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銅陵市銅官山銅礦()
銅官山銅礦位於銅陵市西南2.5公里處。市內有汽車、火車和長江航運碼頭,可直通全國各地,交通十分方便。
銅官山銅礦由松樹山、老廟基山、小銅官山、老山、寶山、白象山、羅家村和筆山等八個礦床組成。其中松樹山、老廟基山、小銅官山、筆山礦床規模較大,探明銅儲量佔全區總儲量的80%。自1950年起,銅官山銅礦對松樹山、小銅官山、老山、寶山、筆山礦相繼進行坑下開采,露采老廟基山礦,白象山、羅村兩個礦尚未開采利用。
銅官山銅礦是一座老礦山,早已享有盛名,經過多年開采冶煉,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不斷擴大,礦業規模相當宏大;目前年處理礦石135萬噸,年產粗銅6萬噸,相當全國粗銅產量的1/8,年產電解銅3萬噸,年產硫酸20萬噸。是有名的「銅都」,也是全國六大產銅基地之一。
銅官山銅礦所處地質構造部位為銅官山倒轉短軸背斜北西翼。背斜核部由中志留統墳頭組、上志留統茅山組組成,兩翼依次為泥盆系五通組,石炭系高驪山組、黃龍組、船山組,二疊系棲霞組、孤峰組、龍潭組、大隆組,三疊系殷坑組、龍山組、南陵湖組岩系。背斜北西翼有燕山期復式岩體,出露面積約1.5平方公里,呈橢圓形,主岩體為閃長岩類。礦床的形成與背斜構造的控礦屏蔽作用及有利的岩石地層,特別是與黃龍、船山、棲霞組的碳酸鹽岩類以及石英閃長岩漿的侵入作用有關,是典型的接觸交代式夕卡岩型銅(鐵)礦床。
銅官山銅(鐵)礦的發現年代久遠,開發利用歷史悠久。據史載,南朝(公元420—581年),就有「銅官山」之稱,有煉銅場。唐代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銅官山稱「利國山」設銅官,監督開采銅礦。詩人李白曾形容當時冶銅盛況,稱:「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宋置「利國監」,元置「梅根督」,清設「銅官督」。可見「銅官山」之稱,與當時產銅、采銅、督冶銅關系密切,與「漢有善銅出丹陽」的漢鏡銘文也很吻合。
由於銅官山銅礦發現極早,開發利用歷史悠久,礦區古采坑、廢礦堆、古煉渣遍布,因而引起了國內外地質界、采礦業的高度重視,為有識之士所矚目並相繼進入該區調查、勘測。其中較早的有:清同治八年(1869),德國人李希霍芬;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英國人約翰凱派來的英國礦師麥奎;1915年北洋政府農商部礦業技正(工程師)張景明、章鴻釗及德國人梭爾格;1917年2月,農商部礦業顧問丁格蘭(瑞典人);1923年國民政府商業部葉良輔、李捷;1930年實業部地質地調查所孟憲民;1931年,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孫健初;1932年,前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孟憲民、張更;1933年,實業部地質調查所謝家榮等,都對該區地質、礦產情況做過不同程度的調查研究。其中,工作較詳並有資料或著述者為:張景明等對該區鐵礦的認識,瑞典人丁格蘭提出要注意該區銅礦的認識,葉良輔、李捷對該區石英閃長岩及其接觸變質鐵礦成因類型的研究,孟憲民對該區二疊系的研究,孫健初等測制的1∶2.5萬地質圖,孟憲民、張更測制的1∶2.5萬地形地質圖,以及謝家榮對該區鐵礦質量和成因所作的論述等,對以後礦區地質調查和礦床勘查都起了一定的指導作用。由於當時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的腐敗,礦產資源勘查工作未進一步深入進行。
1938年,日寇侵華,銅陵淪陷,好端端一個礦業基地陷入日寇強盜之手,對鐵礦資源肆意掠奪開采,采出礦石源源不斷運回日本,經八幡鋼鐵所冶鐵,發現含銅較高不合要求。與此同時,也派出一些人員進入礦區,先後有神山昌毅、楠木實隆、田煙武一郎、神山永壽、佐藤喜志雄、管原省及夏井一郎等,開展了地質、物探、鑽探工作;在老廟基山施工的第4號鑽孔深部發現了含銅鐵礦和含銅硫鐵礦,在第10號鑽孔內見到了很富的銅礦體,據當時日寇內部資料介紹,日本人驚喜地叫道「銅官山復活了」。而後又轉入對銅礦資源的掠奪性開采。至1945年日寇戰敗投降,日本華中礦業公司在老廟基山先後施工鑽孔26個,工作量數千米,開掘平巷65米,運走礦石達數千萬噸。日寇投降後,礦山遺留尚未運走的富銅礦石(銅品位在1.7%以上)還有1400多噸,一般品位的銅礦石達465噸,精銅礦為370噸。
