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關體育賽事電視轉播權問題的資料。
在眾多單項體育賽事的電視轉播權費增長乏力之際,奧運會的電視轉播權費卻不斷加碼。據悉,今年雅典奧運會電視轉播權的銷售收入高達14億9850萬美元,占國際奧委會總收入將近一半,比2000年悉尼奧運會電視轉播權的銷售收入13億3200萬美元高出12.5%。國際奧委會表示,將把其中的7.8億美元支付給雅典奧組委。
在眾多購買雅典奧運會電視轉播權的公司中,美國NBC公司獨占鰲頭,支出高達7.93億美元,購買了雅典奧運會28個項目的1210小時的轉播權。法國電視二台和三台則購買了400小時的奧運會轉播權,只花費6900萬美元。
雅典奧運會電視轉播權的銷售收入並非是最高紀錄,據報道,國際奧委會已將2008年和2012年奧運會的電視轉播權向歐洲和北美售出,並獲得27億
多美元的收入。如果加上在其他地區的銷售收入,國際奧委會有望從2008年和2012年奧運會電視轉播權的銷售中獲得30多億美元的收入。
美國NBC公司為獲得2008年和2012年在北美地區獨家轉播奧運會的權利,向國際奧委會支付了20億美元,比以往多支付30%。而歐盟廣播管理委員為向歐洲51個國家轉播2008年和2012年奧運會,則向國際奧委會支付了6億1400萬歐元,比以往多支付了40%。
據統計,自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以來,僅僅過了24年,奧運會的電視轉播權費已經翻了近15倍。由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的1億100萬美元、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2億8700萬美元、1988年漢城奧運會的4億300萬美元、1992年巴塞羅納奧運會的6億3600萬美元、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的9億3500萬美元和2000年悉尼的13億3320萬美元,直到今年雅典奧運會的14億9850萬美元
Ⅱ 國際奧委會對電視轉播等的權利和利益是如何分配的具體的分配方案又如何
奧運會電視轉播權2008-08-09 22:36 內容提要:電視介入奧運會轉播,給奧運會送來了寶貴的發展資金,擴大了奧運會的影響力,催生了奧運市場。電視台與奧林匹克運動打了幾十年的交道,中間矛 盾不斷,但最後共同利益讓它們緊緊地靠在了一起。1948年BBC向組委會支付了1000幾尼的費用,開始了付費拍攝奧運會比賽的歷史。1958年國際奧 委會將電視版權寫進《奧林匹克憲章》,明確界定奧運會體育比賽為娛樂內容。之後美國三大廣播公司在購買轉播權上展開了商業角逐,推動了轉播費的上漲。 1984年,尤伯羅斯對23屆奧運會進行商業化運作,大幅提高了電視轉播費,讓國際奧委會走出了破產的陰影。1995年後,國際奧委會實施長期的電視版權 銷售戰略,不斷開發美國之外的市場,奧運會轉播費變成了天文數字。
現代奧運會曾經是理想主義的果實,人文主 義創始人想通過體育競技,來展示自我,傳遞友誼,提升人類的生存價值。然而再理想的東西也離不開經濟基礎,當奧運會在發展過程中遭遇到巨大的財政危機後, 奧運會被迫向商業妥協。電視介入奧運會轉播,最初的動力來源於人類想超越時空傳播體育比賽的渴望。但電視的商業價值很快成為奧運會組織者的興奮點,他們通 過激烈的談判,將經濟危機轉向電視台。經過幾十年的斗爭和妥協,今天電視不僅擴大了奧運會的影響力,催生了奧運市場,同時電視也給奧運會送來大把的鈔票, 為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提供最實在的支持。從最早的免費轉播,到今天神話般的轉播費,電視台與奧林匹克運動打了幾十年的交道,中間矛盾不斷,但最後共同利益 讓它們緊緊地靠在了一起。
一、 電視幼年時代,奧運會沒把電視當回事。
1896年現代奧運會誕 生,1936年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英國廣播公司)首創電視廣播,從時間上看,電視的出現比現代奧運會晚了40年。但是電視在普及奧林匹克運動,傳播奧林匹克精神方面,無疑起到了決定性作 用。然而在電視的幼年時代,電視圖像模糊不清,因此國際奧委會沒把電視當回事。
