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武力收復台灣,消耗中國的經濟實力值得嗎
用武力,整個東南沿海的出口,全部停頓。如果超過兩個禮拜,美國勢必會介入,但現在阿富汗與伊拉克就夠他頭疼了。整個東南沿海的經濟停頓,會造成社會經濟的問題,因為這些工廠工人沒工作了,勢必要動用軍隊力量去維持。如果動用到軍隊力量,朝鮮勢必會把核導彈射到日本,造成日本,連帶美國,歐洲的經濟停頓。一停頓,就反饋到中國的工廠,全亂,飢民就會增加,飢民一增加,中南半島,與中亞,就會恐慌,然後,新疆,西藏就會乘機作亂。這時就會天下大亂了,這也是美國不讓台灣喊台獨的原因。
實際上,台灣現在島內的經濟成長,一直很緩慢,薪資一直下降,每年都有因為失業而全家自殺的案例發生。
所以,現在台灣是非常歡迎大陸的銀彈,不是導彈。
❷ 求《鄭成功收復台灣》原文以及翻譯
提起民族英雄鄭成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以武力收復台灣,結束了荷蘭人在台灣38年的殖民統治。
鄭成功,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福建南安人,明朝平國公鄭芝龍長子。因受南明隆武皇帝倚重,授總統使、招討大將軍,賜姓朱,名成功,人稱「國姓爺」。
清順治三年(1646),鄭芝龍降清。鄭成功曾苦苦勸阻,未能阻止,遂率部至南澳(今屬廣東),起兵抗清。鄭成功感到,收復台灣已不容躊躇,於是召集文武官員,討論進軍台灣問題。他認為,形勢緊迫,「附近無可措足,惟台灣一地離此不遠,暫取之,並可以連金、廈而撫諸島」。然後,「廣通外國,訓練士卒,進則可戰而復中原之地,退則可守而無內顧之憂」。於是,鄭成功作出「親征」台灣的重大決策。這是鄭成功戰略上的一次根本性轉變,也是一個十分英明而大膽的決策。這對結束祖國的分裂局面,維護祖國的神聖主權和領土完整,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鄭成功在醞釀、討論收復台灣的過程中,儲備糧餉,練兵造船,偵察敵情,在物資上、精神上作了周密充分的准備。其作戰方針是:首先收復澎湖,作為前進基地,然後乘漲潮之機,通過鹿耳門港,於台江實施登陸作戰,並切斷台灣城與赤嵌城兩地荷軍的聯系,分別予以圍殲,再收復台灣全島。
橫渡台灣海峽,佔領澎湖群島
1661年陰歷二月,鄭成功率領眾將士在金門「祭江」,舉行隆重的誓師儀式。一切准備就緒,船艦將士集結於料羅灣,候風進發。二十三日,鄭成功親自率領第一梯隊自金門料羅灣放洋,向東挺進。
二十四日晨,部隊橫越台灣海峽,陸續到達澎湖群島。次日。鄭成功到各島巡視,認為澎湖在軍事上很重要,遂令四位將領留守,自已率軍繼續東征。澎湖到台灣雖然只有52海里,但如遇逆風,就十分困難。二十七日,鄭成功率軍駛抵柑橘嶼(今東吉嶼、西吉嶼)海面時,突然颳起暴風,只好返回澎湖。因大風不止,鄭軍攜帶的糧食已所剩無幾。如果無限期停駐澎湖候風,不僅會影響軍心,更重要的是不能按預定日期開進鹿耳門港。
根據鄭成功事先的調查,要順利進入鹿耳門,必須利用每月初一日和十六日的大潮,如錯過時機,就要向後推遲半個月。在這種情況下,鄭成功當機立斷,決定進行強渡。一些將領鑒於風大浪險,力勸鄭成功不要貿然從事,要求暫緩開航。鄭成功果斷地說:「冰堅可渡,天意有在。……不然,官兵豈堪坐困斯島受餓也。」於是,他下令立即起碇開船。
三十日晚,鄭成功親自率船隊冒著暴風雨橫渡海峽。他們同風浪搏鬥了半夜,於四月一日拂曉航行到鹿耳門港外。鄭成功先換乘小船,由鹿耳門登上北線尾,踏看地形,並派出精良的潛水健兒進入台江內海,偵察荷軍情況。
巧渡鹿耳門,登陸禾寮港
荷軍的據點台灣城、赤嵌城位於台南市。這裏海岸曲折,兩城之間有一個內港,叫做台江。台江西南面有七座山嶼相連,叫做七鯤(魚+身)。每座山嶼相距1里多,彼此「毗連環護」。一鯤(魚+身)北面隔海有北線尾小島,其間海面叫大員港(又稱安平港)。北線尾北側為鹿耳門港。荷蘭人修築的城堡台灣城在台江西側的一鯤(魚+身),赤嵌城在台江的東側,互為犄角。
從外海進入台江有兩條航路:一條是大員港,叫南航道,在北線尾與一鯤(魚+身)之間;一條是北航道,在北線尾與鹿耳門嶼之間,即「鹿耳門航道」。南航道口寬水深,船容易駛入,但港口有敵艦防守,陸上有重炮瞰制,必須經過戰斗才能通過。北航道水淺道窄,只能通過小舟,大船必須在漲潮時才能通過。
1627年荷軍曾在北線尾島北端建有熱堡,1656年在一次台風中倒塌後便不再派軍防守。荷軍認為,憑此「天險」,只要用艦船封鎖南航道海口,與台灣城、赤嵌城的炮台相配合,就可阻止鄭軍登陸。
鄭成功之所以選擇在鹿耳門港突入,一是掌握了該地的潮汛規律,即每月初一、十六兩日大潮時,水位要比平時高五六尺,大小船隻均可駛入。鄭成功從澎湖冒風浪而進,正是為了在初一大潮時渡鹿耳門,二是鄭成功早已探測了從鹿耳門到赤嵌城的港路。所以,鄭成功實施登陸作戰的路線、地點的確都是正確的。
四月初一中午,鹿耳門海潮果然大漲,鄭成功命令眾將士按圖迂迴而進。鄭軍大小戰艦順利通過鹿耳門後,立即兵分兩路:一路登上北線尾,一路駛入台江,准備在禾寮港(今台南市禾寮港街)登陸。
台灣城上的荷軍原以為中國船隊必從南航道駛入,忙於用大炮攔截,未料到鄭成功卻躲開了火力,船隊從鹿耳門駛入台江,在大炮射程之外。荷蘭侵略者面對浩浩盪盪的鄭軍船隊,「駭為兵自天降」,頓時束手無策。鄭軍船隊沿著預先測度好的港路魚貫而人,切斷了台灣城與赤嵌城荷軍的聯系,迅速於禾寮港登陸,並立即在台江沿岸建立起灘頭陣地,准備從側背進攻赤嵌城。在北線尾登陸的一支鄭軍,駐扎於鹿耳門,以牽制荷蘭侵略軍兵船,兼防北線尾。
台灣的漢族和高山族人民見祖國的大軍到達,爭先恐後地「出來迎接他們,用貨車和其他工具幫助他們登陸」。
根據荷蘭方面記載,鄭成功的登陸行動得到中國居民中2.5萬名壯士的幫助。南北路土社高山族群眾聞訊接踵而至,表現了台灣人民熱烈歡迎祖國軍隊收復台灣的愛國熱情。正是由於台灣人民的大力支援,鄭軍不但順利登陸,而且為分隔包圍盤踞台灣的荷軍創造了條件。
水陸戰台江,迫降赤嵌城
鄭成功軍隊勝登陸,包圍了赤嵌城荷軍,並割斷了赤嵌城與台灣城之間的聯系。當時,坐鎮赤嵌城的荷軍司令官描難實叮屬下兵力約400人,龜縮在台灣城中的荷蘭侵略軍長官揆一屬下兵力約有1100人,戰艦和小船各兩只。荷軍兵力雖弱,但氣焰囂張侵略者狂妄叫囂「二十五個中國人合在一起還比不上一個荷蘭兵」,「只要放一陣排槍,打中其中幾個人,他們便會嚇得四散逃跑,全部瓦解」。
揆一妄圖憑借其船堅炮利和城堡堅固,分三路向鄭軍實施反撲:一路分戰艦向停泊在台江的中國船隻進攻,一路由貝德爾上尉(又名拔鬼子)率兵240人抵抗從北線尾登陸的鄭軍,一路由阿爾多普上尉率兵力200名乘船增援赤嵌城。
