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道光皇帝年限

道光皇帝年限

發布時間:2021-08-03 13:00:50

⑴ 清朝一共有幾位皇帝(姓名 在位時間)

12個 1、努爾哈赤 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後金政權創立者。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年號天命。在位11年。努爾哈赤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完成了統一女真各部大業,對後來滿族共同體的形成,對加強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遼東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2、皇太極 天聰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643年),努爾哈赤第八子,滿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繼後金汗位,以次年為天聰元年。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在沈陽稱帝,建國號大清,改年號為崇德,並以是年為崇德元年。前後在位17年。在位期間,注意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作戰,確定滿族族名,建立清國,為清王朝的確立和後來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3、順治皇帝 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皇太極第九子,清入關後第一位皇帝。6歲繼帝位,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14歲親政。清初滿漢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極為激烈,而至順治朝結束時,清廷擊敗了各種抗清勢力,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4、康熙皇帝 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順治皇帝第三子,清入關後第二位皇帝。他平定了三藩叛亂,收復了台灣,驅逐了沙俄勢力,又平息蒙藏地區動亂,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和統一。在經濟和文化建設上,康熙也創下對後世產生積極影響的重大業績,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 5、雍正皇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他對有礙於皇權的反對勢力大加撻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國庫收入,為乾隆朝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6、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他在將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頂峰的同時,也親手將它帶向低谷,他是影響中國18世紀以後歷史進程的重要皇帝。 7、嘉慶皇帝 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關後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開立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歷內禪即位,以是年為嘉慶元年,時年27歲。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弘歷死,始親政。在位25年。顒琰親政後,立即鏟除貪贓枉法蠹國肥私的權臣和珅,使人心大快,復多方採取措施,力圖保持康乾之盛世,但內憂外患重重,積重難返。由於腐敗勢力甚強,又缺乏新生機制,終難擺脫江河日下的命運。 8、道光皇帝 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年),清朝入關後第六位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為道光元年,時年29歲。在位30年。在位期間,由於國力開始衰落,故極力提倡節儉,改革鹽政,部分弛禁開礦,並整頓吏治。但由於腐敗成風,阻力過大,奏效甚微。對鴉片之害,他最初力主抵抗,但因他本人對時勢無知,主要大臣懦弱無能,戰略動搖無定,反而迫害禁煙主力,不能抵抗列強的侵略,釀成百年遺憾。 9、咸豐皇帝 清文宗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為咸豐元年,時年20歲。在位11年。在位期間,正逢清朝亂世,國庫空虛,危機四伏。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國即在金田起義,且三年左右就危及北京,咸豐帝屢派兵將鎮壓太平天國及各地農民起義。戰火未息,英法聯合侵略軍又迅速攻佔天津、北京,奕詝從圓明園逃往避暑山莊。只命奕欣留北京與英法講和。侵略軍竟野蠻地焚掠了圓明等園。不得已奕詝與英法等國簽訂了數宗不平等條約。奕詝縱有重整江山之心,已無回天之力。 10、同治皇帝 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年),清朝入關後第八位皇帝。5歲即帝位,終身成為其生母慈禧皇太後垂簾聽政的傀儡。 11、光緒皇帝 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年),清朝入關後第九位皇帝。醇親王奕譞之子,因其沖齡踐祚,導致慈禧太後第二次垂簾聽政。在其親政期間,甲午之戰中他力主反擊,大力支持維新變法,但因變法失敗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2、宣統皇帝 清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親王載灃之子,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後,以遜帝身份居住在皇宮。1924年11月5日,被馮玉祥驅逐出宮。

⑵ 清朝歷代皇帝年號

清朝年號按順序依次為崇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

順治皇帝是在位期間,清人實現了入主中原的願望,年號「順治」反映了清人的這一理想。順,順利;治,治理。順治,即「治國順利,實現華夏一統」。

對清人來說,打下「江山」後實現國泰民安,是新的時代主題。「康熙」二字就反映了這一理想。康,安寧;熙,興盛。康熙,即「萬民康樂安寧,天下興盛」。

雍正帝即皇位的正當性,在當時受到懷疑。「雍正」是「雍親王得位正、為君正」的意思,他想以此強調自己皇位的「正當性」。

乾隆的使命是如何進一步增強國力,讓國家進入全盛時期。「乾」表示「天」,「乾隆」的意思是「天道昌隆」。以此為年號,同樣反映了乾隆的治國理想。

「嘉慶」的意思是「嘉親王即位,國泰民安,普天同慶」。

「道光」,意思是「大道光輝」。

「咸豐」意思是「普天之下,豐衣足食」。咸豐皇帝是一位「苦命天子」,「咸豐」二字反映了渴望百姓安康的願望。

同治皇帝即位時才5歲,按咸豐帝詔命,由肅順等八大臣輔政。慈禧聯合恭親王奕發動政變,政變之後,慈安與慈禧垂簾聽政。並取消「祺祥」年號,改用「同治」,隱含兩宮太後與眾大臣共理朝政之意。

