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救生艇的規格和配置是什麼
救生艇是艦船上乘員在緊急情況下進行自救或援助海上遇難人員使用的一種專用小艇。長度不小於5米,採用槳、帆、機械等推進,乘員60-100人。救生艇種類很多,有開敞式、封閉式和全封閉式。艇內通常裝有淡水、食品、急救葯品、救生電台等。艇體通常塗有固定的橙黃顏色,便於救援船舶和飛機發現與識別。救生艇平時固定在甲板的吊放設備上,便於人員登艇。
❷ 多大的船需要有救生艇
救生艇、救助艇、救生筏的配備要求:
1.國際航行的客船配備救生艇應能容納船上總人數的50%,至少不能少於37.5%(其他允許用救生筏代替)。
2.船長≥85米的貨船每舷配備救生艇能容納船上總人數的100%。
3.配備救生艇的結構形式是全封閉式或部分封閉式。
4.500總噸及以上的客船每舷至少配備救助艇1艘。
5.小於500總噸的客船至少配備救助艇1艘。
6.貨船全船至少配備救助艇1艘。
7.如果救生艇符合救助艇的要求允許救生艇代替救助艇。
8.國際航行的客船全船配備救生筏能容納全船總人數的25%。
9.貨船配備救生筏能容納船上總人數的100%。
❸ 救生艇發展歷史
救生t艇是人們水上遇險時賴以求生的一種工具。
它源於兩三千年前我國幹了的葫蘆瓜。《易經》里所說的:「包荒,用馮(音『憑』)河」,根據郭沫若先生的解釋,就是「用葫蘆瓜渡河」。《詩經》中也說「的有苦葉,濟有深涉」,聞一多先生將《詩經》中的這一記載譯為:「葉子拍了,葫蘆也幹了,可以擇來作腰舟用了。」我們認為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抱著枯乾的葫蘆瓜,就能使身體浮在水面上,不致淹死。這葫蘆瓜便是最原始的救生設備。後來,凡是在海上航行的船隻,大都帶著葫蘆瓜,以防不測。由此可見,我國古代人民是利用幹了的葫蘆瓜浮水渡河的,這就是最原始的救生圈。
到了宋代,救生圈的製作方法大大前進了一步,有人開始用軟質木料、蘆葦等編製成一個環狀物體,讓人可以鑽進去,使環托住人的身體,這種環形的救生圈使用起來要比葫蘆瓜方便得多,遂成了名副其實的救生「圈」了,宋人稱之為「浮環」。據《宋稗類抄》一書記載:宋代抗金名將韓世忠曾派部將王權去金山抗敵,臨行前韓世忠命令他不要用船渡江,以免被敵人發覺。於是王權就給每位土兵發了一個用軟木製成的圓形的浮環,讓他們將浮環縛在腰間,藉此渡江。士兵們在王權的帶領下悄然過江,金人全然不知,遭突襲而全軍覆沒。當時王權所用的浮環就是現代救生圈的前身。
時至近現代,隨著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各種救生設備紛紛出現:救生艇、救生衣,樣樣齊備。但救生圈這一傳統裝備仍然被人們保留著使用著,它仍然是最簡便的救生工具。航海時,海員們仍把救生圈放在諸如輪船甲板上等最顯眼的地方,並在救生圈上塗飾了紅白兩種顏色,有些較高級的救生圈上還裝有自亮浮燈,這樣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落水人所處的位置都很容易辨識,救援的船隻便可以追蹤標志,迅速趕往出事地點,把與海浪搏鬥的落水人救起。
國際救生艇聯盟(International Lifeboat Federation,簡稱ILF)
該聯合會成立於1924年的英國倫敦,是非政府間國際專業組織。起宗旨是交流海上救生技術的經驗,改善救生船、艇、設備、裝具的設計性能和救生人員的技術條件,維護海上人命安全。目前該組織由39個國家55個成員組成。組織的總部設在英國皇家救生艇協會。該組織每四年召開一次會議,並設有展覽會和海上救生演習,出版物有年刊International Lifeboat.會議主席由會議舉辦國的救生艇組織負責人承擔。