鄭軍從禾寮港登陸扎營後,即遭到赤嵌城荷軍的炮擊。同時,荷軍又放火焚燒馬廄、粟倉。鄭成功「恐被焚燒糧粟」,派楊英等率軍前往看守堵御。接著,鄭成功調整了部署:命令左虎衛王大雄、右虎衛陳蟒率領統船控制鹿耳門海口,以便接應第二梯隊登陸;令宣教前鎮陳澤率兵防守北線尾一帶,以保障主力側後安全,並置台灣城荷軍於腹背受敵的境地,另派兵一部監視台江江面,切斷赤嵌城與台灣城的聯系,為從海、陸兩面打敗荷蘭侵略軍的反撲作好了准備。
四月初三,在北路發生了北線尾陸戰。北線尾是一個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沙洲,南端與台灣城相對,北端臨鹿耳門航道。荷軍貝德爾上尉趁鄭軍剛剛登陸,率領240名士兵,乘船沿台江岸邊急駛北線尾,上岸後即分兩路向鄭軍反撲。
貝德爾指揮荷軍以12人為一排,疏開戰斗隊形放排槍,逼近鄭軍。陳澤率大部兵力從正面迎擊,另派一部分兵力迂迴到敵軍側後,夾擊荷軍。荷蘭文獻記載:鄭軍「箭如驟雨,連天空似乎都昏黑起來」。
貝德爾發現自己腹背受敵,手足無措。他所指揮的荷軍士兵的勇氣,這時則完全為恐懼所代替,許多人甚至還沒有開火便把槍丟掉了。他們抱頭鼠竄,落荒而逃。鄭軍乘勝猛攻,將荷軍「一鼓而殲」,「夷將拔鬼子戰死陣中,余夷被殺殆盡」。
南路增援赤嵌城的荷軍,也被鄭軍戰敗。這支200人組成的援軍由阿爾多普上尉率領,乘船沿台江南岸駛往赤嵌城,企圖為描難實叮解圍。鄭成功發現後,立即出動「鐵人」軍還擊。他們雙手揮舞大刀(荷蘭人稱為「豆腐刀」),奮勇向荷軍砍去。200名荷軍士兵只有60名爬上岸,當即被「鐵人」軍消滅。阿爾多普率殘部逃回台灣城。
阿爾多普出援失敗,赤嵌城守敵越發著急。描難實叮派人前往台灣城,要求揆一再派百餘人救援赤嵌城。評議會研究,台灣城的處境危險,兵力不足,「如果再派出一支援軍,則用以保衛熱蘭遮城堡及其周圍地區的全部後備軍將不足500名。而這支隊伍又是戰鬥力最弱、最缺乏作戰經驗的士兵所組成的,所以決定拒絕普羅文查要塞司令的請求」。
荷蘭海軍以僅有的兩艘戰艦和兩艘小艇阻擊鄭軍。荷軍戰艦船體很大,設備先進。鄭成功以60艘大型帆船包圍荷蘭戰艦,荷艦「赫克托」號首先開炮,其他戰艦也跟著開火,鄭軍水師在鎮將陳廣和陳沖的指揮下,個個奮勇爭先。經過激烈戰斗,「赫克托」號被擊沉。其他戰艦企圖逃跑,又被鄭軍艦船緊緊包圍。鄭軍用五六隻大帆船尾追「格拉弗蘭」號和「白鷺」號,展開接舷戰、肉搏戰。英勇的鄭軍士兵冒著敵人的炮火爬上「格拉弗蘭」號,砍斷船靠,又用鐵鏈扣住敵艦船頭斜桅,放火焚燒。「格拉弗蘭」號和「白鷺」號受重創掙脫逃跑,通信船「伯瑪麗亞」號戰敗後逃往巴達維亞。
荷蘭海、陸作戰均告失敗,赤嵌城和台灣城已成為兩座孤立的城堡,相互間的聯系完全割斷。荷方承認,當時赤嵌城守軍「力量單薄,處境危急」,「熱蘭遮城堡也由於地勢關系,難以堅守,熱蘭遮市區更是完全處於敵軍的包圍和控制之下」。
鄭成功隨即加緊對赤嵌城的包圍。該城周圍45丈,高3丈6尺,城牆上有4座炮樓。四月三日,鄭軍的士兵在赤嵌城外抓到了描難實叮的弟弟和弟媳。鄭成功對他們講明利害,令其回城,勸說描難實叮投降。接著,又派部將楊朝棟和翻譯吳邁、李仲前往勸降,表示絕對不會加害他們,並允許荷蘭人帶走自己的財產。四月四日,赤嵌城的水源被台灣人民切斷。描難實叮見援兵無望,孤城難守,不得不掛白旗投降。這樣,鄭成功在登陸後第四天,就收復了赤嵌城。
描難實叮投降後,奉鄭成功之命前往台灣城勸揆一無條件投降,遭到揆一拒絕。鄭成功與諸將分析形勢,認為不給侵略者以迎頭痛擊,敵人是不肯投降的,於是命令軍隊從鯤(魚+身)南端登陸,「移扎鯤(魚+身)山即一鯤(魚+身),候令進攻台灣城」。
圍困海上堡壘,荷軍獻城投降
台灣城是荷蘭殖民者在台灣的統治中心,城堡堅固,防禦設施完整。城周長200多丈,高3丈多,分3層,下層深入地下1丈多,「城垣用糖水調灰壘磚,堅於石」。城四隅向外突出,置炮數十尊。荷軍炮火密集,射程遠,封鎖了周圍每條通道。城內荷軍尚有870人,憑借城堡繼續頑抗。但是赤嵌城被鄭軍佔領之後,台灣城已是一座孤城,城內缺糧、缺水,荷軍處境十分困難;加之當時南信風季節剛剛開始,要等待6個月進入北信風季節後,才能將台灣的有關情況告知巴達維亞,然後再等6個月才能利用下一次南信風季節取得巴達維亞的援助,防守更加困難。
鄭成功迫降赤嵌城後,為了牽制台灣城荷軍,即派兵前往七鯤(魚+身)設伏。荷軍行至七鯤(魚+身)時,還沒來得及列陣對壘,即被鄭軍埋伏的藤牌軍沖垮,死傷過半,其餘士卒狼狽退回台灣城。鄭成功命令士兵立柵欄、設炮台,加強對七鯤(魚+身)的防守,同時令楊英、何廷斌以粟6000石、糖3000石補給軍隊。
自四月初以來,雙方一直進行著零星戰斗。鄭成功一方面積極准備攻城,一方面於四月十二日和二十二日,兩次寫信給揆一,令其投降。又調集28門大炮,於二十四日凌晨摧毀了台灣城大部分胸牆。荷軍於城上集中槍炮還擊,並出城搶奪鄭軍大炮,被鄭軍弓箭手擊退。
鄭成功鑒於台灣城城池堅固,強攻一時難以得手,為了減少傷亡,進一步做好准備,決定采既「圍困俟其自降」的方針。他一方面派遣提督馬信率兵扎營台灣街圍困荷軍,一方面把各鎮兵力分駐各地屯墾。同時,鄭成功還到高山族人民聚居的四大社(新港、目加溜灣.肖壠、麻豆,均在今台南縣)進行巡視,受到當地人民的熱烈歡迎。
五月二日,鄭軍第二梯隊6000人在黃安等將領的率領下,乘船20艘抵達台灣。鄭軍的兵力得到加強,供給得到補充後,從五月五日開始,在所有通向城堡的街道上都築起防柵,並挖了一條很寬的壕溝,圍困荷軍。鄭成功又三次寫信勸揆一投降。揆一仍幻想巴達維亞會派兵增援,拒絕投降。
五月二十八日,荷蘭殖民當局得到荷軍在赤嵌城戰敗和台灣城被圍的消息後,匆忙拼湊了700名士兵、10艘軍艦,由雅科布·考烏率領,經過38天航行,於七月十八日到達台灣海面。他們見鄭軍戰船陣容雄壯,躊躇不前,加之風浪很大,在海上停留了將近一個月之後,才有5艘戰船在台灣城附近海面碇泊。其中「厄克」號觸礁沉沒,船上士兵被鄭軍俘虜。鄭成功從俘虜口中得知荷蘭援軍兵力情況後,加緊進行圍城和打援部署。
七月二十一日,駐台灣荷軍當局決定:用增援的艦船和士兵,把鄭軍逐出台灣城市區,並擊毀停泊在赤嵌城附近航道上的鄭軍船隻,以擺脫被圍困境。荷軍分水、陸兩路向鄭軍發起進攻。海上,荷艦企圖迂迴鄭軍側後,焚燒船隻,反被鄭軍包圍。鄭水軍隱蔽岸邊,當敵艦闖入埋伏圈後,立即萬炮齊發。經過一小時激戰,擊毀荷艦兩艘,俘獲小艇三艘,使荷蘭援軍損失了一個艇長,一個尉官,一個護旗軍曹和128名士兵,另有一些人負傷。荷軍其餘艦船逃往巴達維亞。陸上,荷軍的進攻同樣遭到失敗。此後,荷軍再也不敢輕易與鄭軍交戰。