「光緒」即「光大未竟之功業」。「光緒」這個年號反映了清廷重振國力的願望。

1912年2月12日,溥儀被迫退位,清王朝滅亡。宣,大。「宣統」即「大統」。宣統」二字有為清王朝統治的正當性作辯護的意思。

(2)道光皇帝年限擴展閱讀: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與當代日本國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君主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建元。此後形成制度。

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

年號制度發端於中國,後來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紀後期、越南在10世紀都因為中國的影響,開始使用年號;古代越南、大韓帝國時期的朝鮮以及高麗、蒙古國建國初年受到中國影響,都曾使用過年號。

⑶ 清朝的皇帝按年份排序分別叫什麼名字

1、努爾哈赤 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後金政權創立者。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年號天命。在位11年。努爾哈赤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完成了統一女真各部大業,對後來滿族共同體的形成,對加強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遼東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2、皇太極 天聰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643年),努爾哈赤第八子,滿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繼後金汗位,以次年為天聰元年。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在沈陽稱帝,建國號大清,改年號為崇德,並以是年為崇德元年。前後在位17年。在位期間,注意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作戰,確定滿族族名,建立清國,為清王朝的確立和後來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3、順治皇帝 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皇太極第九子,清入關後第一位皇帝。6歲繼帝位,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14歲親政。清初滿漢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極為激烈,而至順治朝結束時,清廷擊敗了各種抗清勢力,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4、康熙皇帝 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順治皇帝第三子,清入關後第二位皇帝。他平定了三藩叛亂,收復了台灣,驅逐了沙俄勢力,又平息蒙藏地區動亂,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和統一。在經濟和文化建設上,康熙也創下對後世產生積極影響的重大業績,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 5、雍正皇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他對有礙於皇權的反對勢力大加撻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國庫收入,為乾隆朝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6、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他在將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頂峰的同時,也親手將它帶向低谷,他是影響中國18世紀以後歷史進程的重要皇帝。 7、嘉慶皇帝 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關後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開立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歷內禪即位,以是年為嘉慶元年,時年27歲。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弘歷死,始親政。在位25年。顒琰親政後,立即鏟除貪贓枉法蠹國肥私的權臣和珅,使人心大快,復多方採取措施,力圖保持康乾之盛世,但內憂外患重重,積重難返。由於腐敗勢力甚強,又缺乏新生機制,終難擺脫江河日下的命運。 8、道光皇帝 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年),清朝入關後第六位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為道光元年,時年29歲。在位30年。在位期間,由於國力開始衰落,故極力提倡節儉,改革鹽政,部分弛禁開礦,並整頓吏治。但由於腐敗成風,阻力過大,奏效甚微。對鴉片之害,他最初力主抵抗,但因他本人對時勢無知,主要大臣懦弱無能,戰略動搖無定,反而迫害禁煙主力,不能抵抗列強的侵略,釀成百年遺憾。 9、咸豐皇帝 清文宗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為咸豐元年,時年20歲。在位11年。在位期間,正逢清朝亂世,國庫空虛,危機四伏。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國即在金田起義,且三年左右就危及北京,咸豐帝屢派兵將鎮壓太平天國及各地農民起義。戰火未息,英法聯合侵略軍又迅速攻佔天津、北京,奕詝從圓明園逃往避暑山莊。只命奕欣留北京與英法講和。侵略軍竟野蠻地焚掠了圓明等園。不得已奕詝與英法等國簽訂了數宗不平等條約。奕詝縱有重整江山之心,已無回天之力。 10、同治皇帝 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年),清朝入關後第八位皇帝。5歲即帝位,終身成為其生母慈禧皇太後垂簾聽政的傀儡。 11、光緒皇帝 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年),清朝入關後第九位皇帝。醇親王奕譞之子,因其沖齡踐祚,導致慈禧太後第二次垂簾聽政。在其親政期間,甲午之戰中他力主反擊,大力支持維新變法,但因變法失敗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2、宣統皇帝 清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親王載灃之子,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後,以遜帝身份居住在皇宮。1924年11月5日,被馮玉祥驅逐出宮