1946年,華中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調查部皮特·普維斯和弗蘭克·福渥德曾來該區進行銅礦調查,編寫了《中國安徽省銅官山銅礦報告》。
1949年,新中國成立,銅官山銅礦回到了人民手中。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該區地質勘查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同年9—11月華東軍委工業部礦產測勘處分別派張兆瑾、劉宗琦及趙宗溥到銅官山等地進行銅礦調查,測制了1∶1000礦床地質圖、1∶1萬礦區地質圖和1∶5萬區域地質圖,估算銅礦儲量7—9萬噸。
1950年6月25日,以張兆瑾為主,率領六名工人到銅官山,組建了銅陵銅官山銅礦測探隊。同年,派殷維翰為該隊隊長,配備3台鑽機,根據前人資料和日本人在老廟基山鐵礦下見到的銅礦線索,在老廟基山進行鑽探。8月間,施工鑽孔見到了富銅礦體,至此拉開了銅官山地區銅礦勘查的序幕。至1952年共施工鑽孔16個,試算老廟基山銅金屬儲量6萬噸。
1952年5月9日,地質部組建三二一隊,先後由郭文魁、滕野翔任隊長,開始了該區銅礦資源的進一步勘查。當時的主要地質技術人員有郭宗山、沈永和、段承敬、李錫之、常印佛、朱安慶、陳慶宣、楊慶如、董南庭、劉廣志、馮鍾燕、朱康年、張善禎、方雲波、馬志恆等。同年7—9月,在銅官山礦區筆架山礦段進行槽、井探,填制1∶2500地質圖;10月,在銅官山、寶山一帶進行槽、井探,填制1∶2500地質圖,同時開展電、磁法探礦和鑽探工程。先後完成1∶2500礦床地質填圖14.37平方公里、1∶1萬礦區地質填圖1808平方公里、1∶10萬區域地質填圖3705平方公里;並完成磁法、電法物探簡測8.19平方公里、詳測13.76平方公里、探槽15187.24立方米、淺井88.6米,1∶50坑道素描圖3016米,施工鑽孔96個,工作量為1.94萬米。探明銅金屬儲量26萬噸、伴生硫礦石儲量1943萬噸、共生鐵礦石儲量202萬噸;並對白象山、寶山、老山和筆架山等礦床用稀疏鑽孔控制。為適應礦山建設急需,於1953年底由郭文魁、郭宗山等完成了《安徽銅陵銅官山銅礦地質報告》(中間報告性質)。1954年上半年完成收尾工程,在郭宗山指導下,於同年7月由朱康年等編制了補充報告。
1954年10月,國家礦產儲量委員會決議,要把兩份報告合並成一份完整報告,並處理一些遺留問題,於是由常印佛等於1955年5月編制了《安徽銅陵銅官山銅礦地質勘探報告》。這份報告和上述中間報告是安徽省內第一份可供開采設計依據的詳勘成果,經礦山開采證實,報告中所圈定的礦體形態、產狀及礦石質量等,均與礦山開採的實際情況基本相符,受到礦山開采部門好評,為我國銅礦事業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地質資料。至此,銅官山銅礦勘探告一段落,三二一隊轉向江北地區和銅陵獅子山、鳳凰山礦區,繼續進行以銅為主的礦產綜合普查。
銅官山銅礦勘查的主要經驗是:①古地名、古采坑、古冶跡及古史料的記載,對提醒後人注意在該區找銅起了重要作用;②大量的地表鐵帽顯示了深部可能有較大規模工業礦體存在,需要進行深入勘查;③勘探初期總結的礦體在平面上呈「一層一圈」,剖面上沿接觸帶及有利層位作「椏枝狀」分布,尤其是以五通石英砂岩為底板的有利層位和礦體可離開接觸帶而進入圍岩的認識,對指導該礦床的正確勘探,很快做出評價起了決定作用;④地球物理探礦作為一種新的探礦手段在該區做了不少方法試驗和效果應用工作,是國內較早開展地球物理探礦方法試驗工作的基地之一,對指導該區尋找隱伏礦體起了重要作用;⑤為後來引入「層控」成礦概念,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典型層控夕卡岩礦床的產地,對擴大區內找礦思路也具指導意義。