電視在幼年的時候,雖然沒有走到奧運舞台的中心, 但是人們渴望超越時空傳播體育比賽的願望卻早已產生。傳統的體育比賽受場地的限制,觀看的人數十分有限,這當然和奧運會創始人最初的設想相去甚遠。為了客 觀記錄比賽過程,也為了給裁判的主觀判斷提供事後的驗證,奧運會在很早就考慮利用客觀的電子設備來加工體育比賽。在1932年的奧運會上,組委會嘗試使用 雙鏡頭照相機進行終點攝影。除此之外還非正式地使用了電動計時器、設置了大屏幕計分牌、安裝了自動列印機網路等電子設備。電子設備的嘗試使用,使國際奧委 會看到了超越現場觀看奧運會的前景。
圖像具有直觀性和生動性,用圖像記錄現場比賽,既讓不能到現場的觀眾欣賞到精彩的比賽,又能 在事後再現比賽盛況,留下寶貴的歷史資料。因此,到了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組委會安裝了閉路電視系統(closed circuit telecast),讓市中心的一些商店(inner-city taverns)看到了比賽的轉播。不過當時電視技術還處於萌芽狀態,組委會主要是使用電影攝影的方式進行拍攝。這次轉播是圖像首次在奧運會上嶄露頭角。
二戰結束後,1948年的奧運會在倫敦舉行。戰後英國電視事業獲得了較快的發展,BBC已在英國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在這次奧運 會上,[1] BBC向組委會提供了1000幾尼的費用,作為拍攝奧運會報道的代價。在整個比賽期間,BBC共播出了64小時的奧運節目,倫敦周圍50英里范圍內,約 50萬人通過電視觀看了奧運會。由於當時BBC還非常弱小,屬於赤貧(desperate poverty)階層,因此組委會顯示了自己的紳士風度,沒有將1000幾尼支票兌現。1000幾尼對組委會來說,確實是用處不大,但它的歷史意義不可低 估,
它是電視轉播費的萌芽,是國際奧委會開辟新的資金渠道的最初努力。
總的來說,在電視出現的早期,因戰爭的原因電視發展不快,因此電視對奧運會的影響力也不夠,此時組委會對電視轉播權的認識還相當模糊,沒有一個完整的向電視台推銷體育比賽的方案。在這樣的情況下,電視機構甚至不需要得到國際奧委會的許可,就可以免費地享用比賽資源。
二、1950年代,國際奧委會盯上了電視。
二戰後,國際奧委會陷入經費困難,經費開支超過主要由會員費構成的財政收入的1倍。無奈中的國際奧委會打起了舉辦國門票的主意,決定從門票收入中扣款 3%,以緩解困難。1948年,在倫敦舉行的戰後第一屆奧運會,靠門票收入,不僅滿足了舉辦奧運會所需的全部開支,而且給舉辦國帶來約35萬美元的收入。
隨著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奧運會重要性日益提升,國際奧委會及承辦奧運的組委會的花費越來越多。到1950年國際奧委會幾乎到了破產 的邊緣。此時國際奧委會再次研究奧運會主辦國組委會所獲收入的分配原則,但他們還是沒有注意上電視,或者也許有人注意上了,卻沒有拿出成熟的方案向電視台 要錢。而電視台最初也是把體育報道作為普通報道來經營,後來體育報道產生的效果,讓電視台逐漸看到了體育報道的電視價值,並對體育報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前,國際奧委會制定了新的財務計劃,其直接的動機就是要電視台放血。1956年國際奧委會開始出售電視轉播 權,但方案剛一出台就遭到了美國三大廣播網的強烈抗議,美國人認為奧運比賽是新聞而不是娛樂,電視台沒有義務掏錢報道奧運會。好在美國幾家小公司給了組委 會一點面子,在三大電視網的吵鬧聲中,他們掏出了一筆象徵性的「轉播費」。本次奧運會轉播權銷售雖然受挫,但卻是體育比賽由「新聞」轉向「娛樂」的分水 嶺。
1958年,處在經濟困境中的國際奧委會終於將奧運會的電視版權寫進了《奧林匹克憲章》,憲章第49條明確地劃分了體育與娛 樂的界限。奧運會現場直播是娛樂內容,國際奧委會是其轉播權的唯一擁有者,由承辦國組委會負責銷售,所得收入按有關規定進行分配。第49條還對電視台播報 奧運新聞進行了嚴格的限制:無論私人電視台還是電視網都可以播報奧運新聞,但是直接引用奧運會的現場內容不得超過3分鍾。電視台或電影可以在24小時內插 播奧運會內容3段,每段3分鍾,段與段之間至少還要相隔4小時。如果電視台播放的新聞越過了憲章規定的界限,就變成了「娛樂」,需要另外交費。
面對國際奧委會對電視轉播費的信念,美國人的態度動搖了。到1960年,美國各大廣播公司就在購買轉播權上展開了商業角逐。自此,在美國媒體的推動下。電視轉播權的銷售價格以驚人的速度向上翻。
三、1960—1984年,電視付費培育了奧運轉播市場。
