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海水養殖浮筏算不算固定資產
海水養殖浮筏算固定資產,也算在內。
❷ 生蚝怎麼養殖
一、插竹養殖
1、這是目前比較常見的一種養殖方式,就是將竹子插入海底進行養殖,首先要把竹子進行處理,然後每6根竹子為一堆,整體為漏斗形狀扣在海泥上。
2、竹子長度需要控制在1.5米左右,直徑需要在10cm以上,接觸海泥的地方,需要用繩子圍繞起來進行加固,一般適合在軟泥較多、海水流動緩慢的海底養殖。
二、延繩養殖
1、這個是比較方便的一種養殖方式,材料為繩子與漂浮物,一般適合在比較開闊的海域養殖,而且延繩養殖對風浪的抵抗程度比較高,也適合用於外海養殖。
2、繩子兩頭需要固定在海底深處,中間可以用來養殖生蚝,中間適宜寬度為40-50米,兩邊可根據所選地址的海深,一般每隔2米放入一根繩子並配上漂浮物,繩子適宜長度為3-5米左右,平時需要經常檢查繩子是否交織在一起。
三、立柱養殖
1、使用水泥柱進行養殖,具有成本低、附著效果好的優勢,而且笨重不容易被海水沖動,挑選的水泥柱表面要盡量粗糙一些,高度為2米左右,直徑為30cm粗,這種規格的柱子,會使生蚝的吸附性強。
2、水泥柱在放入海底前,需要先將它放置淤泥地一段時間,這個方法被稱為養柱,能夠為剛出生的生蚝提供很好的營養成分,養柱的時候需要定時檢查,有出現傾倒的要及時扶正,水泥柱養殖適用於流速比較快的海底。
四、漂浮木筏養殖
1、漂浮木筏養殖的材料是用木頭與竹子扎在一起,然後搭配浮筒漂浮在海面,適宜的木筏規格為5×8米左右,規格太大會影響生蚝整體的品質與產量,規格太小所花費的成本也比較高。
2、一般可用繩子將其固定在海底深處,避免隨海浪漂走,兩端之間還可以用繩子關聯,以防海底繩子斷了無法找到,兩個木筏之間的間距為20m左右,一般可選擇在風平浪靜的淺海進行養殖。
❸ 應該怎樣養扇貝
扇貝,是我國沿海主要養殖貝類之一,世界上出產的扇貝共有60多個品種,我國約佔一半。常見的扇貝養殖種類有櫛孔扇貝、海灣扇貝和蝦夷扇貝。
( Chlamys farreri )品種來源:黃海
特徵特性:屬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瓣鰓亞綱,異拄目,扇貝科,扇貝屬;生活在3m~ 30m岩礁及砂礫質海底;濾食,餌料以浮游植物為主;耐溫范圍一1.5℃~25℃;適鹽范圍16‰~43‰;產卵期在5月至6月;用途廣,肉細嫩,味鮮,經濟價值高。屬我國海區自然生種類。適宜於我國廣大海域特別是北方沿海養殖。
櫛孔扇貝營附著生活,足絲料發達。成貝殼高可達8厘米以上。因右殼前耳有明顯的足絲孔和數枚細櫛齒而得名。殼面生長紋細密,具粗細不等放射肋;左殼約10條,右殼約20條,肋上有不整齊的小棘。
( Ar-gopecten irradians )品種來源:1982年從美國引進。
海灣扇貝不宜在我國養殖,主要原因是海灣扇貝個體濾水量24小時會達到1.2方至1.5方,隨著我國海灣扇貝養殖面積的增大,導致大面積海域水質出現氨氮過高,溶解氧過低,使海灣扇貝產量一年不及一年,其他養殖生物大量減少,導致海底淤泥增厚,這樣一來我國的海洋環境會受到嚴重破壞,個人意見迅速產出漁政及環保部門迅速採取措施,抑制海灣扇貝在我國海域上養殖,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藍色海洋。
特徵特性: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異柱目,扇貝科,扇貝屬。貝殼扇形,兩殼幾乎相等,後耳大於前耳,前耳下方生有足絲孔。殼面有放射肋18條,殼面呈黑褐色或褐色。生長適溫范圍5-30℃,最適生長溫度18-28℃。