⑷ 清朝多少年清朝每位皇帝在位時間

清朝共有12位皇帝,分別是:
1.努爾哈赤: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後金政權創立者。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年號天命。在位11年。
2.皇太極:努爾哈赤第八子,滿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繼後金汗位,以次年為天聰元年。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在沈陽稱帝,建國號大清,改年號為崇德,並以是年為崇德元年。前後在位17年。
3.順治: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皇太極第九子,清入關後第一位皇帝。6歲即帝位,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14歲親政。
4.康熙: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順治皇帝第三子,清入關後第二位皇帝。
5.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
6.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
7.嘉慶: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關後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開立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歷內禪即位,以是年為嘉慶元年,時年27歲。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弘歷死,始親政。在位25年。
8.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年),清朝入關後第六位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為道光元年,時年29歲。在位30年。
9.咸豐:清文宗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為咸豐元年,時年20歲。在位11年。
10.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年),清朝入關後第八位皇帝。5歲即帝位,終身成為其生母慈禧皇太後垂簾聽政的傀儡。
11.光緒: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年),清朝入關後第九位皇帝。醇親王奕譞之子,因其沖齡踐祚,導致慈禧太後第二次垂簾聽政。在其親政期間,甲午之戰中他力主反擊,大力支持維新變法,但因變法失敗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2.宣統:清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親王載灃之子,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後,以遜帝身份居住在皇宮。1924年11月5日,被馮玉祥驅逐出宮。

⑸ 清朝的所有皇帝及在位時間

.努爾哈赤: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年),在位11年
皇太極:努爾哈赤第八子,在位17年
順治: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在位18年
康熙: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在位61年
.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在位13年
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年),在位60年
嘉慶: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 (1760—1820年),在位25年
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年),在位30年
.咸豐:清文宗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在位11年
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年),在位14年
光緒: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年),在位34年
宣統:清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
溥儀的時間比較分散
1908年12月2日—1912年2月12日(3年)清
1917年7月1日—7月12日張勛兵變 溥儀復辟(12天)民國
1932年3月1日—1934年2月28日任偽滿洲國執政(3年)偽滿洲國(傀儡政權)
1934年3月1日—1945年8月15日為偽滿洲國皇帝(11年)偽滿洲國(傀儡政權)

⑹ 道光 咸豐 同治 光緒 溥儀 在位的時間分別是什麼

一、道光(在位時間:1820年-1850年)

1、林則徐禁煙

道光十八年11月15日,林則徐受命欽差大臣,入廣州查處禁煙。林則徐先弄清廣州受鴉片毒害情況,查找各家煙館,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

於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廣州,於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則徐會同鄧延楨等傳訊十三行洋商,責令轉交諭帖,命外國鴉片販子限期繳煙,並具結保證今後永不夾帶鴉片。

他還嚴正聲明:「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人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

但外商拒絕交出,經過堅決的斗爭,挫敗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鴉片販子,收繳全部鴉片近2萬箱,約237萬余斤。於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門海灘上當眾銷毀。

2、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二、咸豐(在位時間:1850年—1861年)

1、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毀。

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

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

2、太平天國起義

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咸豐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間,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組成的領導集團從廣西金田村率先發起的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爭。

是19世紀中葉中國最大的一場大規模反清運動。1864年,隨著太平天囯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標志著運動失敗。

三、同治(在位時間:1861年-1875年)

1、辛酉政變

咸豐帝病死於熱河避暑山莊行宮(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御前大臣載垣、肅順等八大臣與新皇帝載淳的生母皇太後葉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後)產生嚴重矛盾。

葉赫那拉氏乃鼓動咸豐帝皇後鈕祜祿氏(即慈安太後)與八大臣爭權,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請由皇太後垂簾聽政,隨即遭到八大臣抵制。

另一方面,宗族中比較最近的恭親王奕欣與咸豐朝顧命大臣僧格林沁和軍機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權力之外,亦極為不滿。於是葉赫那拉氏與奕䜣等人聯合,發動政變。

從此,慈禧、慈安兩太後開始垂簾聽政。但實際上,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權力,歷時四十七年之久。

四、光緒(在位時間:1875年—1908年)

1、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

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2、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中國之實。

侵華的聯合國軍總人數前後約為5萬人,裝備精良,聲勢浩盪,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

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在後來也承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

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五、溥儀(在位時間:1909年-1912年)

1、武昌起義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准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

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

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武昌起義軍事總指揮為蔣翊武,參謀長為孫武,總理為劉公。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辛亥革命。

