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廣東平均受教育年限

廣東平均受教育年限

發布時間:2021-08-07 17:12:31

㈠ 廣東實行12年義務教育的時間。

廣東省實行十二年義務教育的時間為2007年,實行12年義務教育的城市及時間如下:

2006年6月 陝西省吳起縣;2007年 廣東省珠海市;2008年 河北省遷安市;2010年8月 江西省德興市;2010年10月 福建省福州馬尾區;2011年3月 湖南省吉首市;2011年9月 江蘇省南京市;2011年12月 福建省晉江市。

2013年 內蒙古自治區;2014年8月 福建省「漳州開發區」;2015年8月 廣東省深圳市2016年 湖北省興山縣、青海省「六州地區」、四川省「民族地區」、雲南省迪慶州與怒江州、新疆自治區吉木薩爾縣、湖南省長沙市、陝西省。

(1)廣東平均受教育年限擴展閱讀

義務教育的特點:

1、公益性

所謂公益性,就是明確規定「不收學費、雜費」。公益性和免費性是聯系在一起的如修訂的義務教育第二條規定,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

2、統一性

統一性是貫穿始終的一個理念。在新法中,從始至終強調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統一的義務教育,這個統一包括要制定統一的義務教育階段教科書設置標准、教學標准、經費標准、建設標准、學生公用經費的標准等等。這些與統一相關的內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法律的修改中來。

㈡ 上海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全國第二,第一名是哪裡

教育對於一個人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一般經濟越發達的地方教育水平越高。前段時間,中國公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相關數據,其中上海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全國第二,而北京登頂全國第一。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全國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9.08年增加到9.91年。在31個省中,有13個省的平均教育年限超過10年,14個省在9至10年之間,4個省在9年以下。

第二,文盲人口佔比

全國人口中有3775.02萬文盲(15歲及以上)。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數減少16906373人,文盲率[4]從4.08%下降到2.67%,下降1.41個百分點。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所要分享的內容了。

㈢ 中國義務教育多少年

中國義務教育是十二年。

2017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代表熱議十二年義務教育。有政協委員提議要在全國普及十二年義務教育,對此,社會各方意見不一,有學者認為時機尚不成熟,有學者認為中國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因此,關於在全國普及十二年義務教育的提案還在進一步論證之中。

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上,在湘全國政協委員、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校長、湖南大學會計學院博士生導師伍中信提交《關於加強對高中貧困生扶助,逐步實施十二年制義務教育》的提案,呼籲建立高中貧困學生援助保障機制。

「義務教育只到初中階段,因為相對九年義務教育高中收費較高,一些貧困家庭的學生特別是農村學生初中畢業後無法進入高中學習。」伍中信急呼,在總結深圳、珠海、浙江等地十二年義務教育經驗的基礎上,盡快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十二年制義務教育制度。

(3)廣東平均受教育年限擴展閱讀:

「已有一些地區成功試行了十二年義務教育。 」河北省滄州市中心醫院黨委書記、院長溫秀玲等全國人大代表建議,盡快立法以保障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溫秀玲說,我國自1986年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這大大增加了群眾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人口整體素質,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現行義務教育止於初中,讓一些貧困家庭學生特別是農村學生無法繼續接受教育,嚴重影響教育公平。

全國人大代表、精英集團董事長翟志海表示,近幾年浙江、廣東、河北多地都嘗試了高中免費教育,取得很好反響,這表明可以在鞏固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加快推行十二年義務教育。

代表們建議,首先要切實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

其次,應分步驟推行十二年義務教育。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輝縣市張村鄉裴寨社區黨總支書記裴春亮說:首先要覆蓋廣大農村地區,讓讀不起高中的農村孩子受益,其次是隨父母離開農村進入城市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