自1957年開始,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蓬勃發展,對銅礦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為滿足礦山生產需要,同年4月,冶金八一二隊又開始在銅官山銅礦區進行普查找礦工作。到1958年共投入鑽探工作量0.91萬米、探槽2萬立方米、井探2064米、1∶1萬地質測繪10平方公里、1∶1000地質填圖1.5平方公里,1959年2月由陳伯林等編寫的《安徽省銅陵市銅官山礦地質報告》,包括老山、寶山、白象山、筆山等4個礦床。經安徽省冶金工業廳批准,獲得銅金屬儲量5萬噸,鐵礦石儲量433萬噸,使該區銅累計儲量達31萬噸。對保證礦山擴大開采,延續礦山開采年限起了重要的保證作用。
1959年5月,楊華榮、姜同之等在該區普查時,發現筆山西側羅家村地表有龍潭組和孤峰組,其構造方向也呈北東55°,推測其與岩體接觸帶有銅礦體存在;據此,1960年投入物探工作,圈定了0.03平方公里磁異常,經鑽探驗證,雖在與岩體接觸帶上未見工業礦體,但有3個鑽孔在上二疊統大隆組的夕卡岩和夕卡岩化灰岩中見到了銅工業礦體。
老山銅礦床,1957年前地質部三二一隊曾施工4個鑽孔;1958年,冶金八一二隊將老山礦床按第三勘探類型進行勘探,計算了銅儲量。提交的《安徽省銅陵市銅官山銅礦地質報告》,經省儲委審查,認為老山礦床應屬第四類型,使原儲量級別大大降低,勘探程度遠不能滿足礦山開采設計要求。銅陵有色金屬公司指示所屬地質勘探隊(原八一二隊)對該礦床補做工作,於1963年4月5日—1963年10月10日補了5個鑽孔、7個淺井、2條探槽,並利用礦山坑道資料,由陳文雍、湯新民等編寫了《銅官山礦區老山區地質勘探報告》,獲得銅金屬儲量1.16萬噸,鐵礦石儲量312萬噸。
羅家村區,1960年冶金八一二隊在驗證磁異常時,有3個鑽孔在大隆組夕卡岩和夕卡岩化灰岩中見到了銅礦體;為查清礦體延深和延展情況,1965年—1967年4月再次上鑽,進行深部找礦,在青龍灰岩與龍潭組砂、頁岩層間破碎帶以下發現含銅夕卡岩。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由楊華榮、姜同之、周瑾瑾等人編寫並提交了《安徽省銅官山礦區羅家村區地質評價報告》。完成鑽探工作量0.34萬米,探槽3條、淺井31個,獲得銅金屬儲量0.51萬噸。這一新層位礦床的發現,對銅陵地區尋找同類礦床有很大意義。
1980—1984年,銅陵有色金屬公司地質隊,在筆山礦床東部開展深部找礦,使用鑽探工作量4701米。1984年由江新民、楊奇等編寫了《筆山東部深部礦體詳查報告》,獲得銅金屬儲量0.48萬噸。1985年7月,由有色金屬公司審查。
1978年—1990年6月,銅陵有色金屬公司地質隊,在松樹山—老廟基山礦床深部開展尋找深部礦體,投入鑽探工作量0.94萬米。1990年6月由王建新、林景龍、楊奇、楊鳳林等編寫了《松樹山礦段深部礦體普查評價報告》,獲得銅金屬儲量1.9萬噸、鐵礦石儲量84萬噸。
1980年10月—1986年7月,銅陵有色金屬公司地質隊,在羅家村礦床深部進行找礦工作,投入鑽探工作量0.70萬米。1986年由周宗朴、汪智林、王建青等編寫了《羅家村礦段深部礦體普查評價報告》,獲得銅金屬儲量0.50萬噸、鐵礦石儲量13萬噸。1986年12月由有色金屬公司審查批准。
70年代初,銅官山礦區銅礦保有儲量不足10萬噸,礦山生產只能維持4—5年,礦山告急。1975年5月省冶金工業廳召開有生產、勘探、科研等單位參加的找礦會議,決定加強礦區找礦,成立銅官山礦區找礦小組。八一二隊集中5台鑽機施工,見礦率很高,從而打開了老礦區找銅礦的新局面;1978年結束野外鑽探施工,投入鑽探工作量3.28萬米,63個孔。1980年由高富信、閻樹森、柴淑文、尹升吉等編寫了《安徽省銅陵市銅官山銅礦床深部找礦評價地質報告》(包括松樹山、老廟基山、寶山、白象山4個礦床),計算了儲量。1983年省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審查了該報告,提出修改意見。1984年6月由高富信、閻樹森、張網度、肖海濤修改了上述評價地質報告,獲得銅金屬儲量2.42萬噸。
1957—1986年,八一二地質隊在銅官山這樣一個老礦區的深部,不斷發現新的隱伏礦體,為延長銅官山銅礦的開采做出了貢獻。