櫛孔扇貝( Chlamys farreri )
生態習性
櫛孔扇貝生活在低潮線以下,水流較急、鹽度較高、透明度較大、水深10-30m的岩礁或有貝殼沙礫的硬質海底,以足絲附著側卧於附著基上,右殼在下。動物可開閉雙殼排水,以反作用力作短距離的游泳。閉殼運動能發出清脆的聲響,能脫落足絲到水中游動。正常生活時,通常張開兩殼,濾食海水中的單細胞藻類和有機碎屑以及其他小型微生物。若環境不適合,可自動切斷足絲,急劇地伸縮比殼肌,借貝殼張閉排水的力量和海流的力量作短距離的移動。櫛孔扇貝對低溫的抵抗力較強,在水溫0℃以下也能夠成活。15-20℃是最適生長溫度,水溫超過25℃生長受到抑制,4℃以下貝殼幾乎不能生長。高鹽種類,最適鹽度范圍為23-34。櫛孔扇貝耗氧率高,抗干露的能力較差。產地、產季產於我國北部沿海,山東長島、威海、蓬萊、石島、文登和遼寧大連、長山島等地是主產地。
繁殖特性
櫛孔扇貝為雌雄異體,存在雌雄同體的現象。在繁殖季節,雌性生殖腺呈橘紅色,雄性生殖腺呈乳白色,區分明顯。繁殖季節過後,生殖腺退化,雌、雄外觀上完全相同,呈無色半透明狀。櫛孔扇貝每年有兩個繁殖期,第一次在5-7月,水溫14-20℃,第二次約在9-10月,水溫22-20℃。繁殖季節主要與水溫有關,在不同的海區有較大的差異,山東南部沿海,5月上中旬進入繁殖盛期;而在長島北部島嶼海區,6-7月份才進入繁殖盛期。除水溫以外,生殖腺植樹的變化也是確定繁殖季節的一個重要依據,生殖腺指數平均達到15%時進入繁殖期。在繁殖季節有多次排放的習性,第一次排放後,經過一周左右又可排放,殼如此反復多次。產卵量隨個體的增大而增加,殼高6-7cm的兩齡倍,懷卵量800萬-1000萬粒,一次產卵量200萬粒左右,殼高8-9cm的3齡貝,懷卵量為1500萬粒,一次產卵量400萬粒左右。成熟卵子直徑70微米左右,精子全長50微米左右。苗種培育幼蟲培育適宜密度為8-12個/mL,培育水溫為18-20℃,受精卵孵化至D形幼蟲期,即可進行投喂三角褐指藻、等鞭金藻、叉鞭金藻、小球藻、塔胞藻和扁藻等。以等鞭金藻為例,D形幼蟲初期日投喂量為1萬-1.5萬個/mL;殼頂期日投喂量為1.5萬-5萬個/mL;分3-6次投喂。多種餌料種類混合投喂的效果比單一種類要好。每天換水兩次。光照一般控制在500lx一下。每5-7天倒池一次。在重金屬含量較高的海水中,每立方米水提價入2-3g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鈉(EDTA)。附著基一般是棕繩編成的小簾(繩徑8mm左右),或聚乙烯網片,附著繼需用0.5%的氫氧化鈉處理,清洗油污等,在經過反復錘打、浸泡,清除碎屑、雜質及可溶性有害物質等。附著基投放過早,不但影響育苗池的正常管理,而且容易被殘餌、雜質污染,水質變差,幼蟲難以附著;附著基投放過晚,則錯過大批幼蟲最佳附著機會而下沉死亡。最佳投放時間應在池內幼蟲有50%以上出現眼點時,一般配合倒池。養殖要點筏式養殖:在海區設置筏架,然後在筏架上 吊掛養殖籠,1CM左右雅貝一層防治200個左右,放養量為400籠1/15公頃;穿耳吊養:利用殼高3CM以上稚貝,在其前耳鑽一小孔,然後吊掛在養殖繩上進行養殖;底播養殖:把貝苗直接播放到海底或灘塗潮間帶養殖,可與對蝦混養。養成時間櫛孔扇貝為多年生,1-2齡貝生長速度較快,在人工筏式養殖的條件下,當年常溫培育的苗種,入冬前殼高可達2cm以上,第二年殼底高可達7cm左右。
海灣扇貝 ( Ar-gopecten irradians )
生活習性
