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年限平均法年數總和法

年限平均法年數總和法

發布時間:2021-08-04 22:58:32

❶ 用平均年限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分別計算該固定資產第三年的折舊。

平均年限法:
年折舊=(固定資產原值-凈殘值)/可使用年限

雙倍余額遞減法:
(1)年折舊率=2÷預計的折舊年限×100%,年折舊額=固定資產期初折余價值×年折舊率。
(2)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3)月折舊額=年初固定資產折余價值×月折舊率
(4)固定資產期初賬面凈值=固定資產原值-累計折舊
(5)最後兩年,每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累計折舊-殘值)/2

年數總和法:
逐年遞減分數的分子代表固定資產尚可使用的年數;分母代表使用年數的逐年數字之總和,假定使用年限為n年,分母即為1+2+3+……+n=n(n+1)÷2,相關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率=尚可使用年數/年數總和×100%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殘值)×年折舊率

有了方法套數據就可以,歡迎追問,希望可以及時採納~

❷ 和平均年限法相比,採用年數總和法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將使

選A.
計提折舊的初期,企業利潤減少,固定資產凈值減少

❸ 請問: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方法,如果採用平均年限法和年數總和法,它們對企業的利潤有影響嗎

1.通俗講平均年抄限法指在預計使用年限內,每年提取的折舊相等;年數總和法指每年提取的折舊不等,一年比一年少,具體先計算出年度總和數,再將應提總折舊除以年度總和得相等的若干份,則最後一年折舊為1份,倒數第二年折舊為兩份------依此類推.
2.例:一設備原價10000元,預計使用年限5年.殘值率5%,總折舊應提10000*(1-5%殘值率)=9500元則折舊計算:
(1)平均年限法:
每年=9500/5=1900元
(2)年度總和法:
年度總和=1+2+3+4+5=15
折舊份額9500/15=633.333元
第1年折舊=633.333*5=3166.67元
第2年=633.333*4=2533.33元
第3年=633.333*3=1900元
第4年=633.333*2=1266.67元
第5年=633.333*1=633.33元

❹ 平均年限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的計算

平均年限法每年折舊額=(80000-5000)/5=15000元
雙倍余額遞減法第一年折舊回80000*(2/5)=32000元
第二年折舊(答80000-32000)*(2/5)=19200元
第三年折舊(80000-32000-19200)*(2/5)=11520元
第四年年折舊(80000-32000-19200-11520-5000)/2=6140元
第五年折舊同第四年
年數總和法:
第一年折舊=(80000-5000)*(5/15)=25000
第二年折舊=(80000-5000)*(4/15)=20000
第三年折舊=(80000-5000)*(3/15)=15000
第四年折舊=(80000-5000)*(2/15)=10000
第五年折舊=(80000-5000)*(1/15)=5000
會計分錄:
借:製造費用 15000
貸:累計折舊 15000

❺ 求用平均年限法、雙倍余額法、年數總和法。(給我詳細的解題過程,謝謝。)

固定資產入帳價值:800000*1.17+14000+50000=1000000
預計凈殘值=44000-4000=40000
1、平均年限法
2009年應提折舊額=(1000000-40000)/5/12*2=32000 2個月的折舊額
2010 =(1000000-40000)/5=192000
2、雙倍余額法2009年2個月的折舊額 =1000000*(2/5)*(2/12)=66667
2010 年1-10月折舊額 =1000000*(2/5)*(10/12)=333333
2010年11-12月 =(1000000-400000)*2/5*2/12=40000
3、年數總和法 2009年應提折舊額:(1000000-40000)*5/15*2/12=53333
2010年1-10月 (1000000-40000)*5/15*10/12=266667
2010年11、12月 (1000000-40000)*4/15*2/12=42666

❻ 舉例說明年限平均法、雙倍余額遞減法以及年數總和法計算的折舊額對分別當期利潤的影響!