台灣城的荷軍被圍數月,軍糧得不到補給,因而士氣低落,不願再戰。十月,揆一為了挽救行將滅亡的命運,企圖與清軍勾結,夾擊鄭成功軍。揆一的使者到福建後,清軍要求荷蘭人先派戰艦幫助他們攻打廈門,然後再解荷軍之圍,揆一無可奈何,只好派雅科布·考烏率領漂泊在海上的3艘戰艦、2隻小艇前去攻襲廈門。考烏心存畏懼,中途轉舵駛往暹羅(今泰國),以後又逃回巴達維亞。於是,荷軍勾結清軍夾擊鄭軍的企圖完全落空了,士氣更加低落,不少士兵力求活命,陸續向鄭軍投降。
鄭成功從俘虜中了解到荷軍的上述情況後,決定把對荷軍的封鎖戰術轉為進攻,在對方從巴達維亞和中國大陸獲得救兵之前,向熱蘭遮城堡的荷軍發起猛烈攻擊。為此,鄭軍增建了三座炮台,挖了許多壕溝,以遏制荷軍的炮台。
1662年農歷一月二十五日清晨,鄭成功下令炮轟烏特利支圓堡。在兩個小時內,鄭軍發射炮彈2500發,在該堡南部打開了一個缺口,當天即佔領了該堡。鄭軍居高臨下,立即利用此堡改建炮台,向台灣城猛烈轟擊。荷軍團守孤城,岌岌可危,揆一在城上督戰,看到城防已被突破,手足無措。在這種情況下,鄭成功派通事李仲入城勸降。李仲對揆一說:「此地非爾所有,乃前太師練兵之所。今藩主前來,是復其故土。此處離爾國遙遠,安能久乎?藩主動柔遠之念,不忍加害,開爾一面:凡倉庫不許擅用;其餘爾等珍寶珠銀私積,悉聽載歸。如若執迷不悟,明日環山海,悉有油薪磺柴積壘齊攻。船毀城破,悔之莫及。」荷蘭殖民評議會召開緊急會議,討論形勢及對策。台灣城被圍已近9個月,荷軍死傷1600餘人,能參加戰斗的士兵僅剩600百餘人,且已彈盡糧絕,疾疫流行,形勢已完全絕望。評議會認為:「如果繼續戰斗下去,可怕的命運將降臨到每一個人頭上,而這樣堅持,對公司也沒有什麼好處。」揆一走投無路,只得同意由評議會出面同鄭成功談判。經過會談,揆一「願罷兵約降,請乞歸國」。
1662年農歷二月一日,荷蘭駐台灣長官揆一簽字投降。荷軍交出了所有城堡、武器、物資,包括傷病員在內的約900名荷蘭軍民,最後由揆一率領,乘船撤離台灣。
至此,荷蘭侵略者在台灣38年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寶島台灣又回到祖國的懷抱。
鄭成功收復台灣的軍事斗爭,是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成功嘗試。通過這一斗爭,驅逐了荷蘭殖民者,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捍衛了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因而具有極其重大的歷史意義。
❸ 有些國人總想著武力收復台灣,而我想說()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取自 曹植 七步詩
❹ 清朝建國多少年才收復台灣的
清朝建國48年後收復台灣。1683年,清朝攻克台灣,明鄭結束,1684年設立台灣府。
明鄭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於軍事對峙狀態,逐步演變成地方割據政權。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今屬福建漳州)向澎湖、台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至此台灣在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朝設置台廈道,台灣與廈門共署,設一府三縣,置台灣為一府,稱台灣府,府治設在今台南,下轄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左營)、諸羅縣(今嘉義),隸屬於福建省,道署設於廈門。
台灣重新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之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與大陸的聯系更加密切,成為國家統一整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1727年,台廈道分出台灣道,道署移至今台南,設一府四縣二廳。
(4)武力收回台灣最遲期限擴展閱讀
1635年,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1636年,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極稱帝且改國號「金」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號為崇德。1637年,降服李氏朝鮮。 1640年,松錦之戰爆發,洪承疇在松山被俘,
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松錦之戰標志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在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1643年皇太極病死,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由其叔多爾袞攝政。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崇禎帝在景山自殺殉國。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指揮八旗兵,以吳三桂為前導,兼程入關,擊敗大順軍,進佔北京。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是他全中國的君主。
接著,清軍南下剿滅農民軍,北方的漢奸、官僚紛紛勾結清軍,鎮壓農民軍。與此同時,南方的明朝遺臣相繼擁立皇族建立政權,史稱南明 。此外還有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張獻忠的大西政權。[
清軍進軍江南的過程中,燒殺搶掠,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特別是剃發令強制執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1659年,清軍佔領西南地區。並遷移湖廣人口填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視為歷史上的第二次「湖廣填四川」。