2、清廷滅亡

1912年5月四川等地爆發保路運動,清廷急派新軍入川鎮壓。10月,革命派於湖北發起武昌起義,南方各省隨後紛紛宣布獨立。

清廷任命北洋新軍統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成立內閣並統領清軍。袁世凱一方面於陽夏戰爭壓迫革命軍,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形成南北議和。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於南京宣布立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2月12日,袁世凱迫使宣統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將權力交給袁世凱政府,清朝滅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朝君主

⑺ 清朝一共有多少位皇帝在位都在位多少年

清朝十二個皇帝及在位時間如下:

1.努爾哈赤: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女真族,後金政權創立者。年號天命。在位11年。

2.皇太極:努爾哈赤第八子。天聰十年四月,皇太極在沈陽稱帝,建國號大清。在位17年。

3.順治: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6歲即帝位,開始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在位18年。

4.康熙: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順治皇帝第三子,清入關後第二位皇帝。在位61年。

5.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

6.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在位60年。

7.嘉慶: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 ,清朝入關後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在位25年。

8.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清朝入關後第六位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在位30年。

9.咸豐:清文宗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在位11年。

10.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清朝入關後第八位皇帝。5歲即帝位,在位13年。

11.光緒: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清朝入關後第九位皇帝。在位34年。

12.宣統:清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清朝末代皇帝。在位3年。

(7)道光皇帝年限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後清朝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朝後期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清末帝溥儀遜位,隆裕太後接受優待條件,清帝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

參考資料

網路-清朝君主

⑻ 清朝各位皇帝及在位時間

一、皇太極(在位時間:1626年-1643年)

1、稱帝改元

天聰十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薩哈廉讓諸貝勒檢討過去,表示今後忠誠效力,皇太極答應可以考慮了。

然後皇太極又以「早正尊號」征詢漢官儒臣的意見,鮑承先、寧完我、範文程、羅綉錦等都表示贊成。薩哈廉又召集諸貝勒各書誓詞,向皇太極效忠。

「外藩」諸貝勒聞訊也請求上尊號,皇太極同意了。上尊號的准備活動至天聰十年三月末大體就緒。

於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五月(1636年5月後改元崇德)稱帝,定國號「大清」,改元崇德,改族名女真為滿洲。

2、松錦大戰

松錦之戰是由皇太極發動,明清雙方投入十幾萬大軍參戰,從公元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清崇德五年)清軍圍困錦州城起,到公元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松山城被清軍攻陷,明軍主帥洪承疇被俘止,戰爭共經歷了兩年。

以明軍慘敗告終,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只剩三萬殘軍跟隨吳三桂退守寧遠,之後明朝在關外的城池悉數陷落,僅剩孤城寧遠。此役是明清雙方最後的關鍵戰役,以後明朝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對清軍的有效反擊。

二、順治(在位時間:1643年-1661年)

1、定鼎中原

順治元年(1644年)明山海關守將吳三桂遣使向多爾袞乞師討伐李自成。 四月二十一日,答應援吳的清軍便在一片石擊潰了李自成派去切斷吳三桂後路的唐通部農民軍。

四月二十三日,李自成與吳三桂軍激戰於山海關前,一時難分伯仲,雙方鏖戰至中午,吳軍逐漸實力耗盡,為農民軍包圍。接著清軍猝然襲擊,農民軍失利,李自成敗退京師。清軍正式入關。

五月二日,清軍進占京師。多爾袞奏請六歲的福臨遷都京師。六月,福臨令洪承疇仍然擔任兵部尚書同內院官一起處理政務。

九月,自盛京遷都北京,十月初一,在多爾袞率領的諸王以及滿、漢大臣的勸進下,福臨即皇帝位於北京故宮武英殿。

宣布「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此舉標志著清王朝由地方政權開始轉化為統治全中國的中央王朝。

三、康熙(在位時間:1661年-1722年)

1、撤三番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請求歸老遼東,但請求留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為引線,引發了是否撤藩的激烈爭論,七月決定下令「撤藩」。

同年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提出反清復明,殺雲南巡撫朱國治。 並於次年派將率軍進攻湖南,攻陷常德、長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國號周,大封諸將。未幾即憂憤成疾,於八月病死。

吳三桂死後,其部將迎立其孫吳世璠繼位,退居雲貴。此後,清軍先後收復湖南、廣西和四川。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冬,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三藩平定。

2、收台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敗劉國軒所率領的鄭氏海軍,隨後明鄭納土歸降。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一府(台灣府)三縣,即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隸福建省,並在台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