Ⅱ 剛果金銅礦如果管理好,以現在規模可以開采幾年以上
三年以上一定要好好管理可能會更長。
Ⅲ 每噸銅礦含量多少才適合於開采
硫化銅礦石的工業品位要求含銅在0.4%以上,富礦的工業品位含銅在1%以上。
1989年,《中國礦床》(宋叔和主編,1989)推出的中國銅礦床分類,在前人分類基礎上,著重考慮兩個基本因素:礦床形成的地質因素,即產出的地質環境、控礦因素及其成因;商品礦石的經濟意義,即礦床必須在現階段能夠被開發利用,而且要有一定規模。
(3)銅礦可供開采年限擴展閱讀
銅礦床種類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1、海相火山岩黃鐵礦型銅礦床:產於下古生代石英角斑岩和細碧岩中。呈透鏡狀、似層狀。礦石礦物以黃銅礦、黃鐵礦為主,銅品位一般大於1%。如中國甘肅白銀廠、青海紅溝等礦床。
2、超基性岩中的熔離型銅鎳硫化物礦床:產於下古生代純橄岩、輝橄岩、橄輝岩岩體的中、下部。呈似層狀、透鏡狀。礦石礦物以黃銅礦、鎳黃鐵礦為主。銅品位一般小於1%。如中國甘肅金川、新疆喀拉通克等礦。
3、變質岩層狀銅礦床:產於中元古代白雲岩、大理岩、片岩片麻岩中沿層產出。礦體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礦石礦物以黃銅礦、斑銅礦為主。銅品位一般大於1%。如雲南東川湯丹、山西中條山胡家峪等礦。
4、夕卡岩型銅礦床:產於中酸性侵入岩體和碳酸鹽岩的接觸帶內外。礦體以似層狀、透鏡狀、扁豆狀為主。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銅礦、黃鐵礦。銅品位一般大於1%。如安徽銅官山、江西城門山等礦。
5、斑岩銅礦床:產於中生代、新生代花崗閃長斑岩、二長斑岩、閃長斑岩等及其圍岩中。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礦石礦物以黃銅礦為主。銅品位一般小於 1%。礦床常為大、中型。如江西銅廠、黑龍江多寶山、西藏玉龍、驅龍等礦。
6、砂岩型銅礦床:產於中生代陸相砂岩與砂頁岩中。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礦石礦物以輝銅礦為主,其次為斑銅礦、黃銅礦等。銅品位多大於1%。如雲南郝家河、四川大銅廠等礦。
Ⅳ 銅礦 可以採煤嗎
國家之所以取締小礦廠就有這方面的原因。
裡面除了含1%的銅,可能還含2%的鐵,或是其他礦物質。
而一般小並不具備這種能夠完全開採的設備,通常只開采一種,其他的就浪費了。
或是只開采含量最高的一種,而將其他全拋棄。
「采易棄難,采富棄貧」造成資源的浪費。
對於銅品位低於5%的礦石要用選礦方法富集成銅精礦
一級品銅礦含量不小於30%
二級品銅礦含量不小於25%
三級品銅礦含量不小於20%
四級品銅礦含量不小於13%
品味標准並不是一成不變,國內外許多銅礦床開采品位為0.5%~0.4%,個別大型露采礦山的邊界品位降到0.2%,由於資源稀缺或是技術提高,預計本世紀末或下個世紀初,世界銅礦開采品位可能降到0.25%,邊界品位下降到0.1%時,則一些含銅高的岩石也就可能成為工業礦石了。
Ⅳ 10平方公里銅礦可以開采多久
10平方公里不可能全是銅,要看礦脈的集中程度,最集中開採的最快,越分散開採的越慢。
Ⅵ 銅礦開采量
有色金屬是指鐵、鉻、錳三種金屬以外的所有金屬,包括銅、鉛、鋅、鋁、鎂、金、銀、鉑等。有色金屬作為基礎原材料,主要應用於電力、建築、汽車、家電、電子和國防等多個領域。過去十年,
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的消耗量和需求量顯著增長,據統計,
2006
年至
2015
年期間我國「十種有色金屬」產量從
1,891萬噸增長至
4,712
萬噸,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
10%。有色金屬礦石采選行業為選礦設備及備件提供持續的市場需求。2006-2015年中國十種有色金屬產量
(單位:萬噸)
註:十種有色金屬包括銅、鋁、鉛、鋅、鎳、錫、銻、鎂、鈦、汞。2006
年至
2012