城市地區首先要保障家庭困難者免費入學,時機成熟再將高中免費教育推廣到全部城市地區。

㈣ 求答案受教育程度越高,出生率越低;受教育程度越低,出生率越高。試分析其中的道理和原因。

三、教育的社會功能
(一)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可減少人口數量,是控制人口增長的手段之一
控制人口增長的手段很多,發展教育是其中之一,而且被認為是長遠起作用的手段。一些人口學家研究後得出的結論是:全體國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與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成反比。有人在拉丁美洲做過的有關調查表明:有工作的婦女生育率低於家庭婦女;有專業知識的婦女生育率低於一般農村婦女;受過中等程度教育的婦女的嬰兒死亡率低於文盲婦女。在我國的有些調查資料中也反映出同樣的傾向,即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口出生率就越低,反之亦然。參見表4-1。
一系列資料表明,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生育觀:受教育水平較低的群體或個人向於不加節制特別是高數量的生育;受教育水平較高的群體或個人傾向於有所節制的比較合理的生育。據統計,70年代中期,蘇美和歐洲發達國家成年人口的文盲率不足1%,其人口平均增長率約為0.72%,而非洲大多數國家的成人文盲率在70%以上(例如衣索比亞為85%,尼日高達92%,)其人口平均增長率為2.6%,1980一1984年又進一步升高到2.9%。另據統計,在美國,每百名受過中學以下教育的母親, 一生生育的子女數為124.1個,受過中等教育的約為118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為96.9個。我國的情況也大致如此。見表4-2。
婦女的受教育水平對生育率的控制大致可通過圖4-1來表述。也就是說:
教育的發展和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為什麼能起到控制人口增長的作用呢?
國家經濟的發展,必然提高對勞動者的文化要求,從而刺激家庭對教育的需要,而家庭教育要求的提高必然增加撫養兒童的費用,這就能起到控制生育率的作用。西方發達國家人口增長率轉化的過程已證明了這一點。在工業化的初期,西方國家人口增長率也較高,人們並不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長,因為社會生產中相當數量的勞動力不需受多少教育,要養育和培養這類勞動力所需的費用不高,家庭養得起。現代發達國家社會生產卻大不相同,它需要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技術比較熟練的工人,因此父母養育兒童時要付出更多的教育費用,以使子女將來能取得工作資格或較好的社會地位。這使許多人不得不少生一些子女,人們就產生了控制生育率的願望。我國當前農村控制生育率的願望不強烈是與農村勞動力文化構成低、教育水平低聯系在一起的。
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們更容易理解人口增長與經濟、社會發展間的相互制約關系,樂於支持政府計劃生育的號召,他們比受教育較少的父母在保護環境生態平衡、有節制地利用資源、保證社會獲得良好發展等方面,更具有責任心。
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們更傾向於用現代的、科學的眼光看待傳統的價值觀和社會風俗,他們對生育子女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孩子能否健康成長,能否受到良好教育以及孩子的未來發展和事業成就上。就是說,他們主要關心的不是希望孩子給家庭增加多少收入和作為防老養老的經濟保證,而是在孩子的未來發展上,因此也就不再為「多子多福」「重男輕女」等觀念所束縛。
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們往往更重視自身價值的實現和對人生幸福的追求,他們不願意因多生育而耽誤自身的發展和生活的美滿。
隨著受教育年限的延長,男女結婚和生育的年齡一般會往後推移,而婦女結婚越晚,生育子女的數量一般會越少。前蘇聯學者曾做過這樣的推算,如果不加任何節制,一個生理條件剛剛成熟就結婚的婦女,一生平均可生育10個子女,20歲結婚:平均生育8.4個,25歲結婚,可生育6.2個,30歲結婚,可生育4.2個。
教育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婦女就業的機會,提高了婦女養育兒童的難度。這些都使人們願意控制人口的增長。
由此可見,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長的社會功能。為了更有效地發揮這一功能,不僅要普遍提高社會民族的文化水平,而且應對成人和青少年進行專門的人口教育。對成人的教育可通過大眾傳播媒介進行,使人人懂得控制人口增長與國家發展、家庭幸福的關系,懂得怎樣實現計劃生育和優生優育。對青少年的教育主要通過學校來實現。在學校中增設人口教育課程,其主要內容是揭示人口變化、人口狀況、人口發展以及與基本生活質量方面的相互關系。在我國,這門課程還包括我國的人口政策及青春期生理衛生等內容。
2.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質,是改變人口質量的手段之一
人口素質是由人口的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品德素質三個方面的內容構成的,它們都與教育息息相關。
人口身體素質是指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和大腦的功能狀況。它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先天遺傳,二是後天的營養、保健和鍛煉。一般說來,受過較高教育的人,一般都容易掌握優生學和遺傳學, 懂得近親結婚以及各類遺傳病對新生一代的危害,能有意識地注意婦女孕期的保健衛生,盡量減少因用葯不慎、疲勞過度、神經緊張等對胎兒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而大大減少了先天愚型兒和先天殘疾兒的出生。近些年興起的胎教,對胎兒的智力發展也有所幫助。可見,教育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能為人口質量的提高把住出生關。此外,受過教育的父母對人類自身生命發展的客觀規律了解和認識也較深,在安排個人及孩子的飲食起居、衛生和體育鍛煉方面更能符合科學的要求,這對提高身體素質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對人口文化素質的影響更為明顯和直接,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教育的好壞。世界上通常用下列具體指標來衡量人口的文化素質:文盲率或識字率,義務教育普及和提高程度,就業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每萬人口中科技人員數,每萬人口中的大學生數。顯然,這些指標直接受制於教育。近些年,聯合國已經把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作為判斷國家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准之一。例如:如果一國的成年人口的識字率低於10%,就可把該國看成最不發達的國家。從全球范圍看,發達國家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據1993年的《世界教育報告》報道,每十萬人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1990年中國是186人,同期的日本是2328人,美國5591人,阿根廷3293人,韓國3899人。在該報告所列的23個國家中,中國只高於印度。1994年《世界科學報告》載:每千人中科學家和工程師的人數,中國是0.4人,日本4.7人,美國3.8人,以色列4.4人,加拿大2.3人,印度0.1人。由這些數字可以看到,我國教育事業也比較落後,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十二周歲以上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總人口23.5%。 這與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高速發展是極難適應的,現代化的所有夢想在低素質人口中都可能化為泡影!因此,教育人民,使人民成為自律自重、敬業樂業、團結剛健的人民,這是跨世紀的歷史使命。
