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般均衡理論的均衡狀態
瓦爾拉斯還認為,方程所決定的均衡是穩定的均衡,即一旦經濟制度處於非均衡狀態時,市場的力量會自動地使經濟制度調整到一個新的均衡狀態。
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體系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路線一步步建立起來的。他首先撇開生產、資本積累和貨幣流通等復雜因素,集中考察所謂交換的一般均衡。在解決了交換的一般均衡之後,他加入更現實一些假定——商品是生產出來的,從而討論了生產以及交換的一般均衡。但是,生產的一般均衡仍然不夠「一般」,它只考慮了消費品的生產而忽略了資該品的生產和再生產。因此,瓦爾拉斯進一步提出其關於「資本積累」的第三個一般均衡。他的最後一個模型是「貨幣和流通理論」,考慮了貨幣交換和貨幣窖藏的作用,從而把一般均衡理論從實物經濟推廣到了貨幣經濟。
❷ 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理論
早在1874年,法國經濟學家裡昂·瓦爾拉斯就建立了一套被後人稱為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的理論。在經濟學說史上,瓦爾拉斯第一個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數學模型並試圖解決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問題。瓦爾拉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思路一步一步地構建自己的一般均衡理論體系。首先,他從產品市場著手來考察交換的一般均衡,而後從要素市場的角度來考察包括生產過程的一般均衡,然後再對資本積累進行一般均衡分析,最後他還運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考察了貨幣交換和貨幣窖藏的作用而得出了他的「貨幣和流通理論」,從而把一般均衡理論由實物經濟推廣到貨幣經濟。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論後經帕累托、希克斯、謝爾曼、薩繆爾森、阿羅、德布魯以及麥肯齊等經濟學家的改進和發展之後,形成為現代一般均衡理論。
❸ 可計算均衡模型和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的區別
希克斯動態一般均衡理論 / 動態一般均衡模型(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ling) == 希克斯動態一般均衡理論的產生吳忠觀主編.經濟學說史[M]. ISBN:7-81017-083-X/F091. 西南財經學院出版社,2001. ==。
❹ 微觀經濟學中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的聯系與區別
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的聯系和區別如下:
1、般均衡理論(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是理論性的微觀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尋求在整體經濟的框架內解釋生產、消費和價格。一般均衡是指經濟中存在著這樣一套價格系統,它能夠使每個消費者都能在給定價格下提供自己所擁有的生產要素,並在各自的預算限制下購買產品來達到自己的消費效用極大化
2、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考察單個經濟單位或市場的分析就是局部均衡分析,所得到的有定理論屬於局部均衡論的范疇。例如,在考察一個消費者的行為時,通常假定消費者的收入和疼他商品的價格保持不變,在此基礎上分析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行為及其經濟後果。同樣地,良考察某一產品或要素市場均衡和價格決定時,則把市場的需求和供給僅僅看成是其本身價格溝函數,而其他相關經濟變數則通過比較靜態方式影響市場均衡價格。
3、一般均衡分析,則要將所有相互聯系的各個市場看成一個整體來加以研究。因此,在一般均衡理論框架中,每一商品或要素的需求和供給不僅取決於該商品本身的價格,而且也取決於聽有其他商品或要素的價格。相應地,所論及的市場均衡是指所有市場上同時出現供給等於需長的均衡狀態,而均衡價格則是指所有市場同時處於均衡時所有產品和要素的那些價格。因比,一般均衡論就是要考察這一系列的價格是否存在的理論。