清廷制定的圈地和投充政策使人民放棄土地,增加更多流民。為此又制定嚴禁奴僕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京畿地區的民族矛盾。後來清廷下令停止這些政策,並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並且正式開科取士,追尊崇禎帝與明朝忠臣。
李自成死後,大順軍余部與南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明抗清。1647年大敗清軍於全州,次年幾乎收復湖南全境。江西金聲桓和在廣州李成棟先後反正,出現了第一次抗清斗爭的高潮。但永曆政權不能團結對敵,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
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犧牲。1652年,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抗清斗爭再次出現高潮。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
孫可望投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由於華南反清勢力較大,清帝冊封吳三桂、耿仲明與尚可喜為王以鎮守雲南、貴州、廣東與福建等地,史稱三藩。 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滅亡。
1661年,延平王鄭成功收復了當時為荷蘭殖民地的台灣。永曆帝被害後,鄭成功之子鄭經繼續使用南明永曆年號,禮待南明寧靖王朱術桂,但未再擁立明朝宗室稱帝和監國。
1683年,清朝攻克台灣,明鄭結束,1684年設立台灣府。清軍入關後歷經20多年的戰爭,基本佔領中國大陸。
❺ 武力收台股市會怎樣
我們股市估計會上漲變牛市吧,畢竟統一後國家更加強大
❻ 台灣回歸後,中國的實力能增強多少~
這個不好說有多大,可以說實力大增。因為台灣的戰略性太強,中國要進入到海洋爭霸,必須收復台灣,因為現在中國沿海被俄羅斯,日本,台灣,美國,東南亞,印度所包圍,如果台灣回歸,中國就多了一個大的海洋基地,可以進行補給和提供大量的港口,進可攻退可守。台灣有了大陸的依託,也有了很強的後援保障,台灣本身的戰略價值也很重要。
❼ 康熙收復台灣是哪一年
是1683年。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敗劉國軒所率領的鄭氏海軍,隨後明鄭納土歸降。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一府(台灣府)三縣,即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隸福建省,
並在台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台灣的管轄,促進了台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7)武力收回台灣最遲期限擴展閱讀:
1624年,荷蘭入侵台灣,開始了對長達三十七年的殖民統治。1661年4月,南明延半郡王鄭成功從金門出發,橫渡台灣海峽,收復了台灣。
鄭成功堅持「反清復明」的立場,堅決不向清朝妥協,致使台灣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不久後鄭成功病逝,內部發生爭訌,在廈門的鄭經立即趕赴台灣。
並於1664年1月帶領約7000名將士及其家屬遷台。清廷趁機派出使者,企圖勸降鄭經,並想讓台灣稱臣,遭到了鄭經的拒絕。
清朝對台的方針經歷了「以撫為主—剿撫並用」的過程,一開始,清朝為了收復台灣,先後同鄭氏集團進行了11次談判,想讓台灣稱臣,遭到了鄭經的拒絕,談判未成。
在此期間,清政府對台灣實行封鎖,即「遷界」、「海禁」,並於康熙二年(1663年)清朝出兵攻打鄭氏在內地的據點—廈門,在乘勝追趕途中遇到強風,導致船隻沉沒、無功而返。
此後發生了三藩之亂,鄭經趁機與吳三桂、耿精忠等人聯合,鄭經率軍攻佔了閩、粵等沿海數府。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廷派軍隊入閩,此時耿精忠突然降清。
於是與清朝聯合起來對付鄭經,鄭經孤立無援,又退回台灣。這時清廷試圖與鄭經談判,鄭經要求「請照琉球、高麗外國之例」。
遭到了康熙的反對,雙方各持己見,談判又無結果。其後清廷又招撫軍隊,導致鄭經部屬官兵紛紛轉投清廷,讓鄭經元氣大傷。
一直到1681年2月,鄭經因病去逝,鄭氏政權陷入了嚴重的內斗,加速了政權的崩潰,混亂之中鄭經之子鄭克爽嗣位。此時清朝又改變過去以撫為主的策略,採取了「剿撫並用」的方針。
一方面,康熙正式發令出兵台灣,起用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福建總督姚啟聖負責後勤供應,於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率兵兩萬餘人,乘戰船二百餘艘出征。
澎湖一戰,全殲鄭氏水軍主力,最終鄭氏軍隊死傷12000人。另一方面,清廷又在台灣宣示招撫,張榜安民;對被俘的台灣兵將,放其歸台,台灣民眾「莫不解體歸心,唯恐王師之不早來」。
同時派劉國軒原來的副將赴台做劉的工作,讓他勸說鄭克爽歸降。鄭克爽已無抵抗能力,於是在7月27日向清軍奉表納降。
康熙皇帝即對鄭氏集團頒布了赦罪詔書,至此清朝收復了台灣。1684年,設台灣府與台灣、鳳山、諸羅三縣,隸屬福建省。
1811年,不包括山地的原住民族,台灣居民已超過2 00萬人,多數是來自福建、 廣東的移民。 移民大量開墾 荒地,使台灣成為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
由大陸輸入的日用 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 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此時台灣與 福建、 廣東來往十分密切, 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台灣成為了「糖谷之利甲天下」的中國寶島。