人口思想品德的形成也依賴於教育,可以說,有什麼樣的教育環境就會培養出什麼品質的人。馬卡連柯說過:「沒有健全的教育環境而能養成真正可貴的品質的例子,我連一個也沒有見過,或者反過來說,有了正確的教育工作而會產生墮落的性質,也是不會有的。」因此,一個文化素質較高、文化氛圍較濃的家庭以及良好健全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環境,對提高人口思想品德素質的作用是不容忽視和低估的。
3.教育可使人口結構趨向合理化
人口結構包括人口的自然結構與社會結構。自然結構指人口的年齡、性別等方而的比例。社會結構指人口的階級、文化、職業、地域、民族等方面的比例。所謂人口結構的含理化就是指人口結構有利於社會生產和人口的自然平衡。
教育與性別年齡結構。如前所述,由於受過一 定教育的婦女生育觀的改變,使她們擺蛻了「重男輕女」的傳統意識,從而降低了女胎流產率,進而調整著新生兒的性別結構。教育對人口年齡結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教育對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影響上。由於教育對人口數量的控制使得生育率大大降低,人口增長緩慢。另外,一系列調查數據表明,教育與死亡率成反比例關系(見表4--3和表4--4)。這是因為受較高文化教育的人群,具有較豐富的科學知識,因而常常比較了解營養、衛生、體育與身體素質的關系,按照較科學的方法生活、勞動和鍛煉,降低了自身死亡率;同時也能按照科學的方法培養兒童,使嬰兒和兒童死亡率較低(見表4--5)。生育率與死亡率的改變,不可避免地要改變著人口的年齡結構。
教育與人口的城鄉結構。人口的城鄉結構實際上就是城鎮人口的比重。城鎮人口比重的大小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特別是工業發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從1983年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來看,全世界總平均為39%,發達國家和地區為70%,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僅為29%。我國有史以來就一直是個經濟落後的農業大國,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進展,城鎮人口比重有所上升,城鎮總人口比重,1964年全國人口普查時達到18.4%,1982年上升到20.8%,但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我們要趕超世界發達國家,要家加快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化,改變城鄉人口比例,盡快實現鄉村人口向城鎮人口的轉變就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那麼如何就地消化農村剩餘勞力,使多餘農業人口離土不離鄉,就地轉化為非農業人口或工業人口,就有賴於大力發展教育,特別是普及農村教育,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從而為提高農村科技水平,發展鄉鎮企業提供可能。
教育與人口的行業和職業結構。教育對人口的行業和職業結構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由教育所帶來的科技進步使得社會分工越來越復雜細密,有的行業淘汰了,衰退了,有的行業興起了。最顯而易見的是二戰後隨著半導體、電子計算機、微電子學、激光、光導纖維和遺傳工程等尖端枝術工業的急劇發展所帶來的在業人口行業和職業結構的變化。一般說來,逐步提高腦力勞動者和體腦勞動者的比重,逐步減少體力勞動者的比重,將是現在和未來社會發展不可避免的趨勢。我國1990年7月,通過對大陸30個省區、直轄市64724萬在業人口的調查顯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商業工作人員等比重較1982年都有所上升,其中各類專業人員所佔比重為5.31%,仍只相當於美法的1/3。因此,我們」必須積極創造相應的教育條件,為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提供相當數量的專業技術人員。
4.教育有利於人口的遷移
人口遷移是指人口從一個地點向另一個地點的遷居活動,人口有計劃的合理遷移,對適應生產力發展和資源開發,促進地區間文化技術的交流、合作與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諸多,其中教育對人口遷移的影響主要表現為:
受過教育的人口更容易作遠距離遷移。這是因為受過較好教育的人不易受本土觀念的束縛,他們更想到最適合發揮自己才能的地方去工作。另外也由於遷入城市大多是以資本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或是第二、第三、第四產業為經濟主體的城市,這就決定了遷入這些城市的人員必然是些具有一定專業技術水平的人。以廣州為例,在1990年的流動人口中,小學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人口都較少,分別為93.04萬人和13.06萬人,占總人口的28.07%和3.94%,而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達206.44萬人,占總人口的62.28%。與全省人口平均水平相比,流動人口的大學、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所佔比重分別高出0.13、3.48、26.35個百分點,相反,小學和文盲半文盲人口所佔比重分別減少12.4和6.62個百分點,可見流動人口總體文化素質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文化教育發達的城市和地區更吸引遷移人口。如前所述,遷入城市大都是些科學技術發達的城市。我國80年代以後,出現人口大量流向東部沿海地區的傾向,迭是因為改革開放的政策使東部沿海地區加快了科技發展的步伐,從而吸引了大量流動人口。仍以人口遷入量最多的廣東省為例,遷移人口以珠江三角洲腹地為核心向外圍呈梯級分布狀態。珠江三角洲不僅是廣東遷移人口的聚集地,而且是全國人口最活躍的地區之一,該地區的遷入人口佔全國總遷移人口的9.18%。人口遷入量僅次於廣東的是全國的文化教育中心京津滬三市。可見,發達的經濟,先進的科技是吸引遷移人口的重要因素。
教育本身就實現著人口的遷移。現代教育,特別是現代高等教育如同一個人才集散地,它把各地區的人才收攏上去,加以培養,然後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習者的志願和特長,再把他們輸送出去,從而實現跨區域的人才流動。據統計,學習培訓和錄用分配與省際遷移量的比重分別為7.8%和4.7%。這種由教育本身所實現的人口遷移,最顯著的優點在於可使各個地區有計劃地輸入經過專門訓練的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有利於各地區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