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台灣的管轄,促進了台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四、雍正(在位時間:1722年-1735年)

1、推行新政

雍正元年(1723年),接受山西巡撫諾岷的建議,施行耗羨歸公和養廉銀的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財政收入,並限制地方橫征暴斂。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又針對康熙末年各地虧空錢糧嚴重,決定嚴格清查,對貪官污吏即行抄家追贓,對民間拖欠,命在短期內分年帶征。清理的政策,地方凡有虧空,限三年之內如數補足,如限滿不完,從重治罪 。

2、平定青海

雍正帝繼續執行清朝的擴張政策。康熙帝三征噶爾丹,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於雍正元年(1723年)支持青海和碩特部首領羅卜藏丹津糾集二十萬人進攻西寧反清,雍正命年羹堯、岳鍾琪率兵討伐,大勝,青海完全歸入清朝版圖。

五、乾隆(在位時間:1736年-1796年)

1、清緬戰爭

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

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清朝緬甸雙方都損失慘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對緬戰爭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較多爭議的一件。

乾隆帝晚年時曾說過,「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

2、蘇四十三、田五起義

乾隆二十六年(1761)以來,撒拉族內部伊斯蘭教新、老教派之間斗爭日趨激烈,清政府實行「赦剿一,以分其力」的政策,偏袒老教,鎮壓新教,使矛盾激化。

四十六年新教群眾在蘇四十三、韓二個領導下,攻佔了老教不少村莊,「教派之爭」愈演愈烈,清派兵前往彈壓,揚言「為老教作主」,「盡洗新教」,迫使蘇四十三等舉行反清起義。

三月,起義軍攻佔河州(今臨夏),回、東鄉等族人民也紛紛參加。起義軍進抵蘭州西關,攻城不下,退守華林山,7月被清軍攻破,蘇四十三等全部犧牲。

六、嘉慶(在位時間:1796年-1820年)

1、天理教起義

天理教之亂是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至十二月,林清、李文成領導豫東、京畿天理教的武裝暴動。

天理教武裝暴動雖是一次有組織、有計劃的暴動,但因以「殺害官兵,以應劫數」及「若要吃白面,除非林清坐了殿」等口號來作動員,群眾基礎不廣泛,不牢固,缺乏斗爭准備,帶有相當大的盲目性。加以交戰雙方力量過於懸殊,失敗在所難免。

2、蔡牽起義

蔡牽起義是指清嘉慶三年至十年(1798-1805年),福建同安人蔡牽起義,以浙閩沿海為根據地,屢敗清軍,他一度在三盤島駐扎,多次在洞頭洋與官兵激戰。

三盤島上的銅錢嶴,據說是因起義軍存錢糧之處而得名。咸豐六年(1856年),福建林振、林川領導的起義軍,於6月中旬連續三次攻打洞頭島東沙團練,鏖戰多日,後因官兵協力圍剿而退。

七、道光(在位時間:1820年-1850年)

1、虎門銷煙

虎門銷煙(1839年6月)指中國清朝政府委任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東虎門集中銷毀鴉片的歷史事件。

此事後來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南京條約》也是此次戰爭時政簽訂的。虎門銷煙間接導致了不平等條約給華夏人民帶來的傷害(割地賠款)。

1839年6月3日(清宣宗道光十九年歲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則徐下令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至6月25日結束,共歷時23天,銷毀鴉片19187箱和2119袋,總重量2376254斤。

虎門銷煙成為打擊毒品的歷史事件。虎門銷煙開始的6月3日,民國時被定為不放假的禁煙節,而銷煙結束翌日即6月26日也是國際禁毒日。

2、鴉片戰爭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

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八、咸豐(在位時間:1850年—1861年)

1、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毀。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

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結束。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

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

2、太平天國起義

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咸豐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間,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組成的領導集團從廣西金田村率先發起的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爭。

是19世紀中葉中國最大的一場大規模反清運動。1864年,隨著太平天囯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標志著運動失敗。

九、同治(在位時間:1861年-1875年)

1、天津教案是1870年(同治九年)在天津所發生的一場震驚中外的教案。天津民眾為反對天主教會在保教國(法國)武力的庇護下肆行宣教,而攻擊天主教教會機構而造成數十人被謀殺。

此後教會動用武力,外國軍艦來到天津,七國公使向總理衙門抗議,而清政府事後的對外妥協處理方式也引起很大爭議。

十、光緒(在位時間:1875年—1908年)