19世紀中葉西方 列強侵略矛頭直指中國, 中國邊疆危機四伏,而台灣戰略地位顯要,成為英、美、日、法等列強武力侵犯的重點。
由於西方列強逼迫中國開放通商口岸,1860年起台灣(今 台南 安平)、 滬尾(今 新北 淡水)、 雞籠(今 基隆)、 打狗(今 高雄)相繼開港。
開港後,台灣洋行林 立, 茶、 糖、 樟腦賺取大量 外匯,刺激著台灣經濟、 社會快速變遷。明治維新伊始, 日本確立「開疆拓土」的侵略總方針, 琉球和台灣成為其對外擴張的首選目標。
1874年5月, 日本以琉球漂流民在台灣被殺為借口入侵台灣,10月中日簽訂《北京專約》,雖然清政府對日本作出妥協,但《北京專約》仍表明中國對整個台灣行使主權。
日本第一次對外侵略擴張,首選的目標即為台灣,給清政府敲響了警鍾,也暴露了日本霸佔台灣的野心。此後清朝官員提出台灣設省的建議。
1883年法國挑起中法戰爭,戰火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侵略目標首指台灣,使得劉銘傳被清政府重新啟用派往台灣。 劉銘傳率部抗擊法軍,成功保衛台灣。
❽ 歷史上,幾次收復台灣的時間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有三次收復台灣,分別是:
1.鄭成功收復台灣(公元內1662年)。鄭成功帶領南明一部勢容力成功擊敗盤踞台灣的荷蘭殖民軍,收復台灣。
2.康熙收復台灣(公元1683年)。鄭成功之子鄭經死後,台灣鄭氏集團陷入權力斗爭,康熙發兵擊敗鄭軍,鄭克塽投降,清政府收復台灣。
3.國民黨收復台灣(公元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投降並退出台灣,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代表中國再次將台灣的實際統治權收回。
❾ 孫中山的幾年幾月收復台灣
1914年,蔣介石受命赴東北策動討袁軍事,孫中山對他說,日本人如果不將東北和台灣交還我們,並保護朝鮮的獨立,我們國民革命運動是不能停止的,你要將這個意思告訴日本將領。於是,蔣介石正告日本侵略者,表達中國必將收復台灣的立場。「招待會的主持人是一位日本聯隊長,聽了我的話大為不滿,面紅耳赤而去。第二天就請我離開東北」。
由於國窮民弱,孫中山等人當時尚無力收復台灣,但蔣介石依然關注台灣的命運。1925年7月26日,他對黃埔軍校第三期學生訓話:如果一旦為帝國主義者用經濟力量亡了中國,那時不但是不許你開銀行做生意,就是你在外國銀行的存款,也不許你自由取用,你要提取少許,都要被他監督用度。這不要看別的,只看台灣和韓國的富翁,在日本銀行所存的錢,支取的困難,監督的嚴密,就可明白了。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甫建立,蔣介石以「修改不平等條約」作為其外交方面的綱領,試圖通過與列強的和平談判,達到廢除舊約、另訂新約的目的。通過幾年的努力,取得一點成效,如基本上實現了關稅自主。對台灣問題,蔣介石受制於《馬關條約》,不敢公開提及。
1929年,蔣介石在國民政府主席任內,應台胞的請求,與日本協商,決定在台北設置領事館,以加強台灣和大陸的民間交往。當國民政府派駐台灣的第一任總領事林紹南抵達台北時,受到台胞熱烈歡迎。其時,一部分台籍青年輾轉來到大陸,自動組織團體,有北京台灣青年會、上海台灣青年會、中台同志社、台灣民主黨等,從事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活動,並尋求國民政府的資助,但蔣介石害怕刺激日本侵略者,嚴禁各級黨政機關與台胞的抗日組織接觸,在大陸一度高漲的反對日本在台灣殖民統治的斗爭漸趨沉寂。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加劇了侵略中國的步伐。蔣介石以中國尚無充足的力量抵禦日本的侵略為由,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忙於圍剿共產黨紅軍及消滅各地的反對派,但也面臨著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勢和全國各界與日俱增的要求抗日的壓力。1934年4月,他在撫州公開表態:日本要「將我們當作朝鮮、台灣這些地方一樣」,中國「又受了日本一個最大的侮辱」,不僅是東四省(註:指黑龍江、吉林、遼寧、熱河,下同)的失地我們要收復,而且台灣、琉球這些地方都是我們的舊有領土,一尺一寸都要由我們手裡收回。蔣介石在全國人民高漲的抗日浪潮下,作出反對日本侵略的表白,以減緩國民黨內抗日派對他的譴責。
表明收復台灣的嚴正立場
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製造盧溝橋事變,發動大規模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人民奮起抵抗。1938年4月,蔣介石在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講話:日本自明治以來,早就有一貫的大陸侵略計劃。過去甲午之戰,他侵佔我們的台灣和琉球,日俄戰後吞並了朝鮮,侵奪我們旅順和大連,就已完成了他大陸政策的初步;他就以台灣為南進的根據地,想從此侵略我們華南和華東;而以朝鮮和旅大為他北進的根據地,由此進攻我們的滿蒙和華北。台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要講求真正的國防,要維護東亞永久的和平,斷不能讓高麗和台灣掌握在日本帝國主義者之手,必須針對著日本之積極侵略的陰謀,以解放高麗、台灣的人民為我們的職志。
蔣介石代表中國政府公開提出收復台灣的目標,極大鼓舞了台胞的抗日激情,紛紛回到大陸組織團體參加抗戰,主要有福州的「台灣抗日復土同盟」、華南的「台灣民主革命總同盟」、「台灣青年革命黨」、「台灣國民革命黨」等,許多人還加入國民黨。1940年3月,蔣介石令朱家驊、陳立夫等「負責約同日韓台在渝之革命首領會商」,籌劃推動「日本台灣朝鮮的各項革命運動」。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發,次日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向中外宣告「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系者,一律廢止」。據此,中日過去所訂的條約當然廢棄,《馬關條約》對台灣的束縛完全消失。於是就國際法而言,台灣自中國對日宣戰之日起,即已恢復為中國領土一部分的法理地位。1942年4月間,在重慶掀起了一個聲勢頗大的收復台灣宣傳運動,國民政府一些軍政要人如孫科、陳立夫、馮玉祥等人,或發表廣播演說,或出席宣傳集會,或撰寫紀念文章,闡述台灣與中國的隸屬關系和收復台灣的意義。