奧運會電視轉播權能夠茁壯成長,最主要得益於美國三大電視網的競爭。美國是一個商業發達的社會,電視屬於私人所有,因此很少有政治干預,市場競爭非常激 烈。美國三大廣播公司ABC、NBC和CBS為了能夠擊敗對手,都把奧運會作為競爭的重要手段。一家電視網一旦獲得了奧運會的轉播權,就能吸引大量的觀 眾,贏得巨額廣告費,並且能夠提升自己的品牌,從而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地位。正是激烈的競爭,讓美國三大電視網在角逐奧運會在美國的轉播權時,出手特別大 方。正是美國人的「慷慨」,使各屆組委會都把美國電視網作為主要目標來考慮。直到今天,奧運會電視轉播費主要還是來源於美國電視網的「貢獻」。
CBS是奧運會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轉播權的買主。1958年CBS花了5萬美元買下了當年冬季奧運會在美國的轉播權。1960年,它又花了39.4萬美 元買下了羅馬夏季奧運會在美國的轉播權。到了1964年東京奧運會,奧運會美國電視轉播費翻了近4倍。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電視網對轉播奧運會的興趣越來 越大,投資越來越多,爭奪越來越激烈。在其後各屆奧運會中,也幾乎是美國電視網在唱獨角戲,奧運會電視轉播費的收入,基本上就是在美國地區轉播的收入。
奧運會在美國的電視轉播費收入(一)(1960—1980) 舉辦時間 舉辦 地點 中標電視台 價格(萬美元)
1960 羅馬 CBS 39.4
1964 東京 NBC 150
1968 墨西哥 ABC 455
1972 慕尼黑 ABC 1350
1976 蒙特利爾 ABC 2500
1980 莫斯科 NBC 8500
需要指出的是,在慕尼黑奧運會之前,各屆奧運會的電視轉播費全部歸組委會所有。到了慕尼黑奧運會,組委會與ABC簽訂了1350萬美元的轉播合同,這次 國際奧委會坐不住了,第一次向組委會提出分成。而組委會卻智慧地將合同費用一分為二:750萬美元是購買轉播權的費用,而其餘600萬美元為技術服務費, 國際奧委會只能參與轉播費的分成,而技術費全部由組委會支配。最終國際奧委會拿到了三分之一的轉播費,拿回的錢國際奧委會再把它分成三塊:自己得三分之 一,各參賽國奧委會得三分之一,各國際單項聯合會得三分之一。
在世界其它地區,因為經濟發展不好,奧運會轉播一直處於免費或支付象徵性費用狀態。從1960年羅馬奧運會開始,歐洲18國介入奧運會的實況轉播,但在轉播費上卻沒給組委會多少好處。
在1976年之前,舉辦奧運會一直是政府行為,由於規模巨大,很多國家不但沒有盈利,反而虧損嚴重,有的國家甚至因舉辦奧運會而負債累累。雖然電視轉播 費增長很快,但仍然堵不住資金缺口。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辦的21屆奧運會,耗資90億元,直到1992年加拿大人才還清了這筆錢。有人諷刺說,加拿大為了 15天的奧運會,增加了納稅人20年的負擔。
四、1984年後,商業化運作大幅提高了轉播費
舉辦奧運會的 巨大開支,嚴重影響了人們申辦奧運會的熱情,到1980年,國際奧委會公共基金只剩下24萬美元,再加上1976年蒙特卡羅奧運會出現10萬美元的赤字, 國際奧委會已形同破產。1980年,商人出生的薩馬蘭奇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他對奧運會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將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交給旅遊業界出身的尤 伯羅斯去辦。尤伯羅斯藉助商業化運作,使23屆奧運會大獲成功,最終贏利2.15億美元。尤伯羅斯商業化運作中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大幅提高電視轉播費, 讓電視轉播費再一次救了奧運會。正是憑借電視轉播權的收入,國際奧委會也終於從破產邊緣一躍成為極富階層。
奧運會在美國的電視轉播費收入(二)(1984—1996)
舉辦時間 舉辦 地點 中標電視台 價格(萬美元)
1984 洛杉磯 ABC 22500
1988 漢城 NBC 30900
1992 巴塞羅那 NBC 40100
1996 亞特蘭大 NBC 45000