1、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

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2、中日甲午戰爭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十一、溥儀(在位時間:1909年-1912年)

1、武昌起義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准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

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

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2、清政府滅亡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於南京宣布立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2月12日,袁世凱迫使宣統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將權力交給袁世凱政府,清朝滅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朝君主

網路——清朝歷史

⑼ 清代道光

道光皇帝
姓名: 愛新覺羅旻寧
年號: 道光
廟號: 宣宗
謚號:
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
在世:1782年-1850年
在位: 1821年-1850年

清宣宗道光(成)皇帝(1782-1850),名愛新覺羅旻寧,是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長子的身份繼位的皇帝.嘉慶病死後繼位,是清入關後的第六個皇帝,在位30年.病死,終年69歲,葬於慕陵(今河北省易縣西).
道光共生有9子10女.
先皇帝:父親嘉慶帝
即位者:四子咸豐帝

道光帝旻寧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嘉慶十八年(1813年)被封為智親王.嘉慶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7月25日病死後,他於同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道光".
道光皇帝是清代唯一一位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雖然嘉慶皇帝很早就決定傳位給旻寧,但嘉慶十八年發生的一件事,更堅定了他的決心.當時反清復明的組織天理教在京畿非常活躍,一部分義軍准備趁嘉慶皇帝出宮之際,拿下北京,他們的主攻目標是紫禁城,而且已經買通了幾個太監做內應,義軍按計劃混入城中,准備從東,西華門沖入紫禁城.但東華門的義軍過早暴露了身份,不得已總攻提前開始.義軍在太監的帶領下迅速沖進了宮中,此時嘉慶皇帝正在避暑山莊,宮內一切由旻寧掌管,正在乾清宮上書房讀書的旻寧得到報告後,帶著另兩位親王沖了出去,當時內宮的大門已經關上,但還是有幾個義軍爬上了牆頭.旻寧臨危不亂,當場擊斃了兩個義軍,這時援兵到了,沖進紫禁城的義軍被全部殺死.由於旻寧的機智勇敢,保住了內宮女眷沒有受到傷害.事後,得到了嘉慶皇帝的高度評價,並封他為智親王,旻寧嗣皇帝的位子也就更加穩固了.
道光即位之初,中國正面臨最重的內外危機.在內清王朝經"康乾盛世"後已經走下坡,史稱"嘉道中衰",其突出表現在吏治腐敗,武備張弛,國庫空虛,民眾反清斗爭頻頻;在外,西方列強勢力東侵,鴉片荼毒國民.道光頗想有一番作為,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圖中興.他雖然朝綱獨斷,事必躬親,以儉德著稱.但內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運,禁煙等均無起色.勤政圖治而鮮有作為.
道光處於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守其常而不知其變".來自東南海上的鴉片流毒使他寢食不安.最後下決心嚴厲禁煙,道光十九年(1839年)初,道光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東禁煙.林則徐將收繳的鴉片,共19179 箱,2119 袋,總計2376254斤,在虎門當眾銷毀.是歷史上規模最大,銷毒數量最多的一次.
虎門銷煙也引發了中英之間的緊張關系.道光二十年(1840年)年六月,英國遠征軍到達中國海面,鴉片戰爭爆發.戰爭伊始,道光帝認為英軍不堪一擊,但隨著戰事的發展,英軍圍困珠江口,攻佔浙江定海,直逼天津大沽,使得道光帝大為震驚,忙派琦善等人與英軍談判.最後對外妥協,將林則徐,鄧廷楨,楊芳等抗戰派查辦,重用穆彰阿,琦善,奕山等投降派,重新開放廣州.然而,英軍並不滿足於此,他們繼續對虎門,寧波,廈門等地進行攻擊,並於一八四二年攻佔吳淞.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二十九日清政府與英國簽下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香港給英國,賠償英國共2100萬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等等.此後,清政府又與法美等國簽定了中法《黃埔條約》和中美《望夏條約》,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
公元1849年正月,道光在內外交迫中憂愁成疾.開始還勉強支撐著臨朝辦理政事.到第二年正月丙午日,病情加重.他知道沒有康復希望,忙宣召宗人府宗令載銓,大臣載恆,端華,僧格林沁,軍機大臣穆彰阿,賽尚阿,何汝霖,內務府大臣文慶等進宮,命令他們隨同總管太監從正大光明匾額後取下錦合,宣讀詔書,詔書上只有皇四子奕濘五字.中午,道光死於圓明園慎德堂內.
道光死後廟號為宣宗成皇帝,史稱道光皇帝.

