高土壤抗病性,還可減少土壤帶菌量。此外,早播病重,晚播病輕。小麥全蝕病病田如連續種植感病品種3~5年,病害可逐年積累達到頂峰,以後再連作,病害便逐年自然下降,這種現象稱自然衰退,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防治方法

(1)無病區加強檢疫,不從病區引種。

(2)零星發病的新病區,進行深翻改土,改種大豆、高粱、棉花、蔬菜、甘薯等作物。

(3)老病區採取綜合防治措施,壓低病情,控制為害。如採取與非寄主作物進行1~2年輪作;種植耐病小麥品種、配合增施有機肥料,平衡施用氮、磷、鉀肥;適期晚播;用粉銹寧或羥銹寧拌種(同小麥銹病);病田在小麥分櫱期或拔節期,每畝使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克對水40千克均勻噴霧。

7. 小麥全蝕病如何防治

小麥全蝕病是典型的土傳根部病害,病菌只侵染小麥的根部和莖基部,田間症狀表現是黑根和白穗。其首次發病是由種子帶菌進行遠距離傳播的,從第二年開始全蝕病病菌就隨病株殘體在土壤中越冬越夏,造成發病面積逐年擴大,發病程度越來越重。防治該病,重在預防,一要選用無病種子。二要進行種子葯劑拌種,拌種的葯劑可用適樂時、戊唑醇、三唑酮等。三要增施有機肥,合理施用磷鉀肥。四要在小麥拔節前用三唑酮噴淋小麥莖基部。

8. 教你怎樣防治小麥全蝕病

小麥全蝕病
又稱小麥立枯病、黑腳病。全蝕病是一種根部病害,只侵染麥根和莖基部1—2節。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黃葉多,種子根和地中莖變成灰黑色,嚴重時造成麥苗連片枯死。拔節期冬麥病苗返青遲緩、分櫱少,病株根部大部分變黑,有的時候在莖基部及葉鞘內側出現較明顯灰黑色菌絲層。

防治方法
種植管理
禁止從病區引種,防止病害蔓延

對懷疑帶病種子用51—54℃溫水浸種10分鍾或用有效成分0.15托布津葯液浸種10分鍾。病區要嚴格控制種子外調,新的輕病區及時採取撲滅性措施,消滅發病中心,對地塊實行三年以上的禁種。水旱輪作,病菌易失去生活力。糞肥必須高溫發酵後施用。要多施基肥,發揮有機肥的防病作用。選用農藝性狀好的耐病良種。

輪作倒茬

實行稻麥輪作或與棉花、煙草、蔬菜等經濟作物輪作,也可改種大豆、油菜、馬鈴薯等,可明顯降低發病

種植耐病品種

如煙農15號、濟南13號、 濟寧3號等

增施腐熟有機肥

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增加土壤根際微一態拮抗作用

葯劑防治
提倡用種子重量0.2%的2%立克秀拌種,防效90%左右。嚴重地塊用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華丹)80毫升,兌水100-150ml,拌20-25斤麥種,晾乾後即可播種也可貯藏再播種。小麥播種後20—30天,每6672使用1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200g對水60L,順壟噴灑,翌年返青期再噴一次,可有效控制全蝕病為害,並可兼治白粉病和 銹病。在上麥全蝕病、根腐病、紋枯病、黑穗病與地下害蟲混合發生的地區或田塊,可選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50ml或50%辛硫磷乳油100ml,加20%三唑酮(粉銹寧)乳油50ml後,對水2—3kg,拌麥種50kg,拌後堆悶2—3小時,然後中。可有效防治上述病害,兼治地下害蟲。小麥白粉病、根腐病、地下害蟲及田鼠混合發生的地區或田塊,用75%的3911乳油150ml,加20%三唑酮(粉銹寧)乳油20ml,對水2—3kg,拌麥種50kg,可有效地防治根腐病、白粉病,兼治地下害蟲。(6)提倡施用多得稀土純營養劑,每6672用50g,對水20—30L於生長期或孕穗期開始噴灑,隔10—15天一次,連續噴2—3次。

9. 小麥全蝕病是一種怎樣的病害

小麥全蝕病是一種毀滅性病害。由土壤中真菌的子囊菌侵染引起。同時也是較難防治且蔓延較快的頑固性病害,要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必須採用以農業防治與葯劑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

小麥播種後,菌絲體從麥苗種子的根冠區、胚芽鞘侵入,擴展蔓延較快。小麥植株感病後,根部逐漸變黑,分櫱減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發病癒早,減產愈大。在發病條件適宜時可造成全株枯死。

小麥全蝕病是根腐和基腐性病害。根部和基部變灰黑色是它的典型症狀。這種灰黑色是由菌絲體纏繞被害組織以及組織腐敗後褐化造成的,一般稱為黑膏葯。

小麥全蝕病是由真菌的子囊菌亞門的禾頂囊殼菌侵染造成。病菌的越夏場所是麥茬、夏玉米根部及混雜在麥糠、場土、種子的病殘組織中。土壤中的病殘體是病菌的主要越冬來源,帶菌的糞肥傳病往往是發病面積激增的原因,種子上附帶的病菌是遠距離傳到新區的主要來源。

全蝕病菌在土壤中存活可分寄生和腐生階段。在寄生階段只能沿寄生根面生長,因全蝕病菌對土壤微生物的抗生作用非常敏感,同時受土壤條件的影響,全蝕病一般隨土壤pH提高而加重。氮肥含量高時有利病菌的腐生生活,而有機肥可減輕病害。

全蝕病達到發病高峰後,出現逐漸自然衰退現象,稱為全蝕病的自然衰退(TAD),據研究是由於特定的微生物區系產生了一種專門對全蝕病的特異性抗生原所致。

閱讀全文

與小麥全蝕病的年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