平均年限折舊法:
年折舊率=(1―殘值率)÷預計使用年限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月折舊額=原值*月折舊率

年數總和法:
年數總和法是將固定資產的原值減去殘值後的凈額乘以一個逐年遞減的分數計算每年的折舊額。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率=(折舊年限―已使用年數) ÷ [折舊年限×(折舊年限+1)÷2]
=固定資產尚可使用年數÷使用年數的逐年數字之和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凈殘值)×月折舊率

雙倍餘額遞減法
雙倍餘額遞減法是在不考慮固定資產殘值的情況下,按雙倍直線折舊率和固定資產凈值來計算折舊的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率=2÷折舊年限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月折舊額=固定資產賬面凈值×月折舊率。
採用此法,應當在其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到期前兩年內,將固定資產凈值扣除預計凈殘值後的凈額平均攤銷

❼ 年限平均法、年數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的異同點

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
企業固定資產折舊有四種方法:即直線法分(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加速折舊法分(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企業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恰當的會計核算方法。就是說,在四種折舊方法中,企業可以自主選擇。不同的固定資產,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 但是按照一貫性原則要求同一種資產,一旦選定了某種方法,就不可以隨意改變了。確需變更,應視為會計政策變更。企業為某一固定資產選擇的折舊方法如與稅法所許可的折舊方法不一致,在申報企業所得稅時應進行納稅調整。
1、年限平均法:(直線法)
定義:年限平均法又稱直線法,是指將固定資產的應計折舊額均衡地分攤到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壽命內的一種方法.採用這種方法計算的每期折舊額均相等.
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率=(1-預計凈殘值率)÷預計使用壽命(年)×100%
其中:予計凈殘值率=預計凈殘值/固定資產原價×100%
預計殘值-預計清理費用
= ————————————— ×100%
固定資產原值
月折舊率=年折舊額÷12
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價×月折舊率
優點:平均年限法又稱直線法,這種方法比較適合各個時期使用程度和使用效率大致相同的固定資產。(由於直線法通俗易懂,核算簡便,同時根據這種方法計算出來的固定資產有效使用期內各年度或月份提 取的折舊額相等,使企業產品成本穩定並具有較強的可比性)。
缺點:由於平均年限法只著重於固定資產使用時間的長短,不考慮固定資產使用的強度和效率,因此,每期折舊費用總是相等的。如果某一年使用率高,生產的產品產量增多,那麼每一單位的產品分攤的折舊費用勢必降低,產品單位成本就下降:反之,則上升。所以用平均年限法分攤固定資產成本,看似各年平均其實並不均勻需要的滿足因素具有不確定性,尤其忽略了折現因素,會給人以投入資本總額的收入率在不斷提高的假象。
二、、加速折舊法:(包括年數總和法雙倍余額遞減法)所以優缺點一樣其特點是在固定資產使用的早期多提折舊,後期少提折舊,其遞減的速度逐年加快,從而相對加快折舊的速度,目的是使固定資產成本在固計使用壽命期內加快得到補償
2、年數總和法 :
定義:又稱合計年限法,是指將固定資產的原值減去殘值後的凈額乘以一個逐年遞減的分數計算每年的折舊額,這個分數的分子代表固定資產尚可使用的年數,分母代表使用年數的逐年數字總和。
(2)計算公式
① 尚可使用年數 預計使用年限-已使用年數
年折舊率=—————————————— = ————————————————————— ×100%
預計使用年限的年數總和 預計使用年限×(預計使用年限+1)/2
②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③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凈殘值)×月折舊率
優點:因資產的原始成本在早期獲取收入過程中所耗用的要比後期大,因此早期折舊費應大於後期。還有,資產的凈收入在後期要少於早期,即使不計利息成本,資產凈收入的減少。因此,加速折舊法在使用上是合理的,也是最趨於現金收支規律的一種方法。