子:
第一子奕緯,生卒時間: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四月二十一日至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四月十二日,壽命:24歲,封爵情況:嘉慶二十四年正月由其祖父嘉慶帝封為多羅貝勒,其父道光帝登基後降居皇子位,卒後以皇子例治喪,復追封多羅貝勒,謚「隱志」,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正月咸豐帝即位,追晉為多羅郡王,無子,以從子(載治)為嗣。

第二子奕綱,生卒時間: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十月二十三日至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二月初八,壽命:2歲,封爵情況: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正月咸豐帝即位,追封為多羅順郡王,謚「和」,無嗣。

第三子奕繼,生卒時間: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十一月初七日至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壽命:一個月,封爵情況: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正月咸豐帝即位,追封為多羅慧郡王,謚「質」,無嗣。

第四子奕詝(咸豐帝),生卒時間: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六月初九日至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十七日,壽命:31歲,封爵情況: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六月被其父道光帝密定為皇儲,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正月十四日詔告天下立為皇太子,是月二十六日即皇帝位,改元咸豐,卒後謚「顯」,子2人。

第五子奕誴,生卒時間: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六月十五日至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正月十九日,壽命:59歲,封爵情況: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正月過繼敦恪親王綿愷為嗣,降襲為多羅敦恪郡王,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正月晉封和碩敦恪親王,卒後謚「勤」,子8人。

第六子奕(訁斤),生卒時間: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至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四月初十,壽命:67歲,封爵情況: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正月咸豐帝即位,封為和碩恭親王,後奉旨以和碩恭親王世襲罔替,卒後謚「忠」,配享太廟,子4人。

第七子奕譞,生卒時間: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九月二十一日至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壽命:51歲,封爵情況: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正月咸豐帝即位,封為和碩醇親王,同治十三年(公元1875年)十二月光緒帝即位,奉旨以和碩醇親王世襲罔替,卒後謚「賢」,詔定稱號曰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一月宣統帝即位,詔定稱號曰皇帝本生祖考醇賢親王。

第八子奕(訁合),生卒時間: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正月二十六日至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十一月初四,壽命:25歲,封爵情況: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正月咸豐帝即位,封為多羅鍾郡王,卒後謚「端」,無子,奉旨以從子(載濤)為嗣。

第九子奕譓,生卒時間: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十月十六日至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二月初八,壽命:33歲,封爵情況: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正月咸豐帝即位,封為多羅孚郡王,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晉封和碩孚親王,卒後謚「敬」,無子,奉旨以族子為嗣。

女:
端憫固倫公主(1813-1819):旻寧第一女。生於嘉慶十八年(1813)七月初三日,母為繼妃佟佳氏,即孝慎成皇後。嘉慶二十四年(1819)十月二十日瘍,時年7歲。追封為郡主,葬許家峪園寢。嘉慶二十五年(1820)九月追封為端憫固倫公主。

次女:旻寧第二女,生於道光五年(1825)正月十三日,母為祥嬪鈕枯祿氏。七月十四日即殤,未命名,無封。

端順固倫公主(1825-1835):旻寧第三女。生於道光五年(1825)二月二十日,母為全妃鈕枯祿氏,即孝全成皇後。道光十五年(1835)十一月初八日殤,年11歲。追封為端順固倫公主。葬陳家門園寢。

壽安固倫公主(1826一1860):旻寧第四女。生於道光六年(1826)四月初六日,母為孝全成皇後,當時為全貴妃。道光二十一年(1841)16歲,指配德穆楚克札布,不久封為壽安固倫公主。道光十月初三日下嫁。咸豐十年(1860)閏三月初三日卒,年35歲。葬京師郊外園寢。同治元年(1862)三月德穆楚克札布請移葬藩部,不許。額附德穆楚克札布(?一1865),奈曼部郡王阿完都瓦第札布之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賜用紫韁。道光二十八年(1848)九月襲封奈曼部札薩克郡王。道光三十年(1850)十一月授御前大臣。咸豐元年(1851)三月賜用黃韁,十月授蒙古都統。咸豐十年(1860)賜用親王補服。同治四年(1865)正月乞病歸藩,六月卒。晉贍親王,賜祭葬如親王例。