㈤ 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公布,為何廣東為什麼能成為人口第一大省

生活在21世紀的今天,可以說我們是非常幸福的,現在我們的經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所以我們的社會也會出現一些巨大的變化,相信大家在網上也是看到了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公布的這件事情,所以很多人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就是為什麼廣東會成為人口第一大省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我們就可以了解到,這是因為廣東的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同時就業機會也很多,下面嗎具體來了解一下。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也可以更多的去關注這方面的問題。對於每一個人而言,我們可以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城市去發展,因為在那些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城市而言,我們的發展機會是比較多的,同時發展的空間也是很好的。所以我覺得我們可以去選擇一個比較好的城市去發展,這對我們將來的一個進步也是有很大的區別作用。

㈥ 人口素質: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從提高人口素質,教育素質是關鍵開始)

提高人口素質,教育素質是關鍵。中國發展的希望,在於由人口和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關鍵在人口教育素質的提高。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人力資本的提升離不開教育。改革開放以來,人口教育素質的提高引人注目,由相當於平均所受教育年限的人口教育指數變動可以看出,全國由1982年的4.2提高到1990年的5.2,由2000年的6.8提高到2005年的7.5。盡管如此,也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距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甚至不及某些發展中國家。世界後進國家追趕先進國家的歷史表明,後進國人均GDP達到先進國40%時,人均所受教育年限應達到先進國的70%左右;後進國人均GDP相當於先進國80%時,人均受教育年限應達到先進國的水平。也就是說,後進國追趕先進國要從教育追趕做起。2005年廣東省人口教育指數為7.9,略高於全國水平,而廣東省GDP總量位居全國之首,足見包括廣東省在內,提高人口教育素質任務之急迫。按照規劃,我國在「十一五」期間,基本普及初中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年左右;2020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至12年,是可能的和比較現實的。