海灣扇貝多數分布在海面下3-10米處,性格比較潑辣,耐溫范圍-1-31℃,5℃以下停止生長,10℃以下生長緩慢,18-28℃生長較快;其耐鹽范圍16‰-43‰,適鹽范圍21‰-35‰。在環境不適時,能自切足絲用兩殼開閉擊水進行快速移動。海灣扇貝一次擊水可躍進1-2米左右。海灣扇貝從受精卵起計算,在流大水肥的海區經過8個月,平均殼高能達5-6厘米以上,最大個體達7厘米左右;在內灣流緩海區平均殼高只達5厘米左右。在全人工養殖條件下,低密度放養較高密度放養生長快,分苗早較分苗晚生長快。
生殖習性
海灣扇貝為雌雄同體。其生長發育較快,春季培育的苗種,養殖到秋季(殼高達5厘米左右)性腺就成熟,並可以此為親貝采卵培育苗種。生物學最小型為2.2厘米。性腺局限於腹部,精巢位於腹部外周緣,成熟時為乳白色;卵巢位於精巢內側,成熟時褐紅色,通常性腺部位表面具一層黑膜,在性腺逐漸成熟過程中,黑膜逐漸消失,精巢與卵巢便歷歷分明。當性腺開始發育後,在控溫條件下給予一定數量的餌料,能促進性腺提前成熟,排放精卵,這就是提前苗與多茬育苗的生物學根據。在我國北方海域,海灣扇貝一年有春秋兩個繁殖盛期,春季為5月下旬至6月,秋季為9至10月。秋季生殖期後,腹部透明,無精卵存在。
蝦夷扇貝
蝦夷扇貝在我國北方繁殖季節為3—4月份,產卵水溫為3—10℃。自然種群雌:雄為6:4左右。蝦夷扇貝受精卵在海水中受精後不斷發育,初期D型幼蟲殼長110—120μm;經過浮游幼蟲階段,當幼蟲平均殼長達到220—240μm時出現眼點,隨即附著變態,稚貝殼長達3—4cm,足絲腺退化。栽培要點1、育苗親貝的選擇與蓄養:殼長8—13cm的3—4令貝均可做親貝,一般按每立方米水體購置5個左右親貝就可以了(其中雄貝佔3—5%)。親貝運輸要在低溫季節進行,在氣溫5℃以下。將親貝裝入麻袋中,麻袋用海水濕透,扎緊,海上運輸15小時,成活率可達100%。暫養密度30—40個/立方米,暫養水溫5—7℃。以小硅藻為主要餌料,畏投少量金藻和扁藻,日投餌量30萬-40萬個/ml,每6小時投餌一次,日換水4次,每次1/3。親貝暫養期間,一般不倒池,不充氣。
產卵、孵化:成熟的蝦夷扇貝性腺十分飽滿.雌貝性腺呈桔紅色或桃紅色,雄性呈乳白色.當性腺指數達13%以上,正常換水發現有少量親貝排放時,採用同溫下倒池的方法產卵,不進行其他刺激。親貝第一次平均產卵量低於300000/只,可留下親貝再繼續暫養3—5天,則又可大量排放。孵化水溫8—11℃,孵化期間每隔1小時人工攪動一次;經90—70小時,當60—70%幼蟲達到D形幼蟲時,用200目拖網及時選優。幼體培育:密度:D形幼蟲培育密度前期控制在8—10個/ml,後期6-7個/ml。
餌料:金藻3011,8701均是蝦夷扇貝優質的開口餌料,採用金藻與硅藻混合投喂,日投餌量10000-60000/個ml.投放附著基後餌料可改為以扁藻為主,並適當增加投餌量。
水溫:幼蟲培育階段最適宜水溫為15℃左右,D形幼蟲選出後每天以0.5℃的速度將水溫升至15℃,達到稚貝後可降溫培育,以利向海上過渡。
換水:培育期間換水2—3次/日,前期每次1/3,後期每次向海上過渡,培育期間換水2—3次/日,前期每次1/3,後期每次1/2,並適當充氣,每天吸底一次。
2、養殖底播增殖(放流增殖):選擇砂泥底質漁場,清除敵害生物;播苗密度為8枚/平方米,畝播苗5500枚;播苗時間為當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或翌年3-4月;增殖時間為17個月殼高可達8cm以上。浮筏養殖:盡管放流增殖是一種技術簡單、不需什麼物資設備、成本低的一種生產方式,但由於海底敵害生物較多,侵害嚴重,存活率低,采捕也比較困難,尤其有些海區又沒有具備放流增殖的底質條件,因此對於具備適於蝦夷扇貝生長發育水溫條件而又沒有適於放流增殖底質條件的海區,進行浮筏式垂下養殖是蝦夷扇貝生產的另一種方式。所謂浮筏式垂下養殖,就是將貝苗按一定密度裝在適宜的容器中,按一定距離和適宜水層吊掛於設置在海上的浮筏(綆)上進行養成。