1984年奧運會,ABC以2.25億美元奪得美國的轉播權,這個價格是1976年美國轉播權價格的10倍,是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的3倍。在 1984年奧運會前,奧運籌備資金95%來自轉播權,之後大約為50%,比例雖然下降,但金額卻越來越驚人。現在舉辦奧運會,穩住了轉播費,就可獲得 50%的資金來源。經過84年奧運會後,現代奧運會已經開始與顧拜旦理想的狀態決裂,正式踏上了商業化道路。
洛杉磯奧運會電視轉 播權銷售和奧林匹克贊助計劃(TOP,The Olympic Program)的成功,使美國國家奧委會感到心理不平衡,他們認為自己辛辛苦苦地發展美國體育事業,沒拿政府一分錢,結果反而使組委會與國際奧委會佔了 便宜。於是他們提出,今後奧運會電視轉播合同簽定後,美國國家奧委會應該從美國電視台支付的轉播費中提取10%,作為美國體育發展基金。美國人的要求讓國 際奧委會官員們爭論不休,但美國奧委會和美國電視台在奧運會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最終讓國際奧委會滿足了美國人的慾望。1986年美國奧委會從冬奧會的轉播 權收入中分到了500萬美元,1988年它又從漢城奧運會電視轉播權收入中分到3000萬美元。
1984年奧運會電視轉播權還在 美國之外的其它地區獲得了突破。歐洲廣播聯盟是一家非商業性電視機構,由31家轉播機構組合而成,依靠政府支持生存。然而洛杉磯組委會硬是讓它掏了 1920萬美元購買電視轉播權,從而成為當時爆炸性新聞。合同簽訂後,組委會感到價格太低,於是他們又和義大利第五頻道接觸,希望以850萬美元的價格賣 出奧運會在義大利的轉播權。後因擔心協議生效會破壞西歐大陸奧運轉播的統一性,進而招致有些國家的抗議而停止。
洛杉磯奧運會電視 轉播權銷售成功,給漢城奧運會組委會帶來了信心,他們期望再從美國電視網的頭上籌資5個億。然而,從1985年開始美國電視體育市場滑坡,三大電視網體育 轉播全部虧損。市場的蕭條影響了美國電視網對奧運會的興趣,這無疑給韓國人當頭一棒。痛苦的韓國政府炒掉了組委會的負責人,並通過給美國電視網提供優質服 務來刺激它們的購買熱情。組委會說服各單項聯合會,按美國電視網轉播的需要來安排比賽時間。經過談判,最後NBC終於以3.09億美元買下了轉播權。巨額 的轉播費使各國看到了舉辦奧運會有利可圖,因此漢城奧運會後,申辦奧運會的城市一下增加到了13個。
在國際奧委會的要求 下,1988年奧運會轉播權的分配方式也作了調整:20%留給組委會,用以給轉播提供技術保證;剩下的三分之二交給國際奧委會,然後再按慣例平均分成三 份,用於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此後圍繞奧運會轉播費的分配問題,國際奧委會、組委會、各國奧委會和各單項聯合會一直爭論不休,誰都想在資金分成中多得一杯 羹。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實行了多層次的電視營銷結構,各國主要的廣播公司在購買了奧運會在相關國家的轉播權後,可以許可本 國有線電視公司和衛星廣播公司使用,從而使奧運會的傳播范圍更大,影響更廣,同時也為未來轉播權概念的豐富提供了實驗的機會。經過不懈的商業運作,奧運會 的電視收入一屆比一屆豐厚。
[2]奧運會組委會電視轉播權收入表(1984—1996) 奧運舉辦地 洛杉磯 漢城 巴塞羅那 亞特蘭大轉播權收入 (億美元) 3.6 4.01 6.4 7
客觀地說,奧運會電視轉播權之所以能夠快速成長,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體育天上就是優質的電視資源,能夠吸引觀眾,並為電視台帶來巨額的廣告回報。二是美國三大電視網對轉播權展開的激烈競爭。可以說沒有美國電視網的支持,現代奧運會不可能獲得今天的輝煌。
五、1996年後,轉播權銷售進入全面營銷階段
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之前,奧運會的電視轉播權基本上都是「零售」,一屆一屆地與電視台談判。對1996年後的奧運會,國際奧委會加大了對轉播權銷售的干預 力度,並相應地弱化了各國組委會的權力。為了避免市場波動,減少奧運會的風險,給主辦者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1995年,國際奧委會實施長期的電視版權銷 售戰略,6月以後,國際奧委會與美國、澳大利亞、日本以及中美、南美、中東、歐洲等地區的國家級電視機構簽署協議,將1996年到2008年之間的奧運會 轉播權集中賣了出去,凈得51億美元的電視轉播合同。