1942年4月,台灣革命同盟會呈請黨政當局准予成立「台灣省政府」,「以勵人心,而副民望,使六百萬台胞得以信奉三民主義,五十年失地得以歸依祖國」。其時德軍正揮師斯大林格勒,蘇聯紅軍堅決抵抗;美軍在太平洋戰場與日軍廝殺,勝負仍難逆料。蔣介石對「成立台灣省政府」的建議沒有表態。
到了1943年,蘇聯紅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轉入全面反攻階段;美軍在中途島及瓜達爾卡納爾群島大敗日軍,逐漸取得了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朝著有利於同盟國的形勢發展。1942年11月3日,外交部長宋子文在重慶舉行記者招待會,指出日本所侵佔之土地均應於戰後交還原主,「中國應收回東北四省、台灣及琉球」。其時,盟國有一部分人提出台灣國際共管等。美國《幸福》、《生活》、《時代》三大雜志合草的「太平洋關系備忘錄」第四段,提議戰後在太平洋建立一條防禦地帶,列入台灣,劃歸國際共管。為此,1943年初《大公報》發表題為《中國必須收復台灣————台灣是中國的老淪陷區》的文章,指出「根據國際公法,台灣是不折不扣的中國領土。日本從中國手裡奪去台灣,台灣應該歸還中國。根據大西洋憲章,台灣也該歸還中國」,呼籲「中央對台灣問題最好即作具體的措置,以淪陷省區待遇台灣」。
中國人民正在進行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僅靠自身的力量很難收復台灣。中國若不能在盟軍攻克台灣之前謀求美英承諾台灣為中國的一部分,台灣的歸屬問題將變得復雜化。
1943年初,宋美齡訪美,蔣介石囑其會見羅斯福總統時,可商洽中國被日本強占的領土處置問題。
2月,駐美大使魏道明電告蔣介石,羅斯福總統已表示「日寇所有島嶼,除其本國外,均應就同盟國警備立場支配之,台灣當然歸還中國。」羅斯福的承諾使蔣介石稍感寬慰。
3月,蔣介石發表《中國之命運》一文,在「中華民族的成長與發達」一章中指出:台灣、澎湖列島本是漢人開發的區域,屹峙東南,久為我們中國的屏藩,迄至明末,乃為荷蘭人所侵據,而終為我鄭成功所收復,其事跡真可歌可泣。以國防的需要而論,上述的完整山河系統,如有一個區域受異族的侵據,則全民族全國家,即失其自衛上天然的屏障。
不難看出,蔣介石已經意識到日本帝國主義的覆亡只是時間問題,中國收回台灣主權排上了國民政府的工作日程。
外交贏得美英承認台灣是中國的領土
對於台灣的前途,美國國內頗有爭議,基本上有三種意見,即「台灣可獨立和自治;歸還中國;設立一臨時聯軍託管制,在託管期間,台灣人民可准備舉行公民投票,決定他們的最後政治命運」。而美國國務院的意見是,「台灣是要歸還中國,而就美國或聯軍在台利益不作任何保留」。
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支重要力量,國際地位逐步提升。羅斯福總統很想與蔣介石會晤,以商討對日作戰等問題。幾經周折,1943年7月8日,蔣介石復電羅斯福,贊成其秋季會晤之約,並籌劃會晤時共同宣言的主要內容,應包括「東北與台灣必須歸還中國」。
在羅斯福總統及丘吉爾首相的邀請下,1943年11月,蔣介石赴開羅參加中美英三國首腦會議。行前,軍事委員會參事室草擬了關於開羅會議中國應提出的問題草案,包括日本應將台灣及澎湖列島、琉球群島歸還中國。11月23日,他與羅斯福商談,提出「日本於『九·一八』事變後自中國侵佔之領土(包括旅、大租借地)及台灣、澎湖,應歸還中國。」羅斯福承諾「日本攫取中國之土地應歸還中國」。
次日,美方草擬的公報草案提出:「日本由中國攫取之土地,例如滿洲、台灣、小笠原等,當然應歸還中國。」蔣介石核定後,認為文中「小笠原」更正為澎湖後可以同意。
26日,英方亦提出一份修改案,主張:日本由中國攫去之土地,例如滿洲,台灣與澎湖列島,當然必須由日本放棄。英國外交次長賈德干稱:此項修改之擬議,蓋因英國會或將質詢英政府,為何關於其他被佔領地區並未說明歸還何國,獨於滿洲、台灣等,則聲明歸還中國。上述各地固屬中國,但殊不必明言耳。
隨行的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王寵惠指出:如此修改,不但中國不贊成,世界其他各國亦將發生懷疑。世界人士均知此次大戰,由於日本侵略我東北而起,而吾人作戰之目的,亦即在貫徹反侵略主義。苟其如此含糊,則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皆將疑惑不解。故中國方面對此段修改之文字,礙難接受。他主張維持原草案字句。
美國代表駐蘇大使哈立曼贊成王寵惠的意見,稱:吾人如措詞含糊,則世界各國對吾聯合國一向揭櫫之原則,將不置信。
通過激烈的辯論,中美雙方主張不變,最後英方同意維持原草案。蔣介石還提出:要使當時之台灣海峽及南亞海上交通不為敵人所利用;要在1945年以前用武力恢復台灣。
26日,中美英三方簽署開羅會議宣言,明確表示三國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
1943年11月28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此次開羅逗留七日,其間以政治收獲為第一,軍事次之,經濟又次之,然皆獲得相當成就。本月大部精力,皆用於會議之准備與提案之計劃,慎重斟酌,未嘗掉以輕心。故會議時各種交涉之進行,其結果乃能出於預期,此固為革命事業中之一項重要成就。
12月4日寫道:昨日發表開羅會議公報以後,中外輿情無不稱頌為外交史上空前之勝利,寸衷唯有憂懼而已。
12月31日寫道:本年自一月英美平等新約訂立,乃至美國對華限制移民律撤銷案之通過,以及開羅宣言東北與台灣交還中國,加之戰後朝鮮獨立之聲明以後,我國次殖民地之地位與百年來所受之國恥,已掃除盡凈。
無疑,在當時中國尚無充分的軍事力量直接從日本帝國主義手裡收回台灣的情況下,蔣介石通過外交上的努力,使美英兩大國承諾將台灣的主權歸還中國,解決台灣在日本戰敗後的歸屬問題,為中國最終收復台灣奠定國際法的依據,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領土的完整。
在大陸參加抗戰的台胞聞迅致電蔣介石:「頃見報載開羅會議重大成功,台澎等地歸還中國,凡我台胞同深感奮,如蒙鞭策,願效馳驅。」島內的台胞,不久也從美軍飛機空投的傳單中,獲知這一喜訊,有如「上天降福星」,奔走相告,期待台灣早日回到祖國懷抱。