3、收獲收獲時間:分苗時如果貝種個體較大(體高3厘米以上),經過1年半的養殖,體可達10厘米左右的商品規格標准,收獲時間主要根據出丁率和出肉率最高的季節進行。出丁率高的時間為5-7月份,其中以7月份最高,而出肉率最高,也就是最肥滿的時間為3-5月份,如果加工貝丁,以5-7月份收獲為宜,而銷鮮則最適收獲時間為3-5月份。收獲方法:浮筏養殖的蝦夷扇貝,胃酸收方法比較簡單,即當蝦夷扇貝長到商品規格標准時,在其適宜季節,將網籠從筏上解下,運回銷售或加工,如果有一部分尚未達到商品規格,則重新裝籠繼續養殖。經濟價值大。
❹ 我家有浮筏我想養殖海參,請高手二指教。一
可以養
❺ 長海縣現在台筏海區使用權可以分戶嗎
自 80 年代以來,蝦夷扇貝浮筏養殖在遼寧省長海
台筏間距基本在 5m 左右。在利益驅使下,部分養殖戶
縣發展迅速,
目前養殖面積已達10萬余畝,
並成為當地
在現有台筏間增設浮筏,有些為了加大筏身長度,把
名特優海水養殖的重要品種,
在海洋漁業經濟發展中占
各排次之間的通流水道及航道幾乎全部堵,
海上浮筏
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雖然蝦夷扇貝養殖技術得到了快速
呈現長短不一、極不規整的現象,短者 70m 左右,長
推廣,
但在操作過程中,
由於某些技術環節的疏忽,
養殖
者甚至達到 200m 左右,1 台浮筏相當於過去 2 台浮筏
期間亡率不斷提高,
商品貝的規格、
品質、
肥滿度等有
的貝類吊掛數量,不僅影響了海水的正常流動,堵塞
所下降,
從而影響了該產業的經濟效益。
筆者根據多年調
航道,而且埋下了安全隱患。
查研究及實地考察,
分析了當前蝦夷扇貝養殖存在的諸
2.苗種放養密度過大。長海縣的蝦夷扇貝養殖自
多問題,
認為要使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問題在於
1984年開始就出現大面積亡現象,
經專家多年調查研
必須重視推廣蝦夷扇貝健康養殖模式。
究,分析出包括養殖容量過大,養殖海域初級生產力
一 、蝦 夷 扇 貝 養 殖 存 在 的 主 要 問 題
已達到極限等多種原因,因此,應清醒認識到海域的
1.養殖浮筏布局過密。
從海上浮筏布局狀況來看,
承載力是有限度的。現在,使用養殖網籠基本都在 15
環掛放養殖,有效地利用了不同水
灣扇貝掛放養殖的水層,及時增減
失,提高了成活率,及時地提供了
層的餌料生物,改善了水環境,也
浮力。在水溫降到 10℃左右時,海
規格基本一致的苗種進入養成籠養
稱為「錯位養殖」
,達到了合理利
灣扇貝的生長基本停止,要及時收
殖。
用養殖區域內餌料生物的目的。
獲。
3.控制苗種進入養成籠時間,
五、精心管理,及時收獲
六、總結
使成貝基本無亡個體,也減少了
在保證上述技術措施的前提
1.養殖海灣扇貝,低投入、高
養成籠的附著物,是切實可行的。
下,精心管理、及時收獲也是海灣
產出,養殖時間短而見效快,且養
4.適當增加海灣扇貝單層放養
扇貝養殖取得高產的措施。海灣扇
殖技術易掌握,可以與海帶輪養, 個數,控制每層放養量為 40 個 ~45
貝養成期間是多風的季節,受台風
放養時間正好能夠銜接起來,
在1年 個,是增加畝產量的關鍵。
影響多,台風過後要及時檢查受到
內可以收獲 2 個品種,海區生產力
5.錯開海灣扇貝掛放養殖的水
損害的情況,發現斷盤、纏架情況
可以得到充分發揮。
層,合理利用養殖水體中的餌料生
要及時整理和修補,以減少損失。