對1996年之後的奧運會,國際奧委會更加註重對美國之外的市場的開發,但 美國電視網仍然是國際奧委會想吃的肥肉。1996年8月5日,國際奧委會做了一筆巨大的期貨交易,他們分別以7.05億美元和5.45億美元,將2000 年悉尼奧運會和2002年鹽湖城冬季奧運會的電視轉播權賣給了NBC。同時,還以7.93億美元、6.13億美元和8.94億美元,將2004年、 2006年和2008年夏、冬季奧運會的電視轉播權批發給了NBC。為此,NBC帳上就有35.5億美元的巨額資金流入了國際奧委會的錢袋。
在隨後的奧運會籌備期間,組委會除了享用國際奧委會集中銷售得到的資金外,還不斷地在世界各地開發轉播權市場。進入世紀交替後,全球經濟增長加快,世界 上很多國家都步入了高速增長的時期。當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後,各國人民對精神生活的需要進一步提高,而觀看奧運會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於是,組委 會轉播權合同不斷增多,這是以往奧運會轉播權銷售所比不了的。
舉辦悉尼奧運會,澳大利亞組委會從電視轉播權中獲利13.2億美 元。而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組委會也從電視轉播中收益達11億美元。[3] 據雅典奧組委官方網站報道,與國際奧委會簽約,轉播奧運會的全球電視機構有12家。它們是日本株式會社、加拿大廣播公司、紐西蘭電視台、中華台北電視集 團、超級體育國際電視公司、電訊電視集團公司、阿拉伯國家廣播聯盟、亞太廣播聯盟、拉美電視組織、加勒比廣播聯盟、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和歐洲廣播 聯盟(EBU)。從購買雅典奧運會電視轉播權的費用支出來看,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和歐洲廣播聯盟分別位居第一、第二位,日本株式會社排名第三,加拿大廣播公 司名列第四。而北京奧運會還沒有舉辦,但電視轉播權已賣出了17億多。
目前,國際奧委會正在出售2010年冬奧會與2012年夏奧會的電視轉播權,他們首戰選擇了美國,並且獲得了成功,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老闆通用電氣公司,出價22.01億美元中標。隨後,國際奧委會又轉到歐洲市場,對歐洲市場的前景,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充滿了信心。
今天,電視轉播費雖然已經變成了天文數字,但電視機構仍然競相獲取。電視機構的熱情使電視轉播權成了國際奧委會的支柱產業,現代的奧運會可以說是電視和體育比賽完美結合的產物。
Ⅲ 體育比賽電視轉播權是什麼意思
電視轉播權,主要是指舉行體育比賽、體育表演時,允許他人進行電視轉播,主辦方會由此獲得報酬的權利。體育賽事的電視轉播可以上溯到20世紀50年代,在工業和經濟發達的英國,電視轉播被第一次應用於足球。隨著電視轉播技術的發展和普及,電視轉播也推廣到其他體育賽事,在1984年奧運會以前的電視轉播盈利有限,隨著奧運會商業開發力度的加大,奧運會電視轉播也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求採納
Ⅳ 關於奧運會電視轉播權
北京電視台有他的特許權,畢竟這次奧運會是在北京舉辦的,中央電視台是國家電視台,所以他是獨家的轉播商,中國內地的電視台播放新聞時可以借用中央電視台的少許奧運畫面,只有北京電視台是可以直接轉播中央電視台的,具體的原因可能是有相關的協定,就好比開幕式時,國內的衛視全都都轉播了,但台標全部都隱去了一樣。
Ⅳ 北京2008奧運會電視轉播的兩個問題:
1、中央電視台是我國境內唯一得到國際奧委會授權轉播2008北京奧運會的電視和新媒體轉播機構。早在1998年,中央電視台就通過亞廣聯與國際奧委會簽約獲得了2000年、2004年、2008年三屆夏季奧運會在中國大陸境內的獨家電視轉播權。而在2007年12月18日,中央電視台在北京正式與國際奧委會簽約,也成為2008北京奧運會官方互聯網/手機轉播機構。
2、公共信號的加工製作也有其他電視台。例如:浙江廣電集團去年10月已經拿到協議,旗下的民生休閑頻道將為北京奧運會羽毛球項目製作國際公共信號。北京奧運上將有15支中國製作隊伍參與賽事公共信號的製作,是現代奧運會歷史上舉辦國製作隊伍最多的一屆。
Ⅵ 北京奧運會轉播權!