年期間,受中國經濟增長和固定資產投資的拉動,在旺盛的市場需求刺激下,我國精銅礦產量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2013
年開始精銅礦產量增速有所放緩,
2013
年至
2015
年期間銅精礦產量保持相對穩定,精銅礦年產量維持在
150
萬噸左右。2006-2015年中國精銅礦產量統計
(單位:萬噸)
從國內市場看,據統計,
2014
年中國銅礦儲量合計
2,836
萬噸,佔世界銅礦總儲量的
4%左右,其中江西是銅礦儲量最多的省份,銅礦儲量為
577
萬噸,佔全國銅礦儲量的
20%,內蒙古、雲南、西藏、新疆等地銅礦儲量也相對豐富。但是,與其他生產國相比中國的礦石品味低,中國銅礦石品位低的現狀成為制約中國銅業發展和銅礦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決定了技術含量高的選礦設備和選礦流程在礦山采選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14年中國各省份銅礦儲量統計
(單位:萬噸)
從國際市場看,
2015
年全球銅礦總儲量達
7
億噸,全球精銅礦產量也保持著持續、穩定的增長趨勢,
2006
至
2015
年期間年均復合增長率接近
3%,巨大的海外市場為我國選礦設備製造行業提供了發展機會與持續的市場需求。全球銅礦儲量集中分布在智利、澳大利亞和秘魯等國,僅智利、澳大利亞和秘魯的銅礦儲量合計佔全球銅礦總儲量的
53%。2006-2015年全球精銅礦產量統計
(單位:萬噸)
有色金屬行業是典型的周期性行業,受到宏觀經濟波動影響較大,但歷史發展數據表明,銅礦開採行業擁有穩定而巨大的市場需求基數,並且市場需求受宏觀經濟周期及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相對較小,
未來銅礦開採行業的發展趨勢仍然較為樂觀。
Ⅶ 國家是否允許開采銅礦
銅礦屬於重金屬保護礦種,不允許個人開采
Ⅷ 世界鐵礦石產量還能夠用多久
未來20年世界礦物原料的保證程度看,大多數礦產不存在問題。從主要金屬礦產的靜態保證年限看,鐵礦石儲量可保證生產128年,銅礦儲量可保證生產32 年,鎳礦儲量可保證生產49年,鎢礦儲量可保證生產47年,鉀鹽儲量可保證生產276年。保證年限偏緊的有鋅(24年)、錫(21年)、鉛(21年)、金(19年)、銀(15年)和錳(14年)。
在儲量、儲量基礎和資源量三級分類中,最具現實意義的是儲量。但應看到,儲量是個動態概念,市場價格的提高會使本來開采無利可圖的礦石變得有利可圖,這部分儲量基礎會自動升級為儲量,價格的提高還會使勘探投人不斷增加,從而發現新的礦山,增加儲量基礎乃至儲量。此外,依靠科技進步可以發現新的成礦帶,提高低品位、難處理礦石的處理能力,從而增加礦石儲量。
長期以來,世界主要礦產無論是儲量、儲量基礎還是資源量都呈上升趨勢。如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世界銅儲量為3.4億噸,按當時年開采量840.5萬噸計算可供開采40年。同期世界黃金的儲量為39808噸,按當時年開采量1582.9噸計算可供開采25年。如今20多年過去了,銅儲量反而增加到4.7 億噸,開采年限還有30多年。金儲量還有4.2萬噸,開采年限有19年。
與1984年至1994年期間相比,世界多數礦產勘探儲量的保證程度未出現大的變化,只有鐵礦石的勘探儲量保證程度出現大幅度下降。
由於世界礦產資源分布極不均勻,開發已知礦產需大量投資等原因,許多國家難以擺脫能源和礦物原料短缺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西歐、日本和美國(三者礦物原料消費量約佔世界礦物原料消費量的2/3)的礦產資源保證程度都有所下降,他們大部分礦產的需求量大大超過國內的開采量,對進口的依賴程度不斷增大。以美國為例,目前鋼消費量是產量的2倍,鉛為3.7倍,鋅為1.3倍,錫、鋁土礦和鎳全部依靠進口。
隨著礦產勘查、開采和冶煉進一步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主要工業國的礦產保證程度將進一步降低,對進口的依賴程度可能會持續增大。