2.改變暫養方法省工、省力, 物,是大面積養殖達到高產的有效
另外,整個養殖期間應經常檢查海 也減少了對苗種的機械損傷和人為損 措 施 。
❻ 我們家有個海塘(水產養殖)是92年改建的。現在國家要徵收。請問賠款大概是多少一畝。2000元是否合理
你的問題涉及《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域使用管理法》規定海域屬於國家所有,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海域所有權。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海域。單位和個人使用海域可以向縣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申請使用海域,經依法批准後頒發給相應的海域使用權證書。海域使用申請人自領取海域使用權證書之日起,取得海域使用權。 補償的情況各地不一樣,主要看海域的生產經營情況,提供給你其他省份的補償條例,供你參考。第三章 補償的辦法和標准
第十一條 養殖浮筏的補償辦法和標准。
一採取以畝為補償計量單位,按照補償面積和補償標准計算補償。
二補償由物資補償和轉產補助兩部分組成。
物資補償標准:
包括養殖器材、養殖船隻在內的生產必需物資補償,以及被徵用後自行拆除的費用。補償標准為每畝4000元。
轉產補助標准:
採取以畝為轉產補助計算單位,補助標准為每畝7000元。按照補償面積,採取累進遞減的辦法計算補助。養殖面積50畝(含50畝)以下的按標准100%給予、50—100畝(含100畝)的按標准80%給予、100—200畝(含200畝)的按標准50%給予、200畝以上的按標准30%給予。
三下列情況的養殖浮筏,不予補償。
⑴在國家海域使用權證書確定的范圍外從事養殖的。
⑵在港區、航道、錨地內從事養殖的。
⑶在已清理的海域內從事養殖的。
⑷弄虛作假以及其他非法使用海域從事養殖的。
第十二條 養殖網箱的補償辦法和標准。
一使用海域被徵用後,要求繼續從事網箱養殖的業戶,可向海洋與漁業局提出申請,經批准後,自行將網箱遷移至指定海域,給予一次性網箱遷移補助,標准為每個網箱500元。
二使用海域被徵用後,放棄從事網箱養殖的養殖業戶,自行拆除網箱,按照所在海域養殖浮筏的補償辦法和標准給予補償。
三對弄虛作假不具備生產條件的養殖網箱,實施無償清理。
第十三條 海底增殖和灘塗養殖的補償辦法和標准。
從事海底增殖和灘塗養殖的,由具有資質的評估機構進行實地評估,確定回捕量,按照一個生產周期的預期產量計算經濟補償。
第十四條 養殖圍堰、池塘的補償辦法和標准。
養殖圍堰、池塘的補償由具有資質的評估機構實地評估後,給予相應經濟補償。
第十五條 定置網具以及從事定置網作業的捕撈船隻的補償辦法和標准。
取得合法證件、有合法作業船隻、以合法方式從事定置網具生產作業的,按照不同的作業類型和網具數量給予補償,不再計算船隻補償。實際投入生產的網具數量超過證件核定網具數量的,按照證件核定網具數量計算補償。
一從事壇網作業的,按每盤網25500元給予補償。
二從事圈網作業的,按每盤網6000元給予補償。
三從事架網(小檔網、小段網)作業的,按每盤網3000元給予補償。
四無合法許可證件或者無船隻和網具的不予補償。
❼ 水產養殖的安全性
水產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也是一個一級學科!
養殖類的,按作業水域,又分為海水養殖和淡水養殖,一般海養都在浮筏上進行,需要出海餵食和維護,淡水養殖水域如果是湖、水庫的話,也有類似的作業方式;長期在海上的,一般都是學捕撈學或海洋漁業專業出身的!