1:是這樣的的BOB負責所有信號發送..在由每個國家剪輯...就例如開幕式`..NBC的版本整體比較完整....而我們看到的CCTV版本就會有一些國家領導人`或者是我國運動員的特寫..其它也是一樣.
2:NBC購買的僅僅是北美地區的轉播權...另外CCTV在賽場里架設了自己的攝影機..有時候用BOB的轉播信號....有時候也用自己的土產信號.
3:由於我們國家的國情..CCTV基本相當於壟斷話語權.所有的煤體導向都由CCTV控制...NBC在全美影響力.肯定沒有CCTV這么誇張..如果非拿我們國家來做參照的話...也可以這樣認為..但是如果放到世界性的煤體范圍..CCTV跟NBC根本不是一個檔次..
咻....打字打的好累..
Ⅶ 關於奧運會電視台轉播權問題
中央電視台是我國境內唯一得到國際奧委會授權轉播2008北京奧運會的電視和新媒體轉播機構。早在1998年,中央電視台就通過亞廣聯與國際奧委會簽約獲得了2000年、2004年、2008年三屆夏季奧運會在中國大陸境內的獨家電視轉播權。而在2007年12月18日,中央電視台在北京正式與國際奧委會簽約,也成為2008北京奧運會官方互聯網/手機轉播機構。
Ⅷ 奧運問題
李曉林博士是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研究院院長、2008奧運會風險管理和保險顧問機構的首席風險管理與保險專家。早在七年前,中國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時,作為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教授,李曉林為奧申委完成了《北京2008奧運會風險管理報告》。
在奧運會倒計時一周年之際,重訪李曉林博士,請他談談從歷史看今日,奧運會究竟面臨哪些風險。
「每一屆奧運會都有各自的風險,悉尼、亞特蘭大、巴塞羅那等奧運會都是這樣。自從與奧運會相關的第一個合同簽署之時,風險就開始伴隨著我們。」李曉林說:「並不是僅僅因為一屆奧運會舉辦的時間和地點不同於以往,則面臨的風險就完全不同,但也確實存在著一些區別。」
他從理論研究的角度分析,從整體上看,奧運會面臨的風險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 財務風險
財務風險是指與組委會達成協議的客戶、供應商或贊助商因破產、爽約或不履行義務等原因使協議被取消、組委會收入不能實現的風險(包括因利率、匯率風險導致的損失)以及電視轉播、廣告收益的取消、利率或匯率的變動等。
例如,在奧運會的組織和實施過程中,一些贊助商由於種種原因不能履行協議,則可能給組織者造成風險;因為贊助商在奧運會的舉辦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舉例而言,奧運會組委會選定的官方贊助商在全球范圍電視轉播中的廣告份額,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期間是10%,而在悉尼奧運會上這一份額是 75%。此外,悉尼奧運會共有106家企業成為各類贊助商,其中:TOP贊助商24家(其中澳大利亞公司13家)、支持商18家、一般產品供應商40家、體育產品供應商24家。漢城奧運會組委會與作為正式供應商的23家公司、57家商社和作為領取許可證的62家商社簽訂了贊助合同。亞特蘭大奧運會組委會與美國奧委會合作進行贊助活動的收入為5.374億美元。
二、賽事經營損失風險
賽事經營損失風險是指由於意外事故、賽事中斷造成部分或全部取消整個賽事的風險。這種風險是奧運會組織者最大的風險,因為整個奧運會運作的目的是確保最終的賽事能夠順利進行,一旦賽事部分或全部取消,則會產生連鎖反應,導致重大損失。如門票收入損失和電視轉播退費。
門票收入往往是奧運會收入的重要來源,賽事的取消將直接影響門票的收入。漢城奧運會僅開幕式和閉幕式入場券就售出門票107368張,收入115億韓元。悉尼奧運會共銷售了668萬張門票,直接經濟收入為4.6億美元。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共售出約1100萬張門票,平均票價40美元,門票收入達 4.68億美元,占組委會全部收入的26%。
電視轉播收入已經成為現代奧運會的主要經濟來源,例如:與漢城奧運會組織者簽訂電視轉播權合同和協議書的國家共有140個,包括226個廣播公司。電視轉播費收入達4.036億美元。組織者按規定獲得其中的75%,即3.08億美元,其餘 25%歸國際奧委會所有,而這些電視轉播費收入佔大會所需直接經費的34%。悉尼奧運會因電視轉播獲得的經濟收入甚至高達13.32億美元。