原蘇聯和東歐國家的許多重要礦產,在礦石質量和開發條件方面,在國際市場上並無競爭力,但原蘇聯在油氣、金、鉑族元素、鉀鹽和金剛石等礦產方面增產潛力巨大。需要指出的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原蘇聯和東歐各國許多礦產儲量保證程度正在不斷下降,但目前他們的礦產產量下降速度低於礦產需求的下降速度。
發展中國家許多礦產的地質潛力優於原蘇聯和東歐國家,而且開發程度低。這是近幾年礦產勘查和開發向這些國家轉移的重要原因。
很多業內專家認為,未來絕大多數礦產儲量的增長速度仍將高於這些礦產的開采速度,因為從世界范圍看,發現新礦床的潛力還是很大的,許多地區的地質研究和地球物理研究程度還不夠。目前,勘探儲量與開采量相比的靜態保證年限,今後10年至20年仍將保持較高水平。
近幾年世界經濟逐步復甦,礦產品需求強勁增長,礦產品價格普遍上漲。
2004年世界經濟全面增長。與上年相比,幾個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美國4.3%、日本4.4%、英國4.4%、德國1.4%、法國 2.5%、歐元區2.2%。幾個主要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中國9%,印度6.7%、俄羅斯7.3%、中南美4.6%、中東歐5.5%、非洲 4.5%。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2004年大多數國家的經濟都實現了同步增長,世界經濟呈現出共同繁榮的發展勢頭,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經濟增長最快的一年。
世界經濟復甦,固定資產投資增加,加上受政治因素和投機資金炒作的影響,能源和原材料需求強勁增長,礦產品供不應求,主要礦產品價格普遍攀升,礦產品價格創多年來最高記錄是2004年世界礦業的一個明顯特徵。中國經濟飛速增長致使需求量猛增被認為是造成這種局面的首要原因。2004年價格提高的礦產品包括:鋼鐵、銅、鎳、鋁、鎂、錫、鉛、鉑和金等。
據英國商品研究機構統計,2004年全球粗鋼產量10.36億噸,首次突破10億噸,其中中國粗鋼產量占亞洲一半,佔世界的四分之一。2004年初,控制全球80%鐵礦石貿易量的淡水河谷公司、里奧廷托公司和BHP比利頓公司宣布,把他們2004年至2005年生產的主要鐵礦石產品價格提高 18.62%。這3家公司還相繼把產量提高了9%左右。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中國鐵礦需求量猛增是上述3家公司提高產量和價格的主要因素。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據初步測算,2004年全球鐵礦石海運貿易總額達5.45億噸,高於2003年的5.15億噸,其中80%的增長是中國購買力增加所致。
2003年世界精煉銅產量為1524.49萬噸,2004年為1574.35萬噸,而同期的消費量分別為1536.55萬噸和1635.54萬噸。銅供應短缺日趨嚴重的主要原因是世界各地銅庫存量大幅減少。世界有色金屬價格經過2002年的小幅回升後,2003年和2004年價格出現大幅走高。 2004年國際銅價格在振盪中攀升,年平均價格約為3200美元/噸,較2003年同期上漲40%,較2002年同期上漲110%。
此外,鉑和金等貴金屬價格的上漲也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有直接關系。鉑價在今年5月17日曾達1336美元/盎司,達到1980年3月以來的最高水平。今年5月13日金價最高達到730美元/盎司,創下25年來歷史新高(此數據為編者所加)。受需求強勁增長、美元疲軟、國際局勢動盪、恐怖襲擊事件不斷和礦工罷工等因素的影響,自2002年下半年以來,國際能源和原材料價格持續走高。
來源:世界建材
世界鐵礦石儲量可保證生產128年
Ⅸ 關於銅礦的開采
煉銅是採用化學方法把礦石中的銅還原出來的方法獲得銅。(其他都作為廢渣處理了)
對於品位低的礦石,開采選礦費用高,提煉成本高
根據各國礦產資源的稀缺性以及技術的高低,各國對最低標準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具體數據看樓上的,一起學習學習)