著手收復台灣
《開羅宣言》發表後,蔣介石遂籌劃台灣的收復工作。1944年春,他令行政院高級官員張厲生研究並擬具復台政治准備工作、組織及人事等切實辦法呈核,批准成立國防最高委員會中央設計局台灣調查委員會(下簡稱「台調會」),作為負責收復台灣工作的職能機構,派行政院秘書長兼全國總動員會議主任陳儀為主任委員。
1944年6月2日,蔣介石批示:關於將來台灣克復後軍事及行政之負責管理問題可根據開羅會議時我方提出之原建議,先向美國商洽,俟有相當結果,再與英國商洽。……所擬關於行政院設『台灣設省籌備委員會』一節,查現在中央設計局業已設置台灣調查委員會,如稍加充實,多多羅致台灣有關人士,並派有關黨政機關負責人員參加,即足以擔負調查與籌備之責,暫不必另設機構,以免駢枝之弊。
為充實台調會的力量,9月25日蔣批准台調會委員名額增為11人,並准派台籍人士黃朝琴、游彌堅、丘念台、謝南光、李友邦為委員。
在蔣介石領導下,台調會就收復台灣工作進行了艱苦的准備。其主要任務是,調查台灣實際狀況,編輯有關台灣的資料刊物,研究有關台灣問題的意見及方案;訓練台灣行政、警察、銀行、教育等幹部、專業人員;規劃未來台灣行政體制及各種機構接收辦法。到1945年3月,台調會共編成日本統治下的台灣行政制度、財政金融、貿易、交通、教育等概況資料19種,40多萬字;分類翻譯出台灣民政、財政、金融、司法、農林牧漁、工商交通、教育七大類法令,約150萬字。
接收工作以人才最為重要。1944年8月17日,蔣介石令陳儀、陳果夫、吳鐵城、張厲生、段錫朋、熊式輝等六人共同籌劃此事,批示:「所有台灣所需黨務與行政之高級及中級幹部應即一並統籌訓練。同時注意現在教育界、工程界之台灣籍專門人才,以適應將來建設之需要。」
9月1日,蔣介石又下令「會同中央警官學校辦理台灣警察幹部訓練」。在台調會統籌協調下,中央訓練團舉辦「台灣行政幹部訓練班」,招收學員120人,分民政、工商、交通、財政、金融、農林、漁牧、教育、司法各組訓練,為期4個月,從1944年12月開學至1945年4月結業。四聯總處的銀行訓練班訓練銀行業務人員40名。1944年10月,中央警官學校開辦「台灣警察幹部講習班」,次年在福建設立第二分校,共訓練各級警務人員932名。
收復台灣後應實行何種行政體制,台調會及當時在重慶的台籍人士多主張採用不同於各省、而類似於日本在台總督府的行政體制,也有人主張「全盤改變日本統治時的制度,建立省政府,推行當時通行的一切法令規章」,但陳儀等人的意見最終佔了上風。1944年8月,台調會擬成《台灣接管計劃綱要草案》,送蔣介石審核。蔣介石有在美軍攻佔台灣後施行「軍政府」的打算,台調會擬在台建立特別省制的意見與他的想法相近。至1945年3月,蔣介石才核定《台灣接管計劃綱要》。該綱要規定「接管後之省政府,應由中央政府以委託行使之方式賦以較大之權力」。
8月,陳儀又向蔣介石提出不在台灣建立省政府,改設行政長官公署,作為過渡機構,蔣介石予以首肯。9月4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大綱》公布,規定: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於其職權范圍內,得發布署令,並得制定台灣省單行規章。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受中央之委任得辦理中央行政。台灣省行政長官,對於台灣省之中央各機關有指揮監督之權。
相比較而言,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具有比當時大陸各省政府更大的權力。蔣介石站在專制獨裁的立場,支持陳儀取鑒日本在台灣總督府的施政效率,漠視台灣民眾要求與大陸省份「一視同仁」的心態,未料到行政長官制度的高度集權與經濟統制政策會招致台灣民眾的強烈抗爭。
1943年底,美國海軍上將尼米茲提議,直接攻佔台灣和中國大陸的沿海地區,以切斷日軍在東南亞的戰略補給線,並進攻日本本土。為此,美國海軍軍部制定了代號為「鋪道」的攻台作戰計劃,並擬議與蔣介石取得協議,若可能,美軍單獨管理台灣,一直到日本投降和戰後總解決為止。
尼米茲的計劃遭到麥克阿瑟的反對,他主張先進攻菲律賓,而羅斯福總統對此不置可否。1944年美軍佔領雷特島後,尼米茲等人經過商議,認為佔領菲律賓、琉璜島及琉球群島應列為優先,遂放棄「鋪道」計劃,進攻琉球。1944年11月,美國空軍遂大規模空襲台灣的日軍設施。
隨著美軍逼近日本本土和希特勒德國的覆亡,接收台灣迫在眉睫。1945年4月7日,蔣介石批准由台調會和黨政軍各機關主管人員每月開一次聯席會議,會商接收事宜。5月,在重慶召開的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蔣介石再次誓言「受日寇劫掠最早之台灣,重歸祖國,始為我抗戰徹底之勝利」。其間,他接見台灣淪陷50年來第一位台籍國民黨代表謝東閔,問詢有關台灣的情況,要謝東閔轉告台胞「台灣的光復快要到了」。
台灣終於回到祖國懷抱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國發表《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宣布「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次日,日本天皇廣播投降詔書。17日,麥克阿瑟以聯合國最高統帥第一號命令規定「在中華民國(東三省除外)台灣與越南北緯十六度以北地區內之日本全部陸海空軍與輔助部隊應向中國戰區統帥蔣委員長投降」,明確了將嚴格履行開羅會議以來的有關國際承諾、台灣立即由中國接收的安排。
9月2日,日本在向各同盟國投降而簽署的無條件投降書中表示:「接受美、中、英三國政府元首7月26日在波茨坦宣布的,及以後由蘇聯附署的公告各條款。」
9日,蔣介石向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下達第一號命令:在中國境內(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除外)、台灣以及越南北緯十六度以北地區,所有一切日本陸海空軍及輔助部隊向本委員長無條件投降。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中國收復台灣終於進入實施階段。8月24日,蔣介石在國民黨中常會、國防最高委員聯席會議上說,台灣不能回到祖國懷抱,則國家的獨立自由就無從談起,而抗戰的目的亦無由達成,要求部屬全力以赴完成台灣接收工作。27日,蔣介石任命陳儀為台灣省行政長官,不久又兼台灣警備總司令。9月1日,陳儀在重慶成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及警備總司令部臨時辦事處,開始籌劃去台受降接收的有關事宜。