歷屆奧運會的組委會均同國際電視轉播公司簽訂有轉播權合同,其中規定了因特定原因引起奧運會被取消或延遲時(如錯過周末),奧運會組織者應退還部分甚至全部預付的轉播費用。但是,這筆費用實際上往往早已經被用於奧運會的前期准備工作,一旦出現奧運會被取消或延遲的情況時,組織者將會面臨無力支付的困境,並陷入很大的財務危機中。例如: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由於美國的抵制,導致組織者被迫返還電視轉播費用。又如: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以及 1998年長野冬奧會前期,也曾因為炸彈爆炸事件和天氣反常險些導致電視轉播費用的返還。通常,國際奧委會對於組織者在分散這方面的風險也有具體的要求。
三、財產損失風險
財產損失風險主要指下列事件的發生所帶來的損失,包括:奧運會建築損壞;組委會財產的滅失,火災、爆炸、故意破壞,設備損壞(計算機系統及輔助設備、比賽器械、電視、電話、高保真、辦公室、醫學設備等由於外來的因素或使用不當的因素造成的損失)及相關財務風險,盜竊、欺詐、挪用等等。運輸風險(有關的貨物在運輸過程中的滅失風險)與汽車風險(碰撞等事故造成的損失風險)。
四、因為法律或協議的要求以及國際奧委會的要求而承諾的義務和責任
五、人身意外傷害風險
人身意外傷害風險主要是與奧運活動有關的人員因工傷事故、交通事故等意外事故造成的人身意外傷害,具體是指:死亡、殘疾、醫葯花費、護理/遣返等等所發生的損失。
與奧運活動有關的人員包括與組織者具有勞務合同關系的人員和其他相關人員。前者包括長期或者臨時受雇於組織者的工作人員,以及志願者,其人身意外傷害風險有時是以僱主責任的方式體現的;後者主要是指奧運會的參賽人員、媒體、中介機構、觀眾等等人員的意外傷害。
六、其他意外風險
主要是指下列風險:技術風險(電視信號失效等),氣候風險(下雨、刮風、地震),政治風險(聯合抵制、恐怖行動、戰爭),自然災害風險,收入不能實現風險(電視轉播權、觀看票、贊助、商品),額外花費(意外支出導致機動費用嚴重不足)。
七、責任風險
李曉林認為,財產險在奧運會風險中並不是很大的問題,比較大的是責任風險。從組委會的成立到組委會的解散,甚至到組委會解散之後的一個時期內,存在著很多與奧運會相關的責任風險,有些問題甚至在奧運會結束之後才出現。這其中,有組織者管理層個人決策失誤導致的組委會損失,更多的是非決策失誤而由於諸多不確定性因素造成的損失。這些責任風險主要與下列機構或人員的責任相關,包括:體育競賽的組織者(包括奧組委有關負責人的個人責任以及職業責任),旅遊代理機構、員工、市場銷售(包括產品責任),設備的專家,醫務設施的組織者等等。
八、環境風險
環境風險是指在籌備和舉辦奧運會期間,因在進行體育場館、道路、相關的設施等建築物的建設過程中,特別是在進行地下工程的施工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空氣、水、土壤等環境因素的保護,以及對考古遺址、歷史古跡等造成的破壞。
李曉林將上述風險根據其對奧運會影響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對奧運會如期和按計劃舉辦產生威脅的風險:如上述的前三項風險;另一類是對奧運會能夠產生影響,但影響限於一定范圍內的非核心風險:如上述後五項風險。因此第一類風險應得到更多的關注和重點考慮。
除了整體風險以外,李曉林認為,各屆奧運會,由於時間和地點的不同,在以下方面還會有一些程度不同的風險:
一、 交通風險
交通風險是指運動員、政府官員或者電視新聞工作者因為道路堵塞而不能到達運動賽場,電視轉播不能如期進行,或者就是運動比賽本身無法舉行等等。
1996年亞特蘭大夏季奧運會曾經證實了「問題」道路和交通是非常棘手的。亞特蘭大在以奧運村為中心的2.5公里的方圓內可以提供16個奧運賽場,而其中的某項比賽卻是在400公里之遙的塞芬拿進行的。研究表明,在亞特蘭大奧運會高潮期間的一天,有70萬人,需要1932輛公車、218輛行李車以及 2300輛小汽車。公共交通的安排常常顯得太少,不得不求助於學校的校車或其他部門的支持。
在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上,所有的奧運賽場都分布在奧運公園方圓20公里的范圍之內,只有兩個運動賽場相隔40公里。
二、基礎設施風險