❽ 生蚝養殖的生長數據
生蚝是指牡蠣,牡蠣,也稱蛛,海蠣子,海洋軟體動物,肉供食用,是餐館中一道價錢很貴的海鮮
牡蠣又稱海蠣子、蠣蟥等,是一類海產固著生活型的雙殼貝類,一般固著生活於適宜海區的岩石上。其種類很多,我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適宜在南方海域養殖的主要種類為褶牡蠣;適合於北方海域養殖的種類主要有太平洋牡蠣和大連灣牡蠣等。
牡蠣因種類的不同對水域環境各因子的適應性也不盡相同,甚至差異較大。褶牡蠣適鹽范圍為2.2%-2.6%,高於3.0%或低於1.0%都不利於生長。太平洋牡蠣的生長適宜水溫為6-32℃,水溫高於28℃或低於6℃生長緩慢或停止,在水溫15-25℃時生長最快;適宜鹽度范圍為0.6%-3.0%,最適為0.6%-2.6%。
牡蠣養殖方式較多,有投石養殖、插竹養殖、筏架養殖、浮筏養殖、底播增殖等。由於養殖方式的不同,設計畝產量也有很大差異。以筏架式養殖褶牡蠣為例,在潮澗帶及低潮區下緣設置筏架,在筏架上吊養牡蠣,每台筏架長50-60米,每隔30厘米吊掛一串牡蠣苗種,每串30枚左右;筏架台間距3—4米,2-2.5台為一畝,一般養殖7-8個月即可收獲,收獲季節為1—4月份,個體大小為殼長7—8厘米,一般畝產可達6-10噸(帶殼鮮重)。
❾ 海膽可以養幾天
海膽的全人工養殖,養殖條件可控性強,能夠進行人工投餌管理,養殖設施費較低,加之海膽的生長快,成活率高,達到商品期較短,商品海膽的收獲期及其市場投放量也可人為控制,這樣能進一步提高商品價值與經濟效益。目前,在日本、法國、美國等國家海膽養殖已進入規模化生產,並且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我國自引入蝦夷馬糞海膽之後,也開始了一定規模的海上筏式養殖及陸上工廠化養殖生產試驗。由於該海膽具有生長速度快、肉質鮮美、出肉率高、不易發病、成本低等優點,加之其棘短,便於籠養或室內養殖,因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近幾年在我國北方養殖發展迅速,促進了我國海膽增養殖業的發展。但是,對於我國原有的一些經濟種類,如:光棘球海膽、紫海膽、馬糞海膽等人工養殖的研究卻無太大的進展。
目前,國內外的海膽人工養殖方式仍以海上筏式養殖與陸上工廠化養殖為主。
一、海上筏式養殖
1.海區選擇
養殖海區選擇在水流清澈,鹽度較高,無工業污染,淡水徑流較小,浮泥較少,水深10米以上,冬季無冰凍水層的海區。同時應選擇海藻自然生長旺盛,易於設置浮筏的海域。
2.養殖器材及餌料
海膽的筏式養殖具有養殖器材可以與其他種類的養殖器材兼用,養殖成本較低,投入產出比高等優點,因此在我國更易於被生產單位接受,易於推廣。目前在日本和我國都比較普遍採用此種養殖方式。筏式養殖可用的養殖器材種類較多,在日本也有用長方形塑料箱養殖的,有用大型網箱或網籠養殖的。用規格為2米×1.3米×1.3米的大型網箱,每箱可養1厘米的幼海膽2萬個左右。隨著幼海膽的長大,要逐步降低海膽的養殖密度,直至接近商品規格,這時每個網箱可減少至2000個左右。投喂餌料以海帶等海藻類為主。用塑料箱(規格56厘米×36厘米×18厘米,兩個扣在一起使用)和塑料筒(規格30厘米×70厘米)養殖的,投喂餌料也是以海藻類為主。網籠有兩種可供選擇:鮑養殖籠,直徑為60厘米,共有12層;扇貝養殖籠,直徑為33厘米,共有12層~15層。日本另有一種網籠(80厘米×90厘米×30厘米),網籠被切成6個區,每籠可裝5毫米的稚海膽5000個。當殼徑長到10毫米以上時需減少到每籠2000個。5毫米~10毫米個體的養殖網籠的網目為3毫米,當個體達到10毫米時,網目需加大到6毫米。