❺ 什麼是動態一般均衡模型
希克斯動態一般均衡理論 / 動態一般均衡模型(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ling) == 希克斯動態一般均衡理論的產生吳忠觀主編.經濟學說史[M]. ISBN:7-81017-083-X/F091. 西南財經學院出版社,2001. ==
❻ 一般均衡理論的發展
一般均衡理論是1874年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Wal-ras)在《純粹經濟學要義》(「The mere economics to iustice)一書中首先提出的。經希克斯、薩繆爾森、阿羅,德布魯等人延伸和完善。 瓦爾拉斯認為,整個經濟處於均衡狀態時,所有消費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將有一個確定的均衡值,它們的產出和供給,將有一個確定的均衡量。瓦爾拉斯是邊際效用學派奠基人之一,他的價格理論以邊際效用價值論為基礎,他認為價格或價值達成均衡的過程是一致的,因此價格決定和價值決定是一回事。他用「稀少性」說明價格決定的最終原因,認為各種商品和勞務的供求數量和價格是相互聯系的,一種商品價格和數量的變化可引起其它商品的數量和價格的變化。所以不能僅研究一種商品、一個市場上的供求變化,必須同時研究全部商品、全部市場供求的變化。只有當一切市場都處於均衡狀態,個別市場才能處於均衡狀態。
瓦爾拉斯一般均衡需要這樣幾個假設:
⑴要求市場的參與者有關於市場的完全信息;
⑵假定經濟中不存在不確定因素,因此不會因為預防不測而貯藏貨幣;
⑶不存在虛假交易,所有的交易都是在市場均衡價格形成時達成;
⑷經濟系統是個「大經濟」,即有足夠多的參與者,從而符合「無剩餘條件」,即使在上述假定下,瓦爾拉斯體系的問題也是明顯的,瓦爾拉斯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要決定n個未知數,至少需要n個方程,但是n個方程未必決定,個未知數,要n個方程決定n個未知數,方程必須是線性的,而且方程之間必須線性無關。同時瓦爾拉斯體系不能排除唯一的均衡解包括零價格(針對免費物品)和負價格(針對類似噪音的物品)的情況,因此瓦爾拉斯體系必須包括所有物品,而不僅僅是正常的經濟物品。一般均衡理論後來由帕累托(Pareto)、希克斯 (Hicks)、諾伊曼(Ronald Neu-mann)、薩繆爾森(Samuelson)、阿羅(Arrow)、德布魯(De-breu)及麥肯齊(McKenzie)等人加以改進和發展,這些經濟學家利用集合論、拓撲學等數學方法,在相當嚴格的假定條件之下證明:一般均衡體系存在著均衡解,而且,這種均衡可以處於穩定狀態,並同時滿足經濟效率的要求。 希克斯將均衡定義為:「當經濟中的所有個體從多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中挑選出他們所偏愛的生產和消費的數量時,靜態經濟(在其中需求不變,資源也不變)就處於一種均衡狀態。——這些可供選擇的(方案)——部分決定於外在約束,——更多的是決定於其他個體的選擇」,希克斯認為,他的靜態均衡概念有兩個特點:一是一定存在著向均衡方向變動的趨勢;二是收斂於均衡的速度是極快的。
希克斯是在一個很短的時期中處理均衡問題的,他藉助了馬歇爾的方法,並且通過擴大馬歇爾假定的范圍進一步縮小經濟主體的選擇空間,這削弱了模型的解釋力。 阿羅德布魯用數學模型證明了的一般均衡。阿羅一德布魯對一般均衡理論存在性的證明,主要依存於兩個假設:消費與生產集合都是凸集,每個經濟主體都擁有一些由其它經濟主體計值的資源,因此,這種均衡的整體穩定性取決於某些動態過程,這些過程保證每個經濟主體都具有總需求水平知識,並且沒有一項最終交易實際上是按非均衡價格進行的,這當中的某些假定也許可以放鬆,以適應少數行業中的規模報酬遞增、甚至所有行業賣方壟斷競爭的度量。但是,寡頭壟斷的存在否決了所有一般均衡解(就象它否決競爭均衡的所有其它概念一樣),更不用說消費和生產中的外在性的存在了。
阿羅——德布魯(Arrow-Debreu)一般均衡理論,它主要是為了研究競爭的市場均衡。它的一個主要假設,也是新古典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設,將市場制度安排作為外生給定。一般均衡理論經過阿羅、德布魯和哈恩等人運用數學形式加以修飾,已經變得更加完善。
在瓦爾拉斯-阿羅-德布魯-般均衡理論中,貨幣的存在僅僅是為了便利生產和交換的進行,實際上,貨幣是可有可無的,由瓦爾拉斯創立,由阿羅和德布魯進一步完善,並被希克斯、薩繆爾森等人加以運用的一般均衡模型要保持邏輯上的一致性,必須是一個只能分析實物經濟的靜態模型,這個靜態模型是無法轉而用來分析動態的貨幣經濟的,這是由模型的內在邏輯結構或者其均衡的概念決定的,新古典一般均衡的框架中很難處理時間問題。
