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固定資產年數總和的計提
年數總和法,又稱年限合計法,屬於加速折舊法,其特點是在固定資產使用的早期多提折舊,後期少提折舊,其遞減的速度逐年加快,從而相對加快折舊的速度,目的是使固定資產成本在估計使用壽命內加快得到補償。逐年遞減分數的分子代表固定資產尚可使用的年數;分母代表使用年數的逐年數字之總和,假定使用年限為n年,分母即為1+2+3+……+n=n(n+1)÷2,
相關計算公式如下:年折舊率=尚可使用年數/年數總和×1年數總和法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殘值)×年折舊率
購入設備,當月投入使用,當月不計提折舊,2010年1月開始計提折舊,按照年數總和法的計算公式:年折舊率=5/15(15=5*6/2)
年折舊額=360*5/15=120萬元
新會計准則規定09年起固定資產的進項稅是可以抵扣的,所以不計入其賬面價值。
Ⅱ 固定資產折舊採用年數總和法,年折舊率計算公式是什麼
年折舊率=尚可使用年數/年數總和×100%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殘值)×年折舊率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凈殘值)× 月折舊率
例
有一台設備,原值78000元,預計殘值2000元,預計可用4年,試用年數總和法計算每年折舊額。
年數總和=1+2+3+4=10
第一年=(78000-2000)×(4/10)=30400
第二年=(78000-2000)×(3/10)=22800
第三年=(78000-2000)×(2/10)=15200
第四年=(78000-2000)×(1/10)=7600
Ⅲ 固定資產用年數總和法計算的會計題目,如下:
你好,
解析:
(1) 計算工程完工交付時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
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105300+10000+1700+40000+3000=160000元
(2) 編制2010年與工程物資和固定資產構建有關的會計分錄
購入工程物資:
借:工程物資 117000
貸:銀行存款 117000
工程領用工程物資:
借:在建工程 105300
貸:工程物資 105300
工程領用原材料:
借:在建工程 11700
貸:原材料 1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轉出)1700
應計入工程成本的各項支出費用的分配:
借:在建工程 43000
貸:應付職工薪酬 40000
生產成本-輔助生產 3000
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結轉分錄:
借:固定資產 160000
貸:在建工程 160000
(3) 計算2011年該項固定資產的折舊額
固定資產的凈殘值=160000×10%=16000元
則:
第一折舊年應計提的折舊額=(160000-16000)×5/15=48000元
第二折舊年應計得的折舊額=(160000-16000)×4/15=38400元
因而:
2011年度該項固定資產應計提折舊=48000×4/12+38400×8/12=41600元
如果還有疑問,可通過」hi「繼續向我提問!!!
Ⅳ 年數總和法如何計提折舊
年折舊額=(原價-預計凈殘值)×年折舊率
年折舊率用一遞減分數來表示,將逐期年數相加作為遞減分數的
分母,將逐期年數倒轉順序分別作為各年遞減分數的分子。
【舉例】比如5年,折舊率分別為5/(1+2+3+4+5),4/(1+2+3+4+5),3/(1+2+3+4+5),2/(1+2+3+4+5),1/(1+2+3+4+5)。
折舊方法
(1)年限平均法(直線法)
年折舊額=(原價-預計凈殘值)÷預計使用年限
=原價×(1-預計凈殘值/原價)÷預計使用年限
註:「預計凈殘值」是指固定資產報廢清理後的預計收益,可能為正,也可能為負。
(2)工作量法
單位工作量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價×(1-預計凈殘值/原價)÷預計總工作量
月折舊額=該項固定資產當月工作量×單位工作量折舊額
註:直接折算到每「生產一個產品」產生的價值
(3)雙倍余額遞減法
年折舊率=2/預計使用年限÷100%(直線折舊率的兩倍)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賬面凈值×年折舊率 最後兩年考慮殘值平均(年限平均法)
其中:賬面余額=固定資產原價;賬面凈值=固定資產原價-累計折舊;賬面價值=固定資產原價-累計折舊-固定資產減值准備
註:這個方法比較復雜,到期兩年前不考慮固定資產預計凈殘值。
(4)年數總和法(年限合計法)
年折舊率=尚可使用年限/預計使用年限的年數總和×100%
年折舊額=(原價-預計凈殘值)×年折舊率
註:這個方法折舊率是變動的,計算也比較復雜,但是更符合實際情況。
最後,在計提完折舊後,就是編制會計分錄了。
Ⅳ 固定資產採用年數總和法應如何計算
年折舊率=2/(1+2)=2/3
第一年折舊=1450*2/3
第二年折舊=1450*1/3
Ⅵ 固定資產折舊採用年數總和法,年折舊率計算公式是什麼
年數總和法(又稱年限合計法):
年折舊率=尚可使用年限/預計使用年限的年數總額×100%
【補充例題•計算題】