壽臧和碩公主(1829-1856):旻寧第五女。生於道光九年(1829)十月十九日,母為祥妃鈕祜祿氏。道光二十一年(1841)封為壽臧和碩公主。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14歲,指配恩祟,道光十二月初三日下嫁。咸豐六年(1856)七月初九日卒,年28歲。額駙恩崇(?一1864),初名思醇。咸豐七年(1857)正月薦授滿洲副都統,尋兼內務府總管。咸豐十一年(1861)避穆宗載淳諱改為恩祟。同治元年(1862)四月免去內務府總管職。同治二年(1863)五月署漢軍副都統。同治三年(1864)再兼署內務府總管,不久即卒。無嗣,以從子為嗣。

壽恩固倫公主(1830-1859),旻寧第六女。生於道光十年(1830)十二月初七日,母為孝靜成皇後博爾濟吉持氏,時為靜妃。同治二十四年(1844)二月封為壽恩固倫公主。指配景壽。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月下嫁。咸豐九年(18E9)四月十三日卒,年30歲。額射景壽(?一1889),富察氏,一等公工部尚書博啟圖之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賜頭品頂戴,在上書房讀書。後襲封一等誠嘉毅勇公。咸豐五年(1855)七月薦授蒙古都統。咸豐六年(1856)正月授御前大臣,賜用紫韁,尋授領侍衛內大臣。咸豐十年(1860)八月扈駕熱河。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與怡親王載垣等為贊襄政務大臣之一,十月削職,仍留公爵及額駙品級。同治元年(1862)二月任蒙古都統,三月授徹前大臣。同治三年(1864)七月仍賜紫韁,十月授領侍衛內大臣。十三年(1874)十二月命管神機營事務。光緒十五年(1889)六月去世。謚端勤。

七女(1840--1844):旻寧第七女。生於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初二日,母為彤貴妃舒穆嚕氏。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二月二十日殤,時年5歲。未命名。

壽禧和碩公主(1841-1866):旻寧第八女。生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一月二十六日,母為彤貴妃舒穆嚕氏。咸豐五年(1855)十一月封為壽禧和碩公主,指配札拉豐阿。同治二年(1863)十月下嫁。同治五年(1866)八月初二日卒,年26歲。額駙扎拉豐阿(?一1898),鈕祜祿氏。父熙拉布,官至副都統。扎拉豐阿初名瑞林,指婚後賜改今名,字鶴汀。初充御前侍衛,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授漢軍副都統、薦官至護軍統領。光緒十四年(1888)十一月累遷都統,管神機營事務。光緒十五年(1889)正月賜朝馬,十月賜用紫韁。光緒二十年(1894)正月賜用固倫額駙補服。光緒二十四年(1898)五月卒。

壽庄固倫公主(1842--1884):旻寧第九女。生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十三日,母為庄順皇貴妃烏雅氏,時為琳妃。咸豐五年(1855)十一月封為壽庄和碩公主,指配德徽。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下嫁。同治四年(1865)正月德徽率。光緒七年(1881)十月晉封為壽庄固倫公主。光緒十年(1884)二月十四日去世,年43歲。額駙德徽(?-1865),博羅持氏,父裕恆,世襲誠勇公。德徽曾授散秩大臣。卒,無子,以從子為嗣。

十女(1844-1845):旻寧第十女。生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十七日,母為彤貴妃舒穆嚕氏。次年正月二十日殤,無名無封。

⑽ 清朝皇帝的排列順序及在位時間和長度

  1. 努爾哈赤: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後金政權創立者。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年號天命。在位11年。

2.皇太極:努爾哈赤第八子,滿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繼後金汗位,以次年為天聰元年。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在沈陽稱帝,建國號大清,改年號為崇德,並以是年為崇德元年。前後在位17年。

3.順治: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皇太極第九子,清入關後第一位皇帝。6歲即帝位,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14歲親政。

4.康熙: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順治皇帝第三子,清入關後第二位皇帝。

5.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

6.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

7.嘉慶: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關後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開立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歷內禪即位,以是年為嘉慶元年,時年27歲。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弘歷死,始親政。在位25年。

8.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年),清朝入關後第六位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為道光元年,時年29歲。在位30年。

9.咸豐:清文宗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為咸豐元年,時年20歲。在位11年。

10.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年),清朝入關後第八位皇帝。5歲即帝位,終身成為其生母慈禧皇太後垂簾聽政的傀儡。

11.光緒: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年),清朝入關後第九位皇帝。醇親王奕譞之子,因其沖齡踐祚,導致慈禧太後第二次垂簾聽政。在其親政期間,甲午之戰中他力主反擊,大力支持維新變法,但因變法失敗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2.宣統:清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親王載灃之子,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後,以遜帝身份居住在皇宮。1924年11月5日,被馮玉祥驅逐出宮。

閱讀全文

與道光皇帝年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