缺點:對影響折舊分配需要考慮的因素也不能完全考慮並體現。
3、雙倍余額遞減法
定義:雙倍余額遞減法是在不考慮固定資產殘值的情況下,用直線法折舊率的兩倍作為固定的折舊率乘以逐年遞減的固定資產期初凈值,得出各年應提折舊額的方法。 就與加速折舊法類同,可讓你在第一年折減較大金額。雙倍余額遞減法是加速折舊法的一種,是假設固定資產的服務潛力在前期消耗較大,在後期消耗較少,為此,在使用前期多提折舊,後期少提折舊,從而相對加速折舊。
計算公式 :
(1)年折舊率=2÷預計的折舊年限×100%,年折舊額=固定資產期初賬面凈值×年折舊率。
(2)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3)月折舊額=固定資產期初賬面凈值×月折舊率
(4)固定資產期初賬面凈值=固定資產原值累計折舊固定資產減值准備
註:1、實行雙倍余額遞減法計提的固定資產,應當在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到期以前兩年內(最後兩年),將固定資產賬面凈值扣除預計凈殘值後的余額平均攤銷。
2.由於雙倍余額遞減法不考慮固定資產的殘值收入,因此,即不能使固定資產的帳面折余價值降低到它的預計殘值收入以下。當下述條件成立時,應改用直線法計提折舊。
雙倍余額遞減法是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的一種計算方法,它的基本規則是:以固定資產使用年數倒數的2倍作為它的年折舊率,以每年年初的固定資產帳面余額作為每年折舊的計算基數,但由於在固定資產折舊的初期和中期時不考慮凈殘值對折舊的影響,為了防止凈殘值被提前一起折舊,因此現行會計制度規定,在固定資產使用的最後兩年中,折舊計算方法改為平均年限法,即在最後兩年將固定資產的帳面余額減去凈殘值後的金額除以2作為最後兩年的應計提的折舊。誠然,在一般情況下,我們都可以遵照這種規則來處理雙倍余額遞減法的折舊問題,但筆者認為,這種通用的規則並不能全部適用。在實務中,如果不顧固定資產凈殘值估計的實際情況,機械地照搬上述原則,則雙倍余額遞減法的應用可能會走入誤區,並將造成固定資產使用末期折舊計算的不當和錯誤。
工作量法,是根據實際工作量計提固定資產折舊額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單位工作量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價/(1-預計凈殘值率)/預計總工作量
某項固定資產月折舊額=該項固定資產當月工作量/單位工作量折舊額
4、工作量法 :
定義:工作量法也是直線法的一種,只不過是按照固定資產所完成的工作量來計算每期的折舊額(根據規定,企業專業車隊的客、貨運汽車、大型設備以及大型建築施工機械可採用工作量法計提折舊。實質上,工作量法是平均年限法的補充和延伸)
優點:假定資產價值的降低不是由於時間的推移,而是由於使用的緣故。對於許多種資產來講,工作量法這一假定是合理的,特別是在有形磨損比經濟折舊更為重要的情況下。
缺點:整個服務價值的降低事實上並不是均勻的、未能考慮到修理和維修費用的遞增,以及操作效率或收入的遞減等因素等。
例1:某公司有貨運卡車一輛,原價為150000元,預計凈殘值率為5%,預計總行駛里程為300000公里,當月行駛里程為5000公里,則該項固定資產的月折舊額計算如下:
單程里程折舊額=150000×(1-5%)÷300000=0.475元/公里
本月折舊額=5000元×0.475=2375元
例2:甲公司的一台機器設備原價為680000元,預計生產產品產量為2000000件,預計凈殘值率為3 %,本月生產產品34000件。則該台機器設備的月折舊額計算如下:
單件折舊額=680000×(1-3%)/2000000 =0.3298(元/件)
月折舊額=34000×0.3298=11213.2(元)
例3:某企業某項固定資產原價為80000元,預計凈殘值為5000元,預計使用年限為5年。
要求:(1)按平均年限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計算5年的折舊額;
(2)按平均年限法的計算結果編制會計分錄(基本生產車間使用)。
(1)平均年限法每年折舊額=(80000-5000)/5=15000元
(2)雙倍余額遞減法:
第一年折舊80000*(2/5)=32000元
第二年折舊(80000-32000)*(2/5)=19200元
第三年折舊(80000-32000-19200)*(2/5)=11520元
第四年年折舊(80000-32000-19200-11520-5000)/2=6140元
第五年折舊同第四年
(3)年數總和法:
第一年折舊=(80000-5000)*(5/15)=25000
第二年折舊=(80000-5000)*(4/15)=20000
第三年折舊=(80000-5000)*(3/15)=15000
第四年折舊=(80000-5000)*(2/15)=10000
第五年折舊=(80000-5000)*(1/15)=5000
(4)會計分錄:
借:製造費用 15000
貸:累計折舊 15000