根據新古典一般均衡的概念,當經濟主體在給定偏好、技術和商品所有權的情況下,實現最優時,「不存在使價格發生變動的機制」。新古典的框架要求在其他條件給定的情況下,經濟主體只對價格的變動反應,既然價格不變動,也就不存在均衡的變動。 1956年發表了其著名的代表作《貨幣、利息與價格》(Money,Interest and Prices)。他根據凱恩斯的收入支出理論,採用宏觀分析的方法,以表示財富存量對消費支出影響的實際余額效應(Real Balance Effect)為核心,對貨幣在所謂靜態一般均衡與動態一般均衡中的作用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分析;通過融合傳統的貨幣理論與價值理論、凱恩斯效應和皮古效應,建立了一個所謂反映「貨幣經濟」的宏觀動態一般均衡學說。
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論在西方經濟學界具有重要的影響。在六十年代前後,圍繞著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學說,西方經濟學界曾展開過著名的「巴廷金論戰」 (Patinkin Controversy),爭論新古典的兩分法是否具有內在的矛盾和巴廷金關於貨幣中性分析的條件問題。以阿契貝爾德(G·C·Archibald)和李普賽(R·G·Lipsey)等人為代表的一些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不使用瓦爾拉斯定律的情況下,新古典的靜態模型是相容的。而以哈恩(F·H·Hahn)和鮑莫爾(W·J·Baumol)等人為代表的另一些西方經濟學者則提出了相反的看法。此外,葛萊(J·G·Gurley)和肖(E·S·Shaw)等人根據內在貨幣(inside money)與外在貨幣(outside money)的劃分,認為巴廷金關於貨幣中性的分析實際上是局限於僅存在外在貨幣的經濟體系中的。但盡管對巴廷金一般均衡學說存在著上述批評,西方經濟學家大都認為,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學說「對貨幣理論作出了重大貢獻」。溫特羅勃甚至提出,五十年代宏觀一般均衡理論的研究是「在巴廷金的《貨幣利息與價格》中達到了頂點。」因此,從西方一般均衡理論和貨幣理論發展的角度看,從新古典經濟學解釋絕對價格水平確定的貨幣理論與微觀靜態一般均衡價值論的兩分法,到凱恩斯圖說明貨幣對收入、產量、就業和利率影響的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比較靜態的宏觀分析,又進一步發展為以實際余額效應為核心的宏觀動態一般均衡理論。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學說在資產階級經濟理論的發展中,確實佔有重要的地位。 政府介入經濟活動的主要理論基礎,就是一般均衡理論及由此派生的「市場失敗」理論,新古典框架思路以理想均衡狀態作為判斷現實經濟運行是否有效的參照標准,通過比較復雜、不完善現實與完全競爭的理想狀態,一旦發現現實情況與理想標准出現差異,就斷定出現「市場失敗」,真實世界必然是無效或低效率的,由此想當然地推導出政府在微觀經濟領域的角色和作用,要求政府積極介入甚至干預微觀經濟運行,通過微觀經濟規制和實際干預控制經濟運行。
完全競爭模型是一個理想經濟模型,如果實際經濟運行偏離了這些假設,就會出現各種不同類型的「市場失敗」,現實市場被認為只會產生次優、非理性、沮喪或混亂,政府介入就成為理所當然的選擇。完全競爭範式顯然不能成為主張市場體系的有力基礎,基於「市場失敗」理論範式的政策設計,在方法論上存在致命錯誤。與其說一般均衡理論用以說明市場體系的效率,不如說更適合於作為政府介入和干預經濟活動的理論基礎,是政府實施微觀規制的理論依據。一般均衡理論並非對市場真實運行的真實解釋,其政策含義只能導致政府對微觀經濟領域的過多介入和廣泛干預,只能導致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廣泛和深入規制,最終抑制和扭曲市場過程的展開,這樣,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整個架構,由於建立在非現實的一般均衡理論基礎上,無意中變得與中央計劃者的觀點極為接近。斯蒂格利茨也認為,如果新古典模型是正確的,那麼市場社會主義也會取得成功。同樣,如果經濟中的新古典模型是正確的,那麼中央計劃經濟遇到的問題比實際情況會少得多。市場社會主義失敗的部分原因,在於沒有能夠理解市場經濟運轉的真正動力。瓦爾拉斯模型的功用之一,在於清晰展示了實際經濟與理論模式間的差異,說明了非市場制度存在的價值,尤其是不完備現實市場上。