1978年12月5日,交通部、外交部、國家科委聯合發文上報國務院請示派員參加國際救生艇會議,1978年12月9日經過中央領導批示同意,我國自1979年起參加該聯合會。我們曾經以中國救撈公司的交通部救撈局( 目前以交通部救撈局的名義參加該組織)的名義分別於1979、1983、1987、1991、1995、1999年參加了第13-18屆的會議。2003年將在南非的開普敦召開四年一次的會議。
❹ 關於遠洋輪船配備的救生艇
救生艇一般在生活區兩側各配一隻,如果生活區在船尾的,也有在船尾只配備一隻,規格是根據船舶配員來確定的,根據SOLAS公約規定,每隻救生艇必須滿足在船人員100%的載員要求,包括淡水,食品,座位等。
救生艇分開敞式,全封閉式,半封閉式等形式。
救生艇一般採用柴油機作為動力,所配油料必須滿足不少於6節速度,續航24小時的要求。有些老船,也配備以純人力劃槳為動力的救生艇,不過基本都淘汰了。
速度要求在6節以上。
詳細內容參考SOLAS公約
❺ 玻璃鋼救生艇使用年限有何規定
玻璃鋼救生艇的質量輕,強度高,耐腐蝕,表面光滑,製造與維修工藝較簡單,保養方便,經久耐用;目前以被國內外廣泛採用。
❻ 救生艇或救生筏里儲備的用品,理論上來講,夠一個人在海上生活多久
按照solas要求,救生艇應配備不少於每人3l淡水,10000kj口糧。 然後如果你一個人佔用一條救生艇,那就要看這條救生艇的設計配員了。假如你自己登上了一條32人的救生艇,那麼你將會有不少於96L淡水和320000kj的口糧。(詳見國際救生設備規則lsa)除此之外,還有魚鉤魚線,海水除鹽器或者人工反滲透除鹽器,就是海水淡化裝置等等能持續提供淡水和食物的設備。也就是說,假設沒有突發事件,沒有暴風雨,純消耗的話,理論上說你能在海上漂一輩子。。。
採納哦
❼ 海船救生艇鋼絲應該幾年換新
常用鋼絲繩有磷化塗層鋼絲繩、鍍鋅鋼絲繩、不銹鋼絲繩塗塑鋼絲繩,海船上使用的鋼絲繩,建議使用熱鍍鋅鋼絲繩或熱鍍鋅外層再塗塑的鋼絲繩,可以耐受海水高鹽的腐蝕,鋼絲繩更換沒有固定時間,根據鋼絲繩斷絲、磨損和銹蝕狀況判定是否需要更換,下列國家標準是鋼絲繩報廢依據,參照GB/T29086-2012鋼絲繩 安全 使用和維護國家標准進行維護保養,以及按照GB/T5972-2009起重機 鋼絲繩 保養 維護 安裝 檢驗 報廢 國家標准進行檢查與報廢。僅供參考
❽ 中國第一艘深潛救生艇於哪年投入使用
中國第一艘載人深潛救生艇1988年投入使用。這艘深潛救生艇長15米,排水量35噸,最大下潛深度600米,可容納4名艇員。每次對口救生人數為22人;在水下220米內可以開艙施救6名人員。因艇上新設備了電視聲成像聲納、定位聲納以及機械手等設備,所以它還能兼顧海洋調查和海底勘探等任務。
在此之前,由上海交通大學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研製成功「海人」1號無人遙控潛水器,最大工作深度200米。1986年,上海交大與加拿大國際潛艇工程公司攜手研製出兩種作業型無人潛水器,給上海救撈公司試用,救撈結果反映良好。
❾ 救生艇的介紹
《救生艇》這個劇本是希區柯克和妻子阿爾瑪一起原創的,創意來自報紙對盟軍船隻沉沒的報道。該片拍攝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況最激烈的時期。它是一部頗為成功的影片,對人性的善惡有著深入的描繪,同時也把處於戰爭狀態下那種人類的熱情和偏見表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