某企業一項固定資產的原價為20 000元,預計使用年限為5年,
預計凈殘值為200元。假如採用年數總和法,每年折舊額的計算如下:
【正確答案】
第一年折舊額=(20 000-200)×5/15=6 600(元);
第二年折舊額=(20 000-200)×4/15=5 280(元);
第三年折舊額=(20 000-200)×3/15=3 960(元);
第四年折舊額=(20 000-200)×2/15=2 640(元);
第五年折舊額=(20 000-200)×1/15=1 320(元)。
【特別提示】
①企業應當按月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當月增加的固定資產,當月不計提折舊,從下月起計提折舊;當月減少的固定資產,當月仍計提折舊,從下月起不計提折舊。
②折舊的對應科目
a.基本生產車間使用的固定資產,其計提的折舊應計入製造費用,並最終計入所生產產品成本;
b.管理部門使用的固定資產,其計提的折舊應計入管理費用;
c.未使用的固定資產,其計提的折舊應計入管理費用;
d.銷售部門使用的固定資產,其計提的折舊應計入銷售費用;
e.用於工程的固定資產,其計提的折舊應計入在建工程;
f.用於研發無形資產的固定資產,其計提的折舊應計入研發支出;
g.經營出租的固定資產,其計提的折舊應計入其他業務成本等。
借:製造費用
管理費用
銷售費用
在建工程
研發支出
其他業務成本等
貸:累計折舊
Ⅶ 年數總和法計算
計算公式
逐年遞減分數的分子代表固定資產尚可使用的年數,分母代表使用年數的逐年數字之總和,假定使用年限為n年,分母即為1+2+3+……+n=n(n+1)÷2,相關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率=尚可使用年數/年數總和×100%。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殘值)×年折舊率。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凈殘值)× 月折舊率。
採用年數總和法計提固定資產折舊,體現了會計的謹慎性原則。
(7)固定資產年限總和法計算擴展閱讀:
原理
根據固定資產的折舊原則,固定資產使用年限結束時,該固定資產的價值也全部轉到產品成本中。那麼轉移的價值應為100%,簡化為1。簡單地說當某個固定資產的價值全部折舊結束時,其折舊率總和應為1,用數學式子表示為:折舊率總和=1。
現在我們把這個式子展開如下:
折舊率總和=1
=(1+2+3+……+10)÷(1+2+3+……+10)
=(1+2+3+……+10)÷55
=1÷55+2÷55+3÷55+……+10÷55
假如某企業實行加速折舊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是10年,那麼它的第一年折舊率我們就可以規定為10÷55,第二年規定為9÷55,第三年規定為……,第10年規定為1÷55,10年使用期結束就正好是折舊100%。
以上是使用期為10年的固定資產年數總和折舊法的折舊率式子的來源過程,如果是20年的話,我們只要用式子:
折舊率總和=1
=(1+2+3+……+20)÷(1+2+3+……+20)
=(1+2+3+……+20)÷210
=1÷210+2÷210+3÷210+……+20÷210
同樣可以求得20年中各年的折舊率。
擴展文件;《會計資料大全》
Ⅷ 固定資產年數總和法
年數總和法又稱折舊年限積數法或級數遞減法。它是將固定資產的原值減去殘值後的凈專額乘以一個屬逐年遞減的分數計算確定固定資產折舊額的一種方法。逐年遞減分數的分子代表固定資產尚可使用的年數;分母代表使用年數的逐年數字之總和,假定使用年限為 n年,分母即為1+2+3+……+n=n(n+1)÷2,其折舊的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率= (折舊年限-已使用年數) /[
折舊年限×(折舊年限+1)÷2 ]×100%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殘值)×年折舊率
Ⅸ 固定資產使用年限為3年半 怎麼用年數總和法計算折舊
年數總和法又稱年限合計法,是以固定資產的原值減去預計凈殘值後的凈額為基數,乘以一個逐年遞減的分數計算每年的折舊額,這個分數的分子代表固定資產尚可使用的年數,分每代表使用年限的逐年數字合計。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率 =尚可使用年限/(除以)預使用年限的逐年數字合計 或
年折舊率 =(預計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除以)預計使用年限X(預計使用年限+1)/2
年折舊額 =(固定資產原值-預計凈殘值)X年折舊率
例:某公司一台生產用設備,賬面原值為250000元,預計使用年限為5年,預計凈殘值為4000元。按年數總和法計提固定資產折舊。每年的折舊額計算如下:
第一年就計提的折舊額=(250000—4000)X5/15 =82000元
第二年就計提的折舊額=(250000—4000)X4/15 =65600元
第三年就計提的折舊額=(250000—4000)X3/15 =49200元
第四年就計提的折舊額=(250000—4000)X2/15 =32800元
第五年就計提的折舊額=(250000—4000)X1/15 =16400元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