自我國引進蝦夷馬糞海膽後,王子臣等學者以及部分養殖生產單位對該海膽的養殖方法以及養殖器材、養殖密度、餌料等技術進行了相關研究。經不同器材的海上養殖對比試驗後認為,目前貝類養殖用的鮑養殖籠、扇貝養殖籠、塑料筒以及塑料箱等都可用於海膽的海上養殖。其中,塑料養殖筒通水性較差,在有的海區容易發生淤泥沉積,導致海膽死亡,養殖效果稍差;扇貝養殖籠通水性好,可利用現有器材,成本低,但可供海膽附著的面積較少,投餌操作不方便,若投餌口縫合不嚴還容易發生海膽逃逸;塑料筐的附著面積大,易於投餌及管理,使用期長,成本適中,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海膽養殖器材;鮑養殖籠的通水性好,養殖容量大,易於操作管理,只是成本較高,有條件的單位也可採用。
海上養殖海膽以投喂海帶等海藻類為主要餌料。另據報道,日本北海道有的單位用沙 丁魚段替代海藻類飼育蝦夷球海膽,其養殖效果顯著優於海帶,海膽的生長速度要比喂海帶 時快1.5倍~2倍。在法國,養殖海膽用長海帶及掌狀海帶作餌料。據報道,每養成1噸海膽 約需海帶3噸~7噸,餌料效率是相當高的,但養殖器材及養殖方法不詳。不同規格的海膽對 餌料的需求不同,如蝦夷馬糞海膽,0.3厘米~0.5厘米的稚膽主要攝食底棲硅藻、囊藻和石 蒓,0.5厘米~1厘米幼膽主要攝食底棲硅藻和海帶等,1厘米以上的海膽,主要攝食大型海 藻如海帶、裙帶菜等,對常見大型海藻類的攝食選擇性依次為:海帶、裙帶菜、囊藻、馬尾 藻、石蒓、刺松藻。此外,在飢餓狀態下蝦夷馬糞海膽也攝食貽貝、苔蘚蟲、柄海鞘等餌料 ,因此可用此特點開展蝦夷馬糞海膽與鮑混養,達到清淤和清除附著在鮑體表的苔蘚蟲等敵 害生物的目的。投喂餌料要根據苗種大小、生長速度以及水溫升降靈活掌握,一般2天投喂 一次,生長期5天~7天投餌一次,高溫或寒冷季節10天~15天投餌一次,每次投餌要適量, 以免堵塞網衣,影響箱內水體交換
❿ 怎樣養殖海虹
福建居民早在唐朝就採集貽貝作為佳餚,古書中載有「東海夫人,生東南海中,似珠母,一頭尖,中御小毛,味甘美,南人好食之」等詞句。隨著貽貝養殖的成功,貽貝的綜合利用也日益廣泛,現在貽貝除鮮食外,還可加工成鮮干、熟干製品、罐頭、貽貝油等;並可加工為葯用食品,防治粥狀動脈硬化和高血壓,或提取維生素D3,治療佝僂病等。 貽貝全身都是寶,殼是貝雕工藝品原材料,亦可燒灰,供建築所需。貝殼還含有鈣、鐵、鉀等微量元素,將它碾成細粉可做肥料和飼料添加劑;亦可作油漆增稠劑、瀝青粘合劑等。 貽貝種類繁多,其中經濟價值高的有: 1、翡翠貽貝(Perna uiridis),貝殼大,殼表呈翠綠色,前半部常呈綠褐色,光滑並具光澤;生長紋細密,繞殼頂環生。貝殼內面具珍珠光澤,足絲淡黃色,較細軟,個體大,可達20厘米。翡翠貽貝屬亞熱帶廣鹽性種類。適宜水溫10―35℃,最適水溫20―30℃,最適鹽度14.5―29.0‰。福建省平潭以南的沿海海區均有較廣泛的分布。近年來,泉州、漳州兩市沿海翡翠貽貝海區半人工采苗和人工樁架式、筏式養殖發展很快,1993年全省養殖面積3萬多畝,產量達2萬多噸。 2.紫貽貝(Mytilus elis),殼薄,呈楔形,前端較尖細而後端較寬廣,生長紋細且明顯。殼面黑褐色,殼內面為紫灰色,肌痕清晰。紫貽貝廣布於世界寒溫帶,我國大連、煙台、青島等地沿海皆有分布。1973年福建省從北方引種成功,現已成為淺海貝類養殖的主要品種之一。近年又解決了育苗關,平均畝產苗2.9噸,最高達12.6噸。1993年全省紫貽貝養殖面積近萬畝,產量達2萬多噸。 貽貝具有分布廣、適應性強、繁殖力強、生長快、產量高、營養豐富等特點。福建省海域遼闊,自然條件優越,只要解決好種苗、保鮮和加工等問題,發展貽貝養殖業的前景就十分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