㈦ 廣東實現12年義務教育了嗎

廣東還沒有實現12年義務教育。

對於試行12年免費教育,廣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市已先行一步。以珠海為例,當地從2007年秋季入學起,在全省率先將免費教育范圍擴大到高中階段教育,對本市戶籍的普高、職高、技工、中專的學生也實行免學費政策,實現「十二年免費教育」。

(7)廣東平均受教育年限擴展閱讀:

十二年義務教育:

十二年義務教育,是指將高中教育納入到義務教育范圍之內從而推行十二年義務教育,中國特區、民族地區、浙江、廣東、河北多地都嘗試了高中免費教育,取得很好反響。但主要還集中在民族地區、沿海等發達地區,沒有大范圍普及。

2017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代表熱議十二年義務教育。有政協委員提議要在全國普及十二年義務教育,對此,社會各方意見不一,有學者認為時機尚不成熟,有學者認為中國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因此,關於在全國普及十二年義務教育的提案還在進一步論證之中。

㈧ 中國本科學歷人口佔比

國家統計局11日公布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全國人口中,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31個省份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年以上的省份有13個,在9年至10年之間的省份有14個,在9年以下的省份有4個。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和廣東受教育年限位居前五。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為15467人,佔比由8.93%提升至15.47%。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內蒙古和江蘇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佔比位居前五;北京有超過四成人口擁有大學文化程度。

受教育年限:這5個省份提升多

從平均受教育年限看,在10年以上的省份有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廣東、遼寧、陝西、江蘇、吉林、新疆、海南、內蒙古和湖北13個省份。其中,北京、上海、天津超過11年,北京以12.64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位居榜首,上海和天津分別達到11.81年和11.29年。

這三大直轄市位居前三,主要與城鎮化率高有關。作為城市經濟體,這三地的城鎮化率均早已超過80%,三地的教育基礎雄厚,因此整體的受教育年限也比較高。

三大直轄市之外,東北的遼寧、吉林和中西部的山西、陝西整體的受教育水平也比較高。這些地方在計劃經濟時代,重化工業發展較為突出,工業化帶動城鎮化,而城鎮化又影響了受教育水平。

以東北為例,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對第一財經分析,東北進入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時間比較早,東北當年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是當時全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科教基礎很好,整體受教育水平較高。

相比之下,一些沿海發達地區如浙江和福建,受教育程度年限也比較少。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開明對第一財經分析,福建的城鎮化比較晚,加之高教基礎比較差,以前很多人受教育年限都比較短,因此整體受教育程度也比較低。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福建受教育程度低,既有過去存量的因素,也有後來增量的因素,即福建的產業結構中,輕紡工業十分突出,這些產業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文憑要求較低,加上高校資源較為薄弱,因此福建的受教育水平比較低。

西部地區尤其是大西南地區的山區比較多,教育發展較為滯後,「普九」工作完成得比較晚,再加上這一地區的城鎮化起步較晚,城鎮化率較低。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幅度較大的前5個省份為:西藏(1.5)、貴州(1.1)、上海(1.08)、安徽(1.07)和雲南(1.06)。

廣東大學文化人口佔比為何不高

從受教育程度來看,全國人口中,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8 億人;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為15467人,佔比由8.93%提升至15.47%。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內蒙古和江蘇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佔比位居前五。

北京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達到了41.98%,這一佔比在全國遙遙領先。一方面,北京不僅城鎮化早、城鎮化率高,而且高教資源實力也是首屈一指。另一方面,從產業結構來看,北京以現代服務業、高新產業為主,這些產業吸引的外來人口主要是以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才為主。

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也可稱為數字經濟、信息經濟,這一產業一直是近幾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熱門方向。北京市四經普結果顯示,北京在該行業的相關從業人員高達138.9萬人,相當於滬深之和。其中,相當多的從業人員,是來自外地的大學畢業生。

另一大強一線城市上海的大學文化程度人口也到了33.87%,位居全國第二。作為我國城區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上海擁有大量的跨國企業以及上證所等金融機構,總部經濟、研發創新等十分突出,進而吸引了大量人才。上海財經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2019屆畢業生留在上海工作的比例都超過七成,在全國重點高校中名列前茅。

閱讀全文

與廣東平均受教育年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
貝倫斯發明 瀏覽:242
馬鞍山匯通大廈地址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