奧運會的基礎設施不僅包含新建的運動設施,還包括體育場館、新聞中心、奧運村以及為男女運動員、官員、媒體和觀眾准備的食宿地。有些建築的功能可以相互替代,但必須有應急的備用建築保證某些事故不會影響奧運會的順利進行。體育場館的全部損失通常意味著相關賽事的取消。
三、電視轉播可能面臨的風險
電視工作者需要在合適的時間開始在比賽場地調試技術設備來保證高質量的轉播畫面。如果場地突然變化,大量的問題就會產生,如不好的照明、不理想的音響效果、不配套的後勤服務和電視信號傳送都會影響電視轉播的正常進行,進而帶來經濟損失。例如,歷史上曾經有過負責運動設施的人認為,如果原定的場館不能使用,一所舊的體育場館可以用來舉辦比賽。但是當他們就此咨詢電視工作者時,被告知,盡管舊的體育館具備必要的設備,但是照明不足以產生必要質量的電視畫面。
四、賽事時間表調整的風險
任何奧運會都存在著因氣候的反常而影響賽事時間表的風險。一些項目通常在運動會開始時舉行,因為推遲這些項目會帶來比其他項目更大的風險。另一方面,一些極其精彩的節目常常安排在周末舉行,有時甚至是在運動會最後一周的周末。這正是觀眾數目最多,並且公共活動最受關注的時候。這就需要更加周密的風險管理方案。
五、安全風險
奧運會安全中,第一也是首要的,是所有出席者的直接安全,賽事舉辦地的選擇對於安全問題是至關重要的。
六、由於抵制行為導致的風險
自從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和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以來,奧運會組委會已經很清楚某個隊伍的抵制行為導致的風險,李曉林補充:「盡管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性現在已經大大降低了」。
莫斯科和洛杉磯奧運會顯示了抵制的影響。當美國代表隊為抗議阿富汗戰爭而拒絕參加莫斯科奧運會時,電視公司特別是北美的一些公司遭受了巨大的打擊。但是 1984年的情況完全不同,前蘇聯代表隊作為報復拒絕參加,但是這並沒有導致美國廣播公司的損失;相反,因為蘇聯的缺席,美國較之以往贏得了更多的獎牌,並且吸引了更多的觀眾。這個例子顯示,每個舉辦地的相關風險可能有很大不同。主要是取決於美國公司,最近還包括歐洲公司為電視轉播權支付的巨額費用。
七、主辦方國內形勢導致的風險
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學生的抗議示威活動很可能導致嚴重的問題。
罷工的風險在某種程度上是更致命的。一場罷工可以使交通系統完全癱瘓。1997年法國發生的卡車司機阻塞事件,通過在仲夏限制汽車道的假日交通導致了整個國家的癱瘓。
八、恐怖行動導致的風險
國際體育運動最怕的是大規模的恐怖事件。自從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以來,恐怖行動成為奧運會風險中最值得關注的一個方面。
更仔細地分析,1992年之前,夏冬季奧運會是在同一年舉辦的。從1994年冬奧會開始,每兩年交替舉辦夏冬季奧運會。夏季奧運會有更多的國家參賽並且吸引了更多的國際關注,因此,由政治和宗教引起的恐怖活動風險對於夏季奧運會而言要高得多。
九、戰爭風險
李曉林說,戰爭風險的評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其的定義。他認為,如果限定在由於東道國發生戰爭引起的賽事取消風險,戰爭爆發的可能性是很容易估計的。但由於世界某地發生的戰爭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賽事取消風險則要復雜的多。如在世界的某一個地方發生戰爭,阻止了某個國家或是團隊參加運動會,情形就會有所不同。
十、氣候風險
在夏季奧運會,天氣風險仍是一個大問題。例如,在比賽中或是水上體育比賽中,雖然因天氣不好而完全取消比賽是很少見的,但是,下雨和強風確實能夠導致推遲或者是取消賽事,天氣的不穩定就代表著風險。
Ⅸ 奧運會轉播權
北京奧運會期間共有持權轉播商16家。最大的一家是美國全國廣播公司 (NBC)。這家公司連續11次轉播奧運會,為了轉播奧運會,他們將付給國際奧委會8億美元,按照北京電視轉播權13.5億美元,佔25%推算,承辦國 (中國)將得到總收入為54億美元,450億人民幣。
據稅務部門估算,北京媒體在雅典奧運會期間的廣告收入將達到6億元人民幣,央視是這其中最大的贏家,收入約5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