Ⅹ 常見金屬元素開采年限
計算的結果非常驚人,從2000年算起,最常用礦物資源的大致情況如下:
20年以內「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有14類:鉑族金屬(0年,因我國沒有獨立的鉑族金屬礦,該資源完全依賴進口);金礦,(岩金7年,但砂金可采35年);銻礦(8年);飾面石材(8年);螢石礦(9年);鉻鐵礦(14年);原油(15年);鉛礦(16年);錳礦(16年,這是按國外數據,我國數據為79年);銀礦(17年,若不考慮「伴生礦」,那麼靜態指標為12年);滑石(18年,為年開采390萬噸;若174萬噸年產,則為42年);鋅礦(19年);石墨(19年);錫礦(20年)。
20-50年間「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有8類:硼礦(21年);石膏礦(21年,這是按照國際上的數據,按國內數據為224年);銅礦(29年);鎳礦(30年);重晶石(35年);天然氣(40年);水泥石灰岩(46年)鉬礦(48年)。
50-100年間「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有10類:鎢礦(51年);高嶺土(53年);玻璃硅質原料(57年);鍶礦(66年);硫礦(67年);金剛石(67年,這其實沒有意義,中國金剛石在世界上微不足道);鈦鐵砂(70年);鐵礦(81年);鈷礦(84年);石棉(93年)。
100-200年間「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有4類:硅灰石(127年);鋁土礦(141年);菱鎂礦(148年);煤(200年)。
200-300年間「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有3類:磷礦(216年);膨潤土(243年);硅藻土(295年)。
300年以上「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有5類:耐火粘土(321年);鉀鹽(345年);稀土礦(380年);芒硝(2205年);鈉鹽礦(3749年)。
可以看出,今天,對於中華民族來說,多種礦物資源的耗竭,已經只有數十年和百餘年光景,而不是遙不可及的數百年乃至千年之遠。目前的常用礦物,只有2種的使用年限超過了「千秋」,還沒有一種能夠達到「萬代」。為了改革以來的20幾年「經濟高速發展」,中華民族已經喪失了千秋萬代。
在「地球村」的時代,中國或許還可以獲得世界其他地方的礦產資源?
但在我看來,這仍然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夢幻。世界的礦物資源情況,也絕不可樂。就世界范圍的礦藏的「靜態指標」情況,我的計算如下:
50年內將開采殆盡的礦種有:金剛石(6年);鉛(10年);銀(16年);金(18年);石膏(21年);鋅(22年);石墨(22年);銻(24年);硫(24年);銅(26年);重晶石(26年);硼(38年);石油(40年);鉬(42年);錫(44年);鎳(46年)。50-100年間將開采殆盡的礦種有:天然氣(64年);鎢(64年);磷(79年);鈦(95年);錳(97年)。100-200年間將開采殆盡的礦種有:鈾(110年);石棉(126年);鐵(150年)鈷(166年);鋁(192年)。200-300年間將開采殆盡的礦種有:鉑族金屬(206年);滑石(208年,在中國還可開采19年);膨潤土(216年);煤炭(226年);釩(233年);鋰(242年);鉻(257年)。還可以開采300年以上有:鉀鹽(316年);硅藻土(396年);硅灰石(495年);高嶺土(519年);稀土金屬(1265年);天然鹼(2189年)。
這樣一來,我們便真的可以「大吃一驚」了。從20世紀末算起,上述全球39種重要的礦產資源靜態儲量的耗竭,竟也是這樣「近在眼前」!從上面可以看出:
50年內走向耗竭的就有16種。
100年內走向耗竭的有16+5=21種。
200年內走向耗竭的有21+5=26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