❼ 為什麼說盧卡斯樹模型是一般均衡模型
建立在多部門微觀分析基礎之上。
❽ 可計算一般均衡的可計算一般均衡的定義
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包括三個顯著特徵。首先它是「一般的(General)」,即對經濟主體行為作了外在設定。在這個模型中,代表性家戶的特徵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廠商遵循成本最小化的決策原則,還包括政府、貿易組織、進出口商等經濟主體,這些主體對價格變動做出反應。因此價格在CGE模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其次它是「均衡的(Equilibrium)」,意指它包括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模型中的許多價格都是由供求雙方所決定的,價格變動最終使市場實現均衡。最後它是「可計算的(Computable)」,我更傾向於使用「可應用的」這個詞(英文為Applied),起初使用「可應用」這個概念是因為該模型反映實際數據和實際經濟問題,更接近現實,涉及產業政策、收入分配、環境政策、就業等等。但可計算的概念也是可取的,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說明分析的可量化性。
❾ 一般均衡的模型問題
西方經濟學在宏觀和微觀中的很多模型都是關於均衡的模型,比如宏觀中的IS -LM,AS -AD,菲利普斯曲線。IS -LM-BP 曲線這些都是均衡,他們都推到方法很多,但主線就是在一個模型中的兩條曲線中,通過各種假設把這兩條的曲線的變數設置到一樣,在通過聯立方程組求解, 求出的哪組數據就是均衡值!
不知道我說清楚沒有, 反正我覺得經濟模型的推導只是建立在經濟學家對經濟的理解,在用合適的數學方法表達出來。匯流排我上面已經說了。
意思是你要想真正了解均衡模型的建立,那你必需去先了解經濟! 然後在用數學方法來表述!
希望這些能對你有所幫助, 本人僅僅是個經濟愛好者,所以解釋有不當之處請包涵。
❿ 一般均衡理論的一般均衡分析
投入產出分析,是研究經濟系統各個部分間表現為投入與產出的相互依存關系的經濟數量方法。投入是進行一項活動的消耗。如生產過程的消耗包括本系統內各部門產品的消耗(中間投入)和初始投入要素的消耗(最初投入)。產出是指進行一項活動的結果。如生產活動的結果是為本系統各部分生產的產品(物質產品和勞務)。
瓦西里·列昂剔夫(Wassily W.Leontief,1906—1999)是投入產出賬戶的創始人。1936年,列昂剔夫發表了《美國經濟體系中的投入產出的數量關系》一文,接著在1941年又出版了《美國經濟結構1919—1929》一書,1953年,又出版了《美國經濟結構研究》一書。在這些著作中,列昂剔夫提出了投入產出方法。
列昂剔夫的投入產出思想的淵源可以追溯到重農學派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年)著名的《經濟表》。列昂剔夫把他編的第一張投入產出表稱為「美國的經濟表」。數理經濟學派瓦爾拉(Walras,1834—1910)和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的一般均衡理論和數學方法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構成了列昂剔夫體系的基礎。列昂剔夫本人認為「投入產出分析是全部相互依存這一古典經濟理論的具體延伸」。
應該實事求是地指出,列昂剔夫創立投入產出分析,以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為依據的前蘇聯計劃平衡(MPS)思想是他的另一個重要思想來源。 作為政策分析的有力工具,可計算的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模型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在世界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逐漸發展成為應用經濟學的一個分支。
世界上第一個CGE模型應是約翰森(Johansen)1960年提出的。在此之後,CGE模型的發展似乎出現了一段時間的中斷,直到70年代都沒有顯著進步。在70年代,有兩個因素引起了人們對CGE模型的興趣。
首先,世界經濟面對著諸如能源價格或國際貨幣系統的突變、實際工資率的迅速提高等較大的沖擊。
第二個促使近20年來CGE模型的應用不斷擴大的因素是其細化處理的能力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