10月25日,中華民國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向日本台灣總督兼日軍第十方面軍司令安藤利吉下達第一號手令:本官奉令「接受台灣、澎湖列島地區日本陸海空軍,及其輔助部隊之投降,並接收台灣、澎湖列島之領土、人民、治權、軍政設施及資產」。安藤利吉在簽具的受領證中表示:對於本命令及以後之一切命令、規定或指示,本官及所屬與所代表之各機關部隊之全體官兵,均負有完全執行之責任。
至此,日本將甲午戰爭後從中國竊據的台灣、澎湖列島交還中國的一切法律手續均告完成。陳儀隨即聲明:「從今天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台灣終於回歸祖國,洗卻了中華民族在甲午戰爭所遭受的奇恥大辱,是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最大收獲之一。
離散50年的棄兒終於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不禁悲喜交加。國民政府接收人員尚未去台,台灣民眾即自動爭掛國旗,爭學國語,自覺維持社會秩序,以實際行動響應接收。國民政府官員和軍隊赴台,均受到台胞歡迎。10月25日受降典禮結束後,「台北40餘萬市民,……老幼俱易新裝,家家遍懸燈彩,相逢道賀,如迎新歲,鞭炮鑼鼓之聲,響徹雲霄,獅龍遍舞於全市,途為之塞」。「家家戶戶,歡欣無比,家家戶戶,祭祖謝神,向先民冥中告知台灣已歸回祖國」。
1946年10月,蔣介石終於第一次踏上祖國的寶島台灣,「今天欣逢台灣光復一周年紀念,中正特來參加這次慶祝大會,與我相別五十年的台省同胞,同聚一堂,共同慶祝光復,使我五十年的宿志得如願以償」。
蔣介石在台灣問題上的認識,表明了他是一個民族主義者,在維護國家統一這個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立場是堅定的。雖然中國的力量尚不強大,但蔣介石充分利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有利的國際環境,不失時機地實現台灣主權回歸中國,並做了一定程度的准備工作,最終於1945年10月使台灣回到祖國懷抱,他所起的作用應充分肯定。但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並沒有給台灣人民帶來真正的幸福,反而導致「二·二八事件」的爆發,使台灣同胞心靈受到嚴重創傷,迄今仍難以抹平,蔣介石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❿ 清朝用多長時間收復台灣
從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台灣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延平王鄭克投降施琅大軍,共計約22年。大致過程如下:
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驅逐荷蘭侵略者,不久即病逝,內部發生爭訌。清朝乘機派使者,企圖說服鄭成功之子鄭經歸降清朝。鄭經為了減輕壓力,與清朝談判,交出南明皇帝賜給的敕書、印璽。清朝要求台灣人眾遷回內地,剃發易服,鄭經不允,談判未成。
康熙二年(1663年),清朝出兵攻打鄭氏據守在大陸上的最後一個據點廈門,鄭經戰敗,退出廈門,逃奔台灣。清朝乘勝派舟師出征台灣,在海上突遇台風,船隻沉沒,無功而返。
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派總兵孔元章,赴台灣議撫,答應鄭經如歸順,可封「八閩王」,鄭經猶豫不決,後以「和議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墜」(《海紀輯要》),拒絕清朝的招撫。
康熙親政後,邢部尚書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議,派知府慕天顏入台,宣示招撫之意。清廷做了重大讓步,允許鄭氏封藩,世守台灣。鄭經則提出:「苟能照朝鮮事例,不削發,稱臣納貢,尊事大之意,則可矣」(江日升《台灣外記》)。康熙答復:「若鄭經留戀台灣,不思拋棄,亦可任從其便。至於比朝鮮不剃發,願進貢投誠之說,不便允從。朝鮮系從未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明清史料丁編》第三本)。康熙不願台灣成為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國家,故談判破裂。
此後發生三藩之亂,中原戰火彌漫。鄭經乘機與吳三桂、耿精忠勾結,佔領廈門與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各地。轉戰數年,吳三桂失敗,鄭經孤軍難支,又退回台灣。清朝再一次爭取談判,鄭經再次要求「請照琉球、高麗外國之例」,而康熙堅決不同意,雙方各持自己的立場談判又無結果。 不久,鄭經病逝,其子鄭克嗣位。
康熙起用施琅,授福建水師提督。福建總督姚啟聖供應後勤,與施琅和衷共濟,保證了施琅出征的糧食和物資供應。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率兵兩萬餘人,乘戰船二百餘艘出征。鄭克則派勇敢善戰的劉國軒守澎湖。澎湖大戰,鄭軍大敗。清軍擊沉敵船159艘,鄭軍死傷12000人,浮屍遍海,劉國軒僅率31艘船逃回台灣。
澎湖戰敗,鄭克等極為恐慌。施琅進行政治爭取工作,對被俘的台灣兵將,優禮相待,賞給銀米。鄭氏已無抵抗能力,於7月27日向清軍奉表納降,呈交延平王金印和戶口土地冊籍。康熙接受投降,台灣遂告統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始設台灣府與台灣、鳳山、諸羅三縣,隸屬福建省,在台澎分別駐兵1萬人,設官治理、築城戍守,台灣寶島得以統一於清朝政府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