❽ 會計折舊的 加速折舊方法 年數總和法 直線法 年限平均法怎麼解釋

會計學裡面的固定資產在固定年限要進行折舊,本月增加的固定資產要計提折舊,本月減少的固定資產還需計提折舊。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有三種:年數總和法、雙倍余額折舊法、年限平均法。前兩個折舊方法就屬於加速折舊法,之所以稱為加速折舊法,是因為這兩個折舊方法比年限平均法的折舊速度要快。這裡面的意思就是說加速折舊比年限平均折舊法在折舊期間的前期折舊額比較大,而在後期的折舊金額較小。這就相當於提前折舊了固定資產的價值,所以稱為加速折舊法。舉個例子:有一台設備,原值78000元,預計殘值2000元,預計可用4年。
(一)年限平均法:(78000-2000)/4=19000元。每年的折舊額都是相等的。
(二)年數總和法:年數總和=1+2+3+4=10
第一年=(78000-2000)×(4/10)=30400元。
第二年=(78000-2000)×(3/10)=22800元。
第三年=(78000-2000)×(2/10)=15200元。
第四年=(78000-2000)×(1/10)=7600元。
(三)雙倍月遞減法:
第一年:78000*2/4=39000元。
第二年:(78000-39000)*2/4=19500元。
雙倍余額遞減法在最後兩年的折舊額是按照凈值進行平攤的。
第三、四年:(78000-39000-19500-2000)/2=8750元。
我們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在前兩年的時候,加速折舊法裡面的年數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的折舊額比年限平均法都要大。所以可以視為提前折舊,加速折舊了固定資產。

❾ 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由平均年限法變為年數總和法,以後怎麼計提折舊

年數總和法是指按固定資產應計提折舊總額和某年尚可使用年數占各年尚可使用年數總和的比重(即年折舊率)計提折舊的方法。各年尚可使用年數總和(簡稱年數總和),是一個以預計使用年限為通項,初項和公差為1的等差數列。其年折舊率和年折舊額的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率=該年尚可使用年數/各年尚可使用年數總和=(預計使用年限-已使用年數)/[預計使用年限×(預計使用年限+1)÷2]

年折舊額=應計提折舊總額×年折舊率

[例]某企業某項固定資產原值為60000元,預計凈殘值為3000元,預計使用年限為5年。該項固定資產按年數總和法計提折舊。該項固定資產的年數總和為:

年數總和=5+4+3+2+1=15或=5×(5+1)÷2=15

各年折舊率和折舊額計算詳見圖表

折舊計算表

(年數總和法)

年份 應計提折舊總額 年折舊率 年折舊額 累計折舊

1 60000-3000=57000 5/15 19000 19000

2 57000 4/15 15200 34200

3 57000 3/15 11400 45600

4 57000 2/15 7600 53200

5 57000 1/15 3800 57000

http://www.chinaacc.com/new/403/404/410/2007/1/lu6819757331811700215048-0.htm

❿ 分別用平均年限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計算各年應提折舊額

1、平均年限法:
年折舊=(120000-7000)/8=14125;
2、雙倍余額遞減法:
折舊率=2/8=25%
第1年折內舊=120000*25%=30000
第2年折舊=(120000-30000)容*25%=20000
第3年折舊=(120000-30000-20000)*25%=17500
第4年折舊=(120000-30000-20000-17500)*25%=13125<14125,
則4~8年折舊分別為(120000-30000-20000-17500)/5=10500
3、年數總和法:
年數總和=1+2+3+4+5+6+7+8=36

第1年折舊=(120000-7000)*8/36=25111
第2年折舊=(120000-7000)*7/36=21972
第3年折舊=(120000-7000)*6/36=18833
第4年折舊=(120000-7000)*5/36=15964
第5年折舊=(120000-7000)*4/36=12556

第6年折舊=(120000-7000)*3/36=9417
第7年折舊=(120000-7000)*2/36=6278
第8年折舊=(120000-7000)*1/36=3189

閱讀全文

與年限平均法年數總和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
貝倫斯發明 瀏覽:242
馬鞍